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黄干
马光祖
黄干(1152—1221),字直卿。南宋福州闽县(今福建闽侯县)人。曾受学于朱熹。庆元元年(1195),以将士郎主持汉阳军,主管武夷冲祐观。
嘉定十年(1217)四月,以承直郎知安庆府。时值金兵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安庆震恐。黄干即奏请朝廷,建城于盛唐湾宜城渡之阴(今安庆城区),以备战守。未等朝廷批复,即组织军民破土筑城。经勘察,将新城围墙划分为12段,自己督建1段,计算出所需工时、劳力和材料等。委安庆府学教授权通判项强提领筑城,怀宁知县赵善部、府军节度推官郑瀛、府观察推官赵善瑁、桐城县丞兼佥厅王栗、枞阳镇监辖权安使张似之5人提督筑城,主管台州崇道冠柴安国、新太平州兵马都监李琦、安庆府兵马都监张朝宗、安庆府兵马监押赵时利、太湖县巡检戴兴、怀宁县尉周煜、国学进士陈榕、府学学宾向公荣、待补国学生王仁9人监督筑城,宿松县主簿兼佥厅慕容顺收支钱粮,安庆府司法参军杨传提督烧砖,待补国学生余隆礼监烧城砖,东南第一副将安庆府驻扎卜师服提砍木场,池州都统司尹椿为帐前都壕官,淮东安抚司副将王先任都壕寨官。前后组织5000军民,每人筑城90天,又按户、田产收入征用民工2万人,每人每10天轮换出工一次,轮换时并发给数日钱粮。筑城用的铁杵是借用钱监铸钱的铁材,用毕归还。筑城时,暑日,每月休息6天,每日午休半个时辰,秋凉以后减半。黄干事必躬亲,每日五更即坐堂视事,先召集壕寨官吏及任筑城事务的属官入衙,当堂分拨当日筑城任务;再处理府衙事务,断案理民事,接待来访宾客,检阅士卒,召集府衙各官佐研究、筹划防务;接着又亲自巡查新城各段施工情况;至晚,入书院为儒生讲授经史。经军民协力同心,是年冬初步完成新城修筑,此为安庆建城之始。次年元宵节,全城张灯结彩,庆贺新城。有一百岁老妪偕二子及诸孙,特到府衙向黄干致谢。后两年,金兵再次南下,连破黄州(今湖北黄岗)、沙窝诸关,两淮皆震动,唯有安庆安堵如故。后,大雨月余,江水猛涨,而城却安然无虞。为此,安庆人交口赞颂:“不残于寇,不蹈于水,生予者,黄父也!”后任大理寺丞,赠朝奉郎。谥文肃。明代安庆建名宦、四贤祠以祀之。
马光祖(?—?),字华父。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官至沿江制置使。宝三年(1255),兼节制和州(今安徽和县)、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安庆府三郡屯田使。景定元年(1260)三月,继嘉定、绍定筑城之后,复筑安庆城。历经年余,于次年竣工。周九里十三步,城墙高两丈,基脚宽七尺,顶宽三尺半。辟有城门5座:东名枞阳,西名正观(又名八卦),南名镇海(原名盛唐),北名集贤,东南名康济。城成坚垒,安庆府遂还治宜城,怀宁县亦从皖口(今山口镇)迁来附郭,从此,府县同城而治。理宗赵昀奖谕云:“古舒与秋浦相望,一衣带水,昔人所谓风寒处也。移治以来,虽建立官吏而荡无保障,向之荒墟,今为坚垒。”遂诏马光祖升任两级。
范文虎
范文虎(?—约1301),南宋怀宁县城(今安庆城区)人。任宋殿中帅。咸淳九年(1273),援襄樊,怯懦逃遁,致元兵深入。德元年(1275)出知安庆府。正月初,元兵占领黄州、蕲州、六安军和江州等地,并至安庆等处招降。范文虎派员以酒馔到江州(今九江)迎元军,向伯颜致意:“行枢密院临城招谕,众心不从,愿俟丞相。”伯颜初以为安庆城在山顶,且兵粮皆足,势不可攻,又虑范文虎为劲敌,甚忧,及闻欲降,大喜,乃遣阿珠先往。二十日,范文虎遂以城降。府通判夏椅服毒死。伯颜承制授其为两浙大都督。元至元十八年(1281)奉忽必烈命攻日本,遇台风,全军覆没,他与少数将领逃回。在元颇受忽必烈重视,官至尚书右丞。死后,与妻陈氏合葬于迎江寺东江边棋盘山(该墓于1956年出土)。
其城内故宅(在今双莲寺小学)施舍于佛门,建为寺庙,以塘内多次产双莲,故名双莲寺。其女范金、范银承父志,建七级佛塔于寺内(早圮),又于鸭儿塘边建清净庵并出家为尼。
余阙
韩建
余阙(1303—1358),字廷心,又字天心。元庐州(今安徽肥东县)人。先世为唐兀氏,居河西武威(今甘肃武威县)。元统元年(1333)癸酉科进士,始任泗州(今安徽泗县)同知。官至浙东廉访司佥事。以事被劾。归隐庐州青阳山。
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起,天下震动,朝廷任命余阙代理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府佥事,分兵镇守安庆。时,天完红巾军徐寿辉正率军围攻安庆,城周尽树寨栅。余阙从小路入城后,即开仓赈济饥民。亲率民兵、士卒数千人,出正观门,与天完红巾军陈友谅军大战于沙漠洲,冒矢石冲入阵内,连斩陈友谅13员大将,连破红巾军围城寨栅双港寨等43寨。十五年五月,同天完红巾军赵普胜部苦战3日,使其无功自遁。继而,又与赵普胜相持20余日,经大小数十战,迫使赵军撤围而退。次年,战事稍减,即组织军民修城防,将城墙普遍加高2丈6尺,并开挖3条长壕,引江水环城:一自枞阳门桥引达集贤门,汇于段塘;一自同安桥引达清水闸,由板桥巷转太平寺,绕八卦门、南门而东,与枞阳门长壕汇合;一自便民桥引达清水闸转外壕,北到段塘湖(今大湖)。组织军民到郊外屯耕劳作。前后扼守安庆7年,历经大小数十战。淮东淮西尽由红巾军占据,唯安庆为完城。朝廷升其为同知淮西宣慰副使、都元帅、转淮南行省参知政事,寻改左丞,并赐二品服。十八年正月,陈友谅大集诸部,乘战船数千出洞庭湖口,蔽江直下,树栅搭飞楼,环攻安庆。陈友谅军主攻西门,赵普胜军主攻东门,祝寇军主攻南门。初七日中午,西门危急,余阙徒步提戟,率军往救,战于清水塘,身负重创10余处。红巾军从城外蜂拥进城,将其重围之,城中四处火起,他见大势已去,遂自刎,沉于清水塘中。陈友谅感其义,派人觅得其尸,殓葬于正观门外。元廷赠余阙为淮南行省平章追封豳国公,谥忠宣。
其妻蒋氏、妾耶律氏、耶卜氏及子德臣、女安安、甥福童闻余阙死,亦投井自尽。后人将该井名风节井,并建“一家仁”亭于井旁。据桐城洪涛山(今卅铺乡)、合肥小南门外二里桥等地所存《余氏宗谱》记,余阙为余氏支脉二世祖,安徽桐城、枞阳、潜山、肥东、肥西、长丰、寿县、南陵、六安、凤台等县及河北、河南、陕西、江西、江苏等地均有其后裔。
韩建(?—?),字公懋。辽西(今辽宁省义县西)人。元至正九年(1349),以宗正郎任安庆路总管,政尚清廉。十一年,颍州(今安徽阜阳)、濠州(今安徽凤阳)、六安州(今安徽六安市)、亳州、宿州等地饥民纷纷揭竿举义,淮东淮西郡县多为义军占领。十二年,天完红巾军占领宿松、太湖、潜山。韩建督军守安庆。自春至秋,同红巾军历经大小百余战,先后击退红巾军对安庆的11次大规模围攻。次年十月,天完红巾军全师围攻安庆,战船蔽江,连接数百里。韩建督率守城军苦战,方保住城池,朝廷录功加封其为中奉大夫,秩从三品。十八年正月,陈友谅军攻破安庆城,韩建卧病被执,骂不绝口,被用门板抬去,不知所终。明成化年间,从知府徐杰提议,春秋祀余阙时,以韩建配祭。嘉靖元年(1522),知府胡缵宗访得其遗骸埋于康济门外江岸,遂于小南门江畔建墓和祠。正德后,先后在鸳鸯栅、西门外、鸭儿塘等处建有韩公祠。
胡缵宗
胡缵宗(?—?),字世甫,别号可泉,自号乌鼠山人。明陕西秦安(今甘肃秦安县)人。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任南京吏部郎中。嘉靖元年(1522),升任安庆府知府。始至安庆,值宸濠兵燹后,安抚百姓。安庆每苦旱灾,为筑龙灞,重修吴塘、乌石堰,灌溉之利延续至今。纂修《安庆府志》30卷。《四库全书》存其目。
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寄籍大兴(今属北京市),明河南祥符(今开封县)人。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进士。八年以参议分守池州、太平府。秋,兵部侍郎总理卢象升大举进攻农民军,改任其为副使分巡安庆、池州,监江北诸军。湖北黄梅农民军攻占宿松、潜山、太湖,将攻安庆,史可法迎击于潜山天堂寨,攻桐城,又拒之于北峡关。九年十二月,农民军马守应联合罗汝才自郧阳东下,史可法驰驻太湖抵御。十年正月农民军由小路突击安庆,史可法率军与之大战于天井潭、大胜矶。农民军移向桐城,被参将潘可大击败,又为庐凤军所扼,返回桐城,遭史可法、潘可大共同围击;又至庐江,攻潜山,在枫香驿被史可法与左良玉联军打败,遂退入潜山、太湖山中。三月,农民军9营20余万人分屯桐城县练潭、石井、陶冲,为总兵牟文绶、刘良佐击败于挂车河。是月江南巡抚张国维率副将程龙等御农民军于酆家店,程龙军数千人覆殁,潘可大及程龙在宿松被打死。农民军又东占和州、含山、定远、六合,遂攻天长。七月,张国维见农民军势大,请朝廷将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史可法升任巡抚提督军务(安庆不隶江南巡抚、设置巡抚自此始)。史可法巡抚安庆、庐州、池州、太平四府及河南光州光山和固始、湖广蕲州广济和黄梅、江西德化湖口等县。巡抚部院驻安庆巡江察院署(今市委大院)。冬,部将汪云凤败农民军于潜山。舒城、庐江农民军退入山中。史可法爱护士卒,与其同甘苦,士不饱,不先食,未授衣,不先御,故得士卒拥戴。旋连败英山、六合的农民军,顺天王降。十二年夏丁艰离皖。服满,起任户部右侍郎,不久任南京兵部尚书。福王立,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仍掌兵部事宜。马士英督师凤阳,希望入相,拥兵入见福王。史可法遂请督师,出镇扬州。清军南下,城破自刎不果,为清军所执,不屈被杀。家人以袍笏葬于扬州郊外梅花岭。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李日芃
李日芃(?—1655),字培原。清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顺治元年(1644)以战功,累官至御史。四年,任操抚驻节江宁(今南京)。初以堵截金声桓来安庆,凡取民间一刍一粒,均登记在册,以抵正赋。六年,移驻安庆。清军征云南、广东,路经安庆、池州,驿徭不息。李日芃捐款,购买马匹,农民得不受骚扰。明初籍田编户,定为里役,其流弊至有产绝而役不休,富户大姓隐串诡寄巧避公徇。李日芃均亩编户,手定经赋全书,贫民乃得以从事生产。七年,庄稼为霪雨所伤,籴米减粜,请免怀宁县荒田800余亩田赋。次年旱灾,复请免赋,并改折漕米。疏再三上,必得批复乃已。当戎马倥偬之际,投戈讲艺。九年(1652)捐银千余两,在府学东魁星楼址建立培原书院(乾隆初改名敬敷书院)。正门3间,中建讲堂5间,名礼让堂(住师席);堂后建楼5间,名经正阁(贮藏经史);堂两翼东西各7间,系号舍;楼后东西各7间,为六斋(住诸生);楼后为宗儒祠5间,祀宋五子;祠后列2间,为李日芃与诸生讲学处。复置学田供诸生膳食津贴。并在书院讲堂东建义学,教里人子弟,月供给食米5斗。后官至兵部尚书。卒于官,谥忠敏。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贾壮
贾壮(?—?),字止庵。清河南襄城(今襄城县)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进士。四年任怀宁县知县,招流亡百姓返归故里,惠通商贾。当时云南、贵州、福建、广东等地区战争尚在进行,且江西金声桓反清,怀宁为八省孔道,供应军队粮草繁剧。贾壮随宜措置,耕市不惊。丈田均亩,令老百姓自上其册,以免烦扰,间加抽丈,尺寸不少。战争之后,首先修茸学校,文治聿新。八年(1651)纂修完成《怀宁县志》。此前怀宁县情统于《安庆府志》,此系怀宁县独立成志之始。后官至佥宪。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刘效曾
刘效曾(?—?),字东皋。清湖广潜江(今湖北潜江县)人。贡生。康熙二十九年(1690),由县教谕提升为怀宁县知县。于怀宁县衙仪门大书“不爱钱,不循情,不惜官,不沽名”联。上司以其治行第一,向朝廷推荐,特赐袍服。不久提升为山西代州知州。在怀宁县治前设义塾,时人名之为潜江书院。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张楷
张楷(?—?),字鹤城。清汉军正蓝旗籍,直隶长垣(今河北长垣县)人。举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安庆府知府。修建讲约亭,每月初一、十五,率僚属吏民,宣讲朝廷圣谕,通行怀、桐、潜、太、宿、望6县,遍及乡镇。建学校。六十年,主持修纂《安庆府志》。志书中特别注明:宋嘉定十年(1217),为安庆建城之始,旧志谓景定庚申(即1260年)修城者,误也。今修城题名碑尚在。挖浚梁公河,修官豸桥,新修余忠宣公祠及烈夫人祠。乾隆六年(1741)任安徽巡抚。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刘枟
刘枟(?—?),字怀远。清山西安邑(今运城县)人。荫生。由部郎出任松江府知府。康熙四十一年(1702)调任安庆知府。常以培士气、振民风、利济天下为念。修书院,置学田,葺府学,复建应沙阁。立5条约法:一、设义塾,二、立义冢,三、淘汰冗员,四、禁止铺张浪费,五、禁刁讼。又立条约4则:一、严保甲,二、禁投词,三、旌节孝,四、勤讲约。全力贯彻执行,有成效。并呈请上司将其法下达至各府县奉行。又捐银置救生船,重建养济院,自记为:“冀有同心,广布惠泽”。官至河南布政使。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梁世勋
梁世勋(?—?),字鹤汀。清陕西三原(今三原县)人。荫生。康熙五十年(1711)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提督军务。锐意兴除地方大利大弊。挖安庆新河,使避长江十三矶之险;为便民涉,建东门康济桥。五十五年灾荒,米价昂贵,捐薪俸6000余两买米,平价出售。偶有灾荒,即疏请朝廷减免田赋,加以赈济。尤注意兴学,明慎用刑。后转任刑部侍郎。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徐士林
徐士林(?—?),字式儒,号雨峰。清山东文登(今文登县)人。进士。雍正五年(1727)任安庆府知府。“振兴文教,整饬官务,听断如流,清操自励。”常说:“律例犹医书本草也;情事万端如病者之经络,虚实、寒热、浅深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者如之。”每对人犯审判定罪,必先摘案情大略公布于众,始发缮文册,吏不得因缘为弊。曾因听讼耽误用餐,家人送来粽子,边判边吃,下筷以朱砂为糖,致胡须两唇尽为红色。在知府署亲题楹联:“非真枉莫来告状,任凭神谋鬼算,听法堂鼓三敲,也要心惊胆落;是良民且去种田,试看村农野叟,住茅屋饭一饱,何等梦稳神安。”又联:“供长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虚文,不知那件事烈烈轰轰,堪配龙山皖水;挂回避榜,贴盟誓联,都是官场假像,只要这点心干干净净,无愧白日青天。”官至江苏巡抚。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号顽伯。清怀宁白麟畈(今怀宁县五横乡白麟村)人。一生以鬻刻卖字度日,终年外游,遂自号笈游道人。独自负被戴笠游历名山大川,研悉秦汉碑碣。
乾隆十六年(1751)随父木斋在塾中读书。因家境贫寒,次年辍学,砍柴贩饼,补助家用。稍长,独好刻石,随父学书,仿汉人印篆及隶古书。弱冠,即以书法、篆刻应酬于士大夫之中。二十七年随父至寿州,后在宁国、九江等地卖字。三十九年在寿州循理书院为诸生作书刻印,为书法大家梁山献所识,赞其笔势浑执,遂介绍其至江宁举人梅镠处。梅氏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甚多,邓石如发奋临摹,推索其意,以纵其势,博其趣。每日早起,研墨盈盘,至夜深墨尽始就寝。寒暑不辍,苦攻8年。四十七年,结识修撰金榜。金榜见其字,十分钦佩,将百易而后定的家庙楹额尽毁,请邓石如书。次年,游京城。在京时与翁方纲等论争“六书”与“执笔法”。邓石如作书悬腕双钩,管随指转,与时法大殊。他深植传统而不因袭前人,另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五十七年冬,游安庆大观亭,谒元余阙墓,作五言律诗,并篆刻于墓侧。又登安庆任氏霄汉楼,书百轴赠大观亭天花禅院悟本和尚,悟本奉为至宝。
嘉庆元年(1796)正月,在故里铁砚山房作“沧海日,赤城霞……”74字楷书长联。秋,清仁宗琰即位,因避“琰”字讳,遂以字行,更名石如,字顽伯,号完白山人。携二鹤归里。六年夏,养病于集贤律院,放鹤于集贤关后,时为其淑先亲家书旧作《登任氏霄汉楼有感》,作四体书。冬,雌鹤死,葬于集贤关下,名曰:“鹤冢”,并乞望江知县师范为之作鹤铭。雄鹤寄养于集贤律院。七年四月,为安庆集贤关禅院作“集贤律院”4字隶书匾额。秋,捐钱助集贤律院兰台和尚架屋,创“寄鹤亭”免费供给行人茶水。八年春,雄鹤在集贤律院为安庆知府笼之而去,邓石如旋即归里,草千言书致知府,知府无言以对,遂还鹤。十年二月,偕程蘅衫登安庆妙香楼。七月,过集贤律院,与僧兰台坐竹林间闲话作书,书隶书《敖陶孙评》二,一在壁上,一作十幅屏。中秋节程蘅衫从其学书,为之书《张子西铭》。是年泾县孔庙及某氏宗祠落成,求作篆、隶、行、楷各体书8碑。仅书1碑,计碑额9字、碑文490字,余7碑未书而病。十月初四卒于家。咸丰三年(1853)由其孙邓名解葬于乌鸦伏地。
邓石如一生致力于书法、篆刻。书法作品留世甚多,如《自书诗四体书之一》、《大篆阴符经》、《霄汉楼诗隶书轴》、《十幅隶书诗评屏》、《登高口楼诗行书轴》、《陈寄鹤书手稿册》等。其篆刻得力于书法,“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世称“邓派”,亦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他的艺术实践为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一反当时忽视、轻视碑学的倾向,提倡碑学,取得富有创造性的自成体系的成果,受到普遍的肯定和颂扬。诗文有《笈游诗存》、《寄鹤书》等。
子传密,字守之,号少白。11岁父去世。初受知于常州李兆洛,携其游浙江、广东,教育如子弟。陈用光、龚自珍、何绍基、魏源、包世臣均引重与交,借以搜访其父遗墨、寿金石。咸丰间(1851—1861)转徙江、湘十余年,历主濂溪、湘乡、石鼓书院,名益起。其在江宁时,曾为启乞住惜阴书舍,嵌奇典核,人以为足踵其父寄鹤书,名山得此增重。安庆太平军被湘军镇压后,回居故里数年。胡林翼、曾国荃、彭玉麟均敬其学,同情其境遇,常接济其家。左宗棠以大小篆平生私淑其父,与他周旋尤至。年70余卒。子早卒。孙艺孙,字绳侯,另有传。
刘韵珂
刘韵珂(?—?),字玉坡。清山东汶上(今汶上县)人。嘉庆八年(1803)拔贡,由刑曹升徽州知府。十一年调安庆府知府。安庆簿书案牍所汇,大府倚之如左右手,自早至晚,无暇进食。为人质朴、纯诚,任事恳至。来安庆时,安庆承上年(指1805年)积潦之后,“至夏水益大涨,楚吴数千里滨江处无人烟。环城内外,邮亭、堠堡、丛祠、墟墓之间,男妇老弱填塞无所容,皆延颈望救。官府赈济,大口三为计,小口五为计,冬赈二,春赈一。刘韵珂谓此不足赈济,乃与怀宁县署知县金石声,遴选乡乐善好施士绅于七乡劝募,并倡先捐薪水,因此七乡共筹得银壹万多两”。在官赈后,从十二年三月至六月,共赈济灾民13.25万余人。刘韵珂当卖其眷属所有衣服首饰。冬,又捐出其妻率童婢缝制的棉袄、棉裤千件。安庆府属的灾民得以还家安居。不久调升云南盐法道。士民闻之,相泣于野,作送行诗:“纳稼千村毕,炊粳百里香。昨年此时节,哀鸿正凄凉。粟向监河贷,衣教织女缝。朽株看渐活,辛苦是春风。勤苦期年咏,馨香百世思。如何竹王国,将我召棠移。南岳铭恩重,江波纪泽深。临行无以赠,一片皖人心!”后官至闽浙总督。
安庆营副将长喜,字怡亭。满州正黄旗人。道光元年(1821)任职。“训兵辑民,慈祥岂弟”。暇时,习为诗歌,讲求六书以自娱。民间有“官如父母,一文一武”的歌谣。一文指知府刘韵珂。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沙琛
沙琛(?—?),字雪湖。清云南太和(今大理县)人。举人登仕,历任安徽怀远、霍丘、建德(今属东至县)知县,六安州知州。
嘉庆八年(1803),署理怀宁知县。上任伊始,因安庆连年水患,乡绅王大本、刘成象、王燮、王文治、张茂才等人联名呈请兴修江圩,以缓解沿江洼地内涝之苦。迅即准予所请,并决意主持修筑大计。督促属下县吏四处募集资金,查水情,勘地形,加以规划。继之,组织军民人等日夜加筑,修成自任店至下新河口长达50里的沿江圩堤,堤中兴建水闸3座:东为永丰闸,北为御源闸,西为永定闸。既可排出内涝,又可引江水灌溉。圩内太平、永盛、柳树、桑园、太和、长丰、双庆、三善等内圩万余亩良田受益。圩建成后,士民为感戴其惠政,请名为沙公圩,他坚辞不允,取名为广泰圩,以寓意广享平安。
广泰圩筑成后,沙琛被卷入“霍丘案”,遭贬谪。怀宁及怀远、建德、六安州等5州县士民闻讯后,纷纷赶赴安庆,到巡抚衙前叩泣请愿,自发捐金代沙琛赎“罪”。巡抚阿林见状大惊,迅即奏请朝廷,终“恩予开复,免其赎锾,使得归养。”
王俊
王俊(?—?),字述之。清怀宁渌水乡(今属安庆市郊区)人。少孤贫,喜善举。道光十一、十三年(1831、1833),出粮米赈济灾民。并施汤、赠棺,建置义山局田。续修渌水乡太平圩,又创修张家桥圩堤,得以稍息水患,使乡民安居。
子延庆,字古愚。继承其志欲完成修堤、建大闸,以资防蓄泄。因邻县人百计阻挠,告至官府,事遂止。
孙祁,字查村。同治九年(1870)同弟邺督修后圩,统名广济,四周长百里。始倡筑梅林堤(枞阳堤),又建怀宁凤鸣书院。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郭世亨
郭世亨(?—?),字梅卿。清浙江萧山(今萧山县)人。由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选太平县知县,道光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843—1844)任怀宁县知县。关心百姓疾苦,勤求治理,兴利除弊。曾有一农民来城里挑大粪,时值落小雨,路泥滑,粪水微溅洒于一衣铺前,老板怒叱农民挑江水洗,洗了4次,已经洗净,还要他脱衣擦。时当三九隆冬,农民拒不答应。恰逢郭世亨经过,老板讲明情况,说:“请县太爷命令他脱衣擦拭。”郭世亨叫农民解衣擦。农民哭泣不肯。郭世亨说:“你的棉衣太破了,穿着不暖,赶快脱下。”农民不得已脱下衣,边哭边擦。郭世亨问老板:“擦净没有?”“擦干净了。”又问农民“冷不冷?”农民两腿颤抖,磕头:“太冷了。”郭世亨指着老板对农民说:“他铺子里皮袍又好又多,你去拿皮袍、行褂各1件,穿上就不冷了。”郭世亨等他穿好,喝令把粪担挑走。围观者均大笑而称快。其温以厉,类如此。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马守愚
马征麟
马守愚(?—?),字古虚,号谷虚。清怀宁人。咸丰改元举孝廉方正。博学,务实践。自经史外,于国家掌故、九流家言无不究览,顾一纳于礼。曾担忧词章家不足与言文,每以文彡视之。因之说:“学有三失:考据家失之琐,理家失之疏,文彡家失之浮。唯学礼可以挽救。”又说:“文者礼之博,礼者文之约。道之体,礼在文先,学之序,文在礼先。”“易为制作本原,礼为群经抵蕴而要,善学者,读经为通今;不善学者,读经为博古。”性和易,与人无忤,然律己严。人们以是畏之。倡办团练。太平军失败后,出资助立书院。家藏书甚多,有《素行居藏书目》。著有《知艰录》、《义学规条》、《二五陈数启蒙》、《忠义小传》和《风节井遗骸考》。
子征麟(?—?),字素臣,一字钟山。秀才。从曾国藩赞助军务,保举尽先补用知县,自请改任太平县教谕。光绪十八年(1892),安庆知府联元呈上司奏请特奖五品卿衔。勤学嗜古,精于礼,曾谓,“礼之精义不贯,不可以治群经”。又说“士宜有理经以立体,习朝典以致用”。故所为理书准古酌今,丧祭尤多订正。曾国藩称其为当代的大儒,曾赠以对联:“钓竿欲拂珊瑚树,中史频倾赤玉盘。”在太平教谕时,有经师、人师的美称。自撰书院楹联:“文亦何奇,只如蜂蜜蚕丝,食古自化;学能成实,便是凤毛麟角,异代同钦。”赠诸生联:“学似秋禾须结实,文如春树自生花。”同治年间重修《怀宁县志》,与舒卓元任分纂,经10余年修订纂辑,考古证今,征求允当,除杂记一卷未终篇,成书已十有八九,未获刊行,仅留抄录本。临终时,嘱弟定业把已成稿检交舒景蘅,委托完成任务。此为民国续修的《怀宁县志》提供详实的资料,致该志3月开局采访,7月编书,12月编竣,40年未竟之业,10个月成之。马征麟对诸经小学及读史方舆沿革,均各有撰著。惟释《大学》群臣父子之谓物,孝敬慈信之谓格,自信深合知本之旨,而当时守程朱理学者,辄与抵辨不相下。生平长于图谱学。主要著述有:《怀宁县志》(稿)、《历代史志沿革图说》、《长江图说》和《周官徵》、《周官联谱》、《考工记注》、《仪礼表读》、《仪礼提纲》、《礼记正蒙》、《六礼吾从录》、《家礼外记述训》、《春秋律》、《论孟正蒙》、《学庸正蒙》、《小学六艺谱》、《素行居藏书目录补编》、《书目举要》、《仙源书院藏书目录》等。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曾国藩
曾国荃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进士。历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等部侍郎。咸丰九年(1859)与太平军战,策定四路出鄂攻安庆之役。自率湘军主力8万余人为一路,由宿松经石牌直攻安庆。坐镇宿松老营,调度湘军围攻安庆。次年四月,授两江总督充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五月,督军完成对安庆的战略合围。六月初驻营祁门,并自祁门调度、指挥各路湘军会攻安庆。经大小数十战,于十一年八月初一攻下安庆。八月初七,曾国藩从东流来安庆城,将督帅行辕设于倒扒狮英王府第。十月,奉命统辖苏、皖、赣、浙4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十一月,在南庄岭创设近代中国第一个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同治元年(1862),授协办大学士。聘华蘅芳、徐寿、吴嘉廉、龚芸棠、徐建寅等人,于安庆内军械所研制出中国近代首台蒸气机和以其为动力的轮船。在安庆城内檄建厘金总局、牙厘总局、盐河厘卡等,征收厘金以充军饷。督率官兵数万,修筑广泰圩5里。督率军民加筑集贤门至正观门外的外城,开金保、玉虹两门。二年檄修考棚。三年以攻下天京(今南京),赏加太子太保衔,锡封一等侯爵。同年创安庆书局。四年修文庙。六年授体仁阁大学士。七年调任直隶总督。八年授武英殿大学士。九年八月回任两江总督。十一年二月死于任上,追赠太傅,谥文正。安庆建有专祠。
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号叔纯。曾国藩胞弟。道光二十七年(1847)举优贡。咸丰九年(1859)十一月,奉令返湘增募湘勇万余人,充合围安庆湘军主将。次年四月,率湘军13营进逼至集贤关。督军在城外掘长濠3道,用以对付太平军内突外援,护卫围城各营湘军,实行“围城打援”战术。先后督多隆阿、鲍超等同太平军经历大小数十战,擒斩太平军靖东主将刘琳、傅天安李仕福、垂天义朱孔堂、亚天福陈连胜等以下将士近2万人。十一年八月初一,乘城外太平军援军失利、守军粮绝之机,督水陆军猛扑城下,以炸药炸塌西北城墙,攻下安庆。曾国荃因功以按察使记名,加布政使衔。同治元年(1862)授浙江按察使迁江苏布政使。次年升浙江巡抚。三年六月占领天京,封一等伯爵。四年授山西巡抚,辞不就。五年调湖北巡抚,镇压捻军。光绪元年(1875),授陕西巡抚,迁河东河道总督。次年调山西巡抚。七年升陕甘总督。八年署两广总督。十年署礼部尚书,授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十五年加太子太保衔。十六年十二月死于任上,追赠太傅,谥忠襄。
徐寿
华蘅芳
徐寿(1818—1884),字雪村。江苏无锡县开原乡人。
华蘅芳(1833—1902),字若汀。江苏无锡县城关人。
徐寿早年习举业,继以为无裨实用,改攻自然科学,而乐器则为其偏好。某日,徐寿在县城替人修琴,为华翼纶所见,惊其手艺精巧,荫发爱才之心,引与其子蘅芳订交。华蘅芳精于数学,旁及地理等,与徐寿相处甚笃。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徐寿同华蘅芳至上海,涉猎近代西方科技,并购置一批仪器,从事物理、化学的课题试验。时鸦片战争烽火初熄,西方列强恃“船坚炮利”,对中国肆行暴掠。中国近代科技志士起而研究轮船制造,并为徐、华提供出有益的资料。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两江总督曾国藩驻节安庆,为镇压太平军,设内军械所,广招善于机器制造之人。是年秋,徐寿、华蘅芳应聘来安庆。曾国藩询以学习经历与技术专长,又问及仿制火轮之事,徐、华乃就蒸汽机原理及船用装配轮廓面陈。曾国藩很高兴,赞赏徐、华的科学新知,勉其勿存畏怯,耐心试造,凡需造船材料与设备,尽可索用。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徐寿、华蘅芳正式接受造船任务。与其共同承担设计制造者,另有徐寿之子建寅及龚芸棠、吴嘉廉等。徐、华决定首先试制轮船蒸汽机。时国内尚无成例可循,徐、华等仅赖所学的西方汽机原理与图型,相互切磋,潜心摸索,每遇难题,“必求涣然冰释而后己”。至于施工技术,全部仰赖手工技艺,绝无舶来器具。经3个月的努力,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该机以锌类合金制成,汽缸直径1.7寸,引擎转速240转/分。曾国藩闻讯察看,甚为满意云“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也能为之”。汽机既成,徐、华遂着手轮船制造。徐寿精通“博物格致之学”,负责“造器置机”;华蘅芳长于数学,则承担“推求动理、测算器机”等。历一年反复探索、实践,于同治二年(1863)十月试制出一艘小型螺旋式汽轮。船长3尺,暗轮。试航时,因蒸汽耗尽,仅行驶1华里。徐、华等很快查明原因,对蒸汽机汽锅及船身予以改进,使蒸汽输送问题得以解决。十二月二十日,中国第一艘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木质轮船在安庆下水。试航由蔡国祥驾驶,曾国藩出城观看并乘船航行。该船“长约二丈八九尺”,“约计一个时辰可行二十五六里”。整个制造过程,均“全用汉人,未雇洋匠”。
