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汉代
西汉初元五年(前44年):夏至秋,庐江等郡大水。
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六月,庐江雨雹。
晋代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冬,大水。△元康八年(298年):九月,大水。△永嘉三年(309年):夏,大旱。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四月,庐江郡旱蝗。江东大饥,庐江郡尤甚。 南朝
天监元年(502年):八月,大旱;十一月,大饥,斗米五千,民多饿死。
唐代
贞元十九年(803年),大旱。△元和四年(809年):大旱、饥。△太和七年(833年):舒州大水害稼。△大中十二年(858年):七月,舒州大水害稼。水深5丈,淹没数万家。△咸通九年(868年):舒州旱蝗。
宋代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六月,舒州大水坏田舍。△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大蝗。△元丰元年(1078年):四月,舒州山水暴涨,坏官民庐舍。△元祐八年(1093年):八月,舒州大水。△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舒州旱。△庆元五年(1199年):安庆大水害稼。
元代
至大元年(1308年):八月,诸路旱蝗,饥疫。江淮百姓以草根树皮为食。△延祐六年(1319年):六月,大水害稼。△泰定四年(1327年):四月,旱蝗,大饥。△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潜山大水。△元统元年(1333年):三月,潜山地震;六月,旱蝗。△至元元年(1335年):十二月,潜山地震。二年(1336年):江淮自春至十一月雨,旱蝗,大饥。△至正十二年(1352年):十月,潜、霍山崩,“前三日山如雷鸣,禽兽惊散,陨石数里”。十七年(1357年):潜山大旱。
明代
景泰二年(1451年):大雪,积雪与屋檐齐。五年(1454年):大水害稼。△天顺六年(1462年):秋螽。△成化二年(1466年):旱,大饥,江淮人相食。十年(1474年):六月,大水害稼。十四年(1478年):大旱,民多流殍。十七年(1481年):二月十日,地震有声。△弘治六年(1493年):大水、民饥。十年(1497年):五月,地震,天鸣。△正德四年(1509年):大旱。六年(1511年):大水害稼。八年(1513年):十月,大雪,竹木殆尽。十二年(1517年):大水害稼。△嘉靖二年(1523年):大旱,疫。十一年(1532年):大旱,螽。十八年(1539年):大水。二十三年(1544年):大旱,民多饿死。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雹。△隆庆三年(1569年):夏,大水。△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初六,地震。十四年(1586年):大水害稼。十六年(1588年):大旱,民大饥、疫。十八年(1590年):大旱,民多饿死。二十年(1592年):夏至秋不雨,旱。三十三年(1605年):山水暴涨,漂没庐舍数百家。三十六年(1608年):夏,淫雨害稼;秋,大旱。△天启元年(1621年):正月,大雨雪。积雪40余日。四年(1624年):七月,潜、霍山崩,声鸣数十里。七年(1627年):八月,大风拔木转石。县治西门塔顶铁镬楠木倒入湖中。△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初一,大雷雨。五年(1632年):五月,山水暴涨。坏田舍无数。七年(1634年):正月二十八日,地震,屋宇动倾。八年(1635年):正月初一,地震;二月“雨黍如蒺藜子”。十一年(1638年):十月,雨著树成冰,玲珑皓白,远近如一。十四年(1641年):大旱,螽;疫,死者枕藉,饥者到人为食,路上无独行者。十五年(1642年);五月十二日至十八日,大雷雨,潜山起蛰蛟千百,漂没田舍无数。十六年(1643年):冬至,大雷雨雪。
清代
