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刘余汉代为枞阳长,后因病去官。在枞阳任官时功绩卓著,深得人民怀念。枞阳人民歌颂他:“俋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慰我下民。”
陶侃字士行,鄱阳人。晋平定东吴后,他迁居庐江郡浔阳。庐江太守张夔慕其才华,召为督邮,领枞阳令。陶侃在任枞阳令时,清正廉明,后人特在枞阳镇建陶公祠,以兹纪念。
陶侃在枞阳为官除勤于政事外,还十分爱惜光明,刻苦攻读。今枞阳有“惜阴亭”、“陶侃洗墨池”等遗迹。
樊子盖字华宗,庐江人,隋代枞阳郡太守,参加平陈,以功进封上蔡伯,进爵为公。
释智者(538——597),名智,为我国佛教天台宗创立者,人称天台大师。智者法号为隋炀帝所赐,其肉身塔在天台山上佛陀真觉寺中。智者去天台山前,创立了“浮山寺”,自为住持,故浮山在隋唐时称为“佛教祖庭”。
阮况字枞江,今松园乡山阮家享堂人。唐朝时,因平盗有功,封为镇南将军。他爱
山之美,遂定居。况居该山后,盗贼惧而远之,当地民则安之。为纪念其功德,取山中盗贼了结之意,将山中一竖改为“了”字,即今之山名由来。
韩震(一作韩虞),唐宪宗元和年间为桐城令。时县城迁至会宫附近山上(今会宫乡龙山村)。该地草木茂盛,毒蛇猛虎残害人民;震下令焚烧草木,驱杀蛇、虎,人心得安。
梅尧臣字圣俞,宋代桐城主簿,重农兴教,政绩卓著,享有盛誉;后官至尚书员外郎。枞阳学者方中发说:“县东有都官山(今钱桥乡官山),因圣俞主簿课农往来于此山而得名。”
释圆鉴佛教曹洞宗第七代祖师。自称柴石野人,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他初拜三交嵩公为师,后谒汾阳昭和尚和叶县省和尚,获益良多,佛学大进。因远离功名利禄,以示洁身自好,故人称远禄公。宋天禧元年(1017年),他参拜太阳玄禅师,玄师以衣钵传授,命续洞宗,居浮山。时有欧阳修来访,他“因棋说法”,使欧阳修叹服。不久,范仲淹请他住持平江路天平寺(今苏州天平山)。暮年,归老会圣岩,著《九带集》,叙佛祖奥义,以阐扬佛法。年七十,在会圣岩坐化,遗骨建塔栖真岩内,范仲淹撰写了墓志铭。
释义青(1030——1083),俗姓李,7岁在妙相寺出家。他曾入洛阳听高僧讲《华严经》,得悟。后云游浮山,远禄以“青华严”称其名,并以太阳玄师所传之物相授,嘱承衣钵,传曹洞一宗。浮山“华严寺”之名,因他精通《华严经》之故而改。熙宁六年(1073年)住浮山华严寺,并以白云岩为方丈,今白云岩端尚存“青华严方丈”石刻。元丰六年(1083年)义青禅师盥沐而逝。
释守端俗姓葛,宋衡阳人。他少读书,青年皈依茶陵山郁和尚,曾至浮山参拜远禄公,研讨佛学。后承袁州杨岐山方会大师衣钵,住山白云寺,人称“白云大师”;他以白云岩为内院,归属浮山。熙宁五年(1072年)迁化,卒年48岁。《传灯录》中载其生平事迹。
释法演俗姓邓,宋锦州巴西人。他少年出家,先在成都学习《唯识》,后归禅云游各地,历时15年,最后得法于白云守端。先后住白云岩和浮山,有礼远公塔偈一首。因其较长时间在湖北蕲春县五祖寺开堂说法,所以禅宗史上称他为“五祖法演”。卒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
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洪洲分宁人。他任舒洲知州时,常至枞阳镇。后人在其读书处建立了“达观亭”。
张同之字野夫,宋代和州人。举进士,特授承议郎,知舒州,后移江西路转运判官。游浮山,爱好不舍,遂弃官隐居壁立岩学道。今浮山有张公岩、张公杵药台、张公井等遗迹。
陆宰字元钧,宋代山阴人,陆游的父亲。尝和客人寓居浮山,因有陆子岩;并写下很多赞美浮山的诗篇。今山中有其石刻。
江受三原住江西鄱阳。元至正时考取进士,官安庆路判官,署桐城达鲁赤花事。爱好浮山,因之定居,称为浮山江氏。其子道兴,明洪武初官知县。
孙胜一(1337——1397),世居徽州府婺源县,元任吉安府知府,因避徐寿辉、朱元璋兵燹,率家众渡江至黄公山西侧之响山(今属雨坛乡),为今之枞、桐两县孙姓之始祖。胜一性高朗,通经史,识时务,以儒行治身,勤俭持家,潜德不仕。
钱必寿字思道,今仪山乡人。元末,盗匪四起,他组织义军保护乡里。时朱元璋同陈友谅在鄱阳湖两军对峙。陈军截断清溪河航道,使朱军粮不济,钱率众挖开敛口(今仪山乡境内),直达长江,将粮草运往朱军,为鄱阳湖一仗立下功劳。朱元璋封他为定远将军。
钱时字时中,今仪山乡人。明洪武举人,任刑部主事,为辩明李善长冤狱案株连,坐死狱中。
刘莹字仲橘,今陈洲乡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进士。先任御史,后历任直隶永平、广平知府。为政清廉,人人称颂。
邱宁字士安,今白柳乡人。明正统元年(1436年)贡生,天顺间为镇南卫。家乡旧有黄公、白阳二山产矾,每年纳税矾2万斤。后来矾尽,买矾完税,人民深受其苦,他奏请朝廷免除该税,百姓深感其德。
陈于阶字允生,遵化人,明以进士为桐城令。当时桐城东乡江边有大片肥沃的土地,他组织农民筑堤耕种,每年得粮万石。人民为着纪念他,称其地为“陈家洲”(今属陈洲乡)。
张汝愚江西崇仁人,明为桐城主簿。时枞阳、孔城二河泊课,业户无力完纳,有的被迫出卖子女。汝愚前往视察,令富户出资赎还被卖子女。人民感谢他的恩德,绘像于枞阳祀之。
释本智(?一1605),字慧光,俗姓李。他世居金陵,后迁云南曲靖。12岁皈依佛教,黄道月舍人更其名为朗目。19岁受戒后,遍游名山。一日至浮山,与吴应宾太史相会;知远公道场即云南古庭禅师演化处,今已荒废150余年,田产俱为人侵占;吴太史欲兴之而力不达,于是请朗目住华严,共复祖庭。朗目几经努力,凡所侵之地,全归华严寺。朗目入京都,请慈圣太后颁藏浮山。在此期间,他主持重修远禄祖师塔,建三宝塔,于是浮山佛教大兴,华严寺成为十方丛林。时京中沈王信佛,闻朗目在京,即坐中殿召见。朗目揖而不拜,问沈王:“你富有国土,高贵无比,作何胜因,感如此妙果?”沈王答:“从三宝中修来。”朗目说:“既然如此,你为何见了僧人不下礼?”于是沈王下座,请入“存香殿”,烧香行弟子礼,请其说法。事后,沈王成为浮山大施主、大护法,赐朗目紫衣袈裟和水晶念珠,并捐金造大雄宝殿。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慈圣太后六十大寿,下旨请郎目大师讲《楞严经》,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毕二卷,朗目踞坐而逝。时皇太后重赐百金造塔,还灵骨于浮渡妙高峰之南麓;吴观我为之铭,其中有“古庭归路为来路,远禄宗乘入教乘”之句,堪为其真实写照。
陆德旺字子兴,今安凤乡人。他好行善事,焦岭东有石涧,每年春夏之时,洪水泛滥,行人来往困难。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在涧北开凿石渠通水,涧南筑堰引水灌田,造福乡里。工程刚完,德旺病逝。其子秉开、秉义、秉彝又在堰上架石桥便利行人,耗资千金,人称该桥为“陆公桥”。
章纶字思纶,号讷庵,今后方乡人。明正统十年(1445年)进士,历任户部给事中,谪应州州判,后提升应州知州。性爽直,办事敏捷,官至参政。
姚旭字景旸,号鞠泉(泉一作潭),今牛集乡姚王集人。明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任刑部给事中。因上书忤触权贵,被贬为郑州判官。他任判官时廉洁公正,深得人民的爱戴,在离开郑州时,人民夹道欢送。他在升任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时,适逢蛮夷勾结当地草寇作乱,姚旭当即上报朝廷派员平息动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不久辞职回家。著有《菊潭集》。
何山字静之,号松坡,明代何家青山(今石矶乡)人。他好行善事,曾输送公款200余缗到中都,过淮泗,见饥民满道,尽其所有以赈济,回家自办金钱以偿公款。乡里亲友有急需,无不满足其所求。孤苦无依者,收养之,并为其成立家室。至于奴仆有患病者,犹如病在己身。遇少年,必劝其攻读,尤以耕织本业教训后辈。卒年82岁。
余珊字德辉,今会宫乡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初授行人,后升御史,巡盐长芦。遇事敢言,不避权贵,因发中官之奸,被诬下狱。朝臣奏救出狱,谪安陆通判,移知澧州。世宗立,升江西佥事,迁四川威茂兵备副使,终四川按察使。
阮廷瓒字帮器,号爱云,阮鹗之父,今松园乡山阮家享堂人。廷瓒侍兄如父,兄病疽,廷瓒常唾津液于疽中,得愈。兄死时,适有寇过境,兄子携家逃走,廷瓒独留守兄遗体,寇至门,因闻廷瓒名,不入其家。其品德得到地方官的尊重,远近乡民都被感化。卒年80岁。
周京(1488——1505),字大观,今周潭乡人。明弘治贡生,学识渊博,不爱从政,隐居乡村教学。晚年自号皇鹤先生,著有《丛林》、《丛皇》、《日游》诗稿,可惜都毁于战火。名宦钱如京,少年时代,拜他为师,常说:“生平得如先生足矣!”因名“如京”。学生尊敬如此,足见其师德高尚。
何唐字宗尧,又名省斋,今石矶乡何家青山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官兵部主事,升郎中。后弃官归里,结贤聚徒,在枞阳首倡讲学,名士赵锐、赵兄弟二人皆出其门。著有《归省录》、《医学管见》等。
钱直口畿字公锡,号柳溪,今仪山乡人。明弘治贡生,曾任浙江布政司都事,因不习惯官场生涯,辞职回乡。如畿好善乐施,路过王家渡小河,行人往来深感不便,他慷慨捐资建石桥。群众非常感激,称之为“钱家桥”。他擅长古文诗词,著有《柳溪遗稿》若干卷。
钱元善字仁夫,号有庵,今仪山乡钱家宕山人。明官鲁府长史,后进阶为中顺大夫。能诗工书,著有《有庵诗稿》。
钱元鼎字实夫,号慎庵,元善弟,今仪山乡钱家宕山人。官鸿胪寺丞。善书工诗,名重才高。
吴承恩字公赐,号平川,今高甸乡人。明嘉靖年间选贡。任河阳令时,带领当地群众治理黄河,河水北去40里,号召民众筑堤于河旁,在空地上植柳数十万株,耕牧其中,遂为良田。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任新野县令,筑堤堰,修学校,政绩突出。后升迁潞南通判,临行时民众各持千钱、百钱赠送,他只收二钱而去。承恩告老还乡,多行义举,救人困难。卒祀乡贤祠。
阮自嵩字思竹,今松园乡山阮家享堂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执法不阿,屡触权贵,尤为严嵩忌恨,被贬为沔阳州州判。到职后均田赋,平苦役,深得民爱。后复忤权贵,以沧州知州告归。
吴自峒字伯高,号石兰,今白石乡吴祠庄人,吴檄之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待诏,充当裕王(明穆宗)讲官。裕王即位,升自峒为太常寺少卿。吴在翰林院时曾与江陵的张居正过往甚密,张后来升为宰相,权势胁人,自峒并不攀附,渐与其疏远,后调补地方官,遂回家乡。张居正为相弄权失败后,朝廷士大夫都要求自峒复出为官,他坚辞不就,事母40年,极尽孝道。
齐述字柳峰,之鸾子,今雨坛乡人。明嘉靖间太学生。著有《柳峰集》。
吴日昶字函三,号淡庵,吴用先第三子,今浮山乡人,7岁时一夕读《洪范》,能背诵默写。以父庇荫,宫中书舍人。魏忠贤珰祸起,辞官奉母居江宁。著有《世仪堂集》。
左出颖字韬甫,号碧衢,光斗父,人称左太公,今横埠乡人。出颖耕读于横埠河畔,生有9子,家贫苦,但他勤俭治家,教子成名。光斗在京被害,办案人仰承魏忠贤意旨,讹言抄斩全家,出颖时年80,其夫人因恸子病死,长子光霁忧死,形势严峻,而出颖神色坦然,不改常态。次年崇祯改元,诛魏忠贤及其党人,谥光斗为忠毅,赠官左都御史,再赠太子少保,赐葬礼成,出颖乃仰天大恸,复笑曰:“吾今可以死矣!”遂端坐,闭目不语。卒年84岁。
吴应宾(1565——1634年),字尚之,一字客卿,号观我,方以智外公,今钱桥乡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年方20岁,授翰林院编修。目瞽告归,居乡40载,恢复浮山佛教道场不遗余力。著有《大学释论》、《中庸释论》、《性善解》、《悟真篇》、《学易斋集》等。葬于浮山金谷岩下,门人姚康等私谥其为“宗一先生”。
吴道新字汤日,号无斋,今钱桥乡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荐国子监助教,转工部主事。明亡逃回故里,隐居白云岩,终年82岁。著有《纪宦》、《纪游》、《纪难》、《潜德居诗集》等。
吴绍志字孝先,今白石乡人,廪生。官至南宁知府。著有《广岩集》。
姚自虞字智恩,号似蔡,今石婆乡栗子岗姚家牌楼人。精通《易经》,授门徒甚众。明穆宗隆庆间岁贡生,诏赐博士冠服,不受归。著有《白石山吟》。
方大美字思齐,一字黄中,今牛集乡方家皋庄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授常德推官,后升御史,迁太仆寺少卿。巡按江西时,有征税宦官,枉法贪赃,横行乡里,引起人民愤怒,以矢石击其家,宦官欲自缢;大美为之劝解,事乃平息。宦官泣谢说:“赖公者得生!”大美说:“昔日告诫汝,正虑今日。”从此宦官不再为非作歹。岁旱大疫,疫民亲戚皆走避;大美为疫民设医治疗,亲自抚问,救活甚众。在家乡,他捐钱置义田,以济贫苦的族人。后因母老,辞官归,年62岁卒。
何如申字仲嘉,号虚白,今石矶乡人。少时即有文名,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与弟如宠同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升处州知府,参嘉兴和湖州二府的事务。累迁浙江右布政使,告病归里。后任者闻其廉洁,派人送金银前来,时如申病重不能言,犹摇手戒家人勿受。卒后遗薄田数亩,居室亦不蔽风雨,乡人敬仰。著有《方伯遗诗》1卷。
阮自华字坚之。今松园乡阮家享堂人,阮鹗季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初授福州推官,再任饶州,转户部侍郎。崇祯初,升任福建邵武知府,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因病告归,居怀宁,享年77岁。著有《雾灵诗集》、《碣石室漫语》。