内军械所于同治三年迁南京。依曾国藩的计划,继安庆汽轮制成后,“将以此放大续造”。徐、华等研究改进。越一年,于金陵制造局制造出著名的明轮式汽船“黄鹄号”。英国在华出版的《字林西报》惊叹“中国人的机器智能”,称“中国人具有机器天才”。嗣后,徐寿、华蘅芳再受曾国藩之聘至上海江南制造局,献身于中国近代造船事业。徐、华还先后译有大批西方科技著作,为传播西方近代文明作出有益的贡献。
方宗诚
方宗诚(1818—1888),字存之,号柏堂。清桐城鲁谷共人,晚年定居安庆。初师同县许鼎(字玉峰),后从族兄方东树习五经四书。以名著《俟命录》而闻名京师,曾被山东布政使吴廷栋、河南巡抚严树森礼聘为幕宾,奏疏多出其手。曾国藩、胡林翼慕其才而礼聘为幕宾,不就。后曾国藩驻节安庆,遂召其修《两江忠义录》。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奏补其为枣强县知县,任职九年。光绪六年(1880)辞官南归,定居安庆,潜心著述。编著有《诸经说》33卷,《柏堂师友言行录》合39卷,《枣强县志补正》、《枣强书院义仓志》等5卷,《柏堂集》94卷等。
子守彝(1845—1924),字伦叔,号贲初,又号清一老人。曾师贵池黄彭年、兴国万斗泉、武昌张裕钊等名人。此后,只身遍历东南名山大川,寄情山林、溪崖之间。晚年,归隐安庆,整理诗文,从中精选出1297首,成20卷出版,诗集名为《网旧闻斋调刁集》。与吴汝纶、姚永概誉为皖派三诗家。
子守敦(1865—1939),字常季,号盘君。幼从父学。后随父南归,定居安庆,与兄守彝佐父校勘《柏堂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曾随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学制。后曾与李光炯、邓绳侯等创办安徽公学。
石达开
石达开(1831—1863),祖籍广东和平县,客籍广西贵县奇石圩那帮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入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拜上帝会,列为天父第七子,与洪秀全等6人同为拜上帝会核心成员。初在贵县龙山山区从事拜上帝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尽心竭虑,百计图维”。三十年七月,率1000多人赴金田,随洪秀全起义,封为左军主将,北进东征途中于广西永安州城被天王洪秀全封为翼王,称为五千岁,位列太平天国初期“五王”之一。此后,与北王韦昌辉同为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主要助手,转战大江南北。
咸丰三年(1853)正月十七日(2月24日),率东征太平军首克安庆。次日,即退出安庆而下江宁。八月,受命节制西征军事及经略安徽而率部到安庆。他审时度势,认为安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于是,主持加固城防,组织军民将城墙普遍增高5尺,在城外加修环形土城一道。并在马山、黄花亭、准提庵、迎江寺等要地遍设营垒,增兵把守,使全城具有“居然不可拔之势。”十月间,从安庆派遣胡以晃、曾天养等率军分取皖北、皖南各地,击毙安徽团练大臣吕贤基,迫使安徽巡抚、同太平军为敌有功而被咸丰帝视为良将的江忠源兵败投水而死。
与此同时,又在安庆实行易制。据《天朝田亩制度》推行租赋制,实行“按亩征银粮”的经济政策;改“百工归衙”为“各安其业”,允许个人从事各种正当行业,使安庆百业稳定,工商业发展迅速,徽商“平素贾于省城(安庆)”,太平军进城后,“黟人之贾如故”;敛杂税,废除清朝三里一关、十里一卡的厘金制度等;在城西大新桥设立榷关,征收商船货物税,并开征作坊、店铺税及门牌捐、路凭费等;废除旧的里甲制度,普遍建立基层政治组织,“择村里之有声望者为乡官”,备办军需,征收赋税,管理民政等;在安庆开科取士,考试不限资格,不论门第,人人均可应试。在安庆易制8个月,颂声大起,乡民相率来附,安庆各县及全省其他各地乡民争赴安庆,献粮送物。数月中,筹措漕米16万石,供应天京。其后,又接连不断为天京和太平军作战前线运送大批粮米、军火。天王和东王嘉许其政绩,加封“电师”称号。四年三月,在他生日之时,又举办名为“翼试”的科举考试,特定试题为“翼化如春润”,借以颂扬其在安庆易制如同春风化雨。四月,奉调回京,襄理朝政,独立负责天京城防和天朝外交事务。秋,太平军西征战事紧急,再度受命出镇安庆,负责指挥全部西征战事,反击曾国藩的湘军及湖北兵勇向太平军的进攻。一到安庆,立即设立规模很大的造船厂,昼夜赶造各式战船几十艘,补充到水师。从安庆、太湖调拨万名作战勇敢的将士,西援九江、湖口、武昌,亲至桐城、庐州等地督师。
六年(1856)七月,奉命离天京到武昌督师,第四次到达安庆。九月初,惊闻天京“杨韦事变”,连夜从武昌起程,赶回天京,严斥北王韦昌辉滥杀无辜,遭韦昌辉忌恨,阴谋予以加害。被迫当夜缒城出逃,第五次到达安庆。十月初,自安庆渡江进入皖南,于泾县境内调集部队4万余人,起兵讨伐韦昌辉。十一月底,从宁国回到天京,“提理政务”,以“通军主将”名义统率全军。七年五月,因遭安、福二王排挤悄然离开天京出走,第六次到达安庆,在安庆、彭泽一带停留4个月,于八月中旬率部20万,自安庆经建德(今东至)入江西,开始远征。同治二年(1863)兵败大渡河。五月,在成都被四川总督骆秉璋杀害。
张熙宇
张熙宇(?—1853),字玉田。清四川峨眉(今峨眉县)人。进士。咸丰二年(1852)任安徽按察使。同年冬,太平军占领武昌,抚、藩、臬等大吏议守小孤山门户,但无人调往,张熙宇自愿赴任。三年正月,太平军约五六十万人自武昌水陆夹江而下,张熙宇部不战而溃,省城安庆为太平军占领,张熙宇被问罪。后巡抚周天爵、李嘉瑞奏请改建省会于庐州,离安庆300余里。太平军乘长江之便,船行上下,飘忽不测,清军束手。安庆豪绅纷纷到庐州乞师,并说“保住安庆,方可巩固庐州。否则,我能往,太平军也能往,迁省会有何益。”七月,李嘉瑞派张熙宇守集贤关,带广东和安庆兵500人。张熙宇既戴罪,不敢推辞。至则召县绅募乡勇,才集得数百人。八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由天京率将士数万人开始经略安庆。张熙宇的兵少,请求援军。九月,增援陕甘兵500人,由总兵恒兴统率。恒兴率250人先来集贤关,立营未定,秦日纲又领大军继至安庆与石达开汇合。二十七日拂晓,太平军先发左右伏兵,东由枣园、石灰坳两路,西由且记岭、石门湖两路,皆抄出关外断清兵归路,然后当中3路齐攻。张熙宇率广东兵弁鏖战自辰至申五个时辰,兵勇精力疲竭,攻南不能敌北。太平军从后路抄出,重重包围,兵勇死亡殆尽。恒兴先逃,张熙宇拔佩刀自刎,勇目马声发夺其刀,背之以行,率锐勇叶金玉等数人,且战且退,突出重围。张熙宇投塘,被救出,劝奔庐州,以图后效。先是张熙宇顾虑兵单,欲辅以乡团,但兵器缺乏。有人说,太平军在江边遗留有大炮。张熙宇派人督运,恰巧桐城文生张勋也率练勇往取,争之不得。回报其事,张熙宇大骂张勋,增加兵勇,夺取大炮。因此事张勋怀恨在心。张熙宇战败,太平军克桐城,攻舒城。在籍督办团练侍郎吕贤基在舒城行馆,张勋诬告张熙宇闻警先逃,吕贤基据以上奏。刑部主事朱麟祺接战阵亡,太平军随攻庐州。当事大员相互推诿,归咎于集贤关不守。奉旨张熙宇、恒兴皆正法。张熙宇已先自尽。巡抚江忠源知其冤,欲为其申诉,以庐州旋为太平军攻克不果。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陈玉成
陈玉成(1837—1862),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原籍桂平。清道光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间(1848—1849)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时随叔承参加太平军,为童子兵。咸丰三年(1853)定都天京后,任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次年五月,随西征军攻克武昌,因功擢殿右十八指挥,复升殿右三十检点,统陆军后十三军和水师前四军。后解芜湖围,升冬官正丞相。五年春,破江北大营,攻高资,消灭江苏巡抚吉尔抗阿部。五月,同其他各军摧毁江南大营。次年春,于桐城击败福建提督秦定三部,夺舒城、取六安、北上霍丘与捻军会师。九月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与蒙得恩、李秀成同主军政。八年封前军主将。六月会李秀成等于枞阳镇,约期合救天京。八月再破江北大营。十月同李秀成率军驰救三河,全歼李续宾所部湘军6000余人,夺回舒城、桐城,复西进潜山、太湖,迫使湘军从安庆外围撤走。次年二月,又占六安,旋在官亭击灭署安徽巡抚李孟群部。五月,以功封英王。十月,斩湖北提督周天培,收复浦口。十年(1860),在太湖、潜山作战失利,寻回援天京。同年二月,曾国藩分3路进攻安庆:曾国荃攻集贤关,多隆阿攻桐城,李续宜部为援军。四月,陈玉成会同各军摧毁清军江南大营。渡江攻扬州未克,西围全椒,复经苏入浙,逼杭州,解嘉兴围。曾国荃所部湘军陆师万人,进至集贤关内,开始攻城,复有水师4000人助战,张朝爵、叶芸来等守军万余人固守待援。五月,枞阳镇被清军占领,安庆合围。九月,陈玉成率部西征武汉途中,图解安庆之围,在桐城挂车河大战失利。秋,自长江北岸西征,会合捻军进发。次年二月抵黄州,因英国侵略者阻挠和南路李秀成失约未能会攻武汉。三月,回师集贤关。逼攻围城湘军,于菱湖北岸筑垒13座,和守军在南岸筑垒5座相呼应,并派吴定彩领兵千余人入城助守。四月,洪仁、林绍璋、吴汝孝统军在横山铺、练潭一带同多隆阿部激战,败回桐城。黄文金率部会合洪仁、林绍璋、吴汝孝等以及捻军战于新安渡、挂车河等地,又为多隆阿所败。陈玉成遂赴桐城与洪仁等会商战事,并合兵3万多人,自挂车河至棋盘岭连营20余里,分3路南下,复为多隆阿所阻,退回桐城。亲回天京请援。五月,集贤关和关外赤岗岭被鲍超攻占,刘琳和朱孔堂、李四(一作仕)福等2000(一说4000)余人牺牲。六月,吴定彩率部自菱湖岸边攻湘军横濠,亦受挫。湘军攻破菱湖南北两岸的18座营垒,直扑安庆城下。七月上旬,太平军重集兵力,西路由陈玉成、杨辅清率部自太湖行向清河、三桥、高楼岭、高河埠和马鞍山,北路由林绍璋、吴如孝领军从桐城抵挂车河占蒋家山,东路由黄文金部自吕亭驿绕至鸡公庙和麻子岭,3路并进。旋进集贤关,在关口、茅岭、十里铺筑垒40多座固守,安庆守军则从西门接应。陈玉成与杨辅清亲自督阵,击破湘军第一层濠。曾国荃督队增修新垒,城内守军从盐河到十里铺向东直攻新垒,援军自外面猛攻十余次不下,折损3000多人。复在菱湖北岸筑垒,以小艇运粮入城,均被湘军水师截获,城内粮食遂绝。八月初一(9月5日),湘军用地雷轰塌四方城城墙数十丈,越濠入城,吴定彩当先率部守御缺口,英勇战死,叶芸来领军进行激烈巷战。将士虽饥饿垂绝,皆奋起拒敌,全部壮烈殉难。安庆遂被清军攻占。陈玉成退守桐城、庐州。同治元年(1862)派部将陈得才、赖文光、梁成富、蓝成春等领军远征西北。四月,率部从庐州突围,北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送至颍州(今阜阳)胜保军营。陈玉成坚贞不屈,五月初八(6月4日),在被执送北京途中的河南延津就义。有笔录供词(即《英王陈玉成自述》)。
邓艺孙
邓艺孙(1857—1913),字绳侯,号世白。怀宁白麟畈(今怀宁县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曾祖石如,祖父传密,父名解。幼丧父,随祖父在湖南读书,以天资聪颖,深受曾国藩、左宗棠青睐。14岁祖父病逝。从孝廉方正王子诚读书。17岁补怀宁县庠生。
清光绪末,废科举,兴学堂。历任芜湖安徽公学(原旅湘安徽公学)总理、安庆安徽师范学堂斋务长兼经学教员。安庆马汗青等人筹办尚志小学,苦于经费不足和人才缺乏。邓艺孙着女婿葛温仲出任校长,并亲自筹集经费,聘请教师。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安徽独立。旋以浔军黄焕章乱皖,省城无主,士民惊恐不安。为稳定形势,邓艺孙和韩衍等组织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支持危局,并由该处召集成立省临时参事会。倡议请孙毓筠回安徽任都督,亲往迎接;又奔走南京、上海。完成全省统一,被推任教育司司长,起草新教育制度,创办省立图书馆及女子师范。民国元年(1912)以母丧离职。2年秋,任安庆江淮大学校长,未及两月病逝。著有《毛诗讲义》、《尚书讲义》和《楚辞解》等。
有子五。长子寿慈。次子仲纯,留学日本,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三子以蛰(1892—1973),留学日本东京弘文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美学。历任安庆陆军小学堂日语教员,安徽省立图书馆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子季宣(1893—1972),赴法勤工俭学,毕业于巴黎大学哲学系。民国17年(1928)起历任复旦大学、光华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督学,安徽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校长,宣城师范学校校长。抗战期间,任国立九中校长、四川女子师范学院教授。抗战胜利至解放初任省立安庆女子中学校长。后任南京国学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和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和研究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9年得到改正。五子以从。
孙稼先(1924—1986),以蛰子。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中国研制、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被誉为“两弹”(原子弹、氢弹)元勋。
吴传绮
吴传绮(1858—1935),字季白。怀宁人,后定居安庆。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历任国子监学录助教、湖南永绥厅同知、署湖南永宁府知府。后因患足疾辞官返安庆定居。宣统元年(1909),在安庆风节井旁创办安庆女子师范学堂并附设幼稚园。继而于大弓箭巷创设私立图书馆。曾任怀宁中学堂监督。民国8年(1919),担任《安徽商报》主笔。12年冬,担任安徽省立图书馆长,并首创通俗教育馆。17年离任。23年病逝南京。著有《说文偶义》数十卷存世。
蔡静堂
蔡静堂(1859—1933),名正,字静堂。祖籍怀宁县高河,生于今安庆市郊官洲。幼时家贫,只上一年私塾,10余岁来安庆当学徒。清光绪十三年(1887),与京货摊贩钟荣和合资(后拆股),在同安门正街大巷口开办荣泰和糖杂号,经营糖纸杂货,前店后坊。由于讲究信用,价格公道,生意兴隆。数年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增设粮行、盐旗和竹木号。其粮行几操纵安庆粮食市场。三十一年(1905)与宋玉田(士绅)、胡懋旃(胡玉美酱园经理)、吴甫臣(同康钱庄店主)等人发起成立安庆商务总会,先后任协理、总理等职。次年,同他人合伙成立同孚油号,经销美商美孚牌煤油。8年后,拥有资金达40万银元。宣统元年(1909)安庆电灯厂因管理不善,设备陈旧,电力不足,市面各商店均用汽油灯照明。蔡静堂呈请巡抚部院:“安庆系长江重要口岸及巡抚驻地,缺乏电灯照明,未免有失观瞻”。当获准交商界自办的批示,即出面向绅商及上层人士集资15万银元,创建安庆商办电灯厂。
辛亥革命后,安庆商务总会改为安徽省城总商会,蔡静堂当选第一任会长。民国4年(1915)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安庆青年学生群情愤慨,齐集招商局仓库,执意焚毁库存日货。蔡静堂出面,邀请各界人士商谈,决定组织反日会,对已购日货按数罚款,不予焚烧,日后如再私购日货则严加惩处,避免商界的损失。次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安徽省城总商会名义发出通电,谴责袁“勾串私党,朋比为奸,形同王莽篡位,倒转历史车轮”,词正义严,得到工商界的一致拥护。16年(1927),西门柴家巷通往码头的道路崎岖不平,来往旅客深感不便。蔡静堂呈请政府修筑此路,政府委任他负责此项工程,按月在车捐项下拨付经费,不足数由其筹措。蔡静堂主持成立江岸道路工程处,终于将道路修好。
胡杰
胡杰(?—?),字竹芗。清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父兆祥。兄椿,字云门。弟兄承父业,经营胡玉美酱园。平生尊师,重交游,乐善好施。安庆创建清节堂,经过他筹备得以成立。后知府以堂董无合适人选,决定由其担任,敦请再四,始出就任。公正,持大体,和其共事的杨镜、谭谊和非常契合。好学,欢喜读性理书。工诗,善医。长于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精。多以汉隶应求书者,也偶尔为石鼓和钟鼎文。书室置书籍名帖甚多。自颜所居为“古欢草堂”。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洪思亮
洪思亮(?—?),字景存,因钦慕洪亮吉学问、品质而改名思亮。世居安庆。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充乡试、会试同考官。历迁浙江衢州知府、湖州知府。因涉诬杀名吏、西安县知县吴季清而遭严惩,判发配新疆,永锢终身。经其门生多方活动,获释,由新疆返回安庆,受聘为安庆安徽省高等学堂监督,又被推举为安徽省咨议局议员。宣统三年(1911)九月,联合省咨议局其他议员,促使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安徽独立,以响应武昌首义。继而出任安徽都督府民政部长、民政司长。民国元年(1912)5月柏文蔚继孙毓筠任都督后,离职终老于家。韦辅臣
韦辅臣(?—?),字茂林,清怀宁在城乡(今安庆市城区)人。世代经商。同治六年(1867)城内绅商各界议重建太平局,赈济贫苦。继其叔远扬,管理局事。光绪十三年(1887)先后与江宁祝大荣、桐城汪有德呈清安徽巡抚陈彝,每年拨给仓粮千石赈济饥民。亲自发放,按户付给。不该发放的,虽气势汹汹,牵裾强索,绝不与颗粒。官粮不足,则捐钱购买。一年所入,均常耗其半,数十年如一日。每年寒冬腊月,查贫问苦约四五十天,从未间断。
朱家宝
朱家宝(1860—1923),字经田,一作金田,号墨农。云南宁州(今华宁县)人。进士出身。历任知县、知府、道员、按察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由吉林巡抚调任安徽巡抚。十月,镇压安庆岳王会首领熊成基、范传甲等领导的新军炮马营起义,受害者达300余人。宣统元年(1909)八月,伙同两江总督张人俊“饬调马步各队”及长江水师围剿安徽会党首领张学谦、李大志等领导的凤台县罗家集饥民起义。次年四月,又派巡防队200余人,配合张人俊“调拨水陆各军分途堵截”,于淝河附近,剿灭宿州李欢孜等领导的农民义军。清廷称其“办理尚称妥速”,而成为封疆宠臣。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安徽革命党人集于安庆,密商响应之举,决定九月九日晚合力攻打省城。朱家宝连夜召集文武要员磋商防范革命党人起义之策。一面急电陆军部,以“今值武昌此变,皖实岌岌可危”为名,要求朝廷“迅速电饬长江兵轮,添拨数艘,防堵九江,以杜下峰,除饬安庆、大通、芜湖原驻兵轮,加意防范外,并请饬各轮管带,暂行听家宝随时调遣节制。”又拟“添募防勇四五营,分扎内地,以便抽调各军分赴各处,扼要驻扎,堵其旁窜。”同时,以“新军不可恃”为由,下令将安庆新军各标、营弹药一律收缴存库;调桂丹墀所部二十三营开赴英山驻防,以分散城内新军兵力;把驻浦口的张勋所部江防2营调入安庆城布防;调兵轮泊于城南,威慑全城;并拟解散城内新军。九月十日夜,下令江防、巡防各营固守各城门,致李乾玉等联合马炮营起义无内应而失败。不久,安徽各州县民军四起,省城安庆已成孤城。九月十五日,咨议局洪思亮等要朱家宝顺应潮流,撤去巡防营,宣布安徽独立,出任临时都督,被他断然拒绝。未几,苏杭独立,形势逼人。继任咨议局长童挹芳、立宪派绅士洪思亮等联合安庆商会等各团体,于九月十八日(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朱家宝即随机应变出任都督,但遭革命党人激烈反对。事隔3天,革命党人举同盟会员王天培为都督。朱家宝乘机煽动巡防营闹事,逼走王天培,重掌都督大印。继而,遭江西九江黄焕章的浔军索饷闹事围攻都督府,掠抢全城绅商富户。朱家宝遂乘乱夜越后垣缒北城而逃。不久于亳州同倪嗣冲合兵与民军对峙。后任直隶都督兼民政长、直隶省督军兼省长,袁世凯称帝封为一等伯爵。
余鹤笙
余鹤笙(1866—1918),原名不详(谱名前一字为“家”),以字行。桐城余家湾(今安庆市郊区余湾村)人。其祖父为乡里中医,善制药,并已在安庆城内摆摊出售膏药,去世较早。以后,由其祖母带领全家继续经营。清咸丰五年(1855)得亲友匡助,在大南门正街开设余良卿膏药店,家店不分,自制自销。余鹤笙少随父母出售膏药,后去石牌店铺当学徒。父兄相继病故,余鹤笙回,协助母亲管理店务。当时资金少,生意小,得利不多,勉强维持全家生活。
母亲离世后,余鹤笙接管膏药店。他谙熟中药,在膏药的配方和火候方面攻克了药膏的“老”、“嫩”和粘性不强等技术难题。生产上注意精选原料,讲究配方,产品质量、规格大小始终如一。他还试制了好几种外敷药料,分撒在膏药上,使疗效提高加快。经营上利用顾客购货定金作为周转资金,供货及时,礼貌待客。经他改进后的膏药粘性强,封闭性好,贴在患处不移动,能防止感染或扩散,不伤皮肤,具有拔毒去脓、滋润、防腐、收敛的作用。贴上皮肤见水不脱,愈后不留疤痕。对治疗疮疖有显著功效,对皮肤冻裂、湿疹等也有一定疗效,且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欢迎。赣南一带群众不仅用于外贴,有患腹痛者刮取适量的膏药油化水吞服,也能见效,因而声名远播,畅销省内外,成为安庆名牌产品之一。来往安庆的旅客,常购之自用或馈赠亲友。膏药店因生意兴隆,规模也不断扩大,由前店后坊家人操作,发展到雇用帮工。清光绪二十年(1894)店内工人和学徒达20余人(不包括雇用的临时摊药工),每天所进原料麻油100余斤、炭酸铅粉80余斤,是膏药店开业时进料的40余倍。余良卿膏药店主要产销鲫鱼膏药,还制售虎骨追风酒、风损膏药、吹耳散、下疳散等,在安庆膏药行业独树一帜。余鹤笙的像也作为商标以示纪念。
民国7年(1918)余鹤笙去世后,药店由其弟及后裔承营。18年,鲫鱼膏药参加安徽省国货展览获奖。1955年公私合营,余良卿膏药店改为余良卿膏药厂。
舒鸿贻
舒鸿贻(1867—1947),字冰茹,一字彬儒。祖籍怀宁,出生于安庆。兄弟3人,他居长。幼年家境贫寒,其父以课塾维持家计。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与康有为同科中进士。当时清廷正处于国步艰危之际,舒鸿贻对康有为的“公车上书”改革国是策深为赞赏。不久,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他目击光绪帝遭囚禁、谭嗣同等6人惨遭杀戮,深有感触。其时列强侵凌掠夺,不平等条约横加于中国。舒鸿贻认为列强“不劳一弹之费,一矢之加,而要塞尽失。”所作诗词,多忧时愤激。当庚子义和团“扶清灭洋”斗争失败后,他则由同情变法维新转向眷恋歌颂清室及对利禄的追求。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他奔赴西安清帝、后行在谋求官爵。二十八年(1902)以军机章京记名引见。不久,转任刑部郎中。三十二年(1906)赴日本考察警察行政。次年回国后任御使记名。宣统二年(1910)初,授天津巡警道,不久转直隶(今河北)通永河道。辛亥革命以后,一度任奉天都督府秘书长,北京政府内政部司长。
民国4年(1915)回安庆。7—9年,任安徽省烟酒印花税局局长。9年9月倡建安庆电灯厂。13年,联络士绅集资10万余银元,在大南门外招商码头处新建电灯厂厂房。同时以私资创设农工银行、宜园等。在宜园的西北自建楼房1幢,创办菱湖小学;左建平房,办平民工厂,名义丰织布厂;后有园,供学生、工人种花种菜。银行、织布厂倒闭后,宜园由其婿胡子穆接管。14年(1925)3—10月任安庆道尹。26年(1937)初任安徽省禁烟督办,仅数月去职。
抗日战争开始,舒鸿贻举家入川,时许世英在渝任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长,委其为赈济委员会委员。舒鸿贻的挚友王揖唐(安徽合肥人)在北平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邀其出任伪职,遭到拒绝。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安庆蓬莱街故居。著有《宜园诗集》等。
彭广钟
彭广钟(?—?),字筱川。江西宁都(今宁都县)人。清拨贡。同治八年(1869)署怀宁县知县。到任后,即以兴利除弊为已任。首先处理诉讼案件。对胆小怕事,不敢诉说冤情的农民问案和颜悦色,让其说清案情,再据实判决,对少数玩弄权术者,均能识辨其蒙混,绳之以法。九年夏,大水,沿江圩堤多溃。与圩绅王祁合请巡抚英翰奏拨国库银,在广泰圩的基础上,增筑梅林堤,自新河埂延伸抵桐城县花山界。使桐怀两县数十万亩农田大大减少水患,安庆城也得到保障。因改广泰圩名为广济圩,“取其所济者广也。”广济圩全长百里,分元、亨、利、贞四大号,沙琛所筑的亨、利两号,称为前圩,此次筑的元、贞两号为后圩。他还重视汛期设防,每年夏秋大水季节,亲临巡视。一发现圩堤有渗漏,即督促乡民堵塞,堵塞难止,就带头抢险,“居民感奋自励,堤卒以保”。
光绪三年(1877)又调补怀宁县知县,在任家坡丰备仓旧址创建怀宁凤鸣书院,并利用公余时给学生讲课。五年,以“疑狱”见劾于彭玉麟,被罢官。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史推恩
史推恩(1869—1942),字恕卿,号大化。桐城南乡史家湾(今属枞阳县)人。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枞阳到安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与韩衍等结成挚友,并加入同盟会。次年十月,安庆炮马营起义失败后,被迫潜往乡下隐居。宣统三年(1911)武昌首义成功后,再度到安庆,联络革命党人,推动新军于九月初九再次发动起义,遭安徽巡抚朱家宝镇压未能成功。十月初九,浔军黄焕章部2000余人焚掠安庆全城后被迫撤离,局势混乱,乃与韩衍、邓艺孙、李光炯、史沛然、潘晋华、王天培、王孟户攵木、陈安仁等在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成立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又与韩衍、易月村(白沙)等创设青年军,把安徽陆军小学堂、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安庆尚志中学堂等省直各中学骨干学生吸收到青年军中,成为革命党人掌握的重要武装。并参与组建省临时参事会。十一月初,孙毓筠(少侯)就任安徽都督,又参与安徽军政府的具体事务。民国元年(1912)年5月,柏文蔚继任安徽都督,革新机构,摒弃旧官僚,改由史推恩、郑赞丞分任财政司长和内务司长。史推恩继黄书霖任财政司长之时,正值全省连年灾荒,又加战争影响,财政收入的主体田赋和盐厘大幅度减少,全省工业资本仅有银59.3万元,加上军政开支巨大,又要负担向中央政府解交钱款及前清外债和赔款,入不敷出。面对“开源无术”,他采取“节流为先”的办法,裁减军政府各司行政经费15万银元。协同柏文蔚实施“裁兵节饷”,压缩军费开支。向日本资方借款20万银元,向上海和湖北军政府分别筹借款500万银元和100万银元,缓解了全省财政支出和困境。又令省中华银行发行纸币150万元,实行钱粮、关税、盐课、厘金等税照旧征收政策,使安庆及全省金融流通领域保持正常运转。2年初,受郑赞丞禁烟株连,被袁世凯以“办理禁烟一事不善,酿成外交风波”为由而解除财政司长一职,隐居五土当坡彭公祠其胞弟史祝三处。此后,一面研究庄子、基督教新教派著述,一面继续与在日本、上海等地的柏文蔚、钱绍武等革命党人联络,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5年2月,国民党(左派)临时省党部在安庆成立,他被委以执委兼商人部长。次年3月,安庆三二三事件后,为接济陷于窘境的省市党部(左派)及进步团体工作人员,将夫人赔嫁时的田产廉价出典,筹集7000银元。同年7月,离开安庆到桐城隐居。抗日战争中,曾受新四军七师委托,在桐城大关开办复兴商店,作为交通联络站。并在桐城中学设立地下联络点,掩护新四军干部和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进出大别山,往来大江南北。桂林栖于一次安全脱脸后即席作诗相赠:“好风惠我到江南,万户无声犬不扬。感公掩护多年苦,旗鼓重整擂战场。”
其三子史伟(俊宽)参加民族解放先锋总队,在山东馆陶同日军作战中牺牲。四子史照(洪宽)、三女史迈(佩蘅)、四女史洛明(佩芸)、六子史康(顺宽)均在其影响下先后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
宋德铭
宋德铭(?—1914),字玉田。安庆人。清光绪年间,督修怀宁县文庙明伦堂和城内外街道。二十七年(1901)广济圩溃破,办理赈灾事宜,全力以赴。二十八年担任义渡局董事。三十一年成立安庆商务总会,被选为首任总理。三十三年,集资在司下坡建筑安庆商务总会会所。每遇水旱灾害,屡请省城官府开仓平价售粮。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韩衍
