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深山景胜
天柱山茶庄中心接待站以北的主峰景区、大龙窝景区、马祖庵景区、龙潭河景区、后山景区,为深山景区,是天柱山景胜特别是自然景观最集中的、最神奇、最秀丽的地方。
(一)雄峰
天柱峰简称主峰。海拔1488.4米,在县城西北约30公里的深山中。《史记》、《汉书》均有记载。它与周围岗峦似是断隔却又衔接,如春笋状平地拔起500余米。中丰顶锐,腰围1.5公里左右,全身石骨,如钢锥,如石柱,如青莲花,如玉芙蓉,如刺天宝剑,如擎天巨臂。百里遥望,万山丛中一峰高插霄汉者,即此峰之巅;但近抵山麓,此峰反隐而不见,必攀登至西关寨,再翻崖越谷三五里,抵拜岳台前,方见其万山拱卫,屹然独尊。巍峨瑰秀,不可名状。峰顶南壁,横镌清咸丰都统李云麟“孤立擎霄”和国民党抗日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中天一柱”8个两平方米左右的大字;峰腰西南壁竖刻着民国29年国民党第二十一集团军军长张义纯近1平方米的“顶天立地”4个大字。这些题词都是对天柱山主峰奇特造型的绝妙状写。
《道书》以天柱峰为司命真君发祥所都,称作“司命峰”。每当日出,霞光首先射照天柱峰顶,因呼“朝阳峰”。潜山古为皖伯属地,此峰为一地镇山,古称“皖伯尖”。其它诸名,多就其孤峰耸起之义而生,如蜡烛尖、笋子尖、单尖等。旧志载:“有云鹤往来其上,上古赫胥氏葬此”。
花峰在主峰区,紧傍天柱峰西南侧,海拔1380米。峰顶有怪石重叠开裂如菊花花瓣,故有此名。凝视久之,所有“花瓣”又如在微风中翕张欲动,其状十分奇绝。与天柱峰相挨处,两边削壁如利剑劈开,裂缝深而且匀,下临绝壑,险峻异常。人称此缝为“小天门”。花峰整个形体,与主峰相似,以峭耸见奇,因又有“小天柱”之称。
天池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500米,海拔1426米。峰头为赭色巨岩,中裂两道不可见底的深坼,坼宽各米许。前人仅架两截条石为桥,恍如天台石梁,人称渡仙桥或试心桥,因深坼中无风之日也有冷气上冲,是就其“非仙莫能过”,“非无隐私者莫能过”之义而立名。前人曾作诗戏曰:“莫谓心难试,请君渡此桥。但能鉴白水,即可对青霄”。顺治志称“天池峰上有丹瓮岩,两相挟,中如瓮”,亦指此处。又以两桥之间仅尺许,三步即可越过,俗称三步两道桥。桥北岩顶平面,约10平方米,有天然凹宕两个,深不盈尺,积水莹澈,终年不涸,人称天池;峰名源生于此。稍有风起,水珠飞溅,如喷珠撒玉。峰北悬崖绝壑,人不敢俯视,因称试心崖。此峰与天柱主峰隔壑相对,晴明天气,可历数主峰木石,是饱览天柱雄姿的最佳处。壑中云蒸霞蔚,紫雾晴岚,时或出现“佛光”。
衔珠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600米,右连飞来,左接天池,海拔1413米,峰顶两岩高竖如唇,中夹一个珠圆大石,故名。从南关寨西眺,又如双掌捧珠。总关寨在此峰下。
飞来峰在主峰区,衔珠峰南700余米,海拔1424米,相对高度400余米,峰之巅有大石横眠,如帽、如盖、如牛眠、如虎卧。乡人传说,此峰不断上长,仙家路过,摄巨石压顶,抑其长势。明达观和尚曾咏诗诮此说无稽,诗曰:“飞来原不是飞来,都是胡猜与乱猜。既是飞来飞得去,缘何万古立苍台。”石名飞来,亦以飞来名峰。峰三面皆削壁,惟北面悬绳可上,据药农介绍,峰腰有雷公洞、乌龙井。西南悬壁间,石鳞斑斑,状似龙鳞,俗称黄龙甲。鳞斑分布,极似今安徽省图形,确属一大奇观。
三台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750米,飞来峰东,在龙吟虎啸崖上,海拔1410米。峰顶巨岩相迭如三级大台阶。《旧志》:“上台如丽,中台如倚,下台如随”。
月华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800米,三台峰南,海拔1400米。峰巅有一巨石,形状奇特:从牛马城北望,似上弦新月,人呼月牙石,也就此称峰为月华;自象鼻石西眺如两叟对奕,“仙人对奕”即指此;立神密谷口向南遥瞻,则如孔雀开屏。移步换形,变化万千。乌以风称此峰为宝月峰。
玉蕾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500米,海拔1350米。峰顶巨石光润如黛玉,峭拔圆凸如花蕾。自拜岳台南望之,形似朝天鳌头。
石榴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550米,海拔1284米。峰顶巨石“突然如结”,形状浑然,顶端裂口处似有籽粒,酷似石榴。
皖伯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200米,五指峰之北,海拔1370米。《旧志》载:“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入为大夫,出为伯,奄有皖地”;“史逸其名,民颂其德,乃以皖伯名峰,使传之后世”;“上有仙丹函”。
蓬莱峰天柱峰西南约100米,海拔1350米。西、南、北三面崖陡壁削,巨壑万仞;峰顶狭长险绝,纵百余米,宽仅二三米,古木藤蔓盘绕,往来其上,无人不胆颤心惊。今已修建石级和护拦。峰腰时有烟云缭绕,峰顶时隐时现,宛若蓬莱仙境。
五指峰(石印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600米,海拔1373米。峰顶巨石纵裂,自良药坪望之,如五指竖伸。换一个角度,“五指”中之“大指”,粗于其它“四指”数十倍,高耸独立,自成一峰,自西关寨眺望,则如一大方印搁置高空,故又名石印峰。
丹霞峰峰名丹霞者有二:一在天柱峰南,五指峰北,旧志称“顶有神丹,或现如霞”;一在良药坪东,焙药岩边,受“丹灶苍烟”映照,山峰常笼罩于烟霞之中。宋孙仅诗“霞生万仞丹”,或即指此。
石灯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2.5公里,良药坪东,海拔1135米。峰顶圆石如盘,盘西沿凸出一尖角,有如山乡菜油灯盏,乡民因称石灯。距仙拳石甚近,横看峰前大石伸出如怪兽,形状吓人。
