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老县城(城关镇)
1、街道(弄巷)
建国前,城关镇有7弄:柯家弄、皮树弄、骡子弄、油坊弄、万森弄、陈弄、马家弄,9巷:韦家巷、郭德巷、尉司巷、里仁巷、八仙巷、城隍巷、范铁巷、路家巷、树林巷,14街:西正街、焰旺街、顾家街、太平街、糖坊街、天灯街、空心街、西门口街、近圣街、大夫第街、厅门口街、东门街、北门街、黄姑街。其中西正街长700米,宽6米,两旁楼房较多,市面繁荣,是全城商贸中心,其它各条街都很狭窄,最宽5米,有的只有2-3米。街道全是石板路,巷道系土石铺成。城内街道、弄巷修建主要靠富商和居民资助。民国25年(1936),县长杨中明发动全城居民整修过一次街道,使路面及排水沟有所改善。
建国后,县城建设逐步进行,面貌不断改观。到1985年,全镇共有主街道6条,次街道和弄巷13条,共19条,其中渣油路5条,水泥石板路12条,砂石路2条,总长6.548公里。
6条主街道是:
晋熙街:西起太湖车站,东止厅门口(实验小学),为全城商业中心。1956年高界公路由龙山宫改道经县城,晋熙街两旁房屋增多,1979年改砂石路为渣油路。街两旁有车站旅社、青年旅社、食品厂、医药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土产公司门市部、光荣饭店、荣升商场、城关镇政府、工农兵旅社、二轻局、粮食局招待所、黄梅戏剧团、城关供销社商场、贸易公司批发部、五金厂、工商银行、邮电局、百货商场、五交化公司门市部、司法局、文化局、修志办、水产局、城关税务分局、公安局、税务局龙山印刷厂等单位。
北正街:南起厅门口(实验小学),北止粉丝厂。1956年扩建至县酒厂,1958年在花凉亭水库建设指挥部投资14万元修建县城至檀树坳公路时又扩建北段。1979和1985年两次改砂石路为渣油路。街两旁有房地产公司、人民广场、广播局门市部、县体委、电影院、太湖师范、太湖米厂、太湖酒厂、城关粮站、农具厂、物资局门市部、木材公司等单位。
城北路:西起西门桥,东止东门大桥。1964年12月东门大桥竣工通车后,穿县城新辟1条公路,后在公路两旁建房,形成城北街道。此街渣油路,路两旁有乡镇企业局、农机公司、太湖汽车站、果酒厂、木材交易市场、石油公司加油站、交通管理站、棉织厂综合批发部、花凉亭灌区管理局、粮油议价公司、太湖中学、花凉亭水产场渔业公司、防疫站、血防站、土产公司、计划生育指导站等单位。
西正街:西起河口(仔猪交易所),东止韦家巷。此街建国前为县城主要街道。街两旁有城关医院、土产公司门市部、中药材收购门市部、城关文具厂等单位及居民住宅。
新华街:南起西正街口,北止农机一厂(吊扇厂)。1979年改砂石路面为渣油路面。街两旁有糖酒公司、新华书店、县总工会、五交化公司门市部、文化馆、图书馆、城关派出所、县医院、农资公司门市部、县供销社等单位。
爱民街:东起太湖师范,西止棉织厂。1985年改砂石路面为渣油路面。街两旁有法院、检察院、人民武装部、妇幼保健站等单位。
城关镇1985年街道、弄巷简况表
2、房屋
建国前,城关镇的房屋大都为居民住宅和商业店铺,砖木、土木结构居多。较好的房屋主要是一些祠堂、庙宇、教堂、会馆,祠堂、庙宇为宫殿式,教堂为西洋建筑。1949年末,该镇共有房屋9.19万平方米,其中私房1150间,6.57万平方米;公房520间,2.62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4.1平方米。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所建房屋逐年增多。1956年,扩建北正街,拆迁改建房屋370间,面积5180平方米。1971年,改造篾匠街土木结构的低矮民房18幢,新建砖木结构住房1540平方米。次年拆除西正街危房17幢,面积2000平方米;新建成排铺面房14幢,面积2510平方米。80年代县城东迁,老城房屋建设有所控制。到1985年末,房屋建筑总面积48.81万平方米,其中工业、交通、仓库用房9.48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7.24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2.38万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0.644万平方米,机关办公用房3.05万平方米,各种住宅建筑面积25.43万平方米,其它用房0.59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14.1平方米,比建国前增加2.44倍。该镇主要建筑物有:
工人俱乐部:建于1954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造价2万元,由县建筑工会承建。
黄梅戏剧场:建于1956年,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造价1.5万元,由张才忠、何骥设计,县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县建筑公司)承建。
县委办公楼(后为检察院、法院办公楼):建于1956年,砖混结构,三层楼房,二楼东西为水泥平台,三楼屋顶为宫殿式,建筑面积1395.8平方米,共55间,造价5.33万元,由县建筑公司施工。
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后为司法局、文化局、城关镇政府办公楼):1960年,拆除大成殿,在原基上建成。楼为“工”字形,砖混结构,局部三层,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造价9.11万元,共77间,由张才忠、何骥设计,县建筑公司承建。
太湖中学校舍:建于1955年。有8幢二层砖混结构的教学和宿舍楼,还有大礼堂、饭厅、厨房等。建筑面积7651平方米,造价23.9万元,由安庆市建筑公司设计并承建。后续建教学大楼、实验楼、图书馆、师生宿舍等。到1985年止,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电影院:1974年开始兴建,1976年竣工,砖混结构,建筑面积660平方米,造价8.5万元,由县建筑公司设计施工。
3、照明
1954年以前,城内普遍用菜油灯、煤油灯,少数商家用汽灯。1954年下半年,在宝塔旁(现百货公司院内)始办小电厂,发电量为30千瓦,1955年5月1日开始向机关、工商户供电。1956年,电厂移到城隍庙南侧(现吊扇厂址),改换柴油机,加大发电量(56干瓦),次年10月1日发电,开始供居民照明。同时在主要街道路口安装木质电杆和60-100瓦白炽路灯40盏。1962年加用县酒厂120马力84干瓦的柴油发电机组,发电量700千瓦。1969年2月在东山头筹办750干瓦火力发电厂,用汽轮机发电,次年5月架设电厂至老县城10干伏线路,9月1日正式供电。1977年国庆节开始由华东电网输电,路灯改用悬臂莹光灯,电杆改用钢筋水泥杆。1985年,县城3条主街道线路总长3300米,安装路灯12盏,亮灯率90%左右。居民实行联表、分表供电,装总电表32只,年照明用电34万多千瓦时。
4、供水用水
建国前,城关镇居民主要靠河水和井水为饮用水。井水虽清,但质差、味咸、垢重。建国后,政府关心人民生活,对城内77口水井的水一一进行化验,水质好的照常使用,水质差的予以消毒或封闭。1958年以后,不少单位打机井、造水塔、安水管,用水泵抽水,自取自用,较为方便。1980年以后,居民大多打手按密封井,以提高水质和减轻劳动强度。1985年,全镇有普通水井15口,密封井160多口,机井20口,水塔20座,供水管总长360米。
5、排水
建国前,城关镇各条街道的排水沟(明沟、暗沟),由于年久失修,常被泥沙、废物淤塞,每逢大雨,污水横流。建国后,排水道进行过两次大修理。1954年4月,修理西正街、树林巷、河11街、东门街的下水道,全长7330米;同时还修理城内后街下水道1500米。1964年5月,组织76人的专业队,修理全城9条下水道,采用青砖做墙,石板做盖,历时两年竣工。另外,还组织城内机关干部、职工、居民,参加义务劳动,开通南门闸至棋盘石的渠道。1983年又治理棉织厂后墙至空心街、蔬菜公司门口至大观楼塘的下水道,对粮食局西边巷道、新兴菜馆东边巷道两处地下涵道也进行了整治。从此,城内积水较易排出。但由于城外河床高于城内街道,排水问题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城关镇排水沟及下水道简况表
