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传统节庆】
春节俗称“新年”,与除夕相连,为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旧俗,农历正月初一,凌晨起,各家竞相鸣放鞭炮,谓“开门鞭”。全家正衣冠而祭天地、拜祖先,主妇拜灶神。然后依长幼序,向长辈拜年。摆设果点、元宝(茶叶蛋),全家围坐,互相祝福。能书者在红纸上挥笔书写,叫“发笔”。书写内容,士绅为:“昨夜仙童报到,××(当年干支)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商人为:“新正月发动龙虎笔,笔能生花,花能结果,果然如意,意中求财,财高北斗,斗大元宝”。满城鞭炮声不绝,一般商店停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游艺活动及表演,如舞龙、舞狮、玩大把戏和木偶戏、抽糖人、压四门室、压字韵、掷骰子等。路遇熟人,则拱手祝福:“恭喜发财”。初一不外出拜年,合家老小一起玩纸牌、麻将,赌点小输赢。做儿女的大都尽量输钱给父母,让父母开心。此日,不上门讨债催租,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煮生食,不泼水,不扫地,不做针线。
初二、初三到叔伯和亲戚长辈家拜年。见到晚辈小孩,要给“压岁钱”红纸包。妇女拜长辈,要拎个红包袱包些糕点,不能空手拜年。
初四给熟人、同事拜年。见面拱手,稍坐即走,叫“拜跑马年”。若主人不在或大门紧闭,从门缝中塞张贺年片,表示人到礼周。新年待客,先摆果点、烟茶,再奉上“元宝”(茶叶蛋),请客人“得元宝”。但若非至亲好友,一般不吃,说声“元宝归库”或“元宝存储”。新姑爷上门拜年,岳家用鸡腿款待,留饭不留宿。年过花甲之人,一般不再出外拜年。
正月初四后,同事、同僚、同业互请“春饮”。彼此请来请去,所谓“春饮不能吃,一席还一席”。
俗传初一至初八,分别是人畜、五谷的“生日”,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某生日晴,主所诞生之物盛,阴则灾。人们每日注意阴晴,以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尤其关注初七人的生日。
解放后,春节放假3天。大年初一各机关聚会团拜,然后领导到离退休职工家拜年。市领导到节日坚持生产的工厂企业单位向职工拜年。80年代后举行团拜的单位较少,或在节前聚会,总结一年工作。市民也改变初一不外出拜年的习俗,自初一起,亲友间即互相拜年。其拜年语,50、60年代是“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等。至80年代“恭喜发财”又成时兴。
春节期间,市辖3区及搬运公司、建筑公司等常组织龙灯队上街献技,有的举办各种游艺活动和花展、灯展,街头鞭炮不绝,锣鼓喧天,入夜烟花弥空,喜庆气氛浓郁。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又名上七、人胜节。是日一早,家家看天气,以阴晴判断当年人丁之旺相与否。家家吃“长寿面”,互祝身体康泰。农村妇女喜于是日迎“筲箕姑娘”(紫姑神)扶乩,卜一年休咎;晚上则三五成群“赶毛狗”,说是赶走“毛狗”,年岁丰收。商店老板则于此日宣布职工留用或辞退,故有“伙计好做,上七难过”之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正月十五闹花灯,在安庆有悠久历史。旧俗十三“试灯”,十五“正灯”,灯会活动达到高潮,正月十七结束。各行各业及近郊各乡皆组织龙灯队上街献技。龙灯分青、白、黄、蓝诸色,装扮华丽,以大南门搬运工人的“白紫老龙”和鲁班阁木瓦匠的“金角银鳞黄龙”最出名。花灯有旱船、花挑、狮灯、麒麟送子等,工艺精巧,色彩纷呈。高跷以鲁班阁木瓦行业的享有盛名。元宵晚上,各家各户设酒馔,焚香叩拜,燃放鞭炮,为祖先饯行,叫“送祖”(腊月二十四“接祖”,正月十五“送祖”),此后祖宗牌位归香阁台。送祖后,全家人围桌共餐,品尝元宵。入夜,观灯人手提灯笼火把,烟花竞放,全城一片灯海。抗日战争胜利后,提灯之俗渐消。
解放后,市民仍保持十五吃元宵习俗。各系统亦组织龙灯队上街。80年代兴起元宵灯展,各单位展出电声控制彩灯,争奇斗艳,皆前所未有。
