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石、陶、瓷器】
石雕人面像
饰件,新石器时代遗物。用白石雕刻,近于椭圆形,高4厘米,宽3.5厘米,厚1.5厘米。反面上部对钻3孔,用于系绳。正面刻有眼、耳、鼻、嘴、头发和胡须,形象拙朴生动。1985年于皖河农场墩头新石器遗址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黑陶镂孔豆
新石器时代食器。泥质黑陶,通高16厘米,口径14.3厘米,豆盘深4.9厘米,柄径6厘米左右,底径17厘米。豆盘子母口沿,弧腹,平底。豆盘下接镂孔豆柄,喇叭形足,柄部中段以2圈凹弦纹分隔,环柄部镂上下2周圆形孔和楔形孔,每周的3个圆形孔和3个楔形孔等距相间。整个器物造型精美,线条流畅。1988年于皖河农场堡子城新石器遗址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黑陶高柄豆
新石器时代食器。泥质黑陶,通高29.8厘米,豆盘口径19.5厘米,最大腹径20.9厘米,深3.5厘米,柄径6厘米,底径18.6厘米,胎厚约0.5厘米。豆盘口微内敛,口沿外部饰1圈凹弦纹,盘腹微坠,底平。竹节形豆柄,喇叭形足。陶质细腻,造型美观。1988年于皖河农场堡子城新石器遗址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黑陶壶
新石器时代盛器。泥质黑陶,通高10.3厘米,口径6.8厘米,腹径10.2厘米,底径6.5厘米。尖圆唇,口微侈,高颈,圆肩,扁折腹,圈足。颈与肩交接处有1圈凸棱。肩部刻划4片变形草叶纹,草叶纹上戳印数粒篦点纹。环腹划1圈波浪纹,上下细弦纹为界。圈足外饰3圈凸弦纹。陶壶胎细壁薄,线条匀称流畅。1988年于皖河农场堡子城新石器遗址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红陶
蒸煮器,商代遗物。甗、鼎连体,通高14厘米,腹径11厘米。甗为敞口,微敛,弧形腹,圆底。底部有5个腰圆箅孔,呈梅花形分布。鼎部束颈,鼓腹,圆底,三圆锥形足。上腹部饰弦纹5道,下腹部饰绳纹,腹部塑有一柄,上翘。柄左侧制一流(蒸煮时加水用)。其外形类似盉。此甗制作精细,造型别致。1986年于白泽湖乡沈店村神墩商文化遗址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石耜
耕作农具,商代遗物。尖状,底部呈椭圆形,刃部内敛,锋尖。长25.5厘米,肩宽6厘米,中厚2厘米。上部半圆,向下2厘米开始内束成左右对称的半圆孔(用于系绳与耒连接)。1986年于白泽湖乡沈店村神墩商文化遗址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陶罐
汉代盛器。通高26厘米,口径9.5厘米,腹径25.5厘米,底径14厘米。宽沿敛口,大阔肩,上安一对兽面方形竖系,中有长方小孔。圆鼓腹,通体饰以弦纹,平底,陶质呈灰色,器物坚硬厚重。造型稳重简朴,竖系上的兽面形态逼真,保存完整。1978年征集。今藏市博物馆。
瓷枕
唐代生活用具。长16厘米,宽12厘米,高9.5厘米。略呈长方形,上大下小,两端略微上翘,枕面微凹。质地胎白,施浅黄色釉,釉层均匀,底部露胎,并留有戳口(即出气孔)。形制简朴大方,光洁细润。今藏市博物馆。
执壶
唐代酒器。通高15.4厘米,口径6.8厘米,腹径9.1厘米,底径8厘米。盘口,口沿微外侈,曲柄,短流,溜肩,斜直腹。在肩部有2条相对的耳形系。近底部饰凹弦纹一周,平底露胎。通体施淡黄釉,部分施以褐色釉,线条简洁明快,釉面二色相间,古朴典雅。今藏市博物馆。