打鼓峰又称仙鼓峰或石鼓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1000米,海拔1290米。峰顶有大石凌空,远望浑圆如鼓,南山有鼓槌石遥相对峙,乡民将其配套呼之为“仙人打鼓”。从走马岗回眺,峰顶危石丛聚如两只猛狮,又称“双狮戏球”。下有一线梯。绝险。沿焙药岩东行1公里许可至峰顶,再汲绳而上,可至登仙峰脊背。
莲花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700米,良药坪北,打鼓峰西,海拔1306米,峰顶岩石开裂,如莲花怒放,故称莲花峰。“莲瓣”中有天然洞穴,称莲花洞,可容数十人。峰上及洞内,皆有先民凿石架屋痕迹。自青龙背南眺之,形状最奇特。
青龙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500米,西邻柬之洞,东接莲花峰,海拔1370米,乌以风以“坦腹石”代此峰名,谓为“登西关石级约三百,右转见大石横卧,上圆下垂,如人仰卧虚空而坦其腹者,呼坦腹石。平坦处可坐百人,东望龙舒诸山,重岩迭嶂,亘绵千里”。峰顶之青苍石冈,狭长陡险,似青龙卧伏,人称“青龙背”;峰之西巅,怪石高翘,有如青龙昂首,故名青龙峰。
石楼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约500米,青龙峰西,海拔1328米。整个峰体巨石层迭,如楼阁高矗,巍峨壮观。宋团练使孙仅叹曰,“石楼平郡堞,天柱倚云端”。如选一定角度仰视,“楼阁”西侧,有数石如列仙环坐。今人称此景为仙人别墅。峰下多兰蕙,由西关至总关,行经峰前,幽香扑鼻。
回狮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3000米,良药坪南,海拔1142米。峰顶怪石巉岏,形如雄狮横卧,侧首西北作回顾天柱主峰状。立良药坪南望,酷似。飞来峰下有圆球状大石,遥与回狮相对,合称之为“狮子滚球”。自良药坪有步径可登峰顶,远眺近揽,峰峦回环,蔚然大观。“炼丹湖”大坝建于此峰之下。
登仙峰天柱峰东南约3公里,海拔1150米。“丹灶苍烟”在其西侧。西北接莲花峰,东南连石鼓峰。由东关猱攀,可至其顶。峰顶狭长似鱼脊,横石高如天堑,旁多老松,蟠根屈干,皆千百年物。在此北望峰壑,可见千掌耸翠,万螺竞鬟,司元、天柱之间怪石嶙峋,宫台巍列;烟霭迷离,使人神摇目眩,飘然若仙。史可法登此,叹为奇绝。新建炼丹湖在其下,湖水蓄满后,山光水色,相映生辉。
芙蓉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5公里,海拔965米,峰顶怪石嵯峨,如芙蓉绽瓣。激水千丈,自峰西飞泻直下。
飞虎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公里,海拔1066米。峰上有巨石如虎,作仰天长啸、势欲飞腾状,因以名峰。
佛子峰在主峰区,迎真峰西约100米,海拔1016米。峰顶怪石兀立,如僧人坐禅,故名。
迎真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4.5公里,佛子峰东,海拔1109米。峰顶大石错迭构成天然洞穴,可容百人。相传是迎拜司命真君处所。俗称寡妇寨,据说宋末刘源义兵曾将18名死于疆场的战士的妻子保护于此。至今洞中仍存石臼、石灯龛、瞭望窗及瓦砾遗迹遗物。从北面石缝可攀登峰顶。峰形呈螺旋状,面面俱奇。山阳石壁间,石纹作巨人相,金冠、银发、赤绂、皂盖,向南巍然高坐,愈凝视愈觉逼真。洞顶大石拔地20余米,俗名梳妆台。
石纽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4.5公里,海拔1090米,连起于迎真峰之东。峰上大石堆砌似绳索旋纽状。登麟角峰南望之,峰石如石榴裂开,因亦呼为石榴峰。峰阳拔地约200余米。
覆盆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公里,海拔1150米。与天狮峰东西对峙,形成一天然山口,称大天门。峰顶有直径20余米的圆平巨石,俗称团宝石,如盆状覆盖于西南侧,因有覆盆石、覆盆峰之名。过去,曾有人在峰上结寨避乱,故亦称团宝寨。峰南绝壁高约500米,自峰之北与麟角相连处,可攀援至极顶。
天狮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5公里,海拔1186米。巉岩层迭,峥嵘奇秀,为千丈崖周围诸峰之最。自大天门东转,沿崖壁新凿石级攀援,可登峰顶。峰顶平敞如高台,面积300余平方米,立于其上,举目西盼,有迎真峰、覆盆峰对峙;远眺西北,有飞来峰、天柱峰遥遥相对;近视北侧,石函峰、翠华峰、鼓槌石、蜒蚰石、千丈崖均可一览无余;放眼东南,千嶂竞秀,万壑争辉,地阔天高,无有际涯,真令人心旷神怡。峰形如巨狮昂顾,上有狮子石,故名天狮峰。顺治志载“潜阳峰,在司命后,上有狮子石”,则知清前之潜阳峰即此。
少狮峰在主峰区,天狮峰东,海拔1180米。与天狮峰相依偎,如一头小狮紧挨老狮身侧,因以少狮称之。东、南、北三面峰壁皆陡削千仞。古牧羊河发源于峰下。
石函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4公里,大天门北,东接走马岗,西邻翠华峰,海拔1046米,深谷绝壑间,一峰锥状峭起,如春笋破土,拔地约450米,人称翠笋峰。南、北二面尤陡险,药农常于此悬绳采药。旧志载:“皖山削壁间,有石函陷于壁中,光彩莹然”。故称石函峰。上有新建休憩石亭。
翠华峰在主峰区,天柱峰东南约3.5公里,石函峰西,覆盆峰北,海拔1120米。一峰峻峭,拔地凌空,苍紫石罅中满布松萝。峰顶老松密集,远望如大家庭院。春日山花烂漫,秋夏青翠欲滴。以翠华名之,以示其秀色为东关诸峰之最。摄之入画,不逊黄山。
麟角峰在主峰区,天柱峰南约3.5公里,翠华峰西南,打鼓峰东南,海拔1150米。峰顶有高约15米的危石斜矗,如麒麟头角。登回狮峰东望之,尤觉其高标插云。