6、绿化
建国前,除护城堤上栽有一些小竹及杂木外,全城树木较少。建国后,县委、县政府多次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学生、居民植树造林。至60年代,城内街道两旁的法梧、白杨、刺槐已枝干粗壮,各单位和私人院落所栽的泡桐、水杉、樟、柏、柳等树也浓荫遮地。从1964年起,对城外沙滩进行改造,兴种成片的葡萄、苹果、桃、梨、桑等果木,使千年沙滩变成了绿洲。80年代,人们为美化环境,在庭院内培育山茶、月季、杜鹃、君子兰、白玉兰、牡丹、芍药等花卉。到1985年,全城绿化面积达25%。
7、环境卫生
建国后,县直、镇直单位和居委会,对公共场所分街分巷划出卫生区,派人经常进行打扫。对各户实行“门前三包”(包秩序、包卫生、包绿化),还开展卫生循环红旗竞赛活动。从60年代起,公共场所和主要街道,由县卫生防疫站配备1名清洁工打扫。1978年,城关镇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配所长1人,清洁工4人,人力清道车4部,负责总长3000米、面积4.5万平方米街道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工作。到1985年底,已建公共厕所5个,垃圾池18个,垃圾场1个。城内粪便,由各单位和个人兴种瓜菜处理掉或包给近郊农民作肥料。
二、新县城
1、建城进展
老县城处于郯城一庐江深断带南端、花凉亭水库下游5公里的长河河槽上,存在着地震隐患;城内地势比水库坝基低6米,比四周环城河河道低3至5米,如遇大水,水库溢洪量大,有被淹的危险;老城人稠地隘,1.8万多人挤在1.4平方公里的城区,不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鉴于此,1978年县报请省革委会批准,决定县城另迁新址。
新县城座落在老城东6公里的岔路乡、刘羊乡境内,北纬30°26′,东经116°18′,地势较高,排水流畅,荒山多,农田少,地下无矿藏,无卡斯特溶洞。规划控制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
1977年5月,县成立新城建设办公室,6月开始测量。10月,安庆地区革委会对新城“三通”(通车、通电、通水)工程建设投资12万元。11月18日,新城街道破土动工。1978年2月,县基建局成立,新城建设办公室撤销,“三通”任务移交基建局。根据省建委意见,基建局编制了新城建设总体规划和测绘了地形图。8月,开始征用土地。10月,省建委投资10万元。12月15日,主街道第一期土建工程完工,计土石方3.5万立方米。
1979年3月,人民路、建设路、龙山路3条主要道路修通。10月,开始安装高压干线。同年,省政府对新城建设3次投资共51.65万元,县人民政府投资11.65万元。1980年5月,成立“三通”工程指挥部,省、地对新城“三通”工程共投资103.65万元,至年底,主干路基修好4600米,完成土方27万立方米。1981年9月,安庆行署计委会为解决太湖新城建设资金问题向省计委会专呈报告。1982年7月,“三通”工程指挥部改为新城建设指挥部,工作重点由“三通”工程转为街道房屋建筑。
1983年冬,架好人民路、建设路、龙山路3条主要街道的高低压电线。1984年8月,省委书记黄璜号召省直机关支持太湖新城建设。同年9月,省计委主任陈健在省直24个厅局有关人员会议上,又再次动员支援太湖新城建设。
