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学宫、试院】
学宫
安庆府学宫原建城西正观门外,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五年(1372),知府赵好德移建山谷书院(今市一中东)。此后,历经拓建和重修。清咸丰三年(1853)遭毁。同治五年(1866),署布政司吴坤修复建。校规甚严。省学政每年临考1次,学宫每季考1次,成绩一等生员可补廪生,二等称增生,三等称附生,一年选拔贡生1次。另有加额。文学额为附生25名,廪生40名,增生40名。贡生岁额1年1贡。武学额为20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科举后,其东书院旧址改建安徽高等学堂,西考棚改办安徽全省师范学堂。
怀宁县学宫原建于依仁坊(今省二监附近)。明洪武五年(1372),知县阎琦移建城西忠节坊余忠宣公祠西(今大观亭小学附近)。始有学无庙。正德六年(1511),提学御使黄如金移建正观门内、安庆府学前天宁寺旧址,规制仿府学。清咸丰三年(1853)全毁。同治元年(1862),县绅马守愚主持复建。校规同府学宫。省学政每年临考1次,学宫每月考1次。文学额为附生25名,廪生20名,增生20名。贡生岁额两年1贡。武学额为15名。文学额加额同治四年(1865)8名,五年1名。武学额加额同治四年8名,七年1名。后因兵燹被毁。废科举后,成为民居。民国24年(1935),程滨遗等于旧址改建怀宁县立中学。
试院
安庆试院又称考棚。清顺治六年(1649),操江巡抚李日芃改明察院(今市一中校址)为试院。次年,建东、西文场。并在仪门外设屏门,称龙门,故试院又称龙门。康熙、雍正、嘉庆等朝增建、修葺号舍。咸丰三年(1853)兵毁。同治二年(1863),两江总督曾国藩檄建。光绪时修号舍6场,能容考生3000多人。三十二年(1906),改为安徽全省师范学堂。
【书院、社学、义学】
书院
青阳书院坐落余忠宣公祠内(今大观亭小学)。为纪念元余阙而建。余阙曾隐居庐州合肥东青阳山,文集有《青阳集》,故名。后废。
二良书院在旧府治东(今龙门口街东)。明嘉靖初,知府胡缵宗为纪念汉代文翁和朱邑而建。后圮。
近思书院在旧府治北(今昭忠祠巷内)。明嘉靖初,知府胡缵宗为奉祀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而创办。后圮。
山谷书院原建旧府治东(今市一中东)。明嘉靖初,知府胡缵宗改建于佑圣观之西(山谷祠附近)。久圮。
龙山书院在旧府治北(安庆军分区北),与近思书院相近。明嘉靖三十年(1551)前后,知府李逊创办。久圮。
敬敷书院在府学东魁星楼旧址(今市一中东)。清顺治九年(1652),操江巡抚李日芃(号培原)创办,初名培原书院。康熙十年(1671)集府县诸生入号舍读书,月课2次,为初一、十五。后改为初三、十八。四十八年(1709),巡抚叶九思主持重修,易名修永书院,后恢复原名。乾隆初改名敬敷书院。十七年(1752)定内、外、附3课,内、外课有定额,每人每月给予津贴,附课无定额无津贴。每月初三由巡抚、知府等轮流主讲,十八为山长课。诸生按超、特、一等级给予奖赏,奖银1~3两。每岁经费银约2000两,其中山长薪俸及一切供应约600两。以官府拨置的学田额租为主要来源。道光后,经费收入有所增加。咸丰三年(1853)兵毁。同治初,两江总督曾国藩移建姚家口街(在今行署广播电视局址)。月提厘局征收银为诸生奖赏津贴经费。光绪元年(1875),藩司孙衣言扩修,可容诸生百数十人,并倡捐书籍存院。二十四年巡抚邓华熙奏办求是学堂,改此为藏书楼。是年,藩司于荫霖、臬司赵尔巽移建柏子桥。山长由巡抚聘定,除讲学外,总领院务。历任山长有刘大木魁、王宽吾、全祖望、姚鼐等。二十七年改建武备学堂(次年武备学堂迁入)。三十二年,改为安徽陆军小学堂。民国6年(1917),改设女子蚕桑讲习所。10年省立法政专门学校迁入。17年利用其址创办安徽大学。
遂宁书院相传院址在正观门外。清康熙年间由安徽学政张鹏翮创办,因其为四川遂宁人,故名。久圮。
凤鸣书院设在任家坡丰备仓旧址。清光绪三年(1877),怀宁县知县彭广钟会商7乡士绅捐资创建。月分官斋两课,官课知县主讲,斋课山长主持。官课评甲乙等,给予奖赏和津贴。津贴由房地租、洲课田租各项划拨。奖银由知县酌给。斋课山长评定后,只略给津贴,无赏银。后因住乡生员进城应课不便,改由经理学款人按乡送题应试。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凤鸣高等小学堂,二十九年改名凤鸣中学堂,三十年改名怀宁县中学堂。
社学、义学
社学怀宁县7乡共10所,其中在城乡(今城区)4所,分别在城北辑睦坊、城西治平坊、城东阜民坊、城南康济门外税课司故址,有堂、室和书舍。清代中期后渐废。