顺治三年(1646年):大旱。八年(1651年):四月初七,大雷雨。“潜山复飞蛰蛟千百,水暴溢数丈,坏田舍数百家”;七月,雹,大风拔木,熟谷被雹伤坠入泥中。九年(1652年):二月十四日夜,地震;是年,自春至夏不雨,水道尽涸,民饥,漕粮减少十分之三。十年(1653年):旱;冬大雪雨,树结冰。十一年(1654年):正月初一,地震有声。△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地震。十年(1671年):五至九月不雨。大旱,民饥。十七年(1678年):六至八月不雨,大旱。二十一年(1682年):夏,大水。二十六年(1687年):三月十四日,大雷电风雨,拔木飞瓦。四十一年(1702年):夏,大水。河堤多溃口。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大水。五十五年(1716年):夏,大水。秋大旱。米价腾贵。五十七年(1718年):冬,雷电;十二月,大雪数尺深,至次年春连续40余日寒冻,五十九年(1720年):正月,大雪数尺。△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溃河堤无数。△乾隆四年(1739年):春至夏,旱,及秋始雨。十一年(1746年):松树生毛虫,长二寸许。二十四年(1759年):六月,大水,河堤多处溃口。水吼岭下街屋宇、人畜俱尽,尸漂流数十里;是年秋,田禾生油虫,细如蠛蠓,害稼。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大风废屋拔树。二十九年(1764年):夏,大水。湖中鹳鸟飞鸣于县城南门外乔木上。三十三年(1768年):大水。三十四年(1769年):大水,溃堤无数;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地震有声。四十二年(1777年):夏,旱,至秋始雨。四十四年(1779年):五至六月不雨。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诸山“飞蛰蛟百数”,河水暴溢;溃堤伤稼。四十六年(1781年):五月二十二日,大水,溃堤伤稼,淹没庐舍数百家,溺死居民无数;之后至七月不雨,复告旱。△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十三日,大水,县城内房舍殆尽,人畜淹死无数;后又大旱,民饥。十七年(1812年):大旱,饥。△道光三年(1823年):五月,大水、皖、潜二水失其故道。十一年(1881年):夏,大水。十五年(1835年):夏,大旱;八月,蝗虫至,收成减半;后大水。十七年(1837年):十二月,大雨雷电。二十一年(1841年):夏,大水。县城垣几处被冲毁,坝堤多溃;是年冬,大雪,深5尺许,“塞户填门,压坏民庐无数,树木多冻死”。二十二年(1842年):夏,大水。百姓取观音土充饥。二十四年(1844年):冬,大雪,平地深数尺。二十七年(1847年):夏,大水,堤坝多溃。二十九年(1849年):五月,大水。“凡田舍素为水所不及者皆被淹没。数百年来无此水也,谷价顿昂”。△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大雪;雷震。四年(1854年):十一月初五,水溢。“未刻,无风各处水涌,浪数尺。见者大骇”。六年(1856年):自六月初十断雨至七月二十八日始雨,大旱;八月下旬降霜,庄稼子粒无收。七年(1857年):春,大雨40日不止;五月,雨雹。九年(1859年):三月十六日,雨雹。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初十,大雨雹;十二月,大雪。深五丈许,房屋多被压塌,冻死树木无数。△同治三年(1864年):夏秋间,大旱。四年(1865年):正月,大雪,雷电;二月初三,雨雹,水黑色。七年(1868年):三月十九日,大风拔木。八年(1869年):夏秋大水,淹没田庐无数。△光绪六年(1880年):冬,大雪,树木多被压折。七年(1881年):二月,大雪冻。“河冰坚可行人”。八年(1882年)五月初一起连日淋雨,至初五日晨,大雨倾盆,蛟洪猝至,水头高数丈,县城墙崩溃数处,城门漂到长江。是年,银、粮免征。十年(1884年):三月二十日,大雨雹。所过之处麦苗毁尽。十一年(1885年):七月,大风三日。谷熟尽吹落。是年冬大饥。十二年(1886年):四月,大水。十三年(1887年):八月,自立秋至寒露节后,连雨70余日,五谷糜烂。十五年(1889年):大旱谷多秀而不实。二十一年(1895年):夏,大旱;九月十四日,大雪。二十二年(1896年):夏,大水。五月十三日下午,水溢至3—5尺不等;九月,马鞍山崩,声闻十余里。二十三年(1897年):秋,大旱,自八月尾至腊月初,计百余日不雨。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初二夜,大雷雪;十二月十三日早晨,大雷雨。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地震,水溢。△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除夕夜,大雷雨。
