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数仅占总人口的1%。此时,全县没有一家电影院、专业剧团和文化馆站。到1957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7.85%;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28%上升到52%;全县有55988人脱盲。是年,县内有文化馆、站10个,电影院、队3个,专业剧团1个,业余文艺宣传队115个。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日益活跃起来。
“大跃进”年代和三年困难时期,县内居民文化生活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国民经济经过三年调整之后,到196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90.8%;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15.5%。城乡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也有了新的起色。
“文革”时期,中小学在校学生成倍增长,但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教育质量下降。1976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下降为77.3%,但中小学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则上升为20.8%。1970年,全县队队(生产队)通广播;1972年,农户小喇叭普及率达79.8%。进入70年代后,部分公社建立了社办电影队,彩色影片逐渐进入农村,畈区、丘陵地区多数群众每年能看到七八场电影,山区群众至少也能看到三五场。业余文艺宣传队也到处可见,每逢重大节日和庆祝活动,就地进行演出。但此时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单调;“几个样板戏,外加新闻简报,人人唱毛主席语录歌,处处布满政治性的标语口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内居民的教育程度和文体活动有了较快的提高和丰富。到1987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6%,但中小学在校学生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15%。据抽样调查,在不同地区90户农户中,1987年共有男女劳动力251人,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146人,占劳动力总数58.2%;初、高中文化程度的7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0.68%。进入80年代后,电影队、录像队、影剧场、专业和业余剧团都有较大的发展。1980—1984年,县内城乡戏剧演出、电影放映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仅1983年,县剧团和农村34个艺术表演团体在县内社、队巡回演出1255场,观众达538130人次;农村50个影剧场,共接待县外演出团体19个,演出160场,观众67495人。两项合计演出1415场,观众605625人。是年,全县电影放映单位由1978年23个增加到52个,农村共有固定放映场和巡回放映点283个,实现了社社有放映场,队队有放映点。全年共放电影19651场,观众达10338953人次,人均看电影21场,比1978年增加7.3场。1984年,人均看电影24场,畈区人均36场,丘陵地区人均24场,山区人均12场,偏僻山区人均也不少于6场。从1982年开始,农村小集镇逐步形成文化中心,到1987年,已发展到22个,大都能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时政宣传、科技普及、人才培训、信息传递、图书借阅、书画摄影展览、电影录像放映、文艺节目演出、体育和棋类比赛等。县城和小集镇还常主办舞会。逢年过节,部分地区群众还集资举办灯会。1987年,城乡书报杂志销售总额95万多元,比1979年增长1.26倍。在收音机、收录机和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后,居民文化生活更为丰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