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蔬菜
瓜类全县城乡种植瓜类较多,有黄瓜(青黄瓜、白皮黄瓜)、冬瓜(青皮冬瓜、白皮冬瓜)、南瓜(俗称扁瓜、北瓜)、甜瓜(又名香瓜)、西瓜(分常规瓜、杂交瓜)、籽瓜(分小黑籽瓜、大黑籽瓜、红籽瓜)、葫芦、瓠子、丝瓜(又名蔓瓜)、菜瓜(酱瓜)、笋瓜(又名枕头瓜)等。
根茎类本县土种有白萝卜、胡萝卜。70年代引进浙江大萝卜、马耳大萝卜、青皮萝卜、红皮大萝卜等。
白菜类本地品种有早白菜、三月青,四月晚、四川牛皮菜(俗称四月白)、天津小白菜(又名水白菜)、上海矮脚白、高脚白、上海黑白菜。芥菜品种有披叶青、落汤青,引进品种有阔叶芥菜、雪里蕻等。结球白菜有山东大白菜、山东四号,78~3、青杂中丰、河南黄芽包、福山包大白菜、吉林黄芽包、上海青菜等品种。甘兰菜有大平头包心菜、甘兰包、花椰菜。
绿叶蔬菜有芹菜、上海大芹菜、香芹、莴笋、菠菜、(有圆叶菠、箭叶菠)、芫荽菜、苋菜(分红叶、青叶)、空心菜等。
茄果类有辣椒(分尖头椒、羊角椒、灯笼椒)、茄子(分、紫红茄、笔杆茄)、番茄(又名西红柿)。汇口乡三洲的辣椒品种好、产量高,远销江西等地。
豆类有四季豆、豆夹、刀豆、扁豆、黄豆(毛豆荚)、绿豆(豆芽)、蚕豆、豌豆、虹豆、饭豆。1988年引进中绿一号,亩产200公斤左右。
葱蒜类有四季葱(又名小葱)、火葱、洋葱;蒜有红皮蒜(又名土大蒜)、阔叶大蒜(又名洋大蒜);韭菜。
薯芋类马铃薯(俗名洋芋)、芋艿(俗称毛白芋)、菊薯(又名洋生姜)、生姜等。生姜多产于山区和铜铃乡的南北冲。
水生菜类茭白(俗称高巴)、莲藕、菱角、芡实、荸荠。
多年生菜类毛竹笋(有春笋、冬笋)、斑竹笋、芦苇笋(又名龙须菜,多产洲地沿江沿湖一带)
雨花菜(产柳坪龙河一带)。
其他农副产品
茶叶宿松县素有种植茶叶的传统。古代,陈汉的西源、北浴、罗汉尖、蒋家山、叶家山兴茶最盛,清宣统时,江宁赛会,近年美洲赛会、巴拿马赛会,松罗茶均获褒奖。民国时期,茶叶种植业在陈汉、凉亭山区虽有所发展,但干茶也仅供县城乡各镇销售,制工粗糙,不能畅销外埠。建国以后,茶叶经济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出口重要土产,经政府积极提倡和扶持,县办、乡村办、农户办、形成了多层次的种茶热潮。在狠抓老茶园内部改造的同时不断开辟新茶园,1982年随着林业“三定”政策的实施,全县除保留6个乡、村办茶场外,茶园全部承包到户,1985年种茶面积1.1458万亩,平均每年产干茶3200担,产值90多万元,每年除国家按计划收购外,余者均在市场随行就市销售。
柑桔县北有大别山作屏障,有效地控制了北方寒流的侵袭,中部丘陵背风向阳,可以减少降温的影响,南有大面积的江湖水面调节气温,这些都为我县柑桔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据旧志记载,早在18世纪前,境内就有桔、柚、橙、柑(亦称木奴)、香园、枳等柑桔类栽培。凉亭、陈汉、二郎等低山丘陵地区,至今仍有红桔、米桔、香园、酸橙、柚等零星分布。许岭、九姑、佐坝的沿湖岗地有老枳壳树(又名苟桔)散见于各地。据调查,西源乡紫荆村陈家大屋有树龄为30多年株产320斤的红桔一株。柳坪乡保障村李家冲李群居,1952年栽红桔一株,现高5米,围径0.43米,1974、1975年各产桔200市斤,1977年受冻未结果,近年株产均在200市斤以上。50年代,县农业部门引进一批红桔苗,定植在钩鱼台乡齐畈村施家冲,现存17株,树高4米。
1972年,县供销社从广济县引进温州柑桔苗1700株,在隘口乡小圩茶场试种成功,以后又多次从浙江黄岩引进温州桔苗,分发陈汉、二郎、程集等区栽培,均获成功。1974—1975年,县委、县政府组织区、社干部和供销社的职工,三上罗田,八下江南,参观学习,并相应作出关于大力发展柑桔生产的决定,成立指挥部,调运桔苗,训练技术干部,因地制宜落实规划,并成立柑桔技术服务公司,1985年全县柑桔发展到1.7638万亩,188.2538万株。其中1982年前定植的543亩,10.4496万株已全面挂果。1976年产鲜桔80公斤,1981年15万公斤,1982年5万公斤,1983年1.5万公斤,1984年25万公斤,1986年在受到灾害性天气(前期低温多雨,后期秋旱)影响下,亦产桔40万公斤,产值40万元。全县柑桔生产的经营方式是多层次的:以专业户、重点户为主的庭园式,栽培百株以上的4183户,87.8497万株;50株以上百株以卜4490户。33.2674万株;共占全县栽培柑桔的64.93%;还有50株以下2.7825万户,栽柑桔38.754万株,占全县总栽培量的20.6%。庭园式采取统一规划,联片栽培,分户经营的办法,对千株以上成片宜桔山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联片栽培,分户经营。全县共80片,1137户,1883亩,16.7976万株。