阮以鼎自华子,今松园乡阮家享堂人。他与父同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举进士,官河南布政司参政。
方学御字名卿,今黄羹乡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贡生。初选庐州府学教授,继升湖广临湘知县。以德行教化百姓,奖励兴学,考课诸生,各有评定。卒于官。
刘胤昌字燕及,号淯水,今松园乡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授江西宜黄知县,调任临川知县,两充乡试同考官,汤显祖出其门下。再调广济,转南大理寺评事。著有《刘氏类山》10卷、《淯水诗钞》、《澄响堂五世诗钞本》等。
方仲嘉字龙旺,孔炤弟,今浮山乡人。明天启间武举人。少攻举业,后弃而学剑,官荻港把总。
童静斋字定夫,号逢澄,今城关镇人。明万历间布衣,家境贫寒,毅然自学成才。常自言:“泰州(王心斋)起布衣,为余姚(王守仁)高足,彼真丈夫也!”!遂交四方讲学之士,弟子弥重。首创辅仁馆于枞阳,重教兴学之风遂起。题其所居名“静斋”,终日坐卧其中,著述自乐。年84卒。
倪应眷字申之,号吉旋,今雨坛乡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授上杭知县。为政平易近民,熹宗时晋太仆卿。年80卒。
吴叔度字勿铭,号青芝,今浮山乡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授工部主事,改黄州知州,倡导文学。因性疏阔遭忌,迁光州,后为工部郎。因病卒。
江之湘字楚望,号九疑,今破罡乡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举人,官四川峨眉知县,政令清明宽简。其地有白鹤潭溪,来往行人常溺死潭中,他捐资填治,遂绝此患,百姓称此潭为“江公潭”。年85卒。
方大铉字君节,大镇弟,今浮山乡人。明万历进士。官刑部主事、户部主事等。工诗文。著有《听峡斋草》、《搴兰馆集》6卷。
方大任字玉成,号赤城,今义津乡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初任无城知县,以廉明公正迁监察御史,因忤魏忠贤被削职。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升都御史,巡视山海关。后二年,巡抚顺天,出守通州。著有《霞起楼诗钞》。
吴令仪(1592——1622),字棣倩,应宾次女,方孔炤妻,以智母,今钱桥乡人。自幼聪明贤淑,爱文墨。嫁方孔炤,其夫有姊方维仪,博学多才而早寡,令仪以师礼相待。令仪擅长辞章,曾与维仪共编《宫闱诗史》,年30卒。
齐琦名字越石,号群玉,今雨坛乡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初授大理寺主事,转户部任职,后出任绍兴知县。著有《慕草篇》。
何应奎字任城,今石矶乡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任江西吉水知县,后调任礼部主事,继升任吏部郎中。崇祯时,里人阮大铖忌恨左光斗,应奎左右其间解和,受人钦佩。
齐莱名字朱章,齐之鸾孙,今雨坛乡人。明万历时诸生,能诗,著有《青莎馆集》。
方其义字直之,号次公,以智弟,今浮山乡陆庄人。为人好侠善射,工诗,明亡后,悲愤国难而死。卒年31岁。
吴承颜宇公献,号高崖,承恩之弟,今高甸乡人。万历年间贡生,选授建安县丞,摄政崇安、建安、寿宁3县。为政清廉,秉公处事。
吴善谦字伯亨,号黄岭,承恩子,今高甸乡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举人。初为台州推官,政绩突出,提升为监察御史。在任期间,曾写30余篇奏章,弹劾权贵。在巡察盐政时,依法征收木商、盐商税金。以执法触怒权贵,加之被他弹劾的人从中加害,被罢官,回归故里。
左德玮字无奇,号镜悬,今横埠乡人。廪膳生,曾两中副榜。精于经学,方拱乾父子拜其为师。明万历末年,他在桐城城里设馆授徒,一日回到横埠河家门口,听族人倾诉饥荒之苦,遂把自己的馆费施舍给他们。
钱可久字思畏,号畏斋,明隆庆时秀才,钱如京之孙,今仪山乡人。为人好学,擅长诗文,有骨气,不愿交结官场人物。曾游学江浙,拜访颇有名气的文人卓明卿。卓初时不接见,后听说是钱可久来访,急出会见,并赠银千两,可久笑道:“我只是羡慕你的才华,难道是为了千两银子而来?”于是头也不回地飘然离去。
倪嘉善字受之,号琼圃,今枞阳镇人。明天启间(1621~1627年),授湖南永兴知县。历迁岳州通判、金华同知、处州知府。
左光明字允之,号石楼,今横埠乡人。明天启七年(1627年)贡生,因兄光斗遭珰祸,未廷试。初任黟县教谕,教士有方,升福建武平知县。武平土地贫瘠,社会纷乱。光明至,先革除各项弊政,安抚县民,置社仓,救荒劝农,社会安定,政声大起。后由于兄光先得罪权奸,遂谢官归里。著有《拾余录》、《扎记首要》、《性学宗》等。
左光前字继之,号还贞,光斗三兄,今横埠乡人。协父治家,以分父劳,人称孝子。其父尝说:“汝一人耕,供数十人食,事取其难者,衣食取其下者,汝理外事,妇理内事,我可得休闲矣!”其父将殁,犹言“我第三子真孝子也”。年59卒。
左光先字述之,一字罗生,号三山,光斗七弟,今横埠乡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崇祯元年任福建建宁知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皇族朱术贪残百姓,他上书检举,名声大震,升任御史,巡按浙江。明亡后,光先隐匿乡里。著有《奏议》2卷。
吴兆玉字汝字,吴日昶之子,今高甸乡人。明崇祯国子监生,善篆隶,著有《汉篆四书五经》。
吴德操字鉴在,号凫客,今钱桥乡人。明诸生,有才气,与亲叔道凝诗文相互推重。明末,由大学士黄道周引荐,任福建长汀知县。桂王时,任监察御史,巡按广西,任大理寺丞,辗转西南。著有《西台封事》2卷。
齐鼎名字调予,号重客,之鸾孙,今雨坛乡人。明万历间诸生,博学强记,文雅淡泊。著有《蒯缑集》、《姓史》50卷。
吴应寰字与甫,一介子,今钱桥乡人。廪膳生,何如宠、叶灿皆从受学。著有《待韫集》。
盛世承字以烈,汝谦子,今杨湾乡人。明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寻改兵部。曾屯兵陕西,垦河滩干余顷,为秦中世利。两度因病谢官,累官至南光禄寺卿。后以珰祸削职,崇祯元年(1628年)复官。年88卒。
左国柱字子正,一字硕人,号醒圆,光斗长子,今横埠乡人。明崇祯初,魏忠贤被诛后,曾具疏鸣冤,使其父得以诏雪。崇祯十二年(1639年),中副榜贡生,荫授浙江武康知县。明亡后挂冠而归。年62卒。
左国材字子厚,光斗子,今横埠乡人。少为名诸生,与陈子龙、方以智等友善。著有《越巢诗古文集》20卷、《易学诗》、《学杜诗解颐》及杂著数百卷。
方大普号中渡,今义津镇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官福建建宁知县。明末归隐乡里。著有《归田录》、《课儿指南》等。门人私谥为文节先生。
王彭年字劲公,明末举人,今横埠乡人。12岁补县学生,从父学,博涉经史,对阴阳、象数、兵农、漕马、关塞多有研究。著有《寓园》、《燕游》、《回里》等。
左国林号鹤岩,光斗三子,今横埠乡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选仪征教授,荐升广东南雄司理,执法平恕,不枉不纵。迁河南同知,充任广东乡试校官。著有《江陵草》。卒于官署。
阮之钿字实甫,今松园乡山阮家享堂人。明崇祯贡生,任江宁主簿,后任谷城知县。崇祯十一年(1638年)春,丞相熊文灿一意主抚张献忠,阁臣杨嗣昌也极力支持。之钿主张剿抚互用,并多次密报文灿,早作准备。当献忠反叛明王朝时,之钿只身去劝说,受到献忠辱骂;献忠向其索取县印不成,遂将之钿斩首。
吴国琦字公良,号雪崖,今高甸乡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初任浙江兰溪知县,升潼州推官。爱士爱民,得到县民的称颂,升兵部主事。曾撰写《渡江九策》,每策千余字,皆切中时务,欲以帮助帝王治理多难之邦。国琦博学善文,深于经术,晚年尤精于诗律。著有《水香阁集》、《尚书寄》、《易占》、《礼略》、《怀兹堂》等。
汪国士字君酬,今官桥乡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初授福建闽县知县,改揭阳,升户部主事,再升郎中,调山东兵备参议。所到之处,皆有政声。著有《密经讲义简轩》。
阮丽珍(?一1653),大铖女,今松园乡山阮家享堂人。出身仕家,深受父辈文学熏陶,擅长编剧,能作曲吹弹,被誉为“江南才女”。著有《梦虎缘》、《鸾帕血》等剧。
周歧字农父,号需庵,今周潭乡人。幼孤,少时与方文、方以智、钱澄之、吴道凝等结为好友。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贡生受诏进京,上书宰相,谈论时政得失。因在孙晋军中参谋有功,升开封府推官。福王时,参与陈元信军务,复以佥事衔参与大学士史可法军务。南明灭亡,他到家乡筑土室隐居。著有《孝经外传》、《执宜集》、《烬余稿》等。
高华字旦兮,明末清初学者,今白石乡人。其祖辈都是有名的秀才,他精通《左传》,著有《左传纪事始末》30卷、《从先堂文》10卷、《从先堂诗》6卷。
张灿字但述,号问原,今安凤乡人。明末隐士,善画,著有《自怡诗草》,后人合刻为《二难诗集》行世。
杨大章字克文,号斗山,今杨湾乡人。为人忠厚诚实,风度清雅,方苞以父辈礼待之。时为有名画家,长于画竹、风、雨、晴、雪,各极其妙。终年90岁。
周朝瑞字子玉,号紫宇,自号云隐居士,今周潭乡人。聪明,喜读书,勇武有力,能开十石弓,善骑烈马,后中武举。姚康奇其才,荐与史可法。可法很赏识,荐与黄得功。以军功补授先锋参将。南明亡,隐居不出;清廷多次召他出来做官,均被他拒绝。
方拱乾(1597一?),字肃之,号坦庵,今牛集乡方皋庄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左谕德兼侍读。入清,荐补弘文院学士,不久升为少詹事。拱乾平生厚于交谊,常常急人之难。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江南乡试科场案,流放到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宁古塔,二年后释归。为记述黑龙江省的一些风土人情,他撰著了《绝城纪略》一书,署名苏庵老人。另著有《宁古塔志》、《方詹事集》、《坦庵集》等。
吴国珙字大玉,今白石乡人。有才略,明末官至赣州副总兵。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破赣州,国珙及全家殉难。
吴时逢字素夫,今高甸乡人。17岁中秀才,随祖父住南京,加入“寰中学社”,文名震当时。明亡以后,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著作颇丰,有《西菩近业》、《霞涛集》、《红泉社弓草》、《行素草》、《四刚草》、《不求闻达草》、《诗剩》、《翼世惫》、《吴越吟》、《广陵吟》、《江汉吟》、《齐鲁吟》等行于世。
吴用珍字士衡,吴应琦之子,今钱桥乡人。明崇祯时,官任内阁中书。
方世举字扶南,晚号息翁,今义津镇人。博学多才,擅长作诗。方观承任浙江巡抚时,授其官而不肯前往。年过80才思敏捷,日作诗文多篇。卒后留有《春及堂诗集》、《江关集》、《兰丛诗话》等著作。
刘日耀字韬伯,号南高,今陈洲乡人。明末诸生,官歙县训导,明亡后隐居合明山麓。
方文(1612——1669),字尔止,号明农,一号山,大铉子,今城关镇人。明诸生,与亲侄方以智同闻名海内,一时名士多愿与结交。以性灵取材于民歌、村语、街巷琐事入诗。明亡,便飘游南北,终身不入仕途。亡国之痛,在其诗歌里表现尤深。王灼编辑《枞阳诗选》,选其诗107首。死后,葬于江宁西善桥小山脚下。著有《
山诗文集》50卷、《说文条贯》18卷。
张度(1614——1681),字龄若,一字促友,号狮崖,今安凤乡兰桥人。多才多艺,书法学赵孟頫,画学倪瓒,诗爱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尤爱许浑、陆游。崇祯末,避乱金陵,值年荒,以卖画为生。明亡,返里授徒。张度为人性情耿介。清初,因不愿与桐城张氏同宗,自书“拔茅张氏”。家虽贫,但遇有公益事总是乐意相助。著有《蟋蟀窝诗集》10卷、《类苑珠华》40卷、《古今修短录》4卷、《诗话》5卷、《纪游》、《纪闻》各2卷、《文集》3卷。
方舟(1665——1702),字百川,号锦帆,方苞兄,祖籍牛集乡方皋庄人。6岁能诗,10岁爱好《左传》和《史记》,不到20岁,能通解五经。与弟等互相友爱。在苏州、常熟和山东的登州、莱州开馆,学生作课,必作范文,累积100多篇,共成4册,藏于箱。病重时,亲自检出焚烧。
方畿字奕于,大美之孙,拱乾之子,今牛集乡方皋庄人。畿酷好作诗。他的书法学钟繇、王羲之,人们争求而藏之。清顺治六年(1649年),取恩科贡生,任河南府推官。到任后,平冤狱,释放数十名无辜在押犯人。迁汉府同知,后解职归家。著有《四松斋集》。
方中德(1632一?)字田伯,号依崖,以智长子,今浮山乡陆庄人。他毕生从事史学研究,年八十,犹读书不倦。所著有《古事比》52卷,被学者颜伯诗称为“奇书’。另著有《遂上居集》10卷、《易爻拟论》、《性理指归》、《诸儒集要》、《心学宗续编》、《经学撮钞》、《读史指掌》等数十种。
方中履(1638一?)字素伯,以智季子,今浮山乡陆庄人。天才捷悟,少随父于方外,时人比之为苏东坡之次子苏过。晚筑稻花斋于湖上,离世远俗,尝用“躬耕、采药、读书”六字刻一图章。所著《古今释疑》一书,对经史、礼乐、法度,以及历象、算法、声韵、医药无所不通。其后张英以其书18卷进御。另著有《汗青阁文集》2卷、《汗青阁诗集》2卷等。
