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汛期堵口
县内圩区河道堤防,错纵复杂,河多堤长,质量低劣,易于溃口成灾,从1950—1985年,溃口成灾共有8年,溃口达461处。由于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及时组织堵复,做到当年溃口当年抢堵、当年恢复生产。
1951年7月大水,罗汉乡大成坝谷家园堤溃。县长亲率民工千人,仅用10天时间堵复。1953年6月大水,全县大小圩堤共溃口153处。县政府决定,工程较大的梅城区利民乡利民大堤大新坝溃口(长达400余米),由县政府直接组织堵复;其他溃口,县里支持资金、材料,由所在区、乡组织堵复。大新坝堵口工程当月开工,梅城区全力以赴,官庄、黄柏、水吼等山区支援劳力,日上工最多达4000余人,历时一个月工程结束。
1954年汛期大水,全县共溃口37处。其中溃口最大的为魏家堤溃口,长达500余米。县政府决定,魏家堤溃口由县政府直接组织堵复;其他溃口,县里支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由所在区乡组织堵复。魏家堤工程开工后,日上工5000余人,历时33天完成堵复任务。这年,从水吼、余井、野寨、梅城等区动员民工8000余人,支持周庵、黄泥等重灾区修复水毁工程。1955年6月大水,全县溃口41处。县委、县政府从县直机关抽出100多名干部,组成抗灾工作队,分赴周庵、黄泥两个重灾区,组织群众抢堵溃口,仅10天就完成任务。
1969年7月大水,全县溃堤297处。根据县革命委员会安排:王河区堵筑白水湖、长雅圩、唐圩、梅湖圩等溃口;油坝公社和黄柏、水吼两区组织当地劳力全力以赴恢复当地水毁工程;受灾较轻的源潭、黄铺两区和梅城区的野寨、罗汉、梅城及余井区的青楼、龙潭、岭头等公社,集中劳力,支援损失最重的石堰、余井两堤的堵口,连同当地的社队,共组织7400人,历时7天,堵口工程结束。全县数万名民工经过10多天的奋战,堵住了干河重点26个大缺口。
二、冬春复堤
建国初,由各乡各堤组织圩内群众,按亩均方,于元宵至清明节期间,修复堤坝。从1953年冬起,党和政府号召变冬闲为冬忙,大搞水利兴修。于是,一年出现三次兴修,即春修、夏修(挑防汛预备土,以备抢险急用)和冬修。
1953年冬—1954年春,整修皖河,国家投资达7.56万元,共做工日4.8万多个。1954年大水,堤防多塌。县委、县政府组织山区支援圩区,大搞复堤,全面整治皖河,动员民工32797人,其中山区支援民工29300人,各级派驻工地的行政干部340人。整个工程从11月开始至次年4月结束。共完成土沙方176.18万立方米,石方1536立方米,做工日130.51万个。完工后,全县圩区堤防达到的标准:上游堤段顶宽3米,边坡1:2—1:3;下游堤段顶宽3米,边坡1:2。全部工程共支出经费367570元。1955年冬—1956年春,继续整修皖河。整个工程从1955年12月开始到1956年4月结束,平均日上工达2万多人。在整修堤防的同时,新建皖水左岸余井堤卓越河至汪家塝堤坝,共做土方109.08万立方米。安庆专署下拨整堤经费9万元。
1956年冬—1957年春,山区大力抓水土保持,防洪防旱;丘陵地区大力兴修塘坝,开沟引水,蓄水防旱;圩区重点治涝,加固堤防,消除隐患。六店乡(今罗汉乡高集村)筑成茅岭河自马家畈至许家湾的新堤坝。
1957——1960年春,全县水利兴修的重点,放在兴办抗旱工程上面。圩区堤防,主要是维修加固。1957年冬,王河、黄泥两地重点加固长河干堤,计做工日42.89万个,完成土方63.55万立方米,石方7336立方米。国家投资16万多元。
1961—1963年,因国民经济处于调整时期,县内水利兴修,只是小修小补。
1963年7月大水,全县破圩5处,并出现漏洞668处,险段69处。县委、县人委及时组织群众抢堵溃口。1964年2月,安专水电局批准投资21万元,从当年汛前到年冬,在潜、皖两水的左右两岸,共兴办工程22处,用工29.77万个,完成土方27.33万立方米,石方6636立方米,浇筑钢筋混凝土17.45立方米,移民98户,拆迁房屋403间,挖压农田326亩。
1964年11月,安专水电局拨款2万元,兴建沙河右岸棋盘圩徐家祠堂、尖园坝、孔福堂等3处护岸。从1964—1966年,冬春季节,全县日上工近2万人,培修堤防,其中重点退建中联圩的袁小圩、同合圩的永保闸、西联圩的长雅圩等拱坝,拓宽河道,使水畅流。
1966年大旱,全县水利工作重点转入抗旱。圩区堤坊处于维修状态。
1969年大水,省、专拨给潜山水毁经费22万元,粮食80万斤,用于修复水毁工程。这年冬,开始治理皖水。
1971年春,皖水治理结束。此后,圩区重点转入兴修排涝工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对重点圩堤险段,进行维修加固。
1975年冬—1984年春,全力治理潜水。此后,圩内堤防由当地堤委会组织圩内群众,按亩均方,长收短缴,合力兴修。各圩区每人每年一般完成兴修堤防及圩内沟渠的土方达8—10立方米。
三、塞支强干
河道分支越多,堤线愈长,堤质愈差,河患愈烈。塞支流,强干堤,束水归宗,为建国后一项重要的防洪措施。县内皖水、潜水、长河和牌楼河,共有分支21条,乱穿于圩内,遇洪漫溢,造成重灾。1951年冬,塞皖水右支凌家楼河上下口;1955年冬,塞皖水铁锁河右支甘凸子河进口和皖水右支古河上下口;1958年夏,塞皖水右支铁锁河进口;1959年冬,塞皖水右支陶沟河进口和皖水右支梅河进口;1969年冬—1971年春进行的皖水治理,又废横河、直福寺河、牛鼻子河、唐埠河等支流。至此,皖水塞支强干工程告竣。1953年冬,塞潜水右支昝家沟河上下口和潜水左支龙尾梢河口;1954年冬,塞潜水右支中薛圩上下口。至此,潜水归一。1955年冬,塞牌楼河右支白衣庵河、张家大屋河、郑家老屋河、花莲塘河等支流,使牌楼河成为一体。1958年夏,塞长河分支斗宕河进口,以免长河分洪入王家河注潜水为害。1959年冬—1965年冬,黑河改道,开通新黑河,废老黑河、金桥河、后河及黄泥圩内分支,集太湖县诸水入长河,洪灾大减。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