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桐城毛尖、桐城小兰花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产于境内黄甲、石河、大关等地。茶区多高山深谷,日照短,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76%以上。
桐城毛尖茶一般在谷雨前采摘,选采一芽二叶初展,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过晾干、杀青、摊晾、理条、复炒、初烘、摊晾回润、复烘足干、去末拣剔等工序精制而成。每斤成品茶有芽头1.2至1.4万支。其条索紧结壮实,包卷呈笋尖状,秀齐匀整,白毫显露。汤色嫩绿明亮,饮后甘甜爽口,清脑怡神。桐城小兰花茶一般在谷雨后几天采摘,一芽二叶或三叶,经生锅、熟锅、初烘、摊晾、复烘五道工序制成。加工后的茶叶,芽叶完整,每斤成品茶有芽头0.8至1万支。冲泡后,杯中芽茶亭亭玉立,似朵朵绽开的小兰花,汤色淡绿,香气四溢。
桐城毛尖、小兰花茶素负盛名,曾被封为贡品。清代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纪》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于龙井”。建国后,产量增加,制作工艺更加先进,1982年,全县有茶园1万余亩,年产干茶2.5万斤。1983年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荣誉证书》,1984年进入国际市场。1987年,产干茶2.92万斤。
油桐油桐果实可榨油,为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桐城春秋称“桐国”,汉名“桐乡”,皆因宜桐而名。县内油桐有三年桐、五年桐和十年桐等品种,明清时期,县产桐油曾被列为贡品。民国30年(1941),全县桐子产量6032担,居全省第四位。建国后,由于山区、丘陵开发改种粮食作物,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滥砍乱伐,大片油桐林被毁,油桐面积和桐子产量锐减,1962年仅295担,远不能满足县内需要。1982年后,油桐栽植逐步得到恢复,桐子产量呈上升趋势。1987年,全县桐子产量3000担。
水芹菜桐城特产蔬菜。为伞形科水芹属的宿根植物,菜质脆嫩,清香爽口,余味甘甜。产于县城南的文昌、蔬菜、石河等村的泉水田中,尤以石河乡文昌村泗水桥一带所产品质最优。泉水田为龙眠河旧河床,底为砂石,表层为香灰泥,泉水常年渗出,漫流不息,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四季温差较小,极宜水芹菜的生长。水芹菜根系发达,栽培方便,繁殖能力极强,每年可收获5茬,年亩产2至3万斤。1987年,全县有水芹菜田100亩,产鲜芹菜200万斤左右。除在县内销售外,还销往邻近县市。
银鱼县内所产银鱼,为太湖短吻银鱼,长2至3寸,体圆无鳞,半透明状,色白如银,骨软如绵,肉鲜嫩,是水产珍品。主产于菜子湖、嬉子湖、白兔湖水域。每年3至4月间产卵,5至10月捕捞。建国初期,年捕捞量数万斤。1958年后,由于枞阳节制闸建成,水文条件改变,产量锐减。80年代,年捕捞量仅数千斤。
麦鱼又称凤凰鱼,学名吻虎鱼,是一种在山溪河流至湖泊间回游的小型鱼类。每年初夏由湖泊溯山溪回游产卵,形成鱼汛,以练潭河及罗岭凤凰桥一带所产为优。清道光《桐城续修县志》载:“桐城三、四月间有麦鱼,白质黑章,细小如鱼苗,练潭龙头石下产者,其味甚美,曝干以充苞苴,和鸡鸭卵搅匀蒸煮,食之最佳,亦可同豆腐煮食。”县产麦鱼曾作为贡品呈送朝廷,当地群众谓之“贡鱼”。现年产干麦鱼2000斤左右。
