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安庆回民大多集中居住,具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包括对伊斯兰习俗的坚守和对汉习俗的融合。
【信仰心理】
解放前,安庆回族全民信教。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以伊斯兰教的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施舍穷人、拾金不昧、诚实经商为安庆回民的传统美德。因此,一般商店都愿招收回民学徒。
回民还把举五功作为自己的“天命”。五功即念、礼、斋、课、朝。念:即赞念真主。按照伊斯兰教要求,要大声诵念经文,以让在场的人都能听到。但安庆回民大都轻声吟诵或心中默念,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在汉民之中,怕引起误会。礼:即礼拜。按伊斯兰教规定,每天要5次定时礼拜,即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宵礼,另有星期五的“主麻”拜(聚礼)、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尔以德”拜(会礼)。解放前常年坚守“五时拜”的人很多。有的老人实在去不了清真寺,就在家中向西方礼拜。有的老人每日还额外加点份量,以求还清年轻时的“积欠”。斋:即斋戒,安庆回民称为“封斋”或“把斋”。每年斋月,要求全月封斋,即整个白天不吃不喝,还要求心洁性明,口无妄言,心无妄念,行无非礼。解放前,回民中老人、妇女(除怀孕、哺乳者外)普遍坚持斋月全部封斋,有职业男子则封1天、3天或7天不等。封了斋的搬运工、挑水夫虽粒米未进、饥肠辘辘仍坚持重体力劳动,教师、商人虽滴水不饮、舌敝唇焦仍坚持讲课、谈生意。由于自幼受此锻炼,从未发现有人因封斋而饿昏、累垮的。也有些人不能参加封斋,就向贫苦封斋者赠送开斋食品或向清真寺捐款,以补偿缺斋之过失。课:即完纳天课。主要用于济贫,可直接将天课散发给穷人,也可交清真寺代为散发。解放前,安庆回民中贫苦者甚多,小康回民家庭都能自觉以天课济贫。朝:即朝觐。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在一生中至少要到沙特阿拉伯麦加城朝觐一次。明清两代,安庆回民实现朝觐宏愿者颇多,旅途中还兼营珠宝买卖,还有人带回眼镜和制镜技术。因此,古董、眼镜两大行业过去在安庆多为回民所经营。
过去安庆回民犯有过失,经人指出,或自己良心发现,便以到清真寺做“讨白”的方式表示忏悔。做讨白时要说出自己过错,由阿訇念一段《古兰经》,犯过错者跪而听经,错误严重者由阿訇以蒲草鞭作象征性鞭笞。老人临终,也常请阿訇来家,向阿訇忏悔一生中的罪过,以求得真主宽恕。讨白若事涉隐私,阿訇必须保密。
安庆回民崇尚绿色,清真寺多用绿色装饰,阿訇“挂帐”(学成毕业)时穿绿袍,远郊回民进城过开斋节时打绿旗,逢节庆悬挂横幅用绿字书写等。崇尚单数,以单数为佳,为尊。逢开斋节清真寺散发“口道”(一种油炸面饼),以3或5个作一包,平时给老人送礼亦以3包、5包为佳。崇尚右向,以右手为尊,座位以右侧为首。舀水要顺倒,即右手持瓢向左倒水,反之则不能饮用。
