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小说、散文、诗歌
民国时期,县已有小说、散文、诗歌创作,县内公办民办报纸辟有文艺副刊,民间文人的酬答诗作也很活跃。这期间,较有影响的作家有:袁祖光,袁家下门(今建设乡)人,同盟会员,曾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豫鄂皖帑捐局长,著有诗文集《瞿园诗草》、《缘天香雪簃诗话》、《端木诗》、《摘星词杂》、《古今齐谐》及多部杂剧。朱湘,弥陀寺百草林人,曾任安徽大学英文文学系主任。民国10年(1921)开始写诗,先后在《小说月报》发表许多诗作,是“清华四子”之一,曾参与徐志摩、闻一多主办的《晨报·诗镌》活动,创办文艺刊物《新文》,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朱湘著作甚丰,有诗集《石门集》、《草莽集》、《夏天》、《永言集》,译作《英国近代小说集》,信札散文《朱湘书信集》、《海外寄霓君》及文学评论《中书集》等。
解放初期,县小说、散文、诗歌创作不够活跃,报刊少见太湖作者作品。1958年,县开展“诗画满墙”活动,诗歌创作空前活跃,但作品多为政治口号,空洞粗糙。也有少数较有艺术质量的作品,其中张良苏的民歌《唱得绿水泛银波》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旗歌谣》诗歌集。
1958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办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为主的文艺刊物《长河文艺》,两期后停刊。1972年5月,由县文化馆复刊。1978年秋,赵朴初为《长河文艺》题写刊名,并赋诗一首。1985年,县文联恢复后,交县文联编印,该刊以培养业余文学作者,繁荣文艺创作为宗旨,在县内有一定的影响。先后发表小说、散文99篇,诗歌115首,戏曲曲艺作品34件,其中有14篇被省市以上报刊选用。
1962年,县文化馆创办文艺板报《新芽》,每月1期,每期1—2万字,1966年停刊。1974年恢复,改刊名为《长河文艺》(板报型),1985年停刊。该刊刊出50多期,发表县业余作者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近100万字。
1975年,本县一批作者开始在省以上刊物发表小说作品。1976年第7期《安徽文艺》的小说作者,全部为太湖籍人。1978年,短篇小说《命运》(作者曹鸿骞),被收入文艺出版社《小说争鸣》专集。1980年,中篇小说《藕和花的故事》(作者熊尚志),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至1985年止,本县有业余文学作者110多人,在省市(地)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余件。
这一时期,本县籍的外地作家,文学著作也相当丰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有诗集《滴水集》、《片石集》、《永怀之什》等。作家李晴有长篇小说《天京之变》、《天国兴亡录》及中篇小说集《明天我们去采三色堇》等。《人民文学》杂志编辑赵国青有长篇报告文学《王杰》,作家访问记《作家之路》及《幼学诗百首》和《幼学笑话百个》等。作家石楠有长篇小说《画魂——张玉良传》、《才女之死》、《寒柳》、《美神》、《裸雕》等。
二、戏剧、曲艺
1、戏剧
民国时期,本县戏曲作者不多,作品亦少。有袁祖光的《一线天》、《金华梦》、《望夫石》、《暗藏莺》、《卖占郎》、《仙感》、《藤花梦》、《长人赚》、《玉津园》,还有周德乾、曹振亚合编的《嫁谁好》。
