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县内古道形成久远。据现存资料载,明初创建青口驿,形成以青口驿为中心贯穿县境的驿道。清顺治年间,青口驿因原驿馆被焚和就近安庆府城而东移,又形成以县治—青口驿为主干横穿县境的驿道。与驿道相伴生的有沟通四邻八方的县道和乡道。这些古道部分由条块石铺成,丘陵区较多。至民国时期已经自然形成交通网络,使县内营运昌盛,经济鼎兴。
驿道是省、州、府官员和驿传者往来京师的固定通道(官道)。路宽一般为2—4米。县内驿道是粤赣—北京古驿道中的一段。由青口驿向东至桐城县的陶冲驿,向西至太湖县的小池驿。青口驿站东移后,驿道随之改变:自县前铺向东经卓越河铺、陶埠河铺、三十里铺、源潭铺后,分2路,即东经怀宁县的高河埠至安庆府城,东北经沙河铺至桐城县的三安铺;西经虎头铺、黄泥铺、桃花铺至太湖县的小池驿。民国18年(1929年),此驿道改建成公路。
县道是县与县之间的府、县官员和物资交流与文书往来的固定要道(传递通道)。路宽一般为1—3米。县内通往邻近各县的主要要道有东大道、南大道、东南大道、西南大道和西北大道。建国后这些县道部分被改建成公路,部分自然淘汰。
东大道是通往安庆府城的要道。走向是出县城东门经东关厢、车轴寺至怀宁的四棵松。
南大道是通往望江县的要道。计2条:一条是出县城南门经鸭池渡、洋荡圩、王家河至望江的鸦滩;一条是出县城西门经六店、方塝、林园、野鸡湾、傅山咀、白衣庵、黄泥港至望江的鸦滩。
东南大道是通往怀宁县西部的要道。走向是出县城南门经东瓜店、周庵、油坊坝至怀宁的大洼。
东北大道是通往桐城、舒城县的要道。走向是出县城东门经卓越河、陶埠河、朱家冲、老岭头、小路口、源潭铺后,分2条:一条自源潭铺经青田畈至桐城的青草塥;一条自源潭铺经龙井关、殷家滩后又分2条,一条自殷家滩、后冲至桐城的大塘接庐江的大道,一条自殷家滩经小茶树岭、大水河、五显庙、官庄街、大驼岭至舒城的晓天接霍山、六安的大道。另外,自龙井关往东南有经虎形颈、下浒山、青田铺、王家闸至安庆府城的大道;自官庄街往西有经小孔坳、板仓接巍岭、主薄至英山的大道。
西南大道是通往太湖、宿松县的要道。走向是出县城西门,经虎头铺、黄泥铺、桃花铺至太湖县的小池驿。
西北大道是通往今岳西县的要道。计3条:一条是出县城东门,经卓越河、陶埠河、朱家冲、老岭头、小路口、源潭铺、龙井关、殷家滩、新开岭、彭河至今岳西县的巍岭;一条是出县城北门,经潘家铺、乌石堰、三里、暗冲、杜埠街、七里、大港河、十二岭、乌石、仓龙岭(邱家岭)、逆水畈、虎踏岭至今岳西县的毛尖山;一条是出县城北门,经野人寨、白水湾、水吼岭、割肚、沙岭至今岳西县的响肠。另外,自水吼岭往东南有经驾雾冲、白杨岭、王家冲、金家河、桃花铺、黄泥港至腊树窝接望江的大道。
乡道是官、民、商、旅行者均可通行的乡间较大的人行道。路宽一般为0.5—1.5米。县内乡道纵横交错,便捷易行,一般是自然形成。至建国前夕,全县已有固定的乡道80余条,短有二三公里,长有十几公里。这些乡道于1950—1951年由政府组织民工,按山区0.7—1.5米、丘陵区1—2.5米、圩畈平原区0.8—1.5米的宽度进行重点整修,遇小河搭桥、大河摆渡或架有木便桥。50年代末以后,部分被改建为县—区—乡的公路,部分被改为机耕路,少数已自然淘汰。
二、凉亭
清末以前,县内凉亭较多,大都是明清时期建造,由族姓公堂出资、私人捐资、官宦献资和使用公款等投资方式建成。有由石柱、石墩、石架、石板顶构成的全石料结构,下部用青砖、上部用木料和小瓦构成的砖木结构,下部用木桩、上部用木架和小青瓦或小红瓦构成的全木结构。一般地都设置在人行大道或登山要道边,是行人歇息、饮水、借宿、避风雨的场所。山区一般3—5里设亭1座,畈区一般5—7里设亭l座。据建国初统计,县内计有凉亭677座。1950年土改时,政府将凉亭的公田、公山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此后,绝大部分亭子因年久失修倒塌,部分因当地修建公共设施拆除。至1987年,全县尚存16座。即:潘铺乡境内的乌石堰桥头亭,野寨乡境内的三高亭、石牛古洞亭,黄柏乡境内的昆仑寨腰亭,彭河乡境内的彭家象形亭,水贵乡境内的黄石岭亭,后冲乡境内的亭子岭亭,龙关乡境内的大捉虎岭亭,大水乡境内的小捉虎岭亭,割肚乡境内的大关亭,五庙乡境内的陷马岭亭,横中乡境内的同心桥亭、高峰岭石亭,雾下乡境内的孟岩岭亭,白水乡境内的鸡冠石岭腰亭、黑虎岭腰亭等。
三、公路
