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
石刀
1979年柳溪乡对嘴村出土,口长18厘米,上下宽11厘米,上部有三个对钻圆孔,孔径1.5厘米,孔眼光滑,刃部锋利。1983年12月送交县文馆所收藏,被列为一级藏品。
石斧
1982年4月黄鳝嘴遗址出土,口宽5.8厘米,上下长13.5厘米,有两个对钻圆孔,上孔径1.5厘米,下孔径1.9厘米,刃部锋利,出土后送省整理收藏。
石铲
1981年5月,省文物队在隘口野人湾遗址调查时发现,通体磨光,刃部微弧,长10.8厘米,宽9.8厘米,厚0.6厘米。

1981年5月,省文物队在隘口野人湾遗址调查时发现,制作粗糙,仅在刃部磨光,长9.2厘米。
玉石铲
1977年民工在程岭杨辛畈挖渠道时发现,保存较为完整,顶宽残9厘米,厚1.4厘米,长14厘米,通体磨光刃部微弧。已列为二级藏品。

1982年4月黄鳝嘴遗址出土,扁平圆形,中有圆孔,下方有一缺口,呈玉白色,直径3厘米,孔径1.10厘米,厚0.80厘米。
深长腹夹沙红陶鼎
1981年12月,黄鳝嘴遗址出土:侈口,深长腹,3个矮圆柱足,足跟处戳有3个浅槽,上腹部饰有四道弦纹。鼎高8.70厘米,口径7.20厘米,无盖,出土后即送交省整理收藏。
浅盘喇叭圈足豆
1981年12月,黄鳝嘴遗址出土,泥质灰陶,圆唇、敛口,浅盘,喇叭,圈足,足上部戳有三周镂孔(未戳穿)盘径15.30厘米、高15.30厘米,出土后即送交省整理收藏。
蛋壳黑陶壶
1981年12月,黄鳝嘴遗址出土,泥质黑陶,侈口、圆唇、鼓腹、圈足、腹部有两道浅凹弦纹,口径8.60厘米,高4.80厘米,厚0.40厘米,出土后即交送省整理收藏。
泥质灰陶罐
1981年5月,省文物队在黄鳝嘴遗址调查时发现,侈口、圆唇球腹、圆底、素面、颈部和腹部各有两道浅凹弦纹,口径11.20厘米,高10厘米,厚0.40厘米。
泥质红褐陶碗
1981年5月,省文物队在黄鳝嘴遗址调查时发现,敛口、弧腹、圈足,近口沿处有一圈斜置长方形压印细绳纹,腹部饰有四组相同的图案,每组为三条竖压印纹,两个斜置长方形压印纹呈八字状,其下还有一个三角压印纹。圈足底部有一米字形压印纹,其间均为细绳纹,腹上部有两道凹弦纹,口径12.80厘米,高5厘米,厚0.40厘米。
陶纺轮
1981年12月,在黄鳝嘴遗址出土,夹沙红陶,圆饼状,两面扁平,中间有一穿孔,孔眼圆滑.直径4.50厘米,厚1.10厘米,出土后送交省整理收藏。
青铜器时代出土文物:
无盖铜鼎
1976年在隘口乡隘口村出土、立耳、折沿、腹较深、蹄足内侧有三角形凹槽,沿下饰有变异夔纹、无盖、口径20厘米,连耳高23厘米,两耳残失其一,年代约为春秋时期,已列为二级藏品。
铜戈
1976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锋呈三角形,援中脊不明显,内微上昂,通长25厘米,援长15.60米,援宽2.50厘米,内长9.40厘米、内宽3.20厘米,重300克,年代为战国时期,已列为一级藏品。
铜矛
1976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长16.5厘米,刃口宽2厘米,刃、耳均残,年代为战国时期,已列为三级藏品。
马铃
1976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铜质,铃顶有孔,腹部呈扁圆形,现出4块长方空格,高4厘米,口宽3厘米,年代为战国时期。
鐎斗
1976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铜质、敞口、圆底、置3足。斗前有沿,后有长柄,左有一倾斜出水口,高12厘米,口径15厘米,从后柄至前沿,长36厘米,年代为东汉时期。
国内外选展珍品:
影青莲瓣烫酒壶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为宋代(960年至1279年)瓷器,已由中国博物馆收藏,并选送到法国巴黎展览,为誉满国内外的珍品之一,其照片刊载在1984年第5期《人民画报》,造型优美,花纹别致,色泽晶莹。
绿釉瓷熏炉
1964年10月隘口乡隘口村出土,为宋代瓷器,已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并选作国内展览品,为誉满全国的珍品之一,造型精致,纹饰优美,光泽晶莹。