青釉香炉
宋代燃香用具。通高7.56厘米,口径6.7厘米,腹径9.4厘米。宽折平沿,直颈,斜肩,鼓腹,三柱足。在腹部有两相对的耳状凸棱。通体施青釉,釉色肥厚光润;在器物的凸出部分,釉色向两旁散开,微露白胎,青白相映成趣。整个香炉玲珑剔透。今藏市博物馆。
青瓷人俑灯
元代灯具,成对。瓷质,灰胎,施青釉,作男、女侍者手持灯型。通高分别是24.2厘米、22.2厘米。灯盏置于人物肩部,灯下有如意形长柄,男女侍者出土时分踞左右(即男左女右)。男侍衣袖至腕部,女侍则长袖。两侍者头戴华冠,身着长裙,腰间系如意纹锦带,脚下为椭圆型座,中空。面部露胎,刻划细腻,双目平视,体态安祥。1986年于棋盘山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孔雀牡丹纹梅瓶
明代器物,瓷质。通高31厘米,口径5厘米,最大腹径18.5厘米,底径11厘米。小口卷唇,短颈,丰肩,圆腹下敛,足径外撇,足内凹,浅挖,砂底无釉。露胎处均见有“窑红”,底面无款识。瓶身由三截撞接而成,接痕隐约可见,内腹接痕明显。胎体厚重,胎质尚洁白细腻,白釉略泛青,釉质腴润,钴蓝发色以靛青为主。通体纹饰由3部分组成,均以弦纹相间隔。肩部绘一周缠枝莲纹,纹饰疏朗、简朴、洒脱。腹部主体纹为一对孔雀及缠枝牡丹,衬景为玲珑石,石呈螺旋状,牡丹花瓣呈无芒麦穗状,枝叶纷披。胫部饰一周蕉叶纹,蕉叶两边重染。整个画面布局主次分明,笔墨酣畅,生意盎然。据考为明景泰年间产品。今藏市博物馆。
青花将军罐
清代器物,瓷质。通高46厘米,口径14厘米,腹径28厘米,底径20厘米。有盖,球形顶,折沿,子口,盖上绘竹菊双蝶。平口,直颈,鼓腹内收。底部为喇叭形,圈足内敛,釉底,书“康熙年制”款。腹部绘仕女婴戏图。图中仕女3人吟诗作赋,2婴手执玩具游戏,书童3人侍立一旁。书童1人持琴;1人执宝瓶,瓶上插3戟;1人手捧墨砚。背景为树石栏杆,蝴蝶成双飞舞其间。洁白厚润的底釉与翠绿色的蓝釉形成强烈的反差,画面显得活泼、典雅。今藏市博物馆。
【铜器】
越王丌北古剑
战国初期越国青铜兵器。通长64厘米,茎长9.6厘米,剑格宽5.2厘米,首径3.8厘米。棱脊,锋锐,首似喇叭形,圆茎实心,上有圆凸箍二首,饰云雷纹。出土时,剑身中断,并缺少一截(现已按原样修复)。剑格两面均有铭文,正面10字:“古北丌王(越)钺□(越)王丌北古”;背面10字:“自(剑)佥用(作)乍自自乍(作)用佥(剑)自”。(均自中间向两边顺读)剑首有铭文12字:“佳(唯)钺(越)王丌北自乍(作)元之用之佥(剑)”。均系鸟篆体阴文。字的排列,每间隔1字,则错金1字,在32字中,计有错金铭文16字。铸造工艺精湛,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错金鸟篆体铭文线条优美,细如毫发,金光灿然。越王剑在全国发现约有20把,但铭文之多以此剑为最。1987年6月3日在市第二自来水厂工地(迎江寺东王家山)一座坍塌的战国木椁墓中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青铜复合剑
战国时期兵器。通长69.5厘米,茎长8.8厘米,格宽4.8厘米。剑身断切而近扁菱形,两边有刃,中有突脊。前有锋后有凸形格。茎呈扁圆形,上有二圆箍,圆首近首处较细,首中空。铸造工艺十分精湛,刃锋锐利。今藏市博物馆。
鎏金铜耳杯
汉代酒具,铜质。腰圆形,弧腹,口沿两侧铸弧形双耳,腰圆形平底。杯内及两耳上部均鎏金,可视部分金光灿然。耳杯铸造工艺精细,既为实用酒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今藏市博物馆。
弩机