民国18年夏,设立安(庆)潜(山)太(湖)公路施工事务所。9月初,安庆—潜山段除部分桥涵未建成外,公路路基工程全部竣工,仅有少数沟渠采用砂、石填充。9月15日,从高河埠试车至余井。次年2月17日,安庆—余井段正式通车。10月,通车至潜山县城,但只是晴通雨阻,车次也不正常。民国27年5月,为阻止日军从安庆向西进犯,安徽省保安司令部令潜山县政府组织民众星夜进行焚桥、拆涵、毁路还田。民国34年8月,日军受降后复修高河—太湖段公路。次年春通车,后因无人养护而自然损坏。民国37年,国民党地方政府出于围剿人民解放军之需,进行抢修致通车。民国38年初,国民党地方军队再次毁路,至潜山县解放时路基已残缺不全,公路交通完全中断。
1949年3月,为全力支持人民解放军渡江,县人民民主政府组织民工对安(庆)潜(山)太(湖)公路潜山段进行大规模抢修。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胜利后,因公路上少有车辆行驶,部分路段又被还田。1951年9月,为使安(庆)潜(山)太(湖)公路尽快通车,国家投资9万公斤大米(高河一潜山段4万公斤,潜山—太湖段5万公斤),潜山县成立修路指挥部,发动民工5000余人上路,计完成土石方51.5万立方米,建成余井、西河木架桥2座。至1952年4月,境内51公里复建工程全部竣工,5月,全线通车,达到贯通机动车辆的标准。
1953—1957年,先后建成2条山区公路:一条是潜(山县城)水(吼岭)公路,全长22.8公里。共投入民工18.5万个,完成土石方20.5万立方米,架设木桥11座,长度计153.2米。建筑涵洞130个,其中石拱1个、青砖拱20个。1954年9月竣工通车,途经野寨、白水湾、合甲岭,沿途2个区4个乡开始了公路运输;一条是源(潭)岳(西衙前)公路,境内长38.8公里。共投入民工119.08万个,完成土石方143.56万立方米。架设木桥20座,长度计425.69米。建筑涵洞196个,其中石拱1个,青砖拱12个。1957年11月竣工通车,途经龙关、槎水、逆水,沿途2个区5个乡开始了公路运输。此间,黄泥区组织民工修建高(脚岭)黄(泥港)公路14公里,黄(泥铺)牌(楼)公路8.2公里,木(鱼凸)痘(姆)公路5.3公里,望(虎墩)王(家河)公路12公里。投入民工计14.5万个,完成土方18.5万立方米。这些公路由于桥涵不能配套,当时未通汽车。
1958—1965年,除对黄泥区境内39.5公里的土路进行配套扩建并通车外,建成3条公路:一条是龙(关)官(庄)公路,黄柏区投入民工34.57万个,完成土石方8.1万立方米。但没有通车;一条是源(潭)三(妙)公路,土路计6公里,已通车;一条是利用幸福河堤坝建成的梅(城镇)油(坝)公路,已通车。至1965年底,县内共有通车公路9条(段),长度计172.1公里。
1966—1970年秋,整修前期已有的公路和改建部分桥涵,建成岭(头)青(楼)公路;整修梅(城镇)油(坝)公路。1970年冬,国家投资建设“6910”桐(城)官(庄)军用公路,省军区“6910”工程指挥部在龙关设工程指挥第三所(一所设舒城、二所设桐城)。黄柏区组织官庄、后冲、塔畈、大水4个公社3500个民工投建。首先兴建水贵公社靠桐城分水岭向官庄街方向,和水贵公社的陶畈向舒城黄土关延伸的路段。计投入民工17.55万个,完成土石方12.5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县革命委员会调用“6910”工程部分款项扩建龙(关)官(庄)公路。1971年4月,“6910”工程停工(是年秋复工),龙(关)官(庄)公路扩建工程同时停工。1972年以后,省交通局投资建成黄柏—蒋河小学公路和黄柏与大水2座桥梁。1976年7月1日,龙(关)官(庄)公路工程竣工通车。是年9月起,兴建大(水公社的八字门)后(冲公社华祠)、余(井)杜(埠)公路。
1977—1984年,首先拓宽望(虎墩)王(河)公路、高(脚岭)黄(泥港)公路的高脚岭至傅山嘴段、黄(铺)牌(楼)公路的零公里至7公里段。投入民工53.5万个,完成土石方2.85万立方米,兴建余(井)杜(埠)公路。1979年起,省、地、县分别投资续建后(冲)桐(城县大塘公社刘家老屋)、青(楼)三(怀宁县三祝)公路。兴建水(吼佛岭头)岳(西菖蒲)、黄(柏)彭(河)、野(寨)茶(庄)、三(妙)叶(典)、杜(埠)龙(潭)公路。
1985年4月,安徽省交通厅、省旅行总社和县财政分别投资,完成土石方28.43万立方米,建成茶(庄)马(祖庵)公路。国家以工代赈投资续建杜(埠)龙(潭)、彭(河)巍(岭)和官(庄)水(贵)公路。
至1987年,县内有公路21条(段),通车里程计377.54公里,其中,国道2段,省道1段,县道14条,乡道4条。在通车总里程中,三级公路129公里,四级公路248.54公里;柏油路面91.1公里,泥结碎石路面286.44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22公里,是1949年的7.4倍,是1965年的2.19倍。全县7个区1个镇除个别乡外,全部通车。
