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马聚成(?—?),字萃有。祖籍山西大同云内州。元至正十年(1350)因避战乱迁居全椒县高城。十三年,投充邓愈部先锋,作战勇敢,勇挫元兵,连占和州(今和县)、采石(今属马鞍山市)、太平(今当涂县)等地。明洪武四年(1371)调任成都右卫百户、汉州屯守正千户所,世袭武德将军。十一年调成都左卫指挥使司。后调守安庆卫所,殁于安庆,封明威将军。有子二,均居安庆。
子礻冀,随父征战,袭任百户。明洪武十七年(1384)取家小至南京。二十年钦授锦衣卫千户。二十四年因战功授大同后卫指挥使。宣德五年(1430)任中都留守司署都指挥佥事。正统元年(1436)奉敕回安庆养病,卒年80。
子景安,随父和兄征战,因功迁千户所正千户,后调守安庆卫所,诰封武德将军。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黄应甲(?—?),字汝第,明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丙寅科武进士。隆庆(1567—1572)中以木寻梧左参将,从俞大猷平韦银豹,进秩二等。万历五年(1577),升浙江总兵官,改镇广东龙川。鲍时秀妻杜氏攻占河源、归善、博罗诸县,据义都缑岭,立二千四方大总,自号无敌峒王。既降复反,为应甲镇压。但户(古少数民族,居闽粤沿海,以船为家,以渔为业,入海采珠。自唐以来,计丁纳税。明洪武初,编户立里长,置河泊所辖之,岁收渔课,名曰但户。清雍正初始准侪于齐民。)苏观升、周才雄招流亡者数千人,纵横雷州、廉州之间,杀州千户田治。应甲领五军并进,生擒观升、才雄,斩首四千余级,其党缚酋长陈泉降。不久梁本豪又起。本豪原系曾一本党羽,亦系广海但酋长。一本死,本豪逃入海中,习水战。远通西洋,且东结倭兵为助,杀千户,掠通判以去。十年六月总督陈瑞与应甲谋分水军为二:南驻老万山,防倭;东驻虎门备但。另以两军备外海,两军扼要害。水军沉但舟二十只,擒本豪。诸军竞进,大破之石茅洲。但复奔潭州沙湾聚舟二百只及倭舟十只相犄角。诸将合追,先后俘斩一千六百余人,击沉舟船二百只。倭降者二千五百人。他倭寇琼崖(海南岛),应甲斩首二百余,夺其舟。旋入佥左将军府罢归卒。”著有《行军节略》、《博爱心槛》、《兵书》。枞阳门内有都督坊(今不存)。
子宫声,袭职指挥佥事,以平刘汝国功,升指挥同知。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任可容(?—?),字子贤。明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住任家坡。祖永宽。父亻间,字午桥、务农。明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工部员外郎、浙江处州知府、广东惠潮道。在任惠潮道时,加强海防武备。“首创倭寇于碣,再创倭寇于南澳,广东依为屏障,百姓安居。”当时,查有出海走私船只30余艘,假称为总督家丁,任可容识其诈,将其逮捕,依法严处。又于南澳获洋商54人,总督误以为海盗,他力白其冤,释放。转任广东盐屯道。
子国模、国桢。国模,字士范。诸生。国桢,字士彦。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戌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督淮安税务、江西袁州知府。在袁州时,拒绝魏中贤相召。不久升山东兵备道。崇祯二年(1629),北京戒严,任国桢入援,特任为湖广按察使。
孙之火景,字弢伯。任国桢子。诸生。与刘若宰、汪游龙、方都韩齐名。
曾孙峻、塾、土熏、垣、堡。任国桢孙,任之火景子。峻,字松翰。清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进士。任户部主事,奉差督理淮闸,升河南驿传盐法道,补广东南诏道。在南韶劝农桑、轻徭役,平反大狱,释放无辜,居民感恩戴德。因署理道员某,向其诈赃不遂,被诬陷解职,寻得平反。著有《劳人草草集》。子奕鏊、奕鍪,分任南安府同知、河间知县。塾,字克家。诸生。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康熙六年(1667)丁未科进士,历任直隶(今河北)三河知县、磁州府知府、户部员外郎中、礼部郎中、山东提学使。著有《遂初堂诗文集》、《磁州府志》。子奕弥金,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土熏,字德音。诸生。著有《逸园方书》。垣,字濯公。诸生。子奕铨,岁贡生。堡,字雉万。诸生。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汪道亨(?—?),明怀宁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癸未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福建泉州知府、福州兵备道、江西分巡道、广东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应天府尹、都御使巡抚宣府。卒,赠兵部尚书。子之广,荫太仆寺主簿。安庆三牌楼、钱牌楼至天后宫当街有大司马石牌坊,系其所立,今圮。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刘尚志(?—?),字士行。明怀宁人(出生地今属安庆市)。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进士。历官广东归善(今惠阳)知县、浙江山阴知县、浙江御史、江西少参、浙江海道、福建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等。因其在安庆城内立有倒扒狮石牌坊,倒扒狮街因此得名,流传至今。
子若宰(1595—1640),字胤平,号退斋。天启七年(1627)中举。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殿试,朱由检亲策一甲一名进士。授谕德充日讲官、升侍讲学士。十年,以“智勇忠介,具经济才”而向皇帝举荐安池道监军史可法为皖抚。次年,又荐江宁主簿阮之钿为湖广谷城知县,监视义军张献忠。十一年母病,5次上疏请归养,皇帝特赐银币驰驿。归遭母丧,十三年去世。赠詹事。赐祭葬,荫子。后以子馀王慧仕,任陕西关中道,加赠太仆少卿。怀宁县学宫前建有状元坊,所居街道以状元府名。
孙馀璜,字黄玉。刘若宰子。19岁入赘桐城,为桐城秀才。
曾孙辉祖、捷。辉祖,字北固。刘馀璜子。寄籍桐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第一名举人。嗜学工文,海内名士雅重之。与弟捷及方舟、方苞兄弟友善,文章志行与之齐名。后客广东,归过江夏疾卒,方苞为作《哀词》悼念。”著有《北固诗文稿》及《藕浦诗文集》40卷。捷,字月三,号古塘。寄籍江宁,为诸生。“康熙五十一年(1712)中第一名举人。五十二年秋将参加会试,适其友方苞以《南山集》案株连而编入旗籍,檄解妻儿北上,捷与之同行。至北京试期已过。后病且衰,家贫,僦屋陋巷,无一亩之田,以名在天下,得金随手而尽,饥不得食,竟未一与礼部试,年六十九而卒。方苞为其作传列入《四君子传》,并为之作墓志铭。”著有《古塘诗文集》存世。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阮自华(?—?),字坚之。浙江巡抚阮鹗子。自桐城迁居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进士。初任福建福州府推官,再任江西饶州。丁母忧。服满,转任户部郎,调任德州专业税官,以清廉著称。痛父鹗被牵连受罢官处分,向万历皇帝陈情,卒得昭雪,并予祭葬。升任陕西庆阳知府。庆阳为李梦阳故里,为之筑室祀,作《怀才赋》。崇祯初任福建邵武知府,兴利除害,不遗余力。旋以病乞求退归。博极群书,主盟骚雅。屠隆作四君子诗,即为阮自华、冯梦桢、朱长春、虞淳熙。与同县吴应锺结海门社。善草书,人皆藏之为宝。”著有《雾灵诗集》。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汪游龙(?—?),字六御。明怀宁人。“明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授广东灵山知县。灵山与交趾接壤,但户黎人时常为乱。游龙至,练兵设险,百姓赖以安居。调任番禺县知县,时值刘香老入犯,亲自决战,不避矢石,香老卒被擒。升监察御史,巡按福建。时黄道周弹劾杨嗣昌被贬官,游龙力疏救。死时,僚属往殓,身旁仅旧衣数件,别无他物,均为之落泪。”
子宗周、宗鲁。宗周,字瑶若。岁贡生。官江西德化县训导。能诗,有《敦好堂诗集》。宗鲁,字子凫。清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进士。历任浙江缙云县知县、山西沁州知府、礼部员外郎。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王来聘(?—1633),明怀宁人,寄籍北京。“明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中武状元(武榜有状元自来聘始)。授副总兵拜命时流泪说:‘上如此重武,是希望我辈效命疆场,若不捐躯杀敌,何以报隆恩’。五年,孔有德据登州叛,官军攻打久不能下。六年二月,以火药轰城,城坏,将士踊入,均为叛军击退。王来聘持百斤大刀,又先登城,受伤而死。崇祯惜之,赠荫有加。”清乾隆时修《胜朝殉节录》,赐谥忠憨。安庆西门(正观门)至墨子巷街南县学前立有状元坊,载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状元刘若宰;清嘉庆初重修县学,增载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武状元王来聘(咸丰三年遭兵燹未重建)。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钱选(?—?),字枚一。清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任广东茂名县知县。课士劝农,兴利除弊。有政绩。事母极孝,在西门外万松山上建造花园,奉母登游,西望父墓所在的愚公峰,名陟园(今已不存)。”著有《理学心源》、《家礼纂要》和《读纲目九法》。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杨汝谷(1665—1740),字令贻,号石湖。清怀宁县在城乡人(故居在今安庆市茶厂)。“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科进士。历任浙江浦江知县、礼部主事、郎中、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奉天府丞。雍正元年(1723)任通政使,迁左副都御史。二年升兵部右侍郎,五年转左侍郎,兵站驿站积弊一清。七年充顺天府乡试正考官,十一年充会试总裁,校士有法,选才得当,赐紫禁城骑马。乾隆元年(1736)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都御史。三年以年老获准退休。至宫门谢恩,乾隆令搀扶免拜,赐绒结顶帽,御赠楹联,仍食原俸。五年(1740)卒,赐祭葬于石门湖纱帽山。谥勤恪。”著有《静用斋诗集》、《家塾迩言》。
子五:绳孙,贡生,以保举任江西瑞州知府。振翰,康熙五十七年(1718)戊戌科进士。绥钦,赐举人。世承,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举人,荫主事。琨,荫生,任刑部督捕郎中。
孙超恒、大观。超恒,字自芬。乾隆二年(1737)丁巳科进士。历任直隶(今河北)藁城、山东观城、广东增城知县,屡决疑狱。大观,字俯一。贡生。历任江西南昌、云南蒙自知县、饶州府同知、署理南康府知府、云南昭通府通判。死于云南。善双钩草书,与同县张吾攵同住于北京永光寺,求书画者,车塞巷。江西巡抚吴绍诗令其书写滕王阁序,字大如碗口,张于阁上3天,观者挤至阁不能容纳。
玄孙秉璋,字礼南。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入翰林,授编修。累升侍读学士,署国子监祭酒,任四川提督学政。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昝茹颖(?—?),字仲遂,号省雪。清怀宁渌水乡(今属安庆市郊区)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顺天乡试第二名举人,五十一年壬辰科进士。“授内阁撰文中书,一时诰、敕多出其手。淹贯经史,擅长于诗,宗法杜甫。尤工泼墨作画,一松、一菊、一竹、一石皆自其磊磅礴之致,得画者均为之珍藏。”兄蔚林,字抱雪,号宝壑。监生。任浙江会稽(今绍兴)县知县。时人称其为“二昝”,诗文书画为“八绝”。
祖父宏祖,字寅谷。诸生。与阮大铖为姑表兄弟(大铖母系其姑母)。其学博综经史,旁及医药卜算,老年爱好佛经。78岁卒。朱彝尊撰墓铭。
民国7年《怀宁县志》有传。
马大用(1697—1759),字万宜。回族。清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科中武探花。补二等侍卫,授陕西火器营参将,署花马池副将。乾隆二年(1737),任波罗协,改川陕中协。母死守孝期满,补黄州,旋调沅州。十二年升宜昌镇总兵。十六年转为漳州镇兼都督佥事。时蔡荣祖密谋起义,大用预选精骑数百,夜驰二百里,黎明前,入村寨,悉加镇压。乾隆赏戴花翎。十八年移镇台湾。该地风俗霪侈,请诸父老于庭给以酒食,恳切激厉。因之旧俗为之改变。次年沿海风灾,船只漂没,亲至鹿耳门指挥军卒泅水捞救四千余人,淹死者施棺掩埋。时疾疫盛行,广给医药,视其起居,被救活的不计其数。二十一年调粤潮。旋升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内捍全闽、外通各岛,沿海少数居民往往啸聚海上,劫杀官吏。大用练水军、修战舰、筑炮台,终其任,四境平靖无警。二十四年,以病乞求退归,乾隆传谕慰留,再上疏请求始允许,食原品俸禄。”不久去世,谥慎悫。
子家良,字中衡。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举人。历任河南新乡、山东滋阳、潍县知县,升贵州正安州、湖北均州知州。