方中发字有怀,县学生,其义子,今浮山乡陆庄人。善草书及画,常伴随伯父以智。以智逝后,他隐居白鹿山庄,50年不进城市。享年83岁。
左昊字伯存,号采一,今钱铺乡人。早年丧父,母养成人。在叔父的教训鼓励下,学业有成。晚年和方中德、方中通兄弟在华严寺讲学。著有《四书表证》、《六经正讹》、《读廿一史纳》10卷,《读明史纳》5卷。
吴道凝字子远,号虚来,应宾子,今钱桥乡人。清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初任山东长清知县,改任浙江奉化知县。少负才名,擅长诗赋、书法,草书尤绝,自称与李北海相似。著有《大指斋集》12卷。
吴道观字容若,号逵田,今钱桥乡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河南商水知县。施政严明,劝农重教,提倡节俭。严禁溺女,民有生女者,谓之“桐城女”,以示报答。后谢官归。
方玄成字孝标,号楼冈,今城关镇方家墩人。顺治六年进士。历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因江南乡试科场案连累,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2年后释放,居金陵。后入滇,受吴三桂翰林职。三桂败,他遁迹为僧,法号方空。著有《易论》、《光启堂文集》、《滇黔纪闻》、《钝斋文集》等。戴名世《南山集》多采录玄成之文作内容,《南山集》案发,玄成已死,清廷剖棺丛剉骨。
方孔一字尔唯,号凝斋,大铉长子,今城关镇人。顺治初贡生,官清远知县。爱民如子,人民相安无事。保护林树、驱除猛兽、掩埋枯骨等善政,深得人民称颂。后因老病辞官归里,隐居今枞阳镇西北金鸡山,和农夫野老相往来,下棋赋诗,不问政事。著有《击柝》、《抱璞》等。
方育盛字与三,今浮山乡人。少年聪颖,诗赋尤工,顺治十年(1653年)举人。著有《栲舟诗集》、《天目诗集》。
方膏茂(1626一?),字敦回,号寄山,今浮山乡人,清顺治五年(1648年)举人,两次进京考进士不中,遂归故里。著有《余斋集》。
刘鸿都字尔雅,号西麓,今陈洲乡人。8岁丧父,事继母极孝。少年时即才华横溢。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贡生,授山西昌平知县。该县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他到任后,垦荒千余顷,供给农民牛力和种籽,鼓励生产,人民得到安居乐业,户口日增。后告老还乡,卒年78岁。
孙元衡字湘南,今白梅乡孙家畈人。清历官台湾同知、东昌知府等。著有《赤嵌集》4卷,为王士桢所点定。
姚文燮字径三,号羹湖,又号黄檗山樵,今牛集乡姚王集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官云南开化同知。文学、书画皆精,著有《羹湖诗选》、《黄檗山房诗文集》、《赐全园图》、《山水册页》等。
刘开(1781——1821),字方来,一字东明,号孟涂,今陈洲乡人。早年丧父,母吴氏耕织抚养成人。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听课,塾师感动,留馆就读。后从师姚鼐,尽得其传,成为“姚门四大弟子”之一。刘开以教书为业,教之余潜心散文创作与文论研究。著有《刘孟涂诗文集》44卷、《骈文》2卷、《广列女传》20卷、《论语补注》3卷。道光元年(1821年),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丁倬字彼云,号汉公,今白柳乡人。清顺治间县学生,少即爱好诗歌,著有《髻山堂诗文集》、《西畴文集》、《浮鸥集》、《螺岑集》、《西江草》等。
方兆及字子诒,号蛟峰,大铉孙,今城关镇人。兆及读书无所不窥,尤深于天文之学,与弟兆弼齐名,人称“枞川二方子”。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举人,官刑部郎中,出京为济宁兵河道佥事。在任7年,平疑狱、清欠赋、杜绝株连,民无枉累。因积劳病卒。著有《述本堂集》。
江皋字在湄,号磊斋,今白柳乡山河村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进士,授江西瑞昌知县,调九江府丞,提升巩昌府知府,改广西柳州知府,不久调四川提学副使。亲丧服满,补山西平庆道副使。在运粮途中,实地考察陇塞、贺兰山等险要,著成《筹边九策》。迁福建兴泉道参政时,因前任事件受累,降级,遂解官回家。卒年81岁。著有《江在湄文集》30卷、《江在湄诗集》41卷、《染香词》1卷。
左之毅字素臣,今横埠乡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武进士,官直隶宣化府守备。
方贞观(1679——1747),字履安,别号南堂,一号洞佛子,今义津镇人。幼年有“神童”之称,弱冠中秀才。为人洒脱,对母亲尤为孝敬。擅长书法,行、楷书飘逸遒劲。更能为诗,其诗风格初近王建、张籍,后与马朴臣齐名;时与叔方文、世举并称为“桐城三诗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南山集》案,受牵连,别故乡,离老母,谪居关外,入旗籍,历10年才得释放。归后作诗更趋于平淡,许多诗表现屈郁、羁旅、离别之感。乾隆元年,左都御史孙家淦力劝贞观应博学鸿词科考试,贞观以老不赴试,作诗谢之。著有《南堂诗钞》8卷。
陈式字质生,又字二如,号问斋,今官桥乡官山村人。康熙初贡生,寓居南京,与张度为好友,又与里人胡如甡、何应珏、何秉哲、吴昶、方玄成、方亨咸、姚文勋、姚文然、姚文焱等组成“潜园十五子会”。善画花卉,酷好杜诗,著有《问斋杜意》15卷,钱澄之为之作序。
方孔时(1580一1675),字叔茂,号紫岑,今浮山乡陆庄人。明天启间作《治平十二事》,由同里左光斗转奏朝廷,所言切中时弊。崇祯二年(1629年)恩贡生,后任台州同知。清初屡被征召,坚辞不出。
吴子云字朗公,号五崖,今高甸乡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历官庐州府教授、国子监助教、户部郎中、河南提学道、按察司副使等。年五十,辞官归里。
方启曾字圣羽,号桔坪,今城关镇人。清顺治贡生,官江都县训导,中江诗社成员,著有《振雅堂诗集》。
齐登辅字员倩,今雨坛乡人。清初历任青州通判、南安同知,政绩卓著,升赣州道,未任归里。学识渊博,诗文、棋艺皆精,长于骑射。卒年84岁。
方亨咸字吉偶,号邵村,拱乾次子,今牛集乡方皋庄人。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历官获鹿知县、刑部主事、监察御史。平反湖广两省冤案数百起,得到平反昭雪达千余人。因江南乡试案贬至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2年后释放。亨咸精于诗、书、画,其画称为“神品”,人们争相购买收藏。王士祯对其诗、书、画给以高度赞扬。著有《塞外乐府》、《邵村诗文集》、《黄谷纪闻》等。画作《云横翠岭图》、《竹石图》、《深山垂纶图》等,今收藏故宫博物院。
何采字敬舆,号醒斋,如宠孙,今石矶乡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官翰林侍读。文章翰墨,为一时词林之冠。年30罢归,徜徉山水间,著有《让村集》、《南IP_90_77集》、《南IP_90_77词选》。
何亮功字次德,号辨斋,如宠孙。今石矶乡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举人,任福建古田知县,暇余即进书院谈经讲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任乡试同考官。卒于任,著有《长安道集》。
周大璋(1671一?),字聘侯,号笔峰,今周潭乡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湖南龙阳县令。在任期间,组织百姓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遇灾荒,散粮济众,士民建“德政碑”,颂其政绩。他在勤政之余,时聚诸生在明伦堂,亲自讲授自编的《龙阳讲义》,诸生获益匪浅。自请改授江苏华亭教谕,后任《江南通志》局总裁。书成后,任紫阳书院山长。他精研先儒之学,穷究经史百家。著有《四书精言》40卷、《四书正义》19卷、《左传翼》18卷、《修凝堂文钞》6卷、《朱子古文读本》16卷。卒葬周潭施湾村。
杨臣邻字钦四,今杨湾乡人。清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邯郸知县。当时军事纷扰,人民备受灾难,他宽宏大量,以恩惠待人,人民欢悦。母卒服满,补河南光山知县,大荒,出谷赈济,人民深受其益。又兴义学,亲自教诲。后提升光州知州,年老告归。
释山足名兴斧,字剑谷,号荆堂,俗姓张,吉安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承药地师(方以智)命监院华严,后受方丈,为曹洞宗30世祖。他继承并实现丁药地大师的遗志,主持编修《浮山志》l0卷,募金建了藏经阁。由于他经营有方,寺庙与田产均有增益,并在华严寺东侧建了“新普同塔院”。著有《山足语录》、《一茎草诗》各l卷。
钱方字叔鬯,号彭源,今仪山乡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进士,授四川苍梧知县。到任后首先革除苛税,招回流亡百姓耕种垦荒,供给牛力种籽,奖励种桑。并因地制宜在洼地建筑堤堰,开山塘、水库,以便利灌溉。因政绩显著,将迁升京官,突然病卒。
左藻字子畏,号慕忠,今横埠乡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授内阁中书。年75卒。
方曾祐字受斯,方畿孙,今牛集乡方家皋庄人。康熙间贡生,授休宁训导。捐资修理孔庙,招收刻苦勤奋的青年学子至馆中亲自课读,供予餐食,十多年如一日。迁广德州学正。
何永绍字令远,号存诗,如申之孙,石矶乡青山人。清县廪贡生。是萧山毛奇龄、宋荤、同里方文的好友。曾与李雅同撰《龙眠古文》,又曾受聘纂修《桐城县志》,对地方文献有很大贡献。他工诗和古文,著有《宝树堂诗文全集》。
吴绍方字繁仲,号日山,今钱桥乡人。清康熙间举人,著有《绳山房诗文集》。
江为龙字我一,号砚崖,今会宫乡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官江西宜春知县。提倡文化,纂修县志,创办学校,政绩卓著。后提升为兵部主事,再迁吏部员外郎。著有《六经图说》16卷。
吴咏字鹤沙,号花村,今城关镇人。清康熙间贡生,候补知县。著有《律陶诗》l卷、《花村集》4卷。
张斌字越万,今官桥乡连城人。清康熙间秀才,家里藏书万卷,终身阅读不倦。著有《周易注》、《九图浅说》、《字步天》、《经世》、《返观》、《卧游》诸集。
钱藻分三,号松舟,今仪山乡人。清康熙间贡生,任青阳训导。著有《资深文集》、《天籁吟诗草》。
方元履字高度,号桦坡,今牛集乡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举人。因受《南山集》案株连,下狱10多年,后出狱归里。著有《口丝南枝》、《乃吾庐》、《小桦坡》等。
周虞音字韶斯,今周潭乡人。清康熙间诸生。每遇地方饥荒,他就捐献钱粮赈济乡民。家藏书数千卷,到老阅读不倦。卒年88岁。
刘鸿望字天南,今陈洲乡人。清康熙间国子监生,授州同知。少孤,事寡母极孝,五十年如一日;兄弟同居70年。与人相处极守信义,好行善事。著有《刘天南诗文集》10卷。
刘鸿仪字超宗,—字石航,号深庄,今陈洲乡人。清康熙间中副榜,官国子监典簿。爱好游历,曾西登华山,南游五湖、庐山、武夷等地。擅长诗歌书画,名冠一时。卒年81。著有《见闻录》、《乐府考》、《读书偶钞》。
方浩字孟亭,今牛集乡方皋庄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授山西太原祁县知县,历任德州、平定、潞安等县知县。后提升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不久调吉南道,因事去职。乾隆十九年(1754年)复职。病卒京城,卒年52岁。
疏长清字敬居,号啸栢,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雍正间副贡生。高宗时与宋啸梅、陈官仪、孙起山诸名士结“浮山诗社”,名震当时。著有《饮香诗草》。
疏万青字波登,号文山,又号燮斋,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雍正间秀才。工书法,笔力刚健古俊,世人珍藏之。著有《保和堂诗草》。
周芬斗字汝调,号虚中,一号知还,今周潭乡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初授福建平和知县,后补四川叙州府经历。在任期间,除暴安良,百姓深深爱戴。著有《诸经解》、《波余集》、《入蜀集》、《余庆堂集》等。
刘大宾字奉之,号螺峰,今陈洲乡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授山西徐沟知县,后调任贵州普定知县。为官清廉,为人敬仰。
钱源启字敦一,号信斋,澄之侄孙,今石矶乡青山人。清雍正布衣,善诗文,工绘画,山水、花卉、虫鸟得元人技法,无不精妙。著有《澡雪斋诗集》。
倪之字司城,号一斋,今城关镇人。清雍正间贡生,以荐举授中书,出使四川。历任郿洋、南郑知县。长于诗,作品沉郁、苍劲,有杜甫、岑参的风致。著有《高嵌集》12卷、《一斋集》6卷。
方求义字绮亭,又字乐巢,今牛集乡人。清雍正七年(1729年)贡生,参加修纂《皇帝实录》,因有功绩,调任赣州龙南知县,后补上杭知县。在任期间,建社仓,兴书院,济灾民,人称之“清官”。
桂歆字月华,号一山,今白梅乡人。家贫苦学,读书过目不忘。年20,在刘大櫆家乡设馆任教,刘见其所作的诗文,大加称赞。考中秀才后,便断绝科举念头,隐居30年而逝。著有《小山诗文集》,刘大櫆、姚鼐为之点定。