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件,汉代兵器,铜质,部件分铸,而后装配。廓长12.4厘米,宽3.6厘米,高3.5厘米,悬刀长6.5厘米,厚0.7厘米,高7.5厘米。廓的顶部有3道凹槽,槽两侧置双牙,保存基本完好。1984年征集。今藏市博物馆。
四乳四虺镜
西汉照面用具,铜质,范铸。直径10.4厘米,边缘0.4厘米。圆钮座,座外等距离分布4乳,4乳间环绕4虺(螭)形纹,虺纹腹背缀有乌纹,宽素缘。1980年征集。今藏市博物馆。
四神规矩镜
东汉照面铜镜。镜面微凸,光洁可鉴。圆形,直径15.8厘米,缘厚0.4厘米,镜背纹饰细腻,圆形钮,钮径1.8厘米,四叶纹钮座。座外方框,方框四边各向外伸出一T形符号与L形符号相对,方框四角又与V符号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踞一方,寓东西南北之意,禽兽则填补空白。外区环绕1圈铭文带,铭文:“上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兮。”边缘饰3周纹饰,内外饰三角锯齿纹,中间为双线波纹。1984年征集。今藏市博物馆。
瑞兽葡萄镜
唐代照面铜镜。圆形,直径11厘米,缘厚1.3厘米,兽钮。高线圈将内外区隔开,内区4只瑞兽各具姿态,攀援葡萄蔓枝叶实。叶实由内向外穿过高线圈蔓延外区,外区葡萄枝叶与飞禽相间,边缘饰有三叠云纹。今藏市博物馆。麻江式铜鼓
宋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形圆,通体呈淡绿色铜锈。形体上宽中束,下敞口,重15.5公斤,面径46.6厘米,高29厘米,底径45.5厘米。鼓侧胴腹间有双耳,鼓面光体12芒,芒外有13晕圈,主晕为水波纹,其他诸晕间有小乳丁纹、梯纹、斜格纹等。鼓身有4条直缝和10道弦纹。今藏市博物馆。
安庆卫指挥使司夜巡牌
此牌是明朝军中夜晚查巡岗哨和加强防卫的一种专用令牌。圆形,铜质。重450克,通高14厘米,宽11.3厘米。铜牌正面铸一阳文楷书“令”字,字径7厘米。背面并铸双行阳文篆书“安庆卫指挥使司夜巡牌”10字。两侧分铸阳文楷书“肃字伍百叁号”6字。顶端饰卷草如意纹,铜牌正、反两面沿边处均饰以忍冬纹,顶端正中处铸有小孔,供系带用。铜牌基本完好,唯局部呈卷曲状,高低不平,通体附着红色锈斑。令牌原藏江苏,1985年11月由市博物馆征集。
释迦牟尼鎏金铜佛像
铜质坐佛像,通用鎏金,清代铸造。高12.4厘米,底座宽10厘米。发髻饰佛头青色,双目微闭,两耳垂肩,肩部斜披锦带,半裸。佛像呈佛家称为“降魔印”的坐姿,双脚盘坐,脚心向上,左手置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下垂。造型精美。今藏市博物馆。
【货币】
郢爰
战国时楚国货币,又称爰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黄金铸币,属称量金质货币。呈不规则方形,边长3厘米,厚0.4厘米,印有三个半“郢爰”大篆戳记。三方均有切割的痕迹。今藏市博物馆。
“出门税”银铤
束腰形,长12.3厘米,两端各宽6.8厘米,腰宽4.8厘米,厚1.5厘米。正面上部左右侧各有压印戳记一行,文“李员外”;下部左右侧也各有压印戳记一行,文“出门税”。戳文均宋体字,“李员外”3字由于笔划重叠、错位,不易辩识。背面呈大小不等蜂窝状孔。根据形制、文字内容及字体等特征,为宋代遗物。今藏市博物馆。
嘉庆银锭
