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学校设置
光绪三十年(1904年),白鹤峰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学堂设甲、乙、丙3班,有学生近百人。光绪三十一年,童鉴泉在枞阳镇陶公祠创办了枞阳公立小学,校长一任3年,由桐城南乡3镇轮流推选,报县备案;建校初期,校设一、二、三、四年级4个班,学生100余人;教师由镇内热心教育的知识分子担任,月薪不多,有一半是尽义务的。光绪三十二年,丰乐书院改为桐城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设高级班1个、初级班3个。光绪三十三年,高甸吴氏鞠隐山庄吴康之的女儿吴芝瑛遵父遗嘱,捐资兴办了鞠隐国民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倪梅轩、童烽在枞阳镇城隍庙倪氏万寿堂创办了公立化俗女子学堂,学生29人;民国21年(1932年),该校改为桐城第二女子高等小学堂;同年,该校迁至义津,第二年易名义津小学。民国《桐城县志略》载:“得文风之薰染,诗文俱佳者,以化俗女子初等小学堂为最。”在光绪三十四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之间,县境先后创办初小4所。
民国元年(1912年),清末举人李光炯在李家兰庄创办李氏私立小学(地址在今黄羹乡长安村);民国16年,改为宏实小学。民国4年,桐城中学堂师范班第一届毕业生黄仿石留学日本回国后,在横埠洪家墩创办黄氏励须小学。民国9年,陶氏族学“惜阴小学”在白石乡陶家祠堂创办,主管人陶其心。民国11年2月,白云西峰庙小学创办,校长章皖青。民国19年,章道元在周潭乡周家祠堂创办枫林小学,章道元任名誉校长。民国20年,励须小学创办人黄仿石,为满足黄氏子弟入学,又创办新化、达德、达材、占成4所小学。民国24年,疏孟涛在白石乡边家山创办了南阳疏束氏高等小学堂,毕业学生均能考入初中。民国25年,柏文蔚在下枞阳创办私立民生初级小学,学生近200人,4个班,教职工15人,校长孙多芬(女)。民国27年,杨省初在汪家祠堂(今白梅乡一青村)创办启明小学。民国28年7月23日《桐城日报》载:“省立第四临时小学会宫分部校长黄河清改进校务,开设民众学校1所,收容枞阳、扫帚沟、老洲头等战区儿童达百余人。”民国36年,刘卓然在凤凰洲老垄创办“崇凤小学”,学生60余人,教师4人。
新中国建立后,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都发生变化,对文化的渴求日趋迫切。他们自动把祠堂、庙宇和土改中没收的房屋、桌椅拿出来办学校。1952年,县小学达451所,在校学生27810人。1958年,县办教育本着“因地制宜,勤俭办学”的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多种办学形式,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全县猛增到712所,在校学生达39276人。其中民办小学大部分是半耕半读的形式。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适当调整县境内学校布局,纠正“大跃进”中盲目发展的现象。调整后小学达316所,在校学生47007人,教职工1599人。1965年,全县耕读教育发展迅速,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如少年夜校早班、午班、隔日班、农闲班、牧童班(其中田立保牧童小学闻名全国)等。全县各种形式的小学共有2017所,在校学生8156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65%。1977年,全县有小学2131所,在校学生达150250人,比1972年增加了53471人。1979年,对在“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发展的、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小学进行整顿,停办1078所小学,保留931所。1981年,在保证贯彻执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使用国家统一教材的前提下,允许私人或联合办学,毕业生与全日制小学毕业生一样享有参加招生考试的资格。1988年,县教委进一步贯彻“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按照师生数1∶30的比例,对全县的小学布局进行科学调整,坚持一村一所完全小学。调整后,县有完小616所,在校学生152215人。1989年,经安庆市政府检查验收,学龄儿童入学普及率达96.72%,学额巩固率为98%,学生毕业率为95.3%。
枞阳县7个五年计划时期小学教育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人、%

