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渔民
县内从事捕捞历史悠久,古志载:“民水耕火耨、有鱼稻之利,俯而拾,仰而取,嬉之自足”。专业渔户和半渔半农户在春夏之交,湖水上涨时,入江捕捞,秋后潮退返归湖内捕捞。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县境渔民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渡江,出船1922条,参船工达3000余人,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50年代初期,渔民响应人民政府“走集体合作化道路”的号召,纷纷加入互助组、高级社。1953年,专业渔民经济收入为500元;1957年,经济收入达800元。专业渔民多数以船为家;半渔半农者,农忙务农,农闲捕鱼。1980年统计,县有渔业大队4个、渔业生产队35个、从事专业捕鱼劳动力915人。半农半渔业者分布破罡、陈湖、白云、陈洲、雨坛、石马等区乡。捕捞场有菜子湖、枫沙湖、白荡湖、桂家坝江段。80年代后,随着养殖业的发展,湖河塘堰水面已由单位和个人承包,渔民有的转为交通运输业,在天然水面捕捞的人极少。
二、渔船
县内旧有渔船甚多,主要分布在江边湖畔。渔船木质结构,俗称“小网船”,载重1~2吨不等;长江作业渔船约3吨;还有鸭溜子船,载重量不逾千斤,多为采莲摘菱之用。江湖渔船均以人力或借助风力操作运行。湖区渔船捕捞以钩、卡为主;长江渔船捕捞为大钩、网、罾。新中国建立后,县内木质船有所增加。1958年春,下枞阳渔业大队在无锡市购置县内第一艘机动船,载重量为24吨,从事捕捞和运输。1963年,县境已有大小渔船767艘,机动渔船4艘。1982年,机动渔船36艘,大小渔船1105只。此后,机动船逐渐取代木质人力渔船,绝大多数木质渔船亦装置动力机操作。1985年后,渔民因捕捞场地缩小,渔船改作他用,但仍有部分渔民驾船在长江中捕捞。
三、渔具
县内渔民在长期的捕捞中,运用种类较多的捕捞渔具,不同季节、水域施放不同渔具。主要渔具有刺网、围网、拖网、张网、敷网、掩网、栅箔筌、笼篆箔筌,鱼钩、挂钩、鱼叉、鱼镣、鱼扒等。传统网具多以丝棉麻织成,1960年后,为尼纶、锦纶、塑料丝所取代,木质网浮被塑料泡沫网浮取代,鱼镣、鱼扒现已少见。
四、捕捞
县内渔民按鱼类生活习性和捕捞规律进行季节性捕捞。渔民多在外江的长江口、长凤、铁铜、石矶头、桂家坝、王家套、六百丈一带江面上进行捕鱼作业。每年2——4月,渔民在长江用网、罾、钩等渔具捕捞河豚等;4——7月捕鲚、鲥、江豚等;7——9月捕黄鲴、鲳条等;10——12月捕江蟹等。内湖天然捕捞场地有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枫沙湖、湖、破锁河等地,每年阴历十月至翌年二月,渔民使用各种鱼网、挂钩、鱼叉等进行捕捞,所获鱼类有鲭、草、鲢、鳙、鲤、鲫、鳊、鳡、翘白、鳜鱼、毛花鱼、银鱼、虾等。新中国建立后,各产鱼区多以集体捕捞为主。1958年捕捞业进入鼎盛时期,捕捞量显著增加,仅下枞阳渔业队就捕成鱼225万公斤,张捕鱼苗26453万尾。同年10月,该渔业队出席了全国农业先进代表会议,国务院授于“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1959年后,县境围湖造田,水面减少,天然水面均由渔业队和养殖场进行管理,靠天然捕捞的渔民改作他业。
枞阳县1980年渔业大队基本情况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