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有线广播】
广播收音站
1950年建立市广播收音站。1951年设专职收音员1人,每晚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印发,并组织全市单位收听中央和省台的广播大会和重要节目。同年夏,收音站帮助市文化馆修好1台15瓦扩音机及附件,双方合作在馆门前瞭望台装上喇叭,配合全市中心工作,夜晚在街头广播。年底,收音站借用地委宣传部的50瓦扩音机和25瓦高音喇叭在文化馆作街头广播。1952年,志愿军英模归国报告团在市人民广场(今市委所在地)举行报告会,收音站利用街头广播向外宣传。
有线广播电台
1953年春,市政府拨款购置1台100瓦功率的扩音机和10只15瓦高音喇叭及附属设备,在市文化馆建立市有线广播电台,这是全省第一个市级有线广播电台。文化馆承担采访、编辑、播音、值机等工作和日常费用开支,收音站负责协助规划及维修。全市主要街道都安装高音喇叭,每天中午、晚间各播音1次,内容除固定转播中央和省台新闻节目外,还有市内新闻。此外,组织业余文艺广播小组,按编排的日程播送黄梅戏、曲艺等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在各喇叭点附近设义务监听员,负责监听播音质量,了解宣传效果。1955年改建为市广播站。
市广播站
1955年下半年,市政府拨款3万元筹建市广播站(地址关岳庙街),市有线广播电台迁入。1956年国庆节正式播音。限于供电不足,每日仅在18—21时播音1次。1958年改为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共7个小时左右。内容为转播中央台、省台节目,市内新闻和文艺节目。稿源主要靠摘录报纸,自发少量来稿。1967年7月“文化大革命”武斗时,市广播站人员离散,采编工作无法进行。住站人员坚持每天开机转播中央及省台节目。9月19日晨,市广播站全部机器设备被造反派搬到市文化馆内播音。1968年1月,市广播站机器设备被搬回原站内。8月后,恢复正常播音。并逐渐开展通联工作,根据中心工作主动约稿。
70年代后,市广播站负荷增加。1973年购进2台大功率扩音机,仍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1974—1977年,自行设计组装1.5千瓦扩音机1台、1千瓦扩音机2台和3千瓦扩音机1台,使机房应用机器总输出功率达10.1千瓦,另有备用机器。
1977年,市广播站通联工作进一步展开。采取和全市各口、各机关、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会、政工、宣传等部门主动联系的方式,进行松散型约稿,并给予稿酬。每年举行1~2次通讯员会议,年终总结和奖励,来稿数量增加,播音内容渐趋丰富。1980年郊区扩大,全市扩音机增至100台,总输出功率为24.585千瓦。1981年8月,市广播站在全省首开今日快讯节目,受到省广播电视厅表扬。
市郊广播站与广播放大站
1958年,十里铺公社建立广播站,设备有TV型扩音机1台,输出功率500瓦,入户喇叭近百只。1965年11月市广播站将其接收为放大站,并从城区架设专用信号线至该站。1966年上半年建立龙狮桥放大站,机器输出功率500瓦,带动东郊喇叭,职工2人。
1968年第一次开展普及农村广播网工作,在肖坑公社建立放大站,机器输出功率500瓦,带动该公社境内喇叭,职工2人。1971年7月,建立渔业公社放大站,机器为275瓦扩音机1台,带动该公社境内喇叭,职工1人。1974年肖坑站重建机房,配备275瓦扩音机4台,总输出功率1100瓦,职工3人,1975年5月正式播音。至此,郊区4个公社均建有广播放大站。1976年第二次普及农村广播网,在郊区26个生产大队中的25个大队建立广播放大站。
1977年,市广播事业局从市广播站调拨1台GY2×275瓦扩音机及配套设备,在华中路郊区政府内筹建郊区广播站,职工11人。1978年5月1日正式播音,除转播外,还自办节目。不仅带动附近入户喇叭,还向郊区各放大站传送广播节目。1983年,郊区广播站改为郊区有线广播管理站,停止转播和自办节目。同时,各放大站均改为直接收转安庆人民广播电台节目。
【无线广播】
1958年,大渡口公社建立放大站。市广播站自装1台输出功率15瓦、主振式中波发射机,采用T型天线,使用1600千赫频率,传送信号过江。同年,市拨款10万元在孝肃路西端建立安庆人民广播电台。配有1千瓦中波发射机2台及配套设备,采用T型天线发射,初期使用频率为1350千赫,后改为1440千赫,覆盖安庆市和安庆地区大部分县。台长由地委宣传部李文真兼任。台内设总编室、编辑部、文艺部、机线组、播音组,职工20多人。事业经费由地区拨给。1959年元旦广播电台开始播音,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共10小时。内容为固定转播中央和省台新闻节目,自办市内新闻、专题节目及文艺节目等。8月,台长改由《安庆报》副总编田茂德兼任,台内编辑大多调入《安庆报》社。同时,电台停办自办节目,改为每天早、晚2次播音,主要是转播中央和省台节目。1962年9月省委决定各地市广播电台停播,9月20日市电台关机。
