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枞阳镇是中共枞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1984年,县编制的《枞阳县城总体规划》,于次年4月由安庆行署批准施行。《规划》中将县城性质定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浮山风景旅游区的休、疗养服务基地;以发展农村渔产品加工和中小型船舶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县城。”
县城布局依托上、下枞阳老城,环绕莲花湖成片拓展形成一体,市中心正大街移至湖滨路,在莲花湖北侧形成新的市区,新建了一批公共设施和一定数量、规模的建筑群,其面貌一新,环境更加优美。
一、街道
枞阳镇古街道成“川”字形:正街居中,河街在南,后街在北。巷道有城隍庙巷和童家巷。解放前夕,商业街只有1条,长约700米,街道宽3~4米,石板路面。新中国建立后,以选民区划定街名为建设街、新华街、新生街、银洲街、胜利街、前进街、下枞阳街。1955年,县治迁移枞阳镇后,街道进行拓宽,先后投资100.3万元,现已形成5条主要街道。
正大街:位于老城区,系商业贸易中心。东起枞阳老车站与枞川路相连,西至国营照相馆与胜利街相接。1958年改造拓宽,1978年整修路面,长715米,宽25米,车行道13米,为柏油路面,人行道12米,为预制板块路面。
二大街:东起公路站连湖滨路,西通正大街路口,长600米,宽7~15米,柏油路面。1985年拓宽改造,安置个体棚点140个,为小商品贸易中心。
湖滨西路:莲花湖西畔,南起枞阳老车站至枞川堤与正大街相连,北至湖滨旅社,与湖滨东路、枞阳南路交叉,长950米,宽20米(车行道11米,人行道9米)。1957年初建,1976年铺柏油路面,1986年拓宽成二级公路。路面西侧为商业街市,东侧滨临莲花湖。
枞阳南路:南连湖滨西路,北接枞阳北路,长450米,宽20米,是新建的街道。
下枞阳街道有2条:一条系南北走向,1986年拓宽改造为水泥路面;一条东西走向为公路街,1981年铺成柏油路面,长850米,宽9~15米,系县城东部街区。
城区街道计13条,总长度11172米,道路总面积14.78万平方米,柏油路面长6965米;水泥、石条路面长1207米;砂石路面长3000米。枞川路、江堤路、枞阳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湖滨东路(兴建之中)为主干道,均为柏油路面。
城区小巷道有7条,即胜利街、银洲街、后街、汽车站巷、寺巷口、幸福巷、凤凰山巷、庙巷里。巷道总长2500米,宽3~7米,系水泥、石条路面。
过境公路有2条:枞阳——桐城公路,经湖滨西路和枞阳南、北路;枞阳——安庆公路,经枞川路和枞阳大闸。
枞阳城区道路一览表

二、房屋
明清时,城镇建设“环以钓鱼台、射蛟台、施家墓、百步云梯、平顶、达观、苏家诸山。居家皆南北相向、北枕山、南临河”,面积约1平方公里。街面有钱庄、商店、作坊200余家,祠堂、庙宇、会馆20多处,富商豪绅的朱门华宅、劳动人民的茅舍陋房、名人隐士的故居坐落其间。房屋建筑为传统穿斗式砖木结构,多为平房和两层楼房。光绪年间,西方传教士来枞阳,建有天主室、圣公会,建筑物带有西方特征。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军与清军为占领枞阳镇,曾展开多次激战,市容屡遭战火洗劫。抗日战争中,又遭日军飞机轰炸,白鹤峰书院、城隍庙、煤油站、砻坊均毁,民房、古建筑破坏惨重。新中国建立前,仅有一条从上街头西义坊(石质门框刻有“古枞阳”三字)至下街头东胜坊(今粮食局门前)的商业街。街面有永茂砻坊、仁和油坊等20余家商店。狭窄的银洲街为手工业编席聚集处,后街小巷为镇民住宅区,陈旧空房较多,瓦砾成堆。
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接收和没收部分地主豪绅的房产,改作区、镇机关和直属单位用房。主要街面设有供销社、百货商店、花纱布商店、粮站、盐库、中医诊所、饮食店等。1955年设县治后,拆迁二大街西段旧房,新建、改建县直机关办公用房,各企事业单位相继在街旁选点建设。1958年,老街拓宽为新大街。1960年始,新城区相继开辟湖滨路、光明路、枞阳南路、枞阳北路、枞川路、江堤路6条主干道,同时发展下枞阳工业区,新建月儿湖、方家墩住宅区。1989年,动工兴建湖滨东路跨湖桥,把环城东路与湖滨西路连接起来,开辟莲湖北岸新市区。是年底,城区计有各类房屋3624幢(其中楼房805幢),总面积达593265万平方米。其中教育用房建筑面积14923平方米,文化体育用房5702平方米,商场、饮食、服务用房77053平方米,医疗卫生用房7461平方米,邮电、交通、能源用房44291平方米,金融用房20500平方米,工业用房88583平方米,住宅房26731平方米(私人住宅占23.34%),人均住房面积为6.9平方米。