香子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7.5公里,马祖庵西2公里,海拔781米。顶立一石,高数丈,细削如一炷燃香插在炉中。就此石形名峰曰香子。旧志有“香炉峰”名。在此峰头看落霞云海及黄梅司空诸山,层岚迭翠,绵亘千里,韵味十足。
石龙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7公里,马祖庵西北1.5公里,海拔880米。为一突起石峰,峰顶如乌龙巨头高昂窥天,作即欲腾跃升空状。乡民视龙头酷似猪头,因有猪头峰之称和“八戒念经,有口无心”之说。
天书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6.5公里,马祖庵北,海拔920米。相传汉方士左慈在天柱山中修道炼丹,曾在此峰上获得天书。峰下有左元放石室。
降丹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6.5公里,马祖庵北,与天书峰相连,海拔971米。旧志载此为“神仙降丹于许真人处”。
天蛙峰在马祖区,天柱峰南约6公里,马祖庵北,海拔978米,与降丹峰、天书峰成鼎足三立之势。峰顶有长20余米、高15米大石,形如青蛙,昂首西向,作张口鸣叫即欲腾跃状。顶上石平如坦,登此俯视,盘陀公路,蜿蜒潜水,直至寥廓江天,尽收眼底。
毛女峰在茶庄北,天柱峰东南约12公里,海拔575米。满山苍翠馥郁,竹木葱茏,相传古时曾有毛女在此修炼。
(二)名崖
会真崖天柱峰南,相传此为左慈谒会司命真君处。崖上有雄鹦哥石。
龙吟虎啸崖飞来峰与五指峰之间,崖壁峭耸,约1400米以上,绵亘千余米,怪石嶙峋,气势磅礴。旧志分龙吟、虎啸为两崖,谓其一在潜山前,一在潜山侧。实则同在一个大壑之上,崖壁通连。山风吹来,松如龙吟,谷如虎啸。
试心崖即天池峰北侧绝壁,隔大壑与天柱峰相对,峭削千仞,俯视目眩,游人多不敢临近其边际,雨霁云稀时,是观看天柱“佛光”的最佳处。
百花崖天柱峰北坡下,崖石苍黑,林木葱郁,花草繁茂,溪涧潺湲。下有百花洞和刘源墓。
千丈崖石函峰南壁。悬崖陡峭,飞禽不栖,深不见底,是新开发的景点。乌以风谓此处“异树蟠郁,刚风袭人,白云蔽日,其境险僻”。崖下林木纷繁,苍翠馥郁,称之积翠谷。
道士崖覆盆峰北壁,千丈崖西南,石纹如羽士捧笏而立。元张翥有诗咏此:“仙馆深居寂寞滨,千崖浓翠湿无尘。……潭上昼游鱼听瑟,花间春醉鸟衔巾。山禽不识藏真境,留与云栖学道人。”
焙药崖天柱峰东南,良药坪北,相传为汉末左慈焙药炼丹处。旧志载:“潜峰左,岩径深邃,名上炼丹,昔左慈烧药于此。至今天晴日朗,烟霏起林薄间,苍翠明灭,浓淡不常。上有火池,久雨不盈;水池,久旱不涸。阁部史道邻(史可法)尝登此,叹为奇绝”。焙药崖边,巉岏怪石中有一平台,今称此台为焙药台,上有池积水,常年不盈不涸,气象有变时,云雾则自此生发,时或袅袅上升,时或就地扩散,或浓或淡,或断或续,活象灶火初生或乍熄时的炊烟。“潜阳十景”中的“丹灶苍烟”,即指此地此景。古人咏诗记之曰:“仙人炼药已成丹,飙车一去何当还。火冷丹炉烟未息,至今仙迹余空山。”此处崖势高峻雄浑,状如麒麟,又称麒麟崖。崖上右有石纹如天门,左有石纹如裙飘然之仙女,合称“仙女守天门”。
青龙崖天柱峰东南约4公里。北连登仙峰,南抵芙蓉峰,长约2公里。青龙涧沿其西侧流入激水。
大天门天狮峰与覆盆峰之间,有一狭谷,上凌霄汉,下临深渊,俗称“剪子叉”。崖势陡险,履云摩天,望而生畏,游人无不称绝。由此沿千级石阶北下,可达积翠谷,通千丈崖、东关诸峰;由此顺阶南下,可通鹊桥、幽谷、牧羊河;由此顺阶向东攀壁而上,可登天狮峰顶。此处为1985年新开发的景点。
(三)奇石
仙人石白水湾东,仙人岗中段,有石如仙人抱笏傍崖兀立。石高30余米。
黑虎石白水湾北,燕子冲南,黑虎河谷东侧。石高约8米,下半如奔窜之猛虎,上半似骑虎之勇士,乡民尊奉为“黑虎大仙”。石北侧80余米处为人行道,道旁有黑虎庙。
拦虎石黑虎石南的河谷西侧,有巨石突伸,横拦河中,乡民称为拦虎石。旧时传说“黑虎大仙”曾用此来阻拦黑虎逃窜,从而永远据为坐骑。
桥子石石在马祖庵南的燕子冲,高约5米,形同一乘坐轿。
鲤鱼石马祖庵南山岗上。前端椭圆如鲤鱼头,浑身斑驳似鱼麟,长约7米,高3米余,横卧山林中。
木鱼石马祖庵门前田垄中,原有一石酷似和尚敲着念经的木鱼,长、宽各约6米,最高处约3米余,中有一条横缝,今被泥土淤没。
麒麟石亦称象石,在马祖庵东,巨石形如年画中的麒麟。
飞雁石天书峰下,一石傍崖兀立,顶端前伸,势如横飞大雁。
霹雳石马祖庵北登山道左侧,有一高约10米,周约50多米,浑圆苍黑的大石,正中偏右处裂开,上下缝隙均匀,都在30厘米左右,而且断面整齐,如刀切西瓜。相传为巨雷劈开,俗称雷打石。北壁有清李云麟题刻的“混元霹雳”4个1米见方大字。石南有左元放石室,可通马祖洞。
圆门石降丹峰西侧石壁间,有一直径约10余米的圆形凹陷处,颇似神话中仙人洞府紧紧关闭着的大圆门。旧时传说,在很久前,勤劳穷苦的农夫,可祈求山神,借出洞内金牛耕地。
钥匙石圆门石对面人行路西侧。石长约3米,形同古式铜锁钥匙。旧时传说,它原可开启圆门石山神洞府,后山神受骗,险失金牛,于是藏牛于洞中,紧闭圆门,将钥匙抛弃此处,变成此石。
石屋位于茶庄北,飞虎峰下牧羊河西侧长沟中。“屋”高约6米,周40余米。南檐前倾;顶宽敞,中隆一线如脊。上有石臼;旁有6个对称的石眼,传为刘源结寨时搭舂米棚的的柱眼。
鹦哥石天柱山中有两个鹦哥石。一在会真崖上,悬崖之上巨石高矗,如昂首立鸣之鹦哥,下临深渊,有睥睨不可一世之概,乡民呼此为雄鹦哥;又以其旁伴有一株古松,在峰下仰视,形似“喜鹊登梅”。另一则在飞虎峰下石屋边,巨石亦如鹦哥,敛翼伏身作孵卵状,因称雌鹦哥;此石僻处深壑,鲜为游人见。
鳖鱼石由迎真峰下牧羊河,可见山岗上怪石栉比,多作甲鱼形,皆昂首向北作礼拜天柱峰之势。乌以风称其为鱼鳖石,乡民称鳖鱼石。
羊角石覆盆峰西北山腰,两柱形石间隔尺余并排竖立,高均约2米,酷似山羊双角。
鲤鱼跳天门鹊桥石西下侧高约3米的巨石,浑身鳞斑,形似腾跃的鲤鱼,头朝大天门,因有此称。