中和节农历二月初二,又名花朝、龙抬头。“花朝”者,谓“百花生日在今朝”,市民常择此日为成婚佳期。“龙抬头”者,谓神龙于是日抬头治水,乡村妇女于是日停止针线活,谓恐伤龙目。大商店多于此日正式开业,文人也喜于此日赋诗作文或外出谋事,皆借“龙抬头”取其吉利。又谓此日是土地神生日,农民于此日开始下田,且加餐打牙祭。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又名上巳节,人们结队春游,放风筝,去郊外踏青。民间旧俗又称“鬼节”,晚上吃米粉粑,或采青蒿做蒿子粑,谓“打鬼粑”。今俗不信鬼,但踏青、做粑之风仍沿袭。
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又称禁烟节、冷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时被焚的介子推。故外地此日禁烟火、食冷食,亦不得上山烧纸扫墓。但安庆旧俗相传“寒食”为“韩食”,以为此日烧泉纸尽为韩姓鬼魂所食,故仅不上山焚纸而已,家中热食依然。
清明节是人们上山扫墓祭拜祖坟的节日。解放前,族中如有坟葬在外地,即由户尊(族长)率族中男丁前往祭拜,叫“公堂清明”。父母及五服内近祖坟墓,则由各家自行祭扫,叫“私房清明”。扫墓人归来,都带回柳枝一根插于门上,谚曰“清明不带柳,死于黄巢手”。或曰“清明不带柳,死于家门口”。扫墓期限为清明前七天后五天,寒食节除外。
清明这天,居民以蓬蒿、菠菜、米粉裹猪肉蒸食,清香可口,曰“蒸菜米查肉”。
解放后,沿袭清明扫墓习俗。清明前后,市公交公司辟有扫墓专车线路。党团组织、学校亦于清明前后组织青少年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旧俗家家挂钟馗像(以盖有“灵壁县正堂”大印之钟馗像最佳)以避邪,门上插菖蒲、艾叶以驱五毒(蛇、蝎、壁虎、蜈蚣、癞蛤蟆)。午时,谓是一年阳气最盛时刻,乃于室内熏艾烟、放雄黄炮,以驱除五毒和蚊蚁,所余艾叶留作药用。相传为纪念屈原,人们于是日多以箬叶、糯米裹成粽子。中餐饮雄黄酒,谓可驱邪祛毒。又以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一“王”字,谓热天不生疱疖。节令菜肴为鲥鱼、黄鳝、咸鸭蛋。亲友互送粽子、绿豆糕,幼儿身穿印有五毒图案的围兜,胸前佩锁、香袋、“老虎索”(彩色丝线裹成,内贮药物香料的小粽子串)。是日沿江举行龙舟竞赛,锣鼓喧天,旌旗招展,观者如堵。旧时,大港口至柴家巷沿江皆为各衙门及士绅富户所搭之看台,平日深居简出之官眷亦于是日登台观看。龙舟接近看台时,看台上即放鞭“接龙”。
解放后,端午食粽子、绿豆糕、门悬蒲插艾、划龙舟之俗仍存留至今。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盘古逝,又谓来源于宋真宗时得天书再降之祥瑞。民间又叫“虫王”节,旧时农家以香纸、馒头祭虫王。又民俗乃晒霉之日,谓此日将衣物曝晒可以终年不霉烂不生虫;将猫犬赶下河洗澡,可去虱蚤;妇女洗发浴身,可保一年不腻不垢。又将冷水于日中晒热给小孩洗澡,可不生疮疖。解放后,沿袭晒霉之俗,晒水洗小孩亦有行之者。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旧俗传说牛郎、织女星宿于是夜相会。故少女、少妇入夜在庭院摆供桌,礼拜牵牛、织女双星。少妇默求早生贵子,少女默求婚姻如愿。又于星光下将彩线穿过针孔,能穿过者谓从织女处“乞得巧”,可以绣得一手好针线,且至老视力不减。此俗今已不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名团圆节、八月节。俗谓“早端午,晚中秋”,中秋节到晚上才显出过节气象。是夕,家家在庭院里设置香案,摆上月饼、菱角、石榴、板栗、鲜藕、糖芋子、连壳煮毛豆(说是月中玉兔爱吃物),全家点烛焚香,叩头恭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拜月后,一家人围桌而坐,边吃月饼、果品边赏月,以示月圆人亦圆。月饼可切开分吃,梨子不能分开(分梨与分离谐音)。同时观看月的明晦,卜断来年元宵节的阴晴,谚云“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节日菜肴,板栗炒仔鸡必不可少。
农村旧兴“摸秋”之俗。入夜,妇女到他人园中随意“偷”摘一点瓜豆,讨个吉利,看瓜人也佯作不知。孕妇若摸得南瓜预兆得男(男、南同音),摸得扁豆预兆得女。有的妇女摸得南瓜回来,饰以婴儿衣,下安一红椒,送给婚后不育妇女,此谓“摸秋送子”。旧俗还有妇女到鹭鸶桥摸砾块,谓摸得石头生男,摸得瓦片生女。