回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十分虔诚,具有捍卫其信仰的精神及传统。一旦发生侮回事件,回民总是作出激烈反应。30年代安庆某剧院演出一场含有侮回内容的戏剧,回民群情激忿,数百人到清真寺沐浴净身,准备到剧场拼命,终以对方赔礼道歉了事。
解放后,由于唯物主义教育的普及,有不少回民不再信教,但大多仍遵守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真寺被砸,宗教活动被禁止,仍有不少人在家中坚持礼拜。1979年以后,正常宗教活动得以恢复。每年约有200人坚持封斋,上千人参加开斋节“尔以德”会礼。
【日常生活】
衣饰安庆回民日常衣装与汉民没有多大区别,其民族服饰的主要标志是男子头戴白帽,女子披“盖头”。帽有圆顶、尖顶两种,多为白色,也有黑、红、灰、咔啡等色的。“盖头”是根据伊斯兰教规而特制的头巾,要求遮住头发、脖子及肩部。一般男子都备有白帽数顶,但由于生活在汉族区域,不愿显得特殊,故平时不戴白帽,上清真寺礼拜、上坟和伊斯兰节日时才戴。
回民服饰主张朴素大方,优雅、美观,可用鲜花、香料,但反对奢侈,不主张穿金戴银。过去一些虔诚回民,虽相当富有,也不佩戴昂贵的装饰品,甚至不穿丝绸。妇女服装要求宽松厚实,不过份暴露体形曲线,更不能坦胸露背。解放后,这些习俗有所改变,不少回民妇女穿着也在追求时髦。
饮食在饮食方面,回民有严格的要求和禁忌。(1)饮洁净之水,吃卫生而佳美的食品。(2)吃东西不仅要讲卫生,还要讲“卫性”。认为食物对人的性情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五谷、蔬菜、牛羊鸡鸭鱼类都是有益于养生养性的,可以食用。(3)不吃自死之物,即未经宰杀而自己死亡的动物。(4)不吃动物血液。认为动物体内毒质会随血液排放体外,故而禁食。(5)禁食猪肉。认为吃猪肉不仅失于卫生,且不利于人类的品性向上。安庆回民忌猪最严,从小就养成对猪的厌恶心理,不提“猪”字,有的回民一见到猪肉就恶心呕吐。(6)所食鸡鸭牛羊,一定要阿訇宰杀。宰杀时阿訇高呼真主安拉的尊名,必须做到气管、血管、食管同时割断,以尽量减少被宰动物的痛苦。(7)不饮酒。虔诚回民滴酒不沾,回民饮食店也从不用酒作辅料。但体力劳动者中也有例外。(8)禁食形恶之物,如蛇、狼之类。主要也是从“卫性”出发。安庆回民吃白鳝而不食黄鳝,因白鳝有鳍似鱼,不算“形恶”。
住行旧时回民迁入新居,都要请阿訇念经。家庭设施要求清洁、简朴,常用花草修饰庭园,以山水画卷布置客厅。反对奢侈豪华,纵是富户,也不用金银器皿,虔诚者床上用品也不用丝绸。过去回民家中不挂任何人物图像,不设祖宗牌位,不供奉先人遗像,佛像、神像更在禁绝之列。解放后有所变化,人物画、年历画登堂入室,但斋月一到,虔诚老人仍要取下画像。
旧时回民外出谋生,行前要到清真寺洗一个“干净澡”(大净),然后上大殿礼拜,并默许心愿:此行若能成功,要将所得利润拿出若干分散给穷苦人,以感激真主的恩典慈悯。行人在外,时常默念“清真言”,求主佑助,驱逐恶魔。每到一处,即到当地清真寺大净、礼拜、捐资济贫。
清洁习惯回民尚洁净,饮用水以清洁活水为佳。过去没有自来水,即挑江水饮用,尽可能不饮塘水(死水)。取食前要洗手3次。洗“干净澡”采用淋浴形式。分“大净”与“小净”,大净是沐浴全身,小净只洗头脸手足等特定部位。无论大小净,都要漱口、呛鼻、净耳、洗面、净下,以洗清七窍两孔。虔诚回民一天5次礼拜即要小净5次。大小净还不能洗回头水,即不能将流下的水再掬上来洗,而要按身体部位从上到下顺拭。浴前还要念几句经文,然后虔心进行,以达到心洁性明,纯净无垢。