1982年3月1日,经省政府批准,并经省广播电视厅上报中央广播电视部,指定使用频率与机器功率,市重新着手安庆人民广播电台的建台工作。7月1日,安庆人民广播电台(简称市电台)正式播音。市电台的广播信号由设在市广播局内的总控室发出。总控室有1台中华T4014型调音台、3台635型录音机、3台602型录音机,以及2台海燕牌同步广播专用调频接收机和监听等设备。传播信号的发射台地址在肖坑乡原市电视转播台内,有2台1千瓦中波发射机、2台限放柜、1台晶振柜和1台50千瓦柴油发电机等配套设备。发射天线采用直径15.9厘米钢管竖立的72米桅杆式天线。工作频率为1584千赫。1987—1988年,增添转播设备动力配电柜1台及自动控制器、调压变压器各1个。
市电台播出节目中,文艺节目的比重较大,占全部播出节目的60%。建台之初新闻节目设4个栏目:安庆新闻,一周要闻,兄弟电台新闻集锦,新闻摘报。1980年起,市电台参加全省广播系统优秀新闻稿件评选活动。5年中,有《党有富民政策,民有爱国之心》、《织女爱船郎》、《小包盐为何短斤少两》、《访曹禺》等作品获奖。1985年9月开始,市内新闻实行“半滚动式”播出。每日发稿3次,做到夜间新闻上午播,上午新闻下午播。1986年起“一周要闻”改为“星期天您好”,这是一档融新闻、知识、服务、娱乐为一体的新闻性板块节目。主要内容有星期专稿、星期天论坛、一周要闻、凡人新事、新风赞等新闻性栏目,知识窗、生活之友、健康顾问等知识性栏目,市场漫步、听众信箱、生活小常识、新书架等服务性栏目,影剧电视、消息预告、热门歌曲欣赏、轻音乐欣赏等娱乐性栏目。栏内节目采取设主持人的形式。该栏目当年获全省优秀广播节目评比一等奖,1987年获全省优秀广播节目评比(以下简称省)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比(以下简称全国)三等奖,1988年获全国二等奖。
市电台设有十几个专题节目。
“今日宜城”是新闻性节目。播发报告文学、通讯、特写及其他新闻专稿,反映全市四个现代化建设,宣传各条战线先进人物,设有凡人新事、人民公仆、宜城新貌、宜城史话等栏目。1984年,“新风扑面人民路,文明并非3月花”一组节目获省优秀专稿奖。
“宜城漫谈”节目1983年1月开设,专发言论漫谈稿件。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件或有倾向性的观点发表议论,形式以评论、杂谈、小品等体裁为主。
“小蜜蜂”是少年儿童节目,1983年1月开设。一般由3种形象人物主播,即对什么都关心的阿姨,专爱讲童话故事的小刺猬,知识丰富的动脑筋爷爷。节目选材广泛,深受小听众和家长们的欢迎。开设当年,“心灵美的张伯伯”一组节目获省一等奖。1984年,“小豆豆做好事的故事”一组节目获省一等奖和全国表扬奖。1985年,“我有一双小小手”一组节目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二等奖。同年在全国“创造杯”少先队活动广播报道比赛中,小蜜蜂节目播出的“石化二小谈理想主题队会”获鼓励奖。1986年,“拾糖纸的小男孩”一组节目获全国一等奖。小蜜蜂节目还设七色花小专栏,专发孩子们来稿,并请孩子们自己播音。
“青年之友”节目1983年1月开设,以青年为主要对象。节目设主持人,辟有青年信箱、青年论坛、青春寄语、共青团园地等栏目。用报告文学、通讯、特写等体裁,介绍青年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强者和各条战线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用谈心、漫谈方式向青年传播新观念、新思想。1983年,“和即将新婚的青年朋友谈心”一组节目获省一等奖。1984年,“与姗姗姑娘谈心”一组节目获省一等奖和全国优秀奖。1985年,“致富莫忘家乡水”一组节目获省二等奖。
“可爱的祖国”节目是以加强爱国主义宣传为内容,重点反映祖国建设新貌和改革中涌现的新人新事等。多采用通讯、散文、游记等体裁播出。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对农村广播节目,1984年5月开设。节目融新闻、知识、服务于一体,宣传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新人新事新风尚,宣传科学种田,推广农业新技术,介绍勤劳致富经验,为农村商品生产提供信息。另设科技咨询服务台,回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1984年,“养貂经验谈”一组节目获省优秀奖。