义学有省义学、府义学之分。省义学由操江巡抚李日芃于清顺治九年(1652)在敬敷书院讲堂东开办,遴选书院生员教授里人子弟,每月给膳米5斗。康熙十年(1671)巡抚靳辅每年给谷30余石。十二年,知府姚琅以鸭儿塘鱼租增补义学。每月初二、十六日,学官集义学师生会讲于书院礼让堂。咸丰三年(1853),与书院同时遭兵燹。府义学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知府张楷所设,共6所。其中纯阳道院对门1所,岁给学租外,还捐束修银36两。又有安庆卫义学2所,典义学在状元府,崇正义学在状元府北街。卫废后归府。清末以其学租等款办府署两等小学及五路小学。
【学堂】
清末通称学校为学堂。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这段时间,安庆兴办的学堂在数量、种类上均居全省之首。其中高等性质的学堂是近代安徽高等教育的开端。军警学堂在行政上隶属军政内政系统,是另一种类型的学堂。
高等学堂
求是学堂近代安徽第一所学校。光绪二十三年(1897),巡抚邓华熙奏设,建于鹭鸶桥(在今人民路、锡麟街交汇处)。次年开学。招正课生、附课生93人,学制3年。二十七年二月,首届学生毕业。经巡抚王之春主试,择优录取英法文学生13人,奏奖监生和八品翻译官。十月,改名大学堂。以布政使、按察使为总办。全省每县选送学生2人,计100人,为正课生。附课生120人,由原求是学堂肄业生充之,作为师范生。经费由省支应局每月支付银700两。二十八年改名安徽高等学堂,并在府学东敬敷书院旧址别建校舍,三十一年一月迁入。正课生渐扩至300人。原以藩臬两司为总办,至此另聘专职监督(校长)。三十二年(1906)严复任监督时,改为高等预科,将预科生编为5班。另设补习班,除补习中学各科课外,增开教育学等,1年毕业。三十三年从预科5班中挑选师范1班,添招预科6班。三十四年停招预科生,特设补习1班。将原招预科6班并为4班,计170余人。宣统元年(1909)始办本科1班,计12人。民国元年(1912)停办。在校本科生12人转入北京大学续读。先后毕业的预科、本科、补习班、师范班生约400余人,在堂任教的还有洪思亮、姚永概、姚永朴、胡渊如、徐铁华、刘彦遐、解小云等学者。
安徽官立法政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巡抚恩铭裁撤其前任所设课吏馆改办,地址姚家口都司署旧址(今行署广播电视局东),以藩、臬、学三司为总办。初限培训候补官员、非科举出身及捐纳保举初任官吏。三十四年八月扩充,比照京师大学堂法律专业和日本法政速成科酌定课程。后分设预科、正科、别科、讲习科、简易科,学生500余人。预科2年毕业,为正科准备。正科、别科3年毕业,以培养完全法政人才为主旨。讲习科3学期毕业,简易科为夜班教授,2学期毕业。两科均以造就从政人才以应需。学生为招考和全省各州县保送。先后毕业计官班讲习科2班、绅士班讲习科3班、法律别科2班。另有法政学堂3所:一是公立法政讲习所,皖北教育会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办,8个月毕业;一是私立专门法政学堂;一是法官养成所。4所学堂均于宣统三年(1911)停办。
安徽官立理化专修科光绪三十四年(1908)安徽提学使沈曾植创办,附设省高等学堂内。始名安徽师范传习所,分理化、博物2班,学生约120人,学制半年,仅办1届。理化专科招走读生100人,培养高小及中等学堂理化教员。经费由学务公所筹给。宣统元年(1909)三月毕业生分派省内各学堂任教,秋停办。
中等学堂
怀宁县立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由凤鸣书院改办凤鸣高等小学堂,校址任家坡。二十九年改名凤鸣中学堂。三十年改名怀宁县立中学堂,设甲、乙、丙、丁、戊、己6班,附设速成师范班。分文、实2科。文科“令其博古通今,以储治国安民之用。”实科“在其精研艺术,收到厚生利用之功”。课程为修身、经学、国文、地理、历史、算学、英文。三十四年学生83人。宣统三年(1911)学生113人。年经费银3300两。历任学监邓思贤、丁仲仙、邓锡侯、吴季白、程滨遗等。民国元年(1912)改为怀宁县立中学。
尚志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绅士冯汝简创办,为安庆最早的私立学堂。初名私立尚志两等小学堂,后改中学堂。始租赁荣升街民房,后迁藏书楼旧址。三十四年学生82人,分中、小学2班。后以经费不继改为安徽全省师范学堂附属小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公立。民国元年(1912)改为尚志两等小学校。