【婚丧礼仪】
婚姻安庆回民联姻,其说媒、请庚、定亲、过礼等程序基本与汉民无异。婚仪有所不同。结婚前一天,男方要向女方“过礼”。同时,男女双方分别到清真寺淋浴“大净”。婚礼举行伊斯兰“伊喳布”仪式,即由阿訇主持婚礼或证婚。一对新人跪在放有《古兰经》的桌前(解放后改为坐在阿訇对面),阿訇念《古兰经》首章,再念数段经文,然后询问新娘、新郎经名,并问是否同意彼此结合为夫妻。在得到双方肯定回答后,阿訇宣布婚姻生效并致祝词。然后,阿訇将枣子、花生、糖果等撒向新人身上,撒入新房帐内及围观人群,小孩子纷纷争抢玩闹。次日,婆婆给媳妇送洗澡水,意为教导媳妇保持回民洁净传统。丈夫要给妻子“卡苹”(聘金),其数量旧时为400银元或相当此数之金银首饰衣物。伊斯兰教义认为,没有“卡苹”的婚姻是不完美的。但妻子若主动提出不要或少要,也为教义允许。“卡苹”归妻子个人所有和支配,即使离婚也不得索回。若男方当时拿不出“卡苹”,以后再给也可。解放后,回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有的在登记后再请阿訇证婚。
生育婴儿出生,要请阿訇来家念知感经,表示感谢真主的恩赐,并请阿訇为小孩取“经名”。经名为载于《古兰经》中的使者之名,如“易布拉欣”、“阿里”、“达伍德”等。回民姓名构成即为经名加汉名,如“穆萨·宗伐”、“易布拉欣·端木宪维”等。男孩子在13岁以前要做“省德”(割包皮)。由于回民从小做“省德”,所以几乎没有人生阴茎癌之类的病患。解放后,改为在医院割包皮,以保证手术安全。
丧葬安庆回民丧葬,实行速葬、薄葬、土葬。速葬乃从速入土,不超过3日;薄葬乃白布裹体,归于自然,不用任何陪葬器物;土葬即深埋地下,与大地归于一体。病人临危,自知将要“归真”,便面向西方,不停地吟诵“清真言”,家属也在一旁念诵,由于相信自己有“伊玛尼”(信仰和人格),死后可以上天堂,故能做到内心详和,平静而逝。也有人临终时请阿訇念经做“讨白”,向真主忏悔。人既殁,家属理其鬓,抹其目,撮其口,使之口目皆闭,面容安祥。然后派人通知清真寺,寺里执事人员送来“水池”(洗床)。此时,家属回避,由执事人员(分别男女)为死者脱衣,用皂角水或清水洗抹全身,洗后用干布三块润干,用香料抹其身,用冰片抹其额、手、足,再用“克凡”裹体。“克凡”又称“穿布”,男女各有规定的尺寸,皆用普通洁净白布,不准用丝绸等高级面料。料理完毕,执事人员将亡人面容露出,让家属见最后一面,再用白布盖上。此时不能号哭,认为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应顺乎自然、服从主命,号哭就有怨恨真主的嫌疑。然后家属戴孝。孝子戴大帽子(用白布缝成圆筒),系腰白。媳妇、女儿、侄女、孙女头披白布,系腰白。孙辈男子一律戴普通白帽,系腰白。曾孙辈白帽上加红顶。亡人下“水池”后,可以暂停家中,也可抬置于清真寺殡仪室,亲友闻讯,皆赶来吊唁。回民历来有互助传统,遇有丧事,送丧仪(现金)或寿帐、挽联者颇多,且按伊斯兰教规,不唯亲友,众人皆有帮助义务,故而贫穷之家也可安葬如仪。也有人家在宅门贴上“某宅治丧,鼎惠恳辞”的字条,表示谢绝赠仪。吊唁不放爆竹,因为回民治丧要求庄严肃穆,不动声响。出殡一般在上午。出殡前,举行“者那则”宗教仪式。