鹊桥石大天门南,天狮峰西南侧,有如舌巨石,以离岩体大致8米的高度顺着陡峭岩坡向下悬伸40余米,下面岩坡陡得游人不堪停驻,确系一绝险胜境。今人在其岩坡上凿成梯阶,临近深渊一方铸立铁栅栏,以保无虞。此处无风有风,时有云雾缠绕,在下端仰视,如遇仕女自上端扶栏而下,风鼓裙,脚踏云烟,如仙子飘然下凡。游客睹此,多生牛郎织女的联想。
鼓槌石东关观日台下侧,步道旁有竖石直立,上粗下细,高约3米,与石鼓峰头仙鼓石遥相对峙,因以鼓槌名之。
蜒蚰石在打鼓峰东南绝壁下方,为天柱山怪石中一大奇观。巨石头圆而身尾略扁,朝上伏卧于岩坡上;全长40余米,宽约8米,高约2米,头部顶端伸出状如一对触角的石柱,各长2米左右,粗不盈抱;整体上活象一个爬坡的蜒蚰。烟云缥缈时,更觉其有蠕蠕动态。
仙人床良药坪东,登仙峰下,一石长约4米,宽约2米,一头稍高,宽而有隆脊,一头略低,窄且平整,俗称棺材石,雅号仙人床。
仙桃石回狮峰下人行道旁,有圆石高10余米,最粗处周约30米,上锐下丰;顶端呈桃尖状,夕阳乍落,“尖”上露浥微显红色,酷似熟透的仙桃。
神猫逼鼠石良药坪南回狮峰下,东侧石壁突起二石,上石似猫,下石如鼠,“猫”作坐而戏鼠状,“鼠”则呈翘尾奔窜态,十分逼真。
拴马石立于良药坪步道旁,高约4米,周10余米,四棱分明。西南棱有对角凿通的圆孔,传说是宋末刘源在天柱山结寨抗元时为拴马而凿。
仙拳石良药坪东焙药岩西侧,两石迭立,高约20米,上端大而圆,下端渐削成柱状,如仙人自地下伸出半截手臂而且紧捏着的拳头。条条雨痕,神似指缝。
踞地狮石良药坪东,焙药岩下,一石高约8米,周约20余米,如雄狮踞地。其旁有洞,亦称狮子洞。
丹霞石焙药岩下有一石,相传为刘度人诵灵宝经遇神人处。“丹灶苍烟”即在此处。
鼋鼍石自良药坪登山,行约半里,山左深谷中有一圆形大石背迭一石,大石前后有突出部分似龟首、龟尾,构成了鼋鼍负重爬行之形态。
马拉车石西关寨下的山谷中,有两个巨石前后耸立,前石形似奔腾的骏马,后如一辆载货的马车,凑成一幅“马拉车”的自然画面。
将军石伫立于西关寨口下侧,石高约3米,形似身着铠甲的将军。
海狮石小心坡路旁,有石如昂首伏地海狮,高约2米。
鸳鸯石柬之洞前,两石并列裸露崖巅,似一对鸳鸯嬉戏。
仙臂石柬之洞后,5米高石呈柱状,上半截斜折,形似微曲的人臂。乌以风谓:“仙臂石在南关下,旁有月牙、文笔两石笋”。
鳄鱼石柬之洞后,一怪石作张嘴鳄鱼状。乌以风称“登西关寨,过小心坡,右转,有石当道,昂首曲身,形似鳄鱼,作飞腾状。”
仙女晒鞋石柬之洞正前方山岗上,有长约5米、高约2米的苍黑大石,顶斜平,南端稍矮而圆削,北端微翘而尖削,酷似一只鞋底朝上的尖足女鞋。
老鳖探海石虎啸崖上,大石如盘,南端突出如鳖首,立南关口北望,最肖。乌以风志:“金龟石,登帝坐石南望,大石横出数十丈,形如龟甲,前伸一石,宛如龟首,石纹作鱼鳞状。”或即所指。
关刀石虎啸崖南壁间,大石呈片状突起5米余,上丰下锐,形似大刀。又以其中开一凹,左如四指并拢,右作大拇指状,俗称仙掌石。
帝座石虎啸崖上,椅状大石冠于高岗隆起处,高、阔均约2米,椅靠如玉屏,背向天柱,椅座面万壑,峰峦揖拜。因其位置之高,气势之伟,形状之奇,而以“帝座”称之。
蜗牛石天池峰东,虎啸崖上,有巨岩呈圆状耸起,高约8米,长约10米,北上侧突出两个如触角形的小石,很象探头觅食的蜗牛。
笔架石天池峰东,神秘谷出口处,大石横卧,呈“山”字形,状如笔架。南侧石壁旧有葛鹿坪石刻,已模糊不可辨,俗称此为“元宝石”。
吊钟石天池峰南,有石圆顶柱身,上浑圆下翕张,状如古刹梵钟。登笔架石可见。
宝剑石神秘谷中,北壁下有条形薄石倚立,高约5米,宽仅米余,形如半截古剑。
仙菌石飞来峰北侧崖壁间,有石形圆如盘,中间伞状隆起,如香菇平放崖上。俗称蘑菇石或笠石。
金龟石神秘谷口上端,巨石横卧,形同乌龟,条条雨痕勒出天然线条,使之身、首分明,神似向飞来峰爬行,故称金龟朝飞来。旧志谓皖山西有石龟,或即指此。
天狗望月神秘谷口东,巨石高耸l0余米,状如天狗坐地,遥望三台、宝月诸峰。立南关寨北望之,又如一堵石坊,因亦称牌坊石。
象鼻石神秘谷口之南,有石如高约3米、长约5米的大象,尤其是笔直竖起的石鼻,上细下粗的圆柱形状,与真象鼻不可分辨。自南关口上神秘谷经此石旁。
蚌壳石牛马城西,两块巨石形椭面子,并排竖立作河蚌张壳势。又称仙蚌献珠。
牛眠石在飞来峰下,牛马城南,一石独卧丛林中,状如牛眠。旧时有牛眠庵。
葫芦石牛马城南,两圆石迭成一个整体,高2米,上细下粗,中现颈状,如一葫芦置于山间。
龙蛋石南关口西,米余大石如卵置于路旁,以其硕大而称之龙蛋。
恐龙汲水南关口西侧的大龙窝,有石呈弧形伸出崖间,向下垂悬,约4米长,状似恐龙。下有小溪,故称恐龙汲水。乡民从石下经过,习惯呼为穿崖。
铁心石天柱峰北,刘源墓西,3米高的大石,上锐下丰,形如心脏倒置,黝黑如铁。俗称黑心石。
鹏鸟石打鼓峰顶东南侧危崖,一石伸出如大鹏鸟探首亮翅状。
观日台翠华峰北,有一山崖,崖顶有平坦巨石,约10余平方米,游人多在此观赏日出,故名观日台。若面对翠华、麟角诸峰呼喊,此呼彼应,峰壁回音,又称回音台。由于东南诸峰远近参差,回音有明显的时间差,形成了独特的“一唱三回音”的奇象。
天乐台天池峰顶,石如平台,是观赏日落和晚霞的最佳地方。人称“夕照台”。北侧即试心崖。旧志载“明刘若实渡石梁踞天池鼓琴,闻空中奏天乐,有异禽千数从天柱飞来,音同笙磬”。故称天乐台。
(四)异洞
马祖洞佛光寺左侧,大石堆迭成洞,相传为唐马祖道一禅师习定处。洞门狭小,内则宽平可容数十人。洞后大石开裂一隙,每值正午,一道天光从石缝射入,上下四方,明照朗澈,呼为马祖一线天。明万历年间敕封佛光寺时,钦差党礼在洞顶大石上题刻“义山流芳万古”。户部郎怀宁阮自华镌称“嘉平馆”。幽涧泉穿洞而出,潺潺有声。由此可上“南天一柱”。
莲花洞莲花峰顶,大石重迭成洞。向绝壑的一方,有孔如窗。游人凭“窗”远眺,蓝天无际,白云飘渺,峰头竞攒,尘嚣不染,犹如身置天庭。人们就峰名洞,就洞名“窗”外之景,称之为“莲花世界”。
仙人洞拜岳台下,3块巨石架迭成洞,内分上下两层,如阁楼然。北宋仁宗侍御史李柬之曾宿此,并镌字以记之,因亦称“柬之洞”。乌以风曾与6位文友捐资整修,易其名为七人洞。并咏诗纪曰:“同是江湖爱山客,每临天柱倍流连。云开万壑千峰外,洞在青都绛阙边……”