1956年,现代戏《巨流》(编剧马子林、姜宾、郑立松),发表于《安徽剧本》,同年参加省文艺会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同年,小戏《婆媳知心》(董善江编剧)发表于《小剧本》。1957年,小戏《舞石磙》(马子林编剧)发表于《剧本月刊》,后被收入《中国地方戏曲集成·安徽卷》。小戏《丰收》(马子林编剧)、《荞麦种》(董善江编剧)发表于《大家演唱》。1958年11月,安庆地区举行首届戏剧会演,大型黄梅戏《丰收曲》(贺学涛、殷勤编剧)、小戏《幸福之路》(张良苏编剧)、小戏《真假专家》(马子林编剧)受到好评。同年,马子林的现代小戏《分稻》发表于安徽《大家演唱》。1965年,金叔学在《戏剧月刊》发表小戏《四老争书》。1970年,吴朝友编剧的小戏《红哨兵》参加省文艺会演。1972年,贺学涛编剧的大戏《架彩虹》参加安庆地区文艺会演。1971、1975年,小戏《大忙季节》(戴英执笔、吴朝友、贺学涛改编)两次参加地区和省文艺调演。1977年,张文鹏编剧的小戏《闯路》、贺学涛编剧的小戏《对手》参加地区文艺会演。1979年,张文鹏、贺学涛编剧的大型现代戏《绿色征途》参加省、地文艺调演,获地区剧本创作一等奖,省剧本创作三等奖。1981年,吴朝友编剧的大戏《探龙珠》发表在《戏剧界》。1984年,贺学涛、张文鹏编剧的大型历史戏《乳血空流》参加地区文艺会演,获剧本创作三等奖。同年,方云从编剧的大型现代戏《三进新房》参加地区文艺会演,获剧本创作一等奖,次年参加省第一届戏剧节,并发表在《剧本》月刊增刊上。
县上演的戏剧主要为黄梅戏、曲子戏。
①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采茶戏”、“茶篮戏”、“二高腔”,又曾以“皖剧”、“徽剧”相称。1953年正式命名“黄梅戏”。清乾隆时期流入本县。流入本县的渠道有两条:其一,清光绪年间,由于受湖北黄梅及望江、怀宁的影响,徐家桥民间艺人韦春台组成“三打七唱”的草台班“春台班”,在徐家桥及太宿、太望边界地区演唱黄梅调。民国时期,徐家桥是县戏剧活动的中心,出现了许多较有影响的京剧、黄梅戏艺人。早期有韦春台、韦致如、甘致祥、胡普伢(女)、蔡仲贤等京、黄二搭头艺人,中期有唐小莲、唐爱莲、甘鼎梅等,后期有王鲁明(省一等演员奖获得者)、贺学涛(省二等演员奖获得者)、殷勤、黄福英、吕恺斌、罗爱文、罗爱祥、严肃等,他们对本县戏剧事业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二,40年代初期,小池、中心、花园等地由于受潜山桃铺、黄泥的影响,陆续开始黄梅戏演唱活动。当地黄梅戏艺人曹振亚、徐小山、汪丙来、方绍安等与潜山的许仁文、贾全堂、胡遐龄等人共组织过以演“两小”和“三小”为主的草台班。抗日战争时期,县抗建剧团,就是以小池地区民间艺人为主组建成的。建国前夕,黄梅戏艺人汪丙来、方绍安等人,在县东乡组织民乐社,在太潜边界地区演唱黄梅戏。
县专业或业余戏剧班社(团体)演出的黄梅戏剧目分为三类:传统剧目、移植改编剧目、创作剧目。
传统剧目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
移植改编的剧目有:历史剧《粉妆楼》、《合同记》、《二度梅》、《三审林爱玉》、《潘杨讼》、《唐知县审诰命》、《十五贯》、《双玉蝉》、《御河桥》、《三看御妹》、《皮秀英四告》、《泪洒相思地》、《女驸马》、《天仙配》、《画皮》等;现代戏有《野火春风斗古城》、《家》、《柳树井》、《两兄弟》、《刘介梅》、《海防线上》、《红嫂》、《三月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
1962年,省黄梅戏剧团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率团来县演出黄梅戏《对百草》、《打金枝》等剧目。
②曲子戏,俗称“唱曲子”。元末明初,江西瓦屑坝、鄱阳湖、饶州、弋阳等地许多移民迁入本县,他们将“弋阳腔”与本县的民间山歌、小调相结合,换用乡语,改调而歌,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曲子戏。很长时期内,曲子戏在本县相当活跃,后来在竞争中,让黄梅戏占了上风,畈区逐渐不再唱了。但在处于半封闭状态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仍然继续流行,使这一稀有剧种得以保存下来。曲子戏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农家业余曲子戏班,5—7人,每逢节日、婚娶、生育、庆寿、进学、升官、做屋等喜事都演唱曲子戏;二是职业道士班,7—12人,在丧葬、庙会、打醮等活动中做完法事后便唱曲子。
