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防汛防洪
(一)江堤防汛
汛期保住江堤安全渡汛是县内头等大事。旧时,由于江堤低矮,汛期防洪能力低。民国26年(1937年)阴历六月二十九日晨,县境拖船沟大成圩堤溃决,与之毗连的永赖圩、枫林圩、天定圩危在旦夕,群众在圩堤两边打桩,保住了这个圩口。阴历七月十六至二十二日,石头垅、石矶头江堤出现险段,群众奋力打排桩,中间横枕长木,保住了江堤。民国22年(1933年)阴历五月初,大成圩灰河口溃决,江潮内灌,湖河洪水猛涨,裕丰圩四面受水;八月三日,斗门沟堤下因有巨蛇洞穴,造成6米多长的堤岸崩塌,群众以两只小船堵塞决口未果,淹没荒熟田5000余亩。
新中国建立后,县历届人民政府对江堤防汛高度重视,每年汛期前,均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分管县长担任指挥长、县委书记担任政委,并组织技术人员检查堤身和水利设施。枞阳、永登、白荡、湖东闸、桂家坝等沿江堤岸,有专门人员观测水位。五六十年代,长江防洪水位为12.82米;1979年为13米;1980年以后为13.5米;长江警戒水位为14.5米,危险水位为15.5米。凡达到防洪水位时,县防汛指挥部立即迁到桂家坝,进行现场办公。汛期,沿江区乡组织人员上堤做防洪前准备工作,并承担巡逻、查险、防浪等任务。达到警戒水位时,县内11个区按受益田亩确定上堤人数。每年上堤人数2~3万人,最多达5~6万人。江水达到危险水位时,无论男女老幼,一切行动由县防汛指挥部统一指挥。县委、县政府主要干部分段驻守江堤,日夜看护,县直各单位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防洪抢险工作之中。1949——1989年,县境江堤水位达上16米以上的有2个年份(1954、1983年);达上15米以上的有5个年份(1949、1969、1973、1977、1980年);达14米以上水位的有10个年份(1955、1962、1964、1968、1970、1974、1975、1976、1988、1989年)。
1954年5月13日,桂家坝江段水位12.74米,超过设防水位0.68米。19日,县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6月6日,江水涨到14.21米,比警戒水位低0.29米。8月2日,江水涨到16.84米,属罕见的高水位,已超过江堤防洪能力。是时,永久圩林八沟沙包段,承受不住江潮的强大压力,首先溃决;其他堤段也陆续溃决,沿江内圩区一片汪洋,唯永登圩在全县人民奋力抗洪抢险下,屹立于洪水之中。
1954年的永登圩,上自下枞阳,下至石矶头永安闸,防汛江堤12.1公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将该堤段划为5大段,每段由1县级干部包干负责,参加防汛的干部有268人。县为保住最后一个圩口,日上堤抢险民工达数万人,组成打桩队、抢救队、摸水队87个,参加抢险船只327只,抢险人员8799人。在防汛过程中,抢险49处,堵漏375个,下外障55处,打桩34处,置养水盆159个、养水桶7个,筑子埂12010米,计完成土方18.66万立方米。《人民日报》、《皖北日报》均多次进行报道,称永登圩为“英雄圩”。
(二)内圩防汛
县境圩口多,防汛堤长530公里,大水年份有10万余人上堤防汛,一般年份有3万余人上堤,防汛物资由受益区、乡自筹。1969年7月,山洪暴发,湖河水位猛涨,菜子湖在9天内,猛涨4.51米(其中16日涨1.05米),下游枞阳闸水位由12.3米,猛涨到16.81米,比堤外江水位高出O.88米;白荡湖、陈瑶湖等湖水位也猛涨。是月,在县精心组织下,各单位全力以赴投入抗洪斗争,共开动柴油机196台(5880马力),启用水车3545部,经数十天的日夜奋战,共排出10万亩早稻田渍水。
