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江河治理
建国前,县内长江堤防残破,内圩水系混乱,河流弯曲狭窄,河堤单薄低矮,洪涝灾害频繁。建国后,贯彻“有洪能防、遇涝能排、遇旱能灌”的水利兴修方针,对境内河流进行大规模治理,至1987年,内河防洪堤线由建国初期的597公里缩短为240公里,易洪面积由23万亩减少到5万亩。
江堤清道光年间,沿江有广济、永镇、大成、天定、陈家洲、同庆、大兴、九合、老洲头、六百丈等大小圩堤,无连贯干堤。道光十九年(1839),县城及南乡士绅集议借银3万两,修筑永镇、天定、大成等圩堤,加固陈家洲圩堤。不久,知县史炳荣倡导修筑同庆、大兴、九合等圩。道光二十六年,桐怀两县共修广济圩堤,并在梅岭墩建闸,控制江水入浸倒灌,基本形成相联结的御洪江堤。民国20年大水,县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以工代赈,组织灾民修筑沿江干堤。民国22和24年两次大水,大部分老堤冲刷殆尽。民国25年,县堤工委员会组织培修长江干堤,完成枞阳镇以下90公里86万立方米的江堤土方工程。后经省水利工程处勘测设计,建成土桥闸,解决土桥河江潮倒灌问题。至此,境内一条上起桐怀县界,下迄无为县梳妆台,计长180里的江堤初步筑成。建国后,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境内江堤大部划归枞阳县和安庆市,桐城辖段仅西起杨叉老,东至枞阳闸,计长1535米。1949和1954年,县辖江堤两次遭洪水冲决。灾后县人民政府动员群众堵口复堤,不断加固加高堤身。1958年,桐城县与枞阳县联合成立江堤兴修指挥部,在菜子湖通江孔道白鹤峰兴建大型节制闸——枞阳闸,次年8月竣工。闸身为条块石拱顶结构,10孔,单孔净宽4.5米,孔高5.3米,闸身长20米,闸底高程6.7米,闸顶高程19.3米。每孔均设有平面钢闸门,由手摇、电动两用卷扬式20吨启闭机控制。闸上有公路桥沟通东西大堤。该闸控制菜子湖水系面积3960平方公里。设计长江水位17.02米,菜子湖水位13.42米,最大水位差3.60米,最大过闸流量1150立方米/秒。汛期控制江水倒灌,使18万亩农田免受江水漫淹。长江水位低于内湖水位时,可泄洪排涝,有效面积10.7万亩。干旱年份,可控制湖水外泄或引江水入湖,有效灌溉面积5.7万亩。同时,重建江堤桐城辖段,共完成土方32.2万立方米。1959至1965年,县内先后投资12万元,按照超1954年最高水位0.5米的标准整建和加固江堤。加固后,堤顶宽6米,内外坡比为1∶3,共完成土方36.73万立方米。1966至1978年,累计投资9万元,用于加固险段,共完成土方10.6万立方米,石方5100立方米,砌块石护坡50米。1979年后,每年投资0.6万元,完成正常维修土方2万立方米。1980年,投资3.78万元,对内脚空虚的200米堤段填塘固基,完成土方12.6万立方米。此外,为保护江堤,到1987年,县辖1400米宜林江堤已植树0.3万株,占宜林堤段92.8%。自1955年后,江堤从未溃决。
大沙河建国前,大沙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下游有大小圩101个,防洪堤线长达310公里,堤身单薄曲折,遇洪即溃,十年九灾。1955年冬,大沙河治理工程开工,治理目标是塞支归干、拓宽主河、截弯取直、疏河固堤、联圩并圩。到1957年底,累计投资54万元,共完成土方960万立方米,石方1.95万立方米。治理后,形成南北两大干流(人形河、柏年河),封堵了两大干流之间的岔河支沟,将101个小圩联成一个大圩,防洪堤线缩短到110公里,重点堤段块石护坡46公里,在徐河、毛栗河、丰河、鸦雀河等较大支流出口建节制闸24座。1957、1958年,上游相继建成枧山、王屋寺、河沿、杨冲、雷庄、林塘、红卫、海山、向公、文公等小型水库,总库容899.1万立方米。此后,沿河社队历年组织冬修,加高培厚堤身。1960年,进一步治理南北两大干流,共完成土砂方15.8万立方米,石方2640立方米,南河河堤重点是固脚防坍,北河重点是增大堤身断面。同时疏河切滩扫障导流,消灭险工险段。1965年,对主河进一步疏导治理,改建堤段4处,疏河9处,切咀12处,重点培修加固堤段19处,新建涵闸4座,共完成土方57.88万立方米,干浆砌块石6023立方米,投资30.13万元。1969年,县内遭受特大洪灾,沿河堤防溃破19处,冲毁涵闸5座,徐槽、吉庆、三星、同兴、沙铺、同盟等大队的大片农田被沙压,厚达1至2米。