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洪灾民国28年(1939年)7月初,大雨,山洪暴发,冲毁田地、桥梁、道路无数,死数人。
31年夏,旱后大雨,遭水灾。
32年春夏之交,山洪暴发,冲坏田地。
35年7——9月,淫雨为灾,田成泽国,禾苗枯萎。
37年8月下旬,大雨,山洪暴发,冲坏田地、桥、路。
1951年7月8日始,连降雨7天,山洪暴发,全县11980户受灾,冲毁房屋491间,倒塌24间,冲毁水塘504口、大小堰1241条、河坝368处、大桥106座、石桥1座、田6398亩。
1953年6月24日夜起降雨3日,山洪暴发,全县淹死19人,伤2人,冲毁田地、房屋以及塘92口、堰4977处、坝28330处。
1954年夏,连降大雨,5——7月共降水1528.5毫米,发7次大山洪,冲坏塘、堰、坝,受灾田地面积94000亩,毁坏房屋854间。
1955年6月26日,大雨,坏房屋168间,死伤10人。
1958年8月13日至16日,暴风雨,农作物受害,冲坏塘、堰、坝,死伤9人,冲掉木材6000余根。
1959年7月下旬,暴雨,水冲沙压田4777亩、地3435亩,冲毁桥75座、公路84段、房屋74间,淹死2人、伤15人,冲毁水利设施26971处。
1963年7月19日至21日,大暴雨,山洪暴发,冲坏田地11781亩、塘326口、堰5012条、坝8817处、桥128座、公路920段、房屋990间,冲走木材1890立方,死6人,伤17人。
1969年7月,连降大雨1131.1毫米,13日晚到14日9点30分降雨245毫米,县城被淹,房屋倒塌1560间,十字街口水深2米,水位高达372.57米。16日复降大雨,两次山洪暴发,遍地泥石流(俗称起蛟),交通、邮电中断,岳舒、岳潜公路路面冲坏70%,全县受灾田地126000亩,死亡197人。
1977年8月10日下午,突降暴雨,山洪暴发,全县死12人,毁坏田地12519亩、塘90口、堰3625条、河坝7771处,县城至主簿公路冲坏、电杆冲倒,电话、公路交通受阻。
1979年8月11日,暴雨成灾,冲坏田地11200亩。
198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30天有25天下雨,降雨631.9毫米,冲毁塘362口、堰渠4143条、堤坝8027处,毁坏田32530亩、房屋4465间,死6人,伤45人,死牛9头、猪500多头。
干旱民国33年5月20日起,大旱70余日。
38年7月8月,干旱。
1952年5月21日至7月3日不雨,2585口塘干涸,974条堰断流,32746亩田受旱,响肠区39.5%农田无水插秧。
1957年8月8日至10月24日,不雨,受旱田31531亩。
1958年5月17日至7月15日,无雨,受旱面积64073亩。
1966年7月13日至9月29日,79天只降雨70.6毫米,受旱面积达74000多亩,粮食严重减产。
1968年9月26日至12月2日,大旱,68天只降雨51.2毫米,受旱面积达53000亩。
1971年10月4日至12月22日,干旱,80天仅降雨49毫米。
1976年7——8月,大旱,店前、白帽、菖蒲、汤池等区,塘堰干涸。
1978年,多次发生旱情,早灾面积达83200亩,有21200亩颗粒无收,竹木多枯死。
1979年9月19日至12月19日,92天仅下雨17.8毫米,影响午季作物播种、出苗。
1981年春夏,少雨干旱,到6月上旬有6500亩田无水插秧。
冰雹民国34年5月31日午后,狂风暴雨,降雹2次,大如雀卵,小如弹丸,午季作物遭损伤。
1950年5月1日降冰雹,全县受灾面积有12300多亩,菖蒲、五河区的8个乡,麦禾压断二分之一。
1951年5月25日、30日,两次大风雨夹冰雹,损坏房屋,伤害午季作物。6月3日复降冰雹。
1965年5月28日,冰雹成灾,岩上、田头、岩河、柳畈、响肠、金山等公社中14个大队2391亩午季作物遭重灾。
1976年7月22、24日,暴风雨,降冰雹,重者半斤,道义、青天、河口、美丽、斑竹、黄羊、石关、巍岭等社,玉米及其它农作物被打坏,195间房屋受损。
1977年8月25日,汤池、硃屋等地降冰雹。9月5日,白帽、来榜、汤池、东风等区遭雹灾。双畈公社地面积冰雹厚一寸多,有22个生产队粮食基本无收,毁坏房屋645间,倒塌19间。
1978年秋,古坊公社关畈、民胜两个大队遭雹灾,中稻减产50%。
