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25年(1936年),岳西建县设三个区:
第一区区公所驻腾云庙,辖黄石、湖村、清平、四会、石榜、河山、清真、清心8个联保。
第二区区公所设河图铺,辖银河、深村、古坊、南庄、冶溪、薛义、杨胜7个联保。
第三区区公所设蛇形岗,辖黄羊、沈桥、主簿、马畈、白果、河口6个联保。
民国28年冬裁区,撤销联保,设清平、四会、黄石、湖村、清心、河山、清真、石榜、黄羊、主
岳西县境域变迁示意图

簿、白果、河清、马畈、沈桥、银河、深古、杨薛、冶溪、南庄等19个乡。
民国29年春,复设五河、河图、主簿3个区署。五河区辖清心、河山、清真、石榜4个乡;河图区辖银河、冶溪、南庄、深古、杨薛5个乡;主簿区辖黄羊、主簿、白果、河清、马畈、沈桥6个乡。清平、黄石、四会、湖村为县直属乡。全县共19乡。
民国31年冬,主簿区原辖6乡,并为西美、河清、黄羊、迎水4乡,全县19乡改为17乡。32年10月,主簿区增设沈桥乡。全县共18乡。
民国36年9月19日,岳西县第一次解放,县爱国民主政府将全县划为衙前、五河、河图、河口、主簿5个区。
民国37年1月,国民政府军反攻进占岳西,恢复3区18乡建置。同年12月20日,全境解放,区划未变。
民国38年2月,全县划为6个区,仍为18个乡。第一区驻衙前街,辖黄石、四会、清平、湖村;第二区驻五河,辖河山、清心、清真;第三区驻店前河,辖杨薛、冶溪;第四区驻白帽,辖银河、南庄、深古;第五区驻河口寺,辖石榜、河清、西美;第六区驻主簿原,辖黄羊、沈桥、迎水等乡。各区兼以地名称之,如第一区又称衙前区。同年10月,县、区、乡均称人民政府。
1950年1月,将全县18个乡划为59个乡。衙前区辖14个乡,五河区辖9个乡,店前区辖8个乡,白帽区辖10个乡,河口区辖10个乡,主簿区辖8个乡。同年3月,全县划分8个区101个乡4个镇:
衙前区辖资福、牌楼、西营、东营、莲云、府前、西峰、海螺、衙前、金山、鹤林、独山、西溪、无愁、桃岭、龙井、莲花、长生、东连19乡及汤池、硃屋2镇。
菖蒲区辖闵山、田头、岩上、柳畈、长岭、岩河、溪沸、菖蒲、撞钟、张畈10个乡。
五河区辖马坳、斗水、沙村、中关、老林、叶河、桃李、向山、茅山、河南10个乡及五河镇。
白帽区辖金河、凉亭、深村、古坊、王程、江山、南庄、土桥、余河、江河、白帽、晓园、徐良、南河、河图、虎厂、麻滩17个乡。
河口区辖苍园、河口、道义、川石、阔滩、来榜、斑竹、三河、和平、石门10个乡。
头陀区辖沈桥、马石、梯岭、严家、张家、乐道、黄尾、石盆、虎形、香姚10个乡。
主簿区辖平精、黄羊、象形、上水、石关、忠孝、黄金、花岩、白果、南田、龙王11个乡。
店前区辖西坪、罗铺、溪河、白石、石咀、司麓、桃阳、天台、前河、司空、杏花、河东、河内、银河14个乡及店前镇。
1951年3月,衙前区增设浒漕乡,主簿区增设精诚乡,6月撤衙前乡成立衙前镇。
1952年1月调整区划,全县设11区147个乡,设衙前、店前2镇。
汤池区辖莲花、桃岭、龙井、东营、汤池、硃屋、长生、莲云、牌楼、资福、西营、府前、西峰、平岗、东山、连塘乡。
响肠区辖西溪、金山、独山、鹤林、海螺、无愁、老林、浒漕、石桥、响肠、林河、银塔乡。
五河区辖原乡,改五河镇为五河乡,增设石畈、沙岭、小河、太平乡。
菖蒲区辖原乡,撤长岭乡改设东渡、京竹、里仁、南河、白云乡。
店前区辖店前镇及司空、杏花、河东、河内、银河、天台、前河、陆岭、三合、徐良乡。
