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粮油储运
仓储清末到民国初期,国家征收田赋,全是折色缴银。募集积谷,虽有提倡,但兴废无常。民国28年(1939年)县内有县仓1座,乡镇仓25座,共积谷20270担。民国31年有县仓1座,乡镇仓17座,保仓254座,积谷20367担。民国30年全国田赋改征实物,据安徽《田赋征实征购辑要》载:“……开始筹建仓库,惟以本省经费预算有限不能大量修建……遂利用祠堂庙宇及借用民房,征工征料,略加修理,以为临时仓库囤储”。县内当时仓库分布:余井办事处下辖3个,源潭办事处下辖4个,痘姆办事处下辖2个,黄柏办事处下辖2个,水吼办事处下辖2个,全县田赋粮食收纳仓18处。此外在重要军粮交拨和转运地水吼岭白马潭、槎水畈油坊街设立2个聚点仓库,也屑征料征工修建而成。
建国初期,县内粮食市场为私营粮商占领,粮食部门的业务主要是公粮的接收、保管、调运和拨付军粮及地方行政人员的粮食供应,粮仓因陋就简,利用祠堂、庙宇、公房和借用民房,加以修理,用以储粮。1951年8月,余井支库建成1座容量为100万公斤的民俗式仓库,为土墙木地板结构。1952年,全县有粮仓27处,除余井1处为粮食部门自建外,其余都是借用公房、祠堂,总仓容量达到1106.5万公斤,均为土墙木地板结构。1953年,粮源扩大,粮点相应增多,野寨、油坝两地先后建简易仓库各1座,容量分别为77.5万公斤和70.5万公斤。1955—1956年,除继续增建大批简易仓库外,在交通要道的梅城史家塝、源潭等地开始兴建一批苏式仓库,还建了一批花工少、造价低的草棚仓库。1958年,全县6个粮油中心站33个分站,仓库总量为2443.5万公斤。其中简易仓库容量1142.5万公斤,占46%;苏式仓容量372万公斤,占15%;基建房式仓容量203万公斤,占8.2%;祠堂民房仓容量602.5万公斤,占24.3%;草仓容量163.5万公斤,占6.5%。1971年和1972年,学习北方经验,在各地建造67座土圆仓,总容量为440.5万公斤。土圆仓虽造价低廉,但使用价值不高,多雨季节极易损坏,后被淘汰。1977年,全县总仓容量达到4513.5万公斤。1978年以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生产有极大发展,农民向国家提供商品粮大幅度增加,由于仓容不足,出现了群众“卖粮难”、国家“储粮难”的情况。潜山县积极增建仓库,扩大仓容。1978—1985年,增建57座基建房式仓,容量为3492.5万公斤,相当于1952—1977年25年中建仓的总容量;搭露天堆46个,先后收粮3600万公斤,占当年总入库的50%。1985年,全县总仓容6247.5万公斤,另有露天堆底座38个,能堆放粮食约1005万公斤。1987年底,全县粮食仓库总容量为6681万公斤,其中简易仓容量为775.5万公斤,占11.6%;苏式仓容量为839万公斤,占12.7%;基建房式仓容量为5055.5万公斤,占75.68%;祠庙民房仓容量为11万公斤,占0.02%。另有露天堆固定底座31个,可堆存粮食990万公斤。
油罐建设从1955年经营油脂以来,在调拨、加工、储存、销货各个环节中,均利用油缸、油池、油柜、油桶盛装。1973年,建钢板油罐8个,总容量为7.5万公斤,后逐步增设,到1987年底,全县共有钢板油罐12个,总容量为37.5万公斤。
运输建国初期,粮食系统多以祠庙、民房作为仓库,仓容小、仓点少,分布又不平衡,每当秋粮入库,总是以“送粮服从仓库”的办法,一般地区送粮往返15—20公里,少数地区竟达35—40公里。当时县境虽有安(庆)宿(松)公路,但距仓库多有一定的路程。每届粮食调出,都需组织大批人力工具投入集运。源潭区1950—1952年每年接收粮食150多万公斤,其中有105万公斤粮食都是越过公路,送到相距2.5公里的江祠、田祠两仓库接收,调出时又组织千百民工,利用肩挑、车推返回集运到公路。余井、梅城、黄泥等地也是如此返回集运到河边。因此,每年增加了大批的二次集运费用。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增加了粮点;1955年,各地建立粮油分站点46个,并先后在交通点线扩建一批仓库,交通条件有所改善。1957年,根据“打破行政区划,按照合理流向组织入库”的要求,本着有利于送粮群众,并参照农民交售征购粮食义务运送不超过单程7.5公里,每人以100公斤计算,余则付给运费的原则,在征购粮食入库时一次摆好。1971年,全县总入库粮食3000万公斤,一次摆到交通点线的有2700万公斤,占总入库量90%,其中沿河有225万公斤,沿公路干线有2240万公斤,公路支线有235万公斤。是年,全县跨界交粮93.5万公斤。另外还使用廉价运输工具,抓紧抢水运输,节约了运费。