清代称量货币,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银,为宝藏或大宗支付用。银锭长5.8厘米,宽4.5厘米,高2.5厘米,重366克,成色98%。锭面微凹,錾有“州山”、“嘉庆二十五年”、“六月信隆”等字样。正中凿一棱形方孔,似检验成色所为。1983年在安庆港江沙中出土。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天国钱币
太平天国时期流通货币,铜质。3枚,分大小2品。1枚大币,直径4厘米,方穿孔,直径0.9厘米,廓0.4厘米,正面宋体阳文“太平天国”4字,背面“圣宝”2字。2枚小钱,直径2.5厘米,方穿孔,直径0.7厘米,廓0.25厘米,其铸文、质地、形制与大币相同。今藏市博物馆。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
机制银币,直径3.9厘米,重量22.5克。正面字为,上部“安徽省造”,中部“光绪”,左“元”、右“宝”。其间有满文(光绪元宝)4字,下部有“库平七钱二分”字样。背面为蟠龙图案,外圈环以英文。今藏市博物馆。
安武军纪念币
安徽造币厂于民国3年(1914)铸造,银质。直径2.71厘米,厚0.22厘米。正面为倪嗣冲戎装半身像,背面阳文中为“安武军”,左“念”、右“纪”。今藏市博物馆。
【书画】
邓石如隶书联
纸本,纵114厘米,横24厘米。隶书大字,上联“不于其中起妄想”,署“华宀严经语”,上钤“完白山人”长方形朱文引首印;下联“自是此处多吉祥”,署款“顽伯邓石如”,下钤“邓石如”、“顽伯”篆体白文印两方。今藏市博物馆。邓石如(1743—1805),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
姚元之隶书联
纸本,云龙纹蜡笺。纵135厘米,横33.11厘米。联文:“海屋艹寿添东溟鹤,莱衣采耀北堂艹宣”。落款“道光廿有七年丁未八月桐城姚元之”,下钤“姚氏白印”、“元”朱文印两方。今藏市博物馆。姚元之(1766—1852),清代书法家。
朱沆双马图立轴
纸本,水墨画。纵127厘米,横42厘米。图中绘二马偎倚老树之旁,枝干老辣披纷,马肥腴有骨,一卧一立,其态亲昵温顺。图中右上部题“竹比双耳倩,风入四蹄轻”诗句,落款“浣岳”,下钤“朱沆之印”篆体白文印。今藏市博物馆。朱沆,浙江绍兴人,清代画家。
陈若木山水横卷
纸本,保存完好。横213厘米,纵24.4厘米。图中绘有重山复水,房舍3处,二老人相对盘坐山台,松树及双勾叶、阔叶、针叶、混点等多种杂树丛生,行云流水,山岚雾气缭绕。中题五绝3首:“云外结茅茨,木末通樵路;行歌不见人,苍苍入烟雾。”“结屋天都顶,风吹苍术香;流云穿户牖,不觉湿衣裳。”“风蹬吹阴雪,云门吼瀑泉;杜陵诗似画,曹霸笔疑仙。”落款“辛卯春日仿大涤堂笔若木”,下钤“陈伯子”、“若木”篆体朱文印两方。横卷原为扬州李氏藏。今藏市博物馆。陈若木(1839—1896),字崇光,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清代画家。
陈若木兰竹图轴
纸本。纵126厘米,横31厘米,全绫装裱。图中绘兰竹三四株,发花两三朵,在其画面右下部题“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句,落款“若木”,下钤“陈崇光”篆体白文印。由扬州市征购。今藏市博物馆。
虞蟾山水扇面
纸本。纵19厘米,横56.5厘米,全绫装裱。图中近景绘一老人曳杖欲过木桥,背景为山水、杂树、房屋。上款题“庚寅秋杪写为东园大兄雅属”,落款“步青虞蟾”,上钤“虞蟾”篆体朱文小印。1983年由扬州市征购。今藏市博物馆。虞蟾,字步青,江苏扬州人,太平天国画家。
杨沂孙篆书联
