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浮山、白云岩,晋梁时期就成为佛教胜地,历史上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了开发、利用浮山和白云岩这一古老的旅游胜地,县委、县政府于1983年设立了浮山园林管理处,具体负责管理、开发工作,因而现代旅游业有了新的起步。
一、景点介绍
1、浮山:
浮山,古名浮渡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历史名山。它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南距枞阳县城36公里,北与巢湖地区的庐江县交界,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并与河湖风光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
浮山,“东西南北皆水汇”,构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景观,犹如一叶漂泊之舟,故有“江上绿叶”、“海上蓬莱”之誉。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致使山上“无岩不树、无径不竹、无涧不花、无石不苔”。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在1亿多年前,它曾两度爆发,中间还夹有一次岩浆侵入活动。故而形成奇峰突兀盆底之中,石壁耸入云霄之上,幽洞藏于山坳,天池生于绝顶的火山地貌。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因此浮山的地质构造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266——557年),浮山就建有寺庙。陈隋间(557——618年)浮山成为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的道场。赵宋以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著名的圆鉴大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块“三宝胜地”,历史上曾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崇奉和护持,他们或赐匾,或赐号,或赐经书,或赐财物,因而浮山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丛林。
浮山又是一座“文”山。早在5000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山上新石器遗址足可证明。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等。他们流连于山水之间,或唱酬、或题刻,因而在浮山石壁上出现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浮山石刻,上至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历史名人、宗教、书法的宝贵资料,安徽省已列为重点文物,并加以保护。1924年后,教育家房秩五先后在浮山创办了图书馆和中、小学,又使这里成为举办新式教育的基地之一。日本学者佐滕一郎参观后,曾题词曰:“天下形胜地,文人争霸处”,可谓一语破的之见。