司元(玄)洞天池峰南,有一奇特幽谷,自龙吟虎啸崖下入口,穿五指峰,傍飞来峰,绕衔珠峰,到达渡仙桥,全长400余米。全谷巨石横亘,嵯峨层迭,构成巨型假山盆景式的无数洞穴,幽深微妙,迂回曲折,若明若暗,神奇莫测。人称“神秘谷”。谷内洞上有洞,洞中有洞,或洞洞相连,或彼此间隔。游客到此,穿洞翻石,时而屈身前进,时而匍匐爬行;时而只容一人挤进卡出,时而可许数人并肩同步;时而攀壁探险,时而信步平川;时而一片漆黑,须摸索慢行,时而豁然开朗,可阔步向前。两旁峭壁古松,犹如铁壁挂画。沿途奇花异木,似是丹丘仙境。游完全谷洞穴,须13次进出。大洞三处,称龙宫、迷宫、逍遥宫。道家视此地为洞天福地,道书称之为第十四洞天。旧志称此洞“空邃可容万余武,下有水晶岩,直通沧海。后呼为总官洞。”
观音洞在天柱峰东北,青龙背北面石壁间。洞分上下两个。下洞宽敞,可容数十人,当地山民烧炭,常寄居洞内。洞口有荆蔓遮挡,游人不易寻觅。此洞之旁绝壁上,有前人凿留的足窝。顺而上之,又有一洞嵌在崖壁间。洞壁光滑,洞内仅能容数人。旧时流传,此洞隐秘难攀,非观音大士难以驻足栖身,故称之为“观音洞”。
(五)涧瀑
青龙峰下有青龙涧,飞来峰下有飞来涧,天书峰下有幽涧,千丈崖东有东关涧。晴明时,崖下叮咚滴渗,细流涓涓;骤雨降临,山水疾泻,狂奔怒吼,变幻万千,喜怒无常。步径通处,幽草丛生,闲花乱眼,松吟竹韵,各得其趣。
丫字瀑贺家畈西崖有一瀑,落差50余米。琼阳川之水流至此处,受岩石阻隔,分成两股水流越过崖头,复又合成一条奔泻直下的瀑布,呈”丫”字形,恰似黄山“人”字瀑的倒置。
黑虎瀑黑虎岭西,全长340米,4个跌岩,最高落差400余米,是天柱山中最长的瀑布。源出降丹峰下,经黑虎冲合诸山之水而出白水湾。远看似一条银练,悬挂崇山峻岭之上;近看如白玉蛟龙,腾跃奔入潜水。每逢雨后,山溪横溢,飞流奔泻,声若雷鸣,山岳震撼。
雪崖瀑茶庄北1.5公里雪崖下,石崖高峻,石色洁白,瀑布自崖上飞泻而下,随山势高低曲折呈阶梯状,形同被折叠十数道的白练。石色水色都莹然如雪,故称“雪崖瀑”。落差40余米,大水时,湍湍急奔,终日巨雷轰鸣;小水时,潺谖飘溅,成天碎雨飞花。天柱山飞瀑,数雪崖瀑最奇绝。
激水瀑位于雪崖瀑上里许。瀑旁有石崖开裂如莲瓣,人称莲崖。崖壁陡削,飞流直下,落差200余米。每当雨后,悬瀑从天倾泻,震山荡谷,数里外可闻,故俗称“响水槽”。《寰宇记》称:天柱山“东有激水,冬夏悬流如瀑布”。
飘云瀑牛马城东侧,是天柱山中最高的一个瀑布,海拔1100余米。从飞来峰下聚集起来的飞来泉,经过牛马城后,在这里向东折入飞来涧。这里崖高势峻,涧面宽阔,坡度较为平缓,流泉至此平铺成一幅薄纱,飘然而下,即使丰水时节,也是悠悠荡荡,飘洒如云。
(六)秀松
天柱王松天池峰西南绝壁中。大壑之上,一孤松生于岩缝间,高不愈丈,身有两围,枝桠四出,翠叶如盖,乌以风谓此为“千年物”。松生处,远离崖际,无一杂草灌木,人莫能及,时被云海所没。晴明日,遥望其下临万仞,上逼蓝天,刚直挺立,确有不可一世之概。“天柱老松,此为第一”,新编《天柱山志》称此松为天柱松。
玉壶松飞来峰西南绝壁下。松生三干:左干呈弧形外伸,形似壶嘴;中干直壮而枝叶蓬生,俨如壶身;右干作棱形向中干弯曲,犹同壶把。其整体酷似一把大型碧玉茶壶。
五妹松飞来峰西南绝壁下。一根五干,窈窕神态各异,如五姊妹交臂嬉戏状。
九龙松神秘谷逍遥宫顶巨岩上。松分九桠,各自虬曲劲旋,交缠外伸,势如九条蟠龙。
鹰松仙人洞东侧山岗上。老干中折,一枝桠异样葱郁,宛若凤尾长拖。人称凤尾松,亦称鹰松。
伞松西关寨口西侧。主干笔挺,枝桠均匀扩展,针叶蓬生,下圆上尖,如雨伞撑开状。将军石立于其旁,游人合称为“将军打伞”。
姊妹松小心坡旁。一松两干,高粗相等,紧相依偎,如同亲昵姊妹并肩而立。
麒麟松青龙背上。一古松伏岩而生,高仅米余,坐地分桠,状如麒麟头角。
迎客松大天门南,主干直壮,枝叶葱茏,一支粗桠长长伸向登山步道,似一巨人展臂欢迎游客状。形神兼备,堪与黄山迎客松相媲美。
探海松青龙涧西山腰步道旁。主干基部向上环绕成一个圆圈,然后又从挨根处突地向崖外平伸,下临千仞,时有云海翻腾,因有“探海”雅称。
(七)时景
云海天柱山上经常云铺幽谷,雾掩危崖,到处一片云天海浪。其中最为瑰丽奇绝处有三,即东关寨、西关寨和良药坪。
良药坪是天柱山腹心的一块重地,松竹交翠,流泉丁冬,空灵深远,以清新出胜。每值早晚,烟霞袅袅,起于林壑,浓若帷幕,薄似轻纱,苍翠明灭,变幻无常。倏乎一阔如海,眨眼又一带如绢,袅袅婷婷,飘忽不定,或起或落,或断或续。人们登天柱峰,爱在此留宿,朝看烟霞,晚看明月,夜听松竹和韵,以尽雅兴。
东关寨一带,幽壑纵横,翠竹茂密,怪石奇立,瀑布飞泻。每当早晨和傍晚,烟云便从千丈崖下滚滚涌出,漫如银海。微风鼓荡,时或前拥,时或后退,时或缠绕山腰,时或回旋溪谷。尤为妙者,当云生雾起时,呜呜有声,如海浪呼啸。
西关寨的云雾奇景,更是引人入胜。特别在碧空如洗的早晨,烟霞涌出山林,浩瀚无际,缥缈变幻,有时如一缕轻烟,随风浮动;有时如汪洋大海,白浪翻腾;有时如楼阁幢幢,迭琼堆玉;有时如天仙织锦,五彩缤纷。当游客登上青龙背或渡仙桥,放眼四顾,只见漫漫云气舒展,瞬息万变。忽而一峰乍见,忽而绝壁半开,忽而千峦中断,忽而万壑合冥,忽而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忽而云雾密布,细雨濛濛,真是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天柱云海美名甚多。形如一条宽玉带,紧紧环绕在山腰,阳光照射呈五彩灿烂,谓“玉带云”;形如天幕下垂,银河倾泻,气势磅礴者,谓“瀑布云”;雨过天晴,阳光照在漫山云海里,反射出绚丽耀眼的层层光圈者,谓“光环云”;微雨新霁,四周白云满铺,唯有天柱主峰露出顶端,好似玉笋出土、仙舟浮海,谓“透顶云”;云雾满山,无边无际,一片银海之间,展露头角的山峰恰似座座岛屿者,谓“海岛云”。此外,还有“月下云”、“雪后云”、“雷起云”、“谷云”、“朝云”、“暮云”等雅称。
天柱云海的奇观,为历代名人所赞美。清李绎在《游霍山记》(作者谓霍山即天柱山)中写道:“回视下界,云雾乍起。围绕山腰,白如云城。而七十二峰群,变幻于波涛澜汉间,或锐,或秃,或鞠躬,或矫首,或跌而坐,或峙而立,或曲若长蛇,或窜若奔鲸,或突出若刀枪,或重叠若楼阁,或蹲踞攫拿若狮象之搏人。一刹那间,万灵趋会,虽黄海蜃市无以过之。”
