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国家仓储
粮仓建设清康熙四年,知县王民皋建公仓于东南西北4乡。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知县陈国相建漕仓27间于署后。道光元年(1821年),县署知事赵梅于仓镇旧址,重建仓库共57间。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钱粮柜征收银钱,没有粮仓。民国建立,仍循旧制,折收银钱。
民国三十年(1941年),县府恢复征收实物,并分设仓库于凉亭的陈祠、石祠;长岭的洪家饭店、北山段家、乔木尹田铺;二郎梅墩的五谷庙;长溪山的徐斐章家;许岭的街道商店,这些仓库大都是利用祠庙、民房,因陋就简,敷衍成仓。每一分处所辖仓储容量均不超过5000担。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改为转帐封存(也叫保帐封存),手续不全,数字混乱,地方官绅暗地勾结,中饱私囊。
建国初期,无财力兴建仓库,征收公粮均用公堂庙宇储备粮,城关直属粮库借火神庙正佛殿及西边厢房储粮80万斤,先后借洋油栈、新安会馆、夏祠、罗祠、徐祠、吴祠、周祠等处,合计储粮300万斤。县下各地用作储粮的有:陈汉的梅祠、玉枢观;二郎的二郎庙;破凉的西林庵;梅墩的吴祠;凉亭的陈祠、段祠;许岭的关帝庙、当店;九姑的同善社、永生隆、高太和等处。
1949年底,正式粮库有城关、九姑、许岭、二郎4个粮库,共计仓储容量570万斤。1950年,增设坝头粮库,仓库储容量1710万斤。1952年,仓储容量增至2613万斤。1957年,粮食收购任务增加,仓储容量扩大到2602万斤,祠庙民房仓储474.5万斤,它占总仓储容量的62.4%。1978年全县仓储容量9994万斤,其中祠庙民房仓占881万斤,土园仓占195万斤,标准仓储容量仅为8918万斤。截至1985年为止,全县实有仓库容量1.4681亿斤,七年内共增建基建仓容量5763万斤。其中机械通风仓储容量3462万斤。(学习北方经验,1972年建设的土园仓,造价虽低,但使用价值不大,到1979年已拆除殆尽)。同时,油罐建设也从1972年全县仓容23.5万斤增加为54.3万斤,其中环氧树脂油罐一座容量为20万斤。
护仓与保管从1949年起到1985年止,县所有存粮点,均由当地党政领导亲自部署,成立四邻护仓小组,由当地持枪基干民兵和粮站职工值班、放哨巡查。
1951年起,县配有防化员,负责传授全县粮食保管知识及粮油化验和防治虫害,下属基层粮站都先后配备防化员,负责粮食化验检查和防治虫害,并建立了严格的查粮制度。每年,根据情况,组织全县防化员进行互查或重点检查。县局于1984年建立丁中心化验室,配备了检化粮油的先进设备和仪器。据1985年统计:全县计有消防泵2台、水井44口、水池43个、太平缸42个、沙箱68个(计24平方米),太平桶339只。
县对所有粮油仓库要求有严格的入库手续,坚持执行了建帐建卡,做到帐、物、卡三相符。凡粮油入库或出库时,应由保管员填写划码单,并做好出库和入库表,按期上报,手续严格。
1956年,县“四无”(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粮仓容量达到3470万斤。1957年经过检查评比,实现“四无”粮仓容量达到5577万斤。1985年底,经全地区普查鉴定,实现“四无”仓容量达到1.3558亿斤,占总仓容量的97.4%,全县存粮点49个,实现“四无”的有43个,占总存粮点的88%,被评为安庆地区安全储粮的先进单位。
集体储藏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至1980年止,农村最基层的生产单位是生产队,生产队为社员分配和保管口粮、种子、余粮。生产队一般在“队屋”用土砖砌成简易“土仓”配有专职保管员。
民间储粮县居民,历年来有自己储藏粮食的习惯,一般农户将粮食晒干扬净,然后用土仓、缸、麻袋等用具储藏。
粮食运输
1942年,民国政府为豫省及汤恩伯部派购5千大包粮食,动用了千名民夫,历时多年,仍未完成运粮任务。后折款。据当时参加运输的老人口述,每人往返肩挑粮食100斤左右,未等爬山走出省境,即吃用殆尽。
1949年,县民主政府派购渡江军粮20万斤存在二郎河等地,因运输困难,结果是渡江大军动用炮兵马车驮运到江防前线。
建国初期,县内交通阻塞,唯沿江沿湖一带可通帆船。全县中部和北部地区多为陆地,羊肠小道,舟楫不通,粮食转运,全靠肩挑背驮和独轮小车运输。
筑墩大桥建成前,县粮食运输均从筑墩中转,经内湖过华阳闸入长江,待内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季节进行,历称抢水运输。筑墩大桥建成后,这种抢水运粮的做法随之遏止。
粮食调拨
救灾粮运1949年冬,6万名民工修江堤,为抢运民工粮食,动用大小船236只,竹筏23只,小车446辆,牛车111辆,共运大米561万斤。
1954年,江堤决口,复兴、汇口两区近6万名灾民,无家可归。政府帮助安置转移到江西彭泽、湖口,粮食部门随即分设4个供应点,为保证供应灾民口粮,还从四川、江西等地,调入稻谷225万斤、大米1597万斤,又从省内调入小麦114万斤、面粉69万斤、大米5万斤、大豆37万斤、玉米54万斤。同时调运一批马铃薯、绿豆、荞麦等供应灾民做救灾的种子。
1960年,突击外调粮4790万斤,并调代食品(红芋藤、玉米芯)100万斤,供应城市。
支援炼铁1958年,在大炼钢铁的大跃进年代,供应县内炼铁大军4万人的大米560万斤,支援岳西钢铁基地大米742万斤,动用运输工具:土车12117万辆,板车、牛车、木轮车共5121辆,渔船、竹筏共4.525万吨,参加搬运男女劳力7800多人。
县粮食局1980年成立车队,配汽车6辆。1982年2月队址设雷公岭,有修配车间、停车场等设施。1985年,有汽车14部,总吨位114吨,至1985年止合计总适量165812万吨,总运输收入133万元,利润总额24.26万元。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