“文艺之窗”节目涉猎文艺界各个领域,带有很浓的地方色彩。栏目有艺海拾贝、人物撷英、文艺评论、杂感随笔,同时还为听众提供文艺信息。
“科学天地”节目以介绍实用科普知识为主,兼顾不同层次的听众。
“为您服务”为5分钟服务性节目,介绍和回答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
“祝您健康”节目是听众保健顾问。传播卫生知识,介绍长寿之道。设有名医服务台,经常请名医回答听众提问。
“世界拾零”节目1984年5月开设。探撷世界各地的轶闻趣事,风物习俗。
“电台与听众”是服务性节目,目的在于加强听众与电台的联系。设市电台下周节目介绍、听众服务台(回答听众来信)、通讯员园地(写稿体会、好稿评议、通讯网工作等)3个小栏目。
“综合服务”节目是空中社会讲座。面向全市听众,较系统地宣传中心工作和广大群众关心的社会事业。如主办计划生育、法律知识、社会保险、交通规则、哲学常识讲座等。
市电台设置的教育节目为业余英语广播讲座。播出《业余英语广播讲座》、《电大英语教材》、《英语会话》、《英语900句》、《初级中学英语》(1—6册)等。
市电台设置的文艺节目共有曲艺、听众点播、文学节目、外国文艺、黄梅戏爱好者、戏曲、请您录音、广播影剧院、音乐、黄梅戏教唱、小说评书连播、周末文艺、每周一曲、每周一歌14个栏目。在每日的文艺节目中,安排大量的黄梅戏唱段欣赏节目,有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流派唱法,也有风格各异的老艺人传统唱腔和黄梅戏新秀的唱段。
“黄梅戏爱好者”是文艺专题性节目。有导演、作曲、指挥(司鼓)、演员等撰稿,播讲经验和体会,有创作或戏曲研究工作者讲授黄梅戏发展沿革、史实、理论知识和创作构思等,向听众介绍黄梅戏艺苑中的建勋者,普及戏曲知识,推动黄梅戏发展。
“黄梅戏教唱”节目是将黄梅戏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唱段分类,较系统地组织教唱,促进群众对黄梅戏的学习和欣赏。
“广播影剧院”节目在每周星期日增播,安排3次黄梅戏全剧播放,每次2小时30分左右。
此外,文学节目,播送小说、散文、诗词、故事、童话、寓言等;外国文艺节目,播送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包括外国戏剧;戏曲节目,播送京剧和全国各地方戏曲唱段及专题;周末文艺节目,包括文学、曲艺、戏剧、戏曲、音乐等。
市电台还设有广告、天气预报、影剧消息、节目预告等服务性节目。1987年7月在淮南市召开的全省城市电台广告协作会上,市电台制作的“桂元大补膏”广告节目获一等奖,“麦陇香糕点”广告节目获二等奖。
在节目制作上,市电台在编采部门实行以节目为中心的责任编辑制。由各责任编辑对节目从采、编、录、审、播到反馈,一直负责到底。对节目原稿实行责任编辑、总编室主任、局长终审的三级审查制度。文艺节目除初审外,坚持每次重播重审制度。为避免播出中发生差错,所有播出的节目均事前录制好播放磁带,并经责任编辑审听后交总编办公室发到值机人员手中播出。1985年,市电台首次编辑录制的黄梅戏《打豆腐》、《审婿招婿》唱段,由南通唱片社制成塑料薄膜唱片,发行8万张。
市电台从1983年起在市属各口共组织通讯网(组)24个,有通讯员300多人,其中骨干通讯员100多人。年初各通讯网分别与市电台通联组签订写稿合同,年终结算,超额奖励,欠额批评。对个人承包的骨干通讯员单独签订合同。通讯员来稿踊跃,稿源基本得到保证。1988年市台播出稿件中,通讯员来稿占80%。
市电台还于全省率先建立评播员制度。在市新闻界前辈、骨干通讯员、工人中聘请7名评播员,每月向电台发回评播意见表,对新闻质量与编播各方面加以评论,以利及时改进工作。评播员每月更聘一次。
1983—1988年,市电台平均每年收到听众来信1800多封。大多数询问信在“电台与听众”节目中解答,部分建议信和批评信在新闻节目中播发,有的信件交有关部门处理,有的直接给听众复信解答。
1981年起,市电台每年于10月底分别评选记者和通讯员当年被采用的稿件,评出的好稿给予奖励,并向全省广播系统推荐。
安庆人民广播电台波长189.39米,频率1584千赫。每天早、中、晚播音3次,计11小时15分。周末晚间增播1小时零5分,星期日第一、二两次播音相连。广播传输方式采用一套节目,有线、无线两路传输。广播信号由建立在市广播局内的总控室发出,一路经5.28公里架空电缆传送到无线发射台,另一路直接送入有线广播机播出。值机人员4人。1984年春节举办迎春智力竞赛节目,其间收到各地应答来信4000多件,据此统计,市电台覆盖范围除安庆地区各县外,还有巢湖地区的无为、庐江,六安地区的六安、舒城,芜湖地区的青阳,徽州地区的石台和铜陵市的铜陵县以及上海市所属的县,最远达日本国冲绳岛。