宝光登上渡仙桥,眺望天柱峰,若面前有浓雾密云,背后有强烈的阳光,则面前的云雾,会出现一个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彩光环,层层相套,绚丽无比。这时,若置身于阳光和云雾之间,阳光将人的身影投射到前面的云雾屏幕上,光环中就会出现人的身影,真是奇妙无比。这种奇妙的景象,就是天柱“宝光”,俗称“佛光”。
天柱山水气充足,空气潮湿。这种潮湿空气上升,逐渐变冷,凝结成云雾,笼罩弥漫于半山之间,故常出现半山上日光朗照、半山下云雾密布的天气。天柱“宝光”。是由于阳光照射到云雾时,受到云雾的反射,其反射光再经过衍射发生色散而形成。光环大小,与云滴或雾滴的粗细有关。云滴或雾滴愈细,则光环愈大,反之,则光环愈小。当日光强烈,而云滴或雾滴的大小又较为均匀时,就形成两个至五个同心光环,称之为“多重光环”。天柱“宝光”每次出现的持续时间可达一两个小时。光环时小时大,最小的直径10多米,最大的达60—70米。每年约出现数十次至上百次。月月都有,而以冬季为多。
天柱“宝光”,是令人神往的又一大奇观。每当游人见到自已的身影映于五彩缤纷的光环之中,人止影亦止。人动影亦动,则如痴如醉,其乐无穷。
日出日落天柱山的观日台,是观日出的最佳地点,仲冬雪后和春秋两季,是天柱山观日出的最好时令。凌晨三、四点钟,游人登上观日台,可见晓星渐没,微曦稍露,白濛濛晨雾潮水般地涌出林壑间,似烟非烟,似云非云,飘游于群山层岭之中。不一会,东方泛起白光,渐见朝霞吐艳,五彩跳荡。苍翠的山岭,先变成鹅黄色,再变成玫瑰色,继而又变成淡紫色。整个天柱山如同万花筒似的变换着深浅浓淡种种颜色,忽而这里一块湖蓝,忽而那里一块桔黄,忽而东边如黛,忽而西边似丹,绚丽多姿,目不遐接。
接着,东方天际,红光一线,横贯晓空。须臾,金光四射,几分钟后,上空出现一圈红色的光环,接着便出现一个火红的光点,越来越大,以其锐不可拦之势,冲出紫雾的包围,将其既红且圆的美丽形象,展现在浩瀚澄清的云庭之上,这就是初升的朝阳。此刻,大地山川,为之一亮,远山近峦变成一个水晶玛瑙的世界。渐渐地,红日高照,光芒四射,天上人间,灿烂夺目。
天柱山上观日落,同样是美好的享受。在傍晚时分,游客登上夕照台或渡仙桥,只见圆圆落日,金线千缕,撒向天际。当落日下沉天边时,远山昂首承之,似衔似拥,似吞似捧,恰似王冠上镶嵌着一颗光彩夺目的巨大宝石。如遇全天雷雨,傍晚时忽而转晴,则落日的景观,更是壮丽。此时云锦满天,紫霞万道,犹如一只硕大无比的孔雀在空中开屏,五颜六色,令人陶醉。
二、低山景胜
(一)野寨景区
野人寨,在县城西北9公里处,又名谷口,亦名野人原。宋时于此置野人原赛。南宋末年,义兵长刘源曾为此寨寨长。清初改称善士坊,现简称野寨。
野人寨为一小镇,倚山傍水。古为驿道渡口。如今,潜岳西线公路直贯街心,通向天柱山公路也由此分岔,是天柱山的门户。此地翠岭连绵,溪谷环绕,碧坞烟霞,曲径通幽,是天柱山麓风景名胜荟萃之地。街东,有汉武帝拜岳坛遗址和旌驾桥,有国民党军一七六师抗日烈士墓,有楼房幢幢,书声琅琅,绿树成荫,风景秀丽的野寨中学。街南,有碧波荡漾,轻舟竞渡的潜水。水之南岸,有创建于汉代的吴塘堰。街北,有三祖名刹、觉寂古塔,钟鼓长鸣,香烟飘渺,山光潭影,小桥人家。游人到此,览今思古,情趣倍增。
“潜阳十景”,此地即有五景:
石牛古洞——街北头山谷溪涧中,有如牛的大石两处。一在上游,巨石如牛伏溪底,借流水为浴,仅留腹背在外,水经其腹侧,人行其肋上有两只天然牛蹄印嵌于近脊背处。一在此下游数十米,大石酷似牛的全身,头、背、腹、腿,线条分明,单个地跪卧溪畔,状如饱饮清泉之后,昂首北向,谛听古刹钟鼓之声;前人在此牛背上大书两处“天下奇观”。
介于两牛之间的北侧山崖,有一处突出如台,传为黄庭坚读书台。曾于台上建涪翁亭,久圯,今又仿古复建。与此台相对的南侧山崖,原亦有突出如檐的岩石,两崖几相接,葱茏植被填补了其间空隙,构成不是洞门的洞门,因有石牛古洞之称。前人有诗赞曰:“古洞悠然小洞天,石牛得此本无全。谁迎紫气谁能杖,不粪黄金不受鞭。齿洁无劳临水漱,心闲唯爱枕云眠。千秋山谷真知已,信是烟霞一品仙”。
此地不仅风景幽美,尤以崖壁石刻的繁密、古老、名家手迹居多而驰名远近。石刻数量近300方,历史最早的为唐贞元初年州刺史吕渭之刻,距今1200余年。此中有李翱、李德修等唐代名家和王安石、黄庭坚、李师中等宋代名家的真手迹。元代诗人吴有诗云:“旌驾桥边拜岳坛,神仙何处留空山。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飘渺间。”这些诗文题刻,有的龙腾虎跃,有的苍劲古朴,有的潇洒飘逸,有的端正秀雅。正、草、隶、篆各种书体,颜、柳、欧、米、赵不同流派,应有尽有,如同一条书法艺术长廊。这个古洞是考证历史,学习书法,研究石刻艺术,观赏吟哦古诗词的绝好处所。
山谷流泉——“山谷流泉在山谷寺佛殿后,有黄庭坚题额,周围石甃,澄泓不流,名曰摩围泉。庭坚最爱饮之,自号摩围老人。”“水清澈,沁人心脾。烹茶酿酒,较卓锡、鹤鸣为佳。”如此记载,迭见于旧《县志》中。
老年人说,今日三祖寺后,原为巉崖削壁,北边近墙处有石窟可容数人,窟顶依稀可见“摩围泉”三字,窟壁常年湿渗,寺僧以竹枧接其渗水入桶,专供僧众食饮,不许洗涤。水源如线如缕,干旱不断,游客喜饮此水沏茶。这原是山谷流泉,在炸石开路中被毁。一说寺下山腰宝公洞侧有枯井一口,原是山谷流泉。民国间,又有人在石牛洞入口处小石桥下方的潭壁上凿“山谷流泉”4字。于是,后人多以此处为是。
“山谷流泉”由于林壑优美,流泉清甘冽,曾吸引很多文人学士前来优游。清何迪有诗云:“翠壁烟萝绕地成,灵源天辟最清澄。斜穿竹屋当窗白,暗咽松风抱石鸣。断岸有苔留马迹,碧潭五日不云生。风流千古成追赏,漫说苏黄最擅名。”
吴塘晓渡——野寨街隔潜河与青口相对,汉末刘馥于此兴吴塘堰,堰上设渡。旧传“若有仙子,每将晓时棹舟济渡”,不用人撑。吴塘晓渡即因此得名。
