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明清时期,桐城籍学者科学论著颇丰。方以智的《通雅》和《物理小识》囊括天文、地理、医药、历史、物理;气象、生物、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他还成功地完成了把光分成五色的实验,比牛顿的分光实验早30余年;方中通的《数度衍》统合中西,被誉为数学百科全书,胡宗绪与梅文鼎讨论数学,所著《梅胡问答》在国内外数学界影响巨大:吴瓯玉《医学寻宗》,余霖《疫疹一得》,顾锡《银海指南》,严颢《杂证一贯》、《女科心会》,许丽京《医方新编》等均为著名医学著作,方观承《棉花图说》,图文并茂地反映棉花播种至纺织成布的全过程,是迄今已知国内外最早而较完备的棉作学图谱。民国时期,桐城公路建设专家孙发端,为皖、浙、赣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公路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县农业推广所曾推广改良稻种帽子头和美国白皮小麦,进行农作物病虫害肪治,提倡温汤及灰质浸种,推广紫云英绿肥及改良农具等。桐城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亦注重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桐城小花茶叶、皮丝黄烟、菊花、桔梗、皮纸、毛笔、丝枣、秋石等土特产品,因其培植方法科学,制作技术精湛而久负盛名。其中桐城传统药物秋石,被收入《本草纲目》,国际上以桐城秋石为依据,认定中国为世界上第一个提炼激素的国家。
建国后,县内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较多。50年代,全县共完成312项科研任务。其中农业主要以水稻为重点,改革耕作制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编写全县土壤志,绘制土壤分布图,工业主要进行鼓术革新,改进工艺设备。1960和1961年,县内承担和参加各级下达的科研项目97项,其中省定项目17项,地区定项目37项,县定项目43项。农业成果主要有:县农科所试验山芋藤冬贮春育成功;17亩水田改一年三熟为四熟成功,粮食亩产增长25%,毛河青年土肥厂试制胡敏酸盐成功,生产钙磷肥和钙钾肥等土化肥16种400多万斤;天城初中从18个省、市引进家禽、家畜及农作物新品种45个,向附近社队推广;县水产养殖场700亩塘面;利用水草和牛粪喂养夏花鱼苗;县农科所与石河公社农科所合作开展原子能、超声波、红外线在农业上应用的研究。工业成果主要有:县造纸厂仿制成手摇木质牛耳式造纸机,桐城中学试制成录音磁带;县农科所创制出水稻点播机、单双头喷雾器、四头自动喷雾车和三行木板耘草;县农机研究所创制成禾桶式打稻机、动力脱谷机。医药卫生成果主要有:县医院针刺治疗聋哑及子宫脱垂病人疗效显著,创制成治疗头癣的中药五合膏。
1961年后,县内科研项目取消,1964年恢复。其中农业成果主要是采取推广良种、研究育秧新技术、合理栽培、科学管理、扩种绿肥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当年徐河公社科学种田成果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农展会展览。工业成果主要是试制和生产提花蚊帐、液压榨油机、碾米机、轧花机、轧籽机、农用泵等新产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内科技组织瘫痪,科技人员大部分下放或改作其他工作,科技活动停止。1970年后,逐步恢复科技组织和科研活动。1972年,恢复县办科研项目,当年下达科研项目42项,有50个单位承担科研任务。次年,安排科研项目39个,由42个单位承担。地区科委从1974年,省科委从1976年起给县下达科研项目,至1987年,各级科研主管部门共下达科研项目126项,其中省定12项,地区定24项,县定90项。