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月儿湖、莲花湖、羹脍赛湖早在明代就已养鱼。清初,汪家沟、周家汊、琵琶山大圩等湖也陆续养鱼。民国元年(1912年),安徽省督军柏文蔚在羹脍赛湖创办民生渔牧垦殖公司,水产养殖业有所发展。新中国建立后,没收地主控制的水域,陆续将月儿湖、莲花湖、汪家沟、周家汊、琵琶山大圩等10多个湖泊收归国有。1951年,皖北行署农林处接管羹脍赛鱼湖,成立了枞阳县渔业养殖公司。1956年4月,白荡湖设立了国营养殖场。1957年4月,陈瑶湖设立国合联营养殖场。1960年前后,国家、公社、大队、生产队四级都养鱼,一批集体鱼场也应运而生。1978年,县实行联产计酬的渔业生产责任制,县内出现养鱼热潮,水产养殖得到很大发展,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由天然捕鱼转入以养殖为主。
一、鱼苗捕、育和成鱼、特种养殖
(一)鱼苗张捕
县境历来均从长江中张捕天然鱼苗,鱼种主要有鲭、草、鲢、鳙、鲤、鳊等150多种。鱼苗状如麦粒,俗称“鱼花”。渔民以杉木、麻布制作绠网,沿埠迎流张捕,鱼苗顺流入网箱,所获鱼苗或蓄养,或出售。张捕鱼苗分3个时期,立夏’至小满张捕,谓之“早水鱼苗”。这时的鱼苗质优,又因气温低,易搬运,成活率达100%;小满至芒种张捕,谓之“中水鱼苗”;芒种后张捕,谓之“晚水鱼苗”,此时气温高,鱼苗成活率低,搬运难,俗谚说“芒种苗花难到家”。新中国建立前江旺渔业村仅3户渔民张捕,年张捕量1000万尾。1953年,县内下水绠网2268条,捕获量20833万尾;1959年,为发展鱼苗生产,下枞阳渔业队在张捕鱼苗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下绠网5000多条,捕获量达12亿尾。1963年,县长江鱼苗张捕量为52413万尾,其中销往省外15926万尾,销往县外20530万尾。
1970年以后,长江天然鱼苗剧减,鱼苗外运供不应求。1979年,仪山公社田间大队鱼苗场土法上马,人工繁殖鱼苗成功,当年繁殖草鱼12万尾。1988年以后,人工大量繁殖,最高年产量达5000万尾。1989年,国营白荡养殖场、左岗湖渔场、下枞阳渔业村和仪山乡新河村村民钱旭胜联合开发,人工繁殖鱼苗14000万尾,其中草鱼7800万尾,鲢、鳙鱼400万尾、鲤鱼5200万尾,团头鲂800万尾。县内鲭鱼苗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过关,仍依赖长江天然苗种。
(一)鱼苗养育
县内鱼苗养育历史悠久。清道光元年(1821年),破罡村部分胡姓农民利用洼田边角挖塘养育鱼苗,乡邻仿效,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枞阳育苗法”。育“夏花”一般塘小水浅,密度高,以黄豆浆、鸡蛋黄、米粉为主饲料;育“冬花”主要将夏花分塘,密度均匀,以粉糠、菜饼、麦麸、青草为主饲料。冬片长至6.66厘米,体格均匀,耐低氧,易运输。新中国建立后,育鱼苗户渐多,沿袭传统育苗技艺,但出现夏花过剩,冬片规格小,鲢、鳙苗比例过大。后渔民将小塘改大塘,浅水改深水,密放改稀放,鱼苗质量得到了提高。此种饲养方法引起了省有关部门重视,省农林处曾购买了羹脍赛鱼湖10亩鱼苗。白荡湖、陈瑶湖自建场以来,主要实行自养自给或半自给鱼苗。
(三)成鱼养殖