桐城县公立中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吴汝纶从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设于安庆,校址在巡抚衙门后院(今市委大院),自任堂长。开办经费提取桐城培文书院、考棚等处田租6000余石,筹募现金(银元)7000余元。次年,阮强、马其昶、方守彝、李光炯等人主持在安庆开课。录取正课生52人,附课生60人,分2班。课程为国文、日文、法学、数学等。首次到安徽的日本学者早川新次郎授日文、法学。设总监8人,学长5人,学制3年。三十年秋迁桐城县城。
安庆官立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知府裕厚借鹭鸶桥安徽农工商医实业学堂创办。初招生118人。经费由安庆府辖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6县分认。年经费合银元13384元,固定资产合银元49805元。民国初废府制后,改为安庆六邑联立中学,并移址保宁庵(今一一六医院)。
务实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二月绅士刘文凤创办。始设曾公祠,后迁址百花亭多穆二公祠,改名务实中学堂。课程为经史、文学、物理化学(格致)、数学、舆地、英文等。宣统二年(1910)中学班并入他校,改称公立高等务实小学堂。
安徽存古学堂宣统元年(1909)藩司沈曾植创办,设于东门文昌宫隔壁(在今建设路南段)。延聘黟县程抑斋主持校务,李审言、朱仲我应聘主教司。二年开学,学生240余人(正、附课生)。民国元年(1912)停办。2年改为国学社。3年复停。
师范学堂
安徽全省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巡抚恩铭奉学部令就安庆试院改建。三十三年二月开学。首批学生由各县选送,录取272人。分6班,其中初级简易科3班,1年毕业;优级选科预备科3班,2年毕业。后因省高等学堂师范班毕业百余人,缓解各校师资短缺,简易科亦改2年毕业。次年冬,6班同时毕业。简易科毕业生分任小学教员。预科毕业生升入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博物3选科继续学习,学制2年。宣统三年(1911)改名安徽优级师范学堂,学生160人,监督姚永概,并聘日本学者西山荣久、正植太郎任教。先后毕业生近千人。附设学堂2所:一是高等小学堂,一是藏书楼的尚志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女子师范学堂宣统元年(1909)吴季白创办,设风节井街西(今行署西)。民国元年(1912)迁址百花亭巡警学堂旧址。同年秋,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实业学堂
安徽农工商医实业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五月创办,附设于鹭鸶桥安徽高等学堂内。为近代安徽最早的综合性职业学校。三十一年二月在其址创办安庆官立府中学堂。
安徽官立中等实业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藩司沈曾植创办,设百花亭巡警学堂旧址。初名工业学堂,仅设工业1科(染织),学生37人。宣统元年(1909)冬增设农、商2科,改称实业学堂。修业年限为预科2年,本科3年。招生对象为初小、高小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学堂对面附设造纸厂、染织厂,供学生实习。三年停办。
私立高等农业学堂宣统二年(1910)创办。校址在鹭鸶桥农工局。分本科、讲习科。次年停办。
军警学堂
安徽武备学堂光绪二十四年(1898)九月,巡抚邓华熙筹办,以巡抚衙门东侧演武厅为堂址。招生对象为举贡监生及文武候补低级官员、士绅子弟。二十五年四月开学,学生40人,学制3年。安庆知府兼总办,谭学衡任提调。二十八年迁址敬敷书院(今安庆师范学院址)。三十年春,巡抚诚勋招募新军300人,交首届毕业生训练,名武备练军学堂(次年停办)。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武备学堂停办。
安徽陆军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就北门外敬敷书院旧址武备练军营房改办,学制3年。设总办、监督、提调、文案、医官等,教习8人,学长2人。每年招正额公费学生70人,附额自费54人。课程为修身、国文、洋文、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图画、训诫、操练、游泳、号音等。先后毕业2期。宣统三年(1911)停办。