鲥鱼属海洋与河流间回游性鱼类。鱼体侧扁,呈银白色,上颌中有缺刻,下颌突起,腹部有棱状鳞。每年春夏之交,由海入江,溯江产卵后返回海洋。成鱼一般每条2至3斤,大者5斤,其肉肥厚细嫩,风味鲜美独特。和河豚、刀鱼素称长江三鲜。宋诗人苏东坡称赞鲥鱼:“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鲥鱼主要产于县内长江段和菜子湖。建国初期,捕捞量较多,1958年后,产量锐减,现已罕见。
鳜鱼体侧扁,背部隆起,口巨腹阔,色黄绿,间有黑色斑块。性凶猛,喜食鱼虾。鳜鱼以肉细嫩、味鲜美、无细刺受食家青睐,春季所捕捞者品质更佳。糖醋鳜鱼是桐城县春季筵席上的压桌名菜。县内湖泊均有产,70年代后,鳜鱼产量下降。
刀鲚古称,俗称刀鱼,为水产珍品。全身呈银白色,体狭长而侧薄,似尖刀。成鱼3至5条重1斤。盛产于菜子湖,鱼汛在初夏时节。因其味别具一格,与竹笋、樱桃并称桐城“初夏三鲜”。
丝枣亦称蜜枣,原料为县内所产大青枣(又名葫芦枣),4至5月开花,7月收获果实。选择个大、成熟、新鲜、无病虫害者,用特制小刀将其表皮梳成细丝,加糖蒸煮后捞起初烘,再复烘整理,遂为成品。县产丝枣色泽晶莹,食之甜而不腻,并能长久保存,为蜜饯中珍品。早在清代,丝枣就与茶叶、秋石一起被誉为桐城三大名特产品。民国29年(1940),县城有作坊5家,年产丝枣100担,远销粤、湘。建国后,丝枣制作技术流入宣城等地,而县内生产因忽视传统制作技艺,质量下降。60年代前,年产量30担左右。1970年后,对丝枣生产的恢复发展采取扶持措施,年产量增加,最高年产量达到200担,质量也有所提高。1980年后,因主产大枣的杨桥区划归安庆市,丝枣产量再度下降。近年来,开辟大枣新区,全县栽植枣树2.58万棵,其中成片枣园150亩,1987年已部分挂果。
柑橘属芸香科,柑橘亚科,性喜温暖潮湿,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灌木果树,是绿化荒山、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县内历史上有零星栽培。1976年,开始引进温州无核蜜橘。首次引进1千余株,分布于范岗、石河两地,随后大批引进同种树苗,种植在孔城晴岚、庙公、陷泥、桐山、杨桥、黄甲、范岗、金神、双港、青草等地。1981年,在晴岚首次采果4040斤,1985年晴岚、陷泥、桐山、庙公等地共产橘18.58万斤,其中晴岚乡产橘8.53万斤。
鲜鸡蛋县内所产鲜鸡蛋大小适中,一般每10枚重1斤,蛋壳红润洁净,厚度均匀,耐贮运。建国前,有少量销往安庆、合肥等地。1953年开始组织收购外调,年收购量最高的1979年为551万斤,其中外调528万斤。1980年后,每年外调400万斤左右,一直居安庆地区首位。1984年,县供销社在大关、范岗等地设立禽蛋加工厂,为省粮油进出口公司收购鲜鸡蛋,每年出口30万斤左右。1985年后,县外贸公司也组织收购鲜蛋出口。1987年全县收购鲜蛋419.2万斤,其中出口63.8万斤。
羽绒桐城县为安徽省重点羽绒产地之一。所产羽绒,具有毛花大、绒朵厚、弹性强等特点。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由小贩走村串户用日用小百货兑换。1950年,县供销合作社开始经营羽绒收购与外销。1980年后,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羽绒和羽绒制品需求量的增大,县城设立有专业性羽毛市场,全县年平均收购羽绒6万斤左右。1987年,卅铺、新店等地建立羽绒加工厂,生产羽绒服装和羽绒被等制品,改变了过去羽绒单一外调外销的状况。
皮张县内所产皮张,以家畜皮张为主,野生细杂皮次之。建国前和建国初期,主要是牛皮和野杂皮。1957年,全县收购牛皮1910张。1962年后,主要为牛皮和猪皮,均由供销社收购。1965年收购牛皮845张。1977年后,皮张由县外贸公司收购出口,1987年收购牛皮176张。
蜂蜜县内农民历来有养蜂的习惯。建国后,改良蜂种,改进饲养技术,养蜂成为重要的家庭副业之一。蜂蜜以油菜蜜、紫云英蜜数量多,质量好。除本地销售外,其余供出口或销往全国各地。1978年,全县养蜂450群,收购蜂蜜459担。1982年全县蜂群发展到2000群。除县内蜂群外,每年春季油菜、紫云英开花时,浙江、江西等省流动蜂群亦纷纷来县内放养,增加了桐城县的蜂蜜产量,成为全省蜂蜜主要产区之一。1987年,全县养蜂2551群(不含外地在县放养的蜂群),收购蜂蜜1839.8担。