正大街两侧有市六车队运输公司、粮食局、粮站、米厂、水产局、县招待所、烟酒糖专卖商场、县供销商场、枞阳剧场、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粮食局招待所、城关中医院、知青电影院、县药材公司门市部、城关税务所、镇政府、城关供销商场、县供销社、蒲江餐厅、二轻商场、县食品公司经营部、百货公司门市部、县工商行储蓄所、柴油机厂招待所、轻机厂、白鹤商场、东风饭店、国营照相馆等。二大街两侧有小商品市场、灯光球场(80年代改为棚架菜市场)、财政局、工商局、水电局、枞阳小学、县防疫站、县工会、工人俱乐部、县人民武装部、中共枞阳县委、大会堂、县农业银行、邮电局、县人民政府、五交化商场、百货大楼、书林商场、新华书店等。
光明路两侧有广播电视局、县食品公司、县人民武装部宿舍区、月儿湖住宅区、气象局、计生委、乡镇企业局、651l变电所、殡仪馆等。
湖滨西路两侧有供电局、交通局、公路站、石油煤建站、县医院、工商银行、枞阳电影院、莲湖饭店、枞阳中学、县教育委员会。
湖滨东路两侧有湖滨旅社、乡镇企业供销公司、外贸局仓库、县检察院、县法院、枞阳二中、卫生局、县卫校等。
枞阳南路两侧有县种子公司、湖滨建安公司、县保险公司、药材公司、文化局、税务局、计量局、外贸局、建材供销公司、农机商场、县人民银行、三联公司、邮电局、烟草局、县建设银行等。
枞阳北路两侧有石岭建安公司、城北建材场、城关粮站二部、加油站、变压器厂、日用化工厂、柴油机厂、县交警队、农机管理站、水电局储运库、市六车队运输公司停车场等。
枞川路两侧有农资商场、退伍军人招待所、县盐业公司、白鹤山庄、血防站、枞阳闸委会等。
江堤路两侧有盐库、药材仓库、县航运公司、造船厂、物资局、百货仓库、县木材公司、县煤建公司等。
下枞阳工业区有向阳机械厂、毛纺厂、油厂、酒厂、面粉厂、粮站、米厂等。
县城规模,50年代为1平方公里,1989年为4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正在逐步实施“以莲花湖为中心、向东北方向发展”的城区规划。
三、供水、排水、照明
(一)供水
新中国建立前,枞阳镇居民饮用河、湖、井水,家家以缸储备吃、用水;下枞阳居民饮用长江水。
1955年,枞阳镇设县治后,全镇计有水井230口,饮用井水人数约占全镇30%。60年代,有3~4家工厂自备水泵,供单位用水。1978年10月,县筹建自来水厂,厂址选在达观山西北麓月儿湖畔,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该厂以趸船取枞川河水,日供水为3000吨;总投资为62.4万元,1982年12月建成供水。1988年7月,水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3.1万元,添置75千瓦发电配套机组,停电时照常供水。1989年10月,投资1.3万元,改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净化了水质。同年底,供水主干管道总长为8064米,为枝状形供水网络,设消防栓25个。用水户为1032户,全年供水98.6万吨,平均日供水2726吨,供水普及率达85%。此外,县城自备供水设施的单位有向阳机械厂、柴油机厂、毛巾厂,日供水总量为2400吨。向阳机械厂,代供下枞阳街道居民用水。
(二)排水
新中国建立前,县城排水设施较为简单,老街沿巷道中心有长约2000米的狭窄沟排水,多以条石铺砌,因年久失修,淤塞不通,街巷多有污水。50年代,建房的机关单位均改作明沟。1978年始,改造街道,修建排水道13条,计长1300米。排水道用水泥、沙浆块石砌成,以条石封顶。同时,又投资0.29万元,疏通了原下水道1300米。1986年,改建正大街纵向下水道800米,在支街下面安放直径1米的水泥管道达400米。是年6月拓宽公路时,兴建湖滨路排水涵洞6座。1989年,湖滨东路建排水涵洞5座,城镇各单位建房均采用明沟排水。城内排污水口均贴近天然水面,未建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向长河排水涵洞(管)14个,向莲花湖排水的11个,向月儿湖排水的4个,向王家塘排水的2个;是年,排水设施总投资约50万元。