1985年底,有76个单位在新城征用土地1457.15亩(包括道路),其中水田194.28亩,早地58.72亩,水塘32.26亩,柴山1171.89亩。有48个单位动工建房,竣工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1100万元。架设高压电线4520米,电讯线路4000米,安装自来水管4000米,修建主街砂石路8220米,区间路4550米,下水道5200米。是年,县粮食局、财政局、税务局、劳动局、气象局、电影公司、建筑公司、农业局、饲料公司等单位迁至新城。
2、街道
到1985年末,新城共有街道8条,区间路7条,总长14.648公里,路基总面积30.6万平方米。其中渣油路1条,土基路1条,砂石路13条。
人民路(1号路):西起岔路医院,东止观音村。1977年11月始修,1984年土建工程竣工,完成土方14.45万立方米,石方0.68万立方米。路两侧已建和在建的有自来水厂、公路管理站、石油公司、县医院、花凉亭灌区管理局、建安公司、二轻局、邮电局、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粮油食品局、医药公司、新城菜市场、水产局、工商局、新城粮站、粮食局车队、物资局、人武部、科委、人民银行、计量局、盐业公司、林业局、农机监理站、饲料厂、粉丝厂等单位。
建设路(2号路):北起汪洋茶场,横穿人民路,南达李冲村。1977年11月始修,1985年1月土建工程竣工,完成土方6.49万立方米,石方0.17万立方米。街两旁已建和在建的有档案局、老干部活动中心、服务公司、商业局、食品公司、建设银行等单位。
龙山路(3号路):西起法华路,东抵高坦路。1977年11月始修,1984年5月土建工程竣工,完成土方5.674万立方米,石方0.28万立方米。街两旁已建和在建的有气象局、劳动局、东青旅社、交通局、交警队、新城派出所、城建局、供销社、电影院、广播局、电影公司、教委、税务局、财政局等单位。
高坦路(4号路):南起人民路,北抵汪洋村。1983年7月动工,1985年12月中段土建工程竣工,完成土方3.1万立方米。街两旁已建和在建的有公安局、看守所、水电局、农业局等单位。
长河路((5号路西南段):西起电机总厂,东到法华路西南端。1984年9月动工,当年完成砂石路1150米,土方9.24万立方米,石方0.13万立方米。街两旁已建和在建的有太湖二中、塑料厂、釉面砖厂、皮革厂、城关税务分局、眼镜厂、燃料公司、印刷厂等单位。
法华路(5号路东北段):西起长河路东端(徐屋新村徐先和家),穿人民路,北抵高界路。1984年9月动工,年底建成砂石路1828米,完成土方4.1万立方米,石方0.29万立方米。街两旁已建和在建的有保险公司、岔路信用社、计生委、妇幼保健站、消防队、房地产公司等单位。
熙湖路(6号路):西起建设路口,东到高坦路。1983年4月破土动工,当年完成土方1.3万立方米。街两旁已建和在建的有县人民政府、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等单位。
高界路:西起东门大桥,北至汪洋桥。民国22年(1933)始修高界公路,1983年改为渣油路。50年代末,老县城人稠地隘,无法发展,工商厂家逐渐向东傍高界公路两边建设。街两旁有汽车四队、电机总厂、供电局、造纸厂、县汽车队、太师附小、燃料公司煤球厂、新华书店门市部、肉联厂、黄酒厂、百货公司仓库、石油公司油库、航运公司、外贸局、县委招待所、县委党校、苗圃、种子公司、岔路乡人民政府等单位。
1985年新县城街道简况表
3、房屋
新城房屋大都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和职工宿舍,均系砖混和框架结构。人民路、建设路、龙山路、高坦路、法华路等主要街道办公楼三至五层,宿舍二至四层。到1985年末,共有房屋411幢,17.48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37幢50322平方米,宿舍楼204幢88418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
县农业局办公楼:建于1984年,半框架结构,局部五层,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造价15万元。外墙使用干粘石,平屋面,条形窗,功能合理,室内水电卫生设备配套。由县设计室设计,县建筑公司施工。