洒金粉笺纸。长132厘米,宽31厘米。上联:“甘受,白受采;”下联:“富润屋,德润身。”上款“臣四兄大人属”,下钤“历劫不石靡”朱文印。署款“濠叟杨沂孙篆”,钤“杨沂孙印”、“观濠居士”白文印两方。对联书体为大篆,为其晚年力作。1985年由市文物商店提供。今藏市博物馆。杨沂孙(1812—1881),字泳春,江苏常熟人,官至凤阳知府。
郑珊山水扇面
扇面为洒金纸,设色。高17厘米,宽52.5厘米。是图笔意苍劲,色彩浓重,右上方题款“拟王司农麓台笔,八十二叟郑珊作”,下钤“雪湖”朱文印。今藏市博物馆。郑珊(1809—1897),字雪湖,回族,生于安庆,清代画家。
郑琳山水中堂
纸本,设色。长59.4厘米,宽41厘米。图中左下角绘近景,右侧为远山,向左逶延为地平线。中间为水域,水面如镜,一翁乘小舟独钓江上。左上方款书:“石涛师大意,写奉吉翁仁兄大人正之,牧山弟郑琳。”钤“牧山书画”白文印。今藏市博物馆。郑琳(1819—1898),号牧山,回族,安庆人,郑珊之弟,清代画家。
倪文蔚书对联
纸本。纵154厘米,横30厘米。联文:“远道山川通梦想,素心晨夕见交期”。上款“象六舅氏大人训正”,落款“豹岑愚甥倪文蔚”,下钤篆体白文“倪文蔚”、朱文“豹岑”印两方。今藏市博物馆。倪文蔚(1823—1890),字豹岑,清望江县人,官至河南巡抚。
杨守敬行书条幅
纸本。纵146厘米,横38厘米。书七绝一首:“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上款题“伯候大兄嘱”,落款“杨守敬”,下钤“杨守敬”、“惺吾七十次后书”篆体白文印两方。今藏市博物馆。杨守敬(1839—1915),字惺吾,湖北宜都人,清末书法家。
陈庶山水条幅
纸本,设色。纵172厘米,横53厘米。所绘青绿山水,近景为古松竹林,小桥流水人家,远景为崇山峻岭,瀑布流泉,白云深处,古寺观依稀可见。无款,仅于左下角钤两印:朱文“衍庶之印”,白文“昔凡居士”。今藏市博物馆。陈庶字昔凡,陈独秀嗣父。
吴汝纶行草横披
纸本。纵22.5厘米,横128厘米。书:“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却看翡翠兰苔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肯与高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袒)述复生谁。别裁伪体采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上款题“燕生世清属”,落款“吴汝纶”,下钤篆体“执父”朱文印。今藏市博物馆。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桐城县人,清著名学者。
邓绳侯行书对联
纸本。纵88厘米,横21厘米。联文书唐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上款题“端生三兄清正”,落款“艺孙”,下钤篆体白文“艺孙印章”、朱文“世白”印两方。今藏市博物馆。邓绳侯(1857—1913),名艺孙,字绳侯,号世白,邓石如曾孙,怀宁县人。
山水扇面
纸本,设色。宽52厘米,高18.5厘米。近景为小桥流水人家,又以远山云雾相衬,意境深邃。左上角款书:“甲戌秋日,萧孙心写”。下钤“谦中”朱文印。今藏市博物馆。
许世英行书立轴
纸本。纵54厘米,横32厘米。文:“天生英杰召戎机,霸业恢张世所希。南服已终东渐起,岿然立马驻斜晖。润身润屋著箴规,寝处难忘见母仪。傥使帝王能广德,同盟协约或无訾。”右上角钤“宁静致远”朱文引首印。落款题:“庚戌俄京瞻彼得大帝像,海牙瞻女皇寝室、允文仁弟两正世愚丈双溪许世英”,下钤“双溪”朱文印及“许世英”白文印各一方。今藏市博物馆。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至德县(今属东至县)人,工书,善诗文。