吴直字生甫,一字景梁,号井迁,今会宫乡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著有《四书杂辨》、《学庸释义》等。
房立诚号怀庐,今白湖乡人。学识丰富,善写文章。清乾隆间屡试不中,遂放弃科举,遍游名山大川,所到之处,都写有诗篇。晚年建房于浮山脚下,闭门著书。著有《易经、书经备解》。
张尹字无咎,号莘农,今官桥乡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先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福建长乐知县。师事方苞而文不因循。著有《石冠堂诗文钞》6卷、《经传世案》25卷。
朱雅字介生,一字岑南,号歌堂,今城关镇人。幼时聪明好学,博文强记,对古诗和古文深有研究,曾得到姚鼐的称赞。他和王灼、张敏求时称“枞阳三俊”。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举人,70岁任金坛教谕。著有《芥生诗选》6卷。
江有龙字若度,号涵斋,今破罡乡人。与刘大櫆同攻古文学,深研经说,博精史鉴。安徽巡抚赵国麟荐举博学鸿词,以优贡的身份肄业国子监。乾隆九年(1744年),考取应天副贡生,授江宁教谕。适遭亲丧,哀痛过度,卒年45岁。著有《毛诗解义》、《左传分注》、《四书纂要》、《两汉书论注》。
方元荐字南膏,号惺然,今牛集乡人。清乾隆国子监生。著有《南膏文集》。
吴自高字慈爱,号若山,应琦孙,今钱桥乡人。清乾隆初年监生。张廷玉宰相以上客相待,书疏折奏,多出其手。以劳绩授翰林院待诏,后官至刑部员外郎。著有《善卷堂四六注》、《秋荫轩集》。
许鐄字文芙,号问凫,今龙桥乡人。清乾隆举人,湖南会同知县。著有《问凫遗稿》。
吴逢圣字眉爽,号铁侬,今高甸乡人。幼小聪明能文,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举人。初授兴化县教谕,历任万泉、平遥二县知县、保定知府。他秉公断案,清正廉洁,政绩卓著。从台湾卸任归。他诗才雄放,著有《铁侬诗钞》4卷。卒年71岁。
章守待字二眉,一字云伫,号观颐,今后方乡人。清乾隆间贡生。著有《周易定解》13卷、《左传采珠》16卷、《钥经堂集》14卷、《颐庵诗集》等。
吴保生今高甸乡人。清乾隆间举人,嘉庆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许鲤跃字春池,今龙桥乡黄华桥人。他勤奋好学,师事姚鼐,学业益进。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选任镇江府学教授。文遵方苞之说,曾从姚鼐游。著有《四书一得》、《五经一得》、《春池文钞》8卷、《雨窗夜话》、《纪年诗集》等。年60卒于官。
汪堂字遇皋,今官桥乡人。清乾隆间县学生,后授江西信丰县尉。告归后,与刘大櫆辈结社赋诗,著有《鹤门诗集》10卷。
章甫字子卿,号完来,今施湾乡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举人,补授浙江仁和盐场大使,升江西东乡县知县。在任兴办学校,重修育婴堂。著有《如不及斋古文》、《濠上迩言》、《小琅环诗稿》等。
疏自悦(1776一?)字孔玉,号仿晋,今白石乡边山村人。自悦6岁丧父,其伯母亦病故,伯父收其为继子。少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归家代伯父耕种,劳作不息。年长训蒙,放弃厚薪而舍远就近,便于照顾伯父和生母。二老患病,他以单方草药医治,并割股制汤以进,悉心调养,百般护理,日必问视数次,夜不解带,随叫随到,直至老人病愈。自悦孝敬长辈事迹,乡里传颂。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皇帝颁旨,“给银三十两”,在石溪镇上街头建孝子牌坊一座,并令“在忠孝祠内题名设位,镌刻姓氏载入本府州县志书。”
许矿字文英,号向凫,今龙桥乡人。清乾隆间举人,任会同县知县。为文遵义法,著有《种鳞书屋文集》、《诗集》。
疏昌智讳铎鸣,字方中,号寅春,别号莲溪,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乾隆时太学生。诗婉约清新,著有《浮山游草》、《冤吾子解闷草》、《莲溪诗钞》等。
章素芸女,今横埠乡人。幼小失母,父育成人。父名章启勋,精通武艺。素芸稍长即从父习武,尽得父术,武艺超群。同里许三恃勇横行乡里,欺压平民,启勋时常训斥于他,他虽怀恨而不敢相抗。许三先想拜启勋为师,遭到拒绝;后又托媒说其女,亦遭拒。因之许三与启勋结为深仇。后启勋被许三诬陷通敌而遭杀害,素芸则暗下决心报仇。一日得知许骑马出猎,素芸即隐身窥伺,后突出刺之,许三堕马而亡。县官传讯,询其何人主使。素芸说:“为报父仇,哪待人主使!”县官将其开释,素芸习武不辍。
吴隆骘字邓又,号退馀,今义津镇人。清国子监生,授州同知。秉性宽和,好行善事,雍正八年(1730年)大饥荒,他捐金赈贷,家产因之跌落。著有《拙馀轩诗集》。
吴贻泳(1734——1805),字惠连,号种芝,今义津镇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不久迁吏部主事。与子赓枚同考,到发榜时,父中而子落榜。他对其子说:“子不先父,我固知若逊一筹也!”一时传为佳话。著有《芸晖馆诗文集》,年71,卒于官。
方洪学字鹿岭,号怡国,今城关镇人。清乾隆监生,授州同知,著有《怡园二集》。
张辅字弼,号瓶山,一号螺岑,今金渡乡鳌山人。家境贫寒,少有奇才,文章奥妙而不趋炎赴势。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举人,时年64岁。著有《瓶山集》8卷。
许雨田字多亭,号深稼,今龙桥乡黄华人。自幼聪明,长大博学能文,得到胡宗绪和方苞赏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贡生。著有《及将子编》、《慎余堂文》12卷、《忏居诗》6卷、《忏居词》4卷,《花向谈助》若干卷。
许新堂字鹿柴,今龙桥乡人。清乾隆间贡生,著有《一勺集》、《梦花录》。
方怀萱字庄亭,号霁园,今龙桥乡黄华人。幼年失父,师事刘大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初摄四川南溪知县。在任时兴立学校,振兴文风;编行保甲,清除陋规,罢免奸吏。后任四川彭水知县。
刘新发字青鲁,号藜轩,今陈洲乡人。清乾隆间贡生,与刘大櫆系同窗好友。著有《藜轩文集》。
吴元念字在宫,号芳庄,今高甸乡人。清乾隆间任云南建水州知州。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不贪功。时有土官死,子应继位,而土官弟欲夺之,置金酒中赠元念。土官子诉讼公堂,元念召土官弟至,当其面开酒瓮取金,仍判子继父位。后升任户部员外郎,告老回家。卒年80岁。
张楫字元涉,今安凤乡人。清乾隆贡生,任温州通判,迁山东高唐、云南建水知州。
方世俊号竹溪,今城关镇方家墩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由户部职升为御史。历任鸿胪寺太仆卿、陕西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职,后改任湖南巡抚。因黔中矿案牵连,奉严旨进京。不久病卒。
刘魁今陈洲乡人。清乾隆间举人,初授浙江盐政大使,候补直隶州知州。
胡士琅字书泽,今破罡乡人。清乾隆间贡生。遇荒年,他则尽力赈济饥民;买义山埋枯骨。修订《齐山志》、《九华山志》,著有《容斋诗抄》。
周卜政字时亮,号存斋,周潭乡人。拜周芬斗为师,从事研究性命学,贯通经史。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后主讲永平书院。著有《三礼会通》、《左氏详著》、《史断》、《四书》等。
周芬佩字汝和,号纫斋,今周潭乡人。与周芬斗是孪生兄弟。清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初任浙江龙游知县,曾3次充当浙江乡试同考宫。晚年辞官居乡里,传经讲学。著有《六江海文集》。
左亮采字和仲,今老洲乡人。清乾隆间贡生,与刘大櫆为好友。著有《崇古堂诗文集》。
周大魁字观栻,号鹤亭,今周潭乡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初任泗水知县,廉洁勤政,深为百姓爱戴。年老请改全椒县教谕。
周捷英字鹏荐,号墨仙,周大魁之子,今周潭乡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拔贡,著有《墨仙稿》一书。
张平愿字遂生,今会宫乡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极孝母,母得眼疾,他以舌舐之,始复明。他在乡里捐金抵税,减轻人民的负担。
许迈字啸斗,号石村,今龙桥乡人。迈以拔贡廷试一等,任威安教习。将要调任知县,父死回家守孝。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举人,选高邮州学正。终以积劳成疾,卒于官。著有《吴游诗草》。
方光远字蓝溪,号梅村,又号南村,今义津镇人。清乾隆间监生。著有《南村诗集》,刘大櫆为之作序。
齐永字肇奕,号西,今雨坛乡人。清乾隆间官福建临清县丞。著有《蓉川遗书》、《青莎馆集》。
金达字斗生,今会宫乡人。清代秀才,因捐资助赈,授议叙训导。因军功由兵部主事改任湖北郧阳知府。在任修复书院,提倡教育,得到人民爱戴。因劳累病死于官署。
许丙椿字农生,号若秋,今龙桥乡人。清乾隆贡生,恩赐举人。著有《学文园诗谈》、《学文园诗文集》。年92卒。
张敏求字燮臣,号卜崖,一号助园,今官桥乡连城人。师事刘大櫆。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举人。授江苏奉贤县知县,改任甘肃漳县知县。在任办事谨慎,为民兴利除害。后患眼病归里。著有《问花亭初集》8卷。
张水容字汲华,号耻庵,今官桥乡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举人。任江苏奉贤县训导。工于诗,通星象算法。著有《环山楼诗文钞》2卷。
张鸪字穆生,今官桥乡人。清乾隆末年诸生,喜欢研究《说文》。著有《方名考》、《说文正字》、《向亭文》8卷,《诗集》4卷。
陈家勉字世扶,今城关镇人。清乾隆间诸生。幼时,随父读书浦阳学斋。后博学多才,擅长于诗。10多岁时,将诗作呈给刘大櫆,大櫆为之惊喜,常向朋友夸将其诗句之美,由此才名大起。著有《策心诗草》。
刘在孚字乘木,号信庵,今陈洲乡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官议叙经历。工诗文,常捐金资助穷人。卒年90岁。
吴中兰字伯芬,号香畹,今高甸乡人。岁贡生,工诗文,师事刘大櫆。梅伯言评其诗为“学海峰而主于声者”。著有《环翠轩文钞》2卷、《闲存诗草》2卷。
王蒙泉字浚渠,今会宫乡人。清乾隆间贡生,任徽州教谕。为人品德端正。其书法在董其昌、赵子昂之间。
刘岩字春山,今陈洲乡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他乐善好施,尽力资助公益事业。乾隆五十年(1785年)大荒,他开仓出谷,救济饥民,人称“善人”。
严青字遥青,号东湖,今老庄乡人。清乾隆间诸生,工诗,善书法,曾以草书写自己所作的诗歌,人叹为“双绝”。著有《东湖诗集》。
疏枝春号晴墅,字玉照,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乾隆间贡生,工于诗,先后师事刘大櫆、姚鼐。著有《晴墅诗抄》6卷、《三十六峰草堂诗集》6卷、《文集》12卷、《羼提阁粹语》4卷。
刘馨字笔山,今陈洲乡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汤沟浮桥年久失修,他捐钱修固,保障行人安全;买义山,埋无主棺柩;施药物给穷人。著有《笔山诗存》4卷。
疏枚一作梅,字鼎和,号鄂堂。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举人,有才华,不幸早逝。著有《烟霞楼诗集》。
许节字宝符,号信庵,今龙桥乡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秀才。嘉庆初,贡生。嘉庆七年(1802年),选授英山训导。卒年92岁。著有《鸡肋》、《咫闻》等集。
方曾畲字伯耕,今浮山乡人。清代官知州。
石文成字闻琢,今白湖乡人。清乾隆间贡生,曾任宝庆通判。后闭门静居,不与俗人往来。著有《晓山堂集》12卷、《历朝诗话》6卷。
项元鸾字鸾采,号解谷,今城关镇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为人乐善好施,每逢荒年尽力赈救饥民;并捐田产修白鹤峰书院,建文昌阁,在枞阳西红沙洲置芦花义渡。
王鼎字凝士,号思蓼,今官桥乡人。清贡生,候选知县。多才博学,精书法,工诗。著有《闽游诗草》。
吴文升今城关镇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他先后出资修建枞阳镇后街泥泞道路和白鹤峰文昌阁;并经常施舍钱粮给贫苦人家,乡民称颂其德。
吴瓯玉号仁斋,今高甸乡人。清诸生,有文才,不屑于章句之学。初有功名志向,因3次考举不中,愤而学医,医道高超,对贫苦百姓不受酬金。著有《对鸥轩文集》、《医学寻宗》8卷。
刘华清字南亳,今陈洲乡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每遇荒年,则与弟华渚捐金赈济,冬天散给棉衣,救济灾民;并募金建汤沟浮桥,便利行人。
钱彝字秉之,原名特,字搏霄,号白渠,今石矶乡青山人。乾隆间贡生,教授经学40多年,晚年授仪征训导,未至任而卒。著有《易概》23卷、《书概》22卷、《诗概》32卷、《周官概》20卷、《仪礼概》40卷、《礼记概》46卷、《孝经概》2卷、《经疑》7卷。
许鼎(1781——1842),字子秀,号玉峰,晚年改名鲁,今龙桥乡人。工诗善书,能文章,著有《正志》、《正学》二录。方植之称赞说:“玉峰今之吴康斋也。”死后门人方柏堂编辑其遗稿为《许玉峰集》3卷。