韩衍(1870—1912),又名重,字蓍伯,笔名孤云。江苏丹徒人,后入安徽太和县籍。少清贫,饱尝人世艰辛,睥睨一切,嫉恶如仇。尝讥乡人囿于家,碌碌于衣食。青年时期痛国家内忧外患,赋诗:“嚣嚣兵气聚蚩尤,太白光寒照五洲,庚子难忘吾国恨,山围战骨野花秋。”嗣由张謇荐往袁世凯幕府任督练处文案。目睹袁世凯小站练兵黑幕,上书清廷,斥挞袁氏。及认清清廷“维新”真相,丢去幻想,立志革命。并先后结识孙毓筠、赵声等,交往甚笃。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脱离袁氏幕府,辗转来安庆,任安徽督练公所文案。后入岳王会。宣统元年(1909)十月,各省立宪派人士联合请愿,要求速开国会。韩衍闻讯,剪掉辫子,脱帽露顶,以示与清廷誓不两立。安庆炮马营起义失败后,岳王会安庆分会陷于瘫痪。韩衍毅然承担岳王会在安庆方面的实际领导,于近圣街5号发起“读书会”,作为革命党人秘密集会场所。常于会中“讲明季详史”等,启迪民智,以图重振革命力量。与此同时,又与陈白虚、高语罕、朱蕴山等,假萃萍楼客栈,创《安徽通俗公报》,以通俗语体文字,鼓吹革命。尤以大胆揭露清廷勾结英帝国主义,出卖铜官山矿权等,使该报风靡一时。二年十月十九日,因针砭时弊,遭人行刺,身中3刀未死。伤未愈,复奔走革命,并发表《告刺客书》于报端。时人赞其“虽黄金在案,白刃当胸,卒不以夺其志气。”后因经费无着,《安徽通俗公报》停刊。
嗣后往返沪皖之间,暗中购运武器,准备皖省起义。且与同志深入兵营,充普通兵士,以启发兵心为己任。韩衍曾说:“以官长语兵士,不若以兵士为亲切有味而易入。”历数月,韩衍及诸党人已将安庆新军第六十一标、六十二标及马炮二营、工程队、辎重队均“运动成熟”。宣统三年(1911),吴旸谷潜来安庆,准备安庆光复。韩衍遂与其联合在安庆的革命党人管鹏等,设秘密机关于萃萍楼客栈,制定方略。九月初十(10月31日)晚,安庆新军起义打响第一枪。次日,起义失败。在安徽独立过程中,各党人尝问计于韩衍,“君则深谋密计,竟夜不寝。”安庆光复后,浔军祸皖,吴旸谷为浔军所杀,省政无主。韩衍与邓艺孙、李光炯等发起组织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任秘书长,综理日常事务。十月,与易白沙、高语罕等以陆军小学堂、测绘学堂和尚志学堂约500名学生为基础,组建青年军,任总监。南北议和,袁世凯派亲信来安庆,鼓吹:“大总统一席非雄才英略之袁项城万不足以胜任”,韩衍独树拥孙(中山)反袁(世凯)大旗,以为“议和所误,留下帝王余毒,必为后患。”立誓:倘袁氏夺位,即使“三万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人都承认,我孤云一个人也不承认。”为此,创办《安徽船》报,自任主笔,鼓吹共和,抨击妥协。曾赋诗“寄语诸君须坐稳,前途月黑正风高。”袁氏当大总统后,韩衍忧心如焚,愤而疾呼:“中山一去中原黑,快组虚无一党行。”他常以“东方华盛顿”自命,力主“弹丸政治”,即以暴力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并将青年军作为自己思想之实践。自编《青年军讲义》,创办机关刊物《血报》、《青年军报》,号召反袁,准备北伐。他在为青年军设计的军旗上,缀以“人”字,以示奉人道而行。在《血报》中,激励青年:“以言破坏,则以血洗乾坤;以言建设,则以血造山河。公理所在,以身殉之,则以血溅是非。”
民国元年(1912)4月17日晚,在安庆途经同安岭时,被暗杀。葬于安庆东门森林公园烈士墓。因当时未捕及正凶,此案终悬而未了。
著有《孤云冷语》(即《青年军讲义》)、《天倪斋近体诗》、《乾坤大略》,编有《绿云楼遗诗》。恩铭
恩铭(?—1907),于库里氏,字新甫。满洲镶白旗人。以举人入仕,历任兖州知州、太原知府、山西和江苏按察使、浙江盐运使、直隶口北道、归绥道、安徽宿州盐务督销、河工督办、两淮盐运使、江宁布政使等职。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二月,补授安徽巡抚,镇压建德和霍山等地的反洋教斗争。上任之始,适逢皖北洪涝成灾,即设法赈恤灾民,“必期民无流亡后已”。奏发国库银10万两,蠲缓丁漕钱粮,又请开7项常捐,拨奉天溢捐20万两,延请安徽义绅放义赈,先后共筹赈数百万两,用于赈济灾民,使灾民在大灾之年能安居、休养生息。抵任时,安庆城东广济圩“桃汛方生”,加之暴雨,江潮上涨,“圩不没者几不盈尺”,乃组织军民人等,昼夜设防、巡查,使圩“得无坏”。洪水退后,又多方筹款,加修圩堤。并注重教育,先后主持开办安徽测绘学堂、安徽弁目训练所、安徽法政学堂、安徽高等巡警学堂等。到任第四个月,就考察了省属各学堂,“择其不能实力任事者劾之”,使各属学堂学风为之一新。继而,又组织专人丈量安庆及各县沿江滩头荒地,分给农民植树、种粮种菜,“分等缴价,按年科税”,遂使荒滩成粮地。时称其为“长于治政、善于理财、能察吏抚民的能臣。”
次年五月在安庆安徽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被光复会会员徐锡麟枪杀。
柯春桥
柯春桥(约1870—1930),安庆人。其业师为城内老中医。出师行医不久,即有“青出于蓝”之誉。潘箬泉投其门下,与之立下契约,说:你我虽是至亲,但学徒期间,仍要按规矩办事。在柯春桥严格教诲下,潘箬泉遂成为柯春桥之后的安庆名医。清末民国初任安庆官医牛痘总局总理。他大半生行医,精通医道,师古不泥,博采众方,辩证施治,形成自己胆大心细的医疗作风。诸多疑难病症,常能手到病除,一药而愈。
某年仲秋,邻妇难产,求救。适值柯春桥与好友打牌,嘱道:“速去摘取梧桐叶,取其蒂煎水服之,可以催生。”结果奏效。潘箬泉在旁将此验方暗记于心。翌年,又一难产者就医,适柯春桥外出,潘箬泉以前方开付,孰知无效。乃求教。柯春桥问道:“眼下是何时令?”“立夏后。”又问:“我是何时用的?”“仲秋季节。”柯春桥说:“枇杷晚翠,梧桐早凋,季节不同,性质亦异,运用验方必须因时制宜。”又一年伏天,家族一患者病危,柯春桥闻讯前往,诊脉开方。病家稍懂药理,见处方上用的是暖药,且有一味炮姜,不敢煎服,乃转请他斟酌,将炮姜删去。柯春桥仔细核实后,断定处方无误,并称无炮姜则病不愈。果然,服后病愈。
20年代初,柯春桥应上海老中医丁甘仁邀请赴沪行医。后在上海去世,归葬安庆。
李光炯
李光炯(1870—1941),名德膏,字光炯,别号晦庐,以字行。桐城南乡(今枞阳县黄羹乡)人。父云村,官宣城教谕。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人,其时闻吴汝纶讲学河北保定莲池书院,毅然弃科举业从学于吴汝纶,极受器重。二十八年随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悉心研究其教育制度之所长,返国后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安庆协助吴汝纶创办桐城县学堂。二十九年,任湖南高等学堂历史教习,结识数学教习卢光浩(无为人),遂在长沙共同创办安徽旅湘公学,所聘革命党人黄兴、赵声等人,以教学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活动。清廷以结党谋逆罪,缉捕黄兴等百余人。李光炯闻讯后,挺身抗辩,以全家生命为质,使搜捕令迟迟未下,革命党人方保无虞。安徽旅湘公学终以环境所迫,三十一年迁芜湖改名安徽公学,以培养革命骨干散播革命种子为教育主旨,聘刘师培、陈独秀、苏曼殊、柏文蔚等任教,宣传革命。三十四年,为避免清廷迫害卸职离芜,在云南主持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和留学生。
民国元年(1912)初回到安庆,受安徽都督孙毓筠聘,就任都督府秘书长。协助孙毓筠严肃军纪,整顿内政。柏文蔚继任都督,请其主持教育。乃以共和告成,力乞引退,回到故乡结草庐于鱼湖。3年,袁世凯屡次聘任他为内阁秘书长,并派人携馈金登门促行。李光炯深夜躲避农民家中,月余不归,乃免。8年,与阮仲勉创办私立芜湖职业学校。安庆学生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为革新安徽教育,先后驱逐军阀倪嗣冲安插在各校的校长。为挽救当时省内教育危机,9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师生请求下,他毅然应允来安庆就任该校校长。10年6月,安庆学生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到省议会请愿,遭到军阀的镇压,学生姜高琦、周肇基等被打伤。李光炯、光明甫等人激于义愤,通过安徽省中等以上学校联席会议,联络“十公团”、组织六二惨案后援会,严词声讨。与此同时,军阀倪道烺通过“公益维持会”贿选三届省议会议员。又与光明甫、刘希平等组织“选举澄清团”,发表宣言,开展反对贿选运动。不畏年老体衰,奔走京、津、豫、鄂等地,诉之舆论,请命中枢,历时四载,博得省外各团体及在京名流的响应,终于推翻贿选的三届省议会,赶走李兆珍,争得教育经费的独立。事成,李光炯已积劳成疾,退居枞阳。16年,在故里创办宏实小学,附设图书馆、成人识字班、农场等。培养大批革命和生产建设人才。抗日战争开始后,举家随婿流亡四川成都。30年(1941)4月8日在成都病逝。安徽省参议会在立煌(今金寨)县举行追悼会。36年秋,安徽省政府、省参议会拨款,由嗣子将灵柩由成都运回枞阳安葬。家属遵其遗嘱,将生前房屋、田产、图书捐给枞阳宏实小学和孤儿教养院。
著有《屈赋说》、《国策札记》、《阮嗣宗诗注》及《阮嗣宗同时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诗歌、书信、杂记,由其女李相珏辑为《晦庐遗稿》数卷传世。
张受泉
张受泉(1870—1952),江苏江宁(今南京市)唐坊桥人。幼时随父定居安庆,入私塾,聪颖过人,所学诗文多能诵。稍长即辍学从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去上海办内庄,为安庆有关商号代办纸张购运。时各省均操办铅字印刷,而安庆各商号的精美广告、启事、请柬等,均须送往上海印制。张受泉乃决定在安庆开一铅印局,创办皖省新式印刷。经其父襄助,并得旅沪安徽同乡支持,被公推为股东会首席代表。多方筹措后,集资24股,计2.4万元,乃购置二、三、四、五各号铅字和脚踏圆盘机、四开机各1部,运来安庆。在吴越公园内开设安庆首家以金属活字印刷的同文印书局(馆)。时上海印刷技术人员甚俏,同文印书馆所聘技师均因聘金过低而毁约折返。张受泉遂自带人员,入《申报》馆学习装机、排字等技术。历年余,学成返回。自任同文印书馆经理,主管内外事务。馆内员工七八人,后增至十余人。初承印信笺、信封、账簿及小型广告、传单、启事等。后经多方联系,从衙门、学堂中接得传票、县府公报、布告等业务,日印刷数达千份。因新式印刷字型多样、版面精美、交件迅速,水平也大大超过手工木活字和刻板印刷;同时,新式的装订方法一改横江、连史纸线装订的旧貌,故当时皖籍文人多将自己诗稿、文集交付该馆承印。此外,该馆还印有民国4年《怀宁县志》等书。“五四”前后,新文化兴起,前往书馆求印者随之日增。印书馆原有铅字不敷应用。张受泉遂奔赴沪宁各处,购手摇铸字炉及老五号宋字铜模各1部(套),聘技师来安庆自铸铅字,日铸字5000余。又利用自己与沪汉线江安号船员私交,委托在上海代办添置零件、制作图版等事务。
民国20年(1931),日本侵占东三省,时局动荡。他因身兼数职,须赶赴上海清理代办庄财务,将书局委托管事朱家顺等接办,更名东方印书局,迁吕八街。安庆沦陷后,举家流亡至怀宁高河埠,后又辗转至贵阳、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安庆,家产均已破落。
徐锡麟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清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东浦镇人。父凤鸣,曾任山阴县吏,中年弃政经商,为绍兴知名商人。
20岁中秀才。甲午战后,见清廷腐败,深感“非革命无以救中国”。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日本友人平贺知造邀,参观大坂劝业博览会,目睹明治维新后日本之兴盛。其间,结识反清志士陶成章,“相谈宇内大势”,推翻清廷意志愈坚。次年冬,在上海由陶成章介绍加入光复会。嗣后于家乡从事反清秘密活动。
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习陆军,因患近视眼被拒。次年春,捐道员分发安庆候补。时安徽巡抚恩铭(满族人)与其表伯、前山西巡抚俞廉三有旧,乃得重用,于是年底任陆军小学堂会办。三十三年,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立志“不愿作空言派,而愿作实行派。”巡警学堂已有少数进步学生,暗事革命活动。各学生均配有9响毛瑟枪一支,对起义极为有利。他常与学生个别交谈,畅言内外形势大略与民族危机、前途,并在学堂和城外新军中秘密发展光复会员。按照与秋瑾事先之约,浙皖两省光复军,将相期举义。某夜,邀驻安庆新军第六十一标军官,密聚安庆对江大渡口芦苇滩地,歃血为盟,商议起义计划。此时革命党人叶仰高在上海被捕,供出所知党人姓名,且称有的已入官场。幸其所供,多为化名。两江总督端方密电恩铭严办。恩铭向徐锡麟出示电文,与之商议行动。徐锡麟知事急,加紧准备起义。起义时间本定在五月二十八日(7月8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因恩铭另有他事,将典礼提前2天,起义日期也相应提前。
五月二十六日(7月6日),徐锡麟身着戎装,鸣哨集合学生,作简短训话,慷慨申明自己来安庆的革命志向。因其所说为浙江方言,学生多未解其意。8时许,恩铭等文武官员来到学堂,徐锡麟原打算先请恩铭饮酒,然后阅操,乘间举事。不料,巡警学堂收支员顾松(满族人)因拆阅徐锡麟的私函,探明其身份,乃密告臬司:“徐道不是好人,请禀大帅不可在此饮酒。”徐锡麟估计可能泄密,便请恩铭待行过毕业典礼再走。众人到礼堂坐定,徐锡麟上前单膝曲下,向恩铭呈警生名册,同时大声报告:“回大帅,今日有革命党起事。”恩铭大惊:“徐会办从何得此信?”话音未落,徐锡麟的助手陈伯平上前投一弹,未爆。徐锡麟见状迅即从靴中拔出手枪,双手分持,对恩铭连击7枪。恩铭唇腰及两腿皆受伤,最后子弹由尾间洞入小腹,遂仆地。文武巡捕及门役死者数人,余均散去。徐锡麟拔刀,拍案大呼:“抚台被刺,快从我革命。”遂率众学生直奔抚署。闻有备,复折往西门军械所,取枪弹。抵达时,仅余学生数十人。军械所总办未按约定行事,临阵怯逃,以致库门无法打开,且数门大炮被卸去炮栓,又因城门关闭,城外新军亦无法入城接应。徐锡麟所率之众,渐被清军缉捕营巡防营等包围。双方相持至下午4时,陈伯平战死,徐锡麟和他的另一助手马宗汉及学生数十人被俘。审讯时,徐锡麟席地而坐,畅言革命道理,并询问恩铭死否,初闻其未死,垂头不语,及知自己将被斩,悟到恩铭已亡,乃纵声大笑,并索笔写下供词:“余蓄志排满有十余年矣,今日始达目的。”讯毕摄影时,要求重拍一张,称刚才“这张面无笑容,不可留示后世。”当晚,就义于抚署东辕门外,并被剜心祭祀恩铭。“卫队某取其肝烹而食之。”
其遗体安葬于安庆北门外之马山。民国元年(1912)迁葬浙江杭州西湖畔。
刘朝山
刘朝山(约1875—1941),绰号刘麻子。原籍河北冀县,定居安庆。早年父母双亡,流落江湖,走南闯北,学得一身武艺。清末民国初来安庆卖武售药,娶妻陈氏。在倒扒狮街租门面,店名刘麻子,出售北京生产的刀、剑、叉、戟、长矛等武术器械,兼售北京同仁堂的丸散膏药,生意兴隆。随着经营业扩大,又因他熟识钢火的性能,决定经营刀剪生意,将原门面扩大为双合铺面,以经营刀剪和武术器械为主,兼营中药,取店名为双合成刀剪店。因“刘麻子”牌号皆为人知,又改为刘麻子刀剪店。
刘麻子刀剪店以自产刀剪为主,兼收他店生产的刀剪,均严把质量关。该店的刀剪,以优质钢材为原料,对刀刃、剪口的技术要求及锻打、淬火等制作工艺严格把关,环环检查、督促,发现稍有问题即重新返工,决不马虎出售。收购他店刀剪,菜刀分特、头、二、三、四共5个等级,每等级规定长、宽、厚、重量标准和质量标准。要求菜刀表面光洁无痕,钢火均匀,硬度合理。收购时以铜钞作占切为准。剪刀分头、二、三、四号,规定长度、舌宽、重量,要求表面光洁,钢火分清,以粗布角试验剪口,拒收不合规格的产品。在经营上也有他的特色,产品分类标准明确,并在每件产品上加刻“刘麻子刀剪店”字样,实行退、换等制度,以薄利多销为经营宗旨。印刷商品广告、商品目录,邮寄各地,扩大影响。并在倒扒狮店铺,用1两黄金制作了一块“刘麻子刀剪店”金字招牌,吸引顾客。刘麻子刀剪以钢质硬、淬火好、不带砂、不漏布、不夹灰、不卷口等优点荣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章。民国15年(1926)全国各地刀剪产品在安庆比赛,刘麻子刀剪被评为第一名。18年在上海国货展览会上获“国光”铜质奖章。因坚守商业信誉,货真价实,赢得省内外客商好评。
30年(1941),刘朝山在芜湖病故,刀剪店由其后人经营。1955年公私合营后,刘麻子刀剪店改为安庆市刀剪厂。
舒景蘅
舒景蘅(?—?),字怡生。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人。清光绪时,任安徽建平(今郎溪)县训导、候补知县。民国4年(1915)纂修《怀宁县志》,任主任,连卷首成35卷。谓“县志自道光五年(1825)纂辑后,同治(1862—1874)间一为重修,是时任分纂者为邑人马征麟,先族兄舒卓元,任恤案者为王志行。事未竣,未获刊行。后书存马征麟处,修订、纂辑越十余年,考古证今,征求允当,成书十已八九。征麟临终时,属其弟定业将已成各稿检一份付景蘅,并传遗命曰:‘是有望子也!’仓皇受命,无任主臣,以蚊负山,时虞失坠。光绪二十七年(1901),谋于陈际唐方伯,承筹款缮清稿;属洪思亮、陈同礼两太史续辑,未能举事。三十一年(1905)陈方伯复属景蘅竟是役,亦未克行。上年,我公来,首以是书应续纂,为士民告。迭召七乡士绅集议,佥谓宜速重修。况当国步更移,典章应有因革,尤为继往开来之盛业。爰约同人筹捐从事,方伯陈公复首集巨款。于本年三月开局采访,七月编书,十二月编竣,四十年未竟之业,十阅月成之,不唯足副我公殷殷属望之诚,亦借以释景蘅二十载乡先生付托之重,何幸如之!”7年(1918)6月,《怀宁县志补》及《校勘记》编成,舒景蘅书跋于后。
程滨遗
程滨遗(1876—1953),字小苏。怀宁县高河埠程家冲人。父名苏仙。两岁丧父,自幼即从祖父容光读书。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秀才,两年后中举人副榜。二十五年(1899)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修数理。越3年毕业归国。时南陵、宣城一带客民(由湖南、湖北及安徽各地逃难到皖南的平民百姓)苦于子弟不得入学,慕名聘请程滨遗前去设馆教学。先在南陵开办育青小学,接着创建炳灵、同安、文斗3校,在宣城创办求实小学、端安小学,又在南陵开设师范讲习所,培养师资。但不久,各小学及师范讲习所招生困难,再次电请他前往。程滨遗经学务处批准公假半年南下,到客民家中走访,苦口婆心劝民送子入学,并将南陵4所小学合并为储才高等小学,使招生问题得到解决。
三十三年(1907),怀宁中学堂闹风潮,久未平息,学界人士公推其接任校长。这是他在家乡办学的开始。宣统二年(1910),为兴学育才,各方奔走领取官租,向裕皖官钱局商借款,创办安徽高级农业学堂。三年,又与光明甫等创办私立专门法政学堂。民国元年(1912),募款创办江淮大学,私立专门法政学堂与官立法政学堂、公立法政讲习所并入,设立文、法两院系,主持法律系。同年6月与韦格六等人在安庆创办《民岩报》,以人民喉舌自许,秉笔揭露社会黑暗,颇受省内读者欢迎。
5年(1916)到北京,与志同道合者畅谈国事,一起创办《中原日报》,针对局势著文评述。当时,张勋正在徐州邀北京政府副总统冯国璋密谋复辟帝制,《中原日报》先后发表《复辟之阴谋》、《冯国璋之总统梦》等文章,猛加抨击,引起轩然大波。冯国璋电请总统黎元洪严办,又向法院诉以侮辱罪。于是,《中原日报》被迫停刊,报馆被捣毁,他自己遭拘押80余日,获释后被驱逐出京。
8年(1919),任安庆六邑中学校长,改校董事会聘请制为校长聘请制,兴建实验室,增购教学仪器,开辟图书馆,并将自己每月在外兼职的薪俸100元捐出购书,同时组织募捐活动,共征书3万余册,供学生阅览。16年国民党政府裁撤厘金,安徽省教育经费无着落,程滨遗任安徽省教育专款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度赴南京交涉,终于争得经费的落实。尔后任安徽省教育经费管理处处长,专司其事。17—20年,兼任安徽大学教授。24年,教育部督学来安庆视察,认为怀宁中学校址狭小,条件简陋,不适合设立中学,饬令停办。经怀宁县地方人士积极策划,公推程滨遗复任校长,筹措新建学校任务。他择定旧学宫(今安庆市四中)为新校址,设法筹募捐款,并亲自主持营建工程。校舍于次年春全部竣工。继之图书馆建成,程滨遗率先捐赠一部二十四史。
安庆沦陷,程滨遗举家西上,旅居宜昌、万县、江津、遵义等地。在此期间仍然坚持编写《中国田赋史》一书。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国立安徽大学教《中国法制史》,兼任怀宁中学校长。36年,国民党教育部呈报行政院为其颁发“尽瘁教育”之匾额,悬挂于怀宁中学明伦堂上。解放后,被推荐为省文史馆馆员。
著有《安庆旧影》、《风尘旧影》、《风烟旧影》、《文学源流》、《中国法制史》等。《中国法制史》已由安徽大学出版。
子勉(1896—1984),民国5年(1916)赴日本留学,13年回国。曾任安徽省督学及省立一女师、六邑中学、省立女中、省第二临时中学、安庆高级中学等校校长。解放后任安徽省第一、四届政协委员。
光明甫
光明甫(1876—1963),名升,字明甫,以字行。枞阳县人(出生地原属桐城北乡)。清末秀才。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求学于江宁三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前身),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因参加革命党人赵声召集的具有民主思想的“北极阁集会”被校方开除。三十一年东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民主革命思想趋于成熟。宣统二年(1910)回国,任教安徽官立法政学堂,在学生中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教导学生效法熊成基等烈士。民国元年(1912)任柏文蔚都督府秘书。2年主持江淮大学(后改为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激励学生与反动军阀进行斗争,深得学生拥戴。“二次革命”中追随孙中山、柏文蔚参加反袁。失败后被迫离皖,流亡南京、上海等地。五四运动期间光明甫不在安庆,仍热情支持安庆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继之,安徽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先后赶走反动校长张鼎臣、丁述明,强烈要求光明甫返皖执掌法专,再次出任校长。来宜后,联合李光炯等教育界知名人士,组织安徽中等学校教职员联合会,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每遇教育界重大问题,集体协商,分头处理,将安徽教育革新运动推入新的高潮。
10年(1921),倪嗣冲扩充军费,削减教育经费。光明甫联络同仁及各界力量,四处呼吁,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安庆要求增加教育经费的呼声,与北京八校教职员工抗议北京政府克扣教育经费的同盟罢工遥相呼应,掀起安徽挽救教育危亡斗争的高潮。6月2日,在省议会,马联甲以武力镇压要求增加教育经费之请愿学生。光明甫得悉后,不顾军警戒严,闯入省议会,责询马联甲。目睹遍体鳞伤的周肇基被扣于议会卫兵室内,气愤地斥责副议长赵继春(春木):“为何不放此学生去医治!两军相敌,被伤者红十字会尚可医救,何况无缘无故之青年学子?既伤之,又不放之医治,是何道理?”马联甲趋前喝问:“你是什么人?”他凛然回答:“我是法专校长光明甫!”马联甲闻言恼羞成怒,劈面给他一掌,光明甫亦不示弱,以一介书生与之抗衡,回手直劈其颊,回敬一记耳光。马联甲大怒,声言将他带部严办。经议员劝解光明甫始得脱身。他离开省议会,即奔教育会,连夜召开各校长会议,议决通电全国声讨。并组织六二惨案后援会。6月4日,光明甫不顾邮电禁令,致电安徽各同乡:“主张正谊,万涤妖氛……至个人之生死,所不计也。”被推举为姜案委员会委员,专办此事。他各处奔走、呼吁,要求惩办凶手,抚恤烈士家属,增加教育经费。经多方努力,斗争最终取得胜利。
15年(1926)1月,国民党中央任命他为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筹备委员会委员。2月,光明甫等在安庆邓家坡组织成立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秋,由于军阀迫害加剧,临时省党部先后迁上海、武汉。次年3月,随北伐军返回安庆。与此同时,蒋介石派李德瑚来安庆,伙同国民党右派,组织公安协进会(右派省总工会)。20日,蒋介石来安庆。22日,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下午,光明甫等前往总司令蒋介石住处,至门不足百米,一伙人上前行凶,将光明甫头部殴伤。光明甫见蒋介石时据理力争,请其对行凶暴徒严加制栽,蒋介石则一意敷衍。当晚,在欢迎蒋介石的晚宴上,光明甫拒绝致贺词,以示抗议。23日,国民党左派临时省党部等被暴徒捣毁,是为三二三事件。当晚,光明甫在安庆集贤关召集应付事件的紧急会议,通电揭露蒋介石策动三二三事件真相,并呈请国民党中央严办叛党分子。事件后,光明甫等率领各县代表前往武汉,继续召开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安徽省党部。光明甫当选为省党部常务委员。蒋汪合流后,光明甫受到通缉,返回安庆,后又流亡上海。
21年(1932),任安徽省政府委员。26年,加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宣传部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27年,以社会贤达身份,参加历届国民参政会,极力倡导法制,呼吁民主。3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35年,携全家由川返安庆,任安徽省通志馆馆长。
解放后,光明甫定居安庆。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中下游各省,到达安庆,曾询问光明甫近况。其时,他已逾古稀,仍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历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安徽省文史馆馆长、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病逝于安庆,葬西郊鸭儿塘畔凤凰山,1973年迁葬于北郊杨桥乡龙山村。
著有《法治建国论》、《语故》、《论文诗说》等。
柏文蔚
柏文蔚(1876—1947),字烈武,号松柏居士。安徽寿县柏家寨人。在家乡读书时,曾创办阅书报社、天足会等进步组织。后参与组织安徽青年励志学社、同学会、强国会、岳王会等秘密反清组织,加入同盟会。历任新军队官、管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来安庆,入安徽求是学堂学习。二十八年,参加陈独秀等创立的青年励志学社。二十九年四月,参与举办安庆藏书楼爱国演说会,加入安徽爱国会,创办《爱国新报》等。并在安徽高等学堂课堂上面斥校方阻挠师生爱国行动,声泪俱下。与郑赞丞(芳荪)等10学友被校方开除。三十年春,安徽巡抚诚勋招募新军300人,入武备练军学堂(时称武备练军营),即报名加入,并信召张树侯(少屏)领寿州子弟20多人到安庆应募。发起组织同学会,散发《猛回头》、《革命军》、《警世钟》、《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中国魂》等书刊。团结志同道合者,相与研究反清革命之道。每周集会于南庄岭松林之中,会众达200余人。此后,转徙淮上、皖南、江宁等地,从事反清活动。
民国元年(1912)5月接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长后,见安庆城内烟馆林立,各地吸食鸦片成风,15日即向北京中央政府和全国发出《条陈禁烟通电》,在全国率先开展禁烟运动。6月10日,通令全省一律取消土膏牌照,强行禁卖、禁吸鸦片,令安庆及各县土膏店自9月30日起一律关闭。并倡导在城内及全省各县成立戒烟会,劝导人们戒食鸦片。与此同时,严厉查禁鸦片贩运。9月中旬,安庆一不法商人勾结英商,用英商太古公司鼎昌号商船偷运价值160多万元的印度鸦片,企图在安庆港秘密卸下后分运各地,被大南门水上警察查获。接报后,立即下令兼任省城宪兵司令胡万泰派兵前往,将鸦片如数查扣。并于16日令警察厅长祁耿寰将鸦片公开“和盐焚销”。10月间,孙中山巡视各省途中到安庆,发表演说,盛赞安庆焚烟之举,为全国“禁烟办理最认真者”,“实可为各省模范也”。
次年7月,安徽宣布独立,“二次革命”爆发,出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兼江苏讨袁军临淮关司令,“津浦铁路事全归柏主持”。不久,胡万泰部团长柴宝山在安庆兵变,逐走护理都督祁耿寰,柏文蔚返回安庆复任都督,组织讨袁军。8月7日,在太湖作战的胡万泰回师安庆,通电取消安徽独立。柏文蔚遂率少数随从经安庆小南门撤出,乘水上警察炮船退往大通、芜湖等地。后流亡日本。回国后参加护法战争。12年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13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北伐战争时任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16年曾从事反蒋活动,被改任北路宣慰使。19年任国民党政府委员。21年后,曾在市郊花山渔湖筑室数间“隐居”,名“松柏山房”,攻读佛学,参禅访道。曾募捐修复遭日军毁坏的两所私立小学,兴办私立静文中学。病逝于上海南洋医院。
