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构】
省立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于民国元年(1912)筹建,馆址在文昌宫及存古学堂校舍。次年2月10日正式开馆,9月停办。3年,迁至高等学堂,后又迁至鹭鸶桥,恢复开放。
民国9年(1920),省政府将于旧藩署新建的楼房连同天柱阁花园一起划为省立图书馆馆址。17年省立图书馆编印《季刊》。19年,创办定期刊物《学风》,年出1卷,每卷10期,共出7卷。20年以后,陆续兴工修整。馆舍正中为大门,左右为办公室。院内中央矗立图书馆初建时的馆碑,碑文为方丹石所书篆体“图书馆”3字。馆内设有儿童阅览室、中学生阅览室、普通阅览室、杂志阅览室、藏书楼、文物陈列室、阅报室、研究室、本省教育档案室等,环境幽静,房屋宽敞。继而成立巡回文库与临江分馆。21年,编纂《安徽著述人物志》的部分书稿。23年,应约为商务印书馆编纂《教育杂志索引》与《东方杂志最近十年论文索引》稿。《教育杂志索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6年(1937),工作陷于停顿状态。次年,随省政府迁至立煌(今金寨县)。32年,日军攻击立煌,被烧毁。33年恢复建立,限于条件,仅能开展日常阅览。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往合肥。37年(1948)11月,复由合肥迁回安庆,借用民众教育馆房屋2间。1949年3月,全馆人员奉命疏散,仅留馆长和保管员2人,工作停止。
省立民众教育馆图书部
民国11年(1922)成立省立安庆通俗教育馆。17年改为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部,藏书5000余册、杂志30余种、报刊16种。馆中分设成人、儿童阅览室及阅报室,另设阅报处14个。该馆还与省立图书馆在菱湖公园、森林公园和大观亭设立图书流通处。
市图书馆
1950年3月10日,以原省立图书馆藏书为基础,成立皖北安庆图书馆。后几度更名。1959年定名为安庆市图书馆。1968年9月,市图书馆和市人民文化馆合并,改称市文化图书馆革命委员会。1973年两馆分开,市图书馆恢复原名称。市图书馆与市人民文化馆一直合用1幢3层楼房,面积620平方米,地址在人民路124号。1978年,新建大楼竣工并投入使用。新楼与原楼毗邻,占地面积1152平方米,主楼4层,书库楼5层。共设2个借书处、3个阅览室,座位105个。市图书馆隶属市文化局,内设采编组、阅览组(辖社科借书处、科技借书处、社科阅览室、科技阅览室)、古籍组、辅导组和办公室。附设知青印刷厂和复印室。1988年,工作人员41人,其中文化程度为大学专科以上18人、中专9人、高中和初中14人,专业技术职务为馆员5人、助理馆员15人、管理员4人。业务人员中已参加省图书馆和安徽大学图书馆系培训的占70%。
1985年5月,市图书馆学会成立。名誉会长张君,顾问蒋元卿,理事长黄根苗。1988年共有会员288人。
【藏书】
省立图书馆藏书
建馆初期,馆藏图书以敬敷书院和清末各衙署移存的书籍为主。民国18年(1929),藏书5721部56625册。25年底,藏书增至11.16万册。其中以古籍为主,珍藏善本书及线装古籍3万余册。27年(1938),善本书及线装古籍3万余册运往桐城罗家岭庋藏。后又将普通图书4万余册运往六安流波石童。报纸、杂志合订本、省教育档案、历年搜集的碑帖拓本、字画及部分图书仍藏于馆中书库内。安庆沦陷后,书库内书籍、字画片纸无存。29年(1940),省立图书馆在立煌恢复,接收皖北各中学及区立图书馆的残余图书,选运罗家岭藏书中一批善本及版本较好图书,藏书4万余册。32年,日军侵入立煌,全部藏书被烧毁。次年,图书馆再度恢复,接受省教育厅图书室的残存及各处赠送,连同存放流波石童的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1949年,藏书约5万册。
馆藏图书中,省内地方志书比较齐全。计有通志1种,府志8种,州志7种。县志除绩溪县外,已修县志全部收藏。馆藏还有寿县出土的春秋楚器计718件、戏鸿堂法帖原石、戏鸿堂法帖10卷(明万历间江苏华亭董其昌摹刻)、小倦游阁帖版、小倦游阁帖版3卷(清末江苏仪征吴熙载刻)。这些文物建国后移交安徽省博物馆。
市图书馆藏书
市图书馆成立时,接收省立图书馆、通志馆的古、旧书刊6万余册,市人民文化馆移交新版图书500余册,同时皖北行署文教处也购发一批图书。1953年移交省图书馆古旧书刊35900册。1954年接收胡子穆捐赠古籍1.7万余册。“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古旧书店移送一批古旧书刊。至1988年,历年添购连同社会人士捐赠,市图书馆藏书23万册,其中新版图书11万册,古籍线装书8万册,期刊合订本4万册。