解放后,中秋临近国庆,更添喜庆气氛,家人团聚赏月之风尚存,而拜月、摸秋之俗消亡。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旧俗时兴吃糍粑,是日各点心店推出糯米糍粑,上洒细白糖黑芝麻屑,插上空花三角小彩旗,满街儿童挥舞“糍粑旗”。重阳有登高避灾之俗,有闲者多于是日登临振风塔、大观亭或近郊山头。又重阳持蟹赏菊、饮酒赋诗乃文人雅事,故旧时菱湖公园、森林公园多于重阳日堆设菊花山,开办菊花会以助兴。
解放后,饮食业已不做插旗小糍粑,但每年一度的金秋菊展皆在重阳前后举行,而于是日登高者仍多。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传说是佛祖得道日,此日寺院做法事,民间吃腊八粥。粥以黄米、白米、糯米、小米、黄角米、栗子、红豇豆和白糖熬成,并互相馈送。民间认为腊八是大吉日,民谚:“要发不离八”,“腊八日子好,姑娘变大嫂”,男婚女嫁多择此日。农村习惯腊八“打扬尘”,即彻底扫除梁柱上的积尘(俗谓平时不能扫,恐惊动宅神,赶走财气)。且自腊八起停止农事,赶办年货,外出做工者腊八“辞东”,回家过年。城里人自腊八起腌鱼肉,灌香肠,制糖货,做新衣。市场进入全年最旺期。
送灶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旧俗此日送灶神。晚上点烛烧香,摆灶糕、灶糖、黄豆各一碟,拌以剪碎的稻草(灶神马料),叩头祷告灶神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放爆竹一挂,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善恶。此俗今废。市民习惯于此日打扫扬尘,擦洗家具、器皿,干干净净迎新年。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又是“接祖”日。旧俗由祠堂统一迎远祖,各家自迎五服内近祖。家家设酒馔、火锅,由长辈带子媳烧香磕头,放爆竹接祖宗回家过年。接祖后,每日在祖宗灵位前陈列酒三杯、茶三盏、饭三碗、糕三碟、鸡鱼肉三牲(皆半生不熟),供奉祖先。按传统礼俗须由直系血亲亲自料理,不能由别人代劳,否则认为自家祖宗吃不到。
是日以后,各家忙着炸圆子,做什锦素菜。大人小孩理发洗澡,叫剃“元宝头”,洗“元宝澡”。各店号在二十四前进行年终结算,“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老板将工人一年工资结清,好让工人买年货回家过年,对欠户发账单。过了二十四,街上就看到提着字号灯笼到各家催欠账的人。欠债户则设法躲债,有顺口溜形容其窘状:“二十七,莫着急;二十八,去设法;二十九,一准有;三十不见面,初一拱拱手。”除夕烧了关门香,就不能敲门要账了。故谚云,一到腊月,“官人过年,穷人过难。”
小年后,亲友互送年礼。对长辈年礼必有糖包,曰“甜甜心”。
除夕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也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从腊八始,外地游子纷纷返家,以共享天伦之乐。俗谚:“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母子相见,夫妻团圆”。
下午家家贴春联,贴“福”字、“春”字,或贴三张“挂门钱”。入晚,点红烛,燃檀香,兴火盆,陈列三牲(公鸡、鲤鱼、猪肉)、酒茶(各三杯),家主率男丁依序向大门外恭敬叩首三下,奠酒茶,焚黄表纸,放鞭炮,此即庶民百姓一年一度的祭天地大典,俗称“还年”。但此礼妇女不得参与。继之“侍祖”,置碗筷杯盏,酒馔皆热,至少八碗,中间置一火锅。由男丁向祖宗牌位磕头,叩毕,执壶斟酒,口中轻念:“请老人家喝酒吃热菜。”然后烧“关门香”,握三根香去门外向天空三揖,焚黄表纸,燃小鞭炮一挂,于门上贴一“关门大吉”红纸条,关门吃“年饭”。“年饭”又名“团圆饭”,全家男女老少按辈份和长幼次序围桌而坐,连婴儿也抱上桌。筷子须有余,寓意来年添人进口。满桌菜肴,其中有一尾整鱼不能动,寓意年年有余。另须摆两碟红椒片,寓意年年太平,叫“太平菜”。吃年饭要慢,汤只能喝,不能泡饭,说是淘汤者来年出门遇雨。碗里饭不得吃光,叫“有吃有馀”。