孙光辉,字晓开。秀才。初授训导,改府经历,官至宛平县知县。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李艹勉(1705—约1764),字啸村,号皖江铁笛生。清怀宁人。秀才。工画,山水花鸟,各擅其长,在江宁、扬州漫游,为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器重,客扬州。雍正十三年(1735)举博学鸿词不第。乾隆九至十一年(1744—1746),贺君召在扬州贺园招揽名士,李艹勉为之作《谷雨放船吟序》。十六年(1751)乾隆南巡召试,赐宫缎及内造针黹等物。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姓名和人数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此据汪均金《扬州画苑录》)之一,与同县黄啸江(浩浩)、江啸酣(胪元)齐名,时称为“皖江三啸”。他终生落拓,登燕子矶诗:“年年高卧非关懒,许大江南没处飞”。自叹老且穷。工于近体,不为古诗。有《啸村近体诗》3卷。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江浚源(1735—1808),字岷雨。清怀宁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进士。历任考功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稽勋司郎中兼考功司事。在考功司为官十余年,贿赂者不敢登门,官吏不敢为奸弊。五十四年己酉科任陕西正考官。外放云南临安府(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知府。境内建水、泸江等江河多水灾,兴修水利,群众得水灌溉农田者万余个。劝修建桥梁六十余座。修葺书院,捐薪水千两为诸生津贴费用(膏火)。每日召集诸生亲自讲课。并恢复义学五十九所。先是绅士认为义学读书人少,欲裁撤并入县书院。浚源认为不可,‘义学为教化乡愚而设,若裁之,是县城有学,而四乡无学矣!’有识之士均谓其识大体。嘉庆二年(1797)兴义(今属贵州)苗民起义,发展至广西州(今属云南)的五山曹(在云南泸西县南百五十里)到阿迷县(属云南)百余里。土司争相募练勇千数百人守御府城,但被云南巡抚调往别处。浚源又募招乡勇六百防御临安,城内绅商始无恐。”第二年地震,石屏州震灾严重,男女死亡4000余人,积极捐款救济,施粥,搭盖草棚,安置灾民。并请朝廷赈济。后摄迤南道(治普洱府城,今云南普洱)道员。倮黑(拉祜族,清代以后史籍称倮黑)起义,云贵总督令其率领土司之练勇千余人由普洱、威远会剿。他作《边防论》4篇,备言守边利害所在。在临安府时,南掌(公元1857年在今老挝琅勃普拉邦建立的国家)人拥众到纳楼土司界,声称“猛蚌”是其国故地,请求归还。“浚源檄以我朝版图有定制,何得妄想。南掌人畏服退走。年七十引病回乡,后四年卒于家。”著有《介亭文内外集》、《笔记》、《居暇迩言》、《于役迤南记》、《北上偶录》、《独秀山房四书文》和《诗》。
子七:景纶、景绶、景绂、尔维等。尔维(1780—1826),字季持。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少习诗,为桐城姚鼐所欣赏。晚年诗益工。自定诗集,为《七峰诗稿》。陈世为其选刻,附汪之顺、余鹏年两家诗后,名为《皖江三家诗钞》。道光初,巡抚陶澍议创修《安徽通志》,令各府州县修志,以备采集资料。《(道光)怀宁县志》人物志资料,大部分是江尔维所续辑,命笔尤精审。志中立《名宦传》以示劝;立《贪墨传》以示惩,知县赵梅不许,乃止。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余鹏年(1756—约1798),原名鹏飞,字伯扶。清怀宁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少年,与弟鹏羽中随祖父仑生生活于江苏常州府宜兴县训导衙内,特受学者沈德潜和储麟趾的赞赏。乾隆三十六年(1771)受到安徽学政朱筠的器重。工书善画,好酒。家贫,长期在外教书。约在乾隆四十五年前后,偕弟到扬州梅花书院学习,与训诂学家段玉裁、王念孙,古文家汪中、洪亮吉、孙星衍等名流先后同学。主讲山东曹州书院时,曾对牡丹进行实验、研究,撰著《曹州牡丹谱》一书。《辞海》将余鹏年的《曹州牡丹谱》列为记述牡丹的专书。还著有《枳六斋集》、《梦笺书屋词》、《饮江光阁诗钞》。
弟鹏羽中(约1760—约1787),字少云。幼聪颖,纵读经史,诗文出语惊人。后到北方游览,足涉山西、陕西、河南、河北诸省,所至皆有诗作。至京师,《四库全书》纂修朱筠为其延誉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贫贱依人,能自树立,不意得之弱冠”。一时王公大臣都想罗致其于已门,均被谢绝。当时《大清一统志》重修工作正在进行,被聘入馆帮助编修。他对该志出自名家的地理部分考证多处失误,逐条勘订,遭妒嫉。加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乡试不第,愤慨地说:“回家是正路,奔走半生,得个什么?”取号“息六”明志(意为大鹏不再振六翮,即不再有功名之念)。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高朗亭(1774—?),名月官。原籍江苏宝应,生于安庆。幼时搭“安庆班”去扬州、杭州等地演戏,16岁知名。工旦角。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领安庆徽班进京,贺乾隆帝八旬大寿,是为徽班进京之始。留京作长期演出。其间,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并组建“三庆”班,与著名的“四喜”、“春台”,“和春”并称为四大徽班。高朗亭为三庆班主,后又为在京戏曲艺人组织的“精忠会”庙首(亦称会首)。其表演女性一颦一笑、一起一坐、一举一动,神情无不惟妙惟肖,使人“忘乎其为假妇人”。后虽年龄稍大,仍令观众百看不厌。在唱腔方面,最具安庆徽班特色,“善南北曲,兼工小词”,吸收揉合各家之长,为日后京剧形成作出突出贡献。故被尊为“二黄之耆宿”。道光七年(1827),参与主持重修北京崇文门外由戏曲艺人合建的安庆义园。《重修安庆义园碑记》载有安庆府籍在京艺人全部名单,为后世留下翔实的戏曲史料。十四年(1834),三庆班主由陈金彩继任。
龙汝言(1778—1829),名澄,字锦珊,一字子嘉,号济堂。清桐城花山龙家湾(今属安庆市郊区花山乡)人。幼孤贫。嘉庆时,在北京某都统家当家庭教师,适逢嘉庆诞辰,都统请其作祝词备小贡。龙汝言乃集康熙、乾隆两朝御制诗百首以进,嘉庆大喜,召见都统并加奖励。都统不敢隐瞒,答系龙汝言所为。嘉庆说:“南方士子往往不屑读先皇诗,今此人熟读如此,足见其爱君之诚”。立赏为举人,准予和其他举子一起会试。次年龙汝言会试不第。总裁复命,召见时,大受申斥,谓“今科闱墨不佳。”及出,密问近侍太监:“今科墨闱甚佳,皇上为何不满意?”近侍说:“因龙汝言落第,不便明言。”于是朝臣皆牢记此事。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主司入场,即将龙汝言取中。嘉庆见题名录大喜。及殿试,即以一甲一名拟进。胪唱日,高兴地说:“我所赏举人,果然不错”。龙汝言即派南书房行走、实录馆纂修等差,赏赐特多。二十一年任湖北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任会试同考官。后参与修《乾隆实录》。一次实录馆送《乾隆实录》稿请校对。适龙汝言与妻反目,避入友家,妻收下实录随手放在书架上。次日来取,妻原样交还,龙汝言未看。忽一日革职旨下,大惊。始知“高宗纯皇帝”的“纯”字,误书为“绝”。他虽未过目,而恭校签则为龙汝言名。嘉庆看后大惊,惋惜良久,乃下旨:“龙汝言精神不周,办事疏忽,著革职永不叙用”。还不忍宣布其罪状,亦不交部议。到嘉庆死,他以宫廷旧员,兼受大行皇帝知遇,例准哭临,哀痛逾常。道光谓其不忘旧恩,赏为内阁中书。道光八年(1828)会试,任同考官。工花鸟画尤擅墨竹,爱收藏名人书画及金石。著有《赐砚斋集》。遗物有石质印刻一方,长74毫米、宽36毫米、高50毫米,篆书白文“虽不能云好学,然不能擅离圣贤之书”。为明嘉靖篆刻家何震所作,今由其后裔龙其文收藏。
鲁晋(?—?),字日巨疆,清怀宁在城乡(今安庆市城区)南庄岭人。父允衍。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进士。署福建惠安县知县,补松溪知县。后因母亲年老改任江苏镇江府教授。著有《周易微言》、《养素斋古文》、《诗钞》、《寅谷四书文》。
子四:琢、王宾、琮、璜。琢,字研山。乾隆二十一年(1756)举人。授云南浪穹县知县。以病归,改任凤阳府训导。为文出入经史,诗开宕有气,不拘一格,而能兼用所长。著有《南庄文钞》、《南庄诗抄》、《批经记》、《强识录》和《格致迩言》等。所选《皖中诗略》搜辑散亡,堪备一县文献。王宾,字七衡,号星村。乾隆五十一年(1786)恩贡。历任无为、和州学正,徽州府教授。能诗,与兄琢相伯仲,袁枚说:“星村、啸村(李艹勉号)为皖(安庆)诗人表著者”。著有《星村诗钞》、《管窥集》和《琐事合编》。又工于书法,神似米芾;且善画兰。琮,诸生。璜,岁贡。皆有文名。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王王品木(1785—1866),字鲁园。清怀宁人。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山西司郎中。咸丰四年(1854),以京察一等授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知府、权衡州府事、摄衡永郴桂道。辞职后,历主持河南周南书院、宛南书院。因贫困,不能回归安庆。同治三年(1864)两江总督曾国藩延聘归来,主讲敬敷书院,时年已80,越2年卒。生平力学务本,以是律己,亦以是教人。尤存心爱物,居京在家,凡利赖乡梓者为之必力,非此绝不入官府。为举人时,与江尔维、陈世等人编纂道光五年《怀宁县志》,于关系伦纪者,尤为审慎。巡抚陶澍、知府刘韵珂对其特别尊重。著有《家训息庐》。
子希杰,优贡生。任怀远县训导,迁寿州学正。卒于河南开封。支蟠,优贡生,咸丰五年(1855)乙卯科顺天乡试举人,任高阳县知县。支钊、支钅分皆怀宁县诸生,以文行重乡里。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方朔(?—?),字小东,号顽仙。清怀宁人。道光时附贡生,后以军功保荐为江苏候补知州。遍历吴楚,常与吴中名士杭州沈眉生相交。平生博览群书,学宗程灏、朱熹,文则宗桐城姚鼐。好金石之学,是皖派书法大师邓石如再传弟子,曾先后为邓石如所书《谒余忠宣公墓诗》、《元魏国公赵文敏天冠山诗》等多帧石刻写跋。寄居济南铁公祠、枕经行馆等地,后定居江宁。著有《谈瀛证实》8卷、《枕经堂金石题跋》等9卷金石书文存世。
叶坤厚(1802—1889),原名法,字湘筠。清怀宁渌水乡(今属安庆市郊区)人。道光十七年(1837),以拔贡当选知县,候补河南。摄许州知州及彰德府知府。任南阳府知府时,镇压捻军,提升为道员,赐孔雀翎加布政使衔。总军需、筹防捐输等局,综核巨细,任劳任怨。曾权彰(德)卫(辉)怀(庆)道和南(阳)汝(宁)光(州)道道员。在彰卫怀时,兴复河朔书院,率先捐金8000余两,请名师,教授诸生。所造就者,皆知名人士。丁忧返家,适值太平军占领安庆,赴临淮关向督师袁甲三乞援兵,派臧纡青领兵援桐城不果,又命其到滁州和州“剿”太平军,攻下滁州后,劝士绅出饷银10多万两劳军。服满,将入京,河南巡抚英桂留其帮办军事,“剿”捻军于归德府。因镇压捻军有功,受慈禧召见。后督师毛昶熙驻兵归德,对其更加倚重,军机事务,多所赞画。侨居开封。著有《江上小蓬莱诗》、《诗余》、《石林诗话》、《守城日记》和《古文杂著》。
子伯英(1825—1888),字孟候,号冠卿。以附贡官户部广东司主事。为督师毛昶熙幕僚,参与镇压捻军。同治七年(1868)以“剿”捻有功,引见。以道员于直隶候补,旋赏花翎,晋按察使衔。任练饷局营务处,条陈新章及饷运宿弊,直隶总督曾国藩甚为嘉许,予以采纳。次年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盛赞其才华于新任直督,李鸿章对他更加倚任。十一年署清河道,经营河务,先视察东西两淀,再从两淀溯流而上,获得清河全部水文资料。因建议,堵筑雄县赵村决口,以障横流,阑入西淀;开芦僧旧减河以分清河水势;疏浚赵王河以通西淀而清淤;浚潴龙河下口,以畅河流入淀之路;筑滋河南堤、潴龙河南北两堤,御滹沱横水,不使阑入潴龙。李鸿章采纳其建议,为之筹付银10万两。十二年正月亲驻工地,筹划浚治,大清河堤300余里,先后修复。凡附近废堤淤河,无不修浚。光绪七年(1881),“钦差大臣左宗棠,巡查畿辅水利,见各工坚完,大为叹服”,以“才长心细”上报朝廷。后升任陕西巡抚。上兴利除弊八事:育才,垦荒,兴水利,广蚕桑,编保甲,禁罂粟,义仓宜慎出入,厘局宜专责成。均得诏允。一生特别爱惜人才,刚到西安,即至关中书院,扩建号舍,添置书籍千数百种。又为宏道、味经两书院购置书籍。光绪四年倡办慈善事业,建安庆清节堂,又在渌水乡建叶氏宗祠。因患风湿卒。著有《畿辅治河记》、《畿辅陈臬记》、《关中宣公牍》、《关中奏稿》和《耕经堂诗文集》。
孙元琦,字绍韩。叶伯英子。光绪十四、十五两年,父祖相继去世,亲自运送棺木回安庆。初入刑部为郎,以湖北道员平新疆功,保候补班前,先加三品衔,赏花翎。改官直隶(河北)任天津海防营务处、保定营务处,兼练饷局。居母丧孝满,仍任职饷局。卒年54岁,赠太常寺卿。荫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平生喜研究时务。开东文学堂,详订西书,嘉惠士林。自辑各国风俗政治,编纂成《共球集要》。孙元吉,字子谦。叶伯英侄。诸生。能诗,兼工行书、楷书。有《怀园诗》2卷。
今市郊白泽湖乡叶祠村叶氏宗祠,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赵田匀(1808—1877),字云圃,号遂园。太湖人,清同治三年(1864)购得安庆城内外江粮台旧房为私寓(今天台里),遂定居安庆。曾主讲敬敷书院。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二十一年辛丑科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和编修、广东惠潮嘉道员、广东按察使等。著作存世者有《重修潘刘堤碑》1卷、《安徽敬敷书院课艺》4卷、《遂园试律诗钞》4卷、《遂园诗钞》10卷、《遂翁自订年谱》1卷等。
父文楷(1760—1808),字逸书,号介山。乾隆五十二年(1787)中举,嘉庆元年(1796)丙辰科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文渊阁校理。曾以正使持节出使琉球国,“廉洁之声,著于海外”。回国后,出任山西雁平兵备道,卒于官。著述有《石柏山房诗存》9卷存世。
子继元,字梓芳,号养斋。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浙江候补道、江宁道员等。好吟咏,诗多为记述咸丰年间战乱之事。修有《太湖县志》首尾两卷。
孙曾重(1845—1912),字伯远,一字衡浦。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二十一年归安庆,曾主讲敬敷书院。
祖孙四代均入翰林,为此,后世誉其家为“世太史第”,又称“四代翰林第”。
郑珊(1809—1897,一作1811—1897),字雪湖。回族。清怀宁在城乡(今安庆城区)人。擅长山水,兼工人物、花鸟,尤擅画梅。壮年曾游黄山,绘成黄山卧游册36帧。中年在扬州卖画,黄宾虹曾从习绘事。80岁以后自号野桥。晚年在安庆登云坡建盛唐山馆,内建楼房名放眼楼,又称看山读画楼。弟郑琳(1819—1898),字牧山。花鸟人物皆擅长,尤长画驴,并兼指头画。时有“江南二郑”之称。
胡以晃(约1816—1856),广西平南人。清咸丰三年(1853),与赖汉英等西征安庆,并坐镇于此,指挥西征战事。太平天国封豫王。
秦日纲(约1821—1856),原名日昌。广西贵县人。清咸丰三年(1853)代石达开驻守安庆,主持安徽军政。次年率军增援北伐受挫,复退守安庆。太平天国封燕王。
张朝爵(约1821—?),一作张潮爵。广西人。清咸丰三年(1853)八月,授殿右十指挥,随石达开赴安庆安民。十年(1860),安庆被湘军围困,与叶芸来等率部防守。次年八月安庆城陷出走(一说死于城中)。
刘玱琳(?—1861),一作刘昌林。广西人。太平军靖东主将。清咸丰十年(1860)守安庆。同年闰三月,随陈玉成领军参加摧毁清军江南大营之役。次年三月回师驻安庆集贤关,进攻围困安庆的湘军。兵败于马踏石不幸被俘,遂遭杀害。
叶芸来(?—1861),广西人。初参加太平军,隶陈玉成部,封受天福。清咸丰八年(1858)随陈玉成挺进皖西、鄂东,欲解九江之围。十年春,湘军曾国荃乘陈玉成部东进之机,率兵进犯安庆,他坚守待援。十一年移军城外,配合援军,合击围城之敌。后枞阳失陷,安庆被湘军合围,陈玉成等各路援军为湘军击退,围终不能解,城中粮绝。同年八月清军攻占安庆,他率部巷战,壮烈牺牲。