房秩五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以字行,号陟园老人。枞阳县人(出生地原属桐城),寄居安庆。清末秀才。光绪二十八年(1902)来安庆蔡家教书,结识陈独秀等。常与陈独秀、葛温仲、潘晋华等聚会,纵谈时政。并参加陈独秀在安庆藏书楼举办的讲演会,后遭清廷通缉。秋,吴汝纶在巡抚后院创办桐城学堂,自任堂长,邀其为学长。三十年,与陈独秀等创办《安徽俗话报》,陈独秀任主编,他负责教育栏目。同年留学日本,攻读速成师范科。次年李光炯拟在芜湖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电邀其回国主持,乃返回芜湖。不久,任桐城中学堂学监。后任安徽教育总会干事、安徽提学使署学务公所文案。宣统三年(1911)任《东三省日报》主笔。民国元年(1912)任北京《司法公报》主编。10年任芜湖道尹。12年(1923)创办浮山中学,所聘教师不少是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四一二政变后,在浮山全力保护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孙炳文的夫人任锐及其子女。晚年筑“亦浮庐”于安庆。1951年特邀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病逝于安庆。译有《教育心理学》,著有《浮度山房诗存》。
徐经纶
徐经纶(1877—1912),字铁华。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弱冠侨居安庆。清季举人,绝意仕途,以教育为已任。历任怀宁县中学堂、安徽高等学堂和安徽师范学堂教员。学生经其口讲指画,诗文多达到比较高的程度。素长于史,深识征论,听者动容。嘉兴沈增植、侯官严复来安庆,均深相推重。自己常说:“诗得力姚永概”。然每纵论,永概则心服。桐城方守彝、怀宁胡远浚至折年辈师事之,偶有所吟,喜其点定。
辛亥革命后,被门人弟子公推为安徽教育会会长。安徽教育司司长邓绳侯复荐其任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不久因抱病辞去。病中,作五言律诗两首,一自吊,一别皖中诸旧好。无子。遗言:不归葬故里。友人成其志,葬于西门外大观亭后烈士墓左。著有《铁华诗钞》、《骈体杂文》。
民国《怀宁县志》有传。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谱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祖籍怀宁渌水乡(今属安庆市郊区),生于安庆城东北后营。祖父章旭,“以盐提举衔候补知县”。父衍中,优廪贡生。母查氏。
2岁丧父。6岁起,由祖父教读。祖父死后,受母亲命从兄读书。但头痛于八股,渐喜《文选》等。光绪二十二年(1896),顺利通过县、府试。院试时,以鸟兽草木的难字和古文,胡乱写成一篇皇皇大文,应付不通和截搭文题。然“竟蒙住了不通的大宗师”,最终名列榜首,成为家族中又一秀才。乡中绅士刮目相看,而他却愈加鄙薄科举。经母亲和叔父衍庶慎重选择,与曾任安庆副将的高登科长女高晓岚订婚,并过继给衍庶做嗣子。二十三年八月,又随兄赴江宁,参加江南乡试,未中。乡试期间从《时务报》上接受了康、梁维新思想,并深感“意外有益”。回安庆后,与皖省维新人士交往密切,为康有为受攻击“愤不能平”。遂被乡里瞀儒指为康党。是月,与高晓岚成婚。高氏长其3岁,有教养但无文化,与其思想相距甚远,相互多有口舌之争。冬,在安庆撰写刊印第一篇著作《扬子江形势论略》,向清廷献策,望注重长江的整治,加强军事设施,以防御内乱外患。
次年,入杭州求是书院。后去东北嗣父处,受列强侵华的刺激,日虑国家问题。遂决定出国“查看一番”,入日本东京学校,参加留日学生之励志社。
二十八年(1902)春,由日返乡,与潘赞化、潘王晋华、何春台、葛温仲、张伯寅等在安庆藏书楼举行演说会,组织青年励志学社,传播新知,牖启民智,宣传爱国,鼓吹革命。因此遭当局通缉,八月又赴日本。次年,掀起拒俄运动。三月,与潘赞化同返安庆,筹组安徽爱国会,发动拒俄运动。四月二十一日(5月17日),陈独秀等于藏书楼发起拒俄演说会,宣布组织安徽爱国会,并被公推起草章程。依其设想,安徽爱国会将“联络东南各省志士,创一国民同盟会,庶南方可望独立,不受异族之侵凌。”两江总督端方闻报,立着安庆地方官府缉拿;清外务部亦电告各省,“似此猖狂悖谬,形同叛逆”,应“严密查拿”。陈独秀因此再度被迫出走上海,与章士钊一度共办《国民日日报》。
三十年(1904)又回安庆,与友人房秩五、吴守一共创《安徽俗话报》,以便一将“各处的事体,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二将“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好教我们安徽人无钱多读书的,……长点见识。”越半年,因房、吴相继离安庆,陈独秀遂应汪孟邹之邀,将报迁至芜湖续办。在芜湖,又与其他革命人士共创岳王会,自任总会长。及岳王会安庆分会成立,遣常恒芳为安庆支部长。其间,陈独秀除担任芜湖方面工作外,还常到安庆尚志学堂演讲。三十二年春,他因在芜湖的革命活动为安徽巡抚恩铭所悉,于是再渡日本。后回国至杭州,与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结婚。
辛亥革命,安徽独立。十一月初孙毓筠就任安徽都督后,应邀任都督府秘书长,与高君曼住在安庆宣家花园。时孙毓筠不理政事,政务多由陈独秀操办。民国元年(1912)1月,大力推行行政改革,主张提高人民生活,摒弃旧官僚及其“经验”,并废除一切违背和阻碍革命的事体。因其性情急躁,时为改革与人口角。同年初,与李光炯等到上海,邀集旅沪同乡,成立全皖工赈办事处,陈独秀被推为14名议董之一,聚集资金,抢修沿江大堤。4月,因与孙毓筠政见不一,辞去秘书长。孙毓筠无法维持局面,于4月26日请病假。5月3日,柏文蔚署安徽都督。旋柏文蔚因所统第一军浦口兵变,前往处理军务,并表示不愿代理都督。于是,陈独秀于6月赴浦口促其返皖主政,以保存一部革命力量。7月1日,柏文蔚实任都督职,任陈独秀为秘书长,一切施政方针悉由陈独秀等代为规划。后改任都督府顾问。同年秋,陈独秀在安徽高等学堂旧址创办省立大学,自任校长。后改马其昶(通伯)为校长,自任教务主任。不久,因与马其昶在教育主张上产生矛盾,遭守旧学生反对,便不过问校事。次年6月,袁世凯先后罢免赣、粤、皖3省都督,任孙多森为皖督。陈独秀因鄙视孙氏,愤旧制复辟,提出辞职。7月,与高君曼随柏文蔚迁南京。柏文蔚任安徽讨袁军总司令后,立即与陈独秀会商组织讨袁军司令部事宜。他又携家至沪,随即与柏文蔚返皖,协助制定安徽讨袁大计,并起草安徽独立宣言。然安徽讨袁很快失败。8月27日,陈独秀逃至芜湖。10月,倪嗣冲通告缉拿陈独秀,并抄其家。自此,他一直身居异乡。
9年(1920)8月,与旅沪皖籍进步人士共同发起皖事改进会,支持安徽人民的反军阀斗争。12年春,派柯庆施来安庆,恢复青年团组织和建立中共党组织。14年5月,派徐梦秋、薛卓汉到安庆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
31年(1942)病逝于四川江津,葬江津大西门外康庄。36年6月,其三子松年遵母嘱将其迁葬于今安庆市十里铺乡叶家冲。著述甚多,有《字义类例》、《实庵自传》、《万国地理新编》等,早期论文汇为《独秀文存》。
倪道烺
倪道烺(1879—1951),字炳文,安徽颍州(今阜阳市)倪家寨人,倪嗣冲胞侄。历任安徽芦盐运销总局督办、普益烈山煤矿公司督办、凤阳税关监督、长芦盐运使、安徽公益维持会长、安徽军事善后特派员、直鲁联军预备军军长。
民国10年(1921),倪道烺串通省财政厅长陶榕截留安徽省6—7年两个年度结存教育经费77万元,充作省三届议会贿选经费。并抽出部分资金在蚌埠为其二叔倪嗣冲(毓桂)建造生祠。是年6月2日下午,省、市学联代表前往省议会请愿、交涉。时值倪道烺、马联甲及赴蚌埠参加倪嗣冲生祠典礼的议员出席省议会公宴,副议长赵继椿当即指使倪、马两人的卫兵及议会门卫殴打学生代表,致戴文秀等人身受重伤送入医院抢救。安庆各校闻悉大愤,当晚8时,千余学生赶赴省议会。倪道烺同安徽军务帮办马联甲指令安庆驻军第五旅旅长史俊玉,亲率一连士兵以刺刀、木棍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当场受重伤的学生50余人,其中姜高琦、周肇基后因伤重而死,受轻伤的学生205人,酿成震惊全国的六二惨案。事后,倪道烺在安徽及全国各界群起声讨中,畏罪潜逃天津蛰居。抗日战争时,任伪安徽省维持会会长、伪安徽省长、伪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51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蚌埠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根据安徽民众要求,将倪道烺从上海监狱押解至蚌埠公审。5月被判处死刑。
沈子修
沈子修(1880—1955),原名全懋。安徽霍山县人。毕业于两江师范学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加入同盟会。民国5年(1916)夏,同朱蕴山、刘希平等参与策划安庆反袁(世凯)起义,事败,被通缉。15年1月,受广州国民党中央指派,与朱蕴山等回皖组建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左派),任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
37年(1948)冬,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与李湘若、王立仁、倪学渊等人在安庆组建民盟皖中工作委员会,并任主任委员。38年初,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安庆,与民盟其他成员一道展开策反活动。成立以他和光明甫、房秩五3人为首的和平解放安庆委员会。亲赴安徽大学,以安徽省教育会长的合法地位,联络齐坚如、郑启愚、胡子穆等进步教授,领导全校师生开展护校、拒迁江西的活动。联络安庆商会会长动员全市商户坚持正常营业,保持市场稳定,以迎接解放。同时,以安徽省参议员的身份出面同留在安庆城内的国民党军一七四师师长吴中坚和安庆专员全无若、怀宁县参议长钱镇东等谈判,最后策动钱镇东率地方武装100余人投诚。安庆解放,市民生命财产未受损害,秩序井然,人心稳定,商人照常营业,学校照常上课,电厂、水厂及其他文物未遭破坏。1949年9月,民盟安庆市分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当选为主任委员。1950年9月,在民盟安庆市第一次盟员大会上,当选为主任委员。此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民盟皖北支部主任委员、安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副主任、皖北行署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等。1952年8月当选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潘箬泉
潘箬泉(1880—1950),曾名梦初,号遂初老人,晚年称止叟老人。怀宁县月山潘家老屋人。父亲在安庆胡玉美酱园当伙计。迫于家境,仅读数年私塾。17岁时,跟姐夫柯春桥学医。遵师嘱认真抄处方、学临诊、切脉象、察病情、辨药理,广读医典,边学边行。及3年满师,笔记盈筐。遂由柯春桥举荐,于安庆官医牛痘总局任门诊。
潘箬泉善治各病,尤对温病(伤寒、副伤寒之类)治疗有特技。民国18年(1929)春,安庆一带儿童多患脑炎,他认定是流行时疫,“亦温病之一种。”认为:“慢性脑膜炎,中医主以牛黄清心丸及羚羊、犀角散清热之品颇能获效。惟急性则有鞭长莫及之虞,似较逊于西医。”据此,他拟出防治医方,印制传单,广为散发,及时将时疫抑制。20年6月,病人马某患脑炎,经安庆某医生诊治后,病情反而加重,遂改请潘箬泉诊。他详察病症后,连开数方,迅收奇效。对妇、内等科杂症,均能屡起沉疴。即便是对当时视为绝症的“肺痨”,亦能调理。时安庆同仁医院戴世煌(美国人)叹道:“我看病要X光,靠仪器。你靠3个指头切脉,真是妙极了。”
解放前,行医者均以白毛边纸开处方。然潘箬泉遇有穷人就医,常不收诊金,甚至用大红纸作处方。红纸处方,一图吉利,二示与医生关系非同一般,病人可据此免费配药。
他克勤克俭,常对子女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孩子们吃菜粗了,他诙谐地说:菜是下饭的,岂能叉草进牛栏。家人劝其多吃点饭,他又笑道:饭是止饥的,焉可抬土筑高墙。而教诲弟子,则是一丝不苟。弟子抄写处方哪怕是写错偏旁,他也要一一改正。在其严格指导下,先后培育出殷子正、宋瑞卿等安庆知名医生。
潘箬泉一生勤奋自勉,饱览医学经籍,凡《伤寒》、《金匮》、《温热论》等,皆谙熟通晓。他还从《诗经》中发掘出不少药方,用于临床。当西医东渐之时,又不满足于中医的固有技能,经常注意汲取西医之长。及至古稀,仍孜孜学习西医解剖知识等,并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探索汇通中西医的道路。著述颇多,今仅存《遂初主人医案》38卷、《遂初室医话》1卷、《方论拾遗》2卷、《汇方》1卷等10余种,惜未付梓。临终,自挽:“一生辛辛苦苦,历尽艰难,书生也,医生也,流水无情随他去;此日爽爽清清,脱离烦恼,醉醒了,梦醒了,拈花微笑待我来。”
管鹏
陈紫枫
管鹏(1881—1930),谱名应鹏,字昆南。安徽寿县人。同盟会会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加安庆新军炮马营起义,失败后退归淮上。
陈紫枫(1890—?),名敬堂,安徽寿县人(出生地今属长丰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春,考入安徽巡警学堂。五月,参加徐锡麟剌恩铭之役。次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炮马营起义。
武昌起义后,管鹏协助吴旸谷、韩衍等,准备在安庆起义。鉴于徐锡麟、熊成基两次失败之教训,运动巡防营及抚署卫队与新军联合。宣统三年(1911)九月初九(10月30日)集会于萃萍楼旅馆,决定当晚起义,因胡万泰等临阵退缩未果。第二天起义又告失败。九月十八(11月8日),安徽独立,管鹏任都督府军务部长。黄焕章率浔军焚掠安庆全城时,城内革命党人纷纷退居城外。他挺身而出,斥责浔军之暴行,通电皖军备战。同时,协助韩衍等组织“皖省维持统一机关处”,维持社会治安。后与返回安庆之桂丹墀部会合,驻集贤关,意欲讨伐浔军。倪嗣冲部攻占颖州后,安庆革命党人组北伐军支援,管鹏任北伐军参谋长。民国元年(1912)1月中旬,率部攻倪嗣冲部。4月,当选为中国同盟会皖支部评议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安庆的同盟会亦分裂成多个小党,管鹏负责国民党。其后,当选为合并后的国民党安徽支部议员。5月,柏文蔚接任安徽都督,管鹏任安正铁路督办,后兼内务司司长。时陈紫枫亦追随柏文蔚、常恒芳,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安徽省党部任职。宋教仁被刺后,管、陈等极力主张反袁。2年6月,袁世凯免去柏都督职,令孙多森督皖,管、陈等力劝柏文蔚起义,拒绝孙多森来安庆。管鹏主持,陈紫枫协助,将青年军密布安庆城内外,陈紫枫负责守东北两门,动员胡万泰部排长彭某待孙多森经城门时以炸弹轰击,阻其人城。事泄,彭某被捕。管、陈等直入胡万泰公馆与之交涉,将彭某救出。7月,继江西、江苏独立后,柏文蔚宣布安徽独立,成立讨袁军。管、陈积极参加讨袁。管鹏代行安徽民政长,陈紫枫任讨袁军司令部一等参谋兼后备营第二营营长。“二次革命”失败,管鹏流亡日本;陈紫枫一度被捕,出狱后去广州。
6年(1917),管鹏参加护法战争,任安徽宣抚使。9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兼安徽总支部筹备处长,在安庆创办《民治报》,抨击“武人政治”,鼓吹国民革命。安庆六二运动前后,管鹏在贿选三届省议会的集会上,与唐理淮兄弟合作贿选为省议会副议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管、陈成为西山会议派在安徽的主要代表。他们反对孙中山的联共政策,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西山会议派)支持下,拒绝黄梦飞要其服从广州中央的要求,拒绝到省党部进行党员登记。陈紫枫还受管鹏委派到“上海中央”接洽组建临时省党部。15年2月,管、陈等在安庆宣家花园13号成立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筹委会(右派),与光明甫等在邓家坡成立的安徽临时省党部(左派)对抗。3月,管鹏参加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作《安徽党务报告》。
16年(1927)3月,管、陈等与国家主义派联合,成立公安协进会等组织,破坏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8月,管鹏任安徽省政府主席,9月辞职居沪。19年管鹏病死北平。
上海四一二政变后,陈紫枫等在安庆组织国民党安徽党务促进会(后改为国民党安徽省清党委员会)。4月16日在安庆开始“清党”,并奉蒋介石令通缉光明甫、周新民等,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此后,陈紫枫历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立法院委员、国大代表。36年(1947)去台湾,后病死台北。
何树瑶
何树瑶(1881—1945),谱名为宝,字毓琪,号扫云居士、卧云居士。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城区)平安岭人。父凤梧,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与县绅舒鸿贻、潘怡然、丁述明等有交往。幼聪颖,好学上进,18岁中秀才。随兄镜如游京师(今北京),因善书法绘画,得到同县刑部郎中叶元琦(字绍韩)和督练大臣刘节赏识,向朝廷推荐,保送入直隶(今河北)法政学堂深造。
清光绪三十年(1904)回京师。历任直隶保定工巡总局局长、禁烟局长、调验局长、防疫局长、永平七属中学堂总办、全省高等巡警学堂总稽查,以及山东全省各军营提调,奖赐五品衔。次年又调充保定巡警教练所所长,通永道监印。清廷以其筹办防务有功,赐三品衔、赏戴花翎,任命为永平府知府。又以其招抚北方兵乱有方,朝廷召见,又赐二品衔,授资政大夫。
民国初,任长葛县知事,北京政府授以四等嘉禾章和五等金质单领章。民国10年(1921)6月,安庆学生要求增加教育经费,举行罢课,军警四处追捕进步学生,何树瑶在四牌楼宝庆银楼内掩护、营救进步学生黄健凡等人。8月,安徽人民反对李兆珍长皖,他与光明甫、蔡正、程庆福等组成“全皖公民拒李大会”,公推其为交际股主任,奔走宣传,参与活动。许世英长皖时,任安徽省省长公署顾问,提倡兴办实业。13年,被推选为中国红十字会安庆分会执事。遇有灾荒,经常带头捐献钱物,救济灾民。同年,和舒鸿贻、马伯瑶等集资,接办安庆电灯厂,任襄理(舒鸿贻任总经理)。具体负责购买德国西门子洋行640千瓦发电机1部(德商派技师2人安装),于南门江岸新建厂房,供电约四五年。后因亏损,负债甚多,股东要求退股,无力续办。为此受累,被官府关押。
何树瑶长于书法、绘画,与程滨遗(小苏)、钱守中、阮公怀等互赠书画,画家宋南谷引为座上客。
安庆沦陷后,携全家流亡于怀宁县姚家冲,国民党政府以高官相许,因故未成行。29年(1940)在乡下因患昏迷病极度危险,连夜送安庆抢救治疗。后为日伪当局发觉,要其出任伪职,他以神经衰弱为辞,不予接触。
兄弟6人,排行第三。长兄镜如,字心澄。清附贡生,直隶法政学堂毕业,任京畿陆军各镇督练公所参议,江西浮梁、丰城、绥远托克托等县县长。二兄孔昭,字同岑。直隶法政学堂毕业,清封中宪大夫、五品衔,任保定巡警教练所所长。四弟荫柏,字蔚林。陆军大学和直隶军械大学毕业,任军械局提调。五弟述斋,字迪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任陆军步兵上校团长、参谋长等职。六弟光弼,法政大学毕业,任高等法院推事。
常恒芳
常恒芳(1882—1950),字尔介,号藩侯,安徽寿县南乡保义集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来安庆,考入安徽武备学堂。逐步接触《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等进步书刊及《民约论》,立志投身反清革命。三十一年入芜湖安徽公学速成师范班学习时,与陈独秀、柏文蔚等人联络有志青年30余人,创立反清秘密组织岳王会。次年春,应邀担任安庆尚志两等小学堂训导主任,遂即联络该校和安徽武备学堂、安庆新军第二标三营(俗称老三营)中张汇滔、范传甲、石德宽、肖良璞、薛子祥、郭星五、袁家声等20余人,组成岳王会安庆分部,并担任分部部长。继而,组织成立岳王会外围组织维新会、华族会、同心会、励学会等。安庆新军第二标三营士兵几乎都入了维新会。同年秋,他怀着“欲实行革命,非蓄养武力不可”的决心,与袁家声、吴旸谷等一起,入炮队弁目训练所当学员,在其中广为联络,发展会员,“凡在新军中稍有知识血性者,无不收入其间”。常恒芳在振风塔内、大观亭后林中召集会员,策划革命事宜,“每宣布满人之残暴祸国,无不愤激涕零,同呼效死。”三十三年,参与徐锡麟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清廷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遂避居安徽怀远,任粹华学堂教员。次年,赴日留学。民国元年(1912),任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2年任国民党安徽支部长。同年8月,与张我华等7名国会议员,被袁世凯以串通乱党为辞而加以逮捕(史称“八议员事件”),从天津押解来安庆陆军监狱。5年,袁世凯死后获释出狱。10年,在安庆参加反对军阀张文生盐斤加价等斗争。又与皖省名流一起,参与反对省三届议会贿选、反对李兆珍长皖及全省教育界发起的争取教育经费独立和增拨教育经费的斗争。15年,先后任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执委、国民党第三十三军党代表。16年2月,以安徽宣慰使身份前往太湖,策动广西军马济部团长陈雷倒戈,响应北伐军进军安徽。同年3月,在三二三事件中,和光明甫等人同国民党(右派)代表人物陈紫枫展开斗争。8月,与柏文蔚等三十三军将领联名发出万急通电反对蒋介石,遭国民党军委会密令通缉而逃至沪上,隐居英租界。17年后,辗转于上海、安徽金寨等地从事“护党反蒋”及抗日救亡运动。27年,任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后勤部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党政府监察委员、安徽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董必武称他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积极分子和骨干。”朱蕴山说他“一生从清末搞岳王会参加同盟会起,至反袁到反蒋,始终是一致的。”
潘强斋
潘强斋(1883—1946),名勖,以字行,别号天马山人。怀宁月山人。擅行草、尤工篆刻。早年师从陈衍庶习金石,颇有成就。陈衍庶曾说:“邑中萧谦中之画,潘强斋之印,皆近世佼佼者。”
20年代初,军阀马联甲任安徽督办,潘强斋任督署科员。著名书画鉴赏家、收藏家裴伯谦、臧雪楼先后任安徽督署秘书长,偶见潘强斋之篆刻,咸以为近世所少有。然因他落落寡合,且吸食鸦片,不久,被解职。嗣后,潘强斋在城内定居,以篆刻收入养家。其时,康有为寓居上海,以擅长书法名噪于世。潘强斋遂为康有为镌印2方,并取出自己多年作品,集成《强斋印谱》,邮送康氏,以求教正。康有为甚为褒饰。由此,日后每每替人作书时,常钤以“南海门下士”,示与康氏关系。
清代著名书法大师邓石如,为潘强斋之外高祖。故镌一印章,文为:“徵息斋仲孙后外高祖完白山人百四十年生”,常钤于书法作品上。沪、杭金石、书法同道,乃为其篆刻厘定润格,每字银元10块,刊于西冷印社所出书刊之中。其治印上追秦汉,下及明清,自成一家。康有为、吴昌硕曾为《强斋印谱》作序。
民国27年(1938)6月安庆沦陷。为避战乱,潘强斋徙隐月形山乡间,以教私塾为生。时人求其书作,多款“老丐”。人不解其意,答道:“吾以书而易升斗,藉此干求于人,非丐而何?”。抗战胜利后,生活更加困难,以老病于安庆去世。
吴旸谷
吴旸谷(1884—1911),名春阳,以字行。安徽合肥人。其父少庵,慷慨有大节,愤官府腐败,乃以学行督励诸子。吴旸谷性情纯厚,以侠义闻名乡里。年方20,与兄联合县内义士,抗伸邻县士子冤狱。夙承家学,博览经史及诸子百家,尤慕岳飞、文天祥等人。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组织自强会,宣传清廷不足恃,人民当急起自救。曾说:“我当处于极坏之地,而后可为天下先。”又说:“人当牺牲躯壳之快乐,以求灵魂之快乐。”三十年去上海,与高荫藻等创青年学社,蔚集英髦,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后与方福华等密刺前安徽、广西巡抚王之春未遂,流亡日本。三十一年夏,与孙中山等共同发起同盟会。回国,创同盟会江淮别部。次年春去南京,联络倪映典、赵声、柏文蔚等,发展同盟会组织。三十二年冬,入安庆新军炮兵弁目养成所,以炮营及马、步、工、辎各弁目养成所为基地发展党人。后熊成基、范传甲及常恒芳、管鹏等相继来安庆,入同盟会者越百数十人。数月后,为安徽巡抚恩铭察悉,四出侦缉,吴旸谷乃连夜避走淮上。徐锡麟起义失败,他极为愤慨,复至安庆运动新军,待机起义。然仍因官府捕之甚急,怅然离去。
宣统三年(1911)八月十六日,吴旸谷受上海同盟会机关派遣来安庆,与各同志秘密策划,密图光复。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时安庆防备甚严,事不易发。他忧心如焚,竟呕血不止。各党人前往探视,莫不感动,誓死一决。吴旸谷乃再振精神,分别布置。为取得后援,又受众人之托,抱病赴武昌求援于黎元洪,得以一混成协军火相助之承诺。九月初七潜返安庆,新军士气为之大振。吴旸谷等乃假托某友人丧,召同志筹议军事。会中,众人虑清军兵力雄厚,惟恐不敌。吴旸谷说:“军事无万全,况革命,难者我自当之。”遂定于初九日晚起义。届时,原定首先发难之第六十二标因故未及时行动,起义总指挥胡万泰也未临阵,而安徽巡抚朱家宝闻有兵变,已予布置,并于城内大肆搜捕。众劝他暂避,答道:“事至此,不达目的不止。”同时,力促党人速速起事。初十夜二鼓,城外新军会集攻城,守城清军殊死抵抗,相持不下。城内党人无法策应,起义计划未能实现。次日,吴旸谷趁隙出城,并嘱王天培力维现状,自己赴鄂求援。因武昌无兵可分,遂转请九江都督马毓宝相助。马毓宝便遣所部黄焕章率军赴安庆。吴旸谷先期返回。九月十八日,朱家宝迫于形势,宣布安徽独立。同日晚,吴旸谷带数十名学生军乘船返回安庆,立即通电宣告皖省独立,并宣布免本年地方租税之半,派员调查财政,发放军饷犒饷。旋又召集各界大会,陈述“革命以保民”为主旨,军民大悦。时各革命党人均推吴旸谷为安徽都督,他以“东南未定,战事方殷,不能以一身羁留安徽”坚辞不就,仅任民军总经略。又因芜湖光复事急盼其前往,乃赴芜谋略。适黄焕章率浔军2000人来到安庆,以索军饷不遂,便纵兵抢掠藩库、当铺,火烧四牌楼。黄焕章自封总司令,以皖督自居,乃至围攻都督府。吴旸谷得悉浔军乱皖,懊悔不已,力排众人之劝,只身返回。见黄焕章,责以严辞。黄焕章自知理亏,诿以无饷。吴旸谷遂召绅商集资,以促黄部离皖。不意有王则(一作王泽)从中挑唆,称吴旸谷将讨伐黄部,黄焕章顿起杀机。及吴旸谷再见黄焕章时,被拘禁。同志及皖绅大为惊骇,多方营救,均无结果。二十八日(11月18日)夜,吴旸谷传信通知党人速撤城外,以防为黄部所灭。并赋诗一首:“来来去去本无因,只觉区区不忍心,拼着头颅酬死友,敢将多难累生灵……”诗未写完,即身受7弹牺牲。
民国元年(1912)归葬故里。国民党政府追赠为上将,拨款1.4万元修葺墓地。在安庆、芜湖、合肥等地建专祠,供后人追忆、凭吊。
史沛然
史沛然(1884—1961),字逢甲。枞阳县人(出生地原属桐城杜庄)。少读私塾。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进德成商店当学徒,饱尝老板的虐待,立志要改变旧世道。二十七年弃商参加新军,不久升为哨官(排长)。三十一年任六十二标二营队官,同年冬在安庆秘密加入岳王会。三十四年参加熊成基领导的炮马营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因身份未暴露,继续留在新军六十二标。
宣统三年(1911)八月,武昌首义成功,安庆革命党人奋起响应,史沛然积极参加新军起义。当时,六十二标驻集贤关,六十一标驻五里庙,炮营驻东门外。起义原定于九月初九重阳节晚九时,城内外联合行动,六十二标主攻北门,六十一标和炮营攻打东门。由于六十二标统领顾琢塘拘禁了该标参加起义的领导人李乾玉,无法按时起义,直至初十中午,史沛然等赶跑顾琢塘,才率军向安庆城挺进。当晚进逼北门城门口。失败后,史沛然不得不暂时撤离安庆。
民国16年(1927),国民革命第三十三军军长柏文蔚委任史沛然为该军混成旅旅长。他将游击于桐城东乡一带以杀富济贫为号召的沈金山部约一千余人、唐继武部约四五百人收编,亲自坐镇,整顿军纪,最后把这支队伍拉到宿、太、潜一带驻防,配合北伐。是年8月,蒋介石改任柏文蔚为北宣慰使,夺去兵权,史沛然弃戎回安庆定居。21年后,怀着“振兴实业,利国利民”的宗旨,先后在当涂、大渡口两地投资办垦殖社,招募流亡部属,开垦荒地千余亩,安置他们定居。抗日战争爆发后,率家人流亡于石台县乌石镇达7年之久。36—38年,任安徽省参议,闲居安庆。老同事、老部下要他参加竞选国大代表,断然拒绝说:“我不能给蒋介石政府当‘花瓶’装门楣。蒋介石已是冢中枯骨,南京政府那些人已成为游魂野鬼,我怎能成为他们的俎上肉,当他们的牺牲品呢?”