瓷枕
1982年佐坝乡横路村得胜山出土,为宋代瓷器,已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并选作国内展览品。
犀牛角杯
1976年收购,敛口、平足、四周呈长方形,口沿及腹部饰有云彩和寿纹,口长18.5厘米,宽11.7厘米,底长5.2厘米,宽4.4厘米,高12.4厘米,重7两8钱,系用犀牛角琢成,呈紫褐色,造型美观,已由安庆地区文管所收藏。
其它重要历史文物:
六朝大铜镜
1965年收购,圆形,直径16.5厘米,背面有七颗圆形图案,花纹精致,正中一颗凸起,现出柄眼,镜缘铸有阳文,铭曰:“如珠出匣,似月停空,当眉写翠,对脸传红,绮窗绣幌,俱合影中,形练神冶,莹质良工”。镜面光泽晶莹,清晰可照,已列为一级藏品。
六朝铜镜
1982年东洪乡新联村出土。圆形,呈8瓣状,直径16厘米,背面铸有精致多采花纹,云鹤在上,水花在下,古佛蒲坐其左,飞凤侍立其右,似在林下诵经。中龟形柄眼,龟尾拖入水中,镜面光泽晶莹,清晰可照,已列为一级藏品。
六朝小铜镜
1965年收购,圆形,直径10.5厘米,背面铸有精致多采的两轮花纹,正中柄眼隆起,四周有异兽和花草纹饰环绕,镜面大部分光泽晶莹,清晰可照,另一部分锈蚀,已列为二级藏品。
唐代铜镜
1965年收购。圆形,直径10厘米,背面铸有精致多采的奇禽异兽和花木纹饰,叠成两轮图案,正中柄眼为龟形,镜面光泽晶莹可照,部分镜缘略有锈蚀残痕,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代莲花铜镜
1965年收购。镜缘呈六瓣莲花状,直径13厘米,镜面略有锈蚀,不甚清晰,已列为三级藏品。
宋代素面影青瓷壶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高10厘米,小口、深腹、矮圈足,口径3.4厘米,底径7厘米,盖为平顶,盖壁上有两小孔,壶身呈八方形、腹下端存留小块烧制的饼痕,通体挂釉,釉色淡青光亮,已列为一级藏品。
宋代影花瓷瓶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圆口,直颈、鼓腹、平底,矮圈足,口径7.6厘米,底径11厘米,高26厘米,通体挂釉,釉色乳白中泛青,闪现出精致多采的花纹,颈下端有两颗兽头形,腹部饰缠莲花荷叶,清秀多姿,已列为一级藏品。
宋代莲花瓷盘
1981年11月收购。敞口、矮圈足、口径14.2厘米,底径6.5厘米,高3.5厘米。盘身呈10叶花瓣状,釉色灰白泛黄,盘内有不规则的黄色斑纹,完整无损,已列为一级藏品。
宋代影青瓷碗
1980年11月西源乡但屋宋墓出土,一式二件,均列为一级藏品,敞口、圆唇、圈足,斜壁略带弧度,口径12.2厘米,底4厘米,高5厘米,釉呈乳白色,莹润光洁,略泛淡青。
宋代影青瓷碟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敞口、斜壁、平底,口径10.8厘米,底径4.2厘米,高2.1厘米,白胎、胎骨薄如蛋壳,微有透光感,除外底外,通体挂釉,釉色清淡温润,微白泛青,内底存留一烧制时残痕,已列为一级藏品。
宋代瓷粉盒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高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7厘米,釉呈影青色,盖上饰莲花荷叶纹。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代瓷壶
1981年收购,高11.7厘米,口径4.6厘米,底径6.1厘米,釉呈乳白色,圆唇、鼓腹,矮圈足、无盖、壶柄上烧有“汪”字阳文,比较完整,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代瓷盘