市内还有属安庆行署管理的实验电台,地址在北门小马山,使用频率在中波段内有7个,1965年2月22日开播。在大龙山地区电视转播台内,设调频台1座,功率10千瓦,使用频率为101.7兆赫,1984年8月开播,转播省电台节目。
【电视】
电视转播台
1969年以后,电视机逐渐增多,因市内没有电视台,接收省电视台信号必须架设较高的室外天线,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为此筹建市电视转播台。1971年初,省广播局指拨1台50瓦解调式电视发射机,并批准使用二频道发射。在市广播站内竖立22米高木杆,采用2层十字形拆合振子发射天线。同年国庆节开始转播省电视台节目,初步解决市内收看电视难的问题。
1977年初,市转播台迁至肖坑重建机房,用直径15.9厘米钢管竖立72米高杆,采用4层翼型天线,同时建立五频道五单元四层双列式电视接收天线。1978年元旦,地区电视转播台(原702台)使用1千瓦机用一频道转播省电视台节目,与市转播台邻频,相互干扰很大,且为同一节目,市转播台在地区转播台开播后不久即停止工作。
安庆电视台
1984年2月省、市政府批准建立安庆电视台,并列入1984年预算项目。经省广播电视厅审定,市财政投资58万元,并报中央广播电视部批准自办节目,使用1千瓦功率机器,以八频道发射。为缩短建台工期和节省投资,在市广播局三楼顶层建台。天线采用直径13.5厘米钢管竖立12米高桅杆,并用4层翼形天线发射。8月2日开始试验播出。9月19日,安庆电视台(简称市电视台)举行落成典礼,10月1日正式播出。
市电视台节目设置分为转播节目和自办节目两大类。转播节目主要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及其他节目。自办节目有:安庆新闻,1984年9月27日起开始播出,到1988年底,计播发市内新闻4014条,4条新闻在省内获奖;专题节目,至1985年底共播出《美哉天柱》、《让消费者放心》等25条专题节目;神州风采,始办于1986年元旦,主要是介绍祖国山川、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文艺节目,自行录制一些单本电视片如歌舞、杂技、曲艺等,侧重录制黄梅戏舞台全剧艺术片、黄梅戏专题、黄梅戏演员专辑等,还购买或交换部分录相带;黄梅戏欣赏,固定节目之一,介绍黄梅戏优秀唱段;南京经济协作区新闻联播,1987年开办,每周发稿一档,至1988年底,计播发新闻932条,内容包括南京经济区域18个地、市电视台制作的反映各地经济建设成就的新闻、广告。
节目制作与市电台相同,采取以节目为中心的责任编辑制和三级审查制度。市电视台自制节目有电视剧《主宰命运的人》(1986年8月5日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大江明灯》(市电视台和市委宣传部合拍),电视报道剧《小秀》、《深情的鸿雁》等。还摄制《巾帼县令》、《审婿招婿》、《公主与皇帝》等8部黄梅戏舞台剧以及其他文艺节目。协助日本茨木市摄影工作者拍摄电视风光片《永远友好与团结》。
1987年,市电视台购置电脑字幕机与时基校正器,提高广告节目的制作水平。同年制作的“席梦思床垫”、“汽车板簧”广告节目分获华东电视台广告评比一、二等奖。1988年,“桂元大补膏”广告节目获全省电视台广告评比一等奖。同年6月制作的“黄山毛毯”广告节目,在西安市召开的全国第三届优秀电视广告评比会上获三等奖。
市电视台开始为每周三、六晚播出。1985年7月,与地区电视台商定,用一套微波设备,双方互相接转省十一频道中央电视台节目。8月2日市电视台正式使用微波设备,在每周三、六自办节目不变的前提下,增加每周一、五两晚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在节日及学校寒暑假期间增加播放次数。10月,市电视台从22个企业集资10多万元,从上海广播器材厂购进一套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备,建立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12月30日在局内安装、调试,1986年元旦凌晨2时正式接通,接收图像清晰稳定,伴音正常。这是省内建立的第一座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月底,每周播出自办节目由2次改为4次,即将每周一、五两次转播中央电视台节目改为自办,原每周三、六自办节目不变。1987年11月,市政府拨款31万元购置1千瓦电视发射机1部,安装在物华大厦新建机房内,用CH—6中心频171兆赫、4层翼型天线H极化方式发射。1988年1月调试完毕,春节开始用六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同时,调整八频道播出时间,利用702电视台十一频道转播。这样,市内观众每天都能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和第二套节目。年底,市电视台CH—8由关岳庙街市广播电视局三楼迁至物华大厦顶层新机房工作,播放自办综合性节目。播出时间仍为每周一、三、五、六晚间。