解放后,历任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庆市政协副主席和市人大代表、市第一至四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陈伯平
马宗汉
陈伯平(1885—1907),原名渊,字墨峰。清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肄业于福建武备学堂。三十一年,入徐锡麟创办的绍兴大通学堂,这所学堂为光复会活动中心。其性沉默,勤于学,渐为徐锡麟器重。是年冬,与徐锡麟同赴日本学陆军。未成,改学巡警。次年回国,旋再渡日本,学习炸弹技术,学成归。他崇尚刺杀,并镌印自称“实行委员”。
马宗汉(1884—1907),字子畦。清浙江余姚浒山马家路(今属慈溪县)人。性文静,爱诗词。少时闻他人吟诵岳飞之《满江红》,曾言“长大亦当如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后回乡从事教习,宣传民族革命。三十一年秋,结识陈伯平,随之赴日本,又结识徐锡麟。入早稻田大学预备科。次年二月,在回国途中,与徐、陈议定日后工作计划。回乡后,秘密宣传革命,著文揭露清廷“预备立宪”之骗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徐锡麟以候补道员分发安庆,并与秋瑾约定皖浙同时起事。陈伯平往返于皖浙之间,担任联络。又约马宗汉来安庆。马宗汉因祖父去世,未能动身。三十三年五月马宗汉离开家乡抵安庆。他行前对学生道:“吾此行不能灭虏,终不返矣。”五月十二日(6月22日),陈伯平、马宗汉奉徐锡麟指派,去上海购置手枪等。同时约见秋瑾,商定起义事宜。按照计划,徐锡麟将于五月二十八日(7月8日)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起事,然因故典礼提前2天,徐锡麟遂将起义时间随之提前。五月二十五日,陈伯平、马宗汉赶回安庆,闻次日即起事,颇感仓促,徐锡麟安慰他俩,并共同连夜草拟《光复军告示》,申明大义。五月二十六日(7月6日),恩铭率各级官员来到巡警学堂,出席典礼。陈伯平、马宗汉依约分立礼堂两侧,及行礼完毕,徐锡麟突上前报称“有革命党起事”,陈伯平立刻向恩铭掷一炸弹,然未爆炸。陈伯平随徐锡麟迅速拔出手枪,向恩铭连连射击。恩铭中弹倒地,侍卫慌忙负其逃走,陈伯平大步追上,自后补射一枪,弹由尾骨上穿入,是致命的一枪。在场官员纷纷溃散,奸细顾松逃抵门外,被马宗汉擒回,徐锡麟怒砍数刀,未死,马宗汉便举枪毙之。接着,徐锡麟率先,马宗汉居中,陈伯平殿后,率巡警学堂学生赴城西占领军械所。清军巡防营迅速将军械所包围。时,陈伯平御守前门,马宗汉扼制后面,与清军展开激战。渐不敌时,马宗汉提出:“事已无成,不若焚此军械所,与清兵同尽。”徐锡麟未允。激战中,陈伯平战死。下午4时许,弹药将尽,徐锡麟让马宗汉率众退走,马宗汉开始不愿意,在徐锡麟严斥下方离开,但刚至半途即被俘。被俘后,马宗汉伪称名黄福,然还是被查出,乃投入狱中。被囚50天,虽历尽酷刑,始终不屈,拒不泄露机密。七月十六日(8月24日),在安庆监狱门前就义。
辛亥革命后,陈伯平、马宗汉与徐锡麟遗骨迁葬于杭州西湖畔。
蔡晓舟
蔡晓舟(1885—1933),名铺,自号九爪病僧。安徽合肥人(出生地今属长丰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新军起义。起义失败,退归合肥倡议开办学堂。民国初年,在甘肃工作多年。五四运动时期,任职北京大学,与陈独秀等结识,深受其影响。后与高一涵、程演生等在北京筹备成立旅京皖事改进会,任文牍干事,编辑会刊《安徽》。
民国9年(1920)秋,来安庆,任教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并在高井头开办文化书店,向读者推荐宣传社会主义小册子和马克思主义丛书,介绍给学生联合会中的骨干分子学习。同时,他还与王步文等主办《黎明周报》、《安庆学生》等刊物。其后,又创办《新安徽》,评击军阀专制。此类报刊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影响极大。蔡晓舟亦因此而深受青年学生的爱戴。10年春,执教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更加广泛地与青年学生接触。在此基础上,联络安庆各校学生骨干方乐周、王步文等20余人,在怀宁县学宫召开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会。4月中旬,又在安庆菱湖公园主持召开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30多名进步学生到会。两次会议均被军警冲散。同时,蔡晓舟还会同光明甫等组织安徽各界联合会,反对军阀倪道烺增加军费的“一五加征”、“八分米厘”,呼吁“废督自治”。4月22日,督军张文生查封《新安徽》等报刊,通缉蔡晓舟等10人,他被迫离开安庆。同年夏,同胡适、陶行知等一批皖籍学者聚集安庆,参加暑期讲演会。同时联合全省及旅京、津、沪皖人,强烈要求惩治“六二”凶手。12年,应省教育会、学校联合会、学生总会的推举,任安徽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委,驻省教育会内,具体办理安徽大学筹备事宜。为筹建安徽大学,先后在京、津、沪等地向安徽籍教授、学者和知名人士募捐。同年10月,以安徽大学筹委会主委身份,参与联络安庆各界成立安徽省国民救国大会,积极支持王步文等领导反对曹锟贿选总统,支持学生捣毁“猪仔议员”张伯衍、何雯住宅,再次受到通缉。11月,旅居上海。
13年(1924),在上海,受许世英之托,为反曹锟贿选而被通缉逃亡上海的安徽学生办食宿,并协助流亡上海的王步文等组织安徽流亡学生反对贿选团,出版《黎明周报》,继续进行声讨曹锟、驱逐马联甲的斗争。还在上海开办工人业余夜校,一面教工人识字,一面进行爱国主义宣传。15年秋,为迎接北伐军攻打合肥,蔡晓舟和许习庸等领导合肥北乡(今长丰县)吴山庙武装起义,任安徽讨逆军第四路军司令,起义失败,潜离合肥。22年,任北京安徽中学校长。同年8月20日因病逝世,葬北京白纸坊安徽“义园”。
与杨亮功合著《五四》一书。
熊成基
范传甲
熊成基(1887—1910),一作承基,字味根,一字渭耕。江苏甘泉(今江都县)人。祖父任安徽繁昌县知县,父亲系候补通判。“两世以来,寓居芜湖。”幼读私塾,后曾学医。为人刚直,见义勇为,尚武义而恶名利。及父亡,家道中落。一度思想悲观,贪恋酒色。某日,拍案自劾:“大丈夫当立功传后世,岂能以少年无行终哉。”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来安庆,入安徽武备练军学堂。其间,看到秘密传阅的《警世钟》、《猛回头》、《革命军》等反清读物,渐感“吾中国之所以弱者,由于政治之不良故也。”遂与所结识的柏文蔚、郑赞丞、范传甲等共组同学会,探索反清之道。次年冬,加入岳王会。不久,学堂停办,改入江南炮兵速成学堂。三十二年毕业,任南京新军第九镇第九标炮兵队官。次年夏,调任安庆马营队官,复任炮营队官。
范传甲(1873—1908),字寿三。安徽寿县南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正月投安徽武备练军学堂,为同学会发起人之一。旋被选入工程弁目训练所,送南京讲武堂学习。回安庆后,任工程队排长,并与熊成基同为岳王会在安庆的负责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徐锡麟起义失败后,熊、范悲愤殊甚,誓欲报仇。同年冬,革命党人倪映典由南京调入安庆,任马营管带。熊、范与之密图于除夕举事,并派范传甲赴南京联络新军届时响应。因事泄密,安徽巡抚朱家宝将倪映典以“嫌疑”撤职。范传甲等遂推熊成基主持日后事宜。因范传甲悉力相助,熊成基深得炮、马二营兵士的拥戴。三十四年(1908)秋,清廷令南洋各镇新军于十月会操安徽太湖。熊、范得悉,决计乘此机会,发动秋操起义,得手后,迅即策应邻省响应,据长江、进中原、直捣京城。不意又风声走泄,致朱家宝概不允新军中思想激进者赴太湖。起义计划不果。鉴此,熊、范复冀图于秋操间省垣空虚之际,在安庆起义,而后率义军开赴百余公里外的太湖,发动新军响应。适光绪帝与西太后相继死去。消息传来,熊成基大喜,说:“此天以与我也。”乃迅与新军中革命党人范传甲、张劲夫、薛哲等分串所在各部,密图再起。
十月二十六日(11月19日)下午,熊、范在城内三祖寺杨氏试馆召开会议,决定当晚由熊成基率炮营于东门外举火起义,西门马营同时发难,范传甲、张劲夫、薛哲则于城内接应。会议推熊成基为起义军总司令,并以安庆革命军总司令名义,发布作战密令13条。晚9时,熊成基下令炮营点火起义,城西马营及第六十一标、第六十二标第三营、辎重队立即响应。炮、马二营会师后,顺利夺取北门外菱湖嘴子弹库。随后,熊成基督率千余人会攻北门。
此前,朱家宝已感到风声紧张,恐省垣有变,故于是日返回安庆,预作布置。夜间枪响即令巡防营固守城墙,并星夜派人求援。起义军因薛哲临阵接应不果,未能如约打开北门接应义军。担任接应的范传甲、张劲夫亦分别被监视于工程队和讲武堂,无法脱身,起义军攻城受阻。二十七日,泊于安庆江面的会操军舰“江贞”、“保民”、“楚材”等5舰,应朱家宝之请,炮击起义军的迎江寺炮台阵地。下午,范传甲忧于形势,在随清军统领余大鸿出巡时,欲举枪毙之,接应义军。不料余大鸿的卫兵抢先将范传甲捕住,随后押至府署。二十八日,范传甲在府署前殉难。
由于起义军举事仓卒,缺乏供给,虽力战一昼夜,但城未攻下,且伤亡很大。时增援的清军亦已逼近安庆城。在腹背受敌的形势下,二十七日晚10时,熊成基改计分两路突围,北取庐州。途中,又遭清军姜桂题部追击。抵庐州,余众无几,遂自动解散。清廷悬银5000两,四处缉拿熊成基。宣统元年初,熊成基东渡日本,入同盟会。旋返长春,图谋革命大业。后因事不谨,于是年十二月二十日(1910年1月30日)在哈尔滨被捕。二年正月十八日(1910年2月27日)在吉林巴尔虎门外刑场就义。刑前慷慨道:“吾愿以一腔热血,灌自由之花。”“愿继我而起者大有徒也!”就义后,葬吉林望云山南坡。后迁至扬州瘦西湖万松岭。
民国元年(1912)1月,安徽都督府拨款,由怀宁县知事公署在安庆迎江寺旁改英公祠(原慈云阁)为熊、范二烈士专祠,以作祀奠。
金灌芝
金灌芝(1888—1948),字贯之。怀宁广济圩(今属安庆市郊区)人。青少年时,随广济圩名中医徐竹轩学医。博览医书,熟谙中医典籍。尤重经络学,视之为医门阶梯。这一观点,颇受时人讥讽,但其不以为然,终于在全城医界独树一帜。他钻研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学说,深得其中精髓,应用临床,得心应手。还精通脉法,配药喜用甘草、葛根,被称为“甘葛先生”。在城内开设医寓,上午门诊,下午出诊。擅长内科、妇科,求医者甚多。有位30余岁妇女,不孕,经少色紫,且过期,多方医治无效。金灌芝以养肝益肾法,用阿胶四物汤加配其他药物,调经3月,得以怀孕生育。
民国18年(1929),国民党政府准备对中医施行废医存药法令,上海中医界率先成立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向当局请愿。金灌芝在安庆积极响应,联络安庆中医界知名人士开会声援,并通电当局,要求停止废医存药法令。被推举为安庆医公会会长。20年广济圩溃决,疫病流行,金灌芝首倡义诊,率先实施。全城医界亦随之响应,使部分患病灾民得到及时治疗。平日行医,对无钱延医的贫苦群众,免费诊治,另开处方,让他们到有自己股份的同仁堂免费抓药。抗日战争前,于右任来安庆,闻其医名,特登门拜访,书赠对联:“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
金灌芝一生均在安庆行医,笃行敦品,态度谦和。同仁有相互诋诽时,他总是以理服人,以诚感人,消弭偏见。与潘箬泉关系密切,常相互切磋医疗技艺,潘箬泉遇疑难杂症,亦推荐金灌芝诊治,或相约会诊。
其学生颇多,如安徽医学院教授江晦鸣、安庆地区医院主任中医师杨惠麟等。
宋瑞卿
宋瑞卿(1889—1980),怀宁人。幼年丧父,随母入安庆清节堂。从潘箬泉学中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同仁医院学西医。后到圣保罗中学读书,入基督教。宣统三年(1911)复入同仁医院学医。民国4年(1915)毕业后,在湖南湘雅医学院任管理员,并以半工半读方式在雅礼大学、湘雅医学院深造。16年任九江红十字会医院医师、院长。25—29年任湖南衡阳交通警备队军医主任。次年任曲江一一五兵站医院军医主任。后又任九十一师团部军医。34年(1945)来安庆任安徽省立安庆医院(解放后改为安庆中心卫生院)内科主任。安庆解放前夕,他率领30余名职工坚持留守,等待解放,对保护医院资产和顺利移交作出贡献。1949年4月安庆解放,任安庆中心卫生院(后改为安庆专署医院)首任院长。长期坚持临床工作,擅长内科、儿科,医法、医术均受称誉。1952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农工民主党安庆市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安庆市人民代表,安庆市政协一届委员、二届常委,安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安庆地区医务工作者协会主委、安庆医学会理事长。1965年退休。
焦鹤仙
焦鹤仙(1889—1959),怀宁广济圩长山嘴(今属安庆市郊区)人。兄弟5人,排行第三。自幼随父读书。民国元年(1912)在安庆西门外城西木工厂学徒。6年,与人合伙在吕八街开设满庭芳木器店。两年后,由亲友赞助,在原街购买几间房屋,雇工六七人,独自经营。
满庭芳木器店以产品质量取胜,从选材、式样、油漆到成品都由他亲自把关。取材考究,木器面料一律用整块的白果木,其他用柳木,舍弃有节疤和裂缝的部分,而且讲究木纹的细致和外观。木材购进后,先锯成大小厚薄不等木板,每块浇一层米汤,然后照原样捆扎堆放以耗尽木材内部的浆汁,半年后再架空风干,放置3年后才选用。由于木材干燥,制成的家具历经数十年不会裂缝变形。在式样上,他利用五弟焦震在日本留学期间寄回的日、法及美国木器样本,精心研究摸索,取其精华,舍繁求简,然后亲自绘图,反复改进,设计出中西合璧的高级雕花木器。油漆精细,一律采取金漆褪光法,日久不仅褪出木纹,而且光亮如镜。满庭芳木器具有精致新颖、经久不变等独具特点,闻名南京、九江一带,在安庆木器店中独树一帜。有人将其与安庆胡玉美蚕豆酱、余良卿膏药合称为安庆三大地方名产。安庆沦陷,焦鹤仙全家迁往贵池唐田。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安庆,店中的器具财产已损失大半,无力复业。
朱雁秋
朱雁秋(约1890—1934),回族。安徽寿县人。少时随伯父来安庆。早年入武备学堂学习,后在熊成基所在炮营任职。辛亥革命时加入同盟会,与于右任、李烈钧、柏文蔚有交往。民国初年,在柏文蔚部任旅长,安徽讨袁失败后,柏文蔚出走,朱雁秋遂逃往上海,结识安徽同乡王亚樵,利用青帮为掩护。
民国16年(1927),安徽省主席陈调元盘剥人民,引起安徽人民不满。朱雁秋在南京参加以王亚樵为首的驱陈暗杀活动,组织安徽旅京同乡会,刺杀陈调元的亲信、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迫使陈调元调离。18—19年间,由王亚樵推荐,任安徽沿河厘金局局长,中饱私囊,在安庆小东门石家塘一号(今安庆报社)盖了一幢别墅,名曰雁庐。
朱雁秋是安庆青帮“通”字辈首领,在安庆名声和势力较大。门徒遍及全城,甚至省府机关中、下层职员中都有。九一八事变后。在邹韬奋、沈钧儒、黄炎培等人的影响下,参加抗日爱国活动,组织安庆抗日后援会,参会者每人发一块写有“还我河山、敌忾同仇”的白字黑布臂章。因遭地方反动力量压制,未能开展活动。22年(1933),安徽省主席刘镇华为巩固其统治,着手打击地方敌对势力。朱雁秋在安庆创办《大同报》,常载一些进步言论,宣传抗日救国,贬斥时弊,揭露当权者隐私,触怒刘镇华。次年春,朱雁秋被扣“招纳匪徒,暗运枪支,贩卖毒品,图谋不轨,扰乱地方治安”的罪名遭杀害。
胡子穆
胡子穆(1892—1956),名国,字子穆,以字行。安庆人。7岁启蒙,就读于安庆清节堂育正小学,肄业于安徽高等学堂。后东渡日本求学。民国6年(1917)3月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博物系毕业。同年归国。旋任直隶省立保定农业专门学校教授,7年任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教授。11年任安徽省电政监督兼电报局局长,旋调芜湖税捐局任局长(未到职)。12年8月由芜湖奔丧回里,先后任教安徽省立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学校、圣保罗中学、怀宁中学等,还曾任怀宁县参议员和县戡乱委员。14年,应友人之邀,出任山东省泰安烟酒局局长。因不懂办税,亦无心混迹于官场,一年后辞职返宜。
17年(1928),省立安徽大学创办,他任生物系教授兼总务长,主持兴建主体教学楼“红楼”。在从事教学的同时,经家族推举,始继承乃叔胡承之担任胡玉美酱园经理。他基于“实业救国”思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发展酱园生产,先后安装制罐机、柴油机、剪铁机、装罐机等设备。还在安庆首先兴办人造冰厂,增设省内外推销机构,形成一个综合企业。23年,任省科学馆馆长,在馆内创设动物园、动植物标本室、理化生物实验室,建立全省第一个广播电台。同年其所经营的酱园蚕豆剥壳机试制成功,又在美国订购动力机。在经营中注重产品质量,重视新产品的开发。除蚕豆辣酱外,还生产玫瑰腐乳、桂花生姜、虾子腐乳等。选派族人胡衡一、胡庆蕃去上海梅林食品厂学习化学酱油制作工艺,回宜后积极试制,在省科学馆帮助下,终于获得成功。产品远销上海、南京及南洋等地。安庆沦陷后,举家迁四川,酱园由此衰败。目睹安徽流亡川省的失学学生,深为感慨,毅然辞却武汉大学和云南大学的聘约,受安徽旅渝同乡会委托,在江津筹建国立九中,安置皖省入川师生。任筹委会委员、总务主任,承担了建校的具体工作,衣、食、住、行,不分巨细,事必躬亲。27年(1938)10月,学校正式开课,即辞去总务主任职,专心教学。
抗战胜利返宜,酱园几乎被毁殆尽。他四处筹款,同时办理私家存款业务,采用稍高利息及方便存户之法,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并亲自带人整修被毁机器、设备,恢复酱园经营。再次接受安徽大学生物学教授兼总务长之职,投入安大复校事务。教职员宿舍无着,四处联系租赁,让出自家住房,直至将教职员安置妥当。同时,利用其在安庆工商界的声望筹款,修缮学校房舍,购置教学用具。在安庆多所中等学校任教、兼课。从事生物教学数十年,讲课生动,极富吸引力。在菱湖内经营花园,大部分空闲时间都花在对生物的观察和研究上。他在教学中注重实地考察,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知识。有次,曾私人出资带领学生上九华山采集标本。36年(1947),国民党安徽省党部书记长范春阳电邀他出任省商会会长,并暗示其可当选国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一笑置之。至解放前夕,胡玉美酱园仅恢复胡玉美总店、高井头分店及罐头生产。当时,安庆经济萧条,失业工人众多,胡子穆在酱园经营稍有好转后,即将抗战前在酱园的老工人一律请回酱园工作。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安庆城。国民党政府命令安大迁校,胡子穆与单粹民教授等组织护校维持会,带领全校教职工一起阻止迁校。围城中,官商富户纷纷逃离安庆,也有人劝他快走。胡子穆劝说欲走之人:新四军也是中国人,是一家人,你们怕什么?围城中,城内商贾均担心金元券将成废纸,买货拒收,人民生活颇受影响。他倾酱园所有酱菜出售,收取金元券,以稳定市民生活。解放后,胡子穆将卖货所收金元券全部付之一炬。他被推选为市第二至第八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先后担任安庆红十字会会长、安徽大学校务委员、市城郊土改委员会副主席、市生产救灾委劝募部长、市折实公债劝销委副主任等职。调合肥工作后,安排妻子居住他处,将近圣街住房让与市委统战部办公。并将所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及古籍1.7万余册,老株白兰花140盆、珍贵盆景300余盆等无偿捐赠市政府有关部门。
1951年,胡玉美公司接受并完成援朝志愿军订货任务,胡子穆参加赴朝慰问团。
1952年8月,被推选为安徽省工商联合会筹委会副主任。省工商联成立,任专职副主任委员,主持会务工作。“三反”、“五反”中,号召工商业者接受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加工订货、统购包销,认真宣传贯彻工商业政策。1954年,在安徽省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中,他教育家人积极响应。胡玉美成为安庆市第一个实现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6月,担任安徽省轻工业局副局长、安徽省政协常委及中苏友协理事。次年因肝病在合肥去世。
丁老六
丁老六(1892—1968),名永泉,行六,人称丁老六,艺名丁玉兰。安庆郊区人(出生地原属怀宁广济圩丁家嘴)。家贫,仅读半年私塾。14岁参加黄梅调戏班学敲小锣。不久正式从艺,扮青衣、闺门旦。其嗓音圆亮,行腔流畅,吐字清晰,扮相俊美,能演各种旦行,以正旦见长。表演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真挚细腻,与程积善并称早期黄梅调旦行中的“南程北丁”,更有人誉之为“黄梅戏的梅兰芳”。
20年代初,闻黄梅调耆宿胡普伢念唱做俱佳,遂不顾年关,步行百余里拜访胡氏,以求艺道。民国15年(1926)秋,为实现老一代黄梅调艺人的夙愿,丁老六带戏班首进安庆,分散到居民院落暗地演出。年底,通过戏友于闹市租一场地演唱。仅数日,军警以“有伤风化”罪,将丁老六拘捕。法庭上,丁老六力辩所演为地方戏“皖剧”,始得开释,并继续演出。半年后,因不堪所谓“娱乐捐”之盘剥,折返乡间。时隔3年,丁老六同一班艺人二进安庆。此时其戏班已由半职业班子过渡为职业班社,取名新舞台。不久,军警以“花鼓淫戏”为由,敲竹杠,抓人,丁老六等被迫“具结”,方被放出。23年2月,率班赴沪演出。认真汲取平、越、扬、淮诸剧之长,移植一批剧目,为丰富和提高黄梅调艺术,进行一些探索与革新,是黄梅调发展成“怀腔”或“府调”(怀宁曾府、县同治。“怀腔”、“府调”即是以安庆方言、声腔和表演流派为主的黄梅调)的代表人物。在指导严凤英时说:我们黄梅调,不仅要安徽人听得懂,还要让下江人、北方人都能听懂。尤其是念白,不能太土,又不能失去原有韵味。所以要唱安庆官话,即安庆普通话。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上海,丁老六等一批艺人返乡,三进安庆,在皖钟大舞台演出。安庆沦陷,逃至乡间。初冬,与潘泽海等潜入城内,取寒衣,接家眷。因日伪军盘查严,不便出城,乃与王少舫所在的京剧班子在华林大戏院作“京黄同台”演出。未及一年,伪怀宁县署以查禁为由逼其上演所谓“日中亲善”的“文明戏”。丁老六等不甘凌辱,设计出逃。抗战胜利,丁老六等一批黄梅调艺人回到安庆演出。当时内战再起,民不聊生,观众日少,加上伤兵等横行霸道,打砸戏院,致难以演出。
安庆解放,丁老六第五次率班进城。1949年7月,以其为首在安庆建立第一个黄梅戏正式戏班,并在民众剧院演出。土地改革时,他在《仇深似海》剧中扮演农民孙世祥之母高氏,到市郊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53年4月,调至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8年调至安徽省艺术学校任教。
孙国玺
孙国玺(1892—1979),又名季鸿。原籍江西南昌,生于湖北宜昌。7岁就读私塾,于宜昌入基督教。后毕业于宜昌美华中学。民国元年(1912)8月,入安庆圣保罗中学读书。4年高中毕业后,赴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理科及医科。“五四”时,在上海投身于爱国运动。11年毕业,获理科学士及医科博士学位。同年10月,来安庆美国教会开办的同仁医院任医师。孙国玺认为,“医学是一门极为深奥、广博的科学。因为‘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作为一名医生,就必须有高超的技术。”据此信念,于19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专修热带病理学和公共卫生学,并被接纳为英国皇家热带病理学会会员。两年后回国,任同仁医院院长。安庆沦陷时,去重庆行医。胜利后,在芜湖任联合国救济总署安徽分署卫生组组长。36年(1947)冬,继续任同仁医院院长。他以“仁爱救人,赤诚济世”为行医准则。解放前医药费昂贵,他总是尽力降低医院收费价格。为此,与该院开办者美国人戴世煌多次争执。凡经他看过病的患者,无不称之为“大好人”。
1949年4月,积极组织医治解放军渡江作战伤员200多人,使之康复出院。同时,还主动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同仁医院实行接管。并亲往合肥,与皖北军区后勤部联系,将药品、器械等大量物资全部移交。同仁医院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陆军医院,1954年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六医院,他均担任院长。孙国玺对内、外科和热带病理学、公共卫生学均有较深的造诣,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多次举办学术讲座。撰有《二百例骨折研究》一书及《早期割治发炎的包皮过长症》等论文。历任中华医学会安庆分会筹委会主任委员、理事长,安庆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委员会委员,被军委总后勤部定为卫生技术特级,后改为一等一级,并于1956年出席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代表大会。曾当选为安庆市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等。1979年在一一六医院去世。
吴健生
吴健生(1893—1968),字宗屏。祖籍安徽太平谭家桥村,生于安庆。
民国5年(1916),毕业于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原北洋医学堂)四年制医科。嗣在蚌埠任安武军总医院医官、济南边防军二师炮团军医长、东三省防疫处医师。8年1月回安庆,创办安徽医学专门学校,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次年,在城内钱牌楼创办健生医院。后任旌(德)泾(县)太(平)禁烟局局长、安徽省施医所主任、安徽省戒烟医院院长。抗战爆发后,在湖南长沙任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六十九后方医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回安庆复办健生医院。
吴健生长于内科、儿科,尤以医治性病及新法戒烟驰名全省。解放前,研用自然血清戒烟,使吸毒者能在一周左右断瘾,以此法治愈千余人。此外,又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性病,挽救患者生命。撰有性病预防专论及大量医药论著。当创办安徽医学专门学校受阻后,遂以自办医院为基地,举办多期医学讲习班,招收学员,边学习,边实践。其健生医院护理人员,均由自己培养。经多年经营,该院发展为有门诊内、外两科,病床26张、医护人员20多人的一所影响较大的私立医院,成为安徽省预防时疫委员会指定的省城防疫医院之一。民国14年(1925),安庆霍乱流行。该院编印散发大量防疫宣传材料,并参与抢救病人,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18年,桐城流行脑膜炎,吴健生率领10余名医务人员赴该县设临时医院,边收治病人,边下乡作预防注射,疫情随之缓解。
安庆解放时,吴键生停办私立医院,将房产及部分医疗器械和设备无偿赠给安庆卫生学校附属医院,供学生实习。与此同时,他积极投身公办医疗和医学教育事业。并利用自己在安庆医界的影响,动员同仁与自己一起效力于卫校附院。该院后改为安庆市人民医院(今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健生为初创者之一。抗美援朝期间,他协助市政府组织医疗队赴朝,救护志愿军战士。历任安庆医师公会理事长、安庆市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安庆市人大代表、中苏友好协会安庆分会副总干事。
沈世芳
沈世芳(1893—1972),字兰渠。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城市平民家庭。民国6年(1917)毕业于天津直隶工业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历任安徽省凤阳省立第四中学和第五师范学校、合肥省立第二中学和第六女子中学、省立安庆高级中学化学教师。安庆沦陷期间先后在流波石童安徽省立第一临时中学、湖南永绥国立第八中学高中二校任教。胜利后,复任安庆高级中学教师。36年(1947)任淮南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教学认真,循循善诱,深得学生好评。
解放后,仍任教于安庆高级中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安庆科学研究所所长。曾当选为安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安庆市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安庆市首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操球
操球(1894—1931),原名建球,化名汤省三、苏省三、闫忠信。怀宁万福桥(今万桥乡万福村)孙家冲人。7岁入私塾读书,14岁辍学。后到高河埠徐同春中药店学徒,继为顺和祥、福和杂货店店员。民国8年(1919)10月,考进安庆造币厂,当翻砂工。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和工友一道,揭露厂方克扣工资的内幕,并在全城大街小巷张贴和散发传单,终使厂长吴藩声名狼藉,引咎辞职。
10年(1921)6月,安庆发生六二运动和反对倪道烺贿选省议员、李兆珍出任安徽省长的斗争。他和工友一道,参加罢工罢市,声援被害学生姜高琦等人。以安徽澄清选举办事处代表身份,具体领导了怀宁县反贿选斗争。在法庭上,以事实、义正词严地揭露劣绅吴厚卿等18人联名作弊、贿选省议员的行径。经全省各界共同抵制,终使贿选的安徽省第三届议会无效,李兆珍也被逐出安庆。14年(1925)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3月,北伐军到达安庆,任国民党(左派)省、市党部领导下的工人纠察队长,担负社会秩序纠察任务。三二三事件后,先在市济难会负责救援事务,继而奉中共怀宁中心县委指示,于安庆西门外女儿桥以开设吴义顺杂货店为掩护,担负党的地下交通站工作。17年春,奉中共怀宁中心县委指示,回到高河埠,从事建党和农民运动。利用操氏宗祠,开办私塾,免费招收贫苦儿童入学,学习文化知识。联络进步青年,创办文学研究会,学时事、政治,发动农民组织农民自救会,实行抗租、抗息。到18年底,在高河农民中发展党员37人,创建8个党支部和中共高河区委,任区委书记。农民自救会会员也发展到千余人。商会会长操锦文报告省长陈调元,惊呼“高河操姓,人有三千,共产党员有八百。”19年4月,他任总指挥,发动和领导高河千余名农民暴动,阻粮出境,开仓分粮。事后率领部分暴动骨干到潜山,参加王效亭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任十二军三十四师第五游击队指挥、独立二师三团团长等职。6月,随部参加攻打潜山县城的战斗。失利后,转战于霍山、六安等地。9月,回安庆,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奔走于桐、怀、潜各地。20年1月底,共青团皖北特委负责人高翔叛变。2月初,进城前往郭家桥24号党的地下交通站联络时,被特务发现,经搏斗后力尽被捕。在庭审中,面对民政厅长刘复,历数国民党当局的罪行,严词质问为何无辜拘捕农友,使刘复又气又恨,匆匆退庭。2月8日,被杀害于安庆北门外。
周新民
周新民(1897—1979),原名周骏,别名振飞、正非,化名姜子贤、吴刁明。安徽庐江县人。
民国7年(1918)秋,入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专攻法学。8年5月,和童汉章、宋伟年等率先倡议在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召开安庆各校代表会议,倡导成立全省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安庆学生团等。被学生代表推举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学生团7位代表之一。后当选为省学联会副会长。与王步文、方乐周、余大化、汤志先等人发动、领导安庆各校学生,奋起响应五四运动。先后组织2000多学生集会游行、发通电、散传单,在安庆南门外迎宾馆设立国货检查所,在倒扒狮设国货贩卖部,成立街头宣传队,抵制日货。主持焚烧日货现场大会,在怀宁县学宫开办义务小学,领导、创办《教育良民报》等。冬,与童汉章、宋伟年等人发起驱逐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张鼎丞的学潮。次年秋,又发动全校师生罢课罢教40余日,驱逐校长丁述明,迫使省教育厅改任光明甫为校长。在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易长风潮影响下,安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合肥第六师范学校相继发生驱逐校长风潮,改由进步的教育家刘希平、李光炯等接长学校,各校风气为之一新。10年4月,出席由蔡晓舟等在安庆菱湖主持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成立会议。6月2日,参与领导为争取安徽教育基金独立、反对倪道烺侵吞教育经费而向省议会请愿斗争。六二惨案后,和省学联骨干一道,参与领导了六二惨案后援会、安徽各公团澄清选举办事处、安徽公民拒李大会,展开反军阀斗争。联合全省各界,推翻贿选的第三届省议会、驱逐省长李兆珍,取得六二运动的胜利。11年4月,与舒传贤等人在安庆发起成立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其他9人同为学生运动委员会会员。年底,从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即与舒传贤、储应时等人东渡日本,入东京明治大学研究院,继续攻读法学。
13年(1924)冬,从日本回到法专,任民法教员兼学监。14年冬,在安庆筹建国民党(左派)市党部,有党员320余人,下建有4个区党部,11个区分部。次年7月,陪同安徽宣慰使、国民党(左派)临时省党部妇女部长常恒芳赴太湖县,成功地策动广西马济部团长陈雷起义,响应北伐。1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2月,从武汉返回安庆,复建国民党(左派)市党部。3月22日晚,在国民党(左派)省市党部欢迎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宴会上,针对蒋介石即席讲话中一再要求同右派和军阀陈调元合作之事,愤而即席发言,质问蒋介石“为什么要分共?”严正地答复蒋介石说:“我们不能同流氓政客同流合污……绝不与军阀妥协!”蒋介石当场气得脸变颜色而拂袖退席。三二三事件后,党组织指定他与舒传贤、葛文宗、童汉章等留守安庆,继续护党反蒋。一个月中,筹措7000余银元,帮助滞留在安庆的国民党(左派)省、市党部及各左派群众团体中400余名工作人员渡过难关,有计划地化整为零,转入地下,或撤至武汉。4月,遭国民党(右派)通缉而被迫离开安庆,转移到武汉。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政变,他和安徽党务干部学校部分人员以及省市党部其他领导成员又返回安庆,出任中共怀宁临委与怀宁中心县委委员。与书记王步文等人在安庆城乡各地召集党的秘密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举办农民讲习班,恢复改建各地党的基层组织。