方昌翰字宗屏,号涤侪,今义津乡人。清官河南新野知县,有政绩。后辞官,主讲荆山书院。善为文,好吟咏。著有《虚白集》2卷。
杨家礼字补咎,号菊潭,今杨湾乡人。清监生。幼从师刘大櫆,后开馆授徒乡里。著有《椿荫堂诗集》。
刘琢字鲁堂,今陈洲乡人。清诸生。从师族兄刘大櫆,受其古文法影响最深,诗古文词皆有法度。著有《鲁堂诗集》。
吴泽阶字履平,号磊坪,今汤沟镇人。清监生。少拜陈家勉为师,并受大櫆教诲。诗作格律雄健,造语新奇。著有《掌庭诗钞》。
左朝第字匡叔,一字伟安,号复安,今横埠乡人。清嘉庆间举人,主讲中州书院。幼从师姚鼐,后研究明史,晚年潜心于《礼》。著有《复安文集》、《讲史衡》等。
吴逢盛字纫甫,号同庵,今高甸乡人。清嘉庆六年(1801年)举人。桐城知县谢华亭主修县志,应邀修志,曾5次与常州周伯恬商榷志书体例。在搜集儒林、文苑人物时,注重搜录真才实学者。著有《同庵遗稿》。
项正国字景严,今城关镇人。清乾隆间国子监生。他一生好行善事,捐宅给枞阳体仁局,置义山埋枯柩无数,荒年尽其所有赈济灾民。
吴廷恽初名泰临,字振行,号蝠山,今浮山乡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任四川定远知县。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提拔为涪州知府。后以病归,85岁卒。著有《蝠山家训》1卷。
方传穆字彦和,今浮山乡人。清嘉庆进士,任源州知府。
方传植字小岩,今浮山乡人。清嘉庆任濮州知府。
吴贻诚字荃石,号竹心,今义津镇人。曾任新河县知县,著有《静者居诗集》。
吴赓牧字敦虞,号春麓,今浮山乡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由庶吉士改任主事,升监察御史。廉洁奉公,时人赞誉。著有《疏稿》2卷、《惜阴书屋文集》4卷。
吴孙一字伯,今浮山乡人。清国子监生,通“六书”,书法擅长古篆。著有《不知慢斋诗文钞》。
吴廷康字康甫,今浮山乡人。官任浙江县丞。酷好金石篆刻,家藏古文物甚多,摹泐手题。常说“汉晋钟铭、印文铜器、碑碣、瓦当之属,可取证砖文”。著有《砖录》若干卷。
许准字次安,今龙桥乡人。清嘉庆间举人,官江苏徐州教谕。著有《菜庵诗存》。
石攸字鸾源,号松垞,又号菊畦,今城关镇人。清嘉庆间监生,官云南昭通府古寨巡检,调江西龙泉县秀洲巡检。著有《菊畦诗集》6卷。
吴元甲字世求,号育泉,今会宫乡老桥村吴牛庄人。汝纶之父。在乡里任塾师数十年,以部分收入救济贫苦百姓。曾国藩赏识其文学,聘其为家庭教师。64岁卒。
张兰字芳谷,今安凤乡人。清嘉庆间贡生。历任中书、江西吉安和广西桂林同知、柳州知府等。
江有兰字怡之,号待园,今城关镇人。师事张敏求,清嘉庆间诸生,任县教谕,不久辞职回家。工诗词,方东树赞其诗为“格高所空,词情意远,雄杰之概,凌轩一切”。书法高妙,擅长楷隶。著有《待园诗钞》。年70卒于乡。
张孔纪字克修,今官桥乡人。清嘉庆间国子监生,授州同知。在家乡筑连城湖堤;在焦岭沿山沟和在羹脍赛各大道修建10多个石亭,供行人休息;在乌金渡和小缸窑施义渡。其义举,深得人民称赞。
方秬森字复庵,今义津镇小李庄人。清嘉庆间监生。嘉庆道光间几次水旱成灾,民无生日,他前后捐钱1.4万贯赈济灾民;捐田租5000担作为方姓惠远堂义庄;又捐2000担作为义学资金。
许丽京字务滋,今龙桥乡人。年23中举,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官浙江安吉知县,继任陕西雒南知县,代理耀州、商州知州。政治清明,享有声誉。著有《兰园诗集》。
杨廷骧字汉帜,号周原,今杨湾乡人。年12成秀才。著有《诗经辑略》16卷。
杨椿年字光陛,号蔚乔,今杨湾乡人。清道光恩科举人。著有《瀛雨书屋诗》16卷。
(1734——1803),字敬,又字芷园,号雪鸿,又号木者、芷芷道人、虎人,今官桥乡连湖人,后迁江宁。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孝廉,遍游海内。善画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白描设色无不神肖,号称大家。作画常不带图章,画毕率笔作印。《墨林今话》评其画曰:“笔情纵逸,韵致萧然,生气勃勃,横涂竖抹,墨色浓淡,各极其趣”。工书能诗,时人目为“诗、书、画三绝”。
疏筤字谓传,号菉庄,今白石乡边山村人。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道光十一年充浙江乡试同考官。历任浙江寿昌、永嘉、武康、余姚等县知县。后遭弹劾,谪戍陕西。著有《仿燕亭诗集》若干卷。
疏长庚字荫松,号北山,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道光间监生,以军功授江苏直隶知州。著有《马背船唇集》、《阿集》、《虚白室诗文钞》。同治年间,华严寺僧重印《浮山志》和庙宇,他慷慨捐资,促成其事。
许奉恩字叔平,今龙桥乡人。清诸生。身历太平军之变,流离转徙数万里,曾记其所闻为《凤鹤图说》,藏稿武林,后散失。又仿《聊斋志异》作《里乘》10卷。另著《兰苕馆诗抄》11卷、《桐城许叔平文品论诗合抄》1卷、《转徙余生记》1卷、《题襟馆倡和集》4卷。
张寅字子畏,号颐翁,今金渡乡鳌山人。清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南昌府知府。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刊行王灼辑录的《枞阳诗集》,以传播地方文献。他擅长画梅,为人珍爱。
方锡庆初名传书,号麟轩,今义津镇小李庄人。清道光初,为中城兵马司指挥。改任江苏沐阳知县,筑六塘河堤堰,开挖支流,兴修水利;又教人民广种木棉,成为习俗。调江宁知县后,提升太仓知州。后任松江知府,复调太仓,赏戴花翎,以道员任用。授陕西凤翔、江西临江知府,因病辞官回家。在乡增置义田、义塾,广施义渡,赈济孤寡,人赞其“富而好善”。卒年67岁。
刘宅俊字恺生,号悌堂,今陈洲乡人。幼时家境贫苦,父亲以教蒙馆为生。11岁上山砍柴,一日路过父亲蒙馆,在窗外听父亲讲书,片刻即去。第二天,父课学生复讲,都不能回答,而窗外有人作答。父出门见是儿子,抱之大哭。主人知此事后,让其入学附读,3年后考取秀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授广西来宾知县。后历任天河、修仁、荔浦、怀远等县知县。后自认为不会做官,辞职回家。晚年作诗,名望很高。
许畹字芳畴,号吾田,今龙桥乡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能训诂考订。著有《古诗义》5卷、《说文字类》若干卷。
童德布字二琴,今枞阳镇人。清江苏候补知县。体貌魁梧,性格开朗,轻财仗义。平生工诗词,擅长书画。拜隐居在枞阳镇名画家阙岚为师,他画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名震一时。
疏继广字席珍,一字儒亭,号汉卿,今白石乡边山村人。清以军功任山东朝城、乐安等县知县,后升补直隶州知州。著有《理讼集议》、《边家山房诗文钞》、《儒窗诗草》等。
方于济字长怀,今义津镇人。家有月中楼,藏书很多,不倦阅读,精于历学推算。著作甚多,咸丰十一年(1861年)被兵祸丧失,仅存《鱼珠儒存》若干卷。年八十二卒。
姚灼(1827——1901),字丽山,今会宫乡人。同治间(1862~1874)恩贡生,候选教谕,改选直隶州判。善书法,效法颜、柳,颇有名。著有《东游小草》1卷。
杨宾韶名鼎金,号宝泉,今杨湾乡人。清同治贡生,长期当塾师,对家贫学生免收学费。后被任为宿州学正,未赴任病故。
齐光国字治甫,今城关镇小缸窑人。清同治举人。吴汝纶任深州知州时,被聘为书院山长,并助修《深州志》;后任两淮盐政大使。他擅长诗歌,卒后,其侄编成《淡斋遗稿》。
吴宝三(1838——1889),字康之,号鞠隐,芝瑛父,今会宫乡人。少孤,随叔父生活。历官宁阳、禹城、蒲台、武城、章邱等县知县。归里后建鞠隐山庄,临终嘱女将遗产捐办学校。著有《鞠隐山庄遗诗》。
杨澄鉴(1830——1903),字伯衡,号扶雅,今杨湾乡礼让村西杨庄人。幼承家学,清同治三年(1864年)举人。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试策不拘形式,直陈时弊,言人之所不敢言。朝廷授其任湖北省即用同知、湖北乡试同考官,后告病归里。此后,主讲桐城培文书院和怀宁、庐江、建德、合肥等书院。精通中医学。著有《绍恭斋诗文集》、《经解杂说》。
倪梅轩(1852一?),女,今城关镇人。出生教育世家,7岁能吟诗作文;稍长读完家中“万卷堂”所藏经、史、子、集各类书籍。族长倪朴斋曾试其学问,她对答如流,朴斋赞曰:“梅轩乃吾家不栉进士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她以枞阳镇万卷堂为校舍,创办了化俗女学,提倡女子学文化,求自立,打破封建社会对待妇女的陈规陋习,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中国教育年鉴》中刊载其事。
梅轩姊妹4人,梅轩为长,依次为菊轩、藕轩、芷轩,均有文才,同在化俗女学任教。光绪三十一年,梅轩受阮仲勉之聘,任芜湖女子中学教师。晚年归枞阳娘家,精通妇科医学之道,为乡邻治病,不取钱财,其德其才,至今乡人传颂。
江德邻(1889——1912),字朗溪,号汉源,今官桥乡人。安徽师范学校毕业。先后执教于枞阳国民学校、桐城县立第二小学、县立中学、县师范、安徽省立第一师范。曾任《通俗教育报》编辑、安徽省立通俗讲演所主任教员兼所长。著有《女子放脚之我见》、《枞川名胜歌十章》及通俗书刊多种。
王兰(1844——1918),字沚香,号禊亭,一作序亭,今会宫乡人。光绪间举人,授宣城教谕,兼理宁国府教授,嗣授同知衔。年老还乡,众推为枞阳白鹤峰书院院长。在任期间,大力兴教重文,认真教学,诲人不倦,造就不少人才。
王泮亭(1849——1923),字芹香、号观旗,今钱铺乡王家老屋人。师事吴汝纶,吴创办桐城学堂,聘其为学监。吴病故,泮亭创办桐城县第五高等小学于汤家沟,兼任堂长。后数年,又在家乡创办将军庙、栽洼、古愚公、笔峰4所小学,对开发民智、传播文化,起了一定作用。桐城县府因其办学有方,任命为县奉祀官。
疏濂(1886——1930),字孟涛,今白石乡边山村人。幼从师读,天资鲁钝,但笃志自学,晨夕苦读,豁然通朗,斐然成章。曾问教于陈澹然,其写作为士林称道。民国年间,曾任江中道尹公署禁烟专员、安徽省赈饥委员等职。归家后,潜心医学,施诊乡里;并创办了南阳疏束氏高级小学。著有《晦轩芜稿》、《石溪疏氏先德诗选》等。
吴汝纯字熙甫,号敛庵,今会宫乡老桥村人。幼从兄汝纶读,后任光禄寺署正。著有《玉屏山人诗集》、《敛庵文集》等。
吴汝绳字治甫,汝纶弟,今会宫乡老桥村人。少年才气俊逸,但常说文才不及其兄。后学业有成,任山东汶上县知县,卒于任上。
陈慕平(1881——1937),原名根深,今长河乡陈家斗门口人。民国13年(1924年)参加冯玉祥西北军,在司令部初任秘书处书记,继任监印。民国19年,蒋、冯大战,他于冯败后潜返家乡,改名慕平。民国22年,冯玉祥组织“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慕平前往该军任财务科长。民国24年,转入宋哲元部下(宋兼任河北省政府主席),任河北省政府监印主任。民国26年,七七事变,宋部对日作战,时慕平固守保定,在血战中牺牲。
殷蕴元字义甫,号质方,别号药庐、约予,清太学生殷朗园之第三子,今黄羹乡人。义甫年幼好学,聪颖异常,年十三即读完四书、五经。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春,义甫邀友远游南昌、武汉,结识很多有志青年,思想倾向革命。次年,投笔从戎,参加新军。光绪三十二年,加入华兴会(后并入同盟会)。是时,蔡锷为广西新军总参谋官,义甫为其麾下一中等军官,为蔡所赏识,选送入桂林陆军测绘学堂(后为龙州边防陆军测绘学校,蔡锷任校长)深造。光绪三十三年,孙中山、黄兴策划镇南关起义,义甫积极参加,在战斗中枪击敌军多人,激战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起义失败后,义甫辗转返回安庆。是时,安庆形势也十分紧张,革命党人均处在清王朝的通缉之中,在革命党人的帮助之下,他登上去上海的大轮,脱离了安庆的险境。不久,到达了大连;又辗转先后到达黑龙江、哈尔滨、图门、牡丹江、海参崴等地。
民国元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义甫历任黑龙江省饶河县公署第一科科长、吉林市老头沟煤矿公司工程师、工务科长,吉林市政府财政科长、教育科长、总务科长等职,前后达20余年之久。民国23年(1934年),日本侵略军在东北成立伪满政府,他愤而携眷南返。
义甫为人品格端方,乐于助人;治学严谨,文笔流畅,精通书法,爱收藏书籍。著有《约予日记》150万言。
何容心(1875——1938),字椿茂,号蛰卿,今石矶乡祖庄村人,清末秀才,朴学名家。
容心性情耿介,学识渊博,一生唯“读书、教书、著书”6字。他少从白云疏澹吾治经史,与同乡吴汝纶、潘田、姚永朴、姚永概、李光炯、陈剑潭、张孝生等交谊甚密。先后在胡聘三家(驻马墩)、马其昶家(桐城)、安徽女子师范(安庆)、胡玉美家(安庆)、安徽公学(芜湖)、周学熙家(至德、天津)任教;曾在故里西园创设“蛰存草堂”,讲授经史。他对文字音韵之学深有研究,著有《说文体例》、《说文同字异体之比较》、《文字音例探源》、《文字音例说略》、《毛诗声韵类纂》、《音学杂记》、《声训举例》等。另有《尔雅义疏笺》、《毛诗经世录》、《左传说略》、《礼记说略》、《论语说略》、《孟子说略》,计13种。
童先声字廷扬,今城关镇人。幼孤,长大善于经营,家资10万。他乐善好施,每年年关,散钱米给贫困的乡邻。民国之初捐资修理枞阳街道、掩埋枯柩。又与项保真一道捐宅设立体仁局。卒年84岁。
