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土壤类型分布
土壤共有3个类型区,8个土类、14个亚类、54个土属、91个土种。
三个类型区为山区、岗地区和圩畈区。山区土壤成土母质主要是酸性岩风化物,由酸性岩残积、坡积、洪积物发育而成。丘岗地区土壤成土母质以下蜀系黄土为主,次为第四纪红土和紫色岩类风化物。圩畈区土壤成土母质系河流冲积而成。
8个土类在全县126.49万亩土壤中面积与分布为:水稻土49.2万亩,占总面积38.90%,全县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南圩畈区;黄棕壤59.64万亩,占总面积47.15%,分布于范岗、晴岚乡一线以北的低山和丘陵;棕红壤7.89万亩,占总面积6.24%,分布于范岗、晴岚一线以南低山和丘陵区;紫色土4.3万亩,占总面积3.40%,零星分布于丘陵上部;潮土5.1万亩,占总面积4.02%,分布于沿河中下游地带;棕壤0.19万亩,占总面积0.15%,分布于800米以上山地;石灰(岩)土968亩,占0.08%,零星分布于汪河、中义等乡的山地;草甸土700亩,占0.06%,分布于沿湖各乡的湖滩。
土壤质地,在不同地貌类型区有所不同。四大河流上游的沿河地带,以及山区山体上部和脊部的砂壤,质地疏松;山区和圩畈区的轻壤以及圩畈和山区山体下部的中壤,质地较适中;丘岗区及四大河流中下游圩畈区的重壤,质地偏粘;沿湖地带的粘土,粘性较重。
土壤表(耕)层容重在1.06—2.85克/立方厘米之间,自然土壤大于旱地,旱地大于水田。自然土壤容重一般1.54—2.85克/立方厘米,旱地1.1—1.55克/立方厘米,水田1.06—1.52克/立方厘米。土壤孔隙度一般在30.57—67.93%之间,自然土壤42.06—67.93%,旱地30.57—58.49%,水田42.25—57%。
土壤表(耕)层以酸性为主,水田PH值为4.5至5.5的占77.8%,5.6至6.5的占21.8%,6.6以上的占0.4%;旱地PH值为4.5至5.5的占41.2%;5.6至6.5的占29.7%,6.6至7.5的占27.4%,大于7.5的占1.7%;山场PH值为4.5至5.5的占69.2%,5.6至6.5的占23.1%,6.6至7.5的占7.7%。





二、土壤养分
全县土壤表(耕)层肥分含量总的情况是缺钾、缺锌、少磷、平氮、有机质中等。
有机质含量平均含量2.28%,最高10.54%,最低0.24%。水田平均2.43%,最高3.38%,最低0.24%,大于3%的面积1.34万亩,3—2%的35.3万亩,小于2%的12.57万亩。旱地平均1.36%,最高2.7%,最低0.24%,大于3%的面积150亩,3—1.5%的1.3万亩,小于1.5%的3.88万亩。非耕地平均1.47%,最高10.54%,最低0.4%,大于4%的面积1.13万亩,4—2%的7.85万亩,小于2%的59.1万亩。
全氮含量平均含量0.178%,最高达0.406%,最低0.018%。水田平均0.125%,最高0.185%,最低0.043%,大于0.15%的面积7.72万亩,0.1—0.15%的36.0万亩,小于0.1%的5.4万亩。旱地平均0.079%,最高0.169%,最低0.043%,大于0.13%的面积0.13万亩,0.075—0.13%的2.15万亩,小于0.075的2.93万亩。非耕地平均0.074%,最高0.406%,最低0.02%,大于0.2%的面积1.16万亩,0.2—0.1%的6.21万亩,小于0.1%的60.72万亩。
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全磷平均含量0.044%,速效磷平均含量4.3PPm。全磷含量0.085%以上的面积14.85万亩,0.04—0.085%的3.7万亩,小于0.04%的22.45万亩。速效磷含量在20—40PPm的面积4.11万亩,10—20PPm的18.42万亩,5—10PPm的21.68万亩,3—5PPm的34.23万亩,小于3PPm的43.44万亩。耕地全磷、速效磷含量均高于非耕地。水田全磷含量0.061%,速效磷含量10.3PPm;旱地全磷含量0.076%,速效磷含量11PPm;非耕地全磷含量0.032%,速效磷含量3.5PPm。