市内另有属安庆地区管辖的电视转播台。该台前身系省骨干台(702台)。1974年在岳西停播,1978年在大龙山重建。发射机功率1千瓦,用一频道转播省电视台节目。1981年9月增用10千瓦电视发射机1台。
闭路电视
继电视广播和电视机在市内普及,闭路电视于1984年兴起,普遍采用同轴电缆传送。
市教育委员会电教馆于1983年10月建立闭路电视。设备有摄录一体录像机、放录机、显示器以及幻灯等。专为市中、小学教育服务。地址在玉琳路241号。
石化总厂闭路电视于1984年11月建成使用。录放像设备有SONY5630、JVC7600、SONY小等,线路分支放大器200只,电视机5000多台。传送节目频道为二、四、六、十、十二共5个频道,终端电视机可以任选一频道观看。播出时间每星期二、四、日晚。转播中央、省、市电视台节目,自办石化新闻、文艺节目等。
纺织厂闭路电视于1985年10月建成使用。设备有日本产大磁带录像机1台,分支放大器17只,电视机1300多台。用三频道传送。播放时间每星期二、四、日19~22时。转播省、市电视台节目,播放文艺录像带。
状元府宾馆闭路电视于1985年9月启用。传送范围仅限于馆内客房。设备有NV370录像机及调制器,分支放大器5只,电视机30台。用十一频道播送。播放时间不定,遇有重要会议或旅客多时每晚播放。转播省、市电视台节目,播放文艺录像带。
安庆宾馆闭路电视于1986年8月启用。传送范围仅限于馆内客房。设备有录放机4台。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文艺录像带。
市外贸宾馆闭路电视于1988年1月启用。传送范围仅限于馆内客房。设备有录放机4台。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文艺录像带。
市纺织招待所闭路电视于1988年4月启用,传送范围仅限于所内客房。设备有录放机1台,放像机1台。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文艺录像带。
大江饭店闭路电视于1988年9月启用。传送范围仅限于店内客房。设备有单放机1台。转播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播放文艺录像带。
【机构】
1956年前,安庆广播事业由市政府文教科领导。市广播站建立后,始属市政府文教科,继改属市文化局,后又属市委宣传部。1977年6月设立市广播事业管理局,局长何其哲。1983年12月,市广播事业管理局改名为市广播电视局。历任局长万载琰、李复亮。
市广播电视局和广播电台、电视台实行局、台合一建制。两台台长均由局长兼任。局、台下设人秘科、总编室、事业科、新闻部、文艺部、技术部、发射台、电视部、有线站、郊区有线广播管理站和广播电视服务公司。1987年12月增设广告科。当年全局职工169人,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41人,中专及高中文化程度的72人;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4人,编辑5人。
1988年安庆区划调整后,成立新的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李复亮。广播电视局行政编制40人,内设办公室、人事保卫、总编室、事业科(与工程师办公室合署)、音像科、器材科。广播电台、电视台、702电视台和广播电视服务公司为广播电视局所属事业单位。安庆人民广播电台定员72人,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技术部、广告部、有线广播站;安庆电视台定员64人,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文艺部、广告部、专题部、技术部、制作部;安庆702电视台定员25人;广播电视服务公司定员8人。职工总数248人。全局系统有专业技术职务的133人,其中工程技术专业的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6人、助理工程师32人、技术员18人,新闻专业的主任编辑4人、编辑12人、记者3人、助理编辑22人,档案专业的助理馆员1人,会计专业的会计师2人、助理会计师4人、会计员6人,统计专业的助理统计师1人,播音专业的一级播音员2人、二级播音员5人、三级播音员2人。

上一篇:记者站
下一篇:解放前新闻纪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