新中国建立前,大型水域和湖泊均被地主、官僚、公堂占有,渔民几乎没有水域养鱼。个体养殖一般施行股份制,也有独家经营者。县内的枫沙湖为周姓公堂所有。羹脍赛湖属县城姚金生私有;民国元年(1912年),姚与羹脍赛湖畔殷姓发生纠纷,互不相让,后由安徽省督军柏文蔚,以7500块银元买下,创办了“民生渔牧垦殖公司”。连城湖由连城张绍柏占有,租给渔民吴增广等人经营。月儿湖被枞阳镇章姓占有,民国30年(1941年),典当给官桥乡张家,民国35年,由章姓后代章长应赎回。汪家沟系连城张东善之父雇凤台县难民围筑而成的鱼湖,当时为逃鱼课,故称湖为“沟”。周家汊由连城周姓占有,民国初年卖给黄羹乡李光炯。
历史上成鱼养殖多捕长江天然鱼苗投放湖中,以鲢、鳙、鲭、草、鲤搭配饲养,管理粗放,养殖工艺落后。新中国建立后,大面积水域属国家所有,小面积水域仍由个体经管。1956年,下枞阳、自合、江旺、新河等村的渔民率先走集体合作化道路,先后成立了4个渔业合作社。1958年后,4个渔业合作社改为渔业大队。破锁河、湖、五官池的渔民也相继办场养鱼。至1980年,县内集体鱼场有27个,经营水域36419亩。1980年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大队渔场划归生产队或向外承包,渔业队水域分到户;区、乡鱼场实行大包干,鱼价放开,鱼场利益与渔业人员工资直接挂钩,自负盈亏,成鱼年产量逐年增长。1984年冬,安徽省水产局向县投入50万元贴息3年的渔业贷款,重点扶持集体养殖。岱冲河、大窑圩、乌金圩、七墩圩、铁罗冲、齐嘴圩成立了集体养殖场,总水域达2万余亩,集体养殖得到了发展。1985年统计,县内养鱼专业户4571户,经营水域22208亩;个体联合养鱼户2846户,经营水域123776亩。1989年,全县有20个乡办鱼场、20个村办鱼场、2846个联户鱼场、4571个家庭养鱼点,经营水面8000亩,从事渔业人口达1.53万人。
成鱼养殖除个体、集体养殖外,县内先后办起莲花湖、白荡湖、连城湖、陈瑶湖等国营(合)养殖场,现已形成网络状的专业养殖体系。
(四)特种养殖
1959年,白荡湖养殖场曾试行特种水产养殖,在湖内放养甲鱼、乌鱼、青蛙等,后因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资金紧缺,加之技术力量薄弱,被迫停养。1986年,县又兴起特种水产养殖。雨坛乡几户农民从芜湖、无为、当涂等县购进蟹苗,投放鱼塘混养获得成功。该乡的大窑圩、齐嘴圩当年投入幼蟹650公斤,秋后捕成蟹7700公斤,年获经济收入18.5万元。1988年,县内各地投入幼蟹5000公斤,捕成蟹4万公斤。1989年,县内投放幼蟹5020公斤,捕成蟹6.5万公斤。
1969年莲花湖、新河渔业队开始河蚌育珠,后因珍珠价廉而停业。1980年珍珠价格昂贵,河蚌育珠再度兴起。1984——1986年,县产珍珠270公斤。1987——1989年,县产珍珠850公斤。
(五)鱼病防治
1970年以前没有鱼病防治的专门机构。1980年,县水产局和养殖单位才开始注重鱼病防治工作。县内常见鱼病有肠炎病,每年4——9月病毒流行,草、鲭鱼易得,死亡率为90%;烂鳃病,每年7——9月病毒流行,草、鲭鱼易感染。
鱼病防治多用土法,以生石灰、漂白粉泼洒水面,或以大蒜加盐拌饵投喂。水中缺氧,为防止鱼泛塘,采取勤灌水,或以明矾、石膏粉泼洒,或采用地锦草、菖莆、穿心莲等中草药防治。近年少数单位采用人工免疫法,幼鱼多以疫苗注射。
二、国营(合)养殖场
(一)莲花湖养殖场
莲花湖位于县城东侧。新中国建立前,渔业股份160股,成仁局20股、天主教堂(西班牙人开办)10股、乡绅何问川40股、当地陆姓20股,余皆小股份。各人所执股份可出售,总股份至1949年未变。1951年元月,皖北行署农林处派苏陶、郑曙接收柏文蔚之侄柏又新经营的民生渔牧垦殖公司,改属县渔业养殖公司。同年4月,县财粮科派方省吾筹办莲花湖养鱼场。1956年,莲花湖养殖场合并到县渔业养殖公司。1958年元月1日,莲花湖养殖场又归县农业局领导,定名莲花湖养殖场至今。