(三)照明
民国年间,县民多用菜油灯照明,少数富户、商人点煤油灯。民国18年(1929年)6月,枞阳镇张永祥购置25千瓦发电机和20马力的柴油机各l台,创办了“祥光电灯公司”,发电供部分居民照明和砻坊碾米之用。民国27年(1938年),该公司遭日军飞机炸毁。民国35年(1946年),该公司又恢复发电。民国37年(1948年)12月,因国民党军队胁迫停办。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县在汤沟镇创办了小型火力发电厂。1954年,汤沟新华电厂迁至枞阳,与永茂米厂合并,电力专供城区照明。1958年,成立县发电厂,增加工业用电。1969年7月,建成一座主要用于军工生产的35千伏变电所;1970年4月,城区架设高压电线,正式向县城供电。是年,供电部门在正大街、二大街装置路灯5盏。1978年,对县城两条街道的路灯进行整修和添置,正大街照明灯为20盏,二大街为7盏。1982年,城建部门在湖滨路、光明路安装路灯19盏。4条街道路灯线总长280米,每夜照明10小时,大大方便了城区人民夜间工作和生活。
四、防洪设施
枞阳闸1958年10月,在枞阳、桐城两县交界的枞川河上,着手兴建枞阳闸;1959年8月竣工。该闸控制了菜子湖水位,并拒江洪倒灌。
防洪墙县城历来易遭洪水侵害。1983年,洪水泛滥街道,以致交通中断,工厂停产;据统计,县城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1985年,在县委书记胡祥和的努力下,城关防洪墙立项;l0月,“城关防洪墙工程指挥部”成立,接着工程开始施工;1987年6月竣工。防洪墙全长2270米,宽2~0.9米,高17.6米,设防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墙体结构以400标号水泥沙浆砌块石,局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该墙设人行闸5道、排污水孔道4处、排水站1座。该工程拆迁沿河房屋9600平方米,投资239.5万元。防洪墙建成后,减轻了城关镇居民在汛期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起到防洪作用。
五、绿化与环境卫生
(一)绿化
县城历来为山清水秀之地,文人墨客寓居其间;曾因受兵火洗劫,环境破坏严重。新中国建立后,城镇居民、职工每年在白鹤峰、四望亭、达观山、苏家山、莲花湖南岸和街道两旁义务植树。树种有法梧、刺槐、侧柏、杨柳、白桦、杉、松等。70年代,着重对老城区街道补种树木,对新城区建湖滨路绿化带。1986年,县投资数万元,购买广玉兰、香樟、红叶李、龙须柳、大叶黄杨、海桐、梅花、樱花等苗木千余株,分植在湖滨街道两旁。同时,对老城区的树木进行更新,栽上香樟、广玉兰等品种。莲花湖畔栽培龙须柳、垂柳、樱花、桃、李、腊梅等花木。1978年以后,县直机关利用庭院空地,修园筑台,栽培花木。职工、居民在庭院、阳台、花台广植花木,美化生活环境。据统计,城关地区有46个单位进行庭院绿化,植花木8万多株,盆栽花木2.5万盆,建造花台200多个,使城区绿化初具规模。1989年止,环城的山丘已培植绿化片,街道及莲花湖畔形成绿化带,绿化面积达1200亩,占宜林面积82%,绿化覆盖率为36%,人均绿化面积5.12平方米。
(二)环境卫生
新中国建立前,县城公共卫生由镇商会雇1人打扫,费用按商户收取,无环境卫生设施。建国后,环境卫生工作为历届人民政府所重视。50年代,县设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县城配有清洁工4人,其中1人兼火更员。1956年,设环境卫生管理所,负责街道清洁卫生工作。1978年,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垃圾桶10个、垃圾箱32个,建造和修缮公共厕所7个;清洁工由4人增至8人。1984年,城关镇政府制定《枞阳县城关环境卫生管理规定》,向居民公布试行。1985年,成立城关清洁队,清洁员23人,及时处理垃圾,保持街道清洁。1986年,镇市政管理所,购置半吨载重量的垃圾车2辆、洒水车1辆。县城保持街道清洁面积748万平方米,日扫面积30.7万平方米,洒水面积11.2万平方米,日出垃圾10立方米,年清除垃圾5000吨以上。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