灾后沿线5区43个公社3万余人参加堵口复堤,并退建拓宽中段河床,改建王圩段大堤,新建尖刀咀分水工程等,共投资69万元,完成土砂方167万立方米,石方4650立方米。1976年,对练潭河段切弯裁直,开新河道430米,使原河道缩短600米,河床由80米拓宽到300米,挖深2.2至3米,切除山咀一处,长300米、宽140米、深5米。新建排灌两用闸站一座,共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将杉枫圩、广益圩、花园圩、练潭圩联成一个大圩。1983年,大沙河出现大洪峰,白果乡八角亭堤段溃破。年冬,在堵口复堤同时,加固中上游河段堤身,排除云水、小圩、红旗、大渗宕、徐小圩等堤段隐患。1984至1986年,治理重点是清除河道障碍,加固堤身,共完成土砂方约150万立方米,石方约1万立方米,改建险闸12座,并兴建沙铺大拐、王圩的导渗固基工程。1987年,双港区6个乡2万多民工对白果乡乌鱼宕河段拓宽疏浚,将此河出口段4公里河床,由40米拓宽至100米,挖深1至3.74米;同时,聂祠、徐小圩等中上游堤段堤顶由4米加宽到6至21米。经过长期治理,大沙河防洪堤线缩短到99.54公里,建闸199座,防洪标准提高到7年一遇。
挂车河该河上游穿越峡谷,丰水季节水流湍急。中游部分河段垒有零散砂石堤坝,保护沿河农田,山洪暴发往往坝毁田淹。下游水系紊乱,小圩众多,洪涝灾害频繁。1958年9月,在上游三道河口动工修建牯牛背水库,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后相继在支流上游修建小(二)型水库9座,减轻下游泄洪量。1959年开始对下游河道进行全面治理,拓宽北支流,新筑东大堤,建闸封堵南支流,改原北支流为主河道,共完成土方59万立方米。1964年冬,对新安芦席圩脑至杨公鸭子小圩1.2万米地段进行联圩并圩、塞支归干。将熊家油坊下2条支流河道并为一河,主河床增宽至60米,堤高增至6米。共完成土砂方24万立方米。1969年冬至1971年,重点治理上中游河段,从牯牛背水库大渡槽至新安渡17540米堤段内,截弯取直4处,计长2600米,疏河筑堤8100米,共完成土砂方120万立方米,护坡石方8600立方米。1973至1984年,对沿河堤防全面进行加固,增大堤身,加高堤顶,累计完成土砂方21万立方米。1985年开始,在中下游一些险段砌块石护坡、除险固堤。至1987年,共砌护坡820米,完成土方1.85万立方米,石方445立方米,并在沿河新建排灌涵闸13处,浇混凝土833立方米。河道最大泄洪量达到1072立方米/秒,遇旱可提菜子湖水倒灌。
龙眠河1957年开始进行全面整治,上游水磨湾等处主要是治理水土流失,中游截弯调直,堵塞双河口以下至铁铺段弯曲回流,下游新开铁铺至金神墩河道10公里,其中截岭长700米,深8米,共完成土石方44万立方米。1958年,在上游龙眠山口兴建境主庙水库,后相继在支流上兴建小型水库7座,使下游来洪量减少。1969年,支流石河上游汪洋水库塌坝,主河中下游堤防冲溃严重,仅铁铺公社堤段就溃口5处。灾后,沿河3个区16个公社1万多社员堵口复堤,并在石河堰口至双河口8000米堤线上截弯2处(陈竹园、长州),长250米,切咀、切滩4处,长600米,清障筑堤7500米。在双河口至枧弯段截弯9处,长3200米。共完成土方64万立方米。1971年冬,在境主庙水库下至石河堰口5000米堤段上砌、筑护坡,完成石方3600立方米,土砂方16万立方米。1983年,沿河两岸溃毁堤防计长3万多米。年冬,全面堵复溃决堤段,并对铁铺、天林等乡河段进行清障疏浚。次年治理支流石河上游河段,截弯取直,拓宽河床,开新河道500米。1987年7至12月,中下游河段清障,计切滩切咀12处,全长4052米,清除土方5.06万立方米,拆除河中障碍1处。清障后,增加泄洪量130立方米/秒。同时对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完成护岸工程23处,计长1290米,砌块石643立方米,浇混凝土776立方米。该河堤防标准达20年一遇。
孔城河1957年,对尹河街至范圩长12公里河段进行治理。将三条小支流并入主河,把裕民、桐梓、福东等18个小圩并成一个大圩,截弯取直,拓宽河床,加固河堤,缩短防洪堤线,提高泄洪能力,共完成土砂方59万立方米。后相继在其支流上游新建小水库26座,以削减主河洪峰。1972至1976年,对鲁谷共河进行综合治理,从鲁谷共公社板桥毛竹咀起至石南公社双溪下湾段疏河筑堤、截弯取直,拓宽河床长6000米,完成土砂方42.49万立方米。同时并完成卅铺河顺直切咀、疏河筑堤、砌石护坡工程,将卅铺街一段800米河道截弯取直,改河造田500余亩,解除洪水对卅铺街的威胁。1975至1985年,又对大金州、小金州、江墩等处河道狭窄段切咀切滩,拓宽顺直,共完成土砂方6万立方米。1986至1987年,在迎流顶冲段砌块石护坡1457米,完成土方3.15万立方米,石方1775.6立方米,浇灌钢筋混凝土18.3立方米,整修险段及闸、涵52处,安装启闭机19台。