农业成果主要有:全县实现农作物良种化、纯种化,当选晚2号A×C堡制种技术,水稻良种提纯复壮技术,普及推广三壳覆盖培育晚稻壮秧和籼型杂交水稻新技术,土壤普查和成果应用,一年三熟三季高产技术,防治红蜘蛛效果达80%的土农药租含孢数为2000亿/克的杀螟杆菌纯菌粉的批量生产技术,“三水萍”引种,沼气使用与推广,南桔北移防冻丰产栽培技术,板栗嫁接,桐城小花茶制作新工艺,人工培育鲢鳙鱼杂交新品种,三角帆蚌人工繁殖和以微孔泡沫代替黄鱼采集蚌苗试验,在包圩乡小幸福圩渔场创建渔、农、林、牧综合发展的生态立体农业模式,延胡索引种栽培技术等。工业成果主要试制成功:气门电热镦工艺及设备,轴承生产流水线,水稻大、小苗通用移栽机,农村小型水电站自动启闭器,茶叶滚筒杀青、整形机,进、排气门和活塞销生产流水线,游标卡尺镀黑铬新工艺,获国优、省优称号的振风塔牌C~O506B型柴油滤清器、古钟牌6120和6135型进(排)气门、CAl0型活塞销等系列产品。医药卫生成果主要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医用“九二○”促进腹部手术切口早愈技术,非手术治疗阑尾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技术,采用硼酸缓冲液进行对流免疫电泳检测甲胎蛋白技术快速诊断早期肝癌,简易快速检验转氨酶、尿糖、尿蛋白试纸,电子血球计数器等。在省定项目中,杂交粳稻高产攻关等9个科研项目分别获省科委、省科协、省农业厅科研成果奖,土壤普查等3个科研项目分别获行署科委、行署农业局科研成果奖;在地区定项目中,晚稻育秧技术研究获省农业厅科研成果奖,水稻新品种选育等10个科研项目分别获行署科委、行署农业局科研成果奖。另有教学仪器“匀变速运动即时速度测定仪”,获国家“星火杯”四等奖。
1960年2月,县首次召开全县科学技术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出席会议代表138人。其中,一等先进集体代表21名,先进工作者11名;二等先进集体代表27名,先进工作者23名;三等先进集体代表31名,先进工作者25名。评选县农科所、天城初中、毛河青年土肥厂及县棉针织厂汪协章等4名集体和个人代表出席当年召开的安徽省科学技术战线群英会。1977年11月,县召开科技大会,出席代表264人,会议表彰了一批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次年,县内有47名先进个人代表、10名先进集体代表出席安庆地区科技大会。县农科所和毛河中学派代表出席了安徽省科技大会。
60年代后,县内部分科技成果简介如下:
全县实现农作物良种化、纯种化1974年,县建立良种场1个、棉花区种场12个,公社、大队成立种子队107个,开展良种繁育。至1977年,全县稻、麦、油、棉、山芋等主要农作物均实现良种化、纯种化。
当选晚2号A×C堡制种技术1983年,县科委、县种子公司及县农业站等单位承担省科委下达的“粳型杂交稻新组合的技术开发研究”课题,科研人员经过努力,取得制种技术上的突破,亩产量由不足100斤提高到150斤以上,每斤种子成本费由2.43元下降到1.02元。经省农科院验收,达到攻关标准。
水稻良种提纯复壮1964年起,县农科所建立水稻三圃(株行圃、株系圃、原种圃)生产良种,防止品种多、乱、杂及退化现象。经过提纯复壮,稻、麦、棉良种纯度达到或超过99.9%,植株整齐度提高,分蘖能力增强。至1984年共生产良种300余万斤,年生产早、晚稻良种15至20万斤,县内用种自给有余。
普及三壳覆盖培育晚稻壮秧技术1977年,练潭公社农科所对“农垦58号”晚稻秧用麦壳、油菜籽壳及花草籽壳覆盖,收到防止雀害、抑制杂草、减少损籽烂秧、增肥改土、易拔等效果。1978年,全县开始推广这一成果,至1982年,推广面积达4万亩,占双晚秧田总面积90%以上,并向邻县推广。
籼型杂交水稻新技术推广自1976年起,县内开始籼型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先后三次到海南岛进行冬制南繁。到1984年共繁殖制种62920斤。示范种植97.3万亩,亩均产量712斤,比常规晚稻亩产量增加157斤,总计增产粮食15276万斤。1984年后,已在全县普及推广。
“三水一萍”引种成功60年代中期,从江浙引种水浮莲、水葫芦、水花生、绿萍(简称“三水一萍”),先后在徐河、青草、包圩、高桥、吕亭、石河等公社示范种植,解决了绿萍越冬越夏难题。三水一萍繁殖快、产量高、肥效好、营养丰富、不占耕地,既能喂猪又可作肥料。