冶溪区辖桃阳、石咀、溪河、白石、罗铺、司麓、西坪、白沙、花园乡。
白帽区辖原乡,撤南河乡,划出徐良乡,增设双畈、赶场、朱铺、朱查、上坊、下坊、南山、程园、竹坪乡。
来榜区辖来榜、石门、三河、和平、斑竹、羊河、横河、西溪、界岭、枫树、花墩、中纛乡。
河口区辖黄尾、河口、道义、阔滩、严家、平等、石河、三槐、中河、平太、美丽、黄龙乡。
主簿区辖乡未变。
头陀区辖原乡,撤香姚,划出黄尾、严家,增设香炉、姚河、西美、梓树、杨湾、管山乡。
同年12月撤响肠区的西溪乡。
1953年1月改店前镇为乡,6月调整区制,撤冶溪区,设河图区。
店前区辖店前、司空、杏花、河东、天台、前河、陆岭、桃阳、石咀、溪河、白石、罗铺、司麓、白沙、花园乡。
河图区辖河内、银河、三合、河图、虎厂、晓园、凉亭、麻滩、徐良、深村、南山、程园、竹坪、金扬乡。
白帽区辖白帽、南庄、土桥、江河、余河、江山、王程、双畈、赶场、朱铺、朱查、上坊、下坊、西坪乡。
其他区建制未变。
1955年12月,响肠区并入汤池区,河口、头陀、来榜3区并为来榜、头陀两区,白帽区并入河图区,全县为8区1镇96个乡。
衙前镇辖区未变。
汤池区辖汤池、龙井、东营、硃屋、莲云、平岗、石桥、无愁、响肠、林河、独山、东山、牌楼、桃岭乡。
河图区辖白帽、古坊、江河、王程、余河、南庄、麻滩、竹坪、河图、南山、虎厂、金扬、凉亭、深村乡。
菖蒲区辖闵山、岩上、岩河、菖蒲、撞钟、溪沸、田头、京竹、柳畈、港河乡。
主簿区辖龙王、平精、白果、黄羊、石关、南田、黄金、上水、忠孝乡。
来榜区辖太平、中河、美丽、界岭、三槐、河口、道义、来榜、羊河、花墩、横河、石门、和平、斑竹、枫树乡。
头陀区辖姚河、香炉、沈桥、杨湾、管山、梓树、乐道、虎形、西美、严家、黄龙、阔滩、石盆、黄尾乡。
店前区辖西坪、石咀、桃阳、河东、银河、陆岭、溪河、白石、店前、三合、天台乡。
五河区辖中关、斗水、沙村、叶河、五河、向山、石畈、河南、沙岭乡。
1956年5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衙前镇(乡级)人民政府改名城关镇(区级)人民委员会。
同年10月12日,全县改划为44个乡。
汤池区辖莲云、石桥、汤池、东山、东营、响肠、无愁。
五河区辖中关、沙村、五河、叶河、河南。
菖蒲区辖菖蒲、溪沸、田头、柳畈、岩上。
店前区辖溪河、桃阳、店前、前河、徐良。
河图区辖古坊、余河、白帽、凉亭、河图。
来榜区辖来榜、和平、花墩、河口、包家。
头陀区辖黄尾、石盆、阔滩、乐道、沈桥、香姚。
主簿区辖白果、石关、平精、黄羊、巍岭、忠孝。
1957年4月撤销汤池区,将其所辖乡和主簿区的上水乡(平精乡改名),归县直属;城关镇改为乡级镇;增设西坪、美丽两乡。
1958年5月取消直属乡建制,恢复汤池区,东山乡并入城关镇,其余直属乡划归汤池区。同年10月在原44个乡的基础上,撤销溪沸乡,办43个人民公社,其名称均与原乡名同。
1959年1月,乐道公社易名头陀公社,阔滩公社易名平等公社。3月,石桥公社并入城关镇。6月析沈桥公社为沈桥、香姚两个公社。10月划金山大队建立县综合畜牧场。12月18日撤销区镇一级机构,将全县43个公社,合并为天堂、五河、中关、菖蒲、田头、店前、溪河、白帽、河图,美丽、来榜、石关、主簿、头陀等14个大公社,原公社定为分社。
1961年2月增设响肠、汤池、莲云、毛尖山4个大公社,全县共18个大公社。同年12月,撤销大公社,恢复区建制,在原18个大公社基础上设14个区,建区公所,全县划为86个公社。