古籍图书和文献资料是市图书馆藏书的主要特点,藏书总数名列全省各市级公共图书馆之首。其特色主要是善本较多,收入《全国善本书总目》的善甲本有196部2237册;收入省图书馆编的《安徽省古籍善本书目》的除善甲本外,还有善乙本190部943册。馆藏安徽省籍前人的著作占有相当比例。省内地方志书收集较齐全。宗谱亦有一定的收藏量,其中有清朝宰相张英父子的《张氏宗谱》、桐城学者吴汝纶家族的《高甸吴氏宗谱》、近代名人陈独秀家族的《义门陈氏宗谱》、元末少数民族合肥余阙的《洪涛山余氏家谱》等80余部。省地方文献资料、碑帖、拓本、印本、名人字画等也有大量收藏,特别是明休宁胡正言摹刻彩印《十竹斋画谱》、清乾隆内府彩印《耕织图》及慈禧出殡的照片,都是国内罕见的。
迎江寺藏经楼
内存清乾隆版《龙藏》一套6700册,《日本藏》一套,连同其他经书,共藏书万余册。其中有堪称国宝的明宣德七年(1432)以泥金写成的《妙法莲花经》。
【服务】
阅览
民国19年(1930)以前,省立图书馆对前来阅书者有种种限制,读者为数不多,每天不超过30人。后取消限制,阅书者大量增加。23年全年累计36万余人次,其中一部分人是因馆内环境优雅而慕名前来游览的。
市图书馆建馆初期,仅开辟日报阅览室和普通图书杂志阅览室。1953年调整开放时间,晚间增加开放2小时,便利读者阅览。1959年,根据藏书量增多和读者阅读需要,增开报纸、杂志、图书3个阅览室,共有座位90个。同时,利用图书陈列室,星期日对儿童开放。“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图书遭禁,只允许开放毛泽东著作学习室以及部分报纸和少量图书的阅览室。
1978年迁入新大楼后,馆舍面积增加。3个阅览室恢复开放,并利用文艺期刊阅览室假日对儿童开放,发出儿童阅览证300余份,接待小读者1万多人次。1985年初,因书库用房需要,关闭文艺期刊阅览室。1988年是历年阅览人数最多的一年,累计12万余人次。
外借
民国19年(1930)8月,省立图书馆藏书对外借阅。借书人须由商店或个人出具保证书,有效期限为商店作保的一年,个人作保的半年。经核查无讹后,方能领取借书证,凭证借书。20年借出图书33550册,是数量最多的一年。借出图书多为章回小说,大部分为武侠小说。
1951年,市图书馆外借读者为825人。1953年,改变外借制度,简化借书手续,废除商店作保领证借书的方法,试行凭个人证件或单位证明领证借书。1954年起,改用保证金领证借书。1956年,外借读者增加到3328人。1978年,开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2个外借处,全年发借书证4500份。1988年已发借书证5000份。
1951年,市图书馆利用通俗书刊组织流动书箱,在工厂、农村和街道成立图书流动站,通过义务管理员把书送到读者手中。1958年,全市共建有图书流动站123个。在星期日和假日组织图书流动车去公共场所巡回,供人阅览。“文化大革命”期间,流动站、车被捣毁,流动箱和书箱全部散失。
图书流通数为:1950年0.9万册次,1956年8.3万册次,1958年13.82万册次,1976年11.96万册次,1980年24.73万册次,1985年32.75万册次,1988年33.5万册次。
咨询
1962年,市图书馆编印《馆藏古籍目录》,分送各兄弟城市图书馆及有关单位。
1977年,市图书馆在阅览组增设资料室,为读者查询历年期刊文献资料提供服务。同时,编印《馆藏科技图书书目》第一、二册和专题书目6本,分送市内有关单位和个人。随后,还开展情报跟踪服务,与市内有关生产单位联系,主动为他们正在研制的项目搜集、提供情报资料。如市石棉厂关于钙塑板的研制资料。1978年后,市图书馆为市地震局提供全省有关文献资料900余册,从中查出省内地震史料300余条。为《汉语大辞典》安庆编写组提供各种馆藏古籍。还为外省及省内的一些学术研究单位来人或来函查询资料提供服务。1981—1982年,编印《复制本省方志征订目录》和《馆藏本省史志资料目录》,为编史修志工作服务。
复印
1982年,购置复印机,开设复印室。计为读者复印文献资料26万余份,为泗县、铜陵、东至、望江等8县复印县志11种、其他古籍图书31部197册,为省内22个市县地方志办公室及其他单位复印史志资料900余册(件)。
其他服务
市图书馆建馆后,一直设“读者园地”专栏,开展新书报道和书评活动。1978年后经常举办小型图书展览,不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还采用录音报告和电视录像等宣传形式。
1974—1988年,共举办25期全市性基层图书馆业务训练班,参加者500人次;辅导市内300多个基层图书馆(室)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图书发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