运输工具建国前,全县各地交通不便,粮食流动全凭肩挑。建国初,国家入库粮食每届调出,除源潭区可用汽车运输外,梅城、余井、黄泥等地全靠河道筏运,县内平衡调拨和二次集运,大部分仍以人力肩挑和手车推,少数地方用板车拉,既费劳力又增加费用。1955年以后,境内交通条件改善,安(庆)、宿(松)公路修复;1957年,潜山、岳西公路通车,对县内产、销平衡和减少二次集运,起了很大作用。1978年后,全县公路建设有了发展,到1987年底,全县39个粮油分站除割肚粮油分站外,其余都全部通车。粮食外运时,也不需二次集运,各站、厂、库都可直接发车,人力肩挑和车推的运输方式已经结束。承运粮油主要是粮食系统汽车队,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1987年底,全队有主车11台,拖车10台,总吨位90吨,年货运总量为56117吨。
二、商业储运
经营批发和调拨业务的商业机构,在建立了一定的货流秩序之后,都有不同类型的仓储设施。
新中国初年,国合商业都是租借民房做仓库。1951年,县合作总社首次投资为源潭社修理民房仓库费用。1956年,县供销合作社第一次在县城建造9开间简陋仓库,总面积220.5平方米。1957年,国营各商业公司划交县商业局管理时,所有仓库全借用民房;县公司共借民房21间,源潭、余井、水吼、黄泥、油坝5个分销处共借民房36间。
60年代起,国营商业系统陆续建起仓库。供销系统,1963年仍有33%的仓库租自民间,面积1997平方米。1965年,王河、余井基层社始建化肥、农药专用仓库各150平方米,是年,各地分别建备战盐仓。1969年,县百货公司北门外老工业品仓库被洪水浸渍,商品损失严重。第二年,国营商业系统开始规划,迁建仓库,70年代,陆续将百货、五金交电化工、糖烟酒、盐业、石油煤炭等仓库移建于彰法山上。
1971年,供销系统曾沿公路建氨水池24座,耗资4万余元。1972年,国合商业同时改装“小土密封”烟库共25座,面积405平方米,另备密封箱、柜等236个,梅雨季节共可贮卷烟29万条。是年,县石油燃料公司彰法山油库总容积750立方米的15个油罐投产使用。1976年,供销系统扩、改、修仓库面积达6750平方米,但至第二年,仍有占仓库总面积10%强的库房租自民间。
1979年,县石油燃料公司源潭分销处地面双自流式小油罐库总容积500立方米的10个小油罐投产使用。1982年,供销系统全面扩改修各地仓库18880平方米;1987年,供销系统仓库总面积达22984平方米。
80年代以前,县内商品货源主要来自安庆。1952年,县合作总社即在安庆设立转运小组;1958年,随县社同时并入商业局。第一次国合分家时,县百货公司在安庆设立中转站,县供销社亦恢复其转运小组。1971年,国合再次合并,两个转运机构合并为潜山县商业局驻安庆采购转运小组。国合再次分家时,驻安庆小组机构未变,两家所属有关公司按比例分摊人员费用,县供销社委托县商业局管理,办理两家公司在安庆的采购转运业务。运输工具主要是汽车。1953年冬,县合作社系统购置1辆大道奇货车,经营运输11年,于1964年冬移交给交通运输部门。
进入70年代,国营商业系统食品公司购置江淮牌货车1辆。县百货公司1972年购置罗马油罐车1辆,1973和1975年先后购置江淮牌货车2辆。80年代,国合两家的有关公司与基层社纷纷购置汽车,1987年,县国营商业系统有汽车19辆,县供销系统有汽车13辆。
1949—198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表

建国后居民消费品、社会集团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统计表
(1959—1987)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