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科研】
1954年,市政府卫生科组织37名中医、药人员建立中医药经验方研究小组。小组分为内、外、伤科3部分,开展对中医、药经验方的搜集与研究工作。1956年成立市医学科学研究小组。1957年,中医蔡慕沙编撰《眼科显微》书稿4册,10万余字。
1958年,全市中医工作者先后献出验方、秘方281个,经研究整理选出174个编印成《安庆市中医验秘方》第一辑,供内部交流。次年,通过全民采风,中医工作者从各种渠道,广泛搜集单方469个,经研究整理选出247个验秘方,编印成《安庆市中医验秘方》第二辑。两辑秘方中的麻疹内陷方和治黄疸的针砂丸,疗效均达80%以上。其他还有高血压病、肠胃病、血吸虫并发腹水症、血丝虫病等验秘方,在临床实践中行之有效,有药味少、药价廉、疗效高的特点。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新经验交流会上,市陶文乾中医师研制的桐丸被列为全国四大卫星产品之一,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药卫生技术革新先锋”奖章和奖状。参展的龙丸、菝葜酒、天麻合剂、舒胃片、小儿奇应丸以及电动离心器等亦获好评。
1960—1961年,市中药厂召开老中医座谈会,根据他们献出的祖传秘方,筛选出18个单验方制成固肺丸、止崩丸、疸黄丸、定喘丸以及治疗子宫下垂的益气固脱丸等。
1963年,省医学会召开内、外、儿科学会年会,市第一人民医院撰写论文18篇,其中《突发性阴囊坏疽》和《肺性骨关节肥大》等在会上交流,并在中华外科杂志和省学会会刊上发表。
1977年11月,市首届医药卫生科技大会召开。1979年,市卫生局成立医药卫生技术鉴定委员会。1980年,市卫生局对科研计划项目给予经费补助。同年,全市卫生系统获市科技成果奖8项:市一院“心包囊切除术”获二等奖;市一院、二院和防疫站合作的“安庆市肝癌普查小结”、“三硝基甲苯对眼部中毒的调查分析”,市二院“尿道成形术后免除附加手术”,市中医院“小儿暑季热新方”、“灵芝强体片处方”获三等奖;余获四等奖。1981年,获市科技成果奖11项:市二院“肝叶切除术”获二等奖,市一院“纵膈障肿瘤切除术”获三等奖,余获四等奖。1982年获市科技成果奖9项:市一院“子午流注与针灸推转盘”获二等奖,市一院“肠系膜上腔静脉架桥分流术”、市二院“儿童视力表的设计”获三等奖,余获四等奖。同年,市中医院编写的《查季璞医疗经验》和中医吴养初撰写的《医学新语》付印。1983年获市科技成果奖5项:市防疫站“安庆市1983年生命统计初步分析”和“安庆市几种主要食品环境样品中汞污染情况的调查”分获二、三等奖,余获四等奖和进步奖。同年,中医颅光与人合作编写的《子午流注与针灸推转盘》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4年,市中医院江伯剑创制的“中药电动去皮机”获省“五小”发明一等奖、全国“五小”发明三等奖。同年,医药卫生技术鉴定委员会与卫生技术干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合并,成立安庆市医药卫生技术委员会。1985年有3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发展进步奖。1986—1988年,获市科技成果奖48项:市二院“囊袋内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体囊袋内植手术”获一等奖,另获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0项四等奖,15项荣誉奖。
1978—1988年,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含地区驻市单位)卫生技术人员共发表科研论文约700余篇,其中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的约500余篇。
【培训】
1951年10月,皖北安庆区中心卫生院举办第一期中医进修班,学员40余人。进修班开设内科学、外科学、药物学、病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学制1年,每周授课12小时。1952年12月结业。1953年,保送中医2人到省立芜湖中医进修学校学习。1956年,组织中医12人参加省中医进修学校函授班学习。
1957年3月,安庆地、市卫生局联合开办安庆护士业余学校,招收学员48人。1959年学员毕业,学校即撤销。1957年11月,安庆卫校代办的护士夜校,招收学员61人,学制3年,采用中级护士专业学校教材。1960年2—8月,改业余学习为全日制脱产学习。毕业学员45人。
1958年,在“又红又专”口号下,市宣教口成立红专学校,下分医疗科、护士科、卫生科、药剂科、检验科以及医学研究班等,全体医药卫生人员和职工均参加学习。凡不到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员,另参加文化学习。同年,选送中医2人到南京和省中医学院进修;选送中医7人到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举办1期针灸人员培训班,受训者61人。次年,因红专学校过于庞大,难以组织,遂调整学习内容,并、停部分专科。1959年,全市中医带徒11人,已出师4人。同年选派45人赴上海第一医学院函授学习班(又名业余卫生干部大学)学习,学制2年,结业25人。
1960年,市卫生局成立业余教育委员会,基层单位亦成立业余医学教育领导小组。根据“结合生产,统一安排,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原则,分别设立高等和中等医药学校3所。每星期日、一、四上课,每天授课3~4小时,仅办1期,学员结业后即停办。同年2月,举办1期中医训练班,招收学员30人,学制3年。采取半天上课,半天实践以及集中上课与分别传授的方式。后精简下放部分学员。1964年6月结业时,参加结业考试19人,合格18人。