二、圩堤兴修
县东南海拔20米以下滨湖地区,明清以来筑堤圈圩不断。民国《桐城县志略》记述 :“圩堤属沿河湖者,曰内圩,名称繁多,计有一百余处。”块块分割,犬牙交错,堤线曲折,堤身低矮,每遇较大洪汛,圩堤溃破,一片汪洋。建国初期,全县湖区有大小圩口292个,防洪堤线总长2599.82公里。县内每年组织大量人力物力,一方面加高加大长江大堤,修建菜子湖通江孔道节制闸,控制江潮倒灌。一方面调整内河水系,联圩并圩,缩短防洪堤线,加大堤身,加高堤顶,修建圩区排灌工程,完善排灌体系,增强抗洪能力。1958至1973年,在菜子湖滨先后圈有团结、新高赛、南圩、小麦咀、小幸福、大幸福、跃进、东方红、练潭、赵汝墩、玉咀等12个千亩以上大圩。其中团结、新高赛、南圩、小麦咀、小幸福、大幸福等6个圩因地势低洼,防洪标准低,保收能力差,1980至1983年先后退垦还湖,用于水产养殖。1987年,全县尚有圩口127个,圩区耕地18.05万亩,防洪线总长110公里,其中万亩大圩3个、千亩大圩9个。
姜团圩位于县城东15公里的孔城河入湖处,系老圩区。1954年冬堵口复堤,将姜圩、范圩、唐毕圩、合兴圩联成姜范圩。1957年冬,因孔城河改道,并将双墩河口堵死,使大家圩、救生圩与姜范圩联成一体。1958年桐城、枞阳两县共圈团结圩,与姜范圩上联,成为一个新大圩。1964年新大圩东部划归枞阳县,西部为桐城县团结圩。1965年春,团结圩建机械排灌站2座,1971至1972年改为电力排灌站。1983年堤防溃破,灾后在李小圩下段新建长900米的隔堤一道,将团结圩分成两段,上段与姜范圩、救生圩、大家圩等联并成姜团圩,下段停垦还湖养殖。1984年,投资3.5万元,建成梅墩闸,闸身长24米,底高程11米,顶高程17.5米,单孔高1.8米,宽2米,装有10吨启闭机控制的平板闸门,控制上游面积6平方公里,防洪面积1万亩,排涝面积6000亩,灌溉面积1500亩。1985至1987年,按菜子湖20年一遇的最高水位设计堤防标准,全面加固培高,共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建成机电排灌站9座,装机312千瓦,架设高压输电线6.1公里,安装变压器5台,总容量720千伏安,建斗门33处。圩内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10051亩,防洪标准可达15年一遇。
包兴联圩位于龙眠河下游,原为老圩区,圩口多,堤线长,1980、1983年两次溃破。1984年堵塞老河,修筑新堤,将童联、韩畈、石家畈、郑圩等小圩并成包兴圩,缩短防洪堤1.1万余米。同时兴建联圩闸站,闸体为混凝土箱形结构,长36米,单孔宽2米,高1.8米,闸底高程11米,顶高程19米,混凝土平板闸门,配5吨螺杆手摇启闭机控制,自排流量6立方米/秒。电力排涝站安装2台套36ZLB—70轴流泵,配155千瓦电动机,抽排流量4.2立方米/秒。闸站工程共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石方581立方米,总投资16.5万元。防洪面积8300亩,排涝面积5000亩,灌溉面积8300亩。此后,该圩实行按户划段承包(包修、包防、包绿化),进行常年性兴修,冬春由乡村集中力量兴修,加固险段,并逐季逐年验收评比,每年完成土方2.5万至4万立方米。1986至1987年,组织全圩民工对主干大堤童联大埂培修加固,共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包兴联圩跨金神、包圩两乡,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11300亩,防洪堤长1.88万米,防洪标准15年一遇。
唐合圩位于挂车河下游南岸,系老圩区。原有唐兴、同金、芦席、合永长圩等,均处于海拔17米左右低洼地区。1954至1983年,六次破圩。1983年冬以唐兴圩和合永长圩东方埂为第一道防线,将诸圩并为唐合圩。同时调整水系,加高加固堤防,兴建闸站排灌设施,并在东方埂、北埂程店等重点堤段,砌块石护坡。改建横桥闸和同金电排站,续建河乐电排站等,总计投资28万余元。圩区跨杨公、香铺、双铺、新安四乡,面积15.8平方公里,耕地13500亩,圩堤长12.7公里,其中迎湖堤段3.1公里。