旧传虽不可信,但此处为古驿道渡口,过去,晨起竞渡人甚多。绿柳沿溪,红桃夹岸,两侧山光似黛,草色如茵,朝霞映照,碧波荡漾,轻舟竞渡,水鸟飞翔,烦嚣中有幽清,扰攘中见恬静,漫步岸边,却是别有风韵。不仅晓渡如此,“月明反棹,古寺钟声;天中竞渡,锦标楼船”,也如一幅精美的天然画图。
诗崖漱玉——吴塘晓渡之上侧有石如剖开之莲子,乡民呼为莲子崖。崖壁面临潜水,平滑如经磨削,唐、宋名人雅士满镌诗词于其上,因雅称诗崖。原本“峭壁千寻,潭深百丈”,碧水潆洄,“水石相激,如漱玉然”。“二者璧合,名之“诗崖漱玉”。清顺治时已是“苔藓菁葱,字迹灭没”,且曰:“万历间,好事者于舟上置梯,用朱涂其字,犹朗然可诵,今则沙淤河高,泊舟崖下,掬水湿苔可辨”。民国前,诗文已全被沙淤,今仅存莲子崖上半截。当年的“诗崖漱玉”颇为奇特绚丽。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满天云锦,映入潭中,反射崖壁,五彩缤纷,金碧辉煌。游人泛舟潭中,飘然如履仙境,历代贤达高士,常来此泛舟游览,把酒吟咏,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优美诗句,如:“洞传海外飞仙岛,水接天中织女河。”“苍崖壁立水之湄,珠玉镌成古篆碑。”……
酒岛流霞——小街西南。旧志载:“吴塘之浒有石岛,石色殷如赤玉,清流映彻,光彩绚烂如霞。游人每于此泛觞,不减兰亭辋川之胜”。清代,石岛逐渐被河沙淤没。
古时酒岛的景色极为奇特优美。前人曾有诗赞曰:“幽壑灵崖百卉香,临溪石色映波光,烟生深岛飞晴霭,花落长堤点夕阳。王氏兰亭同出水,习家池馆继流觞。游人坐对青樽落,醉倚层云任酒狂”。
(二)九井河景区
天柱深山景区诸水,汇流过宋家板桥后,称九井河,经丫字瀑下,过天祚宫旁,奔西风崖,穿落马桥入潜水,全长约6公里,上、下游海拔悬差大,中途出现9次大跌坡,冲击成9个大井潭,因以九井为河名。
落马桥在潜岳西线公路上,野寨北去约2公里,乡民习惯沿此桥上溯,逆数井名为一、二、三、四……;又就各种传说,美诸井名为珍珠井、风井、雷井、云井、龙井等。
珍珠井——九井之一,江家畈南。此处河宽,势平,落差较小。井下口参差岩石,阻拦着激泻河水,溅起银亮水花,如珍珠闪烁。
吊罐井——九井之二,珍珠井之上,瀑长仅三四米,瀑下岩石中有宕如吊罐,口小底大,其深莫测。
风井、云井、龙井——九井之三、四、五。位于吊罐井之上。河道至此突转九十度大湾,峡谷成东西走向,落差达百米以上,分3次跌落,形成上、中、下连续3道飞瀑和阶梯式3层井潭,雪喷玉溅,谷震山颤,行人惊叹,鸟兽潜形。夹岸石壁千寻,榛莽丛生,攀跻无路,驻足无坡,见者咋舌,誉之为“小三峡”:
最上一层井地险崖陡,不攀拽藤萝不敢停步探首。井面数亩,是九井之最大者;井水碧绿,亦九井之最深者,相传曾缒下麻线3斤,仍未着底。群峰紧护,高插云表,阳光无由照射,雾霭常年弥漫。一到山洪暴发,阴霾密布,胆小人莫敢近之。此即旧志所称“龙井”,谓井下“有司命龙王,主管阴晴”。“久旱,杀一犬投其中,大雨必降,犬亦流出焉”,是以又称“三牲井”。乡民以其跌落下去不可生还,而呼之“棺材井”。侍郎黄仲昭曾咏此云:“山腰石罅浸寒泓,神物蜿蜒久著名。信是地留千古迹,静涵天象一河明。洞前云雾时翻墨,岩下风雷昼作声。几度旱年祈祷处,解施霖雨济苍生。”
中层为“云井”。就其山谷深潭,时有雾霭笼罩之状而名。
下层为“风井”。此下,谷长且狭,阴晴有变,山风呼啸如龙吟,闻者胆战。建华小水电2站在其旁。
梁公泉——九井之六。顺治《县志》:“梁公泉,天祚宫前。”实亦九井瀑之一。自九井河源头顺流而下,步道紧挨河畔,一路皆谷深天窄,林密山耸,飞瀑咆哮,激流喧哗,轰鸣声不断。到梁公泉下,突然天开地朗,有近1平方公里良田、农舍呈现眼前,便觉心境猛然宽松,耳际顿时平静。如值杜鹃红遍,新秧绿匀,立“小平原”下方,回首蓝天白云,青山素练,鸡犬相闻,山歌对应,简直疑身置桃花源中。
此泉是九井河诸瀑之最长者,直下近40米,而其东侧的建华小水电1站之上,沿山崖凿有人工引水渠,闸口排泻的悬流,则较其更高更长。两条长瀑,平行飞泻,此景唯是处独有。
“小平原”东边山麓为天祚宫故址。泉上崖体中有洞可容人,飞瀑掩洞口,人称水帘洞。有20多米瀑流跌悬梁公泉上,挨顺序上数,称七井瀑。
雷井——九井之八。建华水电1站人工渠上端不远处,瀑流幅宽粗壮,冲激崖下石潭,声如万钧雷霆。又因其狂奔疾泻如激怒状,比拟为张飞井。
天井——九井之九。以“天”名井,取其为九井之最上者之义。井在板桥南,水到井潭中如推磨式旋转而下,俗称磨潭井。
九井西风——“潜阳十景”之一。旧志称:“旧传,志公与白鹤道人争山构隙。道人设九厕于西以秽寺,志公持锡杖凿九孔(即九井),出风返秽气入真源。说似不经”。传说不可信,旧志已明言,但西风每夜自九井河起,“自山谷真源,以至沙河,松吟竹韵,谷应山鸣”的自然现象确实存在,这是因为九井河一带山势奇特,地形错综复杂,气候变化多端,空气流动急剧,因而形成一股很大的高山空气流,至谷口一带,由于山峰西高东低,便转头东吹,为一股独特的西风。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风向皆然。夜间温度比白天低,故入夜后,空气流动性更大,西风就愈烈。“西风夜吼夏如秋”,盛夏之夜,西风一来,酷暑顿消,兼之松涛竹浪,水声蛙语,如弄箫抚琴,妙境天成,实为绝美的避暑胜地。
(三)虎头崖景区
虎头崖、白云崖是并列于野寨林庄村最高山岗的两座峰峦。在野寨东北约4公里处,出县城北门,两峰尖作为第一山层映入眼帘。东边尖耸如塔,岩石裸露呈烟云色,阴晴变幻时首招浮云,因名白云崖。西边峰头半圆,上覆植被如虎毛,中露裸岩如虎鼻、虎目和大张的虎口,因称虎头崖。以两峰紧相毗连,人们惯以其中一名统称之,呼虎头崖者较多。
白云崖西南山上,方圆里许遍布异于周围山峦的大石。石以圆形居多,有滚圆如珠,有椭圆如蛋,有扁圆如盘、如鼓、有半圆如蒙古包,苍松灌木杂生其间,游客到此,如在古代军帐中行进。自下方仰望,似是一天然“盆景”。
此处奇石有:
石船或曰船石,在白云崖下涧沟中,石长20余米,宽、高均在10米左右,船首、船身、船尾、船仓,轮廓毕具,线条分明;似经起重机吊起,有意垫放几块小石于其下,淙淙泉水自船底流过,欲湿不湿;船头高翘,气宇轩昂;船前沟壑陡落千丈,大有潮生即发,直泻江河之势。明进士知潜山县事江西罗文博,大书“元气磅礴”四字刻于船舱上;今有游人叹咏曰:“白云缥缈处,天凿一孤舟。千丈悬崖勒,半溪浅水浮。仅乘仙客也,兼济世人否。缆解何时发,春潮满壑流。”