莲花湖养殖场经营管理羹脍赛、莲花湖、小乔圩、月儿湖、汪家沟、周家汊6个鱼湖,总水域面积17650亩。1958年前后,该水域因围湖造田,至1989年的面积只有4030亩。
莲花湖建场之初,干部职工13人;1960年为78人,经济总收入为10.77万元;1970年为58人,经济总收入为3.59万元;1980年为92人,经济总收入为8.55万元;1984年调整生产结构,从自张自养自捕的单一化,转向多种经营,发展河蚌育珠、人工繁殖河蚌等;另外还开办了鱼饲料加工厂和渔工商综合商店。1989年该场干部职工111人,经济总收入达38.82万元。
(二)白荡湖养殖场
该场位于县境中部,离县城21公里。全湖原分为白荡湖、竹杖湖、竹叶湖、獭桥湖(一名塔基湖)。1956年4月,中央投资,安徽省人民政府委托枞阳县创办白荡湖养殖场(县级)。同年挖鱼苗塘130亩,养殖水面15万亩,全场干部职工138人。1958年,该场下放给枞阳县管理,级别为科级,同年2月,该场接管朱家泊、杨秀泊两圩800亩水面。1959年,该场有绠网350张、鱼苗塘350亩,实行一条龙配套生产。1960年,该场负责人出席了全国大湖泊养鱼会议。1962年,因围湖造田,鱼苗塘缩为150亩,养殖水面为4.5万亩。1980年开始河蚌育珠;1986年建孵化池成功地繁殖鱼苗,当年生产幼鱼240万尾。1989年全场干部职工139人,改群众捕(三七分成)为自捕,同时发展养蟹业,向多种经营方向发展。(三)连城湖养殖场
场址在城关团结圩内,有鱼苗塘70亩,田地80亩,绠网150条,网船农具齐全,亦鱼亦农,养捕并举,实行自负盈亏。1962年,该场捕鲜鱼2080公斤;采莲籽5200公斤、芡实1300公斤;张捕鱼苗2675万尾,育夏花403万尾,冬片12万尾;生产粮食2.95万公斤。1963年,该场转为国营养殖企业,核定编制23人。1964——1965年渔业、粮食均有盈余。1974年2月,陈瑶湖划归连城湖养殖场管理,分章家坝、连城湖两个队,统一领导、分队经营。1978年11月,正式命名为“地方国营枞阳县连城湖养殖场”,全场有职工47人。1981年,章家坝队开始河蚌育珠。1984年,该场将80亩农田改为鱼塘。1988年,首次实行鱼蟹混养获得成功。1989年,连城湖养殖场全场干部职工增至58人,年产值14.5万元。
(四)国合联营养殖场
该场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5公里。该场管理经营陈瑶湖(亦名陈洋湖或洋东湖)。1957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将陈瑶湖水面移交县经营。4月,由陈湖区、老洲区联合成立枞阳县陈瑶湖国合联营水产养殖场,场址设在章家坝,有职工50余人。该场成立后,就张捕鱼苗1500万尾,培育夏花300万尾,捕捞成鱼15.5万公斤,采收莲籽1万公斤。1958年,张捕鱼苗2100万尾,育夏花413万尾,捕成鱼35.5万公斤。是年底,该场与普济圩北埂鱼苗场合并,改名为普济圩农场水产养殖场,场址迁至普济圩。全场经营水面4万余亩、鱼苗塘410亩,旱地140亩,有绠网500张。1961年3月,国合联营养殖场与北埂鱼场分离,场址复迁章家坝。1962年5月,该场分出两个分场,分别由陈湖区、老洲区管理,各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国合联营养殖场随之自行解体。
枞阳县1951——1989年养殖场鲜鱼生产、交售统计表

下一篇:第三节 渔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