此外,由于50年代末的“大跃进”、70年代的农田基本建设,对乡村道路的发展促进较大,逐步形成了一大批乡—村、村—村民组的机耕路。这些机耕路经80年代以来逐步拓宽,绝大部分已成为乡村专用运输道路,运输里程达256公里以上。
1987年县内公路情况表

四、桥梁
据统计,县内古桥约有170余座,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条石平面桥居多,次为砖石拱桥,木制桥较少。由于自然灾害和兴建水利设施等原因,这些石桥一部分被毁,一部分因修公路被改建为石拱桥或钢筋混凝土桥。至1987年末,尚存45座。
公路桥始建于民国18年,位于安(庆)宿(松)公路潜山段上的余井长木桥,是县境内较早建成的低水位木架公路桥。建国后,公路桥梁建设发展很快。石拱桥、空心板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T形桥梁逐渐代替了木架桥、砖石桥。90%以上的公路桥成为永久性大吨位桥梁。负荷标准最大可达汽车—20吨、挂车—100吨。
至1987年,县内共有公路桥梁98座,长度计3999.27米。其中,国道桥梁32座,长度计1445.42米;省道桥梁10座,长度计593.8米;县道桥梁52座,长度计1867.65米;乡道桥梁4座,长度计92.4米。在公路桥梁总数中,长度为100米以上、跨径在40米以上的大型桥梁有7座,长度计1529.59米;长度为80—99米、跨径在20—39米之间的中型桥梁有10座,长度计550.2米;长度为8—79米、跨径在4—19米之间的小型桥梁有81座,长度计1919.48米,桥梁长度占全县通车公路里程的1.06%。
位于安(庆)宿(松)公路潜山段上的余井大桥和西河大桥、龙(关)官(庄)公路线上的黄柏大桥、潜(山)水(吼)公路线上的水吼大桥,是县内规模大、质量好的永久性桥梁。
余井大桥位于安(庆)宿(松)公路36公里+750米处。民国初期以前建有分段木便桥。1930年9月,开始在河床内建成低位木桥。桥长150米,能通汽车。1931年夏、秋两次水毁。1932年3月修复并加长。1937年5月,日军进犯被拆毁。1945年10月,复建成原样。1949年3月又水毁。1951年冬改建为高位木桥,计66孔,孔径4.96米,全长326米。1952年1月竣工通车。1963年6月,由安徽省交通厅公路航道局设计室设计改建成桩柱式钢筋混凝土板梁桥,计50孔,孔径6.74米,全长338.08米,桥面宽6米,两侧人行道宽1米,栏杆高0.75米。负荷标准:汽车—13吨、拖拉机—60吨。1964年1月1日通车,投资计63万元。
西河大桥位于安(庆)宿(松)公路47公里+340米处。民国初期以前建有分段木便桥。1931年2月,开始在河床内建成低位木桥,桥长180米,6月通车。1952年3月,改建成高位木桥,计67孔,孔径5米,全长335米。1953年6月26日水毁。1954年8月建成低位木桥(先修东端50孔,孔径4米,长200米。1955年2月续修西端28孔,孔径4米,长113.2米),全长313.2米。1965年3月,由安徽省交通厅公路航道局设计室设计,改建成桩柱式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计21孔,孔径16.8米,全长352.8米,桥面宽6米,两侧人行道宽1米,栏杆高0.75米。负荷标准:汽车—13吨、拖拉机—60吨。1966年1月1日通车。投资计134万元(其中的4万元用于余井大桥扩建)。
黄柏大桥位于龙(关)官(庄)公路11公里+70米处。1973年10月,由安徽省公路局大桥组设计建造。该桥为空腹式悬练线石拱桥。计2孔,孔径分别为30米和50米,全长109米,桥面宽7米,高20.7米。负荷标准:汽车—15吨,拖拉机—80吨。1974年7月1日通车。投资计25.5万元。1974年1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的全国性基本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上,工程队员代表应邀到会,进行“土牛拱胎建桥”的经验交流。该桥照片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桥梁画册》。
水吼大桥位于水(吼)岳(西)公路62公里+800米处。1979年12月由安徽省公路局大桥组设计。该桥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计4孔,孔径35米,全长178.55米,桥面宽9米,高16.7米。负荷标准:汽车—15吨,拖拉机—80吨。1981年5月1日通车。投资计56.5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