许轩堂(1888一1938),字恩冕,今古塘乡五谷井人。桐城中学毕业后,进日本高等工业学校深造。归国后,于北京、天津、上海、芜湖、安庆等市任教,以芜湖工专为最久。最后,授徒乡里,资以为生。轩堂为人方正耿介,勤于著述。论诗力主神韵,所作亦具唐音。著有《轩堂诗文集》、《评注王渔洋古诗选》。文坛巨星章炳麟、吴闿生、姚永概、马其昶等对《评注王渔洋古诗选》极为推许,各为之序。民国35年(1946年),家中失火,所著被毁。其弟辑堂经多方搜集,仅成文、诗各4卷。“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集被毁,诗集犹存。
周绍峰字诒谟,今施湾乡九门里人。与其父周谚园同为清光绪贡生。绍峰中年,常设教馆于桐城、无为两县。对学生要求严格,特别注重学识、道德、气节的教育。民国七年(1918年),应无为县牛埠街枫和村之聘,设馆教学。学生戴炳阳(即戴安澜)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绍峰极为珍爱。常对人说:“此子秉赋优异,后必有成。”戴炳阳后来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
杨寅揆(1868——1941),字佑甫,号沧洲,今杨湾乡礼让村杨西庄人。幼承家学,聪颖勤奋。光绪十一年(1885年)副贡,21岁举人,27岁进士。历任四川荣昌、威远知县,四川乡试同考官,江西大庾、南康知县,江西乡试同考官等。36岁罢官回籍。先后主讲安庆陆军、师范、商业等学堂。对中医学深有研究。著有《自强诗文集》、《针砭俗训》、《钝吟孓小传》等。
房斌(?一1941),字宪章,今白湖乡人。民国14年(1925年),同童长荣、王步文一道赴日本留学,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右派CC骨干作坚决斗争。归国后,因组织被破坏,与党失去联系。民国27年,周新民在大别山主持第五战区安徽省总动员委员会组织部工作,房斌配合周新民做了很多工作。后调立煌县政府担任秘书。民国30年,桂系李品仙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与CC团密切合作,掀起反共高潮,房斌被其秘密杀害。
何其昌(1892——1942),号景舟,今铁铜乡人。16岁弃耕从军,历任南京骑兵部排长、张宗昌部混成旅旅长、徐州戒严司令,授中将衔。后告老还乡。
史风正(1906——1942),原名麟祥,今安凤乡史家湾人。民国19年(1939年),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民国23年秋,回国参加革命工作。民国31年8月,被国民党桂系军队在庐江县境内杀害。
张铁民(1914——1942),又名国祯,今麒麟乡梅花村椿树庄人。民国20年(1931年),考入胡宗南主办的“抗日军事训练班”。毕业后在胡部任排长、连长等职。后来,保送中央军校洛阳分校,毕业后在胡部任营长。抗日战争中,任新编三十师第一团团长。民国31年,日军发动浙赣战役,铁民奉命开往金华、兰溪一带参加战斗。临行时,对周知宽说:“好男儿保卫国家,应该视死如归。”牺牲时年29岁。
吴子安(1911——1943),原名多荣,又名爱农,参加革命后,易名子安。今官青乡朝阳村人。子安少时读私塾多年,文学功底较深厚。后在家乡设帐授徒,为乡人所敬重。青年时期,喜读鲁迅著作,思想进步,倾向革命。后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家乡积极从事马列主义宣传活动,并组织青少年学生秘密张贴、散发革命传单。民国27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子安毅然离开家乡,投笔从戎,参加了新四军。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家乡周围约有百余人先后随从入伍,走上了抗日前线。子安参军后,先在无为县新四军某部任连指导员,后转战定远、盐城、来安等县。在任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期间,因公积劳成疾,不幸于民国32年7月病故,时年33岁。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其亲属颁发了烈士光荣证。
钱庭举(1911——1944),今松园乡小破罡人。民国27年(1938年),因痛恨地主的压迫,投奔新四军陈定一部,活动于沿江一带,与日、伪、顽作殊死搏斗。民国33年7月,国民党一七六师纠集刘东雄等部1000余人,扫荡桐南。庭举时任游击队中队长,为掩护部队突围转移,他带领6名战士,阻击敌人,使部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在这次突围战斗中,终因身单力薄而被俘,后被敌人杀害。新中国建立后,为纪念他,在其故乡建有庭举小学,并在学校之北重修其墓。
方义怀(1878——1945),一作意瑰,名琛,今杨湾乡大李庄人。清末秀才。废科举后,考入桐城中学读书,后任桐城中学校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参议员。民国10年,首任桐城县教育局长。
杨德嘉名敬锡,号亮甫,今杨湾乡人。清贡生,候补知县。废科举后,入北京大学堂学习。毕业后,主讲安徽师范等校。
唐杜可(1922——1946),原名德本,今松园乡人。民国31年(1942年),在青山学校读书时,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抗日战争胜利后,杜可北上山东,编入七师六十一团二营四连,担任连指导员。民国35年春,在枣庄战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3岁。
方予贤(1914——1946),艺名凤卿,著名的黄梅戏旦角演员,今浮山乡人。15岁时拜岳西黄梅戏演员方立望为师。次年,随师傅到桐城琚光华黄梅戏班。民国19(1930年),返回故里,自己组班演出。民国25年初,与琚光华、丁老六等在上海同台演出于“月华楼”,大获成功。民国26年10月,因日本侵略军的轰炸,被迫离沪返乡。抗日战争期间,在安庆搭班唱戏,因“打彩”被银元砸成重伤回乡休养。民国35年,乘船过白荡湖遇大风暴,与幼子一起溺水而死,时年32岁。
周荫棠(1906——1947),字汉南,今水圩乡人。民国18年(192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兼蒋介石家庭教师。抗日战争时入川,历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文史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学院教授、国文专修科主任、湖南大学教授等。民国36年3月,奔祖母丧,由汉口乘轮船东下,航行至黄冈江面,轮船与木驳相撞,荫棠折两臂落水而死。荫棠天性纯厚,多才好学,著作颇多。他编著的《台湾郡县建置制》获当时全国著作一等奖。
唐尔炽(1872——1950),字雨梅,一作庾梅,今会宫乡人。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历任芜湖安徽公学、桐城中学、北京民国大学、奉天同泽女子中学等校教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军占领沈阳,遂南归。在安庆等地为家庭塾师数年,后在浮山中学、桐城中学任教。新中国建立后,回会宫家居,卒年78岁。尔炽作文守桐城派家法,著有《澹乐轩诗稿》7卷、《文稿》3卷、《诗文续稿》若干卷。
钱在新(1896一1950),今仪山乡后湖村人。于安徽大学附师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民国23年(1934年),由陈慕平介绍,任《北平晚报》编辑。对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他发刊攻击,使何应钦大为狼狈。旋回家乡任教,创办田间小学,被推为校长。经常向学生宣扬钱田间的民族气节,选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使学生们深受影响。学生钱聿选奔赴抗日前线后任师政治部主任,在渡江战役中牺牲;学生钱积庆在抗美援朝时任团长,牺牲于朝鲜战场。1950年,在参加安庆师训班学习时因患脑溢血病故。
光晟(1879——1952),字宣甫,名子常,今阳和乡人。幼随父读,受外公吴汝纶影响颇深。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三江师范学堂,次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就读。回国后历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司法部秘书。著有《宪法学》、《各国政府》、《犯罪心理学》、《道墨新诠》等。
吴风斧(1898——1953),字寿岳,今杨湾乡人。他于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毕业,先后任吴淞中国公学讲师,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上海中学、省立安庆女中、安庆高中等校教员,以及北平中国大学秘书兼英语系讲师。抗日战争期间任省立二临中英语教员,抗战胜利后,创办桐城麻溪女中,并担任董事长;后任国立安徽大学英语系讲师。建国后任皖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直至逝世。
慈克庄(?一1955),又名浩然,今义津镇人。武昌高等师范毕业。民国年间,曾任桐城县教育局长、桐城、安庆东南、六邑等中学英语教员。民国27年(1938年),任湖南国立第八临时中学校长;该校后改为工职学校,他仍任校长,直至解放。
李树人(1882——1956),名学略,今龙桥乡龙庄人。幼时家贫,曾在龙潭桥小街一家杂货店里当学徒,后发愤苦读,学业大进。吴汝纶由日本考察学制回国,首创桐城学堂,招收学生;树人应试录取,李光炯资助,得以毕业。李光炯后聘树人为家庭塾师,课其子女,附近就学者有李则纲、李又纲、李忠安、李相勖、李相因等人,都学有成就。民国20年(1931年),在破罡桥、安凤岭一带办学。新中国建立后,聘为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方源流(1912——1958),今黄羹乡长安村人。民国12年(1923年),毕业于桐城高中。民国26年,入国立武汉大学习文史专业。毕业后,到安徽省立七临中任教。他为人正直,不畏强暴,曾面斥省教育厅长方治;方恼羞成怒,通令全省各中学都不得聘其任教。民国19年,方治调出安徽,源流才受聘为省立一临中教师。其后历任省立六临中、立煌女中、立煌工职、桐城中学等校教导主任兼史地教员。民国35年,以方慎之为首,创办私立惠远工业职业学校,源流任校长。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枞阳,源流辞去校长,受聘任安庆高中教导主任。1950年,调任贵池中学副校长。1956年,被选为贵池县人民代表、安徽省模范教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病逝。
余燮阳(1904——1958),字又余,今安凤乡余园人。民国11年(1922年),投冯玉祥西北军,历任文书、秘书、军需等职。北伐至山东,曾代理德平县县长。继任国民革命军第六路总部秘书。民国19年,冯玉祥举兵反蒋,先后爆发了蒋冯战争和中原之战,燮阳任冯部三十师军法主任。燮阳和孟芸生同被蒋介石第三宪兵团逮捕于北平,孟芸生遭杀害;燮阳经旅北平同乡的营救,由死刑改判无期徒刑。后国民党迫于群众抗日高潮的压力,不得不释放一批政治犯,燮阳因之获释。后参加抗日将领宋哲元的独立旅,为军需部主任。芦沟桥事变,他投入抗日战争。北平沦陷,他带病回家。
李忠安(1903——1958),名亮卿,今黄羹乡抱龙村人。民国9年(1920年),考入桐城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入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由李光炯推荐,任私立宏实小学社会部主任兼教员。民国28年,任安徽省文化工作委员会抗战史料采集员。同时,受桐城县教育局的委托,编写小学《语文》及《自然》课本。民国29年,宏实职业学校成立于孔城,忠安任教导主任、校长。1949年,该校迁笃山、义津,后迁回枞阳,都由忠安艰苦经营。其后,历任桐庐县第二小学校长,初级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界享有盛名,著有话剧《农民泪》、《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等。
吴步尹(1906——1959),名耕莘,今会宫乡老桥村人。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其时,甚为柯风荪、王晋卿、江叔海、傅沅叔、胡适之、黄季刚、朱光潜等所器重。曾任安徽通志馆驻北平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桐城中学、太湖师范国文教员。文学造诣很深,著有《形声指误》、《中国声韵沿考》、《李公麟传》、《吴樾传》等。新中国建立后,任教于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和第八中学。1959年,卒于南京。
方晓庵(1900——1960),今义津镇人。晓庵幼年就学桐城中学,后入江苏省立法政大学。毕业后,先后任省内一些中学教员、教导主任、校长30余年。民国32年(1943年),任浮山中学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皖北第一中学(即桐中)副校长。1950年,到桐城联合中学、东至县中学任教。1959年被开除。1960年在家病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以平反。