曲子戏以围鼓坐唱为主,一唱众和。在演唱有故事情节的剧目时,可以一人多角,戴面具.曲子戏唱词为曲牌体,腔板有:提板、数板、流水、双尖、争尖、怒板、哭板、花板、溜板、姣板等。伴奏乐器有扁鼓、大钹、大锣、苏锣、马锣、小钹、叮当(尖角三角铃)、唢呐等。主要剧目:大戏有《除芍药》、《长板坡》、《七把剪刀》等;小戏有《大赐福》、《庆寿》、《金榜》、《同居》、《训女》、《送子》、《洒帐》、《许愿》、《闺秀》、《贺屋》、《送行》、《过府》、《回乡》、《报喜》、《接官》等。
此外,县专业和业余剧团,还演过话剧、歌剧和京剧。民国27年(1938)1月,上海救亡演剧第八队,来县上演了自己创作的三幕话剧《生路》,50年代初,太中学生上演的歌剧《刘胡兰》和徐桥职工演出的京剧《打渔杀家》,都曾引起轰动。
附:太湖曲子戏《降曹》唱腔选段
想你兄弟桃园结义
(《降曹》二皇嫂〔旦〕唱段)

2、曲艺
①太湖大鼓,俗称“鼓书”,是县内最为流行的曲艺之一。表演者1人,一手击鼓,一手敲击乐板,说唱并重,边演边唱。民间鼓书艺人,白天多演唱于茶馆酒店,入夜常活动在村庄农舍。
太湖大鼓以说唱情节曲折的历史故事为主。主要传统曲目有《杨家将》、《粉妆楼》、《天保图》、《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榜》、《包公案》等。现代题材曲目有《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张先生查吉日》等。
建国后,太湖大鼓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多次参加地、县文艺会演,县文化馆举办过多期鼓书艺人训练班,对全县鼓书艺人登记发证,为其演唱提供方便。
1976年,张文鹏创作的太湖大鼓《农机嫂》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
②道情,亦称“道仙筒”,一人或二人演唱,以唱为主,说白为辅。伴奏乐器有道筒、牙板、小钹和小棒。如单人演唱,则左手臂横托道筒,小手指钩小钹敲击,右手握小棒,边唱边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敲击鼓面,过门时,用小棒击小钹。如两人演唱,则由一人托道筒,另一人左手握牙板和小钹,右手握小棒,伴奏演唱。
道情的传统曲目有《韩湘子化斋》、《八仙图》等。逢乡村生男、婚娶、寿庆、进学、升官、做屋时,艺人则即兴编唱赞颂之词庆贺。
建国后,县文化馆对这一曲种进行挖掘整理。1978年,张桦创作的《周副主席抬担架》参加了安庆地区专业、业余文艺会演。
三、音乐、舞蹈
1、音乐
民国时期,本县除民歌、山歌外,还有戏曲音乐,如黄梅戏、曲子戏、弥腔、高腔等;有曲艺音乐,如道情、鼓书等;器乐,如三广锣鼓、十翻锣鼓等;还有佛教、道教音乐。这些音乐,仅口头传唱,均无乐谱或文字记载。
建国以后,县文化馆十分重视群众音乐工作,断续安排过一些兼职音乐干部。1963年,配备专职音乐干部一名,组织和辅导群众音乐活动。1973年,县文化馆在徐桥饭店举办一期音乐创作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有20人;1984和1985年,又举办两期音乐理论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业余音乐作者和乡办文化站工作人员达60人。
1967年,由赵国铨谱曲的太湖大鼓《农机嫂》参加全国曲艺调演。1976年,由陈蔡和谱曲的歌曲《送肥》,载于安徽人民出版社儿歌集《声声歌颂毛主席》;由查联诚作词作谱的歌曲《喜迎丰收广积粮》,载于1978年的《江淮新歌》;1985年,赵国怀谱曲的黄梅歌《山乡彩云》,由汕头音像出版社出版,海洋音像总公司制作发行。同年,陈培春谱曲的黄梅戏《乳血空流》唱腔选段,由中国音像公司录制磁带公开发行。