留兰香唇形科芳香类草本植物,原产欧洲,茎叶经蒸馏提取的留兰香油,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生产等。县内1979年引进种植,品种有大叶留兰香和小叶留兰香两类,均为分根繁殖。立冬至小雪间栽培种植,翌年春土温2至5℃时发芽。年收割鲜茎叶两次,小暑至大暑间割头刀,寒露至霜降时割二刀。鲜草收割后即蒸馏吊油。1982年栽培面积3000亩,年产留兰香原油2.05万斤,香旱芹子酮含量在60%以上,居全省之冠。1984年,桐城县被列为全国留兰香重点生产基地之一。1987年,全县有26个乡栽培留兰香,总面积1万余亩,外贸部门收购留兰香原油6.1万斤。
山楂又名山里红,产于县境西北山区,资源丰富。果实近球形,黄红色,有淡褐色斑,味酸涩稍甜。9月果熟,将熟果去皮核蒸烂,和糖霜做成糕,或煮烂去滓入糖蜜,以模印糕,因晶莹似琥珀,名琥珀糕。山楂主治饮食积滞、胸腹痞满、疝气、血瘀、闭经等症。民间还用其叶代茶饮,治高血压。
桔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富含桔梗皂、菊糖、植物留醇、桔梗糖等成分。药用其干制的根,味苦腥,性平,入肺经,具有开宣肺气之结和祛痰排脓等功用。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等症。县内山区、丘陵均有出产,以海拔800多米的屋脊岭一带所产质量为优。因其体大质坚、洁白纯净、断面菊花纹清晰被列为同类中佳品,被医家称为“桐桔梗”,畅销国内外。60年代,全县最高年收购量1500担。70年代后,由于滥采乱挖,桔梗资源遭到破坏,产量下降。1981至1984年,全县收购量分别为318担、602担、277担、190担。1987年县药材公司收购17.4担。
元胡又名玄胡、延胡索,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块茎入药,具有活血化瘀,利气止痛功效。主治心腹疼痛、腰膝酸痛、跌打损伤、月经不调等症。元胡栽培,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腐殖质含量高的砂质壤土,将当年生无病斑块茎,于秋分至寒露时栽入沟内。次年5至6月茎叶枯萎后采挖块茎,洗净,分档,分别进行开水煮烫,尽呈黄色后,晒干,即为药品。县内1971年自江苏引种,栽培于黄甲、范岗等区的沿河地带。1985年栽培面积达1000亩,年产鲜元胡4800担,加工干元胡960担,是安徽省唯一的元胡生产基地县。1987年县药材公司收购504担。
薏苡俗称薏仁米、药玉米、回回米。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强大,宿根性。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涝。种仁又称米仁,含淀粉,供食用或酿酒。茎叶可做造纸原料。根具有清热、利尿功效,可治肝炎、肾炎等症。种仁性微寒,味甘,有清热利湿、健脾功能,主治水肿脚气、风湿痹痛、泄泻、肠肺痈等症。山间野生薏苡,其茎叶煮汁,饮之可治淋病。薏苡在县内历来就有种植,为素补品。建国后,县药材公司每年均有收购,1987年收购13担。
柴胡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在春季采收,又名春柴胡、芽胡。为桐城县大宗地道产品之一。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功效,为伤寒、发汗、解表的要药。黄甲、大关、青草等区盛产,蕴藏量丰富,1987年县药材公司收购27担。

上一篇:第五节 畜牧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