除夕之夜,尽享新年快乐,又祈求上苍保佑来年万事如意,因此处处小心谨慎,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碎东西。有的在大门上贴一张“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纸条,有的在墙上贴一张“童言妇语,概无禁忌”的红纸条,另除夕夜不能扫地,倒水倒茶也要把盆桶装着,说是会扫掉、倒光财气。
除夕要“守岁”,燃烛、点灯一夜通宵,取一片光明之意。守到正子时(十二点)烧“开门香”,贴一张“开门大发”红纸条,将门打开,焚黄表纸,放一挂大鞭炮。晚辈向长辈轮流磕头“辞岁”,长辈赠以红纸包压岁钱。此后,年纪大的人可去睡觉,名曰“挖窖”,意思是可以挖出金窖银窖。到下半夜“接灶”,烧三道黄表纸,点三枝香,磕三个头,放一挂小鞭炮,算是把灶王爷接回。
天将拂晓,注意听什么虫鸟兽先叫,以卜来年休咎。若是喜鹊、麻雀“开门”(即先叫),预兆丰年;若是乌鸦“开门”,自是不吉;而“午夜犬先叫,来年疾病少”。除夕夜,以天空黑暗无光、安静无声为吉,谚曰“岁朝宜黑四边天,农夫不用力耕田”,是太平丰收之兆。若狂风暴雨、雷鸣电闪,则谓是兵祸瘟疫水旱之兆。
解放后,废除了跪拜、侍祖等旧俗。80年代,家家放爆竹、吃年夜饭、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午夜零时齐放烟花爆竹迎接新春。
【祭祀、庙会】
旧时安庆民间笃信鬼神,鬼神祭祀日、庙会名目繁多。
财神日农历正月初五,相传为财神赵公明诞日。全城有众多祭财神、送财神活动,尤以同安岭、大南门财神庙香火最盛。
土地会全城大街小巷有70多个土地庙,供奉土地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八月初二为春秋两祀,做土地会,祭祀后聚餐。
东岳会农历三月十八日,地方绅商、善男信女在东门外朱家坡东岳庙设祭做庙会,祭祀东岳帝,驱逐瘟神。
龙华会农历四月初八,传说是佛诞之日,各寺庵僧尼皆做龙华会,以王香水洗浴佛像,故又称“浴佛节”。善男信女纷纷到寺庙烧香拜佛,携乌鱼、乌龟放生,以迎江寺、地藏庵香火为最盛。迎江寺大做斋醮,小和尚于此日受戒。
关帝会西门外横坝头、小南门、北门三处建有关帝庙,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集会祭祀,也有在此日结拜弟兄的。
城隍会府城隍庙在大南门,神诞日为农历五月十五日;县城隍庙在杨家塘巷,神诞日为农历七月十五日。官绅市民于此两日大做城隍会,抬城隍偶像巡行全城,驱逐瘟神,以祈平安,民间叫“出会”,规模盛大,场面壮观。
火神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绅商人士捐资在枞阳门内火神庙做会,祭祀火神祝融。西门观音巷另有火神祠,又称赤帝庙,致祭日无定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称盂兰盆节,民间又称鬼节。市民于是日给祖先及心目中的孤魂野鬼烧纸钱,做水旱路生意的粮棉、糖杂行业请僧、道做水陆道场,放焰口,晚间在江中放“河灯”。
九华会农历七月二十九日,是地藏王诞辰,因九华山是释地藏修道成佛之地,故称九华会。城西地藏庵僧人诵经拜佛,以祀地藏王,一般不邀市民做会。每年多有善男信女组织香班赶在地藏诞日前到九华山朝圣。
观音会城内外三处建有观音庵,每年做观音会三次,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与会者皆为携带儿童的妇女。祭祀毕,备有素席聚餐。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又称“十月朝”,亦鬼节之一。是日晚,家家在门外烧纸钱、冥衣。有钱人请僧道放焰口,谓之以赈孤魂野鬼。
解放后,这些迷信节日基本消亡。但中元、下元日仍有不少市民烧纸钱、放鞭炮,以寄托对亡人的哀思。
旧时安庆各行业都信奉自己的祖师或鬼神,在其诞辰或某一特定日期做庙会设醮祭祀,经费由庙宇收入或摊派。这些行业庙会今已不存。
文庙祭孔每年春秋仲月上丁日在文庙(今市第四中学)举行祭孔大礼。与祭者皆官宦士绅,自巡抚以下皆步行入内。牲用太牢,乐器有17种,佾生64人,古乐悠扬,古舞翩翩,庄严肃穆,十分隆重。民国以后,祭孔活动渐止,最后一次在36年(1947)。民间改“天地君亲师”牌位为“天地国君师”,私塾、学堂仍贴有孔子牌位,尊孔之风仍浓。
鲁班会鲁班乃木瓦匠建筑业所奉祖师,祭祀为农历七月十三日。是日同行在任家坡鲁班阁设祭。
轩辕会传说黄帝始作衣裳,故成衣业奉轩辕黄帝为祖师,祭祀为农历三月初三。是日同行停工一天,在五土当坡轩辕庙作会,请道士诵经,烧香礼拜,吃会酒。