此外,县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也较普及,解放后掀起三个高潮:解放初歌唱翻身解放,1964年前后歌唱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唱毛主席语录歌。
2、舞蹈
1956年,县文化馆金叔学从北中区望天乡民间艺人吴利成那里,挖掘出民间舞蹈《罗汉除柳》,经过加工整理,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音乐舞蹈会演,获舞蹈挖掘和演出奖。次年秋,该舞参加全国音乐舞蹈会演,全体演职员受到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并与之合影。会演后,《罗汉除柳》被收入《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优秀节目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959年,县黄梅戏剧团金叔学、邱剑良,受山民敲梆驱兽看护庄稼的启示,编创出舞蹈《花梆舞》。该舞为8人舞,4男4女,以锣鼓等打击乐伴奏。同年参加安徽省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获好评。1977年,经金叔学、何美华再次加工排练,参加安庆地区专业、业余文艺会演。1984年,该舞又参加安庆地区舞蹈节演出。
四、美术、书法、篆刻
民国时期,本县除有民间工匠的木雕、石刻、剪纸、刺绣、漆画外,无公开展览的美术作品。
建国初期,县文化馆有专业美术干部2名,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县的美术活动,绘制宣传画、漫画、幻灯片,流动展览和放映。“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美术活动,主要是宣传领袖和工农兵形象。1969至1971年,县文化馆组织美术力量,在县城街道共绘制巨幅毛泽东画像14幅,绘制巨幅工农兵宣传画4幅,书写大幅美术字标语17条,制作和书写毛主席语录牌281块。1972至1976年,县文化馆办美术骨干学习班7期,参加学习的有84人次;举办美术作品展览3次,共展出美术作品96件,其中有11件参加安庆地区美术作品展览。1977至1985年,每年的国庆节、春节、“六一”儿童节,县文化馆都举办书画作品展览。其中,儿童画展3次,中学生画展1次。参展作品主要为国画、版画、油画、水粉画、铅笔素描和铅笔淡彩,也有少量的剪纸、刺绣等工艺美术作品。
县司法干部唐强凯,业余爱好篆刻,技艺日臻精巧,“文革”后有数十幅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
县收藏的名人手书有:
赵文楷手书对联2幅
李振钧手书对联1幅
李鸿章手书对联2幅
郭沫若为太湖师范学校题名
赵朴初为《长河文艺》题名、题诗
五、民间文艺
1、民歌
县农村称民歌为山歌,民间流传的山歌,歌词朴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容多反映爱情生活,在农事或余兴中咏唱。1958年,曾产生过殷宗琼、甘秀枝等民歌手。1963年,县文化馆戴英、詹君美搜集整理民间口头传唱的民歌37首,编印成《太湖民歌》集(油印本)。该集还收录了县山区的民间锣鼓曲牌7则。
2、莲花落
又称“莲花乐”、“十不闲”,流传较广。湖北、江西的采茶戏、花鼓戏及安徽的黄梅戏都吸收和运用了它的声腔。
建国前,县乡间每逢婚嫁、寿庆、生男、做屋等喜庆活动,有一些沿门乞讨的艺人演唱莲花落,俗称“花子划彩”,主人必以末席酒肴款待。
莲花落一般由3—8人演唱,一唱众和。唱词内容以歌颂古代名人善士、贞妇节女为主,也有即兴编就的唱词。解放战争时期,县民间艺人自编新唱词,歌唱解放区,欢迎解放军。建国后,县流浪的莲花落艺人,大都安居乐业,不需靠此谋生,这一民间艺术渐失传人。
3、莲湘舞
又名“打莲湘”,莲湘为小斑竹制,长约1米,每节中间处削有一小口,穿上古钱币,两头系有红绸带。表演者手握莲湘(一根或两根),或摇动,或敲击身体,或与同伴互击,古钱币发出叮当响声,边敲边舞边唱。唱曲多为民间小歌小调,如《孟姜女》、《李玉莲调》、《十叹》、《古人十盅酒》、《望情郎》等。