老高赛圩位于练潭乡,建国初期建成。1954年后,不断加固堤防。1976年春,建电力排涝站,装机2台套110千瓦。至1987年,累计完成土方16万立方米,堤顶高程17.5米。圩区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2200亩,堤防长1100米。
莲塘圩位于包圩乡,原为滨湖随潮田,1980年开始筑堤防水,至1983年底,防洪堤线建成。建有装机2台套110千瓦排灌站1处。累计完成土方28万立方米。圩内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防洪堤线长4000米,堤顶高程16米。防洪标准为15年一遇。
曹庄圩位于包圩乡,原为滨湖随潮田,1983年筑堤圈圩,后不断加固堤防,并建装机55千瓦的排灌站1处。圩内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1100亩,防洪堤线长3000米,堤顶高程16米。
东方红圩位于罗岭乡,建于1960年,是一项结合消灭钉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湖区围垦工程。后逐年加高加固堤防,并相继完成圩内排灌配套工程,建排水闸1座,灌溉闸2座,排涝站2处,装机4台套220千瓦。共完成土方65万立方米,石方5000立方米。圩内面积6.1平方公里,耕地6600亩,防洪堤线长4560米,堤顶高程17米。
跃进圩位于罗岭乡岱赛湖口,建于1970年,是一项结合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的湖区围垦工程。后逐年加固堤防,建有排水闸2座,排灌站1座,装机3台套165千瓦。共完成土方57万立方米,石方4000立方米。圩内面积7.5平方公里,耕地2700亩,防洪堤线长3800米,堤顶高程18米,块石护坡堤段3250米。
练潭圩位于练潭乡,建于1958年。1976年结合大沙河治理,将花园圩、广益圩并入。建排水闸2座,机电排灌站2座,装机5台套275千瓦。累计完成土方110万立方米,石方4500立方米。圩内面积4.63平方公里,耕地7000亩,养殖水面2700亩。防洪堤线长6573米,其中防浪堤2100米,堤顶高程17.5米。
玉咀圩位于金神乡,建于1971年,后不断续建。有出水涵2道,机电排灌站1处,装机2台套110千瓦。累计完成土石方38万立方米。圩内面积6.58平方公里,耕地1200亩,防洪堤线长3800米,堤顶高程16米。
西河圩位于朱桥乡,建于1971年。防洪堤线长3500米,堤顶高程16米。圩内建有高排闸一道,排灌站3处,装机3台套165千瓦。共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圩内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1030亩。
赵汝墩圩位于杨公乡,建于1968年。圩内有出水闸、排灌站。先后共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圩内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1700亩,防洪堤线长7100米,堤顶高程16.5米,块石护坡堤段500米。
退田还湖的千亩大圩概况表

三、水库塘堰兴建
水库建国前,县内无一座水库。建国后相继兴建水库5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47座,总库容1.4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84亿立方米。
牯牛背水库中型水库,位于挂车河上游三道河口。安徽省水利电力厅、安庆行署水利电力局联合设计,设计抗震烈度7度,洪水位93.64米,校核洪水位97.83米。1958年9月,县水电局和省水电厅工程第五支队组织施工,1965年4月竣工,总投资1200万元。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25平方公里,总库容818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3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8.8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19.4万亩。受益地区包括范岗、青草、金神、双港、石河5区17个乡。