许载堂(1906——1960),字奋庸,号小石主人,今古塘乡五谷井人。他与轩堂、辑堂为同胞兄弟,时称“三许”。轩堂、辑堂以诗、文名,载堂自幼受父绘画薰陶以画名。及壮,远游江、浙、闽、赣,访求名师,恣情山水,画艺益精,山水人物,尤为所长。常以工笔勾勒与大笔写意相结合,披麻皴与乱柴皴相混用,淡渲清润,意在笔外;又善指画,尝绘《苏武牧羊图》,别具风格。为诗雅韵隽永,篆刻亦自超群。省、县文物馆(所)收藏的作品有《红楼梦人物图》、《唐宋传奇图》、《鲁迅选本》、《仕女图》等。
陈凤岐(1919——1960),字以行,今长河乡人。祖传四代中医,至凤岐更加精研,熟读《本草纲目》、《温热·条辩》、《伤寒论》、《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等书,且有很深研究。中医以内科为主,兼治儿科,登门求医者,纷至沓来。新中国建立后,在县医院与李晴衢配合治疗50年代的顽症——肺结核,颇具成绩。从1958年起,他带学徒5人,坚持上辅导课,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自己则努力学习西医,走中西医相结合的道路。1964年,定级为中医师。他是枞阳县第三、四、五届政协特邀代表。
荣培先(1914——1962),今铁铜乡人。民国32年(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乡党支部书记,乡政治指导员,区委委员,营、团部党支部书记,区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副县长,中共枞阳县监察委员会书记,县委副书记等职。1954年,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史化成(1889一1966),今安凤乡史家湾人。早年就学于省立工业学校,后以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工业大学。回国后,先后任山东工业专科学校讲师,鞠源工职学校化学科主任,安徽省立工职学校教员、校长等职,后任安徽省教育厅巡视员。抗日战争期间,与孙闻园、周捷飞等筹办二临中。民国31年(1942年),任安徽省教育厅中教科长。抗战胜利后,任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曾任淮南煤矿学校副校长、省工业厅工程师、安徽文史馆馆员等。他系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
方伯谦(1903——1967),今会宫乡方姚庄人。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农业硕士学位。抗日战争前,任滁州农场技师,培育出“滁州四三八”小麦良种,在省内外推广。抗日战争中,在省立第七临时中学和浮山、菁华等中学任英语教员。新中国建立后,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安庆、宣城、郎溪、广德、龙岗等国营农场农艺师。
李晴衢(1894——1968),字以行,今横埠乡人。晴衢一生,从事医业,钻研中医理论,擅长内科,在乡里负有声誉。新中国建立后,在枞阳县医院任中医师,对医学进一步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1954年,他开始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的原则,对192例肺结核病人因寒热各给予不同的治疗,有效率达92%,当时在医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1956年,被评为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59年,省中医学院邀请晴衢前往整理治疗肺结核的经验和方剂,工作一年后退休。回乡后,远近求医者仍络绎不绝。他为枞阳县三、四届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
释镇颠(1874——1969),法号宽成,今汤沟镇人。幼读私塾8年。出家后,曾朝拜五台、普陀、天台等名山佛寺。民国11年(1922年),于上海筹建九华山华天寺禅院。当时,黄金荣为其引马接驾。他又因治好汪精卫母亲的恶癣,深得汪的称赞。后主持上海地藏禅寺时,结识书画界名流。于是喜爱文墨,尤擅画兰。民国25年,回九华山,任祗园寺监院,将多年收藏的艺术珍品、佛门瑰宝1000多件带至九华山。1957年,任九华山肉身殿住持,被选为青阳县政协委员。所收藏文物,今在九华山历史文物馆收藏、展出。
吴尔寿(1893——1970),字介眉,今义津镇玉屏村人。24岁起,先后任安徽省立一中、五中、工职、第二女子师范、六邑中学、重庆女师、国立安徽二中、立人中学等校国文教员,国立边疆学校讲师、国立政治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政大迁南京,继续任教。尔寿晚年移居北京,参加九三学社。著有《周易哲学研究》。
张良苏(1935——1970),笔名金莺,今城关镇人。新中国建立之初,他在太湖县徐桥银行工作。1958年前后,开始诗歌、曲艺、戏曲创作。1959年后,任《安庆文艺》编辑、地区文化局剧目创作室编剧。主要戏曲作品有《友谊船》、《一根木材》和《长江夜航》等;民歌集有《唱得绿水泛金波》。在《诗歌》、《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安徽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作。
史尚宽(1899——1971),字且生,今安凤乡人。16岁赴日本,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入柏林大学研究政治经济。民国16年(1927年)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民国18年,任国民党立法委员,参与民法及若干法律起草工作。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民党立法院法制委员会委员长、考试院秘书兼法规委员会主任委员。民国36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次年任国民党政府国策顾问。到台湾后,先后任东吴大学教授、考选部长、司法院大法官等职。著作有《民法总则释义》、《民法原论总则》、《劳动法原论》、《信托法论》、《土地法论》等13种。
章舒容(1898——1972),又名嘘云,今周潭乡人。民国27年(1938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庐江县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指导员。民国34年,任中共旌德县花山区委副书记兼区长,旋调任东流、彭泽行政办事处副主任,后任华东先遣纵队第九支队沿江知识青年训练班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江西上饶地区教育科副科长、文教科长,中共上饶地委党校书记、副校长,中共上饶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赣东北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饶地区农校校长等职。
张国钧(1912——1974),今安凤乡小方庄人。七七事变后,在当时中共北宁铁路地下党书记叶克明(吴思增)和地下党员吴一贯(赵凤池)等引导下,参加了中共北方局铁路地下组织,积极参与北宁铁路职工抗日救国的工作。民国30年(1941年),经中共组织同意,护送母亲回家乡,后因交通断绝,以致中断同组织的联系。在家乡投身于教育事业,历任浮山中学、高甸中学等校历史、地理、数学、英语教员。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枞阳中学、池州师范教员。1956年,被评为省先进中教工作者。1957年秋,调往东流中学任教;1960年,被该校评为优秀教师。1972年因病退休。1974年春,因脑溢血逝世于东流医院。
周南(1909——1976),名金南,今周潭乡人。民国18年(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山支部书记、周潭区委书记。民国25年后,在浮山中学任教,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在白色恐怖下与党失去联系。民国27年到达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重新加入党组织。历任新四军游击纵队宣传股长、营教导员、新四军抗大一队政治教员、桐东区委书记兼区长、贵西区委书记兼区长、新四军七师教导大队总支书记、华中淮海分区二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华海教导大队政委、华海独立旅三团政治处主任、南京航空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等职。
张耀庭(1896——1977),今汤沟镇人。1952年10月参加商业工作,历任供销合作社、百货分销处营业员。1956年6月,以运用“四勤”(即脑勤、手勤、嘴勤、腿勤)工作方法,取得优异成绩,出席安徽省供销社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同年7月,又出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召开的全国供销社第一次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9月,当选为枞阳县第二届人民代表。
吴纯嘏(1887——1978),今义津镇吴家大屋人。由于家境贫寒,10余岁往安庆为人代写书信,并旁听于安徽省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入安徽省财政厅当职员。抗日战争初期,在湖南难民救济会任职。后返安徽金寨,仍供职于省财政厅。民国25年,回安庆闲居,参与高甸中学创办工作,后任该校董事长。新中国建立后,当选为安庆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常委。1966年,向安庆图书馆捐献珍本图书78册。
龚春发(1851——1978),原籍和县,新中国建立前来枞阳井边一带采药,后定居后方乡龙山村。青年时曾有妻室,但无子女,妻丧后独居。春发身材高大,以采药为生,常爬山涉水,每日运动量较大,因此饭量亦大,126岁时,一餐尚食米饭300克以上,脸上虽布满寿斑,但行走不用拐杖,且言谈举止和思维较为敏捷。老人靠采药治病为生,收入低微,一辈子粗茶淡饭,上山采药时常以野果、药草充饥,脾胃功能较好。晚年坚持早睡早起,平时每日两餐,生活较有规律。“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推行“一根针、一把草”治病,老人常被邀参与省、市、县卫生部门的活动,生活规律被打乱,就餐时常因他人“劝酒”、“敬酒”而多饮,致使胃肠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腹泻,有时逾月不愈;后在蚌埠开会时又因事闷闷不乐,回来后身体逐渐衰弱,于1978年春与世长辞,终年128岁。春发生前曾向县卫生部门献出祖传秘方——观音救苦膏,系治毒疮之验方。
丁启东(1899——1980),字彝民,一作宜民,今后方乡丁家黄庄人。桐城中学毕业后,随长兄翰东于江淮之间,创立新军,崭露头角,得到洪思亮、邓绳侯、桂丹墀、史恕卿等人的赞许。后任太平县长时,考察土壤,则鼓励山民广兴茶园,传授制茶方法,技术上不断改进,使太平县茶叶远近畅销,茶农大获其利。任旌德县长时,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严禁女子缠足,反对封建迷信,颇受人民爱戴。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桐城田粮管理处处长,坚持廉洁奉公。新中国建立后,居安庆市,著有《合明山庄诗抄》。
陈定一(1901——1981),今桐城县人,祖籍在今下枞阳陈家湾。青年时曾当学徒、店员。民国23年(1934年)参加革命,次年被捕入狱,后经组织营救出狱。民国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桐城重建中共党组织。历任中共桐城工委书记,桐城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沿江地委组织部长,新四军江北纵队淮南总队政委,地委副书记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在今枞阳地区,领导人民积极从事抗日斗争和人民解放事业。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芜湖市总工会副主任、中共芜湖市委常委、中共铜官山矿党委书记、中共上海轮船公司党委副书记、中共长航上海分局党委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致残。
汪慈音(1910——1981),字子英,今红杨乡人。幼读私塾3年,因贫辍学。民国27年(1938年),慈音毅然离别妻儿,前往庐江砖桥参加新四军四支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二师某团机关党支部协理员,鲁南军区日报编辑,南京军政大学班主任,中共四川省梁平县委宣传部长,四川省水电厅干训班主任,农业厅科长、处长等职。