18年(1929)春离开安庆,前往河北训政学院任民法通论教员。此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并在河北训政学院、上海法政学院、复旦大学等院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安徽省动员委员会组织副部长兼总干事。3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时名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署秘书长、沈阳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及法案委员会委员。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国家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主要著作有《民法概论》、《物权》、《债权》、《民事诉讼法》、《亲属继承》等。
葛冰如
葛冰如(1897—1984),名世洁,笔名凌寒。女。怀宁县葛家湾(今黄龙乡小畈村)人。江苏高邮女子师范学校肄业。与在陆军任职的高邮丁鸿习结婚。21岁丈夫亡故,遗子丁甲,抚孤事母。23岁随母返安庆。历任安庆师范附小、安庆女子中学、桐城罗岭东南中学教师。民国27年(1938)春参加国民党二十六集团军妇女救亡工作团,随军入川。不久发现该军并非真心抗日,毅然离去,任教于成都天府中学。29年因母盼念,返回安徽。先后任教于省立霍山师范、桐城黄家铺省立第二临时中学、王家河私立东南中学、黄龙舌怀宁中学分校、怀宁卓湖中学。34年患病,饮食锐减,4个月仅食9斤口粮,仍坚持上课。35年在省立安庆高中任教。建国后任安庆女中、安庆二中教师。1962年退休。在安庆病逝。
工女红、知琴、善画,长于诗词,存有《凌寒阁吟草》。《安徽名媛诗词征略》收录她的诗3首。
王绍虞
王绍虞(1897—1928),化名少渔、李静卿。安徽六安顺和集人。幼读私塾。民国7年(1918),入新安集县立第五高等小学读书。10年6月,王绍虞到安庆求学。时各中学考期已过,只好在省教育会办的补习学校就读。继而考入皖江体育专科学校,并参与反对军阀操纵的省三届议员贿选、驱逐李兆珍为安徽省长的斗争。12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3年,在六安参加六安青年励进会。回校后,被中共上海大学支部接收为党员。次年受派遣回六安,从事建党工作,任中共六安特别支部书记。15年,赴广东参加农民运动。不久到汉口,担任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处常务委员。16年3月,他从汉口随北伐军返回安庆后,主持组建安庆市总工会,担任工会委员长。这期间组建全市第一个工人纠察队和3个区队,担任查街、机关值勤等工作,维护全市社会秩序;创办安徽第一份工人报刊《安徽工人导报》;指导包括挑水业、鞋业、报业、厨业、船业、理发业、电业、印染业、绸布业等工会和商务印书馆印务工会、律师工会、店员总工会、招商局码头挑搬夫进出口工会、劳工联合会、测量协会、实业协会、省会义务学校联合会等基层工会团体,会员发展到1.5万余人。此后,又参加由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主持的安徽省党务联席会,被推举为安徽社会运动委员会委员,负责全市工运训练班筹备委员会等项工作。在安庆三二三事件中,领导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同国民党(右派)省党部控制的鲁班阁工会及参与事件的流氓、打手展开斗争,使工友们伤亡减少到最低限度。同年4月,国民党(右派)省、市党部实行“清党”,迫害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他通知市总工会工人纠察队副大队长赵耀华等人安全转至武汉。8月,他随中共安徽省临委机关从武汉东迁芜湖。以后,化名在芜湖省济难总会担任领导工作。17年1月,在芜湖外出执行任务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拘捕押来安庆囚禁。4月,国民党安徽省当局认定他是“安徽共产党首领”,以“危害党国”、“为害至巨”的罪名杀害于安庆小东门外。
王步文
王步文(1898—1931),字伟模,化名王自平、朱华、王华。潜山资福寺(今属岳西县斯桥乡)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私塾。民国4年(1915)春,求学于革命党人刘若愚兴办之刘氏族学(后改为粹新小学)。6年与王效亭等在粹新小学学生中组织乐群会。秋,领导学生反对学校增收学杂费,被开除。
7年(1918),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8年,在《中国今日之大病安在》的作文中提出:“政治不良,从而革新之;社会不良,从而改造之”和“收回民权,发扬民权,推倒军阀”的主张。同年5月8日,安庆学生声援五四运动,他带领学生游行、演讲,动员民众奋起抗争。5月10日,安庆学生上街游行,他与方乐周等7人代表各校学生,向省长请愿,要求以安徽省名义电请北京政府:誓保青岛,释放被捕学生。最终迫使省长吕调元致电北京政府。同时,积极参与组织安徽学生团,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当选为省学生联合会委员。6月,带领学生查禁日货,并带头将自己所用的日货全部烧毁。为阻止日货流通,将各校派出的学生检查员分为4队,轮流值班,日夜查检江岸码头进港货物,向商民宣传抵制日货道理。在安庆黄花操场举行的焚毁日货大会上慷慨陈词,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还协同蔡晓舟在安庆创办《黎明》周报、《安庆学生》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反对旧礼教、废除封建等级制度。8月,先后开办工农夜校、工商夜校、义务小学,向工人、店员、城市贫民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9年,同余大化等在省立一师宿舍内开办秘密图书室,购买《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浅说》、《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同年9月,转入六邑联立中学读书。
10年(1921)4月,参加蔡晓舟召集的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成立会议。6月,协同方乐周等组织安庆学生为要求增加教育经费,举行游行示威。六二惨案发生后,四处奔走,呼吁严惩凶手。纪念六二烈士的血衣亭落成后,题写“醒皖第一声”横匾。秋,李兆珍贿买省长一职,引起安徽各界一致反对。被推选为筹划拒李运动的学生领导。将学生组成纠察队、义勇团,遍布安庆江岸,日夜巡视,阻李登岸。李兆珍化装偷入城后,又组织学生包围省长公署,迫使其离宜。11年3月,芜湖黄包车工人举行全行业罢工。以省学联代表身份,赶往芜湖,协同薛卓汉领导这场斗争。12年10月,再次加入团组织。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组织安庆学生反对曹锟贿选,动员各界举行声讨大会,并率领学生捣毁议员何雯、张伯衍的住宅,遭到当局通缉,被迫离宜。13年,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继续领导逃亡上海的安庆学生,恢复《黎明周报》,并以此为阵地,与反动军阀进行斗争。冬,回到安庆,即登报联络原安徽省学生联合会逃亡学生回宜,恢复并改组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任副主任委员。是年12月,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同时,发展部分国民党党员,帮助建立国民党在安庆的基层组织。
14年(1925),被派往日本留学,与童长荣等组织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任特支常委。并以国民党员身份联络国民党进步人士组成东京支部。次年10月,代表国民党驻日支部回国出席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各省区代表联席会议。
16年(1927)2月奉调回国。5月,任中共安徽省临委组织、宣传委员。9月,任皖中特派员,驻安庆。往返于安庆、潜山、岳西等地,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的面目,整顿组织,清除变节分子,发展积极分子入党。并根据中共安徽省临委10月25日第二次执委会决议,在安庆建立中共怀宁县临委,任临委书记,指导安庆、潜山、桐城、庐江等县党的工作。17年3月,任中共安徽省临委委员,分管组织。次年3月,任中央巡视员,到桐城、庐江、六安等地贯彻党的六大精神。9月,调上海党中央干训所学习。结业后,任训练所主任。在此期间,编辑《社会运动辞典》(19年由上海明日书店出版发行)。19年7月,任中共中央巡视员。10月,受中央委派再次来安徽筹建省委。20年2月省委成立,历任省委代理书记兼组织和宣传部长、省委书记。4月6日,因叛徒出卖,在芜湖柳春园主持省委会议时不幸被捕。19日押解安庆饮马塘监狱。陈调元组成特别法庭,对王步文先行收买。收买不成,继以酷刑,虽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得悉同期被捕之林凌生有开释希望,即悄悄托其带信向中央报告叛徒情况及安庆狱中同志处境。就义前致信其妻方启坤:“我为革命而死,你不要悲哀,不要难过,应抚养爱生,以继予志。”5月31日,在安庆北门外就义。
薛卓汉
薛卓汉(1898—1931),字云长。祖籍安徽寿县,生于安庆。清宣统三年(1911)入怀宁县立小学堂读书。民国2年(1913)随家迁居上海,后回迁原籍。继续求学于寿县县立小学,毕业后考入旅沪安徽中学。其叔薛子祥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从事民主革命运动。幼时受其叔民主思想熏陶,立志振兴中华。除勤奋读书外,还练拳习武。
8年(1919),转入芜湖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五四运动中,被选为芜湖各界对日外交后援会委员。10年6月,安庆爆发六二运动,6月3日,他带领芜湖学生代表赶来安庆,持姜高琦血衣,高喊“打倒军阀马联甲”等口号,在安庆街头示威游行,沿途演说,散发传单。安徽省学生联合会增选其为省学联领导成员。11年3月,得悉芜湖警察局增加牌照捐、车主增加车租之情况,在省学联支持下,身着工装,深入工人群众中,组织工人罢工,很快波及成衣、制纸、纱厂等行业,罢工取得胜利。冬,经安徽公立职业学校教师余天觉、王垣甫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年秋,进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暑假回寿县,对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向农民宣传马列主义。同年12月,在寿县建立安徽较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
14年(1925),受陈独秀派遣,与徐梦秋一同来安庆恢复党团组织。5月,建立共青团安庆特支。并将在安庆活动的共产党员组织起来,在学生中进行宣传、鼓动。6月2日,参与组织安庆学生举行六二纪念日的游行示威和姜、周烈士墓落成典礼。还指导高中、一师团组织建立星社、曦社、中山学说研究会等团体。他和安庆团组织还发动、串联各界召开千人市民大会,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登台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号召民众团结一致,开展反帝爱国斗争。并参加五卅惨案后援会,建议将开孙中山追悼会的款项汇沪接济罢工工人。会后,组织游行,散发传单等。9月,受党组织派遣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返回安庆,参与组建国民党(左派)安庆市党部和安徽临时省党部。15年春,临时省党部成立,任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长,积极向安徽农民介绍海陆丰农运经验,鼓励同志将农民大众组织起来,同工人团结一致,夺取革命的胜利。16年3月,准备召开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寿县代表,积极参与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主持安徽省农民协会筹备处工作。他日夜筹划,指派工作人员深入安庆附近集贤关、海口洲、广济圩等地,进行农村社会调查,成立农民协会小组,发动打倒土豪劣绅和减租减息。及时总结斗争中出现的问题,由夏爱生(夏澍)写信向毛泽东请示解决办法。在薛卓汉和安徽农协筹委会的领导下,安庆的农运蓬勃发展。三二三事件中,省农协筹委会被捣毁,他被打成重伤,仍坚持布置由公开转入地下的工作,处理好善后事宜后,才离开安庆。
17年(1928)3月,任中共寿县县委组织委员。次年,被选为共青团寿县县委书记。19年底,进入苏区,任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与张国焘意见不合。次年底,被张国焘等人以“肃反”为由杀害。1951年10月,皖北行署追认他为烈士。
马云腾
马云腾(1898—1951),原名千里,又名良,化名马文金。祖籍安徽寿县,生于六安。民国12年(1923)考入黄埔军校,北伐时任补给第八团副官,后在国民革命军四十五师任职。20年(1931)任南京市救济院游民所主任。同年,经安庆天主教堂副主教西班牙人安徽德介绍来安庆,在崇文中学当庶务员。他谙练世故,颇受教堂西班牙籍神甫的欢心,被选进教堂为“当家先生”,总揽人、财、物等权,成为以传教为名欺压中国人民的西班牙人主教梅耿光一伙的帮凶。26年6月加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属组织。
安庆沦陷前夕,披着宗教外衣,利用红十字会,组织“难民区”、“收容所”,并进行亲日宣传。日本侵略军占领安庆后,通过安庆天主教堂梅耿光一伙的帮助,由马云腾出面与汪笃斋等人组织安庆维持会。汪笃斋为会长,马云腾任总务处处长。日军利用“维持会”招安顺民,维持秩序,恢复市场,筹办给养,摊派劳工,镇压人民。他在“维持会”期间,频繁进出于日军司令部、宪兵队、特务机关,且以能言会道、办事干练深得日军安庆特务机关赏识。28年2月,在日本特务机关的扶持下就任伪怀宁政府县知事。29年3月县知事改称县长,仍由其担任,至32年10月卸职。他还曾任伪怀宁县保安中队长及中日文化协会安庆分会理事长,伪安徽省政府安庆办事处处长、第九联防区办事处主任,伪国民党怀宁县党部执委会主任委员,伪怀宁县三青团指导部主任,伪贵池县党部登记委员会主任等。任伪职期间,忠实地推行汪精卫的卖国政策,从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日军的侵略战争,镇压抗日活动。利用掌握的《安庆新报》,宣传“中日亲善”、“大东亚共存共荣”、“和平反共建国”等,为日本侵华辩解,歌功颂德,为汪伪卖国行径粉饰。他利用控制下的伪警察局,配合日本宪兵队中人称“四大金刚”的潘杰三、王芳启、萧贞旺、曹文华等一伙汉奸、特务,在安庆外围一带对新四军游击队、抗日民主人士进行疯狂的搜捕和清剿,许多爱国者和无辜的老百姓被当作“形迹可疑”的“中国兵”送交日特机关惨遭杀害。有一天晚上,就杀害9个农民。同时,还利用控制下的工程队配合日军强拆大批民房,协助安庆天主教堂贱价购买大量房产、地产,使安庆近五分之二的房屋受到破坏,造成1.6万多人栖息街头。由于他死心踏地充当汉奸,得到日军和汪伪政权的奖赏。28年(1939)日军赏其轿车一辆,并派他赴日“观光”、“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汉奸罪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梅耿光等人依仗特权,买通关系,使其获得假释。
1949年安庆解放后,协助梅耿光等人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活动,组织教徒10余人,历时半年,将安庆天主堂内所有地契、房契全部抄写复制,拍成照片,装满24箱运往西班牙。1951年,梅耿光被驱逐出境,马云腾被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舒传贤
舒传贤(1899—1931),字揖唐,又名公甫,化名夏维宁。安徽霍山县舒家庙人。
民国8年(1919)春在安庆入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即投身于五四运动。9年秋,省学生联合会改选后,担任会长,主持省学联日常工作。10年4月参与由蔡晓舟、刘著良在安庆菱湖公园主持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地方组织成立会议。11年春,与周新民发起成立安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下设的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长。在此期间,参与组织和领导省学联反对军阀侵吞教育经费、争取教育基金独立,反对省第三届议员贿选、驱逐贿任省长李兆珍,抵制、查禁日货,反对“六角米照捐”和食盐加税等斗争。是年秋与周新民、宋伟年等人官费赴日本留学,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留学生东京特支书记、留日学生总会交际部长。15年3月,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一说民国13年即1924年入党)。4月,自北京返回安庆,参与同国民党(右派)省党部及其控制下的工、青、妇等组织的斗争。次年3月,主持筹建省总工会,并担任工会委员长。短时间内,指导省、市总工会在安庆各行各业工人中建立起基层工会50多个,选派工会骨干指导青阳、宿松、芜湖、六安、烈山煤矿等地建立工会组织,全省入会会员达8万多人。不久,发生三二三事件。省、市总工会的多数成员随国民党(左派)省、市党部转移到武汉,他奉命留守安庆,和周新民等人一道,主办善后诸事。4月,被迫转移到武汉,在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向与会代表揭露安庆三二三事件真相。6月,出席武汉全国第四次劳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7月,出任中共安徽省临委工委会书记。秋,根据省临委关于恢复党的组织,发展工人、农民运动,组织武装暴动等部署,奉命回到家乡霍山县,负责领导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寿县、合肥6县党的工作,创建皖西苏区。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20年冬,被张国焘等人以“肃反”为由,秘密杀害于皖西北。
戴文秀
戴文秀(1899—1974),字定尘,号述学。安庆市人(出生地今属肖坑乡刘纪村)。
2岁丧父,随母入安庆城内清节堂。稍长,就读诗书。民国6年(1917)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0年6月2日,他被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推举为全校12名学生代表之一,紧急赴省议会请愿,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副议长赵继椿当即指使议会卫队大打出手,戴文秀首当其冲,当场被打致重伤而入同仁医院救治。继而,全城各校学生蜂涌至省议会声援,军阀倪道烺指令军警镇压,学生受重伤50余人,轻伤205人,酿成六二惨案。后考取官费留日生,入东京帝国大学。15年后,他积极参与同国民党右派的一系列斗争,因此遭通缉。18年,方振武主皖,经孙养癯、史恕卿、江彤侯、程天放等人倡议,为纪念六二惨案中献身的姜高琦、周肇基两烈士,鼓励后进,创立高琦小学。时任教育厅长程天放嘱戴文秀筹办建校事宜。为此,他拟定计划,选定校址,四处奔走,购办物资,聘请教员,招收新生等,使学校按预定日期建成开学。初有教职员9人,学生100人。经省政府会议定名省立高琦小学,并委任他为首任校长。抗日战争中,任湘西第九抗日服务团编辑室主任。37年2月复任高琦小学校长。
解放后,任安徽怀远、临淮关、六安等地革命残废军人荣誉学校教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兼驻安庆小组组长,并曾当选为安庆市人民代表、安徽省政协委员。
撰有《中国历代诗歌丛谈》、《笑话选》、《湘西乡土调查汇编》等。
吴天铎
吴天铎(1899—1988),谱名福鸿,号,晚号一粟。祖籍怀宁石镜,清嘉庆年间迁居安庆,生于望江。父紫卿,武举人,任巡江千总。肄业于安庆私立江淮大学,以贫辍学。性豪放,广交游,善言辞,熟悉方言十余种,每吟诵李杜诗句,行人为之驻足。
初经商,开大盛绸庄,继经营庆云银楼、福盛昶皮裘店和彰德布店。乐善好施,常解囊资助乡里。历任怀宁县印花税局局长、省地方银行信贷员、省总商会理事、绸布业公会常务理事。“五四”时与徐中舒等人参加十人团。民国20年(1931)大水,乘船赈济灾民。抗日战争初,率商界反对日货。某商贿赂其3000银元,愤而将全数捐给安庆救生局,并公诸报端,但遭诬陷入狱。安庆沦陷,流亡湘黔。先后供职于五卅中学、黔北商行及西南经济农场。抗战胜利后返里,从事慈善事业。为反对省主席李品仙侵吞救生局田地财产,拍案怒斥贪官污吏,遭通缉。
解放后曾任安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市政协特邀委员。
杨溥泉
杨溥泉(1900—1927),原名本祖,又名文渊,号宗尧。安徽六安(今六安市)戚家桥人。
9岁入私塾,后从六安名儒张侍臣读书,成为张氏门下高足。民国5年(1916)设馆授徒。9年秋,在士绅鲍昴千资助下,与同乡许继慎、熊受暄等同入安庆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土木工程科学习。先后参加支持省学联驱逐教育会长刘道章、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师生驱逐校长丁述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生驱逐校长赵继椿的学潮。与舒传贤、许继慎等发动和带领中等学校学生到省署请愿,举行游行、宣传,声讨日本军队进犯珲春的罪行。10年春,两次参加蔡晓舟、刘著良召集的安庆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备大会。5月,参加要求省议会取消“八分米厘案”全省学生请愿活动。6月2日,参加到省议会要求追加教育经费的请愿活动。六二惨案发生的第二天,他被增补为省学联代表。此后,参与领导六二惨案后援会、全皖公民拒李大会的工作和反对贿选第三届省议会等斗争。是年秋,省学联改选后,实行委员制,和王步文、许继慎等当选为委员。先后领导和参与反对马联甲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声讨马联甲游行示威以及“废督裁兵”等斗争。12年4月,在安庆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6月,青年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当选为候补委员,并被推派与柯庆施一起负责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0月,青年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改选,被选为委员长。是年,参与领导安庆二七惨案后援会,声援二七大罢工中惨遭杀害的工友及家属;参加学生外交后援会、国民外交后援会,抵制日货;参与领导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率领同学一举捣毁“猪仔议员”何雯、张伯衍的住宅;组织学生罢课,声援职员至省署索薪等。13年4月,和许继慎等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在此期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5月,报考黄埔军校。历任国民革命军教导一团排长、连党代表、黄埔军校政治部组织科科员、汕头工人纠察大队队长、东征军副团长等职。16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9月在广东潮州率部同地主民团作战中牺牲。1957年六安县人民政府追认为烈士。
舒德进
舒德进(1900—1979),字畹荪。女。安庆人。幼读家塾,聪颖敏慧。稍长,随父亲鸿贻北上,入北京国立女子师范学校。民国6年(1917)毕业,任北京公立第一女子中学国文教员。同年,与胡子穆成婚。7年2月,随父返里。次年2月,任教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8月,被聘为安徽省立女子模范小学校长。“五四”时期,参加安庆知识妇女秘密组织女子爱国社(社址设于安庆女师),宣传男女平等,反对蓄婢纳妾,因遭军阀敌视,该社被迫解散。14年(1925)6月,在安庆人民声援上海五卅惨案斗争中,她亲率学校师生上街演讲宣传、义演募捐。大革命失败后,她对校内学生的进步活动从不干预。17年4月,任安徽省妇女协会主任委员、理事长。同年调任安庆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带去一批女生插班,在安庆开创男女同校的先例。在教学中,奉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深入社会,尽力推广“艺友制”等,实行新法教学。并聘庐隐、苏梅等知名人士任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其主持的中心实验小学和实验二小,向以师资设备完善、学生品学兼优而蜚声于省会。平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在实验二小,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书于校园墙上,提醒学生时刻不忘国耻。20年4月,以安徽妇女代表的身份列席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国民会议。之后,与其他非党代表一起集体加入中国国民党。8月调至阜阳,任安徽省立第五女子中学校长。次年12月,因于返安庆途中险遭匪劫而辞职。
抗战爆发后,在安庆组织抗日歌咏队,排演抗日活报剧,演唱抗日歌曲。为募捐抗日,率子女在皖钟大舞台举行义演,自己主演剧中角色。安庆沦陷前夕,合家流亡入川。在重庆,先后任战区教师第三服务团登记处干事、股长、分团长等。后筹办江津县綦江女中。复任重庆战时儿童保育院股长。抗战胜利,回到安庆。被推为怀宁县妇协理事长。
为人轻财好义,热心公益活动。解放前,常捐出家中钱财,添置教具。对于贫寒而勤奋好学的学生,更是关怀帮助,曾说:“我一生别无它求,但有几个得意学生足矣!”此外,每值酷暑,均与家人在门前施茶,寒冬常散赈米,为无力求医者送药。
解放前夕,城内居民供应短缺,她支持家人,将家族酱园的酱菜等大量投放市场,换回人所不收的金元券。解放后,她与丈夫又将家中房产、文物等无偿捐献国家。
1951年4月,任安庆市集贤区关岳大组抗美援朝分会副主席,并再次率子女和亲友在胜利剧院义演3天,募集资金,支援志愿军。11月,报名参加皖北土改工作队。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6年3月,出席全国工商业者家属代表会议,任安徽代表团团长和大会执行主席,受到毛泽东、邓颖超等的接见。其后,邓颖超推荐她任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副主任。1957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同时,先后担任民革安庆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徽省妇女联合会常委和副主任、安徽省工商联合会常委、民革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并恢复名誉。
懒悟
懒悟(1901—1969),号晓悟。因其性格旷达,生活懒散,不修边幅,食肉吸烟,懒于礼佛参禅,咸称其为“懒和尚”。后遂更号懒悟。晚年又号莽张僧、泪僧。河南潢川县人。少家贫,13岁于潢川远铎庵出家。民国12年(1923)受具足戒于汉阳归元寺,师事国画大师林凤眠等,研习绘画。20年,拟游西南诸胜迹,溯江经安庆,为迎江寺住持竺庵挽留,以“西堂”待之。乃挂单,潜心书画,凡7载。安庆沦陷后,避乱于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几经辗转,于36年(1947)夏重返安庆,任怀宁县佛教协会会长兼太平寺住持。未几,再住迎江寺,直至解放初期。1956年,应安徽省委统战部邀请,住持合肥明教寺。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安徽省文史馆员、安徽省书画家协会理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逐居合肥城南油坊巷月潭庵,于该庵圆寂。1981年移骨塔于九华山天台峰下。
懒悟在安庆16年,其间多悉心于丹青,兼以诗、书自娱,以山水画作见长。其所作山水平淡疏远,格调高古。初从“四王”入手,后效法“二石”,宗新安画派。其作画擅用羊毫,尤喜“白云”。作画时好吮笔,墨色丰富。其画大幅不多,长于册页,尤精小帧。作画从不洗砚,喜宿墨和水再研。
民国36年(1947),某友将师承“四王”的陈衍庶半幅作品请其补缀。画成,浑然一体。林散之诗谓:“云树年年别,交游淡更成。人间懒和尚,天外瘦书生。好纸何妨旧,颓笔更有情。平生任疏略,墨里悟空明。”
姜高琦
周肇基
姜高琦(1902—1921),字九溪。安徽英山(今湖北英山县)落令河人。民国9年(1920)由英山县立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设于安庆的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周肇基(1902—1922),字炳麟,安徽合肥人。幼时天资聪颖,学习勤奋。民国4年(1915)就读于安庆尚志高等小学。7年毕业,进入安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
10年(1921)6月2日,安庆各校学生代表为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在省议会门前请愿被殴打。省立一中学生最先得知消息,周肇基同浦世泽、曹觉生3人率领自发集合起来的100多学生赶往省议会。姜高琦闻知后,也随一师学生前往省议会支援学生代表。周肇基等率领同学到达省议会时,大门紧闭,遂即鼓动学生撞门,希图冲入议会,却被兵士刺伤,抓入省议会卫兵室拘押,幸法专校长光明甫赶到,怒斥马联甲屠杀青年学子,并据理力争,派人急送周肇基入同仁医院救治。经医师竭力抢救,外伤虽愈,胸腔淤血积聚肺部,伤重成疾。姜高琦冲在一师学生队前列,被持枪兵士刺伤,身中7刀,伤及肺腑、脑髓、胸、颈等处,伤势最重。送入同仁医院,虽经全力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7月2日去世。是日,安庆各校学生及各界代表赴同仁医院将姜高琦灵柩迎入黄花操场(公共体育场)。12日,各界代表1200多人向烈士致祭。31日,旅京皖人在安徽会馆召开姜高琦追悼大会。11月14日,安庆各界在黄花操场隆重召开姜高琦追悼大会。次日,举行隆重的殡葬仪式,许世英抚柩祭奠。为让世人凭吊,将烈士遗体葬于菱湖公园内,并在省议会后门建“姜高琦烈士殉难处”纪念碑。周肇基出院后,为便于治疗,其父于安庆西门租房居住。他回家后,时时呕血,虽经其妻黄家馥朝夕精心护理,但伤势未见好转。11年11月10日再次发作,吐血身亡。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吊唁。12月10日,各机关学校在西门外同善堂举行追悼大会,各界送有挽联挽幛,葬于菱湖姜高琦墓侧。
12年(1923)春,黄家馥痛夫,悲愤欲绝,几度寻死未果。13年,马联甲手下在诱逼姜高琦父母迁柩回里后,又逼黄家馥将周墓迁出菱湖。黄家馥严词拒绝,答复劝其迁墓者:“今者倪、马当道,附和者多。我一女子,势不能作何反抗。然欲借亡者以求苛得,此非人之事,亦我所不愿。”是年清明节前,往菱湖祭扫周肇基墓后,服毒自杀。
姜、周被害后,省教育会、商会、农会、报界公会、律师公会等十公团组成安徽六二惨案后援会,派员往北京大理院状告马联甲。由于安庆各界的努力,安徽当局被迫屈服,教育经费由70万元增至150余万元,然姜案代理人周子衡被收买,杀人罪魁马联甲未受到应有的惩罚。
14年(1925),省城部分进步人士在菱湖原地重修姜周二烈士墓。姜高琦“以其影片易葬”于墓区东边,周肇基、黄家馥二人合葬于墓区西边,另建血衣亭。后渐倾圮。1987年,安庆市人民政府在菱湖公园重修烈士墓及血衣亭。
柯庆施
柯庆施(1902—1965),又名敬史,学名尚惠,化名怪君、何乃康。安徽歙县人。民国9年(1920)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1年夏转为中共党员。12年受陈独秀派遣来安庆,任《新建设日报》编辑,组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同年12月,中共安庆支部成立,任书记。13年春离安庆赴沪。15年春,受中共中央指派,复来安庆,任国民党(左派)安徽临时省党部秘书长。同时利用在国民党省党部机关的工作条件,派人到各县开展工作,发展中共党组织和团组织。三二三事件后,再次离开安庆。16年5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在武汉成立,任书记。12月回上海。
建国后,历任南京市长、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杨兆成
杨兆成(1902—1926),原名自涛,别名了魔,化名杨照。怀宁东广村袁家冲(今月山镇新光村牌楼)人。家境贫寒,幼时依靠杨氏宗祠资助进入开智小学学习,品学兼优。
民国9年(1920)8月,在族叔支持下,考入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当时,省立一师由进步人士李光炯主持,并聚集有王步文、薛卓汉等一批进步学生,校内学生思想异常活跃。在王步文等人的影响下,追求新思想,参加王步文在一师学生宿舍中设立的秘密图书室活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六二运动和反对省三届议员贿选、驱逐省长李兆珍等一系列斗争。