建国后,莲湘舞作为民间传统艺术,被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所接受,填新词、谱新曲,多次登上地、县文艺舞台。
4、踩高跷
高跷为两根木棍做成,每根木棍上安一木托,以便落脚。木棍长短及木托的高低,视表演者的技艺而定,一般为5—7尺。演出前,表演者用布带将高跷绑在小腿上,化装、穿戴服饰,然后在保护者的搀扶下,登高表演。大多表演戏剧中的人物,如观音、罗汉、八仙、孙悟空、猪八戒等。传统节目有《猪八戒抢亲》、《吕布戏貂婵》、《大参花》、《四面包围》等。
5、龙灯
龙灯的龙以竹木做骨架,以彩纸或布帛做龙皮,除头尾外,身子由多节组成,每节龙身内安有灯盏或点燃的蜡烛。表演时,龙的头、尾及各节龙身都有一人持棍高举,另有一人手持龙珠(俗称“引珠”)在前,引龙戏珠,持龙身的人随着引珠者挥动手中的棍子,步调一致地走多种曲线,使龙盘旋和上下飞舞,成“龙戏水”、“龙盘柱”、“龙戏珠”状。有的龙灯将“龙珠”直接安入龙口,称“含珠”。还有一种用稻草扎成的简易龙灯,称“老龙”或“黄龙”。
龙灯多在春节期间活动,表演时以大锣大鼓助威,走村穿巷,鞭炮迎送。正月十五夜半,送龙回宫,叫“燃灯”。
6、狮子灯
狮子分双狮与单狮,每只狮子各由两人披仿制的狮皮扮成,另有一人持“绣球”。舞狮子时,有锣鼓、喇叭伴奏。狮子摇头摆尾,或戏绣球,或交相滚地,或爬窜在叠桌上,做各种动作。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竹蔑彩纸扎成的狮子灯。
7、龙船
县龙船有旱龙船和水龙船两种。
旱龙船,用竹木制作船架,用布或彩纸饰船身。表演时,船身有一化妆艳丽女子,双手握船帮,做提起状,船的两边各有一青年,握浆划船,船头有一老者做背纤状。锣鼓响起,各表演者拥船出场,做各种水上划船动作,同时唱小歌小调。旱船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进行。
水龙船,为吊念屈原开展的一项活动,多见于徐桥泊湖一带。每年端午节前,由地方长老或宗族首脑主持,组织竞赛事项。赛船的船头、船梢装有用竹木扎成的龙头、龙尾,两边船舷蒙上布,布上钩画出龙的身纹,船中置大鼓一面,鼓手一人,两边各列四、五名或更多摇桨者。农历五月初五早晨,主持者将装饰好的大彩船开到预定位置,各赛船亦进入自己的位置,待命进发。午时一到,鞭炮炸响,红旗摇动,各船竞渡,先至彩船者,即刻爬上彩船攀上桅杆,摘下彩球。至此,竞赛结束,获彩球者为胜。
8、剪纸
每逢春节,县乡间喜用红纸剪成“春”、“福”等字及各种吉祥物,贴在门窗上,俗称“窗花”;婚嫁庆寿,多剪“喜”、“寿”字贴于门楣`、窗栅或器物上。元宵花灯,则各色剪纸装饰都有。一般人家多用普通剪刀,将几张纸叠在一起剪成。剪纸艺人则多用刻刀,故又称为刻纸。建国后,县文化馆举办的美术展览上,曾展出过民间艺人的剪纸作品。
9、刺绣
县民间传统刺绣有排刺、挑刺、堆刺、扎刺四种。其中以挑刺应用最广。乡间妇女多用绣花针在鞋、帽、裙、荷包、手帕、头巾、枕头、帐围以及童装上依照预先剪好的纸样,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线反复穿织,绣上如“荷花拱月”、“花蕾、“长命富贵”、“如意”、“仙树神狗”、“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等字样和图案。堆绣,民国20年(1931)前后才传入本县,不普及,仅见于贺喜匾额绣字和童鞋上的绣花。扎绣艺术在本县的影响,仅次于挑绣,并且已应用于工业生产。1985年,县文化馆举办的书画展览中,展出过县羊毛衫厂的挑绣产品。
10、棋类
县民间流传着许多简便而又有趣的地面棋。地面棋是在平坦光洁的地面上划棋盘,以小石子或折断的树枝为棋子,二人对弈。
(1)三升棋,亦称“回升棋”。棋盘为三个包围着的正方形,三个正方形的四个角上和直线中点为着子位置(见图1)。对弈者各持棋子若干,轮流选点下子,以自己三子或横或竖或斜成为一个连接三个正方形的直线为胜一着。胜一着时,即在对方棋子上压上自己的一枚棋子,使其不能连接成线。如此轮流下子,直到双方将棋盘上各点占满为止,然后再将对方被压住的子取出,多剩子者为胜。
