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区公所驻地建设
1985年,县有9区2镇。
1、徐桥区公所驻地:在徐桥镇,见本章前述。
2、新仓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处。建国前,新仓仓下是太湖至安庆舟车必经之道,人来客往,商品运转,常年不断;始为几家店铺,后逐年发展而成小镇。新仓老街依河岸而建,呈曲尺形,全长500米,宽3-4米,石板路面;街上有杂货店、屠店、药店、染店、旅店及手工业作坊30多家,居民80多户,400余人。1949年有房屋4500平方米。建国后,新仓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均设于此。1958年兴建花凉亭水库,水运断绝。1974年区党政机关迁移到太怀公路旁司鼓山上。此后,区直27个企事业单位和十几家个体商业服务店铺沿公路相继建成,形成一条新街,长1000米,宽8米,砂石路面。1979年5月,由花园变电所接10千伏华东电网照明,装电表100只,年民用电10万千瓦时。1985年,房屋总面积2.4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税务所、粮站、供销社、农技站等楼房。
3、小池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东16公里处。明嘉靖九年(1530)设小池驿,有房37间,马90匹,马夫72名,承担潜山青口驿至宿松枫香驿文报驿传。清顺治年间,改名小池驿铺。清末废,改办邮政。光绪二十七年(1901),法籍传教士建天主堂,瓦房10间。清末民初,有店铺20多家。建国前,有1条从西到东的合面街,长750米,宽3-5米,砂石路面,两边有明沟排水。1949年约有房屋1.6万平方米,居民600余人。建国后,区、乡党政机关设于小池老街。1975年始向蛇形嘴发展,并沿高界公路两侧建设,形成新街,长740米,宽8-10米,渣油路面。新街地势高,废水自然排放。1958年后一度使用罗山水库水电照明,1979年5月由华东电网供电照明,装电表340只,年用电15万千瓦时。街道安装简易路灯23盏。机关单位和居民共打机井8口,手压机井24口,水井37口,建简易水塔6座;水质好,取用方便。到1985年底,房屋总面积6.3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粮站、税务所、供销社、米厂、区高中、卫生院等楼房。
4、江亭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西3公里处。1961年后,该驻地除有区乡企事业单位外,还有县属单位。1977年10月由城关变电所供电照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联户打水井,自取自用。1985年基本建成“丁”字街:一条沿高界公路两侧兴建,东西向,长700米,宽8米,渣油路面;一条沿区公所前人行路兴建,南北向,长400米,宽6米,砂石路面,房屋总面积3.5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粮站、江亭饭店、区高中等楼房。
5、黄镇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处。建国前有居民160多户,500多人。界河两岸有3条小街,河上建有长70米木桥1座。1949年,房屋总面积700。多平方米。建国后为区、乡党政机关所在地。1958年被水库淹没,迁建于小歧山脚下,原地已成泽国。1985年建成黄镇公路桥。有主街道1条,长300米,宽4米,砂石路面。房屋总面积3.2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税务所、农行营业所、粮站、林业职中等楼房。
6、牛镇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西北24.5公里处。建国前是太湖山区水陆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有合面街1条,长500米,宽4米,砂石路面,居民房屋170余间。民国31年(1942),县长隆武功在此依山建造营房,共124间,当年冬被日军付之一炬。1949年,房屋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居民14户、73人。建国后,分属南阳、龙湾区。1959年县委在此设山区办事处,1960年设牛镇区,建四合院办公大楼。1984年区直单位集资3万元,兴办日产水12吨的自来水厂,安装自来水管全长1500米,用户17家,日供水10吨,每吨收费0.5元。到1985年,有主街1条,长1000米,宽12米,砂石路面;房屋总面积3.47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税务所、工商所、粮站、高中、供销社、影剧院等楼房。
7、寺前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北15.5公里处。清末民初,该驻地经济繁荣,河东有上、下两条合面街,共长500米,宽6米,砂石路面,店铺40多家。河东洪畈洲有清状元赵文楷的状元府。民国24年(1935),国民党政府在寺前筑土城,建碉堡两座,在赵宅驻有国民党军四一三部队。建国后为区、乡党政机关所在地。1959年建成麒麟街,长600米,宽8米。1984年机关单位又沿赤百公路建成新街,长800米,宽12米,砂石路面。单位和居民饮用井水和河水。1985年房屋总面积3.5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税务所、百货公司、招待所、食品站等楼房。
