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农村储蓄
1953年11月,县内举办优待售粮货币折实储蓄,由合作社、粮食部门揽储,利息从优,存满一个月、两个月者月息1分;存满3—6个月者利息1.5分;存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由银行发给定期定额存单,面额为一万、三万、五万、十万元四种(旧人民币,简称旧币)。全县累计储蓄数额为2211元(新币,下同),吸储占现金投放数的33.1%。
1958年,在“全民办工业”的号召下,全县开展群众性的集资存款活动,到6月25日,全县已有90%以上的农民,报存现金和金、银、铜、铁、锡以及木材、毛竹等折款共260余万元,其中实存40万元。
1981年5月,县农行开办有奖有息定期储蓄,每户20元,一次存入,定期一年,到期支取本息。1984年,举办四组有奖有息定期储蓄,存单面额一组为20元,二、三、四组面额均为10元,由信用社收储,共发行50万元,存期一年,到期支取。是年信用社各项存款比1983年净增371万元,转存银行款也相应净增336万元,扩大了信贷资金的来源。
1985年9月,增加储蓄种类,开办“定活两便储蓄”,存单为有价证券,面额为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五种,由存款人自愿选存。存款不足6个月按活期计息,存满6个月不足一年按定期计年息;存满一年不足三年按定期一年计息;存满五年不满八年按定期五年计息。在存款期间如遇利率调整,实行分段计息。年末,全县农村定期储蓄存款余额276.2万元,活期存款余额66.8万元。
1987年5月起,增加四种储蓄,即“有奖有息储蓄”、“以存定贷、存贷结合储蓄”、“职工建房长期储蓄”、“定额储蓄”,是年底,全县农村定期储蓄存款627.25万元,活期储蓄存款257万元。
二、城镇储蓄
民国26年(1937年),安徽地方银行潜山分部,经办储蓄业务,分活期储蓄、定期储蓄、通知存款三种。定期存款内,又分整存整付、整存零付、零存整付、分期付息四种。
民国29年下半年,物价暴涨,客户存款锐减。抗战胜利后,分部储蓄存款余额为766.22万元(法币)。
建国后,县人民银行办理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三种。定期储蓄又分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积零存整、存本付息、整存零取五类。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具体情况,分别举办过定期有奖储蓄和活期月奖储蓄。
1950年5月,推行“保本保值储蓄”,又称“双保储蓄”。1950年吸存1707元,1952年只吸存295元,是年7月停办。1953年续存,一律按本金1分计息,不再保值。
1951年2月,开办活期储蓄;5月,开办定期储蓄;7月,开办有奖贴花定期储蓄,包括整存整付、零存整付、整存零付、存本付息四种。到年底,共吸存150户,计存款600万元。1952年底,共吸存490户,计存款1760万元。1953年,县人行为加强储蓄业务,在定期储蓄种类开办整存整取、零存整取或整存零取等多样方式,方便储户。1956年,停办定期储蓄,并将农村人民银行营业所经办的“农村储蓄”科目余额,全部转入城镇储蓄,具体划分活期、定期、有奖三个专户,城储开始下乡。到1957年,有奖定期存款达5000户,零存整取达700户,年终储蓄余额较上年净增8.8万元。
1958年,开办定额储蓄。1960年,停办定额存单储蓄。12月停办有奖定期贴花储蓄,同时在整存整取定期储蓄种类内增加半年、二年、五年、十年几个计息档次。1961年,开办“零存整取小额定期储蓄”。1964年,储蓄业务贯彻“以定为主”的方针,年终完成年度计划的126%,其中定期为23.2万元,占总余额的86.5%。1966年1月起,推行零存整取小额储蓄(记帐式),1972年1月停办,同年6月恢复。
1981年10月,开办“实物有奖有息定期储蓄”,10元开户,定期一年。年末储蓄额净增34.6万元。1982年4月起,又开办有奖贴花储蓄,月月摇奖,当月贴花,城镇储蓄存款继续增长。年末储蓄余额195.1万元,净增38.5万元,储蓄巩固率达30%。各项存款比重为:整存整取占64%;零存整取占12%;活期占16%;华侨储蓄占0.9%;有奖储蓄占1.5%。其中定期10245户,贴花2420户。1985年4月1日,有奖贴花储蓄停办。
1983年,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工调后,职工工资增加,城镇就业人口增多,群众手持现金者增多,储源扩大。县人民银行相继实行“小额储蓄奖励实物票证”新办法,收到较好效果,年末储蓄余额达247.2万元,完成增长额52万元。1986年,县工商银行开办50元面额的定期有奖有息储蓄,年末净增储额120.2万元,储户增加3883户。1987年,比上年同期下降6.4万元,与在城其它揽储机构比较,两者比例为3:10。
1950—1987年全县各项存款情况表

上一篇:第一节 存款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