除了“火山”、“佛山”、“文山”之外,浮山又是安徽的一块革命根据地。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上海、安庆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如王步文、周新民、朱蕴山、房师亮、黄镇、任锐等,都先后转移到浮山,在会圣岩农民吴夫之家里设立了县委机关,以浮山中学为联络点,以岩洞为秘密会议场所,领导了桐(城)庐(江)舒(城)一带的农民运动。浮山在近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周恩来总理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1987年,安徽省正式公布浮山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浮山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奇峰36,怪石42,岩洞108(36岩、72洞)个,石刻数百块,此外还有数处名人故居、墓葬和革命遗址。
天柱峰俗名戗山(或樯山),在浮山之西,形如巨大石柱突兀盆底,直上千仞。戗山与浮山之间有一缆山,因其形状如缆索故名。浮山如渡,有戗、有缆,如漂泊之舟系于湖畔。戗山之顶,古有双塔;山顶有洞,深不可测,后人以石板盖其洞口,以土地菩萨雕像坐于其上;登上峰巅,可瞰南北风帆往来于河水苍碧之间,可见玉龙、抱牍、太虚、梯云、翠屏诸峰如五指插云罗列。戗山为火山钟,缆山为火山环,系古火山口所在地。
妙高峰是浮山最高峰,左有“抱龙”,右有“天柱”,两旁若翼若拱。峰下昔有大华严寺,为江左名刹,后毁于兵燹,现址为浮山中学,园中尚立着明万历皇帝颁《藏经》的高大圣旨碑。妙高峰如铁锅反扣、故又名锅底峰。元末,陈友谅屯兵扎寨浮山,曾在此操兵点将,故此处又叫“点将台”。台上有一座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望江亭。人立亭中可见四山缥缈,“长江如带,九华若笋”。
飞来峰紧依妙高峰,绝壁悬岩,如斧劈刀削。石壁之上,一奇石如古人峨冠架在危石上,有腾空飞去之势,有下坠之危,故石名“飞来石”,峰名“飞来峰”。从浮山中学东侧上眺此石,如“蓝天耸玉葱”,又似“海螺停礁上”,奇幻异常。石下有缝隙透光,云气上升如炷香燃。石上刻有“何处飞来”四字,系清代文人刘珩群之作。
金谷岩在浮山东部,岩内有古刹,因金碧辉煌佛殿藏于山谷而得名。宋宣和年间,陆游的父亲陆元钧偕黄安时、曹无忌等相聚此岩,故题名为“胜集岩”,字刻在殿后,至今保持完好。明万历年间,太史吴应宾铸造铜(今为樟木)佛立于殿中,高大庄严,人称丈六金身。巨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故此岩又名“极乐岩”。大殿之西,有一石塔,高3米,为明代高僧古庭禅师藏衣钵之所。
金谷岩在山之半,左有“抱龙”,右有“回龙”,险峰对峙,野藤倒悬,高大轩昂,气势雄伟。岩前有木莲,花放如白荷,香气四溢;岩侧有古老的罗汉松,枝干如虬龙,盘踞石上。洞内高敞,横约40米,纵深25米,平均高达10米。昔有东西二楼,建国后被拆除,现拟恢复之中。金谷岩之额,一方石突起,高约4米,宽约3米,谓“无字碑”。从岩前观之,碑似鹏头,岩为鹏腹,两旁石壁如双翼,故景名“大鹏展翅”。
金谷岩之后,有一秘洞,深邃莫测。传说古代寺中一只小猫误入洞中,行7天7夜,始达金鸡洞出口。明代文学家钟惺,曾举火入洞中,每侧身过一小门,即豁然开朗,走过第四道门后,因寒气逼人而退出。据说该洞有数里之遥,弯弯曲曲,有九道小门,故称九曲洞。
滴水洞在金谷岩西,有巨石遮其洞口。入口处,两旁石壁森严,若斧削成。壁顶裂开一缝,现出一线蓝天,可望浮云如白缕,此景即为浮山著名的“一线天”。沿石径而入,即是滴水洞天,洞高26米余,纵横200平方米左右。洞形如海螺旋顶,当顶一窍见天,中衔巧石如珠,因名“龙口衔珠”。半岩上有隐洞,可以栖身,洞阁上有三大字——“洗心处”,意为此处飞泉可以洗心革面。洞中四时之景各异:春雨到来,如悬河倒挂,壮观无比;盛夏清凉,幽静肃穆,为避暑佳境;秋高气爽,滴水淅沥,声如丝竹;严冬雪压,冰柱擎天,真是奇观第一。
滴水洞整个岩体,层叠如楼,造型奇巧,神工天成,为浮山第一奇观。
会圣岩为浮山中部胜景。宋仁宗赐号的圆鉴大师于此岩会见了欧阳修,并为其“因棋说法”,改变了欧阳修对佛教的偏见。岩洞之名为当时祠部郎中田裴题刻。岩前古老的银杏遮天盖日,峡中的竹林凤尾写天;石壁老藤垂花,幽谷烟绕云铺。岩内为晋梁古刹之殿,供有三尊大佛和圆鉴大师玉雕像。这里是圆鉴(又名远禄)修行、著书、说法、坐化之处。其左有远公塔院,白石塔上刻有楹联,联曰“千里瓢囊归叶省,一屏棋局付欧公”。
会圣岩上下左右,岩洞栉比,蜿蜒曲折,或一岩集数岩,或一洞兼数洞,洞尽即岩,岩穷即洞,空谷回廊,万户干门,奇丽多姿,妙不可言。