中华民国
元年(1912年):秋,田禾生蟊虫,食稻根,收成减半。2年:5月,大水,护城堤溃口5处,洋荡圩溃口1320余米;6—7月,旱,米价腾贵。3年:8月29日,大雨雹,熟谷打入泥中、“县东一带甚受其害。”4年:5月21日,大水,溃堤。6年:1月2日,地震,有声;2月1日,复震,亦有声。8年:5月23日—27日,连日大雨,县南堤坝尽溃;7月27日,大风、雨、雹,拔树毁屋,“雹大者如盘,次若碗若卵,县西南隅禾稼受伤,成巨灾”。12年:旱、灾重。14年:夏,大旱。16年:7月6日起,持续大雨18天。潜水、皖水、大沙河、长河下游堤坝尽溃。吴塘堰堤溃口千米余,放淌4年,死难者无数。18年:8月,大风成灾。20年:6—7月,江水倒灌于石牌。县内受灾面积140平方公里,粮食减产1725万公斤。22年:5月下旬,连日大雨,洋荡圩溃口260多米,大同圩溃口200余米,李湾堤溃口230多米,淹没田地5.02万亩,损失房屋折币6.6万元,死亡1人;8月,遍野生蝗虫,农作物受损。23年:大旱,连续70天不雨。全年仅降雨712毫米,全县受灾面积16万余亩,村民多采蕨根为食。24年:5月中旬,连续大雨数日,圩堤溃口200余处,淹没田地3.4万亩;市场稻价由每担4元陡升至21元。26年:10月至次年3月,持续降雪,屋顶积雪扒下与屋檐齐。茅草屋倒塌无数,人、畜冻死甚多。29年:7月23—29日,连日大雨,堤坝溃口计3153.3米,粮食收成减半,全县倒塌房屋170间,死亡82人。32年:4月暴雨,大成坝破。33年:虫、旱、风并灾,全县受灾面积6.65万亩,收成减少五六成。34年:水灾。受灾农田7.9万亩,倒塌房屋2761间,死亡1248人,灾民2.1万人。35年:8月,县境内大部分地域水灾。36年:大水。潜山县被列为安徽省内甲等受灾县。37年:夏,大水。圩堤多处溃口,灾民达18.4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3月,潜山解放)8月,大水,受灾面积11.26万亩。是年,又遭风雹灾。全县断炊户十之四五。
1951年:6、7月大水。溃堤19处,受淹农田5.74万亩。倒塌房屋1334间,死亡3人。
1953年:6月24日,倾盆大雨,当天雨量223.9毫米,山区发生泥石流。次日晨,潜水潜山水文站水位达31.74米,皖水余井水文站水位达40.04米,西河大桥部分被洪水卷走,县城积水1米多深。至28日,雨量达438毫米,县内124个乡受害。计破圩堤53处,淹没田地9.31万亩,倒塌房屋9882间,死亡22人。是年,县内松毛虫生发面积18万亩。
1954年:夏至秋,连续降雨,县内计出现洪峰10次,江水倒灌40余日。6月13日,山洪暴发,潜水洪峰31.37米。7月9日,大沙河洪峰51.48米。7月11日,皖水洪峰40.43米,西河大桥被冲毁;潜水、皖水和大沙河共溃堤37处。全县受灾户2.67万户,占总户数37.8%。倒塌房屋5165间,无家可归的3966人,死伤67人,其中淹死56人。洪涝、水冲、沙压农田13.23万亩,万亩田禾子粒无收。6月17日10时9分,地震,官庄、龙山、槎水、黄柏、水吼和梅城等地有震感。
1955年:6月23日、27日,两次暴雨。境内河堤溃口41处,毁水利工程357处。淹没农田3.86万亩,倒塌房屋1943间,死亡12人。周庵、黄泥2个区灾情最重。
1956年:6月27—28日,持续大风暴雨。圩堤溃口15处,水冲堆粮计25.25万公斤。全县受灾农田面积8.8万亩,损坏倒塌房屋2773间。是年,松毛虫发生面积9万亩。黄铺区虫情尤重。梅城区次之。
1957年:春夏大荒;6月中旬一7月中旬,大旱,全县受灾田地20.93万亩。是年,松毛虫危害面积5万亩,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柏、黄铺、罗汉、野寨等乡。
1958年:3月26日,王河至河镇一带瞬时风速每秒34米,风到之处,农作物毁坏半数以上。5月25日,16个乡遭受雹灾。尤以黄柏、源潭、余井、梅城等乡严重。计伤140人,耕牛58头。夏秋之际,仅下过微细小雨,局部地区中稻生发三化螟,危害面积计12万亩;而后,旱情严重,全县受灾田地31万亩。