将盛有亡人遗体的“他夫”(殡葬用具)放置在清真寺大殿之下,参加仪式者在经过大小净后,于“他夫”前虔敬肃立,在带拜人带领下念经礼拜。参加“者那则”仪式人数越多越好。若出殡逢上“主麻”日,来礼拜的人多于往日,家属就十分欣慰,认为这是一种光荣。若巧遇开斋节,那么经过沐浴、参加会礼的上千穆斯林都要为这位亡人站“者那则”,那更被视为一种极其难得的尊贵了。但回民出殡,要求速葬(不超过3天,最好在一两天内入土),为赶“主麻”而拖延出殡是绝对不允许的。站“者那则”后即出殡,载亡人的“他夫”由4人抬行,家属亲友持香随后,不鸣锣开道,不奏乐,不放爆竹,肃穆缓行。亡人家属哀哀而泣,嚎啕大哭被认为不利于亡人升天。解放前有些回民家族有私家墓园。解放后,安葬地主要集中于茅岭、新庄岭两处回民公墓。茅岭有一回民生产队,家家备有专用工具,世代相承“开坑口”(挖墓穴)的专门技术。“他夫”抬至墓地,墓穴已事先挖好。其长6尺、宽2尺、深7~9尺,底部向一侧开一直径3尺的圆洞。进入圆洞后再向两侧开挖出一个长7尺、高3尺多的地下墓室,这才是真正的穴位。下葬前,由孝子下坑入穴,试睡片刻,谓之“暖坑”。“买特”(尸体)入穴仪式由阿訇主持,先用白布宽带将“买特”斜向缓缓垂下,另一阿訇在坑底接住,顺势送入地下墓室,平稳放置。然后打开面部白布,在周围遍撒攒香(由回香、末药、冰片等香料合成,可驱除地下虫蚁)。再用土砖或石板封闭地下墓室。此时,阿訇跪在坟边念经,家属跪而听经。阿訇念经时将一土块投入坑穴,墓工开始填土垒坟。坟成后,阿訇又念“四十步”经。葬毕归家,丧主请阿訇及亲友吃饭,谓之“吃下土经”。还炸“口道”馈赠众人,以表哀念。出殡前后,家属拿出亡人生前部分积蓄施舍给贫苦人家,谓之“仪士加德”,意为补偿亡人生前可能缺纳的“天课”,以求得真主恩典。亡人殁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都要请阿訇来家念经。“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庆回民仍坚守自己的丧葬习俗。
【节日庆典】
主麻日回民认为一周之中,“主麻”日(星期五)最为吉祥。主麻出生,自然大吉;周岁生辰逢上主麻,相信那一年也会吉祥如意。每逢大事,如结婚嫁娶、新店开张、建房动土、乔迁新居、出门上路等,都择主麻日进行。平时在主麻日还加餐打牙祭。回民的拜功中,除平日“五时拜”外,主麻日还加有主麻拜(聚礼),时间在正常“晌礼”之后,大约下午2时。有些回民白天上班,不能坚守五时拜,就长年坚持每周一次的主麻拜功。旅人在外,逢周五也到清真寺礼主麻拜。
斋月斋月为安庆回民最珍视的喜庆之月。斋月为伊斯兰历九月,公历在2—5月之间。安庆回民在进斋月之前,一般都要到清真寺去洗一次“干净澡”(大净),以纯净身心迎接斋月。斋月里,来清真寺沐浴者络绎不绝,夜晚寺内灯火彻夜通明,礼拜者数倍于平日。一些中老年回民为封斋礼拜方便,干脆在清真寺吃住,并自发组织办斋月伙食团。附近回民也向伙食团捐助钱粮、麻油。回民厨师也义务到伙食团帮厨,认为是一种善功。许多人家还要请阿訇到家念经,较富人家还请阿訇念“大经”(即分若干天念完《古兰经》)。解放前,老人和妇女普遍封斋,有工作的男子也象征性地封几天斋。每天黄昏,阿訇们聚于寺内养真堂,传念《古兰经》,待新月升起,开斋时间一到,便口念一段简短经文,开始进餐(一般吃几块回民捐送的糕点)。此时,在此等候开斋的孩子们便一哄而散,兴冲冲奔回家中,一路高喊:“开斋啦!”于是,城南及西门外回民区千百人家同时吃开斋饭,邻里之间还互赠“口道”和菜肴。整个街区一片欢腾。饭后,穆斯林陆续来到清真寺,在水房小净。晚8时,宵礼时间一到,大家上殿礼拜,偌大清真寺顿时鸦雀无声,只有洪亮的《古兰经》声从大殿传出。至凌晨3时,上千人家灯火齐明,主妇们开始做封斋饭,菜肴比往常丰盛。吃过封斋饭,念一段经文,便又开始新的一天的封斋磨炼。