水库灌溉工程有总干渠1条长1.7公里,东西干渠2条总长67公里,支渠38条总长184公里,斗农渠1293条总长1056公里,各类水利工程建筑213处,形成较完整的自流灌溉网络。1973年,因综合效益显著,被评为水利战线先进单位,派代表赴京出席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该库大坝系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长230米,宽4米,顶高程100米,净高41.5米。正常溢洪道为斜井单孔明流隧洞,高9.8米、进口宽12米,底高程83.5米,有扇弧形闸门控制,由2×15吨手摇、电动两用卷扬机启闭,最大泄洪量为1000立方米/秒。非常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92.5米,净宽40米,最大泄洪量为745立方米/秒。灌溉底孔位于大坝右端,为竖井式,有大弧形闸门控制,由10吨螺杆启闭机启闭,最大放水流量为37立方米/秒。大坝兴建时,中段心墙基础清基不到底,1985至1986年由省水利工程安装队采用铬木素化学灌浆处理。1970年在总干渠末端建小水电站一座,装机50.5千瓦,1986年动工兴建坝后式水电站,新开高2米、宽2.5米、长243米的引水隧洞一条,装机2×320千瓦,1987年4月建成发电。
水库蓄水区有汪河、黄铺两公社的汪河、东福、栋树、纸棚4个大队24个生产队4498人迁移,1962至1967年安置结束,主要迁居于挂镇、老梅、龙河、包圩、范岗等公社。
境主庙水库中型水库,位于龙眠河上游龙眠山口,距县城约3公里。省水电厅和安庆地区水电局联合设计,设计抗震烈度7度,洪水位95.88米,校核洪水位98.59米。1958年10月县水电局组织施工,1973年7月竣工,总投资577万元。坝址以上控制面积63平方公里,总库容24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520万立方米,调洪库容109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48万亩,实际最大灌溉面积8万亩,受益地区包括石河、金神、孔城3个区的8个乡。灌溉工程包括总、分、东、西4条干渠计长22.97公里,13条支渠计长67.51公里。大坝系粘土反斜墙砂壳坝,坝顶长460米,宽4米,顶高程99.5米,净高38.5米,防浪墙顶高程100.5米。1976年,按林庄雨型校核,将大坝和防浪墙分别加高0.7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为开敞式宽顶堰,最大泄洪量1861立方米/秒。放水平涵位于大坝左端,最大放水流量25立方米/秒。后因漏水,在拱涵内衬砌直径1.3米、厚0.25米的钢筋砼管,但未能根治。1975年由省水利工程安装队采用环氧树脂填补平涵,灌水泥浆密实,大坝心墙也同时灌粘土泥浆密实处理。1977年后,平涵进口竖井逐渐位移,因此,1983年5月封堵了放水平涵。同时对大坝右端隧洞和隧洞出口尾水渠浇混凝土防渗衬砌。隧洞断面1.5×2米,最大泄洪量30立方米/秒,配有15吨螺杆启闭机控制。1984年,建坝后式水电站一座,1986年6月建成发电,装机容量2×200千瓦。
水库蓄水区有龙眠公社的项岭、双河、凤形、双溪四个大队,计75户342人迁居南演、白马、天林等公社。
汪洋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龙眠河支流石河上游。1959年冬兴建。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2.3平方公里,总库容75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75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44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05万亩,受益范围2个乡11个村。该库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初建时坝顶高程69米。1966年增高到75.5米,后经不断续建,坝顶高程已达78.8米,坝顶长273米,宽4.4米。因大坝施工时间长,心墙断面多次变化,工程质量不高。1969年7月14日,洪水漫顶,大坝溃破,溃口长60米,年底堵复。1984年11月至1985年3月,采用粘土灌浆整治漏水。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最大泄洪量590立方米/秒。放水涵位于大坝左侧,条块石箱内钢筋混凝土衬砌,进口活塞闸门,配1.5吨螺杆启闭机控制。灌溉渠道总长20公里,其中东干渠3公里,西干渠5公里,支渠6条计长12公里。