1962年,市卫生局对中医带徒工作进行整顿,规定有关师徒条件及需履行的审批手续,改变中医带徒自发状态。当年中医带徒30人,次年48人。1964年10月,市卫生局发出关于改进中医中药带徒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严格计划管理,严格掌握师徒条件,规定学习年限,内、外、妇、儿科为6年(含实习),外科、针灸、伤科、中药为3年,教学内容原则上按全国审定的中医教材,即四部经典医著和临床课,并结合老师专长指定内容。学徒学习期满,经考试鉴定及格者,发给出师证,并可吸收到国家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工作。
1953—1966年,还举办卫生员、血防员、护理员、放射专业人员、保育员、防疫员、杀虫消毒员、化验员、学校卫生员等各种专业训练班,受训者达1.88万余人次。从1956年始,连续举办7期西医学习中医训练班,206人经考试合格授予处方权。“文化大革命”初期,各种在职培训工作停止。
1972年,从回城的下放知识青年中招收学员51人,以师传方式授业。1975年,委托市中医院举办普及中医训练班,采取半脱产形式,培训中医29人。1978年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从老中医、老中药人员的子女中招收中医中药学徒10人,随师学习,3年期满后,评定医士、药士职称。
1956—1980年,全市共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7期,参加学习的西医人员超过西医总人数的90%。市一院还派西医师1人到安徽中医学院深造,培养出中、西医双重资历的高级医师。
1982年,参加电大和安徽中医学院等院校函授学习的有140人,其中大专函授53人,中专函授87人。
1952—1988年,卫生系统派出进修777人,接受外来进修951人,接受实习生608人。
【学术团体】
市卫生工作者协会
1950年10月批准成立,初名市医务工作者协会。1951年1月召开成立大会。1953年改名为市卫生工作者协会。1957年,会员380人。1960年6月,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与中华医学会安庆市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安庆市分会合并,成立市医药卫生学会。1963年分开,恢复各自名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遂解体。
中华医学会安庆市分会
1957年2月筹备,6月成立。下分内、外科2个分会,会员25人。1960年,与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等合并成立市医药卫生学会。1963年恢复原称。1964、1965年,分别举行外、妇科和内、儿科两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并印发论文汇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1978年12月恢复,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42人。1980年,中华医学会安庆分会分为安庆市和安庆地区2个分会。市分会理事会(亦称第三届理事会)理事59人,下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放射科、口腔科、药学、骨科、泌尿外科、防疫、检验科、肺科、麻醉科14个学组,会员198人。1986年4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5月,与省儿科学会联合举办全省儿科学术年会。相继组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放射科、检验科、肺科以及老年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12个专业委员会和26个专业学组。同年创办《安庆市实用医学》,首次发行1000册。
中华中医学会安庆市分会
1980年9月成立。第一届理事会由理事13人组成。下设内(含儿、妇)科、外伤科、针灸、中药4个学组,会员30人。1981—1983年举办中药、针灸培训班3期。1981年创办会刊《心得汇编》,1984年改名为《安庆中医》,共出版4期、2000余册。1984年7月举行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3人。下设内(包括儿、妇)科、外科(包括骨科)、针灸、中西医结合4个学组,会员75人。
中华护理学会安庆市分会
1957年成立。1960年与市卫生工作者协会等合并成立市医药卫生学会。1963年恢复原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活动。1978年12月恢复成立,会员130人。1979年举办手术、穿针、输液、肌注4项基础护理操作表演赛。1980年,中华护理学会安庆分会分为安庆市和安庆地区2个分会。市分会下设内科、外科、门诊、妇产科4个学术小组,每季度开展一次学术活动。同年举办护士长以上护理骨干学习班,为期2个月。1984年,召开第三届理事会换届改选大会,选举理事17人,常务理事7人,会员205人。内设组宣、学术、资料3个工作组。1983—1988年,举办责任制护理专题讲座2次和学习班1期,以及供应室消毒灭菌、手术室管理规范、心电图、护理管理等学习班。
中华药学会安庆市分会
1984年7月从中华医学会安庆市分会中析出成立。内设组织宣传组、学术组、资料编辑组。会员156人。年底,创办会刊《安庆药讯》。1984年11月到1985年3月,举办在职西药中级技术人员提高班,58人参加学习。1985年10月至1986年1月,与市医药公司合办医药基础知识培训班。还参与市常设技术市场的咨询服务等工作。
上一篇:药政
下一篇:卫生行政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