当前日期:

目录

河流
南淝河南淝河古称施水,其源头有二:北源在肥西县长岗乡邓店村西侧,南源在肥西县将军岭乡将军岭,两源于鸡鸣山汇合,向东南流入郊区,进董铺水库,穿合肥城区,再转向东南流经合肥郊区和肥东县边界,于施口注入巢湖。
南淝河流经合肥城附近的河道,几经变迁。唐代,南淝河沿合肥古城金斗城北缘流过,此段称金斗河。南宋乾道五年(1169),扩建城地,金斗河括入城内,在其进出城处分别设西、东两水关。明正德六年(1511),封闭水关,南淝河顺北护城河东南流。金斗河淤塞成沟,解放后填沟筑路(即淮河路~中菜市~长江剧院北墙向东一带),成为被掩埋的一条古河道。
南淝河全长70公里,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在合肥市区内长约60公里。
南淝河自河源至合肥市区亳州路桥为上游,长38公里,河床宽6~10米,水深1~2米;自市区亳州路桥至屯溪路为中游,长5.5公里,河床宽20~80米,水深2米;屯溪路桥至施口为下游,长26.5公里,河床宽50~100米,水深2米左右。
南淝河水位随季节变化很大。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水位较高;冬季,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河流水位年际变化也较大。北门桥正常水位为8米左右,历年最高水位为16.19米(1954年),历年最低水位为6.49米(1956年)。1978年11月10日,芜湖路桥以上河道干涸。
根据资料计算,南淝河合肥北门水文站水位为:5年一遇12.8米,10年一遇14.7米,20年一遇15.09米,50年一遇16.18米。5、10、20、50年一遇洪峰流量,分别为250、500、700、1000立方米/秒。该河段安全泄洪量为400~600立方米/秒(1988年断面)。
南淝河洪、枯水位变幅4~6米,起落时间48小时。汛期易受巢湖水位顶托,每遇暴雨常危及堤防和市区安全。
南淝河典型水位及其影响因素