高节文(1901——1982),今白石乡人,后移居贵池。民国14年(1925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桐城中学、凤阳中学、连云港东海中学、安庆高级中学和安徽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民国26年,任贵池昭明国学专科学校(后改称江南文化学院)校长,兼授古代汉语。新中国建立后,任池州师范学校副校长。后调到山西大学任副教授。1965年,因病退休。1982年,在贵池病逝。著有《朱子四书集注补正》、《大众语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汉字辨疑》、《庄子天下编注解》、《老子明义》、《墨子思想》、《孟子注解》、《唐宋元明文学家年谱》、《杨家将故事考证及其对民间的影响》等。
郑泽永(1908——1982),世代祖传中医,今白湖乡人。1951年,泽永在小岭区组织中医开办联合诊所,任所长。1960年,调枞阳县血防站工作,他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办法,收到良好效果。
施寿湮(1917——1982),今浮山乡人。民国30年(194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次年任教广西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丰满水电站工作;后调贵州省工业厅。1977年,晋升为省电力局高级工程师,任贵州省电机学会理事。先后设计安装贵州几条主干高压线路、贵阳火车站的照明工艺;还参预设计组建数座火力电厂和水电厂,为贵州省的电业建设作出较大贡献,多次被评为贵州省工交系统的先进生产者。
查少农(1904——1983),今白梅乡人。幼时研习中医,后于安庆开中医门诊所,其熬制的膏药有奇效,患者一贴就灵,故有“查一贴”之称。民国35年(1946年),受聘为中国特效药研究所研究员。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安徽中医进修班教务主任、安徽中医学院教授,擅长针灸。著有《简明实用新针灸治疗学》等。
唐冀方(1915——1983),化名高鸿,今石马乡人。民国27年(1938年),参加革命,民国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共区委书记、县民主政府党团书记、专署党团委员、专署秘书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共皖北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常委,芜湖地委第二书记,合肥市委副书记,宣城地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屈成仁(1916一1983),原名吴方连,今吴桥乡人。民国27年(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淮南津浦路东行政公署保安处秘书,中共淮南区委社会部科长,中共华东局社会部科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上海市公安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身心遭受严重损害。粉碎“四人帮”后,任上海市公安局顾问。1983年1月,因病于上海逝世。
王盛祚(1918一1986),今龙桥乡人。民国32年(1943年)起,曾当过漂染工人和印刷工人。1953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调任公私合营“人和油厂”厂长。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任该油厂指导员,直到1979年退休。在盛祚的领导下,人和油厂成绩卓著。他曾多次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省总工会积极分子。1965年2月,中共枞阳县委将王盛祚的先进事迹印发全县。盛祚在退休后仍然关心油厂生产,带领6名知识青年,修旧利废,筹建小磨麻油车间,生产出远近闻名的小磨麻油。
史世忠(1931——1987),今安凤乡人。1960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物理系,留校工作,后任物理系高级工程师。发表了多篇论文,并与他人合著《光学》一书。参加研究的“JSB一1型激光散斑电脑验光仪”,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何东初(1898——1988),绰号何抓子,今龙桥乡人。早年参加革命,民国27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情报交通站站长,民主政府的区长,桐庐县县长,中共沿江工委办事处主任兼沿江独立大队队长。新中国建立后,任安庆地区、省博物馆负责人,省文史馆馆长,省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史迈(1918——1988),今安凤乡人。幼年读私塾,民国28年(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无为江北游击纵队政工团员、皖南地委组织干事、苏皖边区政府机要秘书。新中国建立后,历任皖北行署公安局科员、淮南矿委秘书、中共省直机关党委秘书、省人委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副主任、省人民政府视察室视察员及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吴锐(1917一1988),今白柳乡人。民国24年(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营长、团参谋长,华东军区空军后勤部处长、副部长,空军第一医院政委。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奖章。
吴智新(1904一1988),今石婆乡人。安徽大学理学院毕业。曾任宿松北山中学、浮山中学、桐城中学、省立七临中、八临中、六安农职、蚌埠中学物理教师。1973年退休,寓居桐城城关。1956年,被评为省文教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安庆地区优秀教师。
杨正明(1932一1988),下枞阳人。1957年,毕业于徽州高等师范速成班。后利用业余时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函授班,系统地学习先秦两汉文学、训诂学及唐宋诗词等。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师,中学教导主任,枞阳县教育工会秘书,广播站编辑,新华书店经理,中共县委宣传科副科长,文化局副局长,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等职。为安徽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安庆地区考古学会理事江南诗词学会会员。1988年,评为副编审。
史洛文(1915——1988),原名史照,恕卿四子,今安凤乡史家湾人。从小受其父影响,积极追求真理。民国24年(193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北平辅仁大学支部书记、北平城区区委书记、山东华东党校副书记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组织部副部长、学生部代理部长,国家城建部城建局副局长,国家城建总局顾问等职。
王辅弼(1922——1988),今会宫乡人。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救亡运动,曾任黄师岳部班长、少尉分队长。抗日战争后,任国民党七十四军一三五团上尉连长。民国37年(1948年)溃逃台湾后,任浙江人民反共突击军少将纵队司令,后调任一江山岛少将副司令。1955年1月,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一江山岛时被俘。被俘后,受到优待,政治思想有所觉悟,有关领导予以会见,并陪同游览杭州、南京、北京故宫等地。回枞阳后,任县政协委员。
殷涤非(1920——1989),又名德葆,今黄羹乡沿河村人。毕业于省七临中师范科。新中国建立后,历任皖南行署文化馆、省博物馆、省文化局、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干事、秘书、副队长、名誉所长、研究员等职。他是中国考古学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曾主持寿县蔡侯墓、屯溪西周墓、天长北岗西汉墓群的发掘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多篇,著有《商周考古简论》、《殷涤非考古论文集》等。
钱益新(1924一1990),今仪山乡后湖人。民国32年(1943年)8月,参加革命,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部长,枞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安庆地区水产局局长、党组书记等职。1982年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
王逸云(1923——1991),今吴桥乡田埠人。民国32年(1943年)9月,参加革命。民国3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通讯员、班长、事务长,枞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阜阳县县长,绩溪、宁国、桐城县委书记,中共安庆地区纪委书记等职。1986年12月离休。
疏宏(1919——1993),今石矶乡人。民国28年(1939年),在安徽省第七临时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无为参加新四军。1949年解放军渡江时,任团政治部主任。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屯溪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六安军分区政委、安徽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陈秉璋(1914——1993),今破罡乡人。幼从父绍龙(俗称“陈花子”)钻研歧黄之术,尤长于中医外科。新中国建立后,他创建枞阳县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并任所长。研制的百降丹、鲫鱼膏、冲和膏及五味消毒饮等药,对中医外科的疮疡、毒肿、阴疸、骨瘟有独特医疗作用。医德医风高尚,多次受到有关部门表彰。曾选为枞阳县第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县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
周爱勇(1928——1994),今周潭乡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枞阳县共青团县委部长、县文教局局长,安徽教育学院人事科长,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组教处副处长,中共安徽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史维岫(1907一1994),原名伯石,今会宫乡史家湾人。青年时期在家乡教私塾,与族长史恕卿交往甚密。由于史恕卿的关系,结识了共产党人。民国26年(1937年),参加了革命工作;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与周新民一道参与组织安徽省抗日动员委员会,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历任省难民救济会干事、省动员委员会主任干事;曾一度被动委会推荐担任庐江县国民政府科长。民国35年,由周新民介绍,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并先后任民盟杭州分部委员兼秘书处主任、民盟皖北支部委员兼秘书处主任。新中国建立初,任皖北行署交际处副处长,后任皖省民政厅处长。先后当选为民盟安徽省委第一届候补委员,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六届常委,第七届顾问。1954年,调至安徽省政协工作,任第一届委员。1959年起,任省政协三、四、五届驻会常委。1992年离休。在省政协工作期间,参加了“中华诗词协会”,发表了不少诗词作品,并为国家和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撰写了多篇文章。
上一篇:第一节 人物传
下一篇:第三节 人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