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弹腔,又称乱弹,明代曾称“吹腔”、“安庆梆子”,至清代演变成二簧腔,外地称其班社为“安庆班”、“徽班”,所唱曲调称“徽调”。主要曲调有“四平调”、“西皮”、“二黄”等。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是《郑元和》。乾隆年间,弹腔艺人先后到过江苏、浙江、福建、云南、湖北、陕西等地演出,在进京的三庆、四喜班艺人中,望江艺人所占比例较大。乾隆六十年成书的《消寒新韵》载乾隆年间在京花、雅各部优伶中45名最优者,安庆班占9人,望江的彭筏、曹印官与高郎亭齐名。《皖优谱》中列入望江名优有刘庆裱、檀顺林、檀天禄、董秀荣等人。道光七年(1827)北京《重修安庆义园记》刻碑题名的有望江1人。道光二十三、四年,檀天禄掌“春台班”,成为该班班主。京剧形成以后,弹腔受其反馈影响,部分艺人改学新腔,或与京剧艺人合班演出,一部分艺人滞留民间,仍以弹腔演唱,一直到黄梅戏形成。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第二节 京剧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