乡、村办场,场长承包。全县乡、村办场157个,2132亩,23.5371万株,占全县总栽培量的12.5%。
试验基地。全县有关单位建立的柑桔实验基地共212.73亩,栽柑桔苗近4柑桔万株。县科委、县供销、县农业等部门,共同扶持,在长铺乡铁寨村,建立拥有24个品种良种母本园。其中温州蜜桔17个品系,有66年从日本引进的兴津、宫川和华农章文才教授培养的国庆一号等12个品系。县柑桔技术服务公司,还为全县培训和调进了一批技术力量,从事柑桔生产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人,其中国家级专家1人,农民技术员50人。他们与桔农共同研究,创造出一批定植14年,年亩产4039公斤的丰产园;定植12年,年亩产1263.9公斤的72亩丰产片;定植4年亩产1000公斤的专业户。
荆柴芦苇荆柴芦苇分布在复兴沿江一带的沙滩和复兴镇的江洲村,总面积6200亩,年产芦柴395万斤,年产值44万元。芦柴不仅是造纸原料,而且可编织成席和作防汛器材。复兴区的芦柴销往湖南、湖北、河南、江苏、芜湖、安庆等地。荆柴芦苇以天然生长为主,近年来芦苇生产主要是乡村办,个体承包,统一管理,收入分成。复兴、洲头、套口等地人工栽种芦苇500亩。
中药材县从1975年开始,种植中药材,至1983年止共种植700亩,以后未再发展。品种有丹皮、桔梗、射干、白术、元胡、防风紫苑、瓜娄、川芎、天麻、黄连、贝母。木本有厚朴、杜仲、山栀枝、枳壳,共18种。据有关资料记载,1983年收购干货百余担,产值12万元。中药材生产基地是:陈汉的赵岭、洪河;二郎的元湾、葛岭;程集的北山;凉亭的趾凤、夏家;五里的前山。品种来源;元胡由霍山引进,黄连由四川引进,贝母由新疆引进,厚朴由福建引进,枳壳由江西引进,黄芪由内蒙引进,天麻由岳西引进,其余品种均系本地培植。
县医药公司对中药材生产辅以技术指导,良种调运和资金扶持。
烟草清初本县开始种植,清中叶,东南两乡居民,多在高旱土地种植烟草,后种植愈广;西北两乡亦有种植者,产量少,而且色味香比较差。民国时期,九姑、许岭一带,以烟草为大宗,种植的烟草纯系晒烟,同时也提倡学习种植烤烟。抗日战争以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本县种植烟草的旺盛时期,特别是西路(即佐坝区的佐坝乡、洪岭乡)和东路(即许岭区的许岭乡、东洪乡、碎石乡)以及坝头乡沿湖地带种植更广烟田几乎占旱地的80—90%,平均每亩200至300市斤,最高亩产400斤,西路烟质最好,是红口烟、皮张少、口味浓、烟劲大,素有“松烟”之称;东路是黄口烟,皮张大、颜色黄、口味淡,生产最多,全县年产量500万斤。
50年代,佐坝产的桐乡烟,许岭碎石乡的白肋烟,在广交会上受到好评,1956年全省在合肥召开烟草生产会议,宿松县作为全省11个产烟区的代表出席会议,会议确定宿松县发展白肋烟、桐乡烟、香料烟三个品种。同年,省推广烤烟,宿松县为首批试点县之一,并派技术干部参加中央农业部在郑州市举办的“北方烟草技术培训班”,学习回来后,协助合肥卷烟厂在新前、坝头两乡试种烤烟,两处建烤烟房15间(其中辉煌10间、乌池5间),试种成功,收购烤烟3.2万斤。以后因以粮为纲,忽视烟草生产,烟草面积逐渐缩小,全县国民经济计划亦未作安排,烟草生产一蹶不振。
1974年至1976年,合肥卷烟厂连续在新前乡搞烟叶基地试点,1976年全县产烟叶1857担,除完成合肥烟厂订购任务外,其余均在市场供应城乡居民。1985年全县种烟1846亩,总产3445担。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民国时期宿松县亦有种植。主要是自家食用,1972年从湖北广济和本省嘉山县引进黄花苗121.2万株,栽种137亩;1974~1977年,由江苏泗阳县引进2038万株。1985年统计全县黄花面积1900亩,年产干花10万余斤。本县黄花以嘉山种较好,产于梅雨季节,花期长达1个多月。全县共建各类型烘灶113个。
食用菌自然界野生有地木耳、山菇、土地蹦等食用菌。80年代引进平菇、凤尾菇、白木耳、黑木耳、竹菇等。主要在室内栽培,技术性强,经济效益大,发展较快。
其他如苎麻、蚕桑、漆树、棕榈等均有发展,以户经营为主,1985年乡、村、户种植业总产值达289万元。
1985年若干品种栽种及收获情况:

上一篇:第一节 养殖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