舒卓元(?—?),字调笙。清怀宁人(出生地今属安庆市)。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贡。咸丰九年(1859)考取八旗汉教习传,补镶白旗教习期满,授知县。能古今文及古近体诗,诗文风格雄放奇倔。其性格倔强不随俗。充当彭玉麟幕僚10余年,彭玉麟中年文字多出于其手。为人正直,世人敬而畏之。累功,保加花翎、同知衔。晚年改任教职,署宣城县教谕,旋迭任含山教谕。同治九年(1870)与马征麟纂修《(同治)怀宁县志》。著有《说易》、《强恕堂诗》、《骈体文》、《散体文》和《制艺》。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倪文蔚(1823—1890),字茂甫,号豹岭,自号七凤山樵。望江华阳人,寓居安庆。清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刑部候补主事、郎中,湖北荆州知府、河南开归陈许道、广东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广东、广西、河南巡抚兼署河道总督等。为官廉正勤勉,曾主修湖北荆州万城大圩,捐银2000两助赈河南旱灾灾民,疏浚黄河河道,捐银为倡赈济黄河水灾民众等。著有《三省黄河全图》5卷、《两疆勉斋文存》、《两疆勉斋诗存》、《两疆勉斋馆课赋存》等10卷,纂修有《荆州府志》80卷、《万城堤志》12卷等。又喜藏书,筑藏书楼“江上云林阁”,藏书数万卷,为安徽私家藏书之冠。
程学启(1830—1864),字方忠。清桐城人(出生地今属枞阳县)。太平军占领安庆,破庐州(今合肥),他以精军千夫长守庐州西门,被俘。降后为陈玉成部先锋,佐叶芸来守安庆。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荃率湘军围安庆,潜约降以为内应。曾国荃派人扮作难民入城通消息,刚到其馆,为叶芸来侦知,着人询问,旋以令箭调遣。他即以令箭集部下300余人,夜出城叩曾贞干营,大呼:“今事发,与寇战突围至此,追者即至矣!”曾贞干纳其众。太平军追未及,尽杀其妻子。曾国荃掘长濠,围安庆,濠内置火炮。他率500人扎濠外城下,为前锋。八月初一(9月5日),安庆为湘军攻破。以其“功最”,升为游击,赐花翎。旋又攻破无为、铜陵等城,升参将。同治元年(1862)随李鸿章解太平军松江之围,擢副将,赐勃勇巴图鲁。八月,加提督衔,授江西南赣镇总兵。二年三月,陷昆山,以提督记名。九月,陷苏州,杀纳王王云宫、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桂等太平军八叛将,又搜杀太平军拒命者2000余人。洪秀全在批文上说:“大厦未竣,拆梁人至矣!毁我天国基业者,必程方忠也。……叛逆不除,天朝难固。”三年,攻嘉兴头部中弹,旋于苏州死去。由于其镇压太平军有功,清廷赠太子太保,谥忠烈,并在安庆为其建祠,祠所在的街名程公祠街。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挚父。清桐城南乡高甸(今属枞阳县会宫乡)人。同治三年(1864)中举,次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师事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称“曾门四弟子”。后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为曾、李幕僚。曾、李奏折多出其手。曾任深州(今河北深县)、冀州(今河北冀县)知州,并在两州开办书院。后辞官,为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派赴日本考察学制。由日返国,请假回里。九月在安庆抚署后院创办桐城学堂(后迁桐城易名为桐城县公立中学)。其入门弟子有严复、林纾、赵衡、李刚已、范当世、贺涛、马其昶、姚永概、王树楠、何绍、高步瀛、李光炯、房秩五等。著有《易说》、《尚书故》、《夏小正私笺》、《文集》、《诗集》、《尺牍》、《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
姜筠(1847—1919),名诗,字颖生,号大雄山民、宜翁。怀宁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早年学画于粤之陈鼎,书法苏轼,山水宗王羽车,苍润古秀,工写兼至,喜写唐人诗意,题绘俱佳。精于鉴别,家藏甚富。其作光绪三年(1877)《良马良驹图》轴,二十三年《设色山水图》长卷,宣统元年(1909)《仿家设色山水》册页,《花卉绣稿》册页,今均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陈衍庶(1851—1915),字昔凡、锡藩,号石门湖叟。怀宁人(出生地今属安庆市白泽湖乡)。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以知县治河有功,保直隶州。历署军粮同知,怀德、柳河等县知县,辽阳知州、凤凰厅同知。以知府赏戴花翎,代理新民府知府,升道员。在官惠政,以柳河县为著。该县系新设,凡创建均出其手。考虑到百姓穷困,筹巨款,并捐薪俸设局,贷款救济。施行10余年,百姓称颂。回怀宁,于县城(今安庆市城区)南水关购置房屋,置花木以自娱。工书画,师承邓石如、刘石庵、王石谷、沈石田。房自书匾为“四石师斋”,藏前人真迹、古玩甚富。“每陈列璀灿盈室,参观者流连不肯离去。”平生最佩服同县姜筠,谓当时画家无出其右。晚年习汉隶,得其墨迹者,珍之如宝。尤喜奖掖后进,对潘强斋篆刻、萧孙心画,称誉不绝于口。无子,过继三兄衍中次子乾生(即陈独秀)为嗣。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严复(1854—1921),字又陵、几道。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受安徽巡抚恩铭之聘来安庆,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即校长)。次年辞职。译有《天演论》等。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桐城人。清史馆总纂。民国2年(1913)在陈独秀创办的省立大学任校长。次年离职赴北京执教。
姚永朴(1862—1939),字仲甫。桐城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被聘为安徽高等学堂伦理教习。民国15年(1926)议设安徽大学时,被聘为校长。越两年,安徽大学开学,教授国文。
马联甲(1863—?),字少甫。江苏东海人。辛亥革命前后任倪嗣冲部第一路统领。民国9年(1920)任安徽军务帮办。次年秋同倪道烺制造安庆六二惨案。11年任安徽军务督理。13年任安徽省长,同年被解职。
吴浚(1865—1902),字哲夫,一字哲甫。清怀宁人。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进士。授职主事,签分户部浙江司行走。十五年任驻美头等参赞官,后调充驻秘鲁参赞官,兼办秘鲁使臣事。二十年,安庆连降暴雨,广济圩长江大堤溃破,淹没村庄、良田无数,乡民流离失所。乡人写信请援。他先筹银4万两救济灾民,又捐募巨款赓续其后。多余之款,资助建成安庆义渡局,备有大船4艘。二十二年赴京进见,赏道员、晋二品衔,分发四川任省洋务局总办。权四川建昌(今西昌市)兵备道员。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桐城人。清末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师范学堂监督。民国初,任教北京大学。
胡远浚(1869—1933),字渊如,号天放散人。怀宁县城(今安庆城区)人。父椿经营胡玉美酱园。叔竹芗工书法和诗,幼从其读书。清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曾任怀宁县教谕。三十二年,应严复之聘,任教安徽高等学堂。后任教安徽省立第一师范等校。民国16年(1927),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服务教育界30余年。致力编纂民国4年《怀宁县志》,舒景蘅评价其“胡君既领分纂事删并道光、同治两志,独任其劳,功亦多矣。”23年《安徽通志稿》选其所撰《老子述义》、《庄子诠诂》,列入《文艺考·子部》,并评赞他“学问渊博,为世所宗,尤深于老庄之学。”兼擅诗词,尤以书画名世,为大士阁落成题横幅及中堂,并为民国《怀宁县志》题行隶两签。17年为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拓片释文并跋,书法为其小楷珍品。
在学术上致力于老庄哲学研究。以老庄之学为宗,融贯儒、佛、老三家。除精研哲学外,于数学、自然等科均有涉及,以求与哲学中诸问题互参解答。有《老子述义》、《庄子诠诂》、《易述》、《劳谦室读易随笔》1卷、《劳谦室文集》3卷、《劳谦室易说四种》等专著和《天放散人词稿》、《天放散人画稿》,另有《谭嗣同仁学批评》、《老孔学说与黑格尔马克思学说之比较》,先后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南京中山书局、安庆东方印书馆出版。学术论文散载于《中央大学半月刊》和《东方杂志》。
徐建生(1869—1940),字笠云,别字律田匀,晚年名寓所为“迟庐”,故又自号迟庐老人。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人,清末定居安庆北门大珠子巷。先后在江宁南洋方言学堂、安庆安徽高等学堂、省立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毕生穷究篆书,30岁时就孜孜不倦地钻研篆书艺术,40年从不解怠。存世篆书作品有:《金刚经》2件,一藏江西庐山大林寺,一存安庆迎江寺;《当涂均赋亭碑记》,存当涂均赋亭内。另有大量篆、草、行、楷等体墨迹存于国内外友人及有关部门,被誉为“铁划银钩”书法家。著作颇丰,存世者有诗词楹联集《迟庐杂存》、书法论著《迟庐字话》、《篆字辨误》、志异文集《迟庐闲话》、武侠小说集《迟庐小说》(又名《血儿传》)等。
孙毓筠(1872—1924),字少侯。原籍山东济宁,生于安徽寿县。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来安庆,任安徽都督,渐次稳定安庆光复后的混乱局势。民国元年(1912)4月离职。
黄恩良(1872—1929),安庆人。任英商汉口电灯公司经理。与共进会领导人孙武结识,并加入共进会。清宣统三年(1911),以其任职的汉口电灯公司为革命党人活动据点,捐大洋600资助孙武活动,参与策划辛亥武昌首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后,被聘为高等顾问。民国2年(1913)、4年两次出面策动汉阳兵工厂等处讨袁(世凯)起义。15年,又策动刘佐龙率部起义,响应北伐。此后,历任汉阳兵工厂厂长、武昌纱布丝麻四局的主任委员等。
杨善德(1873—1919),怀宁五横人,寄居安庆。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历任北洋新建陆军右翼步二营队官、北洋常备军右翼第十营营长、北洋第四镇第七协统领。民国元年(1912)后,历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师师长、淞沪护军使、松江镇守使,实授陆军中将、上将衔,封克威将军。袁世凯称帝时,加封一等伯。后追随段琪瑞,6年,改任浙江督军。病逝于浙江。
许世英(1873—1964),字静人,号俊人。安徽至德(今属东至县)人。民国10年(1921)9月,安徽省长李兆珍被逐,接任省长。因坚持裁减安武军,与马联甲发生冲突,12年被迫卸职。历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台湾“总统府”资政。
马伯瑶(1876—1956),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住汪家塘。民国元年(1912)任北京参议院议员。后任安徽省印花税局局长。抗战胜利后担任红十会安庆分会会长。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围城时,曾联合士绅签名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兵,所谓“解救人民于水火中”。4月,安庆解放前夕往台湾。后死于台北。其子连芳侨居美国纽约。
王伯雨(1876—1962),字云龙,祖籍湖北省咸丰县,寄籍安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专攻法律,经孙武介绍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回国。历任太和县知县、安徽按察使司发审局委员、安徽法政讲习所教官。宣统三年(1911),武昌首义成功后,由安庆赴武汉,任湖北军政府集贤馆副馆长、民政部秘书、武昌县知事。后历任湖北鄂城和当阳、安徽潜山等县知事,山东齐河和临清、安徽阜阳等县县长。民国24年(1935),因“纵容赤化、危害党国”罪被蒋介石电饬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派人从其阜阳任上捕交怀宁地方法院收押10个月,经阜阳民众呼吁,才无罪释放。遂隐居安庆孝子坊,并在迎江寺受戒,皈依佛门。25年于孝子坊创办私立民校。日军占领安庆时,为寓《左传·僖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之意,藉以明爱国报国之志,将校名易为“明教补习班”。该校1954年停办,前后历18年,培育出不少人才。晚年自作一联赞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今日生,愿国家万年,和平有庆;闹革命后人乐,祝子孙百代,幸福无疆。”曾任安庆市人民代表和安徽省文史馆员。
潘田(1876—1950),字筱林,号季野。桐城人。十一世祖江(木崖)。17岁中秀才。弱冠来安庆教家馆。后入安徽学务公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安徽中等工业学堂(后易名为实业学堂)教习。民国4年(1915),兼任安徽女子师范学校教员。9年,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国文教员。17年,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讲授《楚辞》及《桐城文派》。19年,任安徽通志馆编纂,撰写《安徽通志·艺文考·集部提要》36卷。撰有《府山楼文钞》、《木崖公传》,并编辑《木崖集》、《木崖集考异》、《木崖文钞》、《木崖遗文》及《潘氏诗文钞》、《松声阁集补缺别编》等。
董嘉会(1879—1949),字享衢。安庆人。清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以候补知县分发江西。民国4年(1915),任广东大沙头工程局长。次年回安庆,先后任安徽省政务厅科长,安徽省教育厅第一科长、代理厅长、厅长,省立图书馆馆长。10年任北京政府交通部秘书长。次年,任国务院秘书长。后经周学熙、龚心湛等推荐,以名誉股东名义出任河南卫辉建华纱厂副经理、经理。曾慷慨资助到欧美留学学生。