张公岩在浮山西部,宋代江西路转运判官张同之,弃官学道于此,故名“张公岩”。岩洞高大宏敞,后有井,深1米许,可容6担水,吸之旋满;天将雨,即溢出;数月不雨,6担水如故。井水清澈见底,甘冽异常,人称“龙井神泉”。每当夕阳西下,泉光浮动,弥漫升腾,井中映出一轮红日,洞内满壁生辉,这就是古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该洞周围有多处遗迹,系张公所留,有张公的“炼丹洞”、“洗澡池”、“濯足盆”、“鼎炉洞”和八卦图形的“杵药台”、“杵药池”。
由张公岩上行,有百步云梯,可达“天池”;下行可至美妙传说中的“烂柯石”;左行可到神奇的“海岛”、“雪浪”;右行穿“渡仙亭”、过石门,可达“观音岩”,可欣赏聚全山108洞于一窟的“浮山会景”。
摩崖石刻为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全山480余块,皆是民国前的作品,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石刻分布全山各景点,有的刻在悬崖峭壁之上,有的刻在岩洞之内,有的刻在奇峰之顶,有的刻在怪石之旁。石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有题词留名。字体有大有小,大者1米见方,小者不及1寸。书法万千,风格各异,有的铁画银勾,有的清瘦严谨,有的丰润饱满,有的端方秀丽,有的龙飞凤舞。石刻作者有文学巨匠,有书法大师,有禅师高僧,有官宦名流。这些古代文化艺术遗产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研究历史、人物、宗教、书法的珍贵资料。
浮山,小巧玲珑,景观丰富,抬头即景,移步换景,可望可及,童叟皆宜。“山不在高,有仙则名”。34万言的新编《浮山志》足以证明“斯山之不凡也”。
附:古诗文
金谷岩(唐)孟郊
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山中信是神仙宅,不羡繁华浪得名。
滴水洞(宋)王安石
淙淙万里落石巅,皎皎一派当檐前。清风高吹鸾鹤唳,白日下临蛟龙涎。浮云装额自能卷,缺月琢钩相与悬。朱门欲问幽人价,翡翠鲛绡不值钱。
金鸡洞(元)赵孟頫
金鸡天上种,何年降此山。只因鸣有候,流落在人间。
浮山(明)雷鲤
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寄题浮山(二首)(明)王宁仁
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
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
会胜岩(清)方以智
元关金锁网重重,疑杀增城九级中。房是露蜂谁酿蜜,山容老蠢自雕虫。放声惊裂千岩骨,洒墨消归一斧风。最爱晓钟能宛转,迥然不与世间同。
金谷岩(清)张英
岩壑诸名胜,香林此最幽。晴岚于树碧,石气四时秋。灵鸟常依佛,飞泉自入楼。曾来分定宿,良会订重游。
浮山(清)张佑
岩邃洞枕溪流,水拥云封势若浮。常恐随潮归渤海,虚疑垂舫在瀛州。帆樯历历通吴楚,塔院巍巍逼斗牛。仙客留题同不朽,石床苔壁几经秋。游浮山(清)施尔萃独爱浮山好,幽怀几度来。空灵观不厌,一洞一蓬莱。
浮山记(清)刘大櫆
浮山自东南路入,曰华严寺。寺在平旷中,竹树殆以万计。而石壁环寺之背,削立千尺入天,其色绀碧相错杂如霞。春夏以往,岚光照游者衣袂。
逾寺东行,循九曲涧,登山之半,曰金谷岩。大石中空,上下五十尺,东西百有二十尺。装岩为殿,架石为楼,凿壁为石佛,而栖丈六金像于其中。其石宇覆荫佛阁,而宇之峻削直上者犹二丈余,望之如丹障。四时檐溜滴沥。其左为僧厨,厨亦在岩石之中。岩之北壁有洞,窥之甚黑,以火烛之,深邃殆不可穷。丹障之西,障垂欲尽,石坼而水出,小桥跨之。过桥而巨石塞其口,沿涧曲折,循石罅以入。至其中,则廊然甚广而圆,如覆大瓮;如蜗螺旋而上。上有复阁,其顶开圆窍见天。飞流从中直下数十尺,如喷珠然。岩底四周皆石,岸,可容百人,可步,可环坐而观焉。以石击其壁,响处处殊;燃火炮于其中,则如岩崩石裂,声闻十里外。其中承溜为石池,溢而至于岩口,则伏而不见,此所谓滴珠之岩也。若时值冬寒雨雪,或凝为冰柱,屹立岩石之下,尤为瑰丽奇绝。然不常有,盖数十年乃一得之云耳。