解放后,国家对南淝河进行了治理。在上游,兴建董铺、众兴、三十头、张桥、蔡塘、大官塘、泗水、梅冲等大中小型水库。在中游,建成防洪闸9座,排涝泵站13座,防洪堤6.1公里,防洪墙4.7公里,并多次疏浚河道。现在,这些水利工程发挥了效益,大大削弱了洼区的水患,增强了岗区的抗旱能力,并为航运、养殖、供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南淝河水质日趋恶化,下游尤甚,亟待治理。
南淝河全流域有8条支流:
一、四里河,又名三岔河,发源于长丰县土山乡青岭村,南流至大杨店乡赵山村进入合肥郊区,于郊区磷肥厂附近注入南淝河。全长24.7公里,流域面积221.3平方公里。上游建有泅水、大官塘、梅冲3座中、小型水库。
二、板桥河,古名皇陵庙南水。其源头有二:西支源于长丰县双墩乡邵岗村,东支源于长丰县吴店乡尚岗村。两支在长丰县三十头乡阁坡附近汇合,南流至张洼乡大店村进入郊区,再于双岗东侧注入南淝河。全长26.25公里,河道平均坡降0.77‰,流域面积177.3平方公里。上游建有三十头、张桥、蔡塘3座中小型水库,中游建有王岗滚水坝。
三、史家河,古名小史港,发源于长丰县南部,南流经郊区张洼乡,至东市区穿过矿机厂大院入南淝河。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63平方公里,建有节制闸、涵洞等。
四、二里河,古名九曲水,发源于郊区常青乡五里洼附近,东北流至雨花桥入南淝河。全长5.2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二里河地面高程在15~42米有10平方公里,低于南淝河水位(15米以下)的有2.7平方公里,一遇暴雨,下游省体育场一带,常受洪涝灾害。80年代,开辟了新河口,出水较前流畅。
五、二十埠河,又名龙塘河,发源于长丰县三十头乡南部,大致沿合肥郊区与肥东县边界南流,在肥东县龙塘乡程马圩与三十埠河汇合后,再南流至和尚口注入南淝河。二十埠河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161平方公里。下游水流平缓,常年通舟楫。
六、十五里河,发源于大蜀山南侧,东南流至马家渡入南淝河。1957年兴建兴集电灌站调整水系时,人工改道至义城镇南部董城府附近注入巢湖。改道后河长28.8公里,平均坡降0.72‰,流域面积111.25平方公里。十五里河河道弯曲,源短流急,洪、枯水位变化大,汛期常有巢湖水位顶托,下游易受洪涝灾害。1959年曾对河道清淤疏浚,后又在河道建有兴集、汪潦两座排灌站,泄洪和灌溉条件有所改善。
七、店埠河,是南淝河最大支流,发源于长丰县吴店乡,南流经肥东县众兴、永安、店埠、撮镇、临河集等地,至三汊河入南淝河,全长38公里。店埠镇以下河面宽70~90米,河底高程4.5米,可通航百吨位船只。
八、长乐河,源于肥东县桥头集乡,西流经复兴、长乐乡入南淝河,全长21公里。
东淝河古称淝(肥)水,其源有三:东源,名王桥小河,源于肥西长岗店北,南流至将军岭西,又北流至高店乡唐新圩(旧志称“铁索润”附近)汇入天河,成为东淝河主源。古代多以王桥小河之水作为淝水源头,认为其与施水(南淝河)同源于将军岭,而归异(一入淮,一入江),故有“出同归异曰肥”之说。王桥小河全长21.5公里。中源,名天河、天沟河,出肥西大潜山东西两侧,分别流至江夏汇成天河,再东北流至唐新圩(“铁索涧”)汇王桥小河水,成为东淝河正源,至寿县董铺汇金河后,形成东淝河主河道。天河全长50公里。西源,名金河,出六安龙穴山,北流至刘小圩入肥西境,称金河,西北流经金桥,至六安太平集,东北流至寿县董铺,汇天河水,成为东淝河主河道。金河全长56公里。清光绪《寿州志》等以龙穴山水为东淝河正源,不确。
东淝河主河道自寿县董铺以下北流寿县城东,再北流入淮河。中下游因淤积形成狭长湖泊,名瓦埠湖。
东淝河东岸最大支流庄墓河,源于长丰县下塘集南,集夏店、吴店、吴山庙镇诸水于车王集会合,向西北流经庄墓桥、至徐庙乡汇入东淝河。其下游形成瓦埠湖的向东岔湖。
塘西河又名韦桥河,发源于肥西县境内,东南流至义城镇塘西村注入巢湖。全长7.5公里,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
丰乐河源于六安横塘岗豪猪岭,经张家店至双河入肥西县境。东流经桃溪镇(舒城县)、新仓(肥西县)、丰乐镇(肥西县)至三河镇(肥西县)汇入杭埠河(合称新河),经新河口入巢湖。丰乐河长105公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为巢湖水系第一大河。丰乐河支流众多,在肥西县境内有长堰河、杨弯河、陈家堰河、程老堰河、龙潭河、二里半河、赵小河、肖小河、方桥河等。丰乐河经多次整修,桃溪以下可常年通航,三河至巢湖可通航百吨位船只。
派河派河发源于肥西县中部的周公山,东北流经焦婆、大柏店、小庙等乡镇,向南流至城西桥至长安乡三官庙,先后汇合李陵山、南三十岗、大蜀山南坡诸水,始称派河。又南流至上派镇,为上游;又东南流至中派河镇,为中游;再东南流至刘河乡下派河口入巢湖,为下游。派河全长60公里,流域面积584.6平方公里。派河经多次整修,上派镇以下可常年通航百吨位以上船只。
蒋口河发源于肥西县程店乡北,东流经严店、苏小、清平乡,至罗靳村入巢湖。长28公里。
滁河发源于肥东县同心乡,东流经梁园、三官地区出境,进入滁县地区,至江苏省六合县注入长江。在肥东境内长45公里。
池河发源于长丰县杜集,东流经肥东县响导、赵亮、肖圩乡出境,经定远、嘉山入洪泽湖,再经淮河下游入长江。在本市境内共长20公里,不能通航。本市境内支流有:肖凤河、草冲河、花张河、红石河、马王河、赵集河、肖圩河等。
窑河又称洛河,古称“洛涧水”,发源于长丰县中部江淮分水岭北侧,向北流入淮河。有东、中、西三个源头:东源,名沛河,源于定远县东架山,西流至长丰县沛河乡,再北流至水家湖镇东汇合朱巷水(中源),形成主河道,北流入淮。西源,名沙河,源于长丰县北端舜耕山南麓,东流经孔店乡入窑河主流。窑河中下游因淤积形成狭长的湖泊(高塘湖),再向北注入淮河。
湖泊
巢湖亦称焦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在合肥市与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之间。巢湖水通过裕溪河下泄长江。
巢湖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2公里,周长167公里,属合肥郊区所辖沿湖堤长10.4公里。湖深一般为2~3米,最深处5米。湖水位在10米时湖水面积为783平方公里,属合肥郊区所辖的湖水面积为33平方公里。
巢湖水系是安徽境内长江流域的最大水系,入湖河流主要有派河、南淝河、柘皋河、兆河、杭埠河、丰乐河等,这些河流呈向心状分布。巢湖水系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接纳四周二市七县近40亿立方米的来水。为了控制巢湖水位,在裕溪河两端,建有巢湖闸和裕溪闸。
据实测,巢湖多年平均水位为8.03米。巢湖年平均最大值水位为9.62米(1954年);年平均最小水位:巢湖闸建成前为7.11米(1948年),建闸后为7.28米(1966年)。巢湖最高水位为12.93米(1954年);最低水位:建闸前为6.03米(1958年),建闸后为6.33米(1978年)。
巢湖与长江相通,对长江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巢湖还有蓄水、供水、灌溉、航运、水产、旅游之利。巢湖最大蓄水量可达50亿立方米,为周围二市三县发展灌溉事业提供有利条件,也是合肥市工业、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巢湖水系有河流34条,港口14个,并且湖江相连,航运四通八达。巢湖水产资源丰富,银鱼、虾米驰名中外。巢湖景色秀丽,是旅游胜地。
瓦埠湖位于长丰县、寿县、淮南市交界处,原为东淝河中游河段,因下游淤积形成狭长湖泊。湖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长丰县有水面约45平方公里。湖水容积约4亿立方米,正常控制水位17.5米,最高水位23.1米(皆海拔高程)。瓦埠湖可常年通航几十吨位船只,湖水盛产银鱼、虾等。
高塘湖位于长丰县与定远县和淮南市之间,原为窑河下游河段,因河道下游淤浅积水形成狭长湖泊。湖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长丰县约占10平方公里,湖水容积约2~2.87亿立方米。正常控制水位17米,最高水位20.2米。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地下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