1980年,县境气候异常,汛期低温多雨,6——8月,县境雨日达50天,内圩湖河水位逐日上升。8月16日,枫沙湖水位13.46米;9月4日,长江水位15.06米;9月5日,菜子湖水位15.66米;9月9日,白荡湖水位14.08米。面对江水外患和湖河水内困,各单位均投入抗洪救灾工作,县领导到区、乡分片负责,坐阵防守。江堤防汛任务由老洲、汤沟、破罡、枞阳、城关镇承担;内圩由受益区、社、队全面防汛,保住重点圩口。长江水位达到警戒线时,上堤干部群众每天达6510人,日夜护堤,组成巡逻队、摸水队、打桩队、抢险队共302个,及时处理险情10余处,群众自编挡浪草席2.25万条,挡浪线长2.2万米,完成土石方5.7万立方米,自筹砂石1270立方米。内圩随着水势的变化,确保重点大圩。社、队筹集防汛木材6475立方米、毛竹4500根、草袋6万条、麻袋1.43万条、芦柴1.25万公斤、芦席1.66万张,动用电机90台(5284千瓦)、柴油机1368台(43973马力),用去排涝经费176.6万元,抢救出1l万亩晚秋作物。
1983年春汛,江洪提前1个月到来,县境沿江各闸,4月初关闭,拒江倒灌。6月25日,中共枞阳县委常委召开紧急会议,确定全县以防汛排涝为中心工作,并抽调110名干部上堤防汛。县委书记周志文坐守江堤,副书记、副县长分圩口负责。内圩防汛,“立足抗灾夺丰收”,各区、社迅速组织干部群众,上内河湖堤,参加抗洪救灾工作。7月5日,内河洪水猛涨,枫沙湖水位达14.17米,陈瑶湖水位达12.08米。7月10日,金社、白石、金渡公社,内圩洪水泛滥成灾,柘树嘴等村庄被水围困。7月14日,内河菜子湖水位达16.85米,长江水位达16.03米,在警戒水位上持续39天不退水。江堤防汛指挥部组成巡逻队、抢险队202个,防汛船只40条,及时抢救江堤隐患50处;山驻军和向阳厂准备两艘800吨船只,准备随时救护江心洲群众。内圩防汛共动用电机136台(7026千瓦),柴油机787台(2.67万马力),抢排18.5万亩农田,并及时插下了早稻秧。9月中旬,安徽省政府电令枞阳县,“其凤圩分洪蓄水,城关镇在5天内要完成蜡烛塘、莲花湖、车站处3个挡洪埂段,以保证1400名考生在城关顺利应考”。城关镇和县直机关干部立即投入筑埂工作,并按时完成了任务。春汛期间,全县圩口严重塌坡险段48处,长3370米,涵闸通漏7处。圩口防汛自筹木桩3.75万根、麻草袋8700余条、芦席4000多万张、柴草116.5万公斤、沙石2450立方米,保住了4口万亩圩、18口千亩圩。
(三)水库防洪
水库每年在汛期前,组织水利技术干部,对水库堤坝涵洞进行安全检查。汛期,水库管理人员日夜看守护堤,小(一>型以上水库,所辖区乡成立防汛指挥部,组织抢险队、巡逻队、突击队;一般水库均能安全渡汛。1960年5月12日夜,马鞍山水库因下暴雨,库水猛长,新筑的低坝堤顶开始漫水,情况危急,住在工地上的县委副书记刘世民,当机立断,首次鸣枪报警,群众知道发生紧急情况,迅速奔至堤坝上,组成抢险队、突击队,很快解决了洪峰漫堤的险情。1961年的汛期,青口畈水库溢洪道夜间塌方,在5个小时内,库水猛涨1米多,水位离低坝顶仅O.4米,群众发现险情,奋力抢救,以最快速度运走塌方土,保住了大坝。1974年8月17日下午,鹿狮大队立新水库,因上游猛降暴雨,洪峰来势汹汹,人力不可抗拒,20分钟后,洪峰超过坝顶O.7米,漫坝10分钟后,局部坝体开始崩塌,下午4时许,坝溃决成V型,冲走土方2.5万立方米,140亩农田被冲成涧滩,280亩单、双晚稻和山芋被沙压,粮食减产5.5万公斤,还冲毁桥梁、房屋,造成经济损失达70余万元。1980年11月7日,麟麒水库,因涵洞通漏,在非汛期垮坝,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上述两次水库垮坝事件,事后都总结了经验教训,采取了补救措施。