自滴珠岩西转,是为闻虚之峰,绿萝岩在焉。峭壁倚天,古藤盘结,石楠、女贞相与欹侧被之,无寸土而坚。而壁石中坼一罅,水从罅中出,注而为垂虹之井。出金谷而左,陟其肩,有大石穹起当道,两枨中虚,如植玉环而埋其半于地。自远望之,天光见其下,如弦月焉。其旁怪石森列,如狮,如象,如鹦鹉,甚众,不可名状。而首楞岩在狮石口吻内,其中凿石几榻,可奕、可饮,可望江南九华诸峰,如在宇下。自首楞缘仄径西行,有泉滴沥不断者,上方岩也。往时泉漫流,悬注金谷之额;自岩僧凿石连枧,引其水入厨,而金谷之檐溜微矣。自上方复西行,有圩陂广可数亩,其形如漏卮,其中则滴珠之飞流所自来也。
自华严寺西行,经山麓田野中,至松坪。入之,甚深。而隐背金谷而当山之豁者,会胜岩也。岩纵三十尺,横五十尺,即岩内为殿,而架阁于其右。一曰坐阁上,值大雷雨,云雾窈冥,阁前老松数十株,隐见云际,森然如群龙欲上腾之状。自岩左拾级而上,为堂三间,曰九带之堂。石三面抱之。门外植四松,松下则会胜之檐溜也。会胜之右,有岩曰松涛,有洞曰三曲。洞中乳石成柱,委宛覆折。而古木苍藤,蔽亏掩映,冬夏常蔚然。有泉冷然出其下,南流入峡中。而朝阳洞左峡西石壁之半。梯之以登。至亭午,日影始去。自会胜左出,石壁西向,岩洞鳞次,曰栖真,曰栖隐,曰翠华,曰枕流。而五云岩在翠华之上,望之如层楼。至壁之将尽,则嵌石覆出如廊。廊西,乳石下垂,如象蹄。对峙为柱者二,如辟三门焉。金谷岩类宫庭,会胜廊成列肆。自三门南出,有石龙蜿蜒南行数百丈。人亭其上,左右皆俯临大壑,群林覆之。溪水自荫翳中流出,锵然有声。自三门左转,一径至狭,垂泉为帘者,雷公洞也。中有石池,以闽人雷鲤读书于此,故名。
自会胜迤西而北,入石门,则山之顶也。其上平旷,天池出焉。有大小三天池,菰蒲被之,虾鱼群戏其中。又有大石坦夷,上可立千人。石理成芙蕖,经雨则红艳如绘。石尽则莱畦、麦陇,弥望如在原野。畦陇尽,则又出石骨坡陀,其侧可以俯瞰连云之峡,而危险不可下。
连云峡在会胜石陇之西。峡三方皆石壁如城,而缺其西南一面。有岩在峡口之右,石罅如蜂房。架石为寺,凿石为磴而登之。冬时得南日,最暖。自寺左行,有崖巍然高覆。其承雨溜者,岁久正黑;雨所不到,石色犹赭。赭黑相间,斑驳不可名状。崖腹有岩曰野同。自野同又左,崖檐有泉悬注。侧足循危径以行,人在悬泉之内。至峡之将尽,有岩,石理凹凸纤密,如浮沤,如浪波之沄沄。而崖檐之泉,铿訇击越,如闻风涛之声,名之曰海岛。
出连云之峡,又西北行,有岩日壁立之岩。即岩内为殿,而于其前架楼以居。其上有重岩,曰石楼;其下有井,不涸。其前有石台,台之下有洞,曰鼎炉;其右有泉,自峡而出,曰桃花之涧。跨涧为桥。涧以全石为底,雨后泉穿桥而坠。游其下者,自鼎炉以趋桃花之洞,则必越涧之委,仰见飞流如喷雪,其声轰然,人语不能相闻也。逾桥而西有岩,石壁陡立,不可入,乃穴石为门,架石为楼而居之,名之曰啸月。循其西壁而转,有小洞,洞内石穴如蜂房,其数盖百有八,名之曰总岩。
壁立之右有岩曰半月;折而北,有岩高敞,曰西封。旧有大石,可罗百席。石工采其石以去,既久而洼,积水深二丈焉。旁岩三,不知其名,皆可游,又其西则云锦廊也。自壁立之左南出,石壁峭削不可攀,好事者凿石为磴,磴才受足,凡百余级,五折而上,名之曰绕云之梯。自壁立来者,上梯以瞷天池;自会胜来者,下梯以趋壁立。绕云之南,有岩曰披云。登其梯之半,其旁有洞,曰戛玉。
浮山在桐城县治之东九十里,登而望之,盖东西南北皆水汇,而山石空虚,几欲乘风而去,故名之曰浮山。
是山也,自樯山迤逦而来,比起而为黄鹄。峰之西,石壁削立千尺,上丰而下敛,其势欲倾。有洞在其上,曰金鸡,大如车轮。四分石壁,而金鸡高得其三,崭绝不可登。当其蹙然下敛,有二岩,曰毕陶,临水而幽;曰晚翠,日西夕则岩受之,盖与朝阳之洞平分一日云。黄鹄之南,有岩曰摘星,地峻而险,其径不容足。岩之前,有绝涧横焉,游者皆苦其难至。自摘星而下,其右有瓮岩,其口隘而其腹甚广;其左有两石屹立,高数丈,中距二尺许,若人斧以斯之者,名之曰夹桅之石。石之右,断虹峡也。峡中有洞曰涵苍,曰横云。
自黄鹄东南,复起而为妙高峰。妙高者,浮山之最高处也。峰之半有岩曰凌霄,登之则飞鸟皆在其下。自妙高之凌霄折而下,至西北,直上,又得醉翁之岩。下临平原,其岩石覆压欲坠;有僧构而居之,窗棂皆如支柱然。中有泉,甘冽异于他水。其旁有关岩。他岩三面石,而此独四面,一户、一牖,皆以石为之。
