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饭店(旅社)业
抗日时期,用土车推大笤巴(竹丫制),挑盐、挑纸的过境商贩特多。为避开日军突然袭击,他们多行乡村便道。那时,临时性的农家饭店遍布便道旁的村落与小镇。抗占胜利后,商旅行路改以公路为主线,旅馆、饭店也逐步丛集于沿公路集镇,如源潭、余井等地。但经营者不多。1949年,县城纯以旅馆为业者也只有三两家。
建国初,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也为兴办旅馆业者带来机遇。1955年私改登记时,全县饭店97家。县城有29家,其中长来号、潜西号、柳春发、柯万兴4家资金都超过千元人民币;各区乡集镇都有几家方便型饭店,高界公路沿线及黄泥、河镇、水吼诸镇稍多。后来,城乡饭店业都被纳入合作商店中,专营性质的少,兼营性质居多。
1957年,县城有由15户组成的专营饭店1个,资金1.03万元,5个门点经营,1个单位核算。1958年后,国营潜山饭店与皖河旅社(后名县委招待所)先后开业,接待大小会务和过往国家职工。此后,仅一些民间旅客由合作饭店接待,门点很快减少为1个。1964年,潜山饭店已有床位150张。
农村人民公社化后,农民基本上没有经商的。黄泥、王河、黄铺、水吼、油坝、野寨、源潭、余井等地都只有1个专营或兼营的合作旅社,槎水、龙关原各有1个公社经营的饭店,1965年交由黄柏基层社接管。1978年底,全县乡村共有17个合作旅社门点,122人从业,280个床位。
80年代,国营商业除在县城增建1个舒州旅社外,还对潜山饭店不断改善设施,拉开床位档次。1987年,潜山饭店有床位279张,床位价格一等6元,二等4.5元,三等2.5元,四等1元,年接待旅客3.9万人次,营业额9.37万元,利润0.84万元。与此同时,城乡所有合作旅社,因设施陈旧,退职、退休人员多,大多年年亏损;而新兴的个体饭店获准开业后,却因价格灵活,招待热情,发展势头十分看好。
二、理发业
县内理发业者,从前都以“剃包头”为主要服务形式,从业者绝大多数以务农为基本职业。每年春节登门修面“定头”。老规矩一年理发以20次为准,夏密冬稀,年终一次性结帐收费。收费标准大体是:每个成人头,剃光头一斗稻,推平头或西装、满发一斗五升稻,儿童则折半计算。每次登门,由各顾主轮流供饭,一般每个成人头供应一至两餐。
建国前,县城有两三家理发店,乡村集镇很少有人常年设店。建国后,机关学校逐年增多,坐镇开业者才渐有出现。1955年私改开始时,全县有21户理发店。私改结束,各区级镇都有一两个专业理发者被组织到合作商店中设点营业,但后来多要求改行或被下放了。除源潭街一个服务点坚持到开放年外,其它集镇大都设置无常,仍以剃包头或剃散头(上门服务,随时收费)形式服务。
1957年,县城有1个理发合作社,由7户、12人组成,两个经营门点,一个单位核算。1981年,合作社有固定资金1.05万元,流动资金0.47万元,理发员15人,营业额2.29万元。1985年,增加1个新门市部。1987年增至4个门市部,从业人数依旧15人,营业额3.35万元,利润0.12万元,固定资金2.64万元。
建国后理发业每个年代都有明显变化:截止50年代,从业者纯是男性。60年代,合作理发店中首先出现女性从业者,并逐步占多数。70年代,随着供电逐步正常化,电动型理发工具始在县城出现。80年代开始,乡村个体理发业者大量涌入街镇开店营业,农村剃包头的渐趋减少。
三、其它
照相业40年代,县城常年照相业者只有1家,只摄黑白照。50年代,县城照相馆转为公私合营单位。后被接纳为国营机构,隶属于今饮食服务公司。截至70年代末,该照相馆在县城独家经营了20多年。但至80年代接待利用率逐年只在40%左右。1984年后年营业额,都在1.7万元上下。有些区级镇的合作商店,私改后大都有过照相经营点,但皆设撤无常。80年代初,个体无证照相业者剧增,经过整顿,大部分自我改行,小部分转为领证坐镇开业者。1987年,各区级镇几乎都有,县城里有国营照相馆1个,个体照相馆3家。
浴池业民国初年,县城即有开澡堂的。40年代初,东街、北街和南街曾各有小型澡堂1个。但那时都以木盆、木桶为澡具。抗战以后,才有水泥浴池设施。50年代,县城有两家私人浴池,经过公私合营,60年代合成1个经营单位转为国营企业,同属今饮食服务公司管理。该浴池1961年120个座位,日接待人次曾高达1000,3个月营业期营业额为0.83万元。1985年房屋、设备一度更新,建筑面积100平方米,一个营业期可容纳14万人次,实际接待利用率为54.3%。1987年有210个座位,其中一等80个,二等130个,接待顾客5.1万人次,营业额1.34万元,利润600元。
修理业建国前只县城有几家修理业者。建国后,修理业者基本上与钟表、收音机、自行车、家用电器等销售量的增长而同步增长。进入80年代,修理服务的主要市场转向农村;1981年,全县80户,农村77户;1983年,全县156户,农村137户;1985年,全县306户,农村261户;1987年,全县541户、579人,农村454户,481人。
1981—1987年有证个体服务业情况表
(不含修理业)

上一篇:第一节 饮食业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