何香凝《猛虎图》立轴
纸本,设色。纵133厘米,横32厘米。题“猛虎在山,黎藿不采”,署款“香凝”,钤“何氏香凝”朱文印。右上角钤“香凝四十后作”白文印。此轴为何氏赠予安庆籍保姆作临别纪念之物。今藏市博物馆。何香凝(1878—1972),国民党革命派杰出代表人物,画家。
于右任行书对联
纸本。纵131.5厘米,横31厘米。上下联为“暗水流花径,清风满竹林”。上款署“灌芝先生正”,落款“于右任”,钤“右任”朱文印。此联为于右任书赠安庆名医金灌之。今藏市博物馆。于右任(1879—1964),字伯循,陕西泾阳人,国民党元老,书法家。
潘学固草书条幅
纸本。纵98厘米,横26厘米。书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一首。上款题“雪峰同志嘱书”,落款“潘学固”,下钤“老学”篆体白文印。今藏市博物馆。潘学固(1892—1982),名重,晚年自号老学,桐城人,书法家。
懒悟《山水图》中堂
纸本。纵91厘米,横67厘米。署“戊子春为臣武仁兄作,懒悟”,钤“懒悟”白文印。今藏市博物馆。懒悟(1901—1969),法名晓悟,后易名懒悟,俗姓李,河南潢州人,画家。
【其他】
象下腭骨化石
呈浅褐色。化石的两颊骨尖端相距约58厘米,颊骨长75厘米,颊骨尖端垂直到地面约48厘米,一对下臼齿,长12.5厘米,宽7.5厘米,齿高2厘米,牙床和齿槽较为分明,齿冠侧面呈锯齿形,整个下腭骨基本完整无损。距今约10万年。1976年由凤凰乡渔民在市郊西南10公里处的官洲捕鱼时捞出,同时打捞出的还有大批炭化木。今藏市博物馆。
端石抄手砚
一名太史砚。呈深紫色,造型古朴规整,长方形墨堂,与弧形墨池相连,砚底形制为抄手。此砚石佳,制作精良,据考,为宋砚之珍品。今藏市博物馆。
汉砖砚
由半截汉砖雕刻而成。类太史砚形状,长14.2厘米,宽8.6厘米,高4.8厘米。砚左侧原有西汉宣帝年号“元康”(公元前65—前62年)阳文篆书砖铭2字,右侧边壁镌行书跋文25字,计3行,文:“道光己亥(1839)六月十日,在康甫慕陶轩观并题,老太时年七十有一。”“慕陶轩”为桐城著名金石学家吴延康之书斋名。今藏市博物馆。
李经世印章
石质,无纽,长宽各6.5厘米,高10厘米。印面刻篆体白文“李经世字伟卿号丹崖”,未署年月及刻者名姓。今藏市博物馆。李经世,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之从子,清光绪六年(1880)登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清婴戏图竹雕香筒
明、清时期流行的工艺装饰器物。高17.5厘米,口径5厘米。筒体无损坏,缺盖、底。在盖内正中通有一根管状铜夹,可夹时令鲜花或香料,其香气由筒壁溢出。香筒运用平刻浮雕、高浮雕及镂雕等技法,刻画树石栏杆和人物。画面松、桐虬枝纷披,曲折盘旋。主体图案为4个女子和16个孩童。4个女子仪态端庄清秀,发挽云髻,上穿窄袖圆领襦衣,下着长裙曳地。正中一妇作坐势提笔作书,右侧一妇持如意,左侧一妇持芦笙,另一面一妇搂抱一孩童,余下15个孩童有的吟读文章,有的放鞭炮,有的捉迷藏,有的打锣,有的持荷叶,有的扮作状元骑马游街与民同乐。据考,竹简刻制约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今藏市博物馆。