安徽陆军测绘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创办,设北门外吊桥东北。初从武备、高等两学堂中择选学生40人入学。1年半期满,照章裁撤。课程有仪器测量、距离测量、算学、绘图学、地形学、战术学、操练等14门,实地测量70天。三十三年九月考试毕业,所取前列学生30人分4组由督练公所派员带领,前往省内各府州测绘,以期规划成图。另10人回原籍。后改为陆地测量局。宣统元年(1909),将学生调回补习数学,继续开办,增招新生120人,3年毕业,旋陆军部改学制为2年。三年停办。
安徽讲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初名安徽将校研究所。三十三年春,巡抚恩铭改为安徽讲武堂,设御碑亭旁(今吕八街南端附近)。课程为学科、术科2种计21门。分高等、寻常、补习3科,半年毕业。同年三月,首届60名学员入学。九月,毕业考试,及格者派充安徽新军排长和见习士官,不及格者回原籍。十一月,巡抚冯煦改订新章,将讲武堂分为研究所、教导队(即本、附科2部)。三十四年一月,研究所(本科)开学,24名学员均为新军各营选送排长、司务长。宣统三年(1911)十月后停办。
安徽高等巡警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巡抚恩铭创办,设百花亭楝树湾(在今市二中校内)。始有安徽绅士班学生87人,后添客籍绅士班学生10人,复招候补官班学生50人。总办先后为世善、毓秀。三十三年五月,监督徐锡麟率部分学生起义后遂停办。宣统二年(1910)复办,设御碑亭。民国元年(1912)停办。
安徽绿营警察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由安庆游兵和潜山3营合办。设总办、监督、稽查等各1人,教习5人,每期学习期限6个月。宣统初停办。
又,安徽督练公所、安徽弁目训练所,为清末训练新军和下级军官的机构(见卷五十·军事)。
小学堂
公立皖江初等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胡远浚创办,设府城隍庙(今大南门)。宣统三年(1911)停办。
公立育正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县绅胡远勋创办,设四牌楼清节堂内,学生为住堂寡妇子女。民国元年(1912)改小学。
府署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府裕厚创办,设府署西(今市六中内)。三十四年学生96人,府署年拨银元4024元。民国元年(1912)停办,后改为安庆六邑贫民工艺厂。
公立清真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绅士郑赢开主持创办。设大南门内忠孝街。民国元年(1912)改办小学。
私立敦义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梁文奎创办,设府署东永安局内。次年停办。
公立开运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设西门外体元局原义塾。民国元年(1912)改办小学。
崇圣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设北门外清凉庵。民国元年(1912)迁五里墩老龙王庙,改名公立崇圣国民学校,后停办。
藩署两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提学使沈曾植创办,设藩署谯楼西首(今安庆军分区内)。民国元年(1912)改名开明两等小学。
五路半日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府恽毓麟创办,均为官立。东路设文昌宫;西路设余忠宣公祠;南路设曾忠襄公祠;北路一设城北刘猛将军庙,一设龙神祠;中路设府学东乡贤祠。经费由安庆府署划拨。民国元年(1912)全部改办小学。
萃英女子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丁建军创办,设鹭鸶桥。民国元年(1912)改办小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的私立尚志两等小学堂,三十一年(1905)创办的公立务实两等小学堂,一度改为中学堂。