光云锦(1879—?),字农闻。桐城人,先祖定居安庆。历任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员、北京《国是报》社长、黑龙江兵备处军需提调、经界局文牍科长、广西藤县知事、众议院议员、临时参议院秘书长等职。
焦石仙(1879—1942),名山,谱名祥澍,以字行。怀宁广济圩(今属安庆市郊区)人。15岁随父蔚然就读,聪明好学。20岁左右,自设蒙馆。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怀宁县学堂,数学成绩优异,校方特许免修。三十二年入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北京中央测绘学堂高等科。民国初,任安徽省测量局副官。5—20年(1916—1931),先后任贵州测量局课长兼测量学校主任教员、安徽省道局科长、江西省测量局课长和民政厅一等科员、湖南省测量专科学校地形班专任教授。北伐开始,任参谋团中校参谋,献私藏全国要图多种,为进军之用。北伐结束后,获二级宝星奖章。21年,任安徽省陆军陆地测量局局长,兼任省土地局技正和测绘总队队长。领导完成全省高精度军用地图的测绘工作;开办简易测绘训练班,培养测绘人才,建小型天文台,普及天文知识,成绩冠于诸省,获勋章及奖状。26年安徽省测量局撤销,以年老多病,谢绝南京测量总局高薪聘请,率家流亡贵池、石台。著有《蒙气差论》、《土地测量学》、《地籍测量学》、《制图学》,诗联收入《梅峰山房诗存》、《适轩联语》。
宋玉琳(1879—1911),亦名豫琳,字建侯。安徽怀远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就读于安徽巡警学堂,参与徐锡麟起义,事败被捕。徐锡麟被害时,他与朱蕴山被押陪斩。次年夏参加炮马营起义,为岳王会军事骨干,失败后逃亡。宣统二年(1910)再来安庆,密谋起义不果,又考入高等巡警分校。次年春参加广州起义牺牲,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安庆西门有“玉琳路”以示纪念。
王天培(1880—1917),字元符。安徽合肥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加入同盟会。宣统二年(1910)来安庆,任安徽陆军小学堂监督。次年与吴旸谷等领导安庆新军起义,宣布安徽独立,成立军政府,任副都督。未几离职。
吴镜天(1880—1949),安庆人。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当家庭教师,此后任芜湖、合肥中学语文教师10余年。民国14年(1925)任南京东南大学讲师兼文书主任、副教授。21年任安徽通志馆编辑,负责编纂舆地志。26年,日军多次空袭安庆,他代表通志馆出席省政府办公会议,慷慨陈词,痛诉省主席等要人“对空袭毫无防范,只顾自己坐车逃命,不管人民死活”。省主席等被触怒,拟将其拘捕,经友人奔走说情,始免于难。安庆沦陷后,流亡于湖南益阳乡间,在湘西国立八中任高三分部主任。35年返里,任国立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讲《尚书》、《易经》和《毛诗》等课。
江日韦(1880—1951),字彤侯。安徽歙县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后,任安徽教育司长、厅长。民国16年(1927)4月任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监察委员。后任安徽省通志馆馆长、省政府委员、省参议会参议长。
陈撄宁(1880—1969),原名志祥、元善,字子修。怀宁人(出生地今属安庆市)。清末废科举后,考入安徽法政专门学堂,因勤奋过度,患“童子痨”,医生束手无策。自学《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书,探知古代医学与气功锻炼有密切关系,遂悉心研究,并身体力行,使极度衰弱的身体渐趋好转,益发增强继续探求医学、道教典籍的决心。29岁时,遍游九华、武当、崂山等名山胜境,求师访友,探索修炼养身之术。民国2年(1913),长住上海白云观,研读明刊《道藏》及其续刊,写成《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文稿。7年,任教上海仙学院,主编《仙学月刊》。同时对道教进行深入的研究,编撰《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等。34年,积数十年研究所得,撰写完成《静功心成》文稿。建国后,应上海市卫生局之邀,多次到上海气功研究所讲解气功理论。1956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历任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1961年,主持协会的道教研究工作,在其指导下编写了《中国道教史提纲》等。在北京去世,骨灰葬于北京白云观。著有《道教起源》、《史记·老子传问题考证》、《太平经的前因后果》、《教理概论》、《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静动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等。
孙闻园(1880—1970),名吴,字文园。桐城人。桐城学堂毕业。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博物科习生物。学成回国,在安徽全省师范学堂任教。民国元年(1912)任桐城中学校长。10年任省立第一师范教务主任。在六二运动中,与光明甫等挺身而出,到省议会与马联甲作面对面的斗争。21年,任凤阳中学校长时,掩护共青团员张平免遭特务拘捕。24年任省立安庆高级中学校长。28年,在桐城黄甲铺筹建省立第二临时中学,出任校长。又与县内大户族长、士绅磋商,用公堂田租作校产办学,在桐城先后办起笃山、高甸、天城、孟侠中学及麻溪女中等10所私立中学。并被浮山中学、宏实小学等校举为董事长。注意教育与实际结合。教务之暇,还亲自参加劳动,特在公园假山前题写“劳动神圣”,与师生共勉。
邓素存(1883—1953),字质仪,桐城杨桥(今属安庆市郊区)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四期工兵专科学习,与孙中山、吴忠信、蒋作宾等相识。次年,加入同盟会。学成回国后,历任南京新军第九镇工程队第九营管带、苏浙沪联军总司令部顾问。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任总统府顾问。孙中山亲书“天下为公”扇面相赠。曾任全国专员、县长训练班主任,安徽六安、广德、阜阳及山东章邱、灵阳等县县长。37年辞官回乡,于安庆荣升街定居。
萧孙心(1883—1944),字谦中,别号大龙山樵、龙樵。桐城杨桥(今属安庆市郊区)人。早年从姜筠、陈衍庶学画。后姜筠赴京师供职,兼开馆卖画,萧孙心乃以弟子随从。在京,涉猎宋元诸家,不时替姜筠代笔,声名渐起。后挚友邀之入川,沿途饱览山川秀色,画作随之日臻。民国初年,入京任国务院主事(后转任佥事),适清宫所藏书画珍品开放展出,饱览之余,一舍旧习,画风随之一变。其运笔苍劲,设色浓厚,作品屡屡选送日本展览,深得异邦人士喜爱。北京政府总统徐世昌亦请为其宅邸施墨。周养庵、齐白石、陈半丁、胡佩衡、林风眠、徐悲鸿等均对其画备加推崇。萧孙心作画,初效法王石谷,中年效法石涛,后皈依龚半千。其山水画作多用重墨,故有“黑萧”之称。又因长期寓居京城,人称“北萧”,与“南萧(俊贤)”并称“二萧”。任北平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多年,著有《课徒画稿》、《萧孙心画集》等。故世后,葬北京西山。
苏曼殊(1884—1918),原名玄瑛,字子谷,法名博经,号曼殊。广东中山人。民国元年(1912)12月应陈独秀聘来安庆,在安徽高等学校任教。自此至次年6月,往返于上海、安庆之间。
刘贻燕(1884—1966),字式庵。怀宁县石牌人。幼随婶母在安庆清节堂内小学读书。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安徽高等学堂毕业,学堂奖励为贡生。后赴英国留学,入格拉斯哥大学。民国11年(1922)在大渡口创办安徽工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后任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6年任浙江省建设厅技正、浙江省水利局局长、杭州铁路局副局长。21年后任安徽省建设厅长兼省公路局局长。先后主持修通安徽南北几条主要公路交通干线,建立省内公路交通网,并完成苏浙皖3省联络公路。23年在安庆设立省科学馆,建立省首座广播电台。27年在重庆任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委员。次年任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校长。29年任西康省建设厅厅长,主持修建省内干线公路。37年任黄泛区复兴局局长,修复黄河决口。1950年任上海扬子木材公司稽核。1951年任交通部中国建设总公司上海办事处工程师。1954年因中风离职。1956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病逝后,葬于万国公墓。
程良(1884—1911),安徽怀远人。19岁肄业于安徽陆军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加安庆炮马营起义,失败后逃离安庆。宣统三年(1911)参加广州起义牺牲,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安庆西门外有“程良路”以示纪念。
石德宽(1885—1911),字景吾。安徽寿县人。在安徽武备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秋参加安庆新军,入岳王会。三十四年参加安庆炮马营起义,失败后东渡日本。宣统三年(1911)参加广州起义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安庆西门外有“德宽路”以示纪念。
倪映典(1885—1910),字炳章。安徽合肥人。广州新军起义领导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考入安徽武备练军学堂,入岳王会。三十二年毕业去南京。次年调安庆任新军第三十一混成协马营管带,与熊成基密谋在安庆运动新军起义,事泄,潜往广州。
薛哲(1885—1908),字明甫。任职于安徽督练公所,后调任新军第三十一混成协第六十二标二营管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熊成基起义时,为内应。被捕后就义。辛亥革命后,葬安庆平头山皖江九烈士墓地。
潘赞化(1886—1959),名世壁,字瓒华,后改赞化。祖籍桐城,生于天津,寓居安庆。少时随堂兄王晋华和陈独秀等在安庆藏书楼举行演说会,倡导革命,从事反清活动。后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不久回安庆,任陆军小学堂教员,并与徐锡麟取得联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起义失败,又逃至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兽医。辛亥革命前,在安庆与安徽测绘学堂监督、革命党人王天培秘密组织淮上志士,发展革命力量,并鼓动安徽新军六十一标、六十二标起义。辛亥革命胜利后,任安徽新军招待所所长,旋被都督柏文蔚任命为芜湖海关监督。所收关税多汇给上海同盟会,受到孙中山称赞。在芜湖纳妓女陈秀清(后改名潘玉良)为妾。民国4年(1915)参加云南讨袁起义,倒袁后,获“云南起义纪念章”。16年南京政府成立,任职农业部和农矿部。抗日战争时,奉命赴西北考察烟苗,宣传团结抗日。后在江津国立第九中学任总务主任。29年离职回立煌(今金寨)。30年任桐城县临时参议会副参议长。翌年任桐城孟侠中学校长。36年迁居安庆。解放后,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56年,将家藏太平军旅帅酆漠史咏联珠稿本献给省博物馆。
余亚农(1887—1959),安徽寿县人。民国17年(1928)“国军编遣”后,其部第一三三旅驻安庆集贤关。次年9月27日,在接受蒋介石嫡系方策“点编”时率部倒戈反蒋。建国后历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朱蕴山(1887—1981),安徽六安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安徽巡警学堂,参加光复会,随徐锡麟起义,失败后,被捕陪斩,旋获释回籍。次年冬,重来安庆,入同盟会、岳王会。民国5年(1916)在安庆密谋反袁起义,事泄入狱。8年与光明甫等创办《平议报》并任主笔。11年与李光炯等发起“废督裁兵”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为安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参与筹建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为执行委员、常委。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
程振钧(1888—1933),字韬甫,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安庆安徽高等学堂求学。宣统元年(1909)进英国格兰斯哥大学铁路专业深造。民国6年(1917)进苏格兰铁路公司实习。次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0年,任安徽省道局长。11年主持修筑怀宁(安庆)至集贤关的怀集公路,这是全省第一条官办公路。15年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主持浙江全省公路建设。21年4月,再度来安庆,任安徽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四处奔走,八方筹资,为修筑京(南京)芜(湖)、宣(宣城)兴(浙江长兴)、芜(湖)屯(溪)、安(庆)合(肥)、合(肥)六(安)各公路干线筹集经费。次年8月,积劳成疾而猝死安庆。省政府拨专款在安庆菱湖公园南大门西首为其建纪念塔,以彰其沤心沥血修筑安徽公路之功。