(2)长江棋,亦称“赶鸡上埘”或“鸡埘棋”。棋谱是由大方格和小三角两部分组成,大方格区域称“长江追杀区”,小三角称“鸡埘”(见图2)。长江棋布子与弈法:对弈者各自在大方格底线点上布子五枚,然后依线轮流进子一着,用扫、挑、围的战术,把对方赶进鸡埘,被逼成无路可走者为败。
(3)对角棋,亦称“角死棋”。棋谱为一个大方框,中间划一个“米”字,连结四个角和四条边(见图3),或者在大方框里面划一个不平行的小方框,小方框的四个角连接大方框边线的中点(见图4)。弈法为:各先在自己一方底线上布三子,轮流进着,以三子或二子封闭对方一子,使之不能进出(曰角死)为胜。


11、三广锣鼓
歌谣
山歌
叫我唱歌就唱歌,
我的山歌并不多,
粉壁墙上写黑字,
黑的少来白的多,
白的多,
唱不周全莫怪我。
叫我唱歌我就来,
一脚踏上八仙台,
你做师傅掌鼓板,
我做徒弟打闹台,
打闹台,
台上台下乐开怀。
采茶歌
头遍采茶茶发芽,手提篮子头戴花,
姐采多来妹采少,采多采少早回家。
二遍采茶正当春,采罢茶来绣花巾,
两头绣的茶花朵,中间绣个采茶人。
三遍采茶忙又忙,丢下茶筐去插秧,
插得秧来茶要老,采得茶来秧要黄。
四季歌
春季里来度春荒,穷人家家断口粮,
富人吃鱼又吃肉,穷人吃菜又吃糠。
夏季里来热难当,天天出工天未亮,
背上晒得黄汗淌,富人杂种乘荫凉。
秋季里来树叶黄,东家收租赛阎王,
收完租来把帐清,全家老小去逃荒。
冬季里来雪花飘,穷人饥饿最难熬,
有钱人家鱼肉臭,穷人讨饭雪里蹈。
做双花鞋送母亲
猴楂树,矮墩墩。
姐做鞋,妹穿针,
要花线,称半斤,
要鞋布,扯五寸,
做双花鞋送母亲。
是我聪明学得多
红公鸡,尾巴拖,
三岁毛伢会唱歌,
不是爹娘教的个,
是我聪明学得多。
问我歌子有多少,
我的歌子用船拖。
打把剪子送姐姐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夜铁。
-夜铁打到正月正,我要回家看花灯。
花灯看到元宵后,我要回家种黄豆。
黄豆开花绿豆芽,哥哥锄草妹送茶。
妹呀妹,你莫讶,长大给你寻个好婆家。
绣荷包
姐家门前一棵椿,来来去去好乘荫,
烧茶度水多累姐,我买十样东西谢姐恩,
一买一包红绿线,二买二包绣花针,
三买三尺桃红布,四买四尺缎花青,
五买胭脂姐搽脸,六买银环吊耳根,
七买上身红绸袄,八买下身紫罗裙,
九买大红鸳鸯枕,十买衾被盖姐身。
郎的情意我尽领,不必花费许多银,
只要情哥不嫌我,绣个荷包谢郎君;
一绣文官来朝拜,二绣武官守边廷,
三绣黄龙来戏水,四绣鲤鱼跳龙门,
五绣五月端阳景,六绣荷花笑盈盈,
七绣银船鼓风浪,八绣海马游江心,
九绣娥眉十绣月,我把情哥绣在月当中。
长工歌
正月长工正月边,手拿白纸写工钱,
上春写个三五吊,下春写个五七千。
二月长工二月边,老板嫂嫂嘴尖尖,
又说长工多吃饭,又说长工多要钱,
哪有长工不吃饭,哪有长工不要钱?
三月长工三月边,扁担粪箕不离肩,
天晴挑担犹是可,落雨挑担真可怜。
四月长工四月边,肩驮犁头去耕田,
前头赶着花黄牯,后头捏着紫竹鞭,
左一鞭来右一鞭,鞭得犁头闹翻天。
五月长工五月边,河里龙船闹翻天,
人家大小都去看,我做长工插秧田。
六月长工六月边,太阳晒得滚油煎,
头上戴顶十八转,脚下踩得水起烟。
七月长工七月边,肩驮锄头下泥田,
上垄看到下垄止,只见一个渗水田。
八月长工八月边,肩驮撑篙手捏镰,
上垄跑到下垄里,只割一丘黄稻田。
九月长工九月边,稻场石磙闹翻天,
籼稻糯稻都收尽,留下瘪叶当工钱。
十月长工十月边,手捏麦种下泥田,
左一丢来右一撒,管那儿子收不收。
冬月长工冬月边,碓下舂米闹翻天,
整米碎米都舂尽,留下粉头做工钱。
腊月长工腊月边,收收捡捡就回家,
手上拿着四两肉,怀里抱着三个把,
人家看了莫笑话,怪我碰上个死东家。
故事
赵文楷巧对店家
赵文楷从望天家乡起程赴京赶考,路过李杜店,口有些渴,便进一家茶馆,买杯茶饮了起来。
相谈中,店家知道他就是挺有名气的赵文楷,便有意试试他的文才。店家说:“赵相公,听人说你文才高,我这里有人出了一个对子,只有上联没有下联,你能给对上吗?”
赵文楷知道店家是有意考他,就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我哪能对得上呢?不过,你说说那上联,让我见识见识,要是不难,我就试试吧!”
