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名特产品生产技术与推广
“天柱剑毫”茶叶生产技术“天柱剑毫”系特种绿茶,在1985年南京全国名茶展评会上被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其采制过程:清明后20天中,选择特种环境下生长健壮的茶树,分批采摘柔软、肥壮、匀齐、多毫、节间短、黄绿色的芽叶,分期分批付制。制作分杀青、炒胚、烘焙三道工序。最后,稍加拣剔即可包装。
舒席制作技术推广县内竹席生产历史悠久,做工考究,产品久享盛誉。其加工过程:选择腊水竹,用其丰满节匀色彩光亮的中部主干剖开制成篾片,将篾片制成篾丝,蒸煮凉晒后进行编织。舒席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技术传授以师带徒形式进行,其中家庭中上辈教下辈的代代相传现象最为多见。80年代后,舒席制作技术在县内产区得到广泛推广。现有8乡30多个专业村,老少皆会,从事生产者3万多人。
汉皮纸、书画纸生产技术推广汉皮纸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木本植物“大构皮”和“杨桃花”。生产大都属手工工艺,其生产流程为:蒸煮、拣皮、制浆、帘捞、焙烤。自1977年至1987年,生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仅乡镇企业生产厂家就由4个发展到34个。官庄生产的书画纸,以优质野生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生产技术经改进和推广后,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经国家档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鉴定,予以高度评价。
二、其他生产技术与推广
稀播壮秧技术推广1979年,县农科所开始稀播壮秧与密播对比试验,早稻秧田亩播60公斤(密播150公斤),秧龄35—37天,双晚秧田亩播40公斤(密播125公斤),单产稀播比密播高出一成以上,1980年全县推广。
银光漆生产技术推广1980年,银光漆由技师黄世忠采用天然树脂漆配砷化汞等特殊原料熬制成功。这种漆涂饰到桌面上后,漆膜坚硬如石,漆膜底层有一层很薄的汞合金,经人工磨光后,光如镜黑如墨,不褪色,越用越光亮,耐温60°—100℃。生产过程为原料配制、熬炼、冷却。熬制过程中技术参数没有仪器,靠熟练掌握。1981年,县家具厂成批生产银光漆圆桌、方桌,1985年生产500张银光漆桌。1984年安徽省二轻厅批准县家具厂上“仿古兼新银光漆家具”生产线,后因多种原因没有实现。自1980年至1985年,由安徽省、安庆地区及县二轻系统组织,先后举办7期银光漆技术培训班,推广银光漆生产技术。
小蚕共育技术推广1981年,县农业局、供销社、科委在余井万丰村,黄柏的塔畈蚕桑场进行小蚕共育试点、示范,1982年在一些重点场、户推开,1983年向全县推广。至1985年,小蚕共育点由1982年的2个增加到146个,共育蚕种张数由1982年的82张发展至5388张,小蚕共育率由1982年的2.6%提高到70%。1987年,全县有小蚕共育点164个,共育率达86%以上。
沼气技术推广1959年3月,县内开始兴办沼气,县直属机关、学校和在城厂矿,建起了沼气池,半年之后,因效果不佳而停建。1973年,牌楼公社棋盘大队和青楼公社进士大队通过在四川工作过的本地人的技术指导,采用“三合土”捶制成463个沼气池(其中进士大队370个,棋盘大队93个),使用效果很好。1976年,余井区各公社强调“沼气化”,每个自然村有一个以上的沼气池,使用期5年以上。1981年,全县推广水压沼气池,但因技术等方面原因未能全面推广。1983年,县能源办公室采取经济高额补贴方法,在全县分点用混凝土整体现浇法建池10口,做典型示范。1984年,采用自费、公费各半的方法在全县建池58口。1985年,建池147口。1986年,采取自愿自费与适当扶持的方法,在全县建池189口。至1987年,沼气技术在本县还未得到较好的推广。
省柴灶推广县内农村居民向来皆用明火灶,灶膛大,耗柴多。1980年,县能源办公室在全县农村推广省柴灶。在杜埠、黄柏两乡分期举办了瓦工培训班,受训瓦工100多人。1984年,又在梅城、余井、源潭举办了瓦工技术培训班,受训瓦工128人。到1987年底,全县建起省柴灶2314台。在推广省柴灶的同时,全县推广余热器。1987年,全县农村安装余热器有2314户。
柑桔生产技术推广1974年,县从温州引进柑桔种苗,聘请一名技术人员,在余井公社建军大队试栽柑桔1100株。1975年,余井、源潭、黄铺等区部份水库、大队,逐步发展柑桔生产。1982年,为推广柑桔生产技术,进行矮、密、早、丰试验,县聘请技术人员,举办培训班。1983年,县多经办、供销社、农业局、科委等单位抽8人组成两组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柑桔生产场地考察,初步确定全县可种面积为5000余亩。1984年,安庆地区行署召开柑桔科技攻关阶段总结会议,60名与会人员考察了潜山柑桔生产。会议认为汪岭村枫树村民组柑桔园密植速生丰产技术是一项阶段性成果。1985年,县内种植柑桔1471亩。1987年,柑桔栽植已分布县内7区、23乡、107村,有效种植面积达2990亩。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