自妙高东南再起而为馀莱峰。馀莱之南,则华严之背,所谓石壁削立千尺者也。壁有洞二,曰定心,曰宝藏。自定心、宝藏而东,有洞二,曰长虹,曰剑谷。登妙高、馀莱之巅,其间多大石,皆奇。有一石直立馀莱峰上,当额一孔,如秦碑;而其下方石整立,如连屏摺叠,烺然而数。
自黄鹄北迤,是为翠微之峰。翠微峰之西南壑中,其水流而为胡麻溪。由石龙之左,循溪以入,其石壁洞有三,曰深遥,曰石驻,曰蛾眉。折而南,有小峡,峡有岩,曰谈玄。出峡而北,有石梁二,相并而跨于溪上。溪以全石为底,而仰承二梁为一石,名之曰仙人桥。雨则登桥而下,见溪水之奔流;霁则桥下可通往来,可罗几榻而居之。
自翠微之东,别起而为抱龙峰,抱龙与馀莱并峙金谷之前。金谷则黄鹄之东面也。登抱龙之巅,有大石,上平如砥,曰露台,四望无所蔽,而风自远来甚劲,立其上则人辄欲仆。台之后,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达。自东入,则西见山之林壑;自西入,则东见野之原隰。台前有老松,枝干虬曲,盖千年物云。
自翠微西衍,是为翠盖峰。自翠盖转而西南,则会胜、连云、壁立、啸月诸岩也。自啸月而更西北,浮山之西面也。从其西以望之,山如石几,正方。而丹丘、一掌二岩并立方几之下。山之北,戴土,无岩洞。
而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见也。又有鸟状类博劳,日将入则鸣,其声如木鱼。
2、白云岩山
白云岩山距浮山l0公里,与浮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岩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山有8岩、3洞、11奇峰、8怪石、2泉、2池;古有5庵、2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天隐岩俗名燕子岩,在山巅石丛之中,又名一线天,抬头可见日月天光。
峨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万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明末吴差强疏凿,工部主事吴道新隐居于此;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5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函云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钓鱼石、四顾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顶有抱龙洞。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墓岩在雪浪岩之左。
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东岩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禅师曾建庵于此,元西僧了悟曾住持其间。明万历年间,该庵为雷火所毁。
白云岩在东岩之西,故又名西岩,其空间大小超过浮山会圣岩。它为白云岩洞之首,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今岩巅有宋刻,曰“青华严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禅师(师徒),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禅扬佛法,其佛教源流归属浮山。传说宋元丰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白云青鸟”为老桐城八景之一。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记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来青鸟依然如故,堪称一奇。白云岩内还有“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冽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此外,岩内还有一奇:细观洞壁石纹,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则似虎毛斑斑,妙称龙盘虎踞之地。