二、学制与课程
(一)学制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将教育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三级;第二段为中等教育,即中学堂一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三级。
“癸卯学制”规定“蒙养院”是儿童受教育的最初一步,其宗旨是“以蒙养院为主,辅以家庭教育”。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是3~5岁,每日授课不得超过4小时。初等小学堂入学年龄规定7岁以上,其宗旨是:“启人生应具之知识,立明伦理并爱国之根基”。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光绪三十四年间先后开设有“枞阳镇公立高等小学堂”、“枞阳公立小学”、“桐城县公立第四高等小学堂”、“化俗女子学堂”以及诸多蒙养院。
民国元年(1912年),废除“癸卯学制”。是年,正式公布新学制,即“壬子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堂修业4年、高等小学堂修业3年。民国11年,又公布了新学制,即“壬戌学制”。规定: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修业2年,为四、二段制。民国18年,再次公布新学制,即“戊辰学制”。规定:小学修业6年,前4年为初级小学,后2年为高级小学;儿童入学年龄定为6周岁。
新中国建立后,政务院于1951年10月发出《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小学修业为5年,实行五年一贯制;儿童入学年龄定为7周岁。1952年秋,安徽省教育厅通知停止执行“五年一贯制”,仍沿用民国时期颁布的“戊辰学制”。
1958年,教育部通知继续进行小学“五年一贯制”的试验,县以双峰小学、宏实小学、枞阳小学和各公社中心小学为试验单位。1972年,全县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
1983年,枞阳小学、枞川小学和汤沟小学开始试行6年制教育。
(二)课程
民国25年(1936年),县初级小学开设公民、国语、算术、美术、劳作、童体6门课;高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地理、历史、自然、珠算、劳作、体育、图画、音乐、公民、童子军训练12门课。此课程规定一直沿用到新中国建立前夕。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枞阳县小学实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四、二制”教学课程,初级小学开设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美工5门课;高级小学增设自然、历史、地理等课。1953年,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语文课分为阅读、作文、写字课,“美工”课改为“图画”课,其余课程不变。
1955年,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充实基本生产技术、劳动和体育锻炼3项教学内容。增设了手工劳动课(制作教具、玩具、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和体育课。
1988年,县教委印发了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和《全日制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全县除枞阳中心小学、枞川小学及汤沟镇中心小学按6年制教学计划执行外,其它小学一律按5年制教学计划执行。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桐城县(含今枞、桐两县)初等小学堂授课情况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桐城县(含今枞、桐两县)高等小学堂授课情况表


民国21年(1932年)桐城县(含今枞、桐两县)
乡(镇)保国民小学校科目设置、每周教学时间情况表
单位:分钟

三、早年创办的小宇
(一)义津小学
该校位于义津镇上街头,始名“公立化俗女子学堂”,后改名“桐城县第二女子高级小学堂”,最初校址在枞阳镇城隍庙。民国21年(1932年),迁义津鹿家冲邱家,与周围几所私塾合并成3个班,聘请教师6人,开设国语、算术、社会、美术、音乐、体育、常识等科目,使用国民政府规定教材。民国22年,桐城县教育科指派方乡吾为校长,校名改为“桐城县立义津小学”。是年,方乡吾动员各界捐款捐物,购买了邱姓房屋,并扩建教室两间,学生有100多人,开设4个班,教师增至10余人。民国27年,校名改为桐城县第四临时小学;民国29年上半年,又改为义津乡中心小学,乡长兼任校长。民国38年上半年,该地成为解放区,改校名为义津乡民主小学;下半年,改为“桐庐县第三小学”,为6年制完全小学,有教师14人。1952年,校名改为“义津小学”。1969年,学校附设初中班。1981年,县撤销义津小学初中部。1989年下半年,学校增办幼儿学前班。有教师14人,学生240人。
(二)鞠隐小学
该校创办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次年正式招生开课。校址位于浮山乡鞠隐山庄。开创初期为私立鞠隐国民小学堂,附设于崇实高等小学堂内。民国19年,私立鞠隐小学改名为“桐城县立鞠隐初级小学”。民国27年,学校有教师4人,鲍仁寿任校长兼社会部主任,校舍24间,学生72人。1950年,鞠隐初级小学发展为完全小学。1980年,在原址上创办了鞠隐初级中学(曾名红卫中学)。
(三)枞阳小学
该校创立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原名“陶公祠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改为“枞阳镇小学”。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定名为“桐庐县第二小学”。1962年,该校列为安庆地区重点小学,改名为“枞阳小学”;1982年,改名为“枞阳中心小学”。
枞阳小学是全县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1989年,有教职工112人,学生1500多人(含幼儿园),24个教学班。校内还设有校办印刷厂和综合服务部。该校多次被县、地(区)评为先进集体。
(四)汤沟小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丰乐书院改为“桐城县第四高等小学堂”,钱新任校长,设高级班和初级班。民国26年(1937年),该校改名为“桐城县立第五小学”,周家英任校长,有教员12人、学生100多人。次年,校长钱任南将学校改为“双溪小学”。民国28年4月,日军占领汤沟镇,双溪小学停办。抗战胜利后,汤沟“金、许、程”三大家族倡导复学,以原双溪小学校舍为基础,办起了“镇德小学”,校长为程复元。民国38年,镇德小学有5个班、8名教员。同年8月,中共桐庐县委接管镇德小学,改名为“桐庐县第一小学”,时有6个班。195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在野圩埂边重建校舍。1951年下半年,该校有学生300多人。1952年,该校有12个班、学生600多人、教职工20多名。1954年,该校改名为“汤沟小学”。1965年,学校规模扩大为18个班,学生1000余人,教职工接近50人。1973年,汤沟小学办起算盘厂、鸡毛帚厂,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83年,该校被县教育局确定为县重点小学,并附设初中班。1984年后,校名改为“汤沟镇中心小学”,初中班全部转入汤沟中学。1989年,该校有班级21个、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60余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