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干部招收
建国初期,县内干部主要来源于南下的刘邓大军中指战员和本地区的一些出身贫苦、积极革命的社会青年。这些人有的经过短期培训,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仅土地改革过程中,县内就选拔214名农民积极分子充实了区乡干部队伍。1952年3月至1965年4月间,共接收军队转业干部129人。1958年后,县内干部主要从大中专毕业生、人民解放军复退官兵及社会知识青年中招收。1978年后,采用招干和个别录用的原则招收干部。1983年始,面向农村招聘合同制区、公社干部,由组织、人事主管部门会同用人单位用合同形式聘请。合同中规定责权利及有效期,能胜任工作的期满后可续聘。1983年至1986年,全县共招聘合同制干部213人。1987年,全县聘任合同制干部141人,其中任乡党委副书记3人;正副乡(镇)长4人;乡镇企业管理干部8人;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47人;财政管理干部63人;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10人。
二、干部任用
建国初期,任用的干部主要是经过战火考验的士兵及积极革命的社会青年。1958年后,绝大部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由上级党委委任,尤其是党委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一般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或各主管部门委任或选任。
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干部任用工作强调干部家庭出身,个人成份,政治表现和资历。凡地主、富农、“右派”分子出身或其子弟一般排在干部任用大门外。
“文革”期间,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被迫“靠边站”。有的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有的被打成“反革命”被迫下放农村或农场劳动改造。
1976年10月以后,干部来源途径有了变化。领导干部中除选用军转干部外,还从基层提拔,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
1978年以后,各级机关单位全面整顿,在“文革”期间受迫害的一大批干部,重新返回工作岗位;原来因错划“右派”被贬而仍具备工作条件的,也全部恢复工作。随着党和政府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县内加强领导班子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
1981年以后,全县有一大批中青年知识分子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担任了单位主要领导职务。同时,一大批老领导老同志因年龄、体质、知识结构等因素退居“二线”或离退休。
1984年,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全县共选拔217名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其中,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班子中18人,部、委、办、科、局班子中49人,区乡党委书记、副书记58人,正副区乡(镇)长92人。当年,因实行机构改革,县委常委平均年龄由年前的48.9岁下降到42.6岁,正副县长平均年龄由49.3岁下降到43.8岁,县人大常委平均年龄由56.8岁下降到55.3岁,县政协常委平均年龄由57.5岁下降到56.3岁,部、委、办、局班子平均年龄由51.6岁下降到46.8岁。至1986年底,全县干部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932人,占17.7%,中专学历1815人,占35.2%。至1987年末,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干部中,获得副高级(副教授级)技术职称的64人,中级职称的129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