白云岩山奇峰林立,怪石罗列。著名的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怪石有钓石(又称姜太公钓鱼台)、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
白云岩山范围10多公里,其中主景区2.2平方公里已规划浮山风景名胜区内,为一级保护区,并安排一日游。
3、其它景点
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之东15公里的石矶乡、古圹乡境内,远望山色青紫,秀色可餐,故名青山。山南峰下有一平坦巨石,天生石柱撑其下,成了天然石屋,面积约200平方米,人居其间,冬暖夏凉,舒适无比。明末宰相何如宠少时曾读书于其屋,今屋顶巨石有其诗刻一首,诗曰:“坚云坠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代认前朝”。
石屋之后,原有佛殿三重,名石屋寺,晋代高僧清供创建。元代至正年间,裴仙道人居此修炼,至今传说颇多。明代正统初年,西蜀园态和尚重建。时该寺香火旺盛,有“小九华”美称。尔后时衰时兴,延续至今,仍有殿宇二重,佛像依然,香火不绝。该山有十大奇景,名曰:“玉洞藏春”、“石屋胜迹”、“白驴化米”、“黑虎寻山”、“金鸡啼月”、“狮子卧云”、“石鼓轰雷”、“仙人棋局”、“乌鸦候客”、“石柱仙题”等。历代名人慕名来者甚多,寺前石上古人题刻多幅。青山石屋寺,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岱鳌山位于桐城、庐江、枞阳3县交界处,今主体属麒麟乡。该山东西走向,中间突兀似巨鳌,故名。山势险要,变化万千,有奇峰、怪石、鬼谷、祠庵、寨址、古墓。龙王峰为该山主峰,由7条山脊磙磙叠叠,蜿蜒而上,汇集山顶,宛如7条巨龙共戏一颗璀灿的明珠。主峰之上有一龙王庙,蔚为壮观。主峰前有一巨石横架悬崖之上,半身着地,半身悬空,极似“探头乌龟”。龙山巅前有一“马鞍寨”,地势险要,坡陡壁峭,但峰顶平坦,可容数百人,古称“小寨”;羊肠小道,循序而行,依次可达“中寨”、“大寨”。相传太平军曾在此屡败清军。山间有一平地,建有“三贞庵”。由三贞庵进山,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每门都有一巨石,酷似守门卫士。
山上有二峰对峙,如公母狮相望;有石小姐、石柜;有仙人桥、床等。
龙王顶东面的陡岗村,是法学家周新民的家乡,山之西南岱鳌村,是美学家朱光潜的出生地。山位于破罡区境内,古名“莲花峰”。该山屹立长江北岸,海拔254米,东、北麓白荡湖水环绕,远望犹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
山之北麓有阮氏墓群,著名的墓主有唐征南将军阮枞江、宋解元阮晋、明抗倭英雄阮鹗等。墓西有一村庄为阮家享堂,即明末兵部尚书阮大铖的故乡。
山之西麓有元代的护国庵遗址;山南腹部有宋代白云寺的遗址;山顶断山腰中,有大小“风龙洞”,洞口朝天,投石洞内,但闻骨碌之声不息,洞深莫测。
除上述之山而外,可作为旅游景点的还有拔茅山、黄公山、幕旗山、柳峰山等。目前,这些景点尚没有规划、开发,因此没有对外开放。
二、旅游开发
1985年4月21日,浮山正式接待国内游客。同年11月3日,首次接待了外国来宾(日本学者)。至1989年为止,已接待来自美国、日本、瑞士、德国、法国的游客数十人;国内游客每年都在递增,年均6万人次。
1、规划制定
1984年春,安徽省建设厅下拨了规划经费。同年,安庆行署建设局组成了以工程师蒋品珍、助理工程师王本立等十余人的考察规划小组,对浮山和白云岩景区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察,8月底制定了《总体规划大纲》。
