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内水土流失,主要是山区,丘陵区次之,圩区甚微。全县山区总面积(含河谷)1041.18平方公里。无水土流失或基本无水土流失的密林山、水田、河流、塘堰、水库、村庄等面积312.76平方公里,仅占山区总面积的29.9%。水土流失的旱地、多经地、荒山、稀林山等面积729.26平方公里,占山区总面积的70.1%。其中菜子湖流域大沙河上游山区面积428.86平方公里,占本流域山区面积的88.3%;皖河上游山区300.4平方公里,占本流域山区面积的54.1%。
县内水土流失以大沙河上游为最严重,皖河流域次之。据水文记载:沙河埠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728.81吨/平方公里,输沙量33.52万吨。1969年输沙量最大,达322万吨,输沙模7000吨/平方公里。潜山水文站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模431.43吨/平方公里,输沙量42.43万吨。1969年输沙量最大,为237万吨,输沙模2410吨/平方公里。
各水文站历年输沙情况表

县内山区多年平均悬移质流失泥沙37.09万立方米,其中大沙河上游山区占59.67%,皖河上游山区占40.33%。推移质流失泥沙228.99万立方米,其中大沙河上游山区占64.8%,皖水上游山区占35.2%。据1980年、1982年调查资料表明:推移质流失量,轻度流失区每亩年流失量1—1.5立方米,中度流失区每亩年流失量2—2.5立方米,强度流失区每亩年流失量3—4立方米。按山区总面积计算,年均剥蚀深度,大沙河上游山区3.5l毫米,皖河上游山区1.72毫米。
山区水土流失情况表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颇多,主要是:
自然方面的因素据1982年10月地、县两级农业区划办公室和农、林、水、气、环保等部门对大沙河上游山区调查分析:大沙河上游山区多为粗粒花岗岩地质,石变沙易,沙成土堆,致成山坡陡、切割深地貌。由于山林植被破坏,温度升高,有强烈的垂直上升气流,加之大别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当气流沿江南下时,产生下沉气流,西南气流沿着丘陵抬升与北面的偏北气流相遇,形成涡旋环流,进入大沙河南坡三个向南开口的喇叭形谷区,向大沙河方向移动,形成气旋式环流,暴雨机率多,强度大,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社会方面的因素由于人口不断增长,而山区经济的发展又不快,群众为解决生活计,开荒垦地,滥伐山林,破坏植被。建国前,县内山区植被破环已很严重。建国后,1954年水灾,动员群众大搞生产自救;1958年砍树烧炭,大炼钢铁;1959年森工砍伐,大搞“南瓜山”;1960年大搞“小秋收”,挖蕨根渡荒;70年代为粮食“超纲”,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毁林开荒。1954年9月统计,全县开荒面积为11.02万亩;1982年12月统计,仅一个黄柏山区开荒面积就达10万亩,大部分都在25度以上的阳山上,这就大大加剧了水土流失。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