1980年11月西源乡但屋宋墓出土,敞口、圆唇、圈足、呈六瓣形,口径10.7厘米,底4.3厘米,高2.4厘米,比较完整,釉施乳白色,盘内底有一圆凸,饰以不规则的斑纹,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代深腹瓷罐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圆口、鼓腹、平底、带盖、口径9.2厘米,底径10.7厘米,高40厘米,釉呈乳白色,盖带影青,顶把造型精致,釉色晶莹,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代影花瓷碗
1964年隘口乡隘口村出土,口径12厘米,底径3.6厘米,高4.2厘米,斜壁、圈足、通体挂釉,釉呈淡茶色,湿润晶莹,碗内壁有六组精致花纹,另有一裂纹,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代瓷碗
1980年11月西源但屋宋墓出土,口径12.2厘米,底径4厘米,高5厘米,釉呈乳白色,光泽晶莹,完整无损。已列为二级藏品,另有两件式样相同,口径10.5厘米,底径3.5厘米,高5.3厘米,高圈足、深腹、釉色乳白晶莹,均列为三级藏品。
宋代瓷砚
1965年收购,长7.5厘米,宽4.5厘米,高3.2厘米,釉呈乳白色,完整无损,已列为二级藏品。
宋汾阳郭彦深墓铭
1979年8月陈汉区农技站兴建时发掘。这块长60厘米、宽40厘米、厚8厘米的碑石,为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所置,埋藏在地下已有857年,墓铭计20行,418字,为进士刘德裕撰文,圻州司仪曹事郭知常题额。墓主郭彦深生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卒于宣和三年(1121)六月。曾任太湖邑职掌之职,其先祖出自汾阳郭子仪之后,从江左迁居宿松。铭文简炼通畅,书法苍劲工稳,不失为艺苑珍品之一。是研究古代氏族南迁和文史书法的有益资料,也是宿松境内已出土的诸墓志铭中最有价值的藏品。
明代大端砚
1965年收购,传为明御史金忠士巡按贵州时,其好友岭南观察使庞均所赠。砚长40厘米,宽20.7厘米,高4.5厘米。石黑似漆,细润如玉,质地精致。上下装有木盒,色泽与端砚一致,砚外底镌有绝诗一首:“一片花焦出世尘,匣中依旧水云深,文章自古成知己,磨涅须多不异心”。后署“岭南观察使者陆川庞玙题”,盖有篆章,已列为一级藏品。
明代铜器盖
1964年收购,为城关镇居民挖城墙基所获。可能是明末建城所置。高25厘米,底径16.8厘米,盖上有龙头,造型精致,纹饰美观。略残,已列为二级藏品。
明宣德铜香炉
1983年在趾凤乡收购,圆形敞口,双耳三足,鼓腹圆底,高9.5厘米,口径13厘米,炉外底镌有“大明宣德五年监制工部吴邦”等字样,已列为重要文物,县文管所收藏。
明代青花瓷瓶
小孤山启秀寺佛殿供品,圆口、直颈、鼓腹、平底、矮圈足,高48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2厘米,通体施釉,白底青花纹饰,釉色淡青光亮,瓶外底有“成化”二字,为庙藏的珍贵文物。
铜麒麟香炉
1982年1月收购,相传为清咸丰年间吴云集以军功授巴图隆阿巴图鲁时朝廷所赏。其后裔奉为传家宝。至建国初,埋藏在三德桥附近一口水塘里。1969年,当地居民挖塘泥时掘出。高54厘米,重18公斤,头部有盖,腹中焚香,口内吐烟;造型精致,宛若麒麟。头角麟毛尾蹄四足俱全,是全国罕见的珍贵文物,已列为一级藏品。
清光绪诰书
1965年收集,绢质双层,饰以红紫黄蓝诸色和纹织,横长1米,上下宽30厘米,右端镶有龙凤环绕图案,中书“奉天诰命”四字,自右至左,正面为汉字竖书诰制文一道。诰封工部虞衡司主事加四级贺欣之父为中宪大夫,母为恭人。后署“光绪十五年三月十六日”。盖了玺印,诰书下层反面为满文,绢色及部分汉字褪蚀,边缘略残,是唯一的绢织藏品。
各代铜币
铜币藏品约70余种,达数千枚,自汉以下,代无空白,其中以汉初的半两,汉至六朝的五铢钱,唐开元通宝、宋太平通宝、景德元宝、熙宁元宝、元祐通宝、宣和通宝、元至元通宝、明洪武通宝、天启通宝、崇祯通宝、李白成永昌通宝、张献忠大顺通宝、吴三桂利用、昭武通宝、清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太平天国圣宝等保存较好,对铜币的研究较有价值。
下一篇:第三节 古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