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两熟制
稻稻两熟花草茬后安排早、晚稻连作,是从50年代后期至今日的主要耕作制度。近20年来,全县圩畈、丘陵和海拔400米以下的山区敞阳畈、山区“小盆地”、河谷“小平原”,八成以上的水田都把插双季稻作为生产常规。
稻油两熟在双季稻还未大面积推广之前,两熟制中,它是主要形式。当前,黄柏、水吼山区,仍有部分农民习惯如此栽培,年约五六千亩。稻油轮作,不误农时,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
稻麦两熟50年代前期的主要耕作制度之一,1955年尚有6万多亩。如今,仅不宜双季稻的中低山区沿用此制。
稻豆两熟早稻中稻套种泥豆,省工省肥,亩可收泥豆50公斤左右。棋盘、黄泥等畈区,建国前已有此习惯。1957年,圩畈、丘陵区,共套种2976亩,典型高产有达106.5公斤的,后被稻稻两熟替代。
稻荞两熟荞麦栽培,县内已有很长历史。解放初曾大力推行此制。1955年全县有5.1万亩稻茬秋荞麦。间或也有种春荞麦、插单晚稻的。秋荞麦怯秋旱,产量不稳;春荞麦春雨期中抢种难,现仅山区有零星种植。
再生稻两熟50年代初,粮食紧缺,曾以行政命令推行此制。1954年再生稻养殖面积8.4万亩,因技术不过关,有收者仅2.7万亩,此后很少作如此安排。
早稻玉米两熟50、60年代有小面积如此安排,近年仍有零星种植者。1985年,野寨东风村民王诗节试种,获亩产二九青早稻390公斤,杂交玉米单玉6号361.5公斤。
早稻荸荠两熟有传统种植习惯。现在,圩畈、丘陵区尚有零星栽培。
马铃薯晚稻两熟春种马铃薯,接茬栽晚稻。建国初期,罗汉、野寨等地有零星种植者,近年梅城近郊,尚有作如此安排的。马铃薯收获后,多到菜市出售。
花生晚稻两熟近年梅城、三妙,有部分农民用地膜覆盖栽培花生,秋前收获接插晚稻。1985年,潘铺乡山塝村民组有人试种,亩产花生225公斤,晚稻461.5公斤。
二、三熟制
油稻稻三熟油菜茬栽双季稻,50年代在圩畈区试种成功,7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广。1982年以来,如此接茬者年约六七万亩。经济效益较“肥稻稻”一般高20~30%。
麦稻稻三熟小麦茬后栽双季稻,70年代中后期,黄泥等畈区开始试种。但由于小麦让茬迟,需肥量大,经济效益低于“油稻稻”,近年少有如此栽培者。
麦稻豆三熟麦茬田栽早稻中稻,套种泥豆。50年代中期,圩畈、丘陵地区有少数如此种植者。但因小麦让茬迟,影响水稻早熟,豆稻共生时间长,泥豆产量低,逐步被淘汰。
麦稻荞三熟50年代,圩畈区曾经部分试行。因麦后水稻让茬迟,荞麦易遭霜冻而废止。
水稻玉米荞麦三熟50年代,罗汉、方塝等地曾在早熟中稻茬后种玉米,玉米行间套荞麦,三季皆可稳产保收。
花草种子西瓜稻三熟近年,县城附近部分农民,利用花草种子田种西瓜,瓜后种晚稻,部分效益较高。1985年,潘铺山塝村民组7户农民作如此安排者共4.9亩,亩产草子20公斤,西瓜1766公斤,晚稻435公斤。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