公学
旅皖第一公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五月,江苏上元、江宁旅皖同乡创办,设杨家塘元宁公所内。初名江苏旅学,三十四年改名旅皖第一公学。后易名元宁旅皖两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停办。
旅皖第二公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旅皖旗人合办,设八旗会馆。民国元年(1912)停办。
旅皖第三公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浙江旅皖同乡创办,设小南门浙江会馆。民国元年(1912)停办。
旅皖第四公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湖南旅皖同乡创办,设双莲寺东曾公祠。民国后迁大二郎巷湖南会馆,改名三湘小学。
【学校】
民国元年(1912)后,学堂一律改称学校。规定各类学校为: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年,本科4年。师范教育分初级、高等两类。职业教育分甲、乙种两级,乙种相当于高小,甲种相当于中等教育。11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改行“三三”制:初中3年、高中3年。师范:简易师范学制4年,招高小毕业生;高中师范学制3年,招初中毕业生;师范专科、学院学制3~4年,招高中毕业生。其他高等院校学制:专科2~3年,本科4年,医科大学5~7年。办学形式有省立、县立、公立、联立、团体立、私立之别。
高等学校
江淮大学民国元年(1912)春,由刘希平、光明甫、周松圃、程滨遗等人募资创办。始设双莲寺街电报局旧址,后迁姚家口官立法政学堂旧址。官立法政学堂、公立法政讲习所和私立专门法政学堂次第并入江淮大学,分设文、法2院,学生千人。校长先后为邓绳侯、光明甫。教育长刘希平,教员周松圃、程滨遗、光晟等。4年改组为省立法政专门学校。
省立大学民国元年(1912)秋,陈独秀创办,自任教务长。设于原敬敷书院即安徽高等学堂旧址(今安庆军分区招待所),故称安徽高等学校,校长马通伯。未及一年并入江淮大学。
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民国4年(1915),巡按使韩国钧商准江淮大学改办。10年迁址菱湖南女子蚕桑学校内。17年改办省立安徽大学。
安徽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民国11年(1922)创办,设大渡口农业学校旧址。分土木、电气、机械等科。13年改办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原在校生分别转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历任校长刘贻燕、王星拱、程滨遗。16年秋,迁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内,与省立第一初级中学混合,分高中、初中两部。次年春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改组为省立第一中学,为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普通科。
安徽大学民国10年(1921)秋,皖籍学者、社会名流等47人倡议筹办。15年10月聘姚永朴为校长,主持筹办。因北伐战争而停止。16年9月,聘刘文典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定名安徽大学。17年2月预科招生,4月10日假法政专门学校旧址开学。8月成立文法学院,招本科生,设中文、教育、政经、法律4系。租赁圣保罗中学为校舍。预科校舍改作学生宿舍。18年1月定名安徽省立大学,省教育厅长程天放兼任校长,析文法学院为两院,聘章益为文学院长、端木恺为法学院长,仍附设预科,并筹办理学院。6月,韩安代理校长。不久,王星拱继任校长。9月,理学院成立,全校系科增至7个。杨亮功为文学院长兼秘书长,陶因为法学院长兼教务长,张其浚为理学院长,邓季宣为预科主任。19年7月,杨亮功任校长。停招预科生。文、法、理3院系科扩充至10个,开设课程274门。校名改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王陆一为文学院长,刘英士为法学院长,丁绪贤为理学院长,丁嗣贤为教务长。