王星拱(1888—1949),字抚五。怀宁高河埠人,寄居安庆。父厚祺,秀才,以教书为业。幼家贫,就读于外祖父刘家,后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堂奖励贡生。次年考取安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入英国伦敦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民国5年(1916)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理科学长。与陈独秀、沈尹默、钱玄同、程演生等组织大学俱乐部,并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五四”时,与高一涵、程演生等分头秘密散发陈独秀、李大钊刊印的《北京市民宣言》,斥责北洋政府卖国罪行。事后掩护陈独秀化装离开北京。10年,安庆爆发六二运动,与在北京的安徽教育界人士张东野、杨亮功等9人积极支持安徽赴京请愿代表,使教育经费得以增加并独立管理。14年任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18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22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抗战爆发,率校西迁四川乐山。曾拒绝国民党在校内建立区分部,保护进步学生,支持学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34年任中山大学校长。36年,中山大学不少学生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中被捕,他多次向广州当局据理力争,要求释放学生,遭拒绝,于是愤然离校,在香港发表公开讲话,旋回安庆。后拒绝去台湾。在上海病故。著有《科学概论》。
程演生(1888—1955),谱名存材,字源铨,又字总持,别号天柱外史、寂寞程生。怀宁县石牌程家大屋人,迁居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五土当坡。清宣统初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后留学英、法、日。获法国考古研究院博士学位,并任该院研究员。历任杭州华严大学文学主任、北京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安徽第一师范校长、安徽大学校长、国民党政府外交部特派员。赴法国、土耳其、阿富汗、比利时、逻暹(今泰国)等国考察教育、政治、经济。任签中暹通商条约专使及上海图书馆副董事长等。在北大任教时,积极支持陈独秀从事的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高一涵、王星拱一起与段祺瑞执政府作斗争。五四运动期间,与王星拱,高一涵、邓初(仲纯)等暗地散发陈独秀印制的《北京市民宣言》。民国16年(1927)游欧洲,在法国国立巴黎图书馆见到圆明园图,经多方周折,得馆方同意,全部影印回国,并撰写了《圆明园图考》(圆明园图系乾隆九年画师唐岱、沈源所绘,大学士汪由敦题跋,共80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陷北京、焚烧圆明园,园内珍宝尽被掠去,此图亦因之流落异域)。21年接任安徽大学校长时,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费尽心力,3个月恢复上课,并聘请陈望道、周予同、朱湘等任教。还兼任安徽通志馆副馆长,编印《安徽丛书》6期,计71种著作,使明清以来新安学派的精华赖以留传。上海沦陷,蛰居租界,与李季、王独清编纂《中国内乱外患历史丛书》(建国后改名《中国历史研究资料》,几次印行)。拒绝汪伪政权的招引,潜回安庆,又经朋友帮助,至后方从事抗日救亡工作。抗战胜利,出任安徽学院院长。建国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病逝于上海。所著有《国剧概论》、《皖优谱》、《安徽清代文字狱备录》、《天启黄山大狱记》、《安徽艺术志补》、《安徽丛书目提要》、《中国清代外交史料丛书》、《西冷异简记》、《东行三录》、《明武宗外记》、《皖人选曲小记》、《续优语录》、《续曲苑》、《十五国游记》、《模范诗选》、《石巢诗事》、《长枫诗话》、《二古轩师友诗钞》、《短篇小说集》等。
徐天闵(约1888—?),原名杰,字汉三。安庆人,世居近圣街。清宣统初,就学于安徽高等学堂。此后,在安徽省立第一师范、省立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数十年。擅长诗词,以教授唐诗为主。在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时,曾自编讲义,选编《韩非子》、《墨子》及唐诗等。教学中注重启发教育,常采用比较等手法分析讲解,深受学生欢迎。诗作颇多,在自编《长枫诗话》中收五律、七律、五古诗22首。30年代中期,历任武汉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执教于国立安徽大学。1949年初,再度回武汉大学。
刘文典(1889—1958),原名文骢,字叔雅。安徽合肥人。民国16年(1927)9月任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被公推为预科筹备主任兼文法学院院长。次年8月,任文法院院长兼预科主任。18年去职。建国后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一级教授。
洪逵(1889—?),字若伶,世居安庆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安庆安徽高等学堂毕业,学堂奖励贡生。后留学英国,毕业于伦敦大学政治经济系。回国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员,北京政府教育部科员、佥事、参事、专门教育司司长,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政法大学教授,安徽教育厅长,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央大学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处长,国立暨南大学副校长、校务会议副主席兼中学部主任等职。
徐唯一(1889—1960),字介卿。望江县团山徐家滩人,寓居安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江北讲武堂习军事,并参加同盟会。历任滇军排长、安徽都督府高级参谋、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参谋长。民国17年(1928),离职居安庆。27年6月,携眷返回望江避祸。正值日本侵略军自安庆溯江而上,望江军民震动,县长朱鼎卷款携印出逃,城中无主,遂由李宗仁征召出任望江县长。后历任安徽省财政厅视察、桐城与太和县货物检查所主任、淮北盐栈及安徽省企业公司经理等。34年10月卸职回安庆。1949年后,任民革安徽省委员会委员、安徽省文史馆馆员等。
张希白(1889—1934),字秉仁。祖籍桐城罗家岭,寓居安庆城。清末民国初先后毕业于安庆六邑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3年(1914)受聘于安庆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授英语、西洋史及心理学课程,继任教导主任、代理校长。16年8月任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校长。教学善诱导,课业要求甚严,尤重实际运用。一生提倡女权,关心女学。17年调任省立第四女子中学校长,校址在休宁隆阜山区。时该校初创,校舍仅两所租赁民房,有小学、初中、师范预科共6个班级。到职后悉心规划,逐年添建教室、宿舍及教学设施,三四年间,建成从幼稚班、小学到初、高中,规模完整、校园优美的女子中学和实验小学。学校班级发展到14个。当时徽州山区交通不便,风气闭塞,对女子入学,封建思想阻力甚大。他深入联系当地人士,发动与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邀请学生家长座谈,参观成绩展览;对贫苦学生给予资助,帮助学生解决升学和就业问题。又鉴于该学区各县女学师资缺乏以及培养女生职业技能,先后添设初、高级师范两科和职业专科。徽州女子教育因之奠立发展基础。21年调任凤阳省立第三女子中学校长。次年因积劳成疾,退休疗养。23年秋于安庆去世。休宁四女中师生为寄托哀思,在校园建立“张希白先生纪念塔”、“永垂教泽”纪念碑;悬匾于其经常开会的会议室,名为“怀仁堂”,取怀念张秉仁之意。安徽省教育厅表彰其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成绩,从优抚恤。
陈望道(1890—1977),原名参一。浙江义乌人。《共产党宣言》中文本第一个译者。民国22年(1933)来安庆任安徽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授文学概论、小说原理、基本国学和修辞学。次年7月离皖返沪。解放后任复旦大学校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等。
吴和宣(1890—?),字鹭之,安庆人。曾先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工兵科、京都帝国大学就读。回国后,历任北京政府陆军部军学司科员、军械司材料科长、云南陆军工兵第八营营长、云南讲武堂教育长、云南都督府参谋厅第一部长、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工兵监等职。
马吉第(1892—1945),回族。安庆人,世居登云坡。清末加入新军。民国初,入保定军校速成班学习。民国15年(1926),任吴佩孚部师长,随靳云鄂投奔冯玉祥。不久,靳与冯决裂,战败逃走。他收编靳之残军再奔冯玉祥,被任为军长。受冯玉祥影响,与官兵同甘苦,得到部属拥护。16年,驻军陕西,奉蒋介石令率军来皖。途中,听命于蒋介石的任凤歧迫其交出兵权。19年,随新任安徽省主席马福祥来安庆,出任安徽省保安处中将处长,组建了一个师的保安团武装。未及1年,马福祥离皖。在南京多方活动,被委任安徽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抗战爆发,赴武汉,面谒蒋介石,请缨杀敌,不为重用,仅委中将高参空衔。一怒之下,隐居上海法租界。29年汪精卫让其出任伪陆军部长,称病不就。34年,贫病交加,赴开封刘茂恩处,不及2个月病死开封。
张国乔(1892—1961),桐城县罗岭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回国后先后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教员、安徽大学筹备处秘书、安徽省通俗教育馆馆长、福建省华安县县长、皖南行署教育科长、安徽省教育厅秘书科长等职。主持安庆东南中学教务18年,并曾任国大代表。解放后,以代课教师身份先后在安庆三中、安庆电机中学任教。
潘学固(1893—1982),名重,以字行,号老学。祖籍桐城,世居安庆。幼承家学,好书画、金石。就读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供职于安徽省政府,并于怀宁试创实业。抗战时,在四川松潘创办中华金矿公司。民国36年(1947)迁寓南京,次年回安庆。解放前夕,举家赴上海定居。1960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员,任书法组长。次年4月,与沈尹默等筹建上海市书法金石研究会,执教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致力于培植人才及书法、金石研究。其书艺师承二王、孙过庭,旁及篆、隶,作品除印成专册外,屡屡在海外展出,更以礼品馈赠日本等国政府。其金石造诣亦享盛名,早年效法丁二仲,后研究邓石如、赵之谦二家,用功极深,作品亦多次赠送外国贵宾。晚年,潜心飞白,不屑名利。平生不卖只字,凡求书者莫不挥毫。刘海粟、方去疾等均对其人品艺道备加赞许。病逝于上海。
陈际唐(?—?),字尧斋。怀宁渌水乡柘山(今属安庆市郊区)人。侨寓天津。父正揆,世隐居柘涧山。以廪贡生任教谕、保知县,历署江苏丹阳县、元和县(今南京市)、吴县知县。捐道员,补山西河东道,署山西按察使,调甘肃新疆镇迪道兼提法使,授新疆布政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凤阳府、颍州府和泗州直隶州所属大灾,饥民遍地,出父存银2000两助赈。巡抚恩铭上报朝廷,赐予“乐善好施”匾额。总纂民国《怀宁县志》,并首捐巨款,作为编纂费用。
何鲁(1894—1973),字奎坦。四川广安人。民国19年(1930)秋,任安徽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次年7月代理校长。因学校经费困难辞职。解放后为民革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黄梦飞(1895—1969),原名宗培,字树人。安徽绩溪人。民国10年(1921)任安庆《安徽通俗教育报》总编辑,领导过安庆人民声援五卅惨案斗争。15年,被国民党中央指派为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离安庆。
潘玉良(1895—1977),原名张玉良。祖籍江苏扬州。周岁丧父,8岁丧母,被舅父骗卖到芜湖妓院,改名陈秀清。民国初年,为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为妾。为报恩,改姓潘。聪颖,对绘画有特殊爱好,潘赞化为其延师授教,悉心培养。7年(1918)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习西画。10年毕业,赴法国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2年转学巴黎国立美专,受业于西蒙画室,与徐悲鸿同班。14年游学意大利,入国立罗马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后,考入雕塑班。18年任上海美专绘画研究所主任兼导师,兼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教油画,每周往返于沪宁两地。由潘赞化陪同,游黄山、庐山和浮山,创作大量作品。其中《我之家庭》、《瘦西湖之晨》、《白荡湖》和《春》等,在画坛引起轰动。23年《潘玉良画集》由中华书局出版。26年,再度赴法。是年创作的格鲁赛塑像,为赛鲁希博物馆收藏。次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继之到瑞士、意大利、希腊、比利时等国巡回展出。粉画、油画和雕塑多为法国政府及博物馆收藏。英国皇家学院亦藏有其作品。1958年8月,“中国画家潘玉良夫人美术作品展览会”在巴黎多尔赛画廊开幕。巴黎市政府、国家教育部、市立东方美术馆纷纷购买展品。雕塑《张大千》头像和水彩画《浴后》,为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收藏。被誉为绘画、雕塑两艺齐名的艺术家。1959年获巴黎大学授予的多尔烈奖,巴黎市长亲自颁给奖状、奖章和佩章。先后获奖20次。
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多年,对留法的中国艺术家热情关怀。晚年侨居巴黎,病中与安庆亲人潘牟家信往返,思乡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虽几次申请回国,但未如愿。始终怀念潘赞化,直至1977年7月22日在巴黎病逝。遗嘱:着旗袍入殓,毕生的绘画珍品全部献给祖国。葬于巴黎市公墓内,大理石墓碑,镌刻有汉字“艺术家潘玉良之墓”。遗作油画2000余幅,1984年由安徽省博物馆运回珍藏,部分遗作先后在合肥及安庆市展出。
