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地面观测
1956年9月,县气候站建立后,每天四次定时(1、7、13、19时)观测,二次定时(7、13时)向省气象台编发气象电报。观测项目有: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蒸发、雪深、日照、地面状况等。1957年8月,增加地温观测。1958年1月,增加冻土观测,10月增雨量报。1959年增加气压观测,增发航危报,定时发往省气象台及南京、肥东、安庆等地。同年4月,增加深层地温观测和温度、湿度、气压自记观测。1960年,基本气象改为每天2、8、14、20时四次观测。1964年5月,增加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观测。1971至1982年,增向佛子岭水库发报。1975年1月起,开展台风气象服务及预防工作,并开展地电、暴雨试验观测。
观测仪器除各种温度表外,尚有虹吸式雨量计、小型蒸发皿、气压表、气压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熊猫牌10倍望远镜、冻土器、地温表等。1984年3月,配备Z—80型气象传真收片机一台,用于气象预报。1986年10月配备PC—1500袖珍计算机一台,用于气象观测和发报,实现地面测报自动化。
二、天气预报
1958年9月,县气候站开始气象预报,主要对合肥中心气象台发布的气象预报进行单站补充订正。
80年代后,县气象站基本形成使用单站气象资料、简易天气图、气象传真图、MOS预报等较为完整的天气预报系统。预报方法有:六·五图、六线图降雨预报模式,数理统计方法建立的预报方程,数轴编码法,综合概率法,周期分析法,利用传真机接收天气图、物理量制作暴雨模式预报方程和晴雨预报方程等。
县内天气预报均由县广播站播出,灾害性天气预报,随时用电话向县委、县政府汇报,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50和60年代,县气候站在汽车站、县城街道十字道口、县委招待所等处悬挂天气预报牌。1975年气象站成立预报组,每日早、晚将天气情况交由县广播站向全县发布。1985年起,开展有偿气象服务,至1987年,服务单位达137个。1987年6月,建成高频电话天气警报网,改进气象服务手段,提高了气象服务质量。
三、农业气象
1958年,县气候站开始进行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由地面观测员兼任。主要开展农作物物候期及目测土壤湿度观测,制作报表上报省气象局,1966年停止。1980年,县气象站恢复农业气象工作,成立农业气象组,先后配备专职农业气象员4人,进行农业气象观测。1981年县气象站被列为国家农业气象基本观测站之一。主要观测双季稻、油菜生育期生育状况,气象灾害及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法梧、刺槐、车前子、蒲公英、青蛙等物候期。并配合生产部门调查研究,开展气象现场服务。主要有每月气候与农情分析,低温阴雨情报,灾情报告,春季回暖日期及春播期等中长期天气预报,油菜籽及双季稻产量预报,双季晚稻及午季作物适宜播种期预报,秋季低温气温预报,双季稻及油菜全生育期间农业气候评价等。农业气象服务单位每年有20个左右。1983年,县气象站农气组被评为省气象系统先进集体。
此外,1960年石河公社曾建立气象哨,1962年拆除。1973至1980年,练潭、三河、徐河、金神、中义公社亦分别建立气象哨,至1984年,除三河气象哨外,其余拆除。气象哨主要为当地和全县气象观测提供补充资料。
四、气象资料
1975年起,县气象部门先后编印《桐城县农业气候手册》、《桐城农气》、《桐城县农业气候与区划》等资料无偿寄发给用户。其中《桐城农气》到1987年,共编印100余期。1982年县气象站始建资料室,配兼职资料员1人,负责收集、保管气象资料,并对外开展气象资料服务。至1987年,共积累了31年气象资料,并两次编辑出版。资料室有资料档案554卷2746册,气象科技资料165卷册,气象业务书刊217册。气象资料服务单位114个。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