土壤普查和成果应用1980至1984年,县内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县共有11种土壤母质,8个土类,14个亚类,54个土属,91个土种。1985年后,开始根据土壤理化性状种植农作物,配方施肥,应用微量化肥等,效果良好,先后受到省农牧渔业厅、地区农业局、地区科委表彰。
一年三熟三季高产技术1971年,县内进行油—稻—稻、麦—稻—稻一年三熟的试验、示范,提高复种指数。1982年,在粮食增产的同时,全县油菜籽总产量由1971年的633万斤增加到2312万斤。三河公社乔庄大队1980年种植油—稻—稻、麦—稻—稻共304亩(其中油—稻—稻199.6亩),与传统的双季稻产量相比,油—稻—稻每亩增产水稻13.5斤,产油菜籽192斤;麦—稻—稻亩产小麦593斤,年每亩增产粮食479斤。
南桔北移抗寒防冻丰产栽培新技术1976年,县科委从浙江温州引进无核蜜桔,到1985年共引进79400株,集中种植在晴岚乡。经过多年试种,掌握了柑桔生长中防冻、防寒、防虫、防病、施肥、整形、修剪等栽培技术,柑桔产量不断上升。1982年收鲜桔2.1万斤,1985年为5.1万斤,1987年增加到11.2万斤。
鲢鳙鱼杂交技术1979年,县水产局干部吴德胜和练潭渔场工人袁国民、潘旺成在人工繁殖鱼苗的基础上,以鲢鱼为父本,鳙鱼为母本进行杂交,培育出鲢鳙新品种。杂交鱼成长快、产量高、易捕捞、抗病力强、适应性广,最宜水库养殖。1980年春,在老长河静水中投放三寸长的鱼苗1万尾(未投放人工饵料),当年12月底捕捞,尾重3.8斤,亩产360斤,比纯种鱼增产1倍以上。至1987年,繁殖杂交鱼苗6000万尾。
延胡索引种栽培技术1972年从霍山县引进种植,产量一直不高。1982至1984年,县药材公司唐继如、周和平从延胡索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种用块茎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施肥期产量对比、不同药剂防治霜霉病效果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亩产鲜延胡索802.5至1020斤。安徽省药材公司确定桐城县为延胡索生产基地。1984年栽培900亩,1985年发展到1500亩,提供商品延胡索12万斤,为种植户创收21.7万元。
气门电热锻工艺及设备该设备主要用于内燃机进、排气门毛坯的制造。其原理是利用低电压大电流产生电阻热借液压力自动热镦粗棒料,再利用摩擦压力机成型。主要专用设备有电镦机、搓板校直机、滚压校直机、拉丝机、磨端面倒角机等。1974至1976年,县内燃机配件厂吕国梁等人开展对气门电热镦新工艺的研究,在电镦工艺专用设备的设计制造、调试及电器参数的选配等方面取得成功,这项成果应用于生产,效益明显。1984年县内燃机配件厂的气门毛坯年产量由原来的30万件增加到150万件,毛坯质量亦显著提高,且年节约合金钢材150吨。
C—O506B柴油滤清器该产品是10至40马力柴油机配套附件。其技术关键是额定电流下的阻力和滤清效率。C—O506B柴油滤清器的设计指标为:适用柴油流量0.16公斤/分;在定额流量时,原始阻力应大于50毫米水银柱,用“洗选”得出的平均直径约12微米的石英砂做滤清效率试验,其原始效率应不低于95%。该产品由县滤清器厂研制成功后,经检测,性能超过原来设计指标,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居领先地位,填补了省内空白。
游标卡尺镀黑铬新技术1981年3月至1984年12月,县量具厂胡贤龙引进航空工业部650厂量具刻线镀铬新技术。但由于电流密度和工作铬比例难以掌握,质量未符合要求。后经过多次试验,根据不同数值的变化,采用电解和调整镀铬液的配比等方式,使卡尺具有线条边缘整齐,黑而不发光、不生锈、尺貌美观等特点。正品率由原来的70.5%提高到95%,材料费下降一半。
采用硼酸缓冲液进行对流免疫电泳检测甲胎蛋白技术甲胎蛋白检测是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方法,可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技术进行。一般都用巴比妥钠——盐酸缓冲液。新安医院采用硼沙——硼酸缓冲液,提高了敏感性,缩短了电泳时间。能快速、准确诊断原发性肝癌。
1977—1987年科研成果获奖概况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