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朝末年,外国势力侵入,美国人、西班牙人先后来枞阳境内进行传教和商务活动。涉外事宜,县人不敢问津。
新中国建立之初,外事工作由中共枞阳县委办公室、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管理。1968一1979年,由枞阳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管理。1980——1982年,先后由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和县政府办公室管理,并有县领导分管。1983年5月31日正式设立外事办公室,属县政府局级职能部门,兼管侨务、旅游,代管对台工作。
1980——1988年,县外事办公室先后派出6人次参加全国、省、地(市)外事、侨务专业培训,使外事人员提高了业务水平,促进了县外事、侨务工作的开展。
1989年元月19日,国务院公布枞阳县为对外开放县。1989年5月31日,县政府决定浮山中学、枞阳中学、枞阳幼儿园、县毛巾厂、县毛纺织厂以及城关镇、会宫乡部分工人、农民家庭为参观点;浮山风景区、人民解放军中线渡江指挥部旧址、太平天国会议旧址为旅游点。
外务事略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定后,汤家沟、枞阳镇港口沦为英国商船的停靠港。
民国元年(1912年)前后,西班牙人在枞阳镇(今城关镇胜利街)创办“天主堂”,进行传教活动。约在民国11年(1922年),天主堂迁至镇中街(今邮电局宿舍区),并享有莲花湖渔湖股份权,其建筑费由安庆天主教堂直拨。日军侵犯时教堂遭破坏。新中国建立初期,“天主堂”名存实亡。1956——1985年,县邮电局基建时拆除了天主堂的残存建筑。
清末民(国)初,美国人在枞阳镇(城关镇胜利街)创办“圣公会”;并创办“育才小学”1所,设6个班,学生约120人。不久,义津镇也设立“圣公会”,办小学1个班,学生约25人。两地“圣职公会”经费和部分建筑材料均由芜湖(教区)拨给。日军侵华时,两地“圣公会”均遭日军破坏。新中国建立初,县境仍有基督教活动。
民国19年(1920年),由美国商人出资,中国代理人王芝生(今芜湖运漕人)在枞阳镇(今县运输公司沿河地带)设立“美孚油栈”。继而义津镇下街(今义津粮站处)也设立“美孚油栈”。两地油栈的货源均由芜湖油栈提供,每年销“洋油”4000多瓶(每瓶12.5公斤),主要销至桐城、怀宁、望江、潜山、枞阳等地。新中国建立前夕,两地油栈均已停业。1959年5月23日,苏联专家布什可夫来枞阳县进行矿产考察。
1959年,朝鲜侨民金尚伦、伍金汝夫妇及女儿金爱华、金爱香来枞阳县定居。1971年9月4日,经有关机关批准,金尚伦夫妇及幼女金爱香返回本国;长女金爱华自愿留在县印刷厂工作。1985年11月,金爱华与丈夫谢英奎及幼子前往朝鲜探亲。
1984年2月16日,朝鲜侨民金尚伦来枞阳县探亲。
1985年11月8日,日本佐藤一郎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杨钟基教授在桐城参加“桐城派”学术讨论会,后到枞阳县参观了浮山风景区。
1986年9月4日,以石井修道为团长、永井政之为副团长的日本第八次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中团(代号HF5——1团)一行19人,在浮山风景区参观了曹洞宗佛教遗址,并在远公塔院举行参拜仪式,游览了浮山名胜古迹。
1987年9月13日,中国科技大学聘任的德语教师厄娜费莱德女士(西德人),由科大物理系讲师侯碧辉陪同,游览了浮山风景区。
1987年10月31日,上海复旦大学聘任的瑞士福莱堡大学哲学系教授更达·空及夫人(均是瑞士人),由枞阳籍复旦大学研究生方朝辉陪同,从上海专程到浮山、白云岩进行游览。
援外活动1972年,枞阳县首次派县医院妇产科医生裘水香(女),参加由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队,前往南也门进行医务援助。
1974年,县农业局技术干部姚友根,参加由省农垦厅组织的农业专家队,前往多哥进行农业技术援助。
1982——1987年,县建筑公司先后派85人,参加由安庆地区建筑公司组织的建筑队,分别到伊拉克、科威特、突尼斯、尼泊尔、吉布提等国承包土木建筑工程。上述派出人员,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给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89年,县毛巾厂厂长王松林,参加由省纺织进出口公司组织的出访团,前往瑞士、意大利,推销商品,考察市场,交流生产技术。
侨务工作约在20世纪初,由于天灾人祸,人民生活极度困苦,乡民被迫离乡背井,出外谋生。县杨湾乡杨大猷、雨塘乡王祖之、官桥乡张文明等先后离开本土,侨居国外,是为县第一代侨民。
30年代,县义津乡盛崇旅居马来西亚,创办华语学校,晚年私办橡胶园。1975年,盛崇病故,其骨灰由亲属不远万里运回故里安葬。
40年代中期,枞阳镇吴梅生留学美国,后在美国加州柏拉图市定居。
1949年,县境在国民党内任职的军、政人员,去台湾省的有1100多人。去台后,部分人员先后离台移民国外;有部分在台人员的子女留学国外,学成后定居国外而成为华侨。新中国建立后,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出境定居的约100余人,多在香港经商,也有少数人因亲属关系,移居国外。1958年,县民吴加声支援新疆伊犁,1962年5月,转赴苏联,后入籍定居,工作在塔什干。