13年(1924)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4年,协助薛卓汉、李竹声组建一师团支部,负责联络工作。组织中山学说研究会和曦社,引导学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还开办校役夜校,向工友宣传革命道理。在团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群众反帝运动,串联召集市民大会,参与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散发传单,宣传演讲。暑期回乡,仍不忘向群众宣传新思想,同时发展怀宁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同年秋,被选为共青团安庆特支书记。12月改任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负责领导安庆的团组织工作。遵照中共四大关于在国民党中开展工作的指示,杨兆成加入国民党,组织成立国民党一师区分部,任一师区分部书记。并协助筹建国民党安庆市党部。他以国民党区分部名义,兴办书报流通处、社会科学研究会等,销售《中国青年》、《政治生活》等进步书刊,宣传马列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同时,参与组织非基督教大同盟,领导反对日本出兵满洲的游行示威。
15年(1926)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共安庆特别支部书记兼共青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月12日,参与发动成立安庆反帝大同盟。2月7日,参加反帝大同盟召开的纪念二七惨案死难烈士追悼会。3月12日,参与召开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大会。3月26日,举行援助北京三一八惨案的市民大会。同时,参与改组并重建非基督教大同盟和安庆学联,召集五四纪念会等。3月中旬,杨定宇、刘著良等发起成立以反共为宗旨的安庆中华青年社,出版发行《青年之声》,配合军阀陈调元查办“赤化”的通令。杨兆成针锋相对,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学生开展“学生运动”、“国民运动”、“经济斗争”的训练,开办平民学校,设立书报阅览室,推销《共产主义ABC》、《响导》等进步书刊。委派党团骨干协助编辑国民党(左派)省党部周刊、法政学校校刊、安庆学联会刊等,组织并撰写文章,刊登于《寸铁》、《洪水》等进步刊物上,反对杨定宇等国家主义派。
15年(1926)7月,按照中共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分工,杨兆成将工作重点转入兵运方面。联络其在陈调元部之表弟,向其寄送进步书刊。其表弟不慎泄密,加之上海团中央联络点寄给杨照(杨兆成化名)收阅的进步书刊被邮检截获。安庆警务处受命“缉捕一师杨照”。8月25日,他从菱湖公园开完组织会议返校,被守候的两名便衣警察逮捕。次日押送蚌埠。杨兆成被捕后,坚贞不屈,受尽酷刑,始终未吐露组织机密。党组织多方营救未成。9月10日晚9时,陈调元出兵江西与北伐军对抗前,将其杀害于蚌埠小南山,誓师“祭旗”。
杨兆成是安徽省第一个被杀害的共产党员。16年(1927)9月,中共安徽省临委发表《安徽临委悼杨兆成同志》一文,赞誉他为“我们的战士”、“青年工作的指导者”。
汪孝伯
汪孝伯(1902—1963),谱名秀伯,字孝伯,以字行。安庆市郊区任店(原属怀宁)人。
出身于农民,兄弟姐妹6人,排行最末。自幼父母双亡,靠大哥、大嫂抚养长大。12岁入私塾,勤奋好学。民国5年(1916)因家境困难,弃学到大通同复祥粮行当学徒,3年出师,帮工2年。10年因粮行倒闭,解雇回家。同年秋又由族人介绍进安庆西门外恒祥和粮行帮工。20年该行老板病故,无人接替经营,汪孝伯以300元转让价购买行产,开始自立门户经营。由于笃守信义,不坑不骗,精打细算,经营一直保持平稳。27年(1938)前,资金在1000石米以上的数家粮行中,恒祥和占有一席之地。36年5月,安庆不法粮商勾结官僚囤积大米,造成市面粮荒,引起全市民愤,爆发五九米潮。而汪孝伯经营的恒祥和粮行仍继续营业,以抑米荒。
1950年成立安庆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委会,被推选为主任委员。1953年底,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时恒祥和停业。汪孝伯涉足商界37载,经营粮业多年,在同行中素负重望。同年市工商联成立,他连续当选为第一、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任职期间,积极参加各项爱国运动,协助党和政府宣传贯彻政策法令,推动私营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任民建安庆市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先后当选为安庆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委员和省工商联委员。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改正并恢复名誉。
陶文乾
陶文乾(1902—1969),江苏江都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父子箴早年在安庆行医。自幼受父熏陶,民国10年(1921)随父学医侍诊。先后在蚌埠、立煌(今金寨县)和怀宁县城(今安庆城区)开业行医。1956年在安庆市红十字分会诊疗所任中医师,后又调安庆地区医院、市中医院任中医内科医师、中医内科副主任。
陶文乾博览医书,勤研医理,常年手不释卷。诸如《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医著乃至历代名家著述,均悉心研习,写了大量的心得笔记,且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临床上不受方剂限制和约束,辩证论治,运用自如。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对风湿、痹症、崩漏、不孕等病症较有研究。在红十字分会诊所任医师期间,积极发掘祖国医药遗产,根据《本草纲目》草部和清毛世洪《济世养生集》有关莶草、臭梧桐浸水可治湿症的记载,研制出桐丸,主治筋骨疼、四肢麻痹及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达96%。全国有20余省的患者来函求医购药。桐丸经市第一制药厂批量生产,销往省内外、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1959年,在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新展览会上,被列为向国庆节献礼的5种优质中成药之一。陶文乾亦被推选出席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新经验交流大会,并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央卫生部发给的“医药卫生技术革新先锋”奖章、奖状等。
撰写临床病例和论文有《顽固性崩漏病案》、《辩证论治湿温病例》、《双枝汤专治风寒湿重筋骨病的研究》、《桐丸治疗内湿性疾患的初步观察—100例临床分析》等。
钱镇东
钱镇东(1902—1951),怀宁县洪镇人。民国34年(1945)起,先后任怀宁县商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民党怀宁县党部计划委员、怀宁县参议会参议长兼三民主义青年团怀宁分团筹备主任、怀宁县党团统一委员会委员。36年,怀宁县城(今安庆城区)爆发五九米潮,群众围住其在系马桩住宅并呼喊口号。次年兼任怀宁县戡乱建国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年1月,中国民主同盟皖中工作委员会派盟员倪学渊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桐城军分区副政委袁文波和敌工部部长茅于一具体部署下,开展对沿江一带国民党武装和怀宁县参议长钱镇东的策反工作。3月22日,怀宁县长曾愈逃走。24日,钱镇东接任怀宁县长。当时解放军从集贤关、海口州和广济圩三路包围安庆。4月21日夜,守城国民党军一七四师南逃。22日下午6时解放军二十八师发动总攻,激战至午夜12时,残敌部分被歼。钱镇东率怀宁县自卫团3个连投诚,集中在县政府待命。4月23日解放军进入安庆,即交出电台,接受改编,奉命出布告。县城秩序稳定,通水通电,市面安静。9月,钱镇东秘密组织“中国人民义勇军江北司令部”,自任司令。11月,安庆专署公安处、怀宁县公安局侦察破获该组织,逮捕4名骨干分子。1951年钱镇东被处决。
王金林
王金林(1903—1931),安徽广德县花鼓乡黄金坝人。民国10年(1921),在安庆入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学习,毕业后返回家乡广德任小学教师。16年3月加入国民党。次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教师、国民党(左派)广德县党部农民部长、中共安徽大学支部书记、共青团怀宁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小学校长、化古塘农会主席、中共广德县委委员、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等。
17年(1928)4月,考入安徽大学预科。8月,转入文法学院政治系。与刘树德、刘丹、陈处泰等人在校内秘密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文艺社等。11月,因省立第一女子中学为举办建校28周年“校庆恳亲会”,引发起学潮。奉中共怀宁县委指示,组织10名学生代表分赴安庆各中学联络,召集各校代表会议,列出女中校长程勉10条罪状,向省教育厅请愿,强烈要求罢免女中校长程勉,遭到教育厅长韩安拒绝。次日,组织各校同学在全城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掀起“罢免程勉、撤换韩安”的学潮。时逢蒋介石北上校阅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各部途中到达安庆。王金林带领学生代表求见蒋介石,又遭拒绝。然而,蒋介石却接见支持程勉的女中学生代表董瑞兰、夏润等,羁押爱护学生、维护学生民主权利的安徽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兼预科主任刘文典。他又组织全市各中学生3000多人上街示威游行,到省府、省党部请愿,展开反蒋(介石)护校保刘(文典)斗争。强烈要求革新安徽教育,罢免程勉、韩安。蒋介石手谕省政府秘书长孙户攵木率军警到安徽大学,当众宣布开除王金林等24名学生代表学籍。王金林被迫离开安庆前往芜湖,后又回到广德,继续从事建党和武装斗争。不幸被捕,在广德北门外凤凰堆就义。
刘淠西
刘淠西(1904—1932),一名刘淠,化名楼伯希。安徽霍山县桃源河人。民国14年(1925)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北伐。至武昌后,又转入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1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原籍霍山,以国民党霍山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执委的身份,从事统战、学运和兵运工作,培养革命骨干,建立中共党组织。历任中共霍山县委委员、诸佛庵民团团总等,并策划民团兵变。不久,转移至上海,进中共中央学习班学习。
18年(1929)10月,由中央派到安庆,任中共安庆中心县委书记。到安庆后,改组中心县委及桐城县委、潜山县委、太湖特区区委、高河区委、庐江特区区委、贵池特支,在安庆城区重建9个基层党支部,城区中共党员发展到43人。同时,主持制订《安庆组织计划决议案》、《安庆职工运动草案》、《安庆农民运动草案》、《安庆宣传工作计划大纲》等,领导筹建中国革命互济总会安庆济难会,组织和领导安庆理发业、厨业、筑路、纸坊、黄包车工人开展“索资”、“增资”和反对兵车夫役、牌照捐、减少专业车租等斗争。19年2月,从贵池返回安庆,在倒扒狮街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一次庭审,法官要他写“笔供”。疾书:“蒋介石背叛革命,造成国共分裂,民族危机,尔辈如不回头,仍助纣为虐,必将死无葬身之地!”法官以严刑逼供,仍未获半句。21年3月,霍山劣绅肖子瑜用金钱买通陈调元,将他杀害于安庆北门外碟子塘。
朱益堂
朱益堂(1904—1984),字振江。太湖县南阳河人。民国13年(1924)毕业于皖照中学。后在江西南昌学医,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医务处军医。20年毕业于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后任安庆六邑中学和安徽省立高级医事职业学校(今安庆卫校前身)教员。建国后历任安庆卫校校长、安庆市副市长、安庆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安庆市委员会主委、安庆市科协主席、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赵松年
赵松年(1904—1977),字太友。安庆城郊肖坑赵家瓦屋人。父母早逝,由大姐抚养成人。因大姐有“痰喘病”,遂立志学医,拜堂兄为师。常效法古人悬梁刺股,彻夜攻研中医典籍。
对待病人和蔼可亲,诊断精慎,讲求“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常说:“病如纸包老虎,非同儿戏。”诊断时,详细询问患者病情方予处方用药。运用方剂,力求对症;君臣佐使,主次分明;酌增酌减,得心应手。每一处方,常不逾10味药物,有药味少而精、疗效快之特点。尤精儿科,名医潘箬泉遇有儿科病人时,常转请他诊治。金灌之小孩有病,亦经他治愈。还创有不少妙方,治疗绝顽之症。民国23年(1934),安庆富商万某独生子患肺痨,久治不愈。他精心创制鲜肺露,终使病人康复。安庆沦陷时,有一日本医生,看到一个曾经自己诊断为右髋骨关节结核,并断言无法治愈的阮姓小孩在街上玩耍,惊奇异常,得知为赵松年所医后,遂向他索讨药方。赵松年虚与周旋,仅书几个无关紧要的中药名称。50年代,又创制龙丸,治疗高血压。临床运用,有效率达80%以上。对同行十分谦恭,常与之互磋医道,取长补短,有的病人被他治愈后,常谢道:“我经某某医生未治好,而你却是药到病除啊!”赵松年则说:“倘不是吃过某某的药,单吃我的药,是不会好得这样快的。”
喜爱莲花,以莲舫居士为号,表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对旧社会统治者花天酒地、醉生梦死,他赋诗道:“把笔题诗怒气填,拨开云雾问青天。愚顽老叟财多积,伶俐儿郎匮乏钱。骏马常骑痴汉子,美女偏配拙夫眠。世间多少不平事,试问均匀在哪年?”解放军进攻安庆时,他不辞劳苦,夜引大军至东郊圣埠,介绍地情,配合解放安庆的战斗。
解放后,曾当选为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市人大代表等,并担任安庆市中医院副院长。
徐书明
徐书明(1905—1984),号启东。女,北京人。幼年丧母,与父相依为命,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民国26年(1937)7月毕业于苏州美术专门学校。任教北京第一女子中学、南京女中、上海群英学校等。抗日战争中,流亡武汉,与一商人成婚。抗战胜利,随其还家,始知受骗,毅然出走,从此独身。
35年(1946)2月,应表妹张英石之请,到省立安庆高级医事职业学校(今安庆卫校前身)任卫生训育员。1949年任安庆新安小学级任。1951年调安庆依泽小学,将一腔心血全部倾注于教学。绘制各种图画,布置教室,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善于采用图片等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1953年,被评为乙等优秀教师。同年8月,调入安庆高琦小学,执教一年级。每天清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逐个接待学生,检查生理卫生、家庭作业,同时考察学生对前一天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讲课一丝不苟,对学生要求严格。年复一年,教材内容虽早已烂熟于心,仍认真备课,针对课堂上发现的问题,思考解决方法,精心安排课时,设计板书。时市教育局长刘其煦曾突然到其班级听课,课后,称赞:“真是达到炉火纯青。”放学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还采取个别辅导。她深知课内与课外学习结合的重要,有些学生经个别辅导后,仍搞不懂时,就将学生未学会的内容写成纸条带给家长,让家长了解情况,配合辅导。离校前,将第二天课前的作业抄在黑板上,让早来者复习、预习。数十年如一日。一次从市里开会回来,天已漆黑,她走进教室,借手电的微光将第二天的作业写在黑板上。所授学生,识字巩固率均在90%以上,均达到四会(会读、会认、会写、会用)要求。她积多年教学经验,既注重学生智能、技能培养,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新生一入学,即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引导的方法,耐心进行纠正。1963年,出席安徽省群英会。1964年3月被评为安庆市三八红旗手。12月,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6年,因患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提出退休申请。此时,她想到再无力为社会工作,便打算每月从工资中节省一点积存下来捐赠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徐书明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1981年1月批准退休。晚年,欲领养一女排遣孤独,终未如愿。病逝于安庆市精神病医院,遗款千元。高琦小学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决议将其遗款作基金,每年“六一”,提取基金利息用于高琦幼儿园的孩子们欢度节日。
殷子正
殷子正(1906—1983),祖籍江苏南京,生于安庆。幼患天花,致一眼一腿残疾。及长,立志从医,拜潘箬泉为师,学习6年。
民国18年(1929),国民党政府曾准备对传统中医施行废医存药的法令,殷子正于全国性刊物《医界春秋》上,著文《我对国医界之两重愿望》,吁请同行一致奋起保护国医国药。面对当时民族危亡日重的形势,他笃信“良医之功,等于良相”,并以残疾之躯搏于杏林。
他勇于探索。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无味,人云亦云乃是应声虫。”根据“六腑以通为顺”学说,临床以通腑导滞为主,施医讲求攻邪,在中医界中独树一帜。22年(1933)夏,某乡村孕妇患慢性赤痢,一日数次,迁延经年,体质孱弱不堪。经其悉心诊断后,在处方中开出大剂量大黄。大黄又称“川军”,为寒性泻火行瘀之药,该妇持方前往药房配药时,店主不敢发药,殷子正闻悉后只得亲往取药。病妇服药后,果见良效。同道问其使用大黄何以如此大胆而又得心应手,他见解独到地说:人称我只擅攻下,其实不然。攻下应以“辩证施治”为准则,绝非唯一。用大黄有剂量之分,煎汤时又有方法之别。同以大黄配伍,先下后下,或为同下,其性各异。对于病家,有的服用大黄能收消炎化瘀之功,有的则未必见效。因之人呼之为“殷大黄”。
在临床诊断中,思路敏捷宽广,且极为精细,曾自撰一联:“小心辩证,大胆用方。”只要病机契合,不分经方、时方,皆撷而用之,互补长短,穿合变通,融为一体。因此在妇、内两科,造诣甚深。其以旋复代赭石汤合良附丸治胃脘疼痛;三拗汤、三子养亲汤合大黄甘草医咳喘;桂枝芍药知母汤合桃红四物汤克痹症;凡此种种,屡起沉疴。晚年,又潜心儿科,颇有成就。
“无恒德不可为医”,是殷子正座右铭。对病人不分贵贱,同等对待,即便是院长陪同上级领导前来就诊,也得排队。他关心群众疾苦,主动参加巡回医疗,深入穷山僻野,防病治病。直到晚年,以老弱病残之躯,仍坚持出诊。在他病逝前3天,还在为病员操劳忙碌。解放后历任安徽省第五届政协委员、安庆市第六届政协常委、安庆市第八届人大代表、农工民主党安庆市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安庆市科协常委、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安徽省分会理事、安庆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安庆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等。并多次被评为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安庆市先进工作者。
撰有《小儿暑季热新方在临床上的运用》、《祖国医学中的攻下法》等文和《殷子正医疗经验集》。
俞广才
俞广才(1907—1988),又名仲熙、光才。江苏扬州市郊人。民国2年(1913),随叔父长春来安庆,在黄花亭旧跑马场址辟园,名长春花园,以种花卖花为生。时虽年幼,学艺心切,叔父送他到上海小观园(日本人开办)学艺3年,受到扎实训练,不仅学会培养花木,也锻炼了意志。回安庆,仍帮助叔父经营、管理花园。其叔病故后,花园收歇,即为安庆私家养花园丁。
1954年9月,由安庆卫校调到菱湖公园工作。在当时困难的工作条件下,他带领几名花工,一面传技,一面建园劳动,在花圃里起早贪黑,剪扎花木桩景。这一干就是30余载,其间先后授徒10余人,并被派往驻牙买加、伊拉克中国使馆任花师多年。外地公园也慕名派员登门求教。
擅长山水盆景、花木桩景,往往把大自然山林意境缩拢成寸地,纳诸盆中。常利用山头坝尾的高龄树桩,剪扎在方圆盈尺的宜兴盆中,使百年桩景,再现于斗室案头之上。所制作的艺术桩景,以棕丝缚扎,蟠龙曲屈,形肖各种流派。如艺瓜子黄扬的“扬州派”,缚扎成云片,台托分明,一丝不苟。艺罗汉松的“南通派”,主干两弯半,虬曲肖微。艺桧柏的“如帛派”,松筠层次,滴翠如云。还有岭南等派,以松柏造型,形成鹿鹤奔翔、和平鸽等。在艺菊方面,亦有独到之处,如“立菊”,花朵可多至五百以上;“塔菊”以野蒿做砧木,嫁接多种色彩和各类瓣型花朵;“悬岩菊”以满天星类菊型培养成悬岩式,长至1~2米,花开千朵以上;再以满天星菊类,加工成各型飞禽走兽如飞凤、游龙等,并能艺成多种图案。此外,对梅花、桩景的培植管理,梅花盆景的快速加工创作、梅花的快速繁殖及梅条的速生整形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合肥、蚌埠、景德镇等市园艺界,应用俞广才的技艺栽培引进的梅花及桩景,也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晚年,仍致力于艺技的传授和提高,不顾年迈体弱,率徒奔波于镇江、苏州、扬州等盆景之乡,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培植的盆景多次在全国盆展中获奖。
潘泽海
潘璟琍
潘泽海(1908—1984),安庆人。出身贫苦,仅读一年私塾。14岁起当学徒、帮工。30年代初,黄梅戏艺人丁老六等进城演出,潘泽海深被吸引,并跟着学会一些小戏。其父闻知,坚决反对。说:如欲唱戏,必须更名。由是,改名潘玉琴,入昌明大戏院董玉祥班子演花旦。后拜丁老六为师。又吸取京剧表演、道白及化妆之长,弥补黄梅戏之短。得到丁老六的拿手戏《乌金记》、《荞麦记》、《游春》等的真传。同时,努力在唱腔和表演上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擅青衣、花旦,兼工老旦、彩旦,表演着意于人物刻划,表现个性。1952年,在现代戏《柳树井》中扮演恶婆婆时,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形象,表演起来得心应手,唯妙唯肖。1956年,获安徽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一等奖。其嗓音高亮,唱腔韵味醇厚,兼华美与质朴于一体,独具特色。1958年任安庆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并当选为市人大代表。在教学中,不容一字一板失误、一朝一夕之懒散,既如严父,又似慈母。他一贯反对以“水词”换取观众“打彩”,解放后则更注重演出的社会效果,赢得同行的尊敬。
女璟琍(1936—1988),自幼从父习艺,颖悟好学。为练“把子”,掌心结成厚茧,成为终身印记。7岁时即崭露头角,人誉为“七岁红”。后取艺名筱玉琴,随父辗转各地演出。1949年安庆解放,潘璟琍回到家乡,含泪登场,哄动全城。时尚不及13岁,然已较好地掌握黄梅戏传统艺术形式。唱腔师承其父,运腔吐字朴实无华,富有浓郁的安庆地方风味;嗓音纯正高亢,音域宽广,字正腔圆,具有刚柔相济之美。逾两年,即能在《小二黑结婚》、《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等大戏中扮饰主角。1952年,她和严凤英、王少舫等赴上海演出,备受欢迎。与王少舫合演《路遇》,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使“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曲调,广为传播。次年10月,参加赴朝鲜慰问团,顶着严寒,与王少舫一起单衣薄衫地用乡音笑语,传达对志愿军的热爱之情。随后,应赴朝慰问总团之邀,留京公演。11月26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其首场演出。随后十多场连连爆满,饮誉京华,引起首都文艺界高度重视。在1954年11月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年仅18岁的潘璟琍因在《夫妻观灯》、《红梅惊疯》中成功塑造了王妻和红梅两个角色,获得演员一等奖。她先后在安庆市民众剧院、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担任演员,主演过大小剧目数十个。后又在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天仙配》、《春香闹学》、《女附马》中成功塑造出二姐、春香和公主的艺术形象,深得广大群众喜爱。195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副团长。1958年3月调至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62年任该团副团长。曾当选为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四和第五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安徽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病逝于合肥。
俞子箴
俞子箴(1908—1972),字竹铭。安徽东至县大渡口镇簸箕湾人。民国14年(1925),入上海东亚体育专门学校学习,得中国体育《三段教材》创始者王怀琪亲授。16年秋毕业,放弃大都市中学体育教师之聘,回乡立志基础体育教学与研究。先后受聘为安庆第一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法治街小学、天柱阁小学、大二郎巷小学体育教师。倡导成立省体育研究会,并被全省体育界推举为主席委员。同时,出任安庆市教育局体育指导员兼儿童游乐场场长。在体育教学中,教法灵活,教材多样,主课之中穿插喜闻乐见的游戏,寓体育于有趣的游戏中,深受学生欢迎。17年5月,在安庆全省首届中小学联合运动会上,他执教的安庆第二实验小学代表队获团体操冠军。此后,率领代表队先后参加安庆全省二、三届中小学联合运动会、安庆全省中小学联合田径运动会、安庆首届小学田径运动会、安庆第一届中小学小橡皮球比赛、安庆中小学篮球赛等,均取得较好成绩。30年代,名列全国90位体育专家之一。27年后,辗转于湖北、皖南等地,历任武昌第三小学、屯溪建国中学、黟县复旦附中等校体育教师。34年10月后,再次回到安庆,先后在安庆一中、太湖师范、安庆专科师范、安庆初中任教。解放后,任教于铜陵师范、宣城师范、池州师范、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学院等校,并一度在皖南文教处任职。
俞子箴服务于安徽体育界30余年,对基础体育教学造诣颇深。著有《中学体育游戏》、《小学体育游戏》、《小学垒球训练法》、《中心国民学校体育教材法》、《小学体育教师手册》、《小学体育实施方案》、《乡村体育教材与设备》、《我国近代体育图书索引》、《安徽近代体育史》等数十种体育专著。其中《小学体育》一书,由吴蕴瑞为之撰序,作为30年代小学体育教材由上海康健书局公开出版、发行。解放前著《中国童子军教程》,被选为当时全国教材。《小学体育游戏》则于50年代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小学体育教材之一。
赵瑾山
赵瑾山(1910—1978),河南确山县人。民国26年(1937)11月参加革命,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太行区委宣传部干事、山西省榆社县委书记、河南省洛阳县委书记、安徽省舒城县县长、中共安徽省桐庐县、桐潜县、桐城县委书记、中共安庆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
1951年任中共安庆市委书记。任职期间正值安庆市处于巩固新政权、恢复经济时期,赵瑾山为首的市委领导全市开展“三反”、“五反”、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私营工商企业的民主改革、城区基层民主建政、整理市场打击不法私商、取缔反动会道门及娼妓、改造教育等一系列运动。两年中,全市清理盗窃、偷漏税、贪污、行贿等案件2.1万件,惩处一批危害新生人民政权、坑害民众的违法犯罪分子;取缔“一贯道”、“同善社”、“五仙堂”等反动道会门,镇压“中国人民铲共第十一军”、“皖西人民自卫军”、“中国三民主义革新社”等反共组织;驱逐天主教会中的敌对分子;惩办危害水运、搬运等正常秩序、欺行霸市的大小把头。有计划地对全市行业实行调整、改造,将原有104个行业合并为46个行业,指导组建30个同业工会、15个同业委员会、1个同行小组。在42个行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胡玉美酱园、余良卿膏药店、光明火柴工业社等一批骨干私营企业及五金、国药、糖杂等20个行业均签订劳资集体合同,确立新型劳资关系。接收、改办公、私立中小学40余所。在市郊3乡组建互助组90个,并试办宜光农业合作社。调整行政区域,在城区37个居民大组中实行民主建政。全市社会秩序正常,人心安定,物价稳定,市场初见繁荣态势,工农业生产恢复迅速。
1953年1月,调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副书记、副校长。后任中共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安徽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因病在上海逝世。
陈家贽
陈家贽(1911—1980),又名润堂。太湖县徐桥镇人。幼时,在家乡小学读书。民国11年(1922)随兄家瑞就读于上海立达中学,22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在校不问世事,埋头苦读,26年以优秀成绩毕业,任江西庐山管理所技佐。28年协助江西省公路处谭炳训修建公路,设计兴国、瑞金、赣县、鹰潭、南丰、云都等21个专、县长途汽车及火车站。30年(1941),任安庆六邑联立中学教员。32年任安徽省建设厅技正。次年,兼省立安庆高等工业学校教员。35年任安庆市政公司总工程师。37年3月,任安庆市政工程局局长。
1949年,任教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教学认真负责,不仅从理论上讲授,并亲自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实习。1950年,主持庆中纱厂(今市染织总厂)厂房设计和施工。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任市建筑工会主办的华成公司总工程师,设计兴建卫校教学楼等8项工程。同年,任市政建设委员会委员。1952年任市建筑公司设计课课长,1954年任公司副经理。注重技术人才的培养,创设技术训练班,抽调公司内具有中学程度的施工员、描图员进行培训,教授识图、绘图、设计等基本知识,为安庆市政建设培养部分急需的技术骨干。在审阅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时,发现问题,耐心指导,帮助修改。1956年,在当时钢材严重紧缺的情况下,根据《工程建设杂志》所载文章及一位日本学者的设想,大胆提出用竹筋替代钢筋的建议,经过反复计算、试验,终于将这一设想运用于市政府、电厂、搬运公司等办公大楼的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每逢星期日,都亲赴施工现场,指导工人用盐水处理替代钢筋的竹筋,监督工人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这一设计,开创市建筑工程中竹筋替代钢筋的先例,为国家节约大量钢材。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8年,全国开始大量推广这一经验。对皖江剧院的设计,在50年代的建筑条件下,计算出适宜的长、宽、高比例及适合的整体形状,仅采用简单的凸凹墙面,使其音质设计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设计建筑公司办公大楼时,采用废弃煤碴填塞的空心砖楼板,降低造价,且具有很强的隔音效果。“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判,但仍坚持工程设计。1970年3月,被定为“伪职员”后,仍没有放弃工作,共设计市水泥厂、纸厂生产车间及医院病房等工程。1975年后,因年老体弱停止工作。1977年8月退休。1979年平反并恢复名誉。先后设计新光电影院、工人文化宫、长航港务局候船室等工程123项,总建筑面积达48740平方米。精通英、法、德、日4国语言,发表论文多篇。曾任安庆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常委、市科协副主席、市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等,并曾当选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农工民主党安庆市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
黄符贵
李炳坤
黄符贵(?—?),安庆人。民国元年(1912),在西城根摆小摊,出售书籍、文具。时安庆市民常于傍晚聚集一起,敲起小锣、板鼓,以黄梅调自娱自乐。黄梅调虽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是一直被统治者视为“伤风败俗”的淫词小调,从来无人搜集整理传统唱本,使之流传。黄符贵和他的父亲遂搜集整理、刻印、出售黄梅调唱本。由于销路好,收入可观,便在西正街购一店铺,挂起黄宝文图书文具店的招牌。其父去世后,店由黄符贵独自经营。为扩大营业,降低成本,他收购农村宗祠里积存的旧谱版,刨光重刻,降低成本四分之三,利润随之大增。黄梅调的节奏,一般是三三四结构。如《何氏劝姑》:“昨夜晚,德和夫,所托与我。……”据此,黄符贵将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请人编成唱词,刻印销售,同样大受欢迎。在销售上,价格便宜,其零售价短调一分,长调二分,批发价是七到八折。因此,不仅在安庆城内畅销,邻近各县也常有人来批发唱本。未及几年,“黄宝文”已跻身于安庆大书店之林,直到安庆沦陷前夕歇业。