1959年:7月1日—9月21日,仅零星降雨86.7毫米,塘堰干涸达半数以上,潜水断流,受灾耕地37.7万亩。双晚稻少插1.8万亩。9月26日,大风夹雹,断斗粗大树20余棵,坏房屋1190间,其中倒塌4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4.15万亩,其中1088亩籽粒无收。
1960年:7月15日—9月5日未雨,全县受灾农田3.15万亩。是年,割肚公社天柱、林畈大队和天柱林场、马祖、蛇形坦等处受松毛虫侵害,损失木材o.5万立方米。
1961年:6月9日后大旱。全县受灾农田计23.5万亩,粮食减产785万公斤。
1962年:春,大风,官庄、槎水、割肚、龙潭、双峰等公社倒塌房屋2679间,受灾田地计3168亩。4月,境内山区普降雪雹4寸厚,午季农作物受灾2.49万亩。
1963年:6月28日,塔畈、槎水等公社突起大风,风过降雹40分钟,地面积雹22寸许。雹大似汤圆、鸡蛋,砸坏房屋480间,农作物受灾7268亩。7月20日,暴雨,日降雨量108.3毫米,东联圩、西联圩、梅湖圩堤溃口5处,受灾面积6786亩。是年,松毛虫危害3个区11个公社的山林,面积计25万亩。
1964年:4月6日晚,西北山区狂风夹雹,死伤6人。6月24—27日,连降暴雨354.7毫米,圩畈区洪涝面积7.6万亩。8—10月,旱,受灾农田20多万亩。
1965年:5月28日14—17时,槎水、源潭、双峰、棋盘等公社26个大队310个生产队持续降雹30分钟—1小时多不等。大者似鹅蛋,损坏房屋4412间,农作物严重受损达万亩。9月—10月仅降雨103.2毫米,全县旱灾面积13.3万亩。是年,全县稻田虫灾计27万亩,松毛虫危害面积计7万亩。
1966年:为历史罕见的干旱年。7月13日—11月10日计121天,仅降雨40.2毫米。潜水断流83天,全县受灾田地28.5万亩。黄铺和源潭两区双季晚稻几乎籽粒无收。
1967年:4月3日,暴风伴暴雨。黄柏区、源潭区有6个公社18个大队遭受其害,损坏房屋4440间,午季农作物受灾计5080亩。7月6日—10月底计118天,仅降水115.5毫米,全县农田受灾面积9.2万亩。
1969年:5月29日下午,县内14个公社遭狂风冰雹袭击。县城雹大似鸡蛋,河镇公社一带雹似砖头,个重数斤。该公社金榜、庆丰、同一3个大队19个生产队2000余间房屋片瓦无存,椽子、桁条被打断。全县损坏房屋5万余间,击伤200余人,死伤耕牛33头,受灾田地21.12万亩。7月上中旬,连降暴雨。7月14日,潜水西河大桥水位31.82米,皖水余井段水位40.98米,大沙河水位55.38米。16日,雨量达482.8毫米。全县溃堤297处,余井水文站、余井大桥被冲毁。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的余井街荡为平地,有150家住户,18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705间房屋和大量的家具、衣物、粮食,被洪水洗劫一空。县内公路交通中断数日。境内4条大河,险段达80处,长度计9.78公里。县城中涝水最浅处为0.5米,深处近2米。全县受灾农田21.12万亩,倒塌房屋4.8万间,其中模范、油坝两个公社9388间。千余户倾家荡产。死亡45人。尤以油坝、王河、河镇、大水、塔畈、龙潭、余井、水吼、白水、梅城、模范灾情为重。是年,全县粮食产量比1968年减产52867吨。
1970年:6月6日,暴雨145.9毫米,潜水出现大洪峰,下游受淹田地7万余亩。是月,黄柏山区发生地震,大地轰鸣,床架、碗橱响动。
1972年:6月12日下午2时,全县计20个公社普遭8—9级大风伴雹袭击,倒塌房屋166间,折断竹、木数万棵,早、中稻损失近半。6月14日下午2时,由北向南,冰雹随8—9级东北风而来,持续40分钟,大如鸡蛋,全县有6个区20个公社159个大队受灾,损坏房屋13589间,断竹7.15万根,树2477棵。有4.49余万亩早稻减产。
1973年:6月21日,降暴雨89毫米,冲塌水吼区库堰、田坝4700余处,水打沙压稻田835亩,水涝5.67万亩,倒塌房屋23间,毁水文站1座,死亡2人。6月27日,逆水、棋盘等公社短时狂风雨夹冰雹,倒房屋百间,受损田地1500余亩;棋盘公社万岭大队塌屋伤6人。7至8月,丘陵、圩畈区双季晚稻稻叶蝉生发量大,危害面积计10万余亩。8月,有17个公社遭受涝灾,洪水冲塌房屋484间,受灾面积3.39万亩。9月上中旬,局部地区稻叶纵卷叶螟生发面积计12万亩,致双季晚稻剑叶一片枯白。是年,境内松毛虫危害面积35.1万亩。9月下旬起,3个多月未下雨,旱情严重。