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全钾平均含量2.175%,水田2.13%,旱地2.32%,非耕地2.63%。在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中,全钾含量变幅较大。紫色砂岩、酸性岩较高,为2.13%和2.73%;第四纪红土、基性岩、下蜀系黄土较低,分别为1.43%、0.87%和0.42%。速效钾含量不高,平均50.8PPm。水田47.5PPm,旱地68.8PPm,非耕地71.2PPm。含量大于150PPm的面积2.02万亩,75—150PPm的20.02万亩,小于75PPm的100.44万亩。
微量元素含量有效态锌含量一般在0.21—2.53PPm之间。活性锰平均含量49.48PPm,偏差系数0.45;易还原态锰平均含量57.59PPm,偏差系数0.64;交换态锰平均含量35.1PPm,偏差系数0.6。三种态锰含量均偏低。有效态铜平均含量1.61PPm。
三、植被
全县植被总面积180.7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含水面)73.25%。其中,天然植被100.21万亩,占55.43%,人工植被80.57万亩,占44.57%。
天然植被类型主要有5种:
常绿阔叶与落叶混交林植被主要树种有枫香、山槐、短柄桴、黄檀、青冈栎、麻栎、豺皮樟、黑松、山胡椒、茅栗等。一般分布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山区和丘岗地区,覆盖度70—80%,伴生草本植物稀少。
马尾松植被有两个类型:一是马尾松—细梗胡枝子、算盘子—白茅群落,主要分布于丘陵地区。乔木层单一,下层以胡枝子、算盘子、六月雪等为主,草本层有白茅、黄背草、夏枯草、野菊等,藤木以葛藤、木防已、古尔藤最普遍。覆盖度乔木层40—60%,灌木层5—20%,草本层20—70%。二是马尾松—短柄桴类型,主要分布西北低山区。乔木层主要是黄檀、山槐、枫香等,灌木层多为山胡椒、映山红、野漆树等,草本层则以白茅、蕨类、蛇莓、清竹叶、三脉叶、马兰等占优势,藤木植物常见的有拔艹葜、紫藤等。覆盖度乔木层20—70%,灌木层30—70%,草本层10—30%。
灌丛植被一般以茅栗、短柄桴为主,分布在海拔800至1000米棕壤山地。覆盖度40—80%不等,层次不太分明。高度在1米左右的灌层,伴生有桷斗栎、山胡椒、映山红及芒草、湿生草类等。
草丛植被有两个类型:一是黄背草、白茅草草丛,分布于低山和丘陵区,覆盖度60—90%,深度60至80厘米左右。群落组合种类有黄背草、白茅草、夏枯草、地榆、蒿类等。草丛中灌木稀少,常见的有算盘子、六月雪等。二是白茅草丛,零星分布在海拔900米以下、坡度平缓、土壤松润的山地和丘岗地区,面积不大,覆盖度60—90%,草层深度70至100厘米,伴生的有牡蒿、白莲、野菊、地榆、马兰、狗尾草等。
沼泽植被与水生植被沼泽植被主要分布于沿湖、圩畈、洼地、河岸、塘边。水生植被多繁生于近岸湖面、河沟、池塘。两类植被群落有:芦苇、水烛、菖蒲、马来眼子菜、莎草、黑藻、浮萍、细果野菱、芡实、野菱、莲藕、蒿笋、黄蒿、辣蓼、苦草等。
人工植被主要有两类:
农作物植被水稻、油菜主要分布圩畈区和浅丘;小麦、棉花、山芋、玉米多分布于丘岗旱地;茶、留兰香等经济作物植被多分布于近山和山区旱地。越冬农作物植被有麦类、豆类、紫云英、油菜、白菜和萝卜等。
人工林木植被山区和丘陵有松、杉、油桐、油茶、板栗、毛竹、园竹等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村落四旁、公路沿线、沿河堤岸有枫、杨、泡桐、法梧、川楝、白榆、樟树、水杉、苦楝、河柳、柳树、元竹和果树等;庭院有柑桔、柿、梨、桃等人工林木植被。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