1979年9月5日,白帽、来榜、汤池、东风等区遭雹灾。
1983年4月28日下午,县境部分地区降冰雹,午季作物和中稻秧苗大部受灾。
雪冻灾1952年12月,低温、寒潮侵袭,全县冻死午季作物16346亩,冻伤13930亩。
1954年12月25日始,大雪数日,低温持续40天,断竹木、冻伤冻死茶棵、小麦、油菜,交通中断。
1964年2月16日至20日,大雪,严寒日久,交通中断,折竹木,伤冬禾、茶树,全县冻死耕牛77头。
1984年1月16日至20日,大雪,交通中断,坏房屋,折竹木。低温持续两月,茶树、春菜、麦苗严重受害。 虫灾民国35年,稻苞虫严重危害田禾。
1951年8月,全县虫害遍发,古坊乡稻苞虫危害禾苗占四分之三,严重减产。
1952年6月中旬,头陀、河口、主簿、店前、冶溪、白帽等区有15个乡30余处发生蝗蝻为害。秋,发生稻苞虫,汤池区56%的水稻受害。
1955年6——7月,店前、白帽、河图等区发生松毛虫,防治9540亩。7月,稻苞虫、螟虫大发为害田禾。
1961年4月,午季发生蚜虫、金针虫,锈病、毒素病。5月,部分社队小麦发生腥黑穗病,汤池石埭大队受灾占播种面积61.2%。
1962年3月,麦牙虫为害麦苗,轻者斑白转黄,重者枯死。
1969年8月,洪灾后,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粮食严重减产。
1977年,发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受害4万多亩,减产2——3成。
1978年,全县松毛虫危害松林73万亩。
1980年,全县松毛虫危害松林50多万亩。
1983年7月8月,水稻病虫严重发生,面积达18万亩。
风灾民国35年9月25日,狂风历两昼夜,拔树毁屋,损失无数。
1949年10月3日、4日,大风,刮坏房屋,伤秋禾。13日、14日又连刮大风,未收稻谷被打入泥。
1950年5月3日至10日,刮西北风,下黄沙、沙尘弥漫,农作物受重害。
1953年8月上旬,大风成灾,来榜、汤池两区受灾最重。
1962年4月16日夜,刮7——8级大风,毁坏午季作物、房屋、竹木等。9月6至7日,又刮7——8级大风,全县粮食减产970多万斤。
1977年9月6日下午和11日晚,来榜、头陀、白帽等区遭狂风袭击,有13657亩农作物受害。
1978年5月8日9日大风,汤池、东营等地风力最大,午季作物、春笋受灾,损伤竹木、房屋。
1983年4月25日至28日,雷阵暴雨,并伴有8——9级大风,午季作物和中稻秧苗受害,毁坏房屋18840间,死伤9人。
青封灾1954年入秋后,一直低温,中山区水稻遭受青封灾。
1963年,低温早,中山区农作物遭受青封。
1969年,秋季低温早,中山区农作物受青封灾。
1972年秋,多雨低温,山区农作物开花结实受阻,生长期延长,遭青封,粮食歉收。
1977年8月5日后,多雨低温,全县30419亩中、晚稻,青封减产。
1979年9月11日,石盆、头陀等地下雪,低温早,山区3万多亩水稻青封减产。
1980年,低温早,中山区遭受50年来所罕见的青封灾。
地震境内有震无灾,有关内容见第三十二章《科技》。
滑坡距县城南12公里无愁乡秦河村张湾居民组,地貌特征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桐城——菖蒲断裂”与“潜山——漫水河断裂”交汇该地。该地一座北西——南东向的庙山,约在民国9年间出现一条裂缝,上宽下窄呈鱼鳞状,断断续续不规则,长约900米,宽2米,深4米(目测),与山脉走向相同。1969年、1983年、1984年,分别发生3次较大塌方,常年还发生小塌方或石头滚落现象。1984年7月塌方时,大片的碎石泥土成泥流状,堵塞山下河道,埋没半块水田。安庆地区地震局和县政府、县科委领导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勘察,据情分析,塌方是间歇型基岩滑坡。
毛尖山乡上水村太阳居民组一座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山,山脊有一条裂缝。 1969年7月大雨期,田头公社袁河口山开裂,长达3公里。
上一篇:第八节 植被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