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历史上,县内曾有以迟大麦、豌豆、蚕豆作水稻绿肥的习惯,但为数很少。民国31年(1942年),潜山县农业技术推广所引进红花草种籽105公斤,分配给县城附近和东乡棋盘等地21户农家试种70亩田成功。以后,其播种面积由圩畈区逐步扩大到丘陵区。1954年,海拔500米的槎水林建社也试种成功,为山区推广红花草开了先河。
1955年全县种红花草仅2.5万亩,1964年发展到10.4万亩,最高为1974年,实播面积24.7万亩。此后常年在20万亩以上,1987年红花草面积为21.3万亩,鲜草亩产量高者3000—4000公斤,低者500公斤以上。
红花草学名紫云英,建国后其品种也几经更新:开始沿用本地种,仅亩产鲜草1000—1500公斤,或种子35公斤;60年代,引进了平湖种和大松种,每亩可产鲜草3000—3500公斤,或种子40公斤;1982年引进的浙紫5号,亩产鲜草4000公斤左右,可养种子50公斤以上。
还有蓝花草,学名苕子,俗名野豌豆,有耐瘠、耐肥、耐旱等特性,县内丘陵地区向有零星种植。因亩产鲜草仅1000—1500公斤,且生长期长,不能适应双季早稻的早播,故仅少量播种。
上一篇:第一节 粮油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