8、弥陀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西北37公里处。建国前,有店铺近200家,街道长1000余米,宽3米,石板路面,下有暗沟排水。光绪二十年(1894)建有天主堂、福音堂。建国后为区、乡党政机关所在地。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兴建的房屋,形成一条“工”字形新街。1968年接华中电网照明,但经常停电。1973年,弥陀铁木社购进20马力、1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白天生产,夜晚照明。1984年区、乡机关集资3万元,在粮站对面兴建日产水200吨自来水厂,安装自来水管3000多米长,用户53家。1985年扩建新街,建有下水道9条,总长348米,使街道上雨水、污水合理排出。是年房屋总面积达3.91万平方米,有6个单位在老街扩建改造楼房2100平方米,平房1500平方米,居民盖房450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13.61平方米;其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税务所、弥陀高中、影剧院、百货分销处、食品站、药材站、弥陀商场、农行营业所等楼房;这些房屋大都为砖混或砖木结构。
9、北中区公所驻地:位于县城西北45.5公里处。建国前,这里是几个自然村,几十户,100多人。建国后,区乡政府设于此,企事业单位相继建立。1969年机关单位沿太北公路一侧建设,形成半边街。1981年4月使用赤河电站水电照明。职工、居民饮用井水、泉水和河水。1985年有主街1条,长1200米,宽8米,砂石路面;房屋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区公所、工商所、税务所、粮站、供销商场、农行营业所、区高中等楼房。
二、农村住房建设
1985年底,全县共有5122个自然村,最大的有200多户,最小的只有几户。一般来说,畈4区村多、村大,山5区村小、村少。建国后,两次拆小村并大村:一次是1958年,为让社员到公共食堂就餐和拆屋做肥料,将一些小屋场拆除并入大屋场;一次是1976至1977年,为平整土地和扩大耕地面积,拆迁一些小屋场。1976年望天乡马嘶村将赵塝、马嘶、新街、老街等村民小组64户全部迁到山边,建成一条有500多间房子的新街,扩大耕地面积13.2亩。望天乡宝坪村将4个自然村65户、324人迁至北山嘴,兴建平房5幢,扩大耕地面积38亩。城西乡将无忧畈中居民户全部迁到太华公路两旁,扩大耕地900亩;该乡还将树林村洪家下畈、棠梨畈居民,从畈中迁到山边,使洪家上下两畈连成一片,扩大耕地面积100余亩。1977年,太平乡吕家大屋66户、324人,迁至山岗,建成坐北朝南平房5幢,每幢50间,中间建成200平方米的俱乐部,房前屋后植树栽花。
建国前农村房屋大都是土砖墙小瓦顶,低矮、阴暗、潮湿,少数贫寒人家住茅屋。建国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从70年代起,农村住房以块石砌脚,青、红砖砌墙,大瓦盖顶,有的还安玻璃铁窗,铺水泥地面,钉天花板。进入80年代,少数农家构筑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楼房,有的建筑面积达一二百平方米。
农村饮用水为井水、泉水、塘水、河水,山区少数人家用毛竹做“笕”,引溪水到缸,谓之“土自来水”。1978年大旱,县拨出专款,发动群众打井。畈区打了一批砖井,既能抗旱,又解决了吃水问题。1980年后,打密封井较普遍,或用电力取水,或用手压取水,改善了饮用水条件;不过有些地方水质差、饮用不分等情况尚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建国前,农村照明普遍用梓油灯、菜油灯,少数户用煤油灯。山区困难户有时点燃松节照明。建国后,普遍用煤油灯。60年代后,不少地方建造小水电站,改用电灯照明。1977年10月1日本县接通华东电网,到1985年止,全县有31个乡、309个行政村、3961个村民小组安上电灯,用电户数为46449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0%。电力己成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能源。
三、新村简介
1、马嘶铺新村:座落在与望天集镇隔河相对的半山排上。马嘶铺原有赵塝、马嘶、新街、老街4个村民小组,64户,356人,分散居住在田贩上。人均耕地6分亩。197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由村统一规划、统一集资、统一搬迁、统一分配,翌年建成砖木结构二层木板楼房532间,9972平方米。到1985年,该村有电影院、医疗室、碾米厂、茶厂各1个,个体商店2家,公共厕所4个,房屋总建筑面积14380平方米;还有合面街1条,全长200米,宽12米,砂石路面。居民用竹笕引泉水饮用,方便卫生。1977年,用小水电照明。街道和院落遍栽树木,环境幽美。
2、胡仓畈新村:在新仓乡境内,驮龙山之侧。该村78户、308人,原居畈中,因人口逐年增加,住宅拥挤,1976年在屋厂湾荒山上统一平整土地,按男丁划基,逐步建成坐南朝北、横列式房屋4排,每排3幢,长约220米,排距7米。大多是砂石路面,少数为水泥路面。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共350多间,总面积11200多平方米,其中建二层楼房17户,面积2070平方米。居民饮用塘水,3户用手压密封井水。1976年,开始用柴油机发电照明。1984年,由华东电网供电照明。厕所、畜圈划地成排另建,村内清洁卫生。这里以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闻名县内外,村民农忙种田,农闲烧石灰,经济活跃,人均年收人600多元,不少人家有电视机、收录机、自行车、电扇,有的还有摩托车、缝纫机、三轮车。
3、无忧新村:属城西乡,位于城关镇西南2公里处,有2个行政村,921户,4437人。1976年在农村实行山、水、田、村、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中,村组为扩大耕地面积,把分散在无忧畈中几十个小屋场迁到县城西门河堤坝下;所建新村北起马路河口,南至城江桥头,全长4公里,有砖木和砖混结构房屋4300多间,建筑面积10.75万平方米。家家前后有院,广种树木,居民饮用河水和井水,方便卫生。1978年接华东电网用电照明。村有小学2所,个体日用杂货店、屠宰店、饮食店、旅社十几家。居民以生产粮食、蔬菜为主,兼营小买卖和短途运输,经济较活跃。大多数人家有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
下一篇:第三节 建筑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