龙山宫宾馆:建于1984年,后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馆名。局部框架结构,三层,建筑面积1122平方米,有大小会议室、客房、接待室等27间,造价25.5万元。装饰高雅,设备齐全,为全县第一流的服务设施。由县设计室设计,县建筑公司承建。
县粮食局办公楼:建于1983年,四层,矩形,框架结构,平屋面,条形窗,封闭式外走廊,建筑面积1887平方米,造价37万元。由省粮食厅设计院设计,怀宁县高河建筑队施工。
县政府办公大楼:建于1985年,主体五层,局部框架结构,内廊式,高19.76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有大小会议室、接待室、办公室144间,造价58.5万元。由县设计室设计,安庆地区建安公司承建。
县委办公大楼:建于1985年,主体五层,局部框架结构,东有内廊,西有封闭式外廊,高20.4米,建筑面积3350平方米,各种用房110间,造价58.8万元。由县设计室设计,县建筑公司施工。
4、照明
1977年10月,县委决定工业局负责筹办新县城供电事宜。1979年10月,县供电所开始架设10千伏线路,采用12米电杆,LGJ-70导线,沿高界公路东侧至岔路医院转直角通新县城中心区,全长2.65公里。至1985年共安水泥电杆100根,线路总长6.25公里,总投资97531元。是年粮食局、财政局等19个单位下火通电。全城月用电1万千瓦时,其中民用电7100千瓦时,每千瓦时电收费0.20元。
5、供水用水
1978年2月始建自来水厂,厂址座落在岔路口,北距高界公路200米,总面积8545平方米,海拔59.5米。1984年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相继竣工,7月开始向新城区供水,日供水能力2000吨。
取水井座落在花凉亭水库灌区滚水坝下游400米的长河东岸,内径6米,深9.5米,井壁厚0.5米,在井壁7米处有过滤进水孔105个,上部水泵海拔高程36米,控制室海拔高程39.5米。1980年10月始建,1981年12月完工,造价13万元。由省建筑设计院设计,江西湖口县马影乡打井队施工。
水塔位于新城1号路和2号路交叉十字街的东北角,海拔高程79.96米,塔高15米,容积100立方米。1982年3月动工,1983年9月完工,造价10万元。由省水利厅第三工程大队承建。
澄清池有两座,设在厂区内。每座直径14.5米,深3.5米,壁厚0.2米,两座池容积共500立方米,造价5.5万元。1980年开工,当年竣工、使用。由省建筑设计院提供国标S817图纸,县建筑公司承建。
1983年开始铺设输水、供水管道。到1985年底,输、供水管总长5150米,其中输水管长3210米,供水管长1940米。供水管中人民路489米,建设路749米,龙山路616米,高坦路86米。到1985年,新城用户少,日均用水量只200吨,故成本较高。水费标准为:生产(施工)用水每吨0.40元,生活用水每吨0.25元。用水表计量,按月收费。
6、公共交通
新城人民路设汽车站,新城公路与高界路相接,可乘车去合肥、安庆、九江以及岳西、望江等地。1979年4月,县基建局购公共汽车1辆,1985年有公共汽车3辆,往返于新城和老城6公里之间,沿途站9个。另外,还有通往全县各区(镇)、乡的农公班车。
三、徐桥镇
1、街道
建国前,徐桥镇有两条街。南北向为正街,长1500米,宽4-5米,大部分为石板路面。正街又分上、中、下3街:上街起自吕汉鹏家,止于查民顺饭店;中街起自查民顺饭店,止于徐家铁匠店;下街起自徐家铁匠店,止于杨泗庙。东西向为红山街,长180米,宽5米。最盛时期镇上店铺有300余家,街上房屋相连,间有少数弄巷,便于人们穿行。
建国后有7条街:
太平街:起自唐海凡家,止于陈桃春家,长250米,宽3米,土路面,街两旁均为民居。
红山街:起自徐桥百货分销处营业楼,止于东边桥坝,长200米,宽5米,石子路面。
新民街:起自朱连枝家,止于朱雪连家,长220米,宽3米,石板路面。