双龙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孔城河支流双龙河上游。初建于1958年冬,经1965、1977年两次续建,到1980年枢纽工程全部完成。坝址以上控制面积13.5平方公里,总库容35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3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4万亩,受益11个村。该库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104.3米,净高26.3米,坝顶长132米,宽4.5米。溢洪道为开敞式溢流堰,最大溢洪量877立方米/秒。放水平涵原位于大坝右端,因建成后漏水,1965年封堵,在大坝左端新建钢筋混凝土箱涵,进口活塞闸门,配3吨斜拉式启闭机控制。1978、1982年先后两次对放水平涵渗漏进行水泥灌浆处理。水库灌区东干渠长11公里,西干渠长6.5公里。
五岭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孔城河支流木桥河上游。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78年5月竣工。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106米,净高23.5米,坝顶长132米,宽4.5米。坝址以上控制面积7.4平方公里,总库容272.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42.5万立方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最大泄洪量221立方米/秒。放水涵位于大坝左侧,块石混凝土拱涵,进口活塞闸门,配5吨螺杆启闭机控制。有东、西两条支渠长6900米,另有斗渠4条,农渠33条。有效灌溉面积0.7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5万亩。受益地区有龙头、卅铺2个乡的11个村。
河沿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大沙河支流铜锣河上游。1958年动工兴建,1970年10月竣工。坝址以上控制面积6.9平方公里,总库容3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23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76.6米,坝顶长223米,宽4米。大坝外坡平台长期渗漏积水,1982年挖人字导渗沟,效果较好。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位于大坝右端,最大泄洪量153立方米/秒。放水平涵有高、低两道石箱涵。高平涵位于大坝左端,有斜拉式活塞闸门,配5吨启闭机控制;低平涵位于大坝右端。有东、西两条灌溉干渠,全长22公里,配套工程43处,受益2个乡20个村,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
枧山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大沙河支流牛栏铺河上游。1957年动工兴建,1978年8月竣工。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坝顶高程165.7米,净高22.7米,坝顶长109米,宽3米。坝址以上控制面积6.5平方公里,总库容为15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9万立方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位于大坝右端,最大泄洪量154立方米/秒。位于大坝左端的放水平涵,配活塞式闸门,由5吨启闭机控制。总干渠1条长7.5公里,干渠4条长14公里,支渠11条长20.5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
