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唐代以后,县内先后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其中佛教历史最为悠久,影响较大。建国前,无专门宗教管理机构。建国初期,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主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管理机构瘫痪。1976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1983年,县成立佛教协会。1985年,县政府设民族宗教事务科,主要宣传国家法律、法令,管理宗教事务,教育僧尼教徒爱国守法和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一、佛教
佛教约于唐开元年间(713—741)传入。县内第一座佛寺——城北投子寺为唐大同禅师所建。明清时期,佛教兴盛,庙寺遍及城乡,境内规模较大的佛寺有大宁寺、龙门寺、梅城寺、谷林寺、梵天城寺等31座。其中大宁寺,为宋代碧岩禅师所始建,寺址在城西五里不动山,明洪武二年(1369)迁至县城内。清道光六年(1826),该寺占地1000平方米,有大雄殿、门楼、僧舍、花堂、客堂、膳堂、厨房等30余间,共有僧众100余人。民国30年(1941),全县有寺庵118座,僧33人,尼228人。其中以净土莲社、慈云庵、棠梨树庵、太平庵、法龙庵香火最旺。1966年破“四旧”中,寺庵被占用、捣毁过半,佛像皆毁,僧尼多还俗,或工或农。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开始退还或修缮部分寺庙。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先后修复慈云庵、棠梨树庵、仙姑庵等12座;清理退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庙宇23座。1984至1985年,省、县拨款2.7万元,修缮、扩建净土莲社,正殿大门悬有赵朴初题签的“大雄宝殿”横匾。1987年,境内有寺庵57座,房屋397间,僧7人,尼83人。
桐城县佛教徒有两类:一类为正式出家的僧尼,他们落发禁婚,长年茹素,每日在寺庙经堂定时诵经拜佛,严守教规;二为居士,即在家设佛像、供菩萨,进行宗教活动。建国前,佛事活动经常,每逢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和七月十五的自恣日,寺庙必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此外农历二月十五佛涅槃节,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日,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日等佛教节日,僧尼均在寺庙诵经拜佛,以示纪念。凡佛教节日,众多信徒常结伴至寺庙烧香、拜佛、祈祷、还愿。庙宇收入主要来源于香客的香火、还愿钱物及僧尼化缘所得。建国后,县委、县政府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教徒与信徒从事合法佛事活动。对僧尼从政治上关心,在生活上照顾,如历届县政协委员中,均有宗教界人士1至3人。1980年,县发给僧尼人均生活补助费40元。1984年起,对僧尼生活给予定期定量救济。1987年,全县享受救济的僧尼80人,全年人均享受救济款247.5元。
1987年寺庵僧尼概况表

二、道教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道教传入县内,明清时期发展最快,职业道士最多时达500余人。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县城及青草塥分别建有道观太霞万寿宫,明崇祯年间均遭兵毁。明弘治年间建于县城西门冶文坊(今崔家坟附近)的城隍庙,有道院、前堂、后厅、东西长廊,规模宏伟,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此外县内还建有文昌阁、关岳庙等,后多圮废。县内道家经典有《道德经》、《玉皇经》、《开坛经》、《南华经》等,多于“文化大革命”中散佚。
桐城县道教属一正道,崇拜玉皇大帝、城隍老爷、文昌帝君和民族英雄岳飞。道观内有道长,一般道教徒称为道士。县内道教活动主要为祈雨、驱邪、求仙益寿、超度亡灵等。清代及民国时期,老人病逝,多请道士做道场。范岗等地一些店主常出资延请道士做火神会,祭祀火神。建国初期,全县有道士100余人,由于人民政府禁止搭醮、做赈济等迷信活动,职业道士多改行务农或兼做纸扎活计,老死后无人继承。1987年底,全县仅有老年道士12人,偶有为亡人“封殓”的活动。
三、天主教
清光绪十二年(1886),法国传教士石资训(音)首次来桐城传教。民国2年(1913),安徽耶稣教会会长恩思铎(音)由安庆来桐城,于县城西北便宜门内山坡上建天主教堂,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房屋59间,设有礼拜大厅、神甫住宅和两层尖顶钟楼,为哥特式建筑。同时在青草塥、义津桥(今属枞阳县)设分教堂,将天主教渗透到农村集镇。民国24年,法国神甫离桐城,天主教堂和传教活动由西班牙籍神甫劳逸身、戈森卫(音)和都光中(音)接管,内有修女七、八人。并在县城余家湾增设女教堂,开始向青少年妇女传教,全县天主教徒发展至1000余人。建国初期,县城天主教堂仍有“做礼拜”活动。1951年8月22日,因戈森卫和都光中利用传教进行违法活动,县召开天主教全体教友和各界群众参加的宗教革新大会,决定将其驱逐出境。此后,县内天主教活动停止。70年代中期,县城天主教堂改为县医院职工住宅,今尚存原神甫住宅及两层尖顶钟楼等建筑。
四、基督教
清宣统元年(1909),英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戴存信(音)来桐城,先租赁紫来桥桥楼,后典买紫来街金冠中9间店房为布道所,开展传教活动。民国14年(1925),戴存信将上述房产以大洋900元卖给安庆基督教内地会。此后,安庆基督教内地会经常派人到桐城县传教。1951年1月,基督教内地会安徽区主任、英国牧师艾德荣(音)来桐城,将安庆基督教内地会在桐城房产,无偿转交桐城教会,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桐城福音堂,由教徒6人组成执事会,主管教堂事务。1956年,执事会改组,设主领,全县共有教徒108人。1957年后,教会活动停止。
1983年,庐江县葛庙公社居民葛存贵等4人来桐城县大关区传教,设家庭聚会点6处,到1987年初,先后自行发展教徒288人,遍及该区的8乡、42村、144个村民组,并波及石河、孔城区少数村庄。入教者以文盲、老年妇女居多。
1987年6月,经安庆行署批准,县人民政府在大关乡笃山村双河庄设基督教聚会点,原有家庭聚会点一律取消。并成立大关区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制订爱国公约,要求教徒不要跨区、跨县进行传教活动。
五、伊斯兰教
清顺治元年(1644),宁夏、安徽阜阳等地少数回民流落桐城,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清末,先后建城关、孔城两大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集中活动的场所。其中城关清真寺座落南大街西横巷,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有大殿、太平房、会客室、水房等。1954年,孔城清真寺毁于大水。县城清真寺虽存,但门庭破旧,1983和1987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对其进行修缮。1982年前,阿訇金治安住寺中,管理教务。1983年3月,成立桐城县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惠仁,副主任金治安。50年代开始,县城设有清真饮食店。1985年在和平路建清真回民饭店,内设饮食店、小卖部和宰场,为回民提供清真膳食,并按教规为回民宰牲。1987年,全县有回民74户291人,其中穆斯林161人,属逊尼派。回民和穆斯林仅在日常生活、婚丧礼制中保留一些伊斯兰教习俗,少有教会活动。每年开斋节,按国家规定,县内信奉伊斯兰教的职工可休假一天。在粮油统购统销期间,商品粮户口的回民,除定量供应粮油外,还享受补助食油的特殊供应。
上一篇:第二节 方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