1984年11月14日至16日,“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评议会,在枞阳莲湖饭店召开。会议由省建设厅副总工程师罗清澄和行署建设局副局长蒋品珍主持,行署顾问朱佐臣参加了会议,并邀请了北京大学、省文化厅、省文物局、安庆市、蚌埠市、九华山、天柱山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68人,在听取规划介绍和实地踏勘后,到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评议。
1985年元月25日,枞阳县人大常委会审查通过了《浮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修改稿,30日上报待批。1985年9月2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托省建设厅审查批准了规划大纲,决定实施。1987年8月20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浮山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2、景区建设
(1)道路建设:
对外公路:1958年,县交通部门组织力量,开辟了浮山至枞桐公路,全长9公里,路面宽4米;1988、1989年两年由省交通厅拨款,将原路基拓宽成7米,并铺设了柏油路面。1984年,浮山管理处投资3000元,续修了浮山中学至烧火凹一节路段,长约250米,宽4米,路面为沙石结构。
游览步道:1986年,修建游览区石级路3条:垂虹井至望江亭,长1000米,宽1.5米;雷公洞至仙人桥,长600米,宽1米;张公岩至海岛岩,长400米,宽1米。计投资2万元,为行署财政拨款。
(2)寺庙修复:
1986年,省财政厅、建设厅拨款改建了会圣岩古刹的前殿,为砖木结构,后殿依岩建筑,安置了格子门窗,面积约380平方米。同时修了远公塔院和大门楼以及花墙、石级。此外还在门前垒了长35米、高5.5米的护坡墙。庙内新供奉了5尊高大的佛像,均为樟木雕刻,出自江浙艺人之手。1987年,省旅游局拨款修建了金谷岩大佛殿神台、地坪,并用樟木重新雕刻了一尊阿弥陀佛站像,高约4米,号曰“丈六金身”。1989年,管理处自筹资金重建金谷岩后门楼及围墙,并对古树罗汉松采取保护措施。1991年,国家旅游局拨款重建了金谷寺厨房、岩廊、九曲洞门、工艺厂门市部,并购置了小型工具车1辆。
(3)亭、塔、楼阁的重建及维修:
1984年,县政府拨款整修了房秩五故居“双瞻阁”(包括阁楼、厢房、前门楼),建筑面积201平方米。1986年,省财政厅拨款在妙高峰上重建望江亭,由江苏省高邮古建筑队设计并施工,为砖木结构,造型为明清风格(两层、六角、飞檐),顶高约6米,占地面积约l亩。同年又在华严寺旧址(浮山中学)西南侧的待佛岭上,重建了御碑亭,亭为单层、六角的仿古建筑。1989年,省旅游局拨款重修了三宝塔,清除了塔内乱石,按原样修补了塔身,封了塔顶。同年,市环保局拨款新建了紫霞居服务部,建筑面积77平方米。1990年,市财政、环保两局拨款以及企业家汤士祥捐款扩建了双瞻阁围墙(长70米,平均高约2.5米),同时新建了后门楼、邀月堂及旅游厕所,使双瞻阁环境大为改观。
(4)摩崖石刻清洗:
1985年,省文物局拨款,县文物管理所组织力量对摩岩石刻进行了清洗和着色,并拓摩石刻370余幅。1986年10月,省文物局考古队技术人员对浮山石刻又进行了药物封护。
三、旅游服务
浮山风景区的开发工作,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从安庆、合肥、巢湖、铜陵等地来的游客,由于路程较近,可乘车作半日游,当日往返。从远地而来的游客,由管理处统一安排,可在浮山中学招待所和浮山村个体户饭店食宿。
浮山管理处与浮山村合办了停车场,有专人看护。
浮山管理处有导游人员,可为游客服务。商店有浮山供销站、浮山中学杂货店、浮山粮站食品店及村民小卖部数十家,可为游客提供方便。
1988年正式成立了枞阳县公安局浮山派出所,旅游区的秩序得到维护,游客的安全得到保障。
附一浮山风景区1986——1991年接待、投资情况统计表

附二浮山风景区1983年4月——1992年4月
考察、观光知名人士一览表(以到山先后为序)

上一篇:第一节 外事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