石南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孔城河支流上游。1966年10月动工兴建,1979年6月竣工。设计灌溉面积1.32万亩。大坝为均质坝,坝顶高程30.4米,长656米,宽3米,总库容26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02万立方米。溢洪道原位于大坝中部,有排洪闸控制。1976年冬至翌年春,在大坝左端增建二孔排洪闸,总泄洪量为51.3立方米/秒。放水平涵2道位于大坝左右端,配有2吨启闭机控制。灌溉干渠4条长12公里,支渠13条长7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2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0.45万亩。受益地区有石南乡5个村。
朱山冲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孔城河支流李店河上游。1959年1月动工兴建,1975年5月竣工。坝址以上控制面积3.2平方公里,总库容10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8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斜墙砂壳坝,顶高程100.8米,净高18.4米,坝顶长312米,顶宽4.5米。溢洪道位于大坝左侧,为开敞式溢流堰,最大泄洪量107.5立方米/秒。有高低灌溉平涵,低涵在大坝左端,设活塞式闸门,配有5吨启闭机控制;高涵在大坝右端,设混凝土平板闸门,配1吨启闭机控制。坝基坝身多处渗漏,1981、1983年两次用黄泥灌浆整治,1984年坝外脚设标准导滤体加固。灌区有总长5000余米东、西两条干渠,设计灌溉面积0.4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34万亩。王集乡的山冲、新庄、大窑、王集4个村受益。
王屋寺水库小(一)型水库,位于大沙河支流三湾河上游。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80年4月竣工。坝址以上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总库容23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87.5万立方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净高24.6米,坝顶高程98.1米,顶长108米,宽4米。溢洪道为开敞式宽顶堰,最大泄洪量755立方米/秒。灌溉平涵为圬工拱涵内钢筋钅仝衬砌,活塞闸门配5吨启闭机控制。有干渠长2100余米,另有支渠3条。设计灌溉面积0.7万亩,实际灌溉面积0.5万亩。



塘堰建国前,全县有塘坝18802处,引水堰147条,年久失修,蓄水量小,灌溉效益低。建国后,不断加高塘坝,挖深塘底,扩大塘容,并先后新建塘坝3500多处。60至70年代,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形成库堰塘渠相配套的蓄水灌溉网。1987年,全县有塘坝23247处,总蓄水量1.09亿立方米,兴利容量0.96万立方米;有引水堰150道,其中灌溉千亩以上的18道,以孔洪堰、新店堰、茅草堰和桐溪塥效益最为显著。
孔洪堰1965年9月动工兴建,1966年12月竣工。自孔城河支流鲁谷共河引水,堰坝上游来水面积33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2.4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4万亩。灌溉渠道总长18公里。受益范围包括吕亭、红庙、南口、南演4个乡的22个村。拦河坝为圬工砌体实用堰,顶长62米,防洪标准20年一遇。2孔进水闸引水,每孔净宽1.5米,设计过闸流量4.2立方米/秒,引水闸左右各有一冲沙闸,以防泥沙淤塞。1983年7月,堰坝和大部分附属设施水毁,年冬至翌年春修复。
新店堰1965年冬动工兴建,1969年10月竣工。共完成土方38万立方米、石方5万立方米。堰口以上来水面积27.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0.8万亩。灌溉渠道总长39.3公里。受益范围包括大关、卅铺、新店、王集4个乡的7个村。该堰自孔城河支流大关河直接引水,进水闸为单孔,宽2.1米,高1.4米,配有3吨启闭机控制,引水流量为2.5立方米/秒。