店家一板一眼地吟道:“李杜店沽美酒,大湖小湖。相公,请对。”
赵文楷一听,觉得这一上联很有趣,大湖小湖,不仅是本县的地名,而且还与桌上的茶具大壶小壶谐音。他略加思索,便道:“司空山观兵书,前部后部。老板,你看这样对行不?"
店家一听,果然绝妙,连连称赞:“好,好,真是太好了!”原来,太湖司空山(今属岳西)前后有两条河,一名前部河,一名后部河,与上联一样,义别音同,真所谓绝对哩!
三婿拜寿
从前,明堂山下有个叫陈来福的财主,他有三个女婿,大女婿和二女婿是秀才,三女婿是樵夫。
有一年,陈财主过生日,大女婿和二女婿送来了绫罗绸缎及美味佳肴,唯独三女婿只挑来一担上好的片柴。柴虽好,哪能撑得开财主的眼皮?只见财主板着脸说:“你力气不小,去把我家猪栏粪挑出来吧!”三女婿二话没说,挑猪栏粪去了。
吃饭时,大女婿和二女婿阴阳怪气地喊:“请砍柴的秀才入席!”惹得满堂宾客哈哈大笑。三女婿遭到如此嘲弄,气极了,说了句:“你们不要欺人太甚!”就转身回家去了。
三女婿回家后,夜以继日地埋头攻书,三年后进京考中了头名状元,被钦点为湖北巡按。
三女婿走马上任,路经太湖,顺便回家探亲祭祖,他脱去官服,穿上布衣和麻耳草鞋,只是在夜里才把真情告诉妻子。
第二天又正好是财主的生日,象往常一样,他照例挑去一担片柴祝寿。吃饭的时候,他不请自到,一屁股坐于两姐夫中间。没待两姐夫开口,岳丈就发话了:“你这个寒酸鬼,怎配坐在秀才一起,下来,到灶门口去吃!”
三女婿说:“他俩是人,我也是人,么事不能坐在一起?”
“你也算人?好,我出个考题你们比比,不是人就给我下来!”岳父高声叫道。
大女婿和二女婿都赞成岳父的好点子,三女婿也不肯示弱。
陈财主道:“今天的考题就以字讲人,谁先说?”
大女婿盛气凌人:“我先说。坐字两边都是人,中间粪土臭死人。”
陈财主连声夸赞:“讲得好,比得巧!”
二女婿微微一笑,晃头晃脑地说:“来(夹)字左右都是人,中间朽木不是人。”
陈财主和大女婿同声喝采:“讲得好,比得妙1”夸赞完毕,他们都斜着眼睛看三女婿。
三女婿并不慌忙,慢慢地站起身来,朗朗地说:“夹(夹)字两边是小人,中间却是一大人。”
大女婿和二女婿一听,气得直翻白眼。岳父也气不打一处来,高声嚷道:“哪个与你磨嘴皮?来人,快把这奴才赶出去!永世不准再进我的门!"
众人正待动手赶三女婿,忽听外面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陈财主不知何故,忙带着大女婿和二女婿出门观看,三女婿也拍拍身上的泥土出得门来。这时,只见一旗牌官捧上红袍、玉带、乌纱帽,跪倒在三女婿面前:“请巡按大人更衣。”
寒酸的三女婿居然是巡按大人!这下子把陈财主及两个秀才女婿都吓瘫了。
三女婿换上官服,坐进八抬大轿,头也不回地走了。
谜语
一匹白马出东山,也无笼头也无鞍。
哪个捉得白马到,会当皇帝会做官。
(太阳)
脚踏千江水,手捧路边沙。
惊飞林中鸟,落下满园花。
(风)
身穿七色彩绸,住在万国九州。
来时人人知晓,去时官府难留。
(虹)
家婆园里一蓬蒿,牵起藤来万丈高。
干刀万斧砍不断,一阵风来折断腰。
(炊烟)
脚穿钉鞋走无声,不吃素来只吃荤。
日里无事睡大觉,夜里寻食不点灯。
(猫)
头戴凤冠插金钗,身穿罗衣不穿鞋。
人人说我官职小,天下龙门是我开。
(公鸡)
夫妻双双同出门,不带金来不带银。
高楼大厦有我份,生儿育女转回程。
(燕子)
有头没有颈,铁甲几千层。
地上不能走,水中任我行。
(鱼)
家在河湾洞里挤,爷娘养我真稀奇。
别人都是皮包骨,偏偏我是骨包皮。
(乌龟)
自幼生在富贵家,出入京城享荣华。
万岁早已传圣旨,子子孙孙做探花。
(蜜蜂)
日里草里住,夜里空中游。
明灯闪闪亮,见尾不见头。
(萤火虫)
直的开花一朵朵,横的结角一托托。
