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期间,生产资料由私商经营,私商组织县农副产品外销,大宗购回生产、生活资料分散经营,县内无专门垄断企业。
建国初期,各级供销社先后建立,供销业务“一匡全县”。1955年供销社成立生资经理部,专一经营生产资料。1965年4月县成立农资公司,主管全县生产资料的计划安排和调拨供应。初期生资供应仅限于传统的饼肥和手工制作的农具。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供应范围扩大到化肥、农药、药械、大中小农具等几百个品种。1985年供应网点49处,比50年代增加81.5%,组织供应的农业生产资料总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逐年提高,以最高年份对比,50年代6.95:100,60年代8.39:100,70年代9.13:100,1985年12.55:100。
化肥1952年少量“肥田粉”(硫铵)重点供应坝头棉区。1953年开始供应过磷酸钙。1957年日本产硫酸铵首次调进。1958午化肥供不应求,大量开展商品杂肥及野生植物土肥供应。1963年日本尿素进入宿松市场。1964年地产氨水试用成功,同时在5个区、13个公社、35个生产队实地进行过磷酸钙、碳铵、骨粉、氨水肥田灭螺等试验。1974年化肥奇缺,乃制造菌肥供应农民。次年发展“腐植酸”土化肥,分别在程集铁寨、王湾两个村建年产30吨厂房各一座。1978年接受县产磷肥销售任务,亏本5.88万元。1981年化肥供应量突破2万吨。1984年猛增至3.5万吨。近年来因化肥用量增加,货源紧缺,兼之多家经营,价格不一,供求矛盾突出。
农药1953年前仪供应棉油皂、硫磺两个品种年销量10吨左右。1953年后,“666粉”、“223乳剂”、“西力生”、“硫酸铜”及喷雾器陆续投入市场。1957年高效农药
1605、1059乳剂推广供应。1974年农药奇缺,40个公社级门市部加工供应“415”“707”等5种土农药,设试点23处,推广土农药。1963年,前后经营品种达80余种,且由低质低效向低毒高效发展。历史上虫情严重的1958、1972、1975、1977、1981、1982年农药年供应量高达千吨以上。
农具1955年新旧农具交替,当年接受加工钉滚1568部、斜耙3507部任务,因数量供过于求,积压资金3438元。1956年半机械双铧犁开始供应。70年代农具年供应量由50年代的10万件以下增至60万件以上。80年代减至20万件左右。县农具供应,1955年后是自制自用,自产自销,作辅助性经营。供应农具坚持以修为主和以修带卖的方针。1955年抽出16座铁炉、3个木业小组、2个竹篾小组下乡流动修理农具。次年,设城关,复兴修配站推广新式农具与修理。1972年至1975年,粘接木制农具2.8万多件,节约木材100多立方米,为农民节约开支万余元。此后,红炉担子经常串乡修农具。修理形成了“定时、定点、定人、季节性、突击性”制度。如50年代初,配合农业“三改”及堵口复堤重建家园供应农具,大力调进铁锹、锄头、杂木棍发放灾民开荒生产。1960年设“春修代销点”106个,抽出109人支援县10万水利大军实现水利化、河网化。1966年开凿钓鱼台水库渠道,围垦黄湖,曾设点5处供应物资。1970年为血防、绿化、水利三大会战服务。1983年抗洪抢险献出抢险物资。
耕畜1951年组织全县161名牛商学习座谈交流经验,建起耕畜服务部代替旧牛行,建耕畜交易所18处。1954年从外地主调进耕牛450余头支援灾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1963年交易所调整为10处。70年代以后,皆以调剂经营为主,交易品种发展到猪、牛、羊、骡、马等。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