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民国10年(1921)10月,在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英文,并撰小说《茫茫夜》。年底回上海。次年9月,再度执教法专。第二年春返沪。18年秋,第三次应聘来安庆,任安徽大学文科教授。仅月余,为教育厅长程天放侧目而离开。
王甸平(1897—1987),名式禹。岳西县人,住安庆城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历任安庆一中、安庆工职、桐城东南中学、太湖七邑联中、霍丘省立第九临中、省立徽州中学、屯溪建国中学、徽州师范、太湖中学等校教员、教导主任、校长。30年,任安徽省教材编审处编审。次年,任皖南行署教育科科长兼省督学。33年,任安徽学院皖南分院化学系教授。35年为国大代表。建国后,被判处徒刑5年。1年后保释,在安庆办补习学校。1952年到安庆一中任教。1979年,任安庆十二中化学教员、十三中辅导员。1982年任省文史馆馆员,同时受聘为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特约编辑。著有《安徽教育史略》、《论李秀成自述原稿是曾国藩伪造》、《安徽教育界耆旧传》。未刊稿《太平天国大事记》、《太平天国诸王小传》。
端木杰(1897—1972),字文侠。回族。安庆人,世居大南门。辛亥革命时,参加韩衍在安庆组织的青年军。民国元年(1912)赴南京,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旋往军需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7年(1928)任南京国民党政府经理法规研究所教务主任、军需署营造司司长等职。22年升军需总监。次年任交通部参事。抗战爆发后,任后方勤务部副部长。抗战胜利后在皖当选为立法委员,任粮食部政务次长。38年3月,任交通部部长。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运输公司(简称“两航”)员工在香港起义。12日,奉蒋介石指令,赴香港处理“两航”事宜。到港后,即与起义负责人何凤元取得联系。初,勉为执行蒋介石旨意,后力促留港起义人员速离香港,并策动交通部所属在港的招商局及(香)港、九(龙)材料购运处等机构的人员起义,使蒋介石出卖“两航”财产给陈纳德运往台湾的计划落空。为此,蒋介石派遣特务,欲将其刺杀。经中共中央安排,于1951年初抵达广州。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和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去世后,遗骨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杨亮功(1897—1988),名保铭。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民国10年(1921)任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校长。11年赴美留学,回国后两度任安徽大学校长。38年去台湾。任国民党监察院秘书长、“总统府”资政等。与蔡晓舟合著《五四》一书存世。
李光涛(1897—1984),怀宁县城(今安庆城区)人。父母早亡,与弟初滋相依为命。少年时,以卖烧饼油条维持生计。常借在凤鸣书院门前卖烧饼油条之便,在教室门口边卖边听先生讲课,晚间回家刻苦自学。民国2年(1913),被胡玉美酱园聘为管帐,两年后被解聘。迫于生计,到九华山削发为僧。因博闻强记,得一住持赏识,遂指导其学习明清历史。并推荐其至北京历史语言研究所整理明清档案。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深得傅斯年的喜爱。24年(1935),在傅斯年的鼓励下,为《明清史料乙编》增写补例,完成后颇得编委赞赏。此后,依次完成明清史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编“补例”的编辑,并开始从事明清史料研究,陆续发表《论建州与流寇相应亡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等文,引起史学界的重视。35年春,奉命去台湾接收历史档案,遂在台湾继续研究明清史,由助理研究员提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因车祸遇难。除参与明清史料各编的编辑工作外,还著有《明清史论集》、《明清档案存真》等。
童汉章(1897—1943),一名汉璋。安徽合肥人。民国7年(1918)考入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为五四时期安庆学运骨干。次年参与发起成立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任副会长。10年参加筹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赴日本留学。15年回安庆任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总干事,次年任国民党安徽省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淮南津浦路西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等。
吕季方(1897—1977),安庆人。毕业于唐山工学院。先后在铁路、公路部门担任技师、工程师、总工程师达30余年。1949年后,在上海市政府公务局任职。1951年回到安徽后,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和行政工作,历任淮南矿业学院、合肥矿业学院、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副院长、副校长,民盟安徽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等。
胡苏明(1897—1980),曾名本澍、澍。祖居安徽六安张家店胡家大湾,晚年定居安庆。民国15年(1926)10月,于武汉安徽省党务干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8月,创建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并任书记。先后担任国民党(左派)芜湖市党部秘书、六安县党部书记长、北平市党部党务训练所指导员和总务科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六安县第三区政府区长等职。以后担任六安县立初级中学、安徽省立第三中学、安徽省立六安中学等校校长。解放后,历任皖西行署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皖西公学校长,安徽省凤阳高级农校校长及合肥林校、六安农校、黄山林校等校副校长。从事教育凡60余年。曾任省书法金石学会副会长、皖白书画研究会会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省文史馆员。1980年9月,当选为安庆市政协第六届常委。其作品多次参与安徽省、安庆市展览,1979年选送参加全国首届书法展览。
周予同(1898—1981),原名毓懋,字予同。浙江瑞安人。民国21年(1932)在安庆任安徽大学教授,并支持进步学生创办《秋罗》文艺刊物,宣传抗日。解放后历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陈延年(1898—1927),怀宁在城乡(今安庆市城区)人,生于安庆大南门培德巷东口。陈独秀长子,陈乔年胞兄。幼年就读于安庆尚志小学。肄业于安庆全皖中学和上海震旦大学。民国9年(1920)赴法国勤工俭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立时,和周恩来、赵世炎等被选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成员,并和陈乔年一起,参加《少年》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12年转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任中共旅莫斯科支部干事。13年秋回国,同年11月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次年为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和邓中夏一起领导省港大罢工,持续1年零4个月,成为世界工运史上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罢工。后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候补委员。16年6月26日江苏省委机关被国民党军警破坏,在上海被捕,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7月4日在上海龙华牺牲。
成舍我(1898—?),幼名成勋,后名成平,以笔名行世。祖籍湖南湘乡。其父曾任舒城典史、桐城练潭镇巡检等职,与父寄居安庆。清宣统二年(1910),入安庆湖南会馆创办的三湘小学。三年,招募入韩衍创办的安庆青年军三大队。民国元年(1912),离家闯关东谋生,在沈阳,大连等地报馆任校对。4年南下上海,任《民国日报》校对、助理编辑等,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此后,创办新知编译社、北京大学新知书社、《真报》、《世界日报》、《立报》、《民生报》、《扫荡报》、《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著名报人张恨水、张友鸾、萨空了及张申府、张友渔、常道直、顾颉刚、黎锦熙等人曾在他创办的报社任职。历任众议院一等秘书、教育部秘书、华威银行监理官、司法部秘书、北平市立法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军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陈诚私人驻香港代表、北京大学教育行政院秘书长等。
彭干臣(1898—1935),安徽英山(今湖北英山县)人。民国8年(1919)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五四”时期安庆学运骨干。10年春,参加筹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任省学联委员。12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一师支部书记。次年,受中共安庆地方党组织选派,入黄埔军校。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彭场军校校长等职。
朱子帆(1898—1967),安徽无为人。民国7年(1918)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参与发起安徽省学生联合会。10年,率学生回籍,揭露无为县贿选真相,为推翻贿选的三届省议会斗争的胜利作出贡献。解放后任民革安徽省委副主任委员、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
徐中舒(1898—1991),名道威,以字行。安庆市人(出生地原属怀宁徐家坂)。幼年丧父,随母进安庆清节堂。8岁入堂内育正两等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后就读于尚志小学堂、皖省中学、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海河工程学校。中途辍学到省立第一师范附小、庐江小学任教,在方守敦家设馆授徒。民国13年(1924),以第五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国学第一代研究生。次年7月毕业,任教安徽合肥第六中学。后被聘为上海立达学院、上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大学、燕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多所院校教授、系主任,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研究员。建国后,历任西南博物馆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古文字学会常务理事。1956年被教育部评定为一级教授,并多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
早年受教于教育家胡远浚,后得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李济的指导。在方守敦和李国松等处执馆家教中,广泛涉猎两家丰富的藏书。此后,潜心于史学研究和教学。先后总结、发明“三重证据法”、“历史比较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并被史学界广为运用。发表有《耒耜考》、《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殷周文化之蠡测》、《井田制度探源》、《九歌与九辩考》等史学论著。日本学者依据他的《耒耜考》编著成《新耒耜考》,郭沫若依据他的《陈侯四器考释》改写《两周金文辞大系》。他的名著《金文嘏辞释例》,为金文化研究者必读书。语言学家王力称他提出的六书说“为前人所不及”。晚年,仍孜孜不倦于国学研究和著述,先后主编有《甲骨文辞典》、《汉语大字典》、《先秦人物传记资料汇编》等。
虽常年客居外地,仍不忘造福乡里。民国22年(1933),他与亲友陈谷轩、江立清3人在安庆华中路森林公园附近购地兴办三益农场,试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场内还设有猪、禽、蜂养殖和机制粉丝业,首次为安庆引进澳洲黑、来克亨等优良种鸡和意大利蜜蜂等。1982年3月,写信给安庆市史志办公室:“从事安庆史志,首先应从《安徽通志》、《安庆府志》、《怀宁县志》中将有关安庆的大事抄出,然后,再从各种报刊杂志搜集近代的有关大事。先把有关的文字记录整理一番,作为史志纲目。然后,再按纲目搜集有关资料,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可以做出成绩来”。
杨文涟(?—?),号同波。今安庆市肖坑圣埠村人。民国6年(1917),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8年,入广东韶关讲武堂。13年,入广州黄埔军官学校,任队长、区队长。其后,历任国民党军上校参谋主任、三十二旅旅长、第十师少将参谋长、江西星子军校特训班少将教育长和副主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参谋长、广州补训处长、贵州省军管区司令部中将参谋长、中央第三十六补训总队中将总队长。病逝于美国。