生儿生女有大用,炒熟拌糖搅水喝。
(芝麻)
生在地里青又青,开花如同结黄金。
果子好象中秋月,月里又藏满天星。
(向日葵)
青丝不成线,有眼看不见。
生在泥州府,住在宛(碗)平县。
(藕)
生在高山草里青,各州各府有我名。
客来堂前先请我,客去不忘谢我情。
(茶叶)
兄弟七八个,抱着桅杆坐。
说声要分家,衣裳都扯破。
(大蒜)
石头重重不是山,万里奔走不出关。
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
(石磨)
团团一座竹丝城,城中兵马闹盈盈。
脱甲将军让他过,披甲将军不准行。
(蔑筛)
嘴有城门大,牙有七八斤。
全身都长眼,尾巴只一根。
(鱼网)
娘家一个名,婆家一个名。
什么衣服都穿过,就是不是人。
(晾竿)
歪歪扭扭一枝花,八十公公全靠它。
别人说它没有用,亲生儿子不如它。
(拐杖)
小足圆圆头四方,进进出出总成双。
日里让人捉三次,夜里罚站到天光。
(筷子)
两只燕子着地飞,早同出门夜同归。
皇帝老子要我送,干金小姐要我随。
(鞋)
四四方方一块田,一汪清水在田边。
方角老鸹来戏水,尖嘴喜鹊来拜年。
(砚台)
木大王做成圈套,牛丞相两面当朝。
铁将军团团围住,二光棍大吵大闹。
(鼓)
通红的身,漆黑的心。
死时一声叫,吓掉人的魂。
(爆竹)
好元宵兀去东窗下,(一字)
叫声夫人在谁家?(二字)
恨玉郎无一点心肠,(三字)
叫奴家欲(罢)不能(罢),(四字)
吾只得绝口不言他。(五字)
想交情,也不差,(六字)
染成皂,说不得清白话。(七字)
分别时,一刀割下,(八字)
抛别奴,才穷力乏,(九字)
我只得,设一计来骂他,骂得他无言可答。(十字)
无影无形透人怀,青红紫绿人人爱。
片片鹅毛从天降,悬空高挂一镜台。
(组谜:风、花、雪、月)
梧桐树上挂丝条,将帅相争不用刀。
帝王公卿从此出,水也深来山也高。
(组谜:琴、棋、书、画)
对联
到来竟欲凌风去;吟罢还须借笛吹。
(鲁之裕书黄鹤楼联)
小子来时犹有月;先生去后久无诗。
(毕琪光采石矶吊李白联)
识破鲁邦上大人,此道中别开生面;
参透天竺真佛子,这住处独辟云山。
(李式金赠海会寺楹联)
道脉传千古;文峰插斗牛。
(县圣庙前玉烛楹联)
江光铺白开妆镜;峰影浮青上晓
(赵文楷题小孤山联)
存澹泊怀,殊俗嗜好;
得雄直气,为古文章。(李鸿章书赠姻兄赵惺庵联)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间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李振钧书安庆大观亭楹联)
掀翻海岳求知己;拨乱乾坤见太平。
(释守端书海会寺联)
父老壶浆当日事;先生风味至今遗。
(佚名书罗汝芳去思亭联)
昔日火焚东鲁,夫子唯恐伤人;
今朝水泛南阳,使君何须问马。
(清乾隆年间,太湖某知县到南阳河踏勘,适山洪暴发,县令坐骑被水冲走,却勒令南阳百姓赔偿。王大枢闻之,作此联贴于县令下榻处的大门上,县令看后,默然而去。有人云,此系他处他人故事)
为国捐躯黄土一抔横壮气;还乡化鹤青山千古护忠魂。
(东山头抗日烈士墓联)
无事渡溪桥,洗钵归来云满袖;
有缘修法界,谈经妙处雨飞花。
(海会寺楹联)
云寄无端,偶为山川留玉佩;
春归何处,可堪风雨问桃花。
(李世洽题昙云墓联)
青冢依然,何处问美人香草;
红尘不到,此间有流水桃花。
(赵畇题昙云墓联)
朱子致和兼本草;百年妙术溯医林。
(朱湘故宅中堂联)
临蔓草荒烟,犹怀野火残烽,故垒萧萧嘶战马;
对秋山红叶,恍听霜天晓角,戍楼隐隐现旌旗。
(周磊题上格城联)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