洪钧会传说商周时期洪钧与陆压斗法,陆压道人发滔天洪水,洪钧老祖编竹篱隔水而胜。故民间篾匠奉洪钧为祖师。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各竹匠店设坛挂洪钧像,作道场,吃会酒。
罗祖会理发业奉罗祖为祖师,祭祀为农历五月十二日(或七月十三日)。是日同行歇业一天,到东门火神庙做祖师会,挂罗祖像,请道士念经,吃会酒。
李老君会传说李老君以八卦炉炼丹得道,故铁匠奉李老君为祖师,祭祀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日同行各店轮流设坛挂像,诵经吃会酒。
张飞会传说张飞曾屠猪卖肉,故屠宰业奉之为祖师,祭祀在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或六月二十三日。是日同行各店轮流设坛挂像,请道士做法事,聚吃会酒。
孙膑会传说孙膑为庞涓剔去膝盖骨后制靴着之,故民间鞋靴匠人奉为祖师,祭祀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日同行各店轮流设坛挂像做道场,聚吃会酒。
庞涓会传说庞涓发明烟火皮,使军中帐蓬经久耐用,故制革业奉为祖师,祭祀在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是日同行集中做会。
药王会药业崇奉药王孙思邈为祖师,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在药业公所、大南门药王庙两处做药王会,挂像做道场,并于酒宴上研讨药性和制药技术。
雷祖会传说黄帝之臣雷祖奉命护卫五谷,雷殛糟蹋粮食者。故饮食业及粮行、米店皆于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做雷祖会,饮食业在吕八街雷祖庙、粮行在太平寺、米店在司下坡米业公所做会。与会者设坛挂像做道场,祈求雷祖宽赦浪费粮食之罪。叩头毕,会酒照吃不误。
【新兴节日】
元旦民国后定公历新年岁首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是日各单位举办联欢会、舞会,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室开展各类迎新年游艺活动。80年代出现邮寄、互赠贺年卡热。
国际妇女节3月8日。各单位大都于此日为女职工包场电影戏剧,赠送礼品,或举办联欢会、舞会,或召开女职工座谈会。女职工放半天假。
护士节3月12日。市卫生系统举行纪念活动,表彰优秀护士。一般医院护士放假半天。
国际劳动节5月1日。各单位在此前后举办形式不同的纪念活动。70年代前,每年组织全市五一大游行。因时值春深,气候宜人,市民多于此日去郊外踏青,或完成婚嫁。
青年节5月4日。各单位共青团、青年组织举办纪念活动,表彰优秀团员和青年。有的单位组织青年职工开展登山、旅游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全市儿童放假一天,公园、影剧院、青少年宫向儿童免费开放或发放优待券。学校组织文娱会演,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家长向孩子赠送礼品。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7月1日。各单位举行纪念活动,表彰优秀党员,举行新党员宣誓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各单位于节日前后掀起拥军优属活动的高潮,召开军烈属、荣复转退军人座谈会,倾听意见,赠送礼品。市党政领导、民政部门上门慰问驻军部队、军烈属。
教师节9月10日。有关单位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向教师贺节,表彰慰问优秀教师、老教师,学校向教师赠送礼品并放假半天。
国庆节10月1日。各单位举行庆祝会、舞会、游艺会,庆贺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装饰一新。有时还举办全市性灯展、花展,市民多择此日婚嫁或旅游。
上一篇:人生习俗
下一篇:人际习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