1974年: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低山、圩畈平原区水稻遭褐飞虱危害,面积达10万亩以上。
1975年:5月31日下午3时半,黄柏地区降雹67分钟。局部地区积雹深8寸,大者重6斤余,损坏房屋8532间,一半以上午季农作物受损,部分无收。
1977年:7月28—29日,降暴雨454.4毫米,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王河、河镇、油坝等公社最严重。全县受灾田地15.59万亩,淹没黄稻6.11万亩,损坏、倒塌房屋5290间,毁水库、塘、坝、堰1277处。是年,全县松毛虫危害面积30万亩。黄柏、逆水等地危害最重。
1978年:到9月底止,仅下雨653.6毫米、潜水、皖水、沙河、长河全部断流,其中潜水断流88天,全县29个公社214个大队农田受灾29.37万亩,双晚稻无收的4.56万亩,单晚稻无收的近万亩。水吼区山区苗竹、松、杉树枯死数百万棵。
1979年:6月9日,割肚、白水、龙潭、余井、青楼等公社,持续降雹30分钟,大如拳头,损坏房屋2985间。7月22日—12月底,计163天未下透雨,局部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农田成灾面积3.7万亩。是年,四代三化螟危害面积计10万亩,晚糯减产二三成。
1980年:8月12日,一日降雨198.8毫米,淹没田地15.34万亩,倒塌房屋1621间,伤亡7人,县城至黄泥、水吼、岳西公路交通中断。是年,松毛虫危害7个区27个公社山场,占松林总面积的37%;槎水、后冲、白水、源潭、余井、岭头、青楼、模范、野寨、古井、黄铺、痘姆、牌楼13个公社危害尤重。
1981年:5月2日,境内持续5小时大风,风力中心8—9级,吹倒房屋千余间,农作物损失惨重。6月24—29日,连降大雨,7月1日又降雨149毫米,圩畈区内涝5万亩。10月7日晚,县内出现连续16个小时的大风,最低气温下降到5℃左右,黄柏区刮倒房屋129间,损坏7700余间,刮断竹木2.5万棵,中、晚稻受灾2.4万亩,减产3650万斤。是年8月20日5时38分,21日4时3分,21日23时47分,县内逆水畈连续3次地震。震级分别为1.3级、1.5级、1.3级。
1983年:4月12日17时,余井公社天圣大队暴风骤雨后降雹5分钟,大者1市斤多,地面积雹寸许。4月13日15—18时,黄柏、水吼山区降雹,损坏房屋6567间,花草、油菜损失5成。4月28日15时,白水公社毛岭大队降雹10分钟,大者重l.8市斤。6月19日—7月1日,连降暴雨404.8毫米。4—6日,又降283.7毫米。7月5日,潜水水位31.36米。7月11日—12日,又降暴雨129.2毫米。全县计倒塌房屋7594间,毁塘、堰、河坝6860处,小水库16座,水电站14座。受灾面积19.1万余亩,其中4.75万亩籽粒无收,5.95万亩减产5成。是年,农作物发生病虫害面积累计95万亩。
1984年:8月,旱,部分地区中、小河流断流,人畜用水困难。秋,三代松毛虫连续发生,面积计20万亩。黄铺、王河、梅城、源潭等区的山场和天柱林场等处危害较大。
1985年:5月3日夜,王河、黄泥乡交界处突起“龙卷风”,风力11—12级,尺围树木连根拔起210棵,损坏房屋1670间。7月底起,久晴不雨,伏、秋旱54天,受旱农田22万亩,其中重灾近10万亩,3.6万人口用水困难。是年,早稻瘟病流行面积计8万亩,收成减少二三成;油菜菌核病流行面积计6万亩,产量减少三——五成。同年,越冬代松毛虫生发面积17.3万余亩,分布于境内丘陵区的19个乡和天柱林场的局部地区,危害最重的是源潭—白水乡以南的丘陵地区。
1986年:春,松毛虫危害面积34万余亩。是年,水灾伴风、雹灾,全县倒塌房屋1154间,农田受灾面积15.54万亩,其中绝收面积6026亩。
1987年:3月,境内普降“桃花雪”,午季作物普遭冻灾。5月1日,县内降雨48.7毫米,风力7—9级,受灾174个村、28万多人口,水淹沙压水稻、油菜、小麦共16万多亩,损坏民房4400多间,水毁水利设施8141处,淹死3人,伤15人,淹死耕牛7头。7月1日一9日,连续降雨245.9毫米,仅3日凌晨至中午就降80毫米,山洪暴发,内涝面积达19万多亩,损坏房屋1845间。10月,第一代松毛虫危害面积计22.17万亩,第二代松毛虫危害面积计25.5万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