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经营机构
民国27年,县城有4家屠店,农村集镇一般有二三家。禽、蛋多数是农民自产自销,少量由小贩上门收购。
1950年,中国土产公司安庆支公司在望江设置土产收购组,收购部分生猪外调。1953年,安庆地区食品公司在县内设食品组,经营猪、禽、蛋购调业务。土产收购组撤消,人员并入食品组。1954年,食品组改为营业所,除自购外,还委托供销社代购。1955年初成立县食品公司,10月份撤销。同时按经济流向在城关、长岭、高士设立食品站,为经营单位,隶属怀宁中心站。1956年4月,恢复县食品公司。1961年开始按行政区划设置经营机构,区设食品站,公社设食品组。1963年,供销社停止经营生猪,农村屠户亦予以取缔。城乡肉食品购销业务开始由县食品公司统一经营。1979年后,猪、禽、蛋由多家经营。1987年,县食品公司有6个区食品站,39个食品分站,1个冷库。

望江县食品公司几个年份经营情况
二、收购
生猪解放初,国营公司、供销社和私商均可自由收购。1952年,全县共收购生猪2420头,比1949年增长1.9倍。1954年,粮食减产,饲料供应困难,生猪饲养量下降。国营公司为配合救灾,收购生猪13411头,其中有一大部分是不够规格的克郎猪。1955年初,对生猪进行现金预购,因工作量大,结算复杂,呆帐过多,不久便停止。8月份,开始实行派购,在进行思想动员和确定合理价格的基础上,规定农民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向国家交售一定数量的生猪。派购任务由政府下达,具体落实到农业社和养猪户。1957年,开放自由市场。机关、团体食堂和饮食行业普遍到农村直接采购生猪和猪肉,屠商套购生猪宰杀出售,严重冲击国家收购计划,市场比较混乱。年底,县人民政府明文规定,生猪由食品公司及其委托的供销社收购。即使完成派购任务以后的生猪,除农民自宰自食或自宰分食外,如要出售,也只能卖给食品公司。这年收购生猪14621头。1958年,提倡大购大销,生猪收购量猛增至33916头。1959年至1961年,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收购量也随之锐减。1961年,全县仅收购生猪6363头。是年,开始允许农民在集市出售完成派购任务以后的生猪。同时实行奖售办法,每头肥猪奖售饲料粮40公斤。1965年,开始实行就码头、就仓库、就公路收购办法,建立收购员、押运员和饲养员责任制。全县生猪收购量比1957年增长2.42倍。70年代,生猪饲养量比较稳定,且有所上升,全县年均收购生猪69666头。1973年收购79944头,为历史最高水平。1978年生猪收购量为71826头。1985年取消派购,放开经营,生猪收购量由1984年的56101头减至35260头。1986年生猪实行定购,收购量有所回升。1987年取消定购,全县共收购生猪54132头,占出栏量的40.45%。
从1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收购生猪1599175头。
禽蛋解放初,可自由收购和贩运。1949年至1952年,全县年均收购鲜蛋5225公斤,1954年因水灾仅收购鲜蛋1600公斤,为历史最低点。1955年至1958年,鲜蛋产量渐增,年均收购量为22.52万公斤。1959年,收购家禽7.1万只,比1956年增长117.33倍;鲜蛋9.79万公斤,比1958年下降75.98%。1961年起,禽、蛋实行派购,任务定到生产队,签定分批分期交售合同,具体落实到农户。每户每年交售家禽1~2只,鲜蛋1.5~3公斤。家禽收购标准为:鸡,每只0.75公斤以上;鸭,1.5公斤以上。同时采取奖售办法,农户交售1斤鲜蛋,奖售0.25公斤食糖。1962年,改奖售为换购,农民交售禽蛋后给以一定比例的饲料粮、工业品和副食品。是年,收购鲜蛋34.33万公斤,家禽5.53万只。70年代,全县平均每年收购家禽8160只,鲜蛋130.67万公斤。1979年,鲜蛋收购量达200.86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家禽、鲜蛋取消派购,家禽上市量激增,收购量达9.08万只,为历史最高水平。1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收购家禽58.94万只,鲜蛋3106.95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家禽7.28万只,鲜蛋158.4万公斤。
三、销售
猪肉解放初期,猪肉供应业务仍由个体屠商经营。1949年至1952年,全县年均销售猪肉6.7万公斤。1953年,供销社设立28个屠宰点经营猪肉供应业务。是年,全县销售猪肉15.78万公斤。1955年,国营公司首先在城关接受私营屠案,经营猪肉供应业务。次年,主要集镇的屠商直接过渡到国营公司,但乡村仍为屠商经营。1957年,全县销售猪肉14.15万公斤,比1952年增长49.26%。1958年,由于农村食堂宰食过多,加之收购过量,年底生猪存栏量由上年的7.94万头降至3.39万头。1959年,猪肉开始实行凭票供应。1959年至1961年,全县年均销售猪肉7万公斤,倒退到1950年的水平。1961年春节,城乡居民人均消费0.25公斤猪肉。1965年,货源充足,供过于求,猪肉曾两次按牌价打折,临时降价。县食品公司为扩大内销,设置98个猪肉供应点,其中固定点37个,临时点5个,亦工亦农“三就点”(就地收购、宰杀、销售)32个,亦工亦农代销点24个。是年,全县销售猪肉93.22万公斤。70年代,年均销售猪肉189.88万公斤。1979年,猪肉销量达226.25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起,猪肉放开经营,国营公司销量急剧下降。1987年,全县消费生猪8.38万头,国营公司仅销0.49万头,占总销量的0.06%。1949年至1987年,全县共销售猪肉4062.15万公斤。
禽蛋1954年,全县销售鲜蛋400公斤。1957年销售家禽489只,鲜蛋1.08万公斤。1961年,鲜蛋仅凭票供应产妇、病人等特需对象。1963年起,禽蛋供应渐趋正常。1965年,销售家禽324只,鲜蛋4.77万公斤。70年代,年均销售家禽262.6只,鲜蛋8.76万公斤。1979年,鲜蛋销量达18.81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后,禽、蛋自由上市,商业部门销量锐减。1987年,鲜蛋销量降至3.6万公斤。1954年至1987年,全县共销售鲜蛋243.36万公斤。
四、调运
生猪1959年,县食品部门调出生猪12925头。1960年至1962年,生猪调运量逐年下降,1962年仅有7491头。1963年,生猪调运量开始回升,1965年达25145头。70年代,年均调出生猪28431头。1980年至1985年,年均调出16554头。1986年调出生猪45934头,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生猪调运量降至31195头。
禽蛋1959年仅调出鲜蛋2.83万公斤。1961年后,鲜蛋调运量渐增,1965年达10.13万公斤,1978年上升到137.77万公斤,1980年增至171.44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从1971年至1987年,县食品部门共调出鲜蛋1873.99万公斤,其中1987年调出132.23万公斤。比之鲜蛋,家禽调运量不大。1959年调出家禽62195只,为历史最高水平。之后20多年中除1972、1978两个年份的调运量分别达到2658只和15779只外,其余年份的调运量皆不到7000只。
上一篇:第三节 水产品
下一篇:第五节 蔬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