二、抗旱
县境洪涝年份多,干旱间有发生。新中国建立前,久旱不雨,农村时有饿死、病死的灾民。1949年后,县境先后兴建各种抗旱灌溉工程,但不配套,大旱之年,仍需人力艰苦抗旱。70年代,机械和电力排灌工程基本遍及各区乡(社),抗旱救灾能力明显增强。
1958年5月以后,百余天未降透雨,县境受灾农田达17.2万亩。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群众,统一部署,全力提水灌田,并改置风力水车1569部。在抗旱中,全县共筑拦水坝10278座,开沟2.71万条,找泉眼25614处,打土井27202口,掏沙渗水5.91万处,2l万亩农作物得到2~4次灌溉。
1959年6月中旬后,90天内未降透雨,旱情严重,县组织15万人投入抗旱斗争。经过60个昼夜的苦战,筑拦河坝24322座,开沟30127条,找泉眼7609处,打土井5.13万口,掏沙渗水4.46万处,抢救禾苗42万多亩。
1960年6月份,县境先遭涝灾,7月后久晴少雨,秋季出现干旱,县境受灾面积达14.25万亩,全县人民奋力抗旱保苗11.2万亩,因干旱粮食减产2000万公斤。
1966年7月7日后,县境旱情严重,受旱面积42.6万亩,成灾面积达21万亩。8月4日,县及时召开电话会议,传达中共安徽省委有关抗旱指示和县内抗旱部署。全县参加抗旱人数达12.39万人,动用水车2.36万部,抽水机334台(12894马力),共筑水坝273道,开沟868条,打土井185口,掏潭436处,使26万亩农田及时得水插秧,此外抗旱保苗28.95万亩。
1978年6月上旬干旱,县境塘坝基本干涸,人畜吃用水发生困难,成灾面积达29.76万亩。县采取各种抗旱措施,7月1日开始,对江闸全部开启,引江水1.6亿立方米到内河湖。后因外江水位下降,水不能进闸,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在湖东闸等8处架设柴油机32台(2420马力),抽江水2530万立方米。同时,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等机站,开动了电机183台(6047千瓦),柴油机32台(2420马力),共抽水10.8亿立方米。抗旱高峰期,出动抗旱人员约16.2万人。白柳、白湖、白梅等后山区,在冲畈、河沟、滩地打井70余口,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在1978年的特大旱灾中,市、县共拨抗旱经费615万元,社队自筹资金554万元,使该年夺得粮食总产22.6万吨。
1986年l一6月,雨量偏少,近40天未下透雨,长江水位低,江水不能入湖,圩田严重缺水,县境受灾农田23万亩。6月8日,县召开各区负责人紧急电话会议,依据旱情、水情,把县境划分为3个抗旱片:(1)陈湖、横埠、老洲、汤沟片;(2)白石、白柳、白湖、石马、浮山片;(3)麒麟、义津、杨湾、雨坛片。全县投入抗旱劳力达1l万人,开动电机276台(3025千瓦)、柴油机1068台(17823马力),筑拦水坝451道,开挖沟渠127公里;全县共提江水300万立方米,调库水100余万立方米,引湖水4000余万立方米;共筹集抗旱资金52万元。由于全县人民的努力,该年县粮食总产仍达27.4万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