明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均为纸本,靛青色地,泥金写、画,保存完好。《妙经》、《心经》(装帧一巨册),系以蝇头小楷书写,字字精工,清逸秀雅;所绘菩萨像、菩萨现身像以及普渡众生像,均采用细线白描手法,工细入微,栩栩如生。写经人在经中第三页上注明此经写于明宣德七年(1432)四月初七日。原为明代宫庭庋藏,泰昌元年(1620)由光宗朱常洛赐给安庆迎江寺。“文化大革命”中迎江寺佛像、经书均被毁,这部珍经为和尚竹静智取而幸得保存。今藏迎江寺。
太平天国天朝圣库砝码
1985年9月15日在龙山路中段供销商场建筑工地出土。砝码呈扁圆形(鼓形),上下面平整。内浇铸生铁,外包黄铜,封闭严密,制作精工。高4.8厘米,上、下面直径为7.3厘米,中腰处直径8厘米,重1840克。顶面有3行楷书阴刻铭文,中间刻“天朝圣库”。右侧刻“较准”,左侧刻“库砝”。底面正中阴刻直行双钩楷书“伍拾两”,左侧直行刻“寿春右营”。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天国铁炮
1972年10月在市第二中学后门外(即东北角城墙根处)取土时发现,共6尊。其中大型炮4尊,每尊长130厘米,口径12厘米,重约400公斤。炮身正面铸阳文楷书:“太平圣炮,乙荣五年(1855)安徽省造”。中型炮1尊,长127厘米,口径9厘米,重约300公斤。小型炮1尊,长108厘米,口径6.8厘米,重约200公斤。中、小型炮各铸阳文楷书“安省造”。6尊铁炮均系前装旧式铁炮。“乙荣五年”炮4尊于1977年送省博物馆,“安省造”炮2尊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天国铁炮炮弹
1974年在马家岭工地出土,共11发。系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时遗留。生铁铸造,球形,实心无火药。大中小3种。直径分别为8.5厘米、6厘米、3厘米。此弹为前膛旧式火炮所用。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军刀形矛
长兵器,铁质。通长45.5厘米,身呈刀形,锋刃锐利,净长23厘米,最宽处5厘米,骨交中空,圆锥形,直径3.3厘米。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军虎杈
1980年在自来水厂建筑工地出土。长兵器,铁质。通长39厘米,前有一棱二刃,中锋四棱形,长出11.5厘米,净长20厘米,坚锐如枪;两旁为月牙刃的横股,通宽24厘米;骨交中空,略呈圆锥形,直径2.2厘米,长16厘米。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军战刀
1985年在杨家嘴太平军营垒出土。铁质,通长43厘米。刃部残,长31.5厘米。D型铜质护手,柄上部制有铜质包箍(为木柄包箍)。制作精良,铜质护手规整。今藏市博物馆。
太平军月牙铲
1985年10月在菱湖北岸杨家嘴太平军营垒出土。铁质,通长67厘米,月牙型刃。圆骨交,长55厘米。较笨重,为农民起义军特有。今藏市博物馆。
孙中山行书扇面
纸本,保存完好。扇面自右至左横书“天下为公”,上款书“素存先生属”,落款“孙文”,下钤篆体白文印“孙文之印”。扇面系民国元年(1912)4月孙中山书赠邓素存的。今藏其女邓爱菱处。邓素存(1883—1953),安庆市人,民国元年(1912)任中华民国总统府顾问。



上一篇:地面文物
下一篇:文物管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