茅草堰县内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明万历年间邑人何如宠倡修,堰口宽如茅草叶的长度,故名。该堰自孔城河支流大关河直接引水,300年来源流不息,兴利不衰。堰渠底宽1.6米,长5公里。堰口下500米处开山切岭工程长80米,最大深度8米,原灌溉面积0.49万亩。1974年自切岭下改道,改道后干渠长7.5公里,宽2米,并增建排水闸2道、分水涵6道、渡槽2处,灌溉面积增至0.64万亩。受益范围包括何畈、旺河、邢河、黄荆等5村。
桐溪塥原名桐渠,县内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明洪武末年,知县胡俨倡修。桐溪塥于县城北部观野岩引龙眠河水,经城中至城西南郊,当时可灌农田100余顷。原为无坝自流引水,因龙眠河河床下降,自流引水渐趋困难。1983年投资5000元,建堰口节制闸1座,以控制汛期河水入城。现灌溉面积0.16万亩,受益地区包括县农科所和石河乡的翻身、三里、文昌3个村。
(表一)容量五万立方米以上塘口概况表

(表二)灌溉面积千亩以上堰塥概况表

四、机电排灌设施
建国前,提水工具为木制龙骨水车,有2至4人操作脚踏大车和1至2人操作手摇小车两种。1949年,开始发展机械排灌,有排灌用柴油机3台24马力。1953年,在双铺乡张家寨木闸建成全县第一个机械排涝站,装机4台60马力。1954年全县机械排灌设备增加到31台558马力,1957年47台830马力,均为单机临时流动作业。木制龙骨水车仍是主要提水灌溉工具。1962年4月,全县第一个电力排涝站在白果公社清河大队建成。6月,全县第一个机械灌溉站在古井公社转华大队建成。此后,机电排灌逐步替代人力提水。1980年开始引进喷灌机械,用于旱地浇灌。1987年底,全县有固定机电排灌站232座,装机309台套14748千瓦,受益面积21万亩。其中机械排灌站71座,装机73台套3614千瓦,电力排灌站161座,装机236台套11134千瓦,喷灌机械16套。另有4457台电动混流泵分布全县各地,用于小面积零星分散的农田排灌。重点机电排灌站情况如下:
清河电力排涝站位于白果乡清河村,为县内第一个电力排涝站。安庆地区水电局补助经费3.5万元,集体自筹经费0.5万元,农民投工1500个,于1961年8月筹建,1962年4月竣工。装机4台套205千瓦,以排涝为主,兼顾灌溉,排涝面积3000亩,灌溉面积2200亩。1983年更新老化机组,水泵由PV3型更换为ZLB—70型,电机由卧式更换为立式。改建后,扬程6米,流量1.8立方米/秒。
双港区三、四级电灌站位于双铺乡永长村,国家投资15万元,农民自筹5万元,于1978年秋筹建,1979年11月竣工。三级站装机3台套240千瓦,配20—丰收50型水泵,扬程5米,流量1.5立方米/秒;四级站装机5台套275千瓦,配12SH—19型水泵,扬程15米,流量1.1立方米/秒。该站提引菜子湖水,灌溉双铺、新安、徐河、杨树4个乡1.2万亩农田,为全县装机容量最大、受益农田最多的一座灌溉提水站。
西闸电力排涝站位于包圩乡西闸村,国家投资5万元,农民自筹2万元,于1964年春筹建,7月竣工。装机3×55千瓦,配有PV50型水泵,排涝流量1.8立方米/秒,设计排涝农田5000亩,旱涝保收农田3700亩。1980年进行机泵更新改造,电机由卧式更换为立式,水泵更换为20ZLB—70型。
合永长电力排灌站位于双铺乡张寨村合永长圩合兴段。国家投资5万元,集体自筹2万元,于1964年春筹建,6月竣工。装机3台套165千瓦,配套工程有节制闸3座,高排渠道3.5公里,排灌渠道4.5公里。1983年对老化机组进行改造更新,电机由卧式更换为立式,水泵更新为20ZLB—70型轴流泵,扬程5米,流量1.75立方米/秒。排涝农田4700亩,旱涝保收农田4200亩,是全县排涝面积最大的一座排灌站。
红光灌溉提水站为县内仅有的国营灌溉提水站,位于朱桥乡蟠龙村,1961年筹建,1964年10月竣工。装柴油机4台套320马力,原为全县装机容量最大的机械提水站。该站引菜子湖水,两级提灌,净扬程均为6米,设计流量0.8立方米/秒,设计灌溉面积8000亩。1985年改机械动力为电力。改建后,一级站装机22千瓦,配14ZLB—70型水泵,二级站装机32千瓦,配12丰产35型水泵。实际灌溉面积2000亩。
1987年装机总容量100千瓦以上排灌站概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