李炳坤(1914—1961),安庆人。初在火神庙摆书摊,出售《四书》、《五经》等私塾读本及少量笔墨。民国20年(1931)改设坤记书局。除专营图书文具外,又雇请印刷作坊木刻匠,代刻黄梅调唱本。其版面有大有小,大者不过小32开,均系低质毛边纸,但字体端正,清楚,且注有“新抄班训”字样。因定价较低,销路甚广,书局日渐隆盛。28年初,将书局迁至西正街,扩大门市经营,以出售黄梅调唱本为主,兼营少量图书纸张。36年,书局达到鼎盛时期,数以百计的黄梅调传统剧目,如《罗帕记》、《送香茶》、《打猪草》、《董永卖身》等,悉被刻售。李炳坤刻印黄梅调唱本的底稿,多来自严凤英之父严思明。严思明为赚钱,常把严凤英唱过的《打猪草》、《三保游春》等,工笔书写,按时交付。李炳坤由此财源滚滚,并每每于唱本刻以“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字样。1949年春,坤记书局仍继续刻印唱本,销售各处。
解放后,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征收黄宝文书店和坤记书局的黄梅调木刻版唱本,整理加工,吸取精华,去除糟粕,编印出《打猪草》、《天仙配》、《女附马》等传统剧目。
桂林栖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县柘林乡桂家畈人。出身平民家庭,13岁就读于县立八角亭高等小学。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年转为共产党员。参加县农民运动训练班。先后担任儿童团大队长、团支部书记、乡党支部书记。黄梅县党组织被破坏后辗转于九江、南京、武汉等地。
27年(1938)1月,受命回黄梅县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中共黄梅县委成立,任书记。后任庐江县委书记。从30年2月起至抗日胜利,一直战斗在巢湖周围,历任湖东县委书记、巢无庐县委书记、白湖中心县委书记和沿江地委组织部长,兼任新四军七师白湖独立团和湖东独立团政委。
34年(1945)9月,新四军北撤,七师和皖江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指示,决定白湖中心县委书记桂林栖和沿江团二营教导员钟大湖率领沿江团三营七、九两连及手枪队共300余人和电台1部就地坚持斗争。留下的部队在无为县大孔家召开会议,合编为皖西大队,桂林栖任政委,钟大湖任大队长。部队转移至大别山区,开展敌后斗争。10月与张伟群、杨震领导的游击队在桐城、潜山交界的西岭会合。旋在潜山县后冲大虎叉成立中共皖西工委,和张伟群分任书记、副书记。当时国民党军队及区乡武装约万余人,在山区修筑碉堡,拆屋并村,设立哨卡,实行联保连坐,进行梳篦式的“会剿”,企图消灭皖西大队。对此,皖西工委决定:一方面主动袭击敌据点,一方面开展锄奸工作。11月,率领部队夜袭桐城县青草塥,将“围剿”的敌人调出山来。桂林栖作诗记述这次战斗:“敌占官山我出山,夜围青草打源潭,枪声牵得猴儿出,我又回山扩地盘。”12月,部队在潜山彭河杏花村遭敌偷袭,电台马达不慎丢失,与上级组织联系中断。次年3月,带领干部战士10余人,冲破层层封锁,到淮安向华中分局汇报大别山的斗争情况。36年1月率领滕野翔、刘秀山、王进臣、余平、张家英等20余人从苏北返回皖西根据地。皖西支队活动范围扩及桐城、岳西、太湖、潜山、怀宁、舒城等县。2月在潜山县螺丝岭主持召开皖西工委扩大会议,报告解放区战场形势,传达华中分局对皖西斗争的指示,研究以后的任务和方针。会议宣布成立岳北、潜太、舒六县委和桐庐、庐北工委。3月27日皖西支队与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刘昌毅所率部队600余人会合,旋在潜山林家冲成立皖西人民自卫军指挥部,和刘昌毅分任政委、司令员。此后转战于潜山、太湖、怀宁、岳西、舒城、霍山、桐城、庐江等县,先后袭击芦镇关、毛坦厂、野人寨、源潭铺、黄泥港、高河埠、徐家桥、储家冲等地敌人据点。近50次战斗,打死打伤敌人3500余人。9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主力进抵皖西,皖西人民自卫军配合刘邓大军三纵队先后解放庐江、舒城、桐城、岳西、潜山、太湖、宿松等县县城。10月,桂林栖参加刘邓在太湖县刘家畈召开的高级干部会议,向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汇报皖西地区的斗争情况。11月15日中共皖西区党委在岳西县汤池畈成立,任区委副书记。37年(1948)11月率一个支队重返巢湖、无为地区,并建立中共皖西四地委。至此皖西区东抵淮南路、北接淮河、南逼长江、西连湖北。
1949年4月安庆解放,任安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6月后任安庆地委书记、安庆专员公署专员、安庆军分区政治委员、皖北区党委委员。1952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书记处书记、副省长、省委常务书记。1968年任唐山铁道学院院长,并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陈炳炎
陈炳炎(1913—1977),又名传宏。怀宁县三桥人。民国15—34年(1926—1945)于皖南、江西上饶等地演唱京戏。35年改唱黄梅调生角,唱做均佳。搭班在怀宁县城(今安庆市)及附近农村演出。1949年9月参加安庆大观剧场演出,1951年转胜利剧场。1956年任安庆市黄梅戏二团艺委主任。后在安庆市艺术学校任教。1970年调至安庆市京剧团。他身段正规,戏路宽,工文武老生,能演善导。
焦贤俊
焦贤俊(1917—1988),祖籍怀宁广济圩(今属安庆市郊区),生于安庆。父焦鹤仙是满庭芳木器店创建人。焦贤俊民国26年(1937)毕业于安庆高级工业学校,当过教师和土木工程师。
1950年初,在市政府的扶持和亲朋好友的资助下,集资筹办安庆市光明火柴工业社(后改为公私合营安庆市光明火柴厂、安庆市火柴厂),5个月后生产出安庆历史上第一批火柴。1956年受聘为轻工业部全国火柴技术10人小组成员之一。1962年火柴厂东迁扩建,以其土木工程专长,承担厂房设计和基建任务。博采南京、杭州等地火柴厂厂房布局之长,历时2年,节约经费70余万元,建成工艺流程先进、布局合理的新厂房。此后多年,以厂为家,吃、住在厂,节假日从不休息,卧室既是工作室,又是研究室。为研究革新项目,常废寝忘食,彻夜不眠。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帽子,开除公职留用,在逆境中仍未间断研究工作。在负责洗刷澡堂时革新自制了一套自动冲洗器,腾出时间开展其他课题的研究。先后试验成功多点风动梗枝和自动翻板系统、辐射场摄影仪等十几个技术革新项目。
1979年后,恢复名誉、职务,更加努力,知难而进。设计出半导体致冷火柴抗潮力测定箱,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火柴连续机自动上梗程序控制系统,年节约劳动力5800人次,加快生产自动化进程,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光明牌无硫火柴,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81年向轻工业部提出“关于火柴工业需用木材的潜在危机——建议农、林、厂、社联营,计划育林,轮伐用材”的建议,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与他人合作,创建新洲林场,为解决火柴用材闯出一条新路。还将太阳能、热管、辐射场摄影等技术应用于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不少成果,多次获得奖励。并3次参加全国为四化服务表彰大会交流经验。晚年以培养科技人才为己任,将历次获得奖金全部捐献给厂工会购置科技资料。在厂内,不定期举办电子技术讨论会,主持讲学和学术讨论,重点选拔培养青年人才,毫无保留地将知识、技术传授给他们。
历任公私合营光明火柴厂副厂长、安庆市科研所副所长、市火柴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80年后当选为安徽省工商联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庆市政协常委。1983年获轻工业部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评选为省劳动模范。多次评为市劳动模范。《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及《安庆新闻报》对其先进事迹均有报道。
论文有《用滴定法测定药浆比重》、《氯酸钾热分解的研究》、《药头尺度与引梗性》、《辐射场摄影技术》、《高频传热元件——热管》等,分别发表在1964年版《火柴生产》一书和安庆市《科学与技术》报上。
胡扶摇
胡扶摇(1918—1983),枞阳县人。在浮山中学肄业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直属政治部保卫科长、中共桐庐县委第二书记兼独立团第一政委。解放后,担任安庆市工会联合会副主任、安庆市总工会主任、怀宁县城关区委副书记、安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安庆市委副书记。1952年调任上海沪东造船厂、求新造船厂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徐汇区委书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党委书记。逝世于上海,葬于安庆市公墓。
王少舫
王少舫(1920—1986),江苏南京人,定居安庆系马桩。祖奎山,为京班花脸。父忠惠,工老生。母孙氏,亦为京班演员。幼丧父,其母改嫁京剧丑角王明山。生长于戏班,自幼对戏剧艺术耳濡目染,备受熏陶,四五岁时便成一“小戏箩子”。9岁被送往上海,拜鲍小麟为师。后又被接回家中,受业于王明山。
民国21年(1932),举家来安庆,在皖钟大舞台献艺。初次挂牌,即一炮打响。某日,王少舫偶闻一洗衣大姐哼黄梅调《苦媳妇自叹》,甚感动听,便讨学几段,且将之搬到京剧《戏迷传》中演唱。后搭班出外,日渐获得好评,同时也接触到文明戏及电影等艺术形式。安庆沦陷时,其所在京班被困于安庆城内。时黄梅戏艺人丁老六等亦困于城内。由于双方苦于行当不全,难以开台,乃协商作同台演出,作为互补。一次王少舫被安排饰《天仙配》中的二姐,不意很受称赞。之后,又被择任另几出戏中男主角,他十分乐意,并揉进一些生活化表演,去除一些老套子。“京耗子”演黄梅戏,在安庆引起很大轰动,成为一大新闻。后来,随着京黄艺人相继返城,两班也随之分开。但此时他已被“生活气息特别浓厚”的黄梅调迷住,深为没能把黄梅艺人的东西全学过来而惋惜。丁老六等黄梅艺人重返农村后,剩下的京剧班子应戏院老板要求,以黄梅戏的曲调来演唱京剧,即“京剧皖唱”(黄梅戏又称皖剧)。无论是京黄合班、同台演出,抑或京剧皖唱,均为王少舫最终成为黄梅戏艺术家奠定基础。33年,再次离开安庆,随京班浪迹各地。
1950年春夏之交,王少舫第三次到安庆,加入安庆市民众剧院,改唱黄梅戏,并负责该院业务。后又被推为主委,集管理、导演和主要演员于一身。本着“出人出戏走正路”的精神,他在带进一大批京剧剧目之后,经过“戏改”学习,配合建国初的形势,主持排演《仇深似海》、《大家进步》、《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一改过去人们对黄梅戏的认识,受到政府的支持和群众的欢迎。同时,积极参与对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去芜存菁,使《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传统小戏散发出清新的泥土气息。其与人合作改编的新戏《贪官与恶霸》,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解放前,黄梅戏只是一个“三打七唱”的简单的表演形式。表演、化妆、服装、乐队等方面相当简单。针对黄梅戏音乐的缺陷,早在抗战时,王少舫即率先将胡琴运用于黄梅戏伴奏。在演唱中,又把清角音“4”和变宫音“7”有机地揉到黄梅戏唱腔中,突破了黄梅戏原来的五声调式的格局,使其声腔旋律在色彩上产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在“平词”、“迈腔”、“落板”中,作出开创性的突破,成为黄梅戏声腔中的优秀部分。到建国初,更注意对黄梅戏艺术形式的改革。在移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与琴师合作,改传统的锣鼓“起唱”为胡琴过门起唱,运用改造加工的“对板”。移植《白蛇传》时,又与他人合创出一些具有黄梅戏韵味的新腔(即今《女附马》中“状元府调”)。在表演上,把京剧中的舞蹈表演形式引入黄梅戏,设计出《打猪草》、《夫妻观灯》中的活泼优美的舞蹈,并使这出小戏在华东会演中一举获得成功。在执导《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根据剧情设计动作,将过去“一桌二椅”改为实物布景,并运用“灯光”来渲染气氛。此外,又借鉴话剧、电影之长,对服饰和化妆进行一些改革。如在《合同记》中扮男主角时,抛开身着富贵衣等老程式,内穿旧褶子,外套包袱皮。面着本脸而不画小生妆,头上不用甩发而用乱发等等。这些,使剧情向生活靠近一大步,也赢得广大观众的首肯。
王少舫的演唱擅于将京剧演唱技巧植入黄梅调,使自己的黄梅调韵味十足,得到升华。尤其是他双眼炯炯,有神采,投手举足,周身皆戏,且不拘行当,生旦净末丑、文武上下手,样样皆通,成为最受欢迎的黄梅戏艺术表演家之一。在安庆民众剧院期间,他热心扶持青年演员,将潘璟琍等优秀演员推到观众面前,而自己却常常甘当配角。一生饰演各类角色极多,多次获奖。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在《天仙配》中塑造了忠厚老实、淳朴勤劳的董永形象,使自己成为国内外观众心中的“活董永”。其独特而富有韵味的唱腔,被称之为“王派”。
1954年,调至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任副团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安徽省政协委员。
苏桦
苏桦(1922—1989),安徽全椒县人。民国27年(1938),参加新四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教导队战士,中共皖东津浦路西省委驻马厂工作团员,新四军四支队八团政治处工作队员,游击队指导员兼区委书记,新四军二师军工部修械厂指导员,新四军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路西军分区政治部党支部书记,新四军淮南军区路西军分区公安局侦察科员。35年1月后,历任定远县公安局股长、苏北五分区公安局科员、中共全合县工委副书记、全椒县长、中共滁县县委组织部长。1949年7月后,历任江浦县长、中共江浦县委书记、中共定远县委书记、中共滁县地委秘书长、滁县地区专员、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共蚌埠地委副书记兼五河县委第一书记、马鞍山市钢铁二厂代厂长、中共马鞍山市委副书记、淮南化工总厂党委书记、安庆石化总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中共安庆石化总厂党委书记。
1980年1月,任中共安庆市委第二书记。同年12月任市委书记。主持市委全面工作伊始,安庆市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而资金匮乏。当时,全市机动财力仅有230万元。待业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11.6%,达2.2万人;而另一方面,许多行业中有许多事却迫切要人去做。一些单位资金奇缺,而另一些单位却有不少资金闲置。要就业、要搞活经济、要发展,出路何在?他在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后,形成独创性的见解:认为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生产力多层次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允许纵队前进,国营与集体、大型与中小型企业齐头并进;必须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认为集体经济能够较好地体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发挥劳动者的主人翁积极性。高屋建瓴地看到集体经济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为此,抓住发展经济这个主题不放。首先抓理论研究、政策调整、典型引路,坚持“实践、论理、立章(法)”三管齐下,发展集体经济。在他倡导下,全市短期内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以“大厂带小厂”、“老厂办新厂”和条块结合、内外结合等方式,自办、合办、联办新型集体企业445个,安置待业人员2万余人。新办集体企业以其活力、多样性和经营灵活性而逐渐走向全国大中城市的广阔市场,实行横向联合,组建成窗口企业、窗口商店,形成窗口经济,涌现出一批辐射力强的民营集体企业。群众称赞新型集体经济是“办起了厂子,安置了儿子,安定了老子,增加了票子,减少了乱子”,喻为“五子登科”。他倡导以经济联姻方式发展地方经济,利用安庆石化总厂结余资金1900多万元,采取合营、投资、贷款等形式,与市属19个企业实行经济联营,加快了市属工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合理转化,每年为安庆市增收2000多万元。以苏桦为首的安庆市委、市政府所采取的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及利用安庆石化总厂结余资金与地方工业联姻、发展地方工业的举措,受到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和表扬,国家经委、劳动人事部行文在全国推广。同时,他还带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分片调查全市所有工厂企业,并带领有关人员两赴上海学习、取经,确立安庆经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主持制订《安庆市工业发展要点》、《加快安庆市经济建设的十项措施》等符合市情的文件。并挑选得力干部,整顿全市企业领导班子,大力推进以完善承包为中心的各种经济责任制,全面整顿工商企业,使全市工业生产有显著提高。
苏桦在主持市委工作期间,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敢于解放思想,调整政策,进行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使全市治安明显好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迅速,到1982年春,市郊94%的农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亲自抓全市落实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区别“三小”政策,改革干部录用、管理和人事等制度,效果显著。督促有关部门复查、平反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千余件,其中有360余件为知识分子案件。重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推进旧城改造的同时,倡导多种集资方式,兴建住宅49万平方米,以解决部分居民住房难问题。推动组建安庆师范学院,结束安庆解放后长期无高校历史。指导、创办了安庆黄梅戏剧院、青少年宫,扩建菱湖公园、狮子山公园等。决定复刊市委机关报《安庆新闻报》,组建市地方志和党史编纂机构。在全市倡导“科技兴厂”活动,仅1980年,全市“厂办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增加到数百人,完成重要技改项目321项。安庆市工农业生产及各行各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著名作家冰心在《人和经济》一书的序言中称赞他是“博学多能”的领导者。《光明日报》载文称他是“中国窗口经济的开拓者”。
1982年12月调离安庆市后,曾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当代中国》安徽卷主编等。
李帆群
李帆群(1922—1986),曾名恩生。安庆市人。生于江西南昌,2岁随父返回安庆。全家信奉基督教,因而入教会所办安庆培德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民国30年(1941)于桐城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高中毕业,毕业会考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保送至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国立政治大学前身)新闻专修科。毕业后即志愿赴新疆工作,历任《新疆日报》国际版助理编辑、分社指导科长、采访主任、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等。利用3年时间,走访新疆7个专区的山山水水,实地考察天山南北村村寨寨,写下50余万字的散文体游记,大部分在《新疆日报》连载,部分游记文章被国民党南京《中央日报》选刊,引起轰动,成为第一个走访新疆全境,向国人全面介绍新疆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等情况的新闻记者。后任新疆省政府宣委会编译委员会主任。1949年5月,任国民党新疆省党部代理书记长。9月,响应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新疆,率属下签名起义,在新成立的新疆文教委员会文化处任秘书。1950年6月,被错当成国民党战犯逮捕入阜顺战俘管理所改造。1963年9月特赦后回安庆,任安庆市政协工作人员。1979年后,落实起义人员有关政策,他先后当选为安徽省政协委员、民革安徽省委员、安庆市政协常委、民革安庆市常委及安庆市文联委员等。他笔耕不辍,为抢救历史资料、扶持后进和祖国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其所编著的《安庆史话》(1979年10月成书),受到省内外好评。撰著有中篇历史小说《徐锡麟》及文史资料《炮马营起义》、《安庆的青帮》、《我所知道的圣保罗中学》、《秋瑾与安庆》等百万余字。另写有散文《春风化雨百花香》,赞扬安庆特级教师彭伏元。1980年回新疆,旧地重游,写有散文《新疆啊,我的母亲!》、《关于天山南北》、《塞外的老庄》、《花园之城——伊宁》等10余篇,歌颂新疆的山水奇胜、新人新貌。石楠《张玉良传》问世后,他撰写《张玉良的真实性》、《爱国画家张玉良》两文,以确凿的历史事实,回答了一些读者对该书的质询,对石楠的处女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还给远在台湾的亲朋故旧写信,介绍大陆变化,宣传中共对台政策等,多次获对台宣传奖。
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原名鸿六。女。祖籍桐城罗家岭,生于安庆龙门口韦家巷。祖启纯逃水荒来安庆,开客栈。父思明拉得一手好二胡,字也相当不错,因吸食鸦片而荡尽家产。严凤英在老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
自幼聪明伶俐,劳作之余,学会不少乡间歌谣,与小伙伴纵声对唱,歌喉质朴无华。12岁偷拜当地黄梅调艺人严云高为师,次年于邻乡登台,很受青睐。然以“戏子”为族规所不容,出逃他乡。师从江南程积善,习花旦,渐以长于丫环戏而闻名。后又得丁老六等指点,行艺于江南各地。民国34年(1945)秋,随张友光戏班到安庆。三天“炮戏”后,自荐主演悄悄学会的《小辞店》,受到安庆观众的欢迎,遂以扮演剧中人柳凤英的“凤英”作为艺名。嗣后要以“赶包”兼顾几个剧场,方能满足观众要求。不久,为国民党怀宁县自卫大队长郑海澄强纳为妾,被迫脱离舞台。以后又回到戏班,漂泊皖南。
1951年初,严凤英重返安庆,入胜利剧场。其拿手戏《梁祝》、《玉堂春》、《送香茶》等,每致客满。在新编历史剧《江汉渔歌》中,吸收了话剧、歌剧的导演制,注意演出的统一构思,唱腔服从人物个性和内心活动,以醇厚的泥土气息,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同年夏,其《蓝桥会》、《游春》两出小戏首次被录音,得到省有关部门和听众的一致称赞。1952年夏,安徽省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严凤英与其他黄梅戏老艺人和中青年演员均参加训练班,较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文化知识、乐理,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其胸襟随之豁然开朗,由过去单纯地报共产党救命之恩思想,转向要将毕生精力与艺术才华奉献给文艺事业,这对日后的舞台生活起到转折作用。11月,随安徽省赴华东观摩演出团去上海,演出经加工改编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打猪草》、《蓝桥汲水》和《柳树井》。以出色的表演,誉满沪上,引起全国文艺界的重视。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严凤英闻讯放弃民营剧团的高薪,率先报名加入省团。此后,她孜孜吸取徽、京、越、评、歌剧等艺术精华,使自己演技日臻娴熟。1954年,在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因在《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中分别塑造出3个性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妇女形象而获一等奖。其主演的《天仙配》、《女附马》、《牛郎织女》先后摄成电影。其中《天仙配》获文化部颁发(1949—1955)优秀电影奖,她个人获金质奖章。在其20多年艺术生涯中,上演过《夫妻观灯》、《春香传》、《打金枝》、《碧玉簪》、《刘三姐》、《红色宣传员》、《党的女儿》、《江姐》等几十部剧目。
严凤英常说:“我的戏不是从嘴里唱出来的,而是从心底唱出来的。”在《我是怎样演〈柳树井〉中招弟的》文章中写道:“我是旧社会受过压迫的妇女,我同情三婶家的童养媳,我也同情招弟,我把她们比做自己。”“要不是共产党,我哪能象现在这样自由快乐地生活。”由于她嗓音优美,吐字清晰,韵味醇厚,独具一格,其唱腔被人称之为“严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音协会员、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致死。
1987年3月市有关部门将其骨灰安放在菱湖公园内严凤英艺术塑像基座内。
谢长根
谢长根(1932—1986),怀宁县高河埠人。家境贫寒。11岁来安庆做杂工,当学徒。
解放初期,谢长根肩挑白铁担走街串巷。1955年12月加入白铁合作社。1958年转为市五金厂职工。次年11月调入市轧钢厂工作。1960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63年调安庆供电局。1966年再次调入市轧钢厂。历任班长、工段长、车间副主任、党支部副书记等。连续多年被评为厂、局、市、地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市、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76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77年当选为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工作者。1978年被授予全国冶金战线劳动模范。
谢长根在工作中积极肯干,不怕脏累。冬季,轧钢用的水泵打不上水,常脱掉棉衣跳入冰冷剌骨的水中排除故障。夏天,钢坯加热炉炉芯管烧坏,若待炉温完全降低,要等就是一周多时间,为了不影响生产,停炉仅二三天,便毅然钻进炉膛,冒着五六十度的高温将炉芯焊好,致全身烫满血泡。70年代初,轧钢厂机械化程度较低,技术落后。他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发动维修工献计献策,数年间共设计改进正反围盘简易翻转机、冷床、油泵等10多台设备,实现技术革新60多项。他家住厂旁平房内,每晚九十点钟,他都在家中静坐一会,听听厂内机器轰鸣是否正常,发觉异常即赶到厂里。长此以往,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胃病。但常将病假证明装进口袋,带病上班。胃病发作,疼痛难忍,同志们劝他休息,他只是吞服两片药继续坚持工作。全厂职工称赞他是革命的“老黄牛”,轧钢厂的“铁人”。
因患晚期胃癌,医治无效,1986年去世。
潘功洲
潘功洲(1933—1974),安庆市郊区人(出生于今十里铺乡红光村)。3岁丧父,孤儿寡母靠要饭、帮工维持生计。1965年任中共郊区红光大队支部书记,并先后任中共十里铺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郊区区委副书记、安庆市贫代会主任、安徽省贫代会委员。他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9年的时间里,带领干部群众改坡治水,大兴科学种田,使红光大队摆脱了多年的落后面貌,粮食亩产闯过千斤关。从1971年开始,亩产年年超过双千斤,总产比1966年前增加3倍;还清大队十几年的贷款,添置了9台拖拉机,公共积累达50万元,集体储备粮达45万公斤。
潘功洲以“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为座右铭。1970年早稻成熟季节,连日阴雨,大队千亩田地面临洪涝袭击。他带着支部“一班人”日夜苦战保堤。夜里,他总是让其他支委睡觉,自己巡逻,7天7夜没上过床。一个黑夜,暴雨巨浪冲破圩堤,他立即跳下水以身堵缺口,同时发出警报,支委们闻声奔来结成人墙挡浪,社员们拿来自家的木板、棉被截流,终于保住了圩堤,获得粮食好收成。1971年冬修江堤,领队在堤上苦干20多天,挑断3根扁担,脚肿肩破,不肯歇息,直到完成修堤任务。
一次,支委会研究推荐其大女儿进厂,潘功洲立即谢绝。当第三次招工登记表发到女儿手时,他对女儿说:“招工名额有限,报名的人多,我是共产党员,只有带头为群众服务的义务,没有带头要照顾的权利。”劝说女儿把表退了回去。
1969年冬,党支部组织去大寨参观学习,他带头自备干粮,在昔阳住5天,只花8角钱。同行的支委们看他球鞋破烂,脚冻得红里带紫,替他预支差旅费买了一双胶棉鞋,可他硬是不穿,带回来送给70多岁的老饲养员何文霞。何老含泪说“功洲,你没有喝过我一口水,吃过一顿饭,出外跑了几千里,没给家里买一根针,带回一双棉鞋还送给我……”。
担任郊区区委副书记后,每年劳动日都在250个以上。住的还是土改时分的房子。随着人口的增加,他把1间屋隔成2间,后来又隔成3间,实在挤不下去了,才动手在屋边搭个庇子。大队砖瓦厂、石灰厂以优惠价格送材料上门,都被婉拒。群众说:“功洲心里想的是群众的冷暖,看的是群众的吃穿,唯独没他自己。”
1973年底,潘功洲咯血病复发,身体愈来愈差,时常在办公桌旁、田边昏倒,苏醒后又照样工作。市委派人送他到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他又跑回大队办公室。当医院诊断为肺癌时,市委决定强迫他住院治疗,先后3次送进医院,而他都是明进暗出。1974年初,领导再次动员他到上海治疗时,他说:“我知道肺癌难治,外出治病就要多花国家和集体的钱,何必浪费呢?对我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我要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为党工作。”4月14日,市委再次派人送他到合肥医院治疗,就在办好住院手续的当天晚上,他乘医护人员不备,搭着一辆顺路的货车回到家。第二天天刚亮,他一步一喘,走走停停,从排灌站、低产田到砖瓦厂,一一察看,最后靠别人搀扶回了家。躺在床上,马上叫家属请来全体支委,把看到的情况和今后工作设想及意见向支委作汇报,并落实好分工。17日中午去世。
1975年6月14日,市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潘功洲同志学习的决定》,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全体党员、群众学习潘功洲的先进事迹。
娄宏琪
娄宏琪(1938—1988),怀宁县月山乡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仅上学2年。1953年来安庆张开新铁匠铺当学徒。1954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合作化后,随铁匠铺转入安庆农机厂。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领导的娄宏琪车工组,仅1961年实现的工具改革和改进工艺就达32件(项),使生产工效分别提高1~5倍,车间人员由36人减至16人。改进工具后,加工1只活塞由原14个小时减为3小时,加工1只缸套由原24小时减为8小时。1962年4月,车工组接受加工20台水泵部件的任务,由于无镗床,车床精密度差,加工的泵壳与叶轮相差7厘米。他与小组成员共同研讨革新方案,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试验,将车床改成镗床加工部件,使加工件达到精密度标准。8月汛期,农机厂领导决定由他带队上堤防汛,正值胃病发作,他隐瞒病情,接受任务。先是带病泡在深达1米的水中,割了3天湖草,接着又坚持挑土筑堤,直到肠子扭结,胃病加剧,强行抬进医院开刀才离开防汛岗位。在他的带动下,该厂防汛队第一个完成割草和挑土方的任务。9月,农机厂领导为照顾刚出院的娄宏琪,调他担任设备、工具保管工作。他不顾刀口余痛,动手将一台一台车床、一个一个部件拆洗、加油维修,保养车床20多台。
1963年后,娄宏琪先后担任安庆农机厂车间主任、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等职。1980年后历任安庆市机床厂副厂长、市五金电器厂厂长、市第三家具厂厂长。1986年调市乡镇企业公司任副经理。曾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省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称号。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人物简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