按照伊斯兰精神,斋月里不仅要封斋,而且要口不妄言,心无妄念,不发脾气,端正仪表,接济贫苦,多行善事,医生义务行医,商人诚实经商,平日有纠纷矛盾者自觉和好。安庆回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斋月里祖先亡灵要回家探望,若见家中有油香“口道”,有庄严的《古兰经》声,就会十分喜欢。所以家家都炸“口道”,请阿訇念经。
解放后,仍有部分回民坚持在斋月封斋,党员、干部虽不封斋,但也尊重本民族传统,在斋月里多做好事,把斋月当作回族特殊的“文明礼貌月”。
盖德尔夜斋月里的第二十七夜是盖德尔夜,相传《古兰经》于是日颁降于世,因此颇为穆斯林重视。这一夜,安庆回民大多彻夜不眠,有的到清真寺礼100拜。教长在大殿上宣讲教义,清真寺内热闹非凡。散拜后,举行群众性聚餐,众多回民出散“海底亚”捐赠济贫,有的还宴请宾客。
开斋节伊斯兰历十月一日是开斋节,经过一个月封斋的艰苦磨炼,至此日善功圆满,故而隆重庆祝。开斋节清晨,城南回民区男女回民头戴白帽、盖头,盛装走上街头,双手交握,互相祝福,并互赠“口道”。清真寺内,更是熙熙攘攘,一片欢腾。天未亮,即有成百上千人到水房排队大净,水房应接不暇。上午9时,上千穆斯林在清真寺无像宝殿举行“尔以德”礼拜(会礼),人人头戴白帽,脱鞋着袜。及至成拜,顿时鸦雀无声,上千人同时立、鞠、跪、叩,整齐划一。散拜后,清真寺散发“口道”,每人一份,带回与家人尝,同沾吉祥。
回民不做“清明”,而在开斋节这天上坟。是日上午,回民墓区遍布头戴白帽的穆斯林,香烟弥漫四野,念经之声不绝。
解放后,市政府尊重回民开斋节习俗,规定回民职工放假一天。商业部门增加对回民的特需供应。市领导每年开斋节要到清真寺看望回民群众,共度佳节。
古尔邦节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是回民古尔邦节,又名宰牲节。是日回民沐浴盛装,举行会礼。并买牲口到清真寺宰杀以作“古尔邦”。古尔邦用牲,有牛、羊、驼3种,羊要2岁、牛驼要3岁以上方可宰杀。买牛羊可以1人买,也可7人聚买牛,4人聚买羊。宰杀后的牛羊肉分成3份:一份济贫,一份馈赠亲友,一份自己食用。是日清真寺内举行乡老聚餐。
圣纪节伊斯兰历三月十二日是穆罕默德的生日,为圣纪节。是日回民们聚集清真寺诵经、礼拜,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阿訇唱“赞圣歌”,以示纪念。有时还举行乡老聚餐。众多回民还于是日出散“海底亚”。
拜拉特夜伊斯兰历八月十四日晚为拜拉特夜,据说届时真主安拉大开宽恕、怜悯之门,凡有过错而又于是夜悔过自新者,可获赦免,只有吝啬不愿济贫的、行贿受贿的、不孝父母的等九种人不予宽恕。因此,有不少回民于是夜到清真寺礼“副功拜”,白天封斋、济贫,恳求真主的恩赐和赦免。
上一篇:人际习俗
下一篇:民间熟语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