中华街:起自吴龙英小店,止于周家保家,长270米,宽3.6米,上段石板路面,中下段水泥路面。
府前街:起自周德保家,止于沈求元家,长185米,宽3.9米,上段水泥路,中下段石板路。
新胜街:起自钱安远家,止于物资站,长280米,宽5米,上中段水泥路,下段石板路。
新街:起自镇面粉厂,止于下桥坝,长2000米,宽12米。1978年后,大部分机关单位沿太华公路建设,形成此街,为全镇商贸中心。上段石子路面,中下段渣油路面。临街有47个单位。
此外,还有14巷:太平西巷、红山北巷、红山南巷、铁石巷、新民东巷、西桥巷、新民西巷、中华东巷、中华西巷、府前东巷、府后巷、府前西巷、创业巷、微波巷。
2、房屋
建国前,徐桥镇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平房多,楼房少。房屋格局大体为前店后坊或前店后宅。除天主堂、圣公会、杨泗庙的房屋较好外,陈鸿泰、胡志成、查天茂、周泰和、江天益、王奇三等几家商号的房屋也较好,不仅有店面,且另有家属大院。民国27年(1938)和31年(1942)先后两次遭日机轰炸,镇上房屋遭受很大破坏。1949年末,全镇房屋约5.54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5.3平方米。
建国后,徐桥镇房屋逐年改观。至1985年底,全镇房屋面积13.599万平方米,其中工业、交通、仓库用房2.2”万平方米,商业、服务用房3.2195万平方米,教育、医疗、科研用房5092平方米,文化、体育、娱乐用房1105平方米,机关办公用房3112平方米,各种住宅用房7.1504万平方米,其它用房792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6平方米,比1949年增加43%.
建国后的主要建筑物有:镇供销社旅社综合楼、徐桥饭店、五交化公司大楼、区供销社大楼、徐桥小学教学楼、区粮站大楼、百货公司商场、区供销社商场、农资公司营业楼、区公所办公楼、镇政府办公楼、影剧院、县磷肥厂厂房、五金厂综合楼、邮电支局营业楼等。这些房屋除少数为框架结构外,大部分为砖混或砖木结构。
3、照明
建国前,徐桥镇居民主要是用菜油灯、煤油灯照明。民国24年(1935)商户周子谦开办电机米厂,白天加工大米,晚上发电照明,但用户不多,为时不长。27年日机轰炸徐桥,该厂即停办。1950年,徐桥镇农会创办电机米厂,兼供全镇照明,大约有400盏零灯(15W灯泡)。1962至1965年,因功率不足,用户过多,该厂一度停止供电。1969,1984年两次重修电厂,增加发电量,用户零灯达1500盏。到1978年,全镇照明零灯达3000盏。1983年元旦,接通华东电网,月照明用电3万千瓦时,电价每千瓦时0.27元。7条街道有路灯123盏。
4、供水用水
徐桥镇未建自来水厂时,单位和居民主要是以河水为饮用水。1985年7月,始建自来水厂,以东湖为水源,在红壳山建水塔1座,高26米,容量100立方米,安装供、输水管全长3200米,总投资26万元。日用水量300吨,各户用水表计量,每吨收费0.4元。
5、排水
建国前,徐桥镇虽有1条下水道及若干排水沟,但排水困难。建国后,在加强街道建设的同时,积极改善排水设施。至1985年底,新建明、暗排水沟共长2240米,使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合理排出。
6、绿化
建国前,除各户住宅四旁植树外,东、西桥坝和下桥坝垂柳成行。建国后,全镇利用河旁、空坦、荒地造了成片的树林,品种有松、杉、柳、枫、梧桐、木梓、苦楝、柑橘、梨、桃等。70年代初,红壳山栽植不少杉木和核桃。80年代,各单位和居民在庭院和空隙地栽有泡桐、樟、柏等。1985年全镇绿化覆盖率达15%
7、环境卫生
建国后,分街分巷划出镇直单位和居民卫生区,经常进行打扫。1979年,安排清洁工1名,置木板车1辆,负责清扫公共场所及主要街道。1982年增加清洁工1人。1985年成立徐桥镇环境卫生管理所,安排负责人1名,在全镇主要街道旁建垃圾池10个。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