李平衡(1898—1982),安庆人。留学法国巴黎索波尼大学,回国后,就任国民党政府实业部劳工司长。民国23年(1934),以中国政府首席代表出席国际劳工大会,当选为国际劳工局理事,常驻日内瓦。1949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2年返回大陆,先后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民革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团结委员会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程天放(1899—1967),原名学愉。江西新建人。民国18—20年(1929—1931)任安徽省政府委员、教育厅长兼安徽大学校长。任职期间严密控制安庆青年学生进步活动,压制安大的“倒程运动”。后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副院长等。
马以愚(1900—1961),名吉睿,字以愚,以字行。回族。安庆市人(出生于安庆城内南水关)。因家贫,几度辍学。民国11年(1922),肄业于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因受家庭熏陶,对伊斯兰教产生兴趣,在师友的指导下,勤奋自学,开始伊斯兰教的研究。曾任安庆私立清真小学教师。23年任南京中华回教公会总会秘书。抗日战争时期,在上海伊斯兰师范、桂林北京成达师范学校及重庆各大学讲授伊斯兰教史。37年依泽小学在安庆设立,任董事长兼校长。并拟筹建回民中学,因条件不足未果。其时,还担任中国回教协会怀宁支会理事长、安徽通志馆特约采编等。1954年被聘为安徽文史馆馆员。1957年当选为安徽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专事研究伊斯兰教,曾参与指导安庆棋盘山元墓出土文物的整理工作。1959年以反革命罪判管制3年。1961年在安庆病故。1979年平反。他长期从事伊斯兰教史、回历、古汉语的研究,治学严谨。著有《中国回教史鉴》、《回回历》、《易学象数论探微》、《历法考证》、《中国伊斯兰教寺墓考察》、《读古书方法》等。在编纂《嘉陵江志》时,跋涉千里,实地考察,纠正江源材料的记载错误。
徐介藩(1901—1983),原名齐邦。安徽固镇人。民国11年(1922)考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青年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会计兼学生运动委员。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
许继慎(1901—1931),原名绍周,字谨生。安徽六安人。民国9年(1920)考入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科,后又转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为安庆学运骨干。次年春,参加筹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11年秋,任省学联委员兼联络部长。次年因反曹馄贿选遭通缉,流亡上海。历任红一军军长、鄂豫皖军委会皖西分会主席兼红四军十二师师长等。被张国焘杀害。
陈东原(1902—1978),安徽合肥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民国19年(1930)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馆长,聘请专家学者,收集图书,编印目录,使馆藏图书增至10余万册。同时,创办并主编馆刊《学风》。著有《中国教育史》(初稿)、《科举时代的教育》、《中国妇女生活史》等,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赴美国留学。回国后任教育部简任督学,国立湖南师范学院院长、教授等。
陈乔年(1902—1928),怀宁在城乡(今安庆市城区)人,生于安庆大南门南水关道院公房。陈独秀次子,陈延年胞弟。肄业于全皖中学,民国4年(1915)随陈延年到上海震旦大学读书。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旅欧支部成员之一。次年离法赴莫斯科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3年冬回国,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同年底,中共北方区委成立,任区委组织部长,参与领导北方地区促成国民会议的群众运动。15年3月18日,和李大钊、赵世炎一起组织北京各界群众进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请愿斗争,在北京铁狮子胡同遭段祺瑞军警镇压,胸部受伤。16年当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同年冬调上海,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7年2月,在上海英租界主持各区组织部长会议时,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同年6月6日在上海龙华牺牲。
韦素园(1902—1932),又名漱园。安徽霍邱人。民国9年(1920)来安庆,就读安徽法政专门学校,为五四时期安庆学运骨干。次年,参加筹建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离开安庆。
葛文宗(1902—1933),别名鲁生。安徽金寨人。民国9年(1920)考入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5年任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秘书。次年底任中共怀宁县临委书记。17年1月被捕,囚于安庆饮马塘看守所,参与发起组织中共狱中支部。后曾任红七十三师宣传科长。
房师亮(1903—1984),枞阳县白湖乡谢庄(原属桐城)人。民国3年(1914),偕母亲到武汉同在吕调元处任文牍的父亲房秩五相聚。此后,随父母转徙各地,先后求学于天津德华中学、上海同济大学。11年,取得公费留学资格,与同乡章伯钧、史逸等赴德国哥廷根留学,同赵世炎、周恩来、朱德、张申府、孙炳文等相识。并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5年在苏联军训后回国。历任北伐军独立工兵团政治指导员、浮山中学总务主任兼政治教员等。18年,赴德国威兹堡大学习医,获医学博士。回国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广州军医分校副教官、南京军政部学兵队教官、昆明昆华医院主治医师、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四川宜宾中国纸厂医师。36年(1947)冬,举家定居安庆。1951年春,受命组建川南医士学校并任校长。此后,毕生从事医学教育与地方病防治。历任川南行署卫生处副处长、四川省卫生厅和安徽省卫生厅副厅长、安徽省防治血吸虫病科研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参与安徽中医学院及合肥卫校等13所中等卫(护)校的筹建,指导在太平、祁门、安庆等10余县市开展“水改旱”、根治血吸虫病运动,培养出大批初级卫生技术人员和血吸虫病防治骨干。1966年后曾回安庆闲住。因病在合肥去世。
柳(1903—1968),原名毅夫。湖南长沙人。民国17年(1928)10月在安徽芜湖被捕后,转囚于安庆饮马塘监狱,与狱中共产党人发起成立党的狱中组织,并任特支书记。建国后任教育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
任弼时(1904—1950),原名培国。湖南湘阴人。民国17年(1928)10月,在安徽南陵巡视工作时被捕,旋解押安庆饮马塘监狱。在狱中,对狱中中共党的活动作过指导。次年3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历任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政治局委员等职。
方启坤(1904—1984),女。安庆人。五四运动时,参加安庆学生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曹锟贿选斗争。民国12年(1923)4月与王步文结婚。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王步文东渡日本,在日本中共海外总支部工作。回国后先后在中共中央党训班、中共上海特别市党部组织部、中共安徽省委机关担任联络、宣传等工作。两次被捕入狱。20年5月,王步文在安庆遭国民党杀害,受丈夫临终嘱托,赡养老母,抚育幼儿。后在安徽岳西、霍山等地担任小学教师,备尝艰辛。建国后,于1950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皖北行署直属机关托儿所所长、皖北区妇联股长、皖北区党委机关托儿所所长、炳辉学校教员等。1952年,调中共安徽省直机关党委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迫害,身心遭严重摧残。1978年,当选为政协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同时,积极收集、提供王步文烈士的革命史料。1984年2月7日病逝于合肥。遗骨与王步文合葬于岳西县革命烈士陵园。
李竹声(?—?),后改名孟达。安徽寿县人。民国14(1925)7月,任共青团安庆特支书记。10月,任安庆团特支干事,负责宣传工作。12月,为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执行委员。次年5月,任中共安徽地委书记。曾任临时中央政治局组织部长。后叛变。
郭士杰(约1905—1928),四川人。民国14年(1925)10月,任共青团安庆特支干事,负责组织工作。12月,为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执行委员。同年任中共安徽地委委员,次年秋任代理书记。曾任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7年11月被捕,囚禁于安庆饮马塘监狱,参与发起成立狱中党组织。
吴鹏武(1906—1930),今枞阳县金社十字路村人。民国13年(1924),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6年下半年参加安庆济难会。次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29年任中共安庆中心县委秘书、中共皖北特委委员。同年10月,在安庆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吴振鹏(1906—1933),另名翔云,笔名季冰,化名静生。安庆人。民国11年(1922)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加安庆二七惨案后援会及反对贿选安徽省三届议会的斗争。14年春加入共青团,并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团支部负责人、国民党(左派)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区分部负责人。与杨兆成等发起组织进步文学团体曦社,创办工人夜校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两次当选为安徽省学联委员。是年秋入上海大学社会系,担任共青团上海引翔港区委书记。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九江地委书记。此后,历任团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共青团江西区委书记和省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委青年部长、中共江苏省委委员兼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南京市委负责人、中共江苏总行动委员会委员和青年教育处书记、中共江南省委常委、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委员、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巡视员。两次遭国民党当局逮捕,22年6月在南京狱中就义。
俞昌准(1907—1928),又名仲则。安徽南陵人。民国17年(1928)入安徽大学。9月任中共怀宁县委委员、共青团怀宁县委书记。11月在安庆被捕,12月就义。
童长荣(1907—1934),字灿华。今枞阳县人。民国10年(1921)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与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安庆地方组织,为安徽省学联领导成员之一。公费留学日本。历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东满特委书记。
王更生(1909—1984),亦名王苏。安徽萧县人。民国19年(1930)被捕囚于安庆狱中,并参加狱中中共党组织,任暴动委员会主席。解放后历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党委书记和代理院长等。
童雪鸿(1909—1966),字万安。安徽巢县人。民国36年(1947)至解放初期,在安庆任省立女子中学、安庆女中教员。后任安徽艺术学校美术系主任。
以群(1911—1966),原名叶以群。安徽歙县人。民国21年(1932)春来安庆,任安徽省教育厅文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发起成立“左联”安徽分盟,创办《百灵》月刊。秋,离开安庆。