汤池区辖汤池、硃屋、东营、平岗、莲云、桃岭、龙井、牌楼、天堂。
响肠区辖响肠、独山、无愁、后冲。
菖蒲区辖柳畈、闵山、田头、岩河、岩上、撞钟、菖蒲、溪沸。
中关区辖老林、中关、太平、北山、沙村、京竹。
五河区辖叶河、桃李、河南、茅山、向山、五河。
冶溪区辖溪河、桃阳、白石、石咀、西坪。
店前区辖银河、徐良、前河、店前。
河图区辖花园、金龟、凉亭、九龙、虎厂、南山。
白帽区辖古坊、双畈、江河、余河、南庄、白帽、前进。
美丽区辖美丽、包家、河口、青天、道义。
来榜区辖花墩、清潭、枫树、太阳、和平、斑竹、羊河、横河、来榜。
石关区辖石关、象形、巍岭、张家、黄羊。
主簿区辖黄金、南田、白果、沈桥、姚河。
头陀区辖头陀、石盆、黄尾、平等、虎形。
金山、毛尖山为县直属公社。
1962年1月划天堂公社为县直属公社,4月撤销响肠区,所辖的公社归县直属,并将原独山、无愁公社并入响肠公社,后冲公社并入金山公社,平岗公社并入莲云公社,桃岭、龙井公社并入汤池公社。7月撤销县直属公社,隶属汤池区。9月,中关区并入五河区,叶河公社并入桃李公社,河南公社并入茅山公社,向山公社并入五河公社,老林公社并入中关公社,太平、北山公社并入沙村公社;闵山公社并入田头公社,撞钟公社并入菖蒲公社;冶溪区并入店前区,石咀公社并入溪河公社;江河公社并入余河公社;花园、金龟两社并入凉亭公社;枫树、清潭两社并入来榜公社,太阳公社并入和平公社;青天公社并入河口公社;石关区并入主簿区,黄金公社并入白果公社,象形公社并入石关公社,张家公社并入黄羊公社。
1963年4月增设无愁、撞钟、石咀、青天4个公社。美丽区并入来榜区,九龙、虎厂两社并为河图公社,南田并入白果公社。8月,河图区并入白帽区。撤县综合畜牧场。全县为8个区63个公社。 1964年6月设立城关镇(乡级),与天堂公社一套班子,两块门牌。
1965年5月,城关镇改称天堂镇(区级),天堂公社的中洲、城关两个大队划归天堂镇管辖。
1968年8月,全县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仍为1镇、8区、63个公社。
1969年10月,将白石、石咀、溪河3个公社合并为东方红公社,全县设61个公社。
1971年6月8日,主簿区改名东风区。
1976年10月改天堂镇革命委员会为镇人民政府。
1978年5月撤销各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7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成立县人民政府。
1981年7月,各区建区公所。
1983年2月,东风区恢复原名主簿区,白果公社易名主簿公社,东方红公社易名冶溪公社,牌楼公社易名斯桥公社,河口公社易名明山公社。
1984年4月,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设乡人民政府,全县分设8个区、61个乡、1个直属区级镇(天堂镇)。
1992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11个镇17个乡(参见本章附表1——1)。
下一篇:第三节 县城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