铁笛龛船石向上再右转,不到百米处,有石龛如马车大轿横置在人行道旁,龛长约3米,高、宽各约2米,外圆内方,龛壁端方光滑,不知何代何人所凿,楣槛轴宕依然。旧志称:“远古鲁道人玄辔也”,道人“常坐其中吹弄铁笛,百怪恭候,众仙聆听。声随风传,百里皆闻。”“内似帷屋,外皆肖仙家用物”。明嘉靖御史大夫李元阳楷书“铁笛龛”三字于龛内后壁,并在左侧壁题刻曰:“兹龛何代凿?灵壑含幽光。讵意空岩里,仙人有盖藏。……”右侧壁也满凿明人诗章。人坐龛内,说话便生回音。龛外有“捣药臼”、“晒药台”,传为鲁道人炼丹用物。明余珊称此为石屋,有诗咏曰:“万山含翠著云烟,与客携壶醉洞天。长笛一声青鸟外,却嫌金屋贮婵娟”。
无量寿塔铁笛龛左后丈许,巨石依白云崖山体堆起,高耸入云,上锐下丰,形似石塔,有人在基部巨石上刻“无量寿塔”4字。清代邑进士张必刚大书“超然物表”于其旁,圆浑厚重,颇见功力。底层巨石中凿有大石床,床沿、踏板毕具,可供十余人同卧。“塔”体堆砌的大石,体积、形状均无规则,缝窍甚多,不能跻蹑处有人工凿就的阶宕,游人可上下翻越嬉游。在高约数丈的“塔”中心,前人就一巨石凿成殿堂形石室,左右石壁都有灯龛,有北宋绍圣时石刻多处。凡可攀援处,几乎满布宋、明石刻。亲身登陟者,可领略“移步换景”的无限幽趣。
石塔顶端有一酷似尖脚鞋的怪石架在正中,乡民称之“娘娘鞋”。旧时传说:“起蛟”时,“塔”上诸石颤动,大有即将滚泻之势,观音菩萨过此见之,脱下一只绣花鞋将其镇住,山下百姓才免遭灾殃。
老母猪石此景点由两块巨石组成。“猪头”在船石前头,阔额长嘴,大耳耷拉,维肖维妙。“猪身”立船石尾后,瘦骨如柴,“脊”、“肋”根根显露。乡民传说:猪欲害人,被神仙斩得身首分离。
狮子石沿船石的小溪畔人行道稍上,有石如四脚跪伏、闪腰昂首之巨狮,踞于道旁。“狮”前有无数滚圆石球,似供其恣意嬉耍状。
和尚撵美女石过狮子石再前,在塔祝岭南廖家宕,有两大一小的巨石,组成一段神话景观:“西边一石,如身高4米之女郎,楚楚欲步,巧倩顾盼于前;约隔50米的东边,一石顶端滚圆如僧头,石身纹理似袈裟披身,高约5米,面向“美女”;此两大石间有一小石状如尖足鞋。乡民就其神形,以“和尚撵美女”统称之。传说女郎进香,遇到和尚萌动春心,欲去僻静处野合,天神震怒,指化为顽石,以示惩罚云云。
天柱晴雪“潜阳十景”之一。顺治《县志》:“天柱晴雪,天柱寺左。其山面西,石块然峭拔,色苍而黝。露浥其上,旭日从山后转映之,偏山莹然如雪,晶光四射,令人目眩。惟晴霁时,当卯辰之刻登寺眺之,其景始奇。夜月时亦然,故名雪山”。《太平寰宇记》:“唐贞元二年,皖山东南忽然爆裂,皎然如玉,行路远见如镜悬焉。其年刺史吕渭闻奏,因山改万岁山乡为玉镜乡。”乌以风《天柱山志》:“玉镜山在天柱峰之东南,一名玉照,崖有双虹、晴雪……”综三家之说,天柱寺东之五镜山,应是古“天柱晴雪”景点所在,即天柱寺东之晴雪崖也。由虎头崖去玉镜山,最近最便。然而,今人因青龙涧之北的山岗布满白沙,常年如冰雪封盖,晶莹耀眼,故习惯将此地称之为“天柱晴雪”。此说与旧志所载不合。
“天柱晴雪”是天柱山独有的奇观,古今游人,登临观赏如入天宫琼瑶,无不为之陶醉。前人有诗赞曰:“巉绝奇峰自古闻,今观晴雪信超群。千寻玉照悬秋月,一柱冰霜散夏云。”“孤峰屹立耸层霄,积雪多年未易消。万丈寒光通碧汉,一团晴影动琼瑶”。
三、梅城景胜
相传,今潜山县城,春秋时为皖国故都,楚灭皖后,楚灵王于此创皖城。两汉以此为皖县城,东晋末以此为怀宁县城,元至治年间,始为潜山县城。抗战之初,民国政府于此建梅城镇,县人渐渐习惯以“梅城”简称之。
自东汉建安时起,至南宋端平末止,今梅城地域,作为兵争重地和州郡中心,长跨11个世纪。此间名流群集,也劳役迭起,因使此地及其周围留下了许多美妙传说和绚丽景观。如“孔雀东南飞”、“二乔”入东吴、“左慈炼丹”、“葛洪学道”、“宝志卓锡”、“白鹤择地”、“太子读书”、“璨师阇维”。乃至山谷、真源寺观之建,太平、觉寂浮屠之兴,如此等等,无一不以此为中心而辐射派生。
梅城为一县治所的历史,即自汉立皖县时起,已达两千余年。除在历史上有其重要战略位置外,迷人的自然风光,也是历代宦者不忍迁徙的原因之一。在新楼簇起,地无余隙的今天,天宁寨、南湖诸地,还有其游赏价值。
天宁寨位于梅城南部,高出四周7—10米,面积约5亩,是城里唯一的一座小高地。北宋庆历年间,寨上始建天宁寺;明末史可法,于此建天宁营;后来,逐渐衍生为天宁寨。“寨”的西北部,现为中共潜山县委机关驻地,红楼幢幢,绿树森森,颇有大家“别墅”风韵。“寨”东南辟为国营梨园,梨花开日,“瑞雪”满树,梨子熟时,果香扑鼻。即使在平时,因其近临南湖,远对田野,视野开阔,空气清新,自觉其有沁人心脾之处。王安石曾于此寨筑读书台,胡缵宗曾于此寨建皖山书院,皆因其处闹市而无喧嚣,境幽清而不岑寂之故。
寨南麓有三湖,雪湖、南湖、学湖,亦统称南湖。三湖相连,总面积约数百亩。明、清之时,南湖北岸辟为儒学区,借湖水为“襟带”,并于其南岸建文峰塔象征“文笔”,诸生员常于湖中泛舟取乐。潜邑举人刘斯极曾作《南湖泛舟》诗,句云:“佳境渐能入,还过莲叶东。鸭头羞水绿,人面映花红。云引催诗雨,波摇醒酒风。回舟瞻北郭,山色远空濛”,仔细玩读,不难体察出其景其情。如今,虽学宫不在,宝塔无踪,而湖中莲藕丰盛,且有夹岸垂柳和高楼倒映其中,组成一幅美丽图画。夏日,漫步岸边,饱赏湖光山色,别有一番情趣。
“潜阳十景”梅城景区有其二,即“乔公故址”和“舒台夜月”。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叙事长诗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故事中男主角焦仲卿故里焦家畈,在梅城东南4公里,即今梅城乡河湾村土名“焦四坊”处。晋代创建的太平塔,建国后兴建的烈士陵园和博物馆、文物陈列室,80年代兴建的张恨水陈列馆,均在城北彰发山麓,经常有游人前来瞻仰和参观。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