徐方略(1915—1992),安庆城区人。家庭贫苦,童年入私塾。民国18年(1929)春和19年冬,先后就读于安庆东南中学和怀宁中学。在中学阶段,全靠优异的成绩取得免费就学。喜读鲁迅、郭沫若等人的文学作品,受新思想影响较深。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怀宁中学学生代表到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发生惨案。他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集会游行,抨击国民党政府。21年初中毕业,考入安庆高级中学。与同班同学刘慈恺常一起阅读进步刊物《中学生》杂志,由探索知识青年的出路到探索国家民族存亡的途径,常在课堂上用拉丁化新文字谈些革命道理。时进步学生张端、金乃华、余志明、叶家洪、丁务朴等人到北平(今北京)就读,在北平参加共青团,并经常寄来地下党的宣传书刊。他读到这些材料,尤其是红军长征胜利,受到莫大的鼓舞。与刘慈恺、汪家麟及由北平回安庆的余志明、叶家洪等人书写“拥护红军”、“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卖国贼头子蒋介石”等标语,还自编自印宣传土地革命的弹词小册子散发。24年秋于安庆高中毕业后,和刘慈恺一道赴上海,经张端和金乃华的介绍,参加共青团。团组织派他考入上海商学院。25年夏,学校当局故意将他12门主课弄成不及格,开除其学籍。秋参加上海学生救国会成立大会。26年7月任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训练部长。八一三上海沦陷后,于12月初回安庆转往武汉。27年5月经武昌市委书记何彬和卢明德介绍由团员转为党员,并担任武昌区团支部书记。7月中旬,被派到郭沫若为厅长的军委政治部第三厅,任抗宣一队支部书记。28年春至次年夏,先后在桂林周围城镇的合作训练班和农业干部训练班中做宣传工作。29年10月,因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侦察,党组织决定将其调往延安。30年5月,任中央政治研究院(原马列主义学院)中国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其间撰写《我国金融资本主义道路》一书。33年秋,调延安《解放日报》社工作。35年,又撰写《CC派大官僚资本》一书。两书均受到毛泽东口头嘉奖。36年3月随《解放日报》社撤退到西柏坡附近陈家峪,任报纸编辑和评论员。37年秋调入中财委工作,不久奉命参与筹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49年秋至1950年冬任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皖北区委员会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其后历任中央扫盲工作委员会研究组长,中国青年出版社青运史料编辑组总编,政治教材编辑组副总编。1956年调吉林,先后任吉林省农校党委书记、中共吉林省委理论刊物《奋进》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吉林财贸学院副院长,当选为吉林省社联常委、吉林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常委和长春市第四届、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虽长期患病,但始终坚持工作。1982年离休。1992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放在北京金山骨灰林。著有《寻音论(数学假说)》、《物价因论(假说,从数字上分析物价)》和《长相忆》、《忆鸿歌》两本诗集。
李强(1915—1937),字立强。回族。安庆人。父早殁,与母相依为命。依赖外婆家资助,入安庆六邑联立中学学习。抗日战争前毕业。民国25年(1936)考入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空军第九大队,历经淞沪等多次战役。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先后击落日机5架,擢升第二十七队少尉本级队员,并赠予用击落日机机翼铸成的飞机模型。26年9月22日,所在部队驻汉口,侦悉日机将空袭汉口机场。次日,李强等奉命将2架歼击机经南昌转移,因安徽大雨,飞机无法飞往预定地点,至望江县上空,机油耗尽,只得于该县莲花洲迫降。为安全起见,他率先试迫,不幸翻入稻田,失事牺牲。部队在望江县举行追悼会,遗体葬于怀宁小林回民公墓。
舒绣文(1915—1969),女。祖籍安徽黟县,民国4年(1915)7月15日生于安庆同安岭。少时喜爱表演艺术。20年初涉影坛,后入集美歌舞剧社。次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月花剧社,由此走上进步戏剧事业的道路。并被左翼剧联接纳为会员,先后于春秋剧社、艺华影电公司、中国旅行剧团和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等多处献艺。26年10月,参加拍摄第一部宣传抗战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在重庆,上演过《棠棣之花》、《屈原》、《天国春秋》等剧目,名列当时“话剧四大名旦”之一。35年7月,参加拍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37年5月,为免遭当局迫害,由党组织安排转移至香港,进入大光明影业公司。1949年5月应周恩来之邀,出席第一届全国文代会,旋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1957年调至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剧协和中国影协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委员等。在舞台和银幕上,成功塑造许多各类角色,以表演真实细腻、具有鲜明的个性著称。“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杨辛癸(1916—1945),原名启行,又名讠全先、元甲。安庆人,世居城北南庄岭。11岁随家迁到芜湖,入海关中学。继考入南京安徽中学。民国23年(1934)在南京报考中央航空学校,被录取进入第六期甲班飞行驱逐科。25年10月毕业。26年被编入空军第九大队,开赴淞沪抗日前线。同年8月14日中日第一次空战中,他驾机在曹娥江上击落日军轰炸机1架。以后又参加保卫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的空战先后击落敌机数架。武汉沦陷后,随军迁往成都,改驾运输机。34年1月21日,驾机执行自成都至江西赣县运输任务,飞越敌占区湖南衡阳上空遭敌机拦击,壮烈牺牲。历任空军第九大队第二十六、二十七队队员,第五大队第二十七中队分队长、副中队长,第十二大队参谋,运输大队飞行员、副大队长。在对日作战中,有战绩18次,获勋章4枚。生前为上尉一级,牺牲后追升为少校。抗日战争胜利后,遗物葬武昌卓刀泉空军烈士墓。1987年,烈士衣冠墓由武昌迁葬南京紫金山航空烈士公墓。
张凯君(1917—1941),原名张端。安庆人。民国20年(1931)肄业于安徽省立高级中学。在中学读书时,广泛阅读进步书刊,参加进步的文艺戏剧和体育活动。九一八事变,参加高中同学组成的赴京请愿团和抗日爱国运动。22年12月与同校学习的哥哥张明以及同学金乃华等5人秘密出走,立志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先后就读北平、上海。24年1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江湾地区学校团的组织工作,任团闸北区委代表。同年夏,毕业于上海立达学园,转为中共党员,按照组织决定考入大夏大学,为上海团学委沪西区负责人。在一二九运动中,组织沪西各校救亡运动,编印《学生论坛》刊物。25年春,在大夏大学一次罢课斗争中,因敲响钟楼大钟,集结同学,被当局派来的军警逮捕,押送苏州反省院监狱。在囚禁期间,拒绝“悔过”,坚持革命立场和气节。抗日战争爆发出狱后,给母亲写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抗日反帝的决心,大家都决定到上海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假若是在抗日反帝阵线上牺牲了,也是值得的”。即赴上海前线,由党组织派入淞沪前线左翼军总司令部战地服务团(后改名第三战区政治工作大队),在昆山前线工作一个多月。26年冬,随队从常州出发,徒步沿江西行,进行抗战宣传。27年春夏之交到达武汉。同年10月转移至湖南。长沙大火后,在周恩来领导下参加救灾工作。旋去桂林,大队改编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临时政工队,为中共秘密支部书记。28年2月自桂林经贵州、四川至重庆,沿途调查抗战建国十大纲领执行情况,报告有关领导部门。29年春,被中共南方局派到皖南新四军工作,先在军部教导队,后调至第三支队(老三团)做统战群运工作,任科长。30年1月皖南事变突围中,在安徽无为地区遭日军袭击,英勇牺牲。建国后追认为烈士。
方然(1919—1966),原名朱声,笔名穆海青、柏寒。安庆人。民国27年(1938)赴延安,后入陕北公学学习。29年,考入西迁的成都金陵大学中文系,在校参加进步文艺团体,从事学生运动。34年后,先后在重庆、南京等地参加和组织学生运动。建国后,参加筹建浙江省文艺联合会,并任省文联编审部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入浙江省委统战部任职。1955年,因“胡风反党集团”案被捕。1966年被迫害致死。1979年后平反。著有大量文学评论文章,译作有《哈罗尔德的旅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吴梅村(1921—1986),名熙祚,字梅村,以字行。安庆人。毕业于省立安庆高中实验小学、省立一中。民国32年(1943)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电机系,任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所辖中央电工器材厂工程师。36年奉命去台湾,历任驻台代表兼营业处主任和台湾经济部材料供应处工程师、行政院经济安定委员会工业委员会专门委员、美援运用委员会专门委员、美援会工业发展投资研究小组执行秘书等职。1963年,任台湾经济合作委员会投资业务处长。1966年3月,主持高雄加工出口区。1974年调任台湾驻美投资贸易服务处主任、台湾驻美代表处经济组长。1977年返台,主持设计建立新竹科学工业园区。1980年升任经济部常务次长,主管工业及投资业务。在台湾荣民医院病逝,葬于台北金山安乐园。被台湾《中央日报》誉为台湾“开发区之父”。台湾南梓加工区为纪念其业绩,建有梅村园。
陈安乐(1933—1982),安庆人。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历任上海华东电力试验研究所电力系统室远动组组长、电气工程师。1968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磁总加功率变送器。1978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微程序远动装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不久,他与同行一道设计了国内第一台运动计算机接口装置。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病逝,被追授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称号。
钟家庆(1937—1987),祖籍安徽五河,生于安庆。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其毕业论文刊登于《北京大学学报》。同年考取研究生(指导老师华罗庚)。1966年毕业后在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执教。1978年调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980年去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工作。同年在北京首届国际双微(微分几何、微分方程)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成功地将群表示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引入近代复分析领域。其后不久,和华裔数学家合作在研究紧黎曼流形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特征值的估计问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引起国际数学界的关注。1983年,与人合作发表论文,对上述算子的第一特征值作出最佳估计。1984年,又与人合作证明全纯双载曲率非负的紧凯勒——爱因斯坦流形必为厄尔密对称空间。这是一直悬而未决的复几何方面的一个重要猜想。钟家庆等在解决这一难题中所体现的高超技巧和新颖方法,为解决一般问题开辟了道路。1987年病逝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寓所。1988年,中外数学家共同发起创立钟家庆纪念基金,并在此基础上首次用大陆数学家名字设立钟家庆数学奖。
江玉平(1964—1985),安庆市郊区白泽湖乡吴祥村人。自幼勤奋好学,读书8年,6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初中毕业后,于1982年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济南军区三五二八一部队八十三分队战士。入伍后,严格要求自已,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入师教导队学习,评为战术优秀学员,回连队任六班班长。1985年3月,随军赴云南老山前线。5月20日,在坚守R高地战斗中,率全班战斗9昼夜,歼敌20余人,而全班无一伤亡。21日,奉命率六班增援战友。行前对连首长说:“如果战斗胜利需要,死,我并不感到遗憾!如果真的‘光荣’了,请党组织追认我为中国共产党员。”战斗中,一颗炮弹落在其身后3米处,炸断他的右腿。他忍着巨痛,用止血带和树枝固定断肢,继续前进,在通往高地220米距离中,整整“走”了3个小时,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后因伤重牺牲,被追授一等功(为W集团军在老山战场的第一个一等功臣),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其所在连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老山坚守英雄连”称号。
丁建(1964—1985),安庆市人,家在国营皖河农场三益大队。1983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济南军区三五二八一部队七十七分队战士。入伍后,吃苦耐劳,训练成绩优秀,调师教导队集训,被评为优秀学员。次年,任一班班长,并将所在班带为先进班,被评为优秀班长。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3月,所在部队开赴云南老山前线。临战前代表全班将请战书递交党支部,坚决要求党支部把最艰巨的战斗任务交给全班,还咬破手指,以鲜血在白毛巾上立下誓言:“誓死卫国”。战斗打响后,率一班坚守99号高地,并以火力给100号高地的战友以支援。6月11日,请求由一班担任进攻211号高地的第一突击队。战斗中,他的头、胸、臂、腿多处负伤,但顽强地爬至火力最猛、地势最险的敌2号位,怀抱3颗手榴弹,扑向2号位,为战友扫平障碍。牺牲后,被上级追授一等功。其所在部队誉之为“80年代的王成”。

上一篇:人物传
下一篇:人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