县华侨、港澳同胞、外籍华人较多,分布面广。据1989年底统计,县有华侨和外籍华人128户,384人。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侨眷和侨属568户,1696人,其中归侨2人。全县侨务对象共3752人。居住在世界各地的侨胞中,政治上较有影响、社会上较有名望、经济上较有实力、学术上较有造诣的有40余人。1966——1976年,县侨务政策因受左倾思想影响和干扰,部分归侨、侨眷,由于“海外关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迫害,全县冤、假、错案有7件(5人),被抄家的有ll户,没收、挤占、拆除华侨私房47户,共460余间,8039.88平方米,严重地破坏和干扰了侨务工作的正常进行。
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拨乱反正,排除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全面落实了党的各项侨务政策。至1989年底止,全县已落实侨房28户、180间,经济补偿27户、175间(3291.88平方米),补偿款65989.2元(人民币);尚有9户、295间(4673.6平方米)侨房待落实。省侨办共3次下拨枞阳县侨房落实款14.62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归侨、侨眷被抄家的11户,已作清理、清退,归还原物20余件,另折款补偿4000多元。同时认真清理了归侨、侨眷档案,对档案中的不正确结论、不实之词等都予以剔除。
1978——1989年,县侨办共收到侨务信件128件(含上级批转信件),接待来访450余人次。对于归侨、侨眷提出的合理要求与意见,县侨办热情接待,主动联系,尽力解决;一时尚不能解决的,耐心宣传国家侨务政策,做好解释工作。
县侨务办公室自1978年始,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结合慰问,开展各种形式的侨务活动:组织归侨、侨眷学习侨务政策,召开侨乡建设座谈会、侨眷代表座谈会、茶话会等;同时,向国外侨胞寄赠贺年片,对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的侨胞颁发荣誉证书等。
1983年,枞阳县因受水灾,部分归侨、侨眷经济发生暂时困难,省、地(市)、县侨办和县民政部门,及时地发放救济款7000余元,救济侨眷50多户,解决了归侨、侨眷的燃眉之急。县还先后解决了4户侨眷的住房困难和2户夫妻长期分居的问题。
为维护侨胞利益,县有关单位在服务侨胞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县银行热情向侨汇户介绍外汇牌价、汇款种类和侨汇存款利率等,做到取款随到随取,并为侨汇户保密。侨汇物资供应部门积极安排货源,优惠供应紧俏物资。为搞好侨汇物资供应,有关部门设立专柜,优先安排供应国内外名优家用电器、烟、酒等;侨眷、侨胞还可凭侨汇券到指定地点,任意选购粮油、生产生活资料。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县侨汇收入正常,并且稳中有升。据统计,1977——1989年,全县侨汇收入总额达191.44万元,侨胞和港澳台同胞回乡探亲直接带回外汇约400多万元。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原则,枞阳县各级各部门对归侨、侨眷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得到安排,生活上给予关心,因而激发了广大侨眷、侨胞的爱国爱乡热情,调动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县不少归侨、侨眷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各级各部门的好评。据统计,全县中专以上的侨眷有16人,其中有2人晋升为会计师和主管医师,4人提升为股、所、站长职务。1978——1989年,侨眷中有18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有14人选为县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其中五、六届常委各1人),1人选为第九届安庆市政协委员,12人选为七、八、九届县人大代表;出席省一、二届侨联代表会议6人(其中选为委员1人),出席安庆地区一届侨联代表会议8人(其中选为常委的1人);姚国安于1988年增补为省政协委员,钱秀珍、陈海船分别于1982年、1987年被授于全国侨眷、侨联“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1974——1989年,港胞王荆柏、加拿大华人王树柏兄弟俩,先后向雨塘乡毛山、石会、毛王、凤岭4村办电捐款3.25万元;向铜陵市有色工业学校捐款1.1万元;兄弟俩还自愿将8间瓦房(祖屋)捐给雨塘乡石会小学。
1982——1989年,港胞张良球3次为雨塘乡毛山、石会、毛王、凤岭4村办电捐款2.05万元;向铜陵市有色工业学校捐赠日产“松下”录像机、“苹果”牌Ⅱ型电子计算机、“日立牌”20寸彩色电视机各1台。
1985——1989年,港胞张秉维为官桥乡岱冲村办电捐款2.2万元。
1987年,港胞王荆柏、张秉维、杨咸弼向县医院捐赠日产“五十铃”豪华救护车1辆。
1988年,港胞姚国发向雨坛乡“群力小学”、黄羹乡“宏实小学”捐款1万元(港币);1989年,又为毛王、凤岭两村办电捐款8500元。1989年,港胞黄月华、黄学政、曹祥英、黄学富、王念友、祝依池等为雨坛乡毛王、凤岭两村办电捐款共2.58万元。
县侨资企业也有新发展,1984——1989年,全县侨资集体企业1个、个体企业10户,解决就业的39人,盈利约100万元,纳税10万多元。
枞阳县1989年寓居国外、港澳人员统计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旅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