并在法政专门学校旧址购地筹建新校舍。6月,举行首届毕业生典礼。8月,改聘范寿康为文学院长,胡恭先代法学院长。23年1月,傅铜任校长。次年6月,李顺卿任校长,遵令停办法学院。法律系学生转北平(今北京)朝阳大学借读,政经系附设于文学院。增办农学院,先后设农艺、农业经济、森林学系,汪洪法任院长。同时,从圣保罗中学内全部迁入新建校舍。26年(1937),李顺卿离职,汪洪法代理校长。是年止,共毕业6届本科生及部分预科生。27年春,日军进逼,校务停顿。5月撤离安庆。在学校主任保管委员兼农学院长汪洪法主持下,先后转徙立煌(今金寨)、汉口、沙市、重庆等地。28年夏宣告停办。部分内迁学生借读武汉大学。所遗图书18万册(套)和教学仪器分别移交国立编译馆和湖南兰田国立师范学院。35年(1946)1月,成立以朱光潜为主任委员(后陶因代理)的筹备委员会,议决复校,改校名为国立安徽大学。9月于原址复校,陶因任校长,胡稼胎为文学院长,韦从序为法学院长,张其浚为理学院长,齐坚如为农学院长,汤澡真为教务长,桂丹华为训导长,胡子穆为总务长。全校教职员300余人。10月招生,11月11日正式开学,设文、法、理、农4院与中文、外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数学、物理、化学、农艺、森林12个系。36年2月,学生总数1079人。37年(1948)7月,杨亮功复任校长。1949年12月,奉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部令,由安庆迁芜湖,与安徽学院合并,改组成新的安徽大学。先后参与校务领导的有许世英、方振武、柏文蔚、李国杰、程源铨等,在校任教的有陈望道、郁达夫、周建人、朱湘、刘博平、苏梅、饶孟侃、屠孝贤、吴承宗、陈祖炳、常道直、梅光迪、孙传瑗、倪尚达、张尉慈、徐天闵、钟道缵等。
普通中等学校
全皖中学民国元年(1912)3月创办,为安徽省立中学之始。初设旧藩署,2年7月停办。3年2月恢复,迁高等学堂旧址。4年2月改名安徽省立第一中学。13年改名安徽省立第一初级中学。16年春停办,秋复办。17年与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合并,为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20年易名安徽省立安庆初级中学。
六邑中学全称私立安庆六邑联立中学。原为安庆府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在保宁庵(今一一六医院)建新校舍。民国废府后改名。民国10年(1921)增建图书馆、植物园、运动场等,学校规模、环境为安庆城内各校之冠。经费来自校产及各县协款,后由省库酌予补贴。由六邑(县)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款、产,并推荐校长。18年,设高中、初中9个班,学生412人。27年5月迁桐城,后迁太湖。校舍在沦陷中全毁。35年(1946)迁回安庆,借女子职业学校旧址开学,同时复建校舍。1949年8月停办,高中部并入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
怀宁县立中学民国元年(1912)由怀宁县立中学堂改办,设凤鸣书院旧址。4年停办,改为高等小学。13年恢复,仅设初中。24年募款于县学宫建校舍。27年春迁高河埠,继迁三桥、四棵松。34年(1945)12月回迁安庆,停办高中部,只设初中部。每届8个班计400人。1949年8月与安徽省立安庆初级中学合并为皖北区安庆初级中学。
池州六邑驻省中学原为池州府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池州府城内。宣统三年(1911)校舍被毁。民国元年(1912)9月迁安庆后改名,借多宝仓旧址开办。4年停办。
成德中学民国8年(1919)马伯瑶创办,设万亿仓后(在今建设路南)。15年停办。
奎文中学民国9年(1920)饶耀晖创办安庆女学。18年与郭咸中合办,改名私立安庆中学校,分男女2部。旋分2校,郭咸中另租前成德中学校舍,改名奎文中学。20年王惠群接办,迁菱湖边。安庆沦陷停办。36年(1947)复校。
东南中学民国9年(1920)方文轩创办,设旧谘议局(在今司下坡街),初名江淮中学。迁入旧藩署后易名。18年停办。20年,由方沛然捐资,校董事推举张国乔为校长。次年恢复开学。抗日战争初期设分校于桐城罗家岭。28年秋迁潜山水吼岭,又迁王家河。34年(1945)11月,高中、初中普通科迁回。36年2月高中农职科迁回。37年迁潜山。
建华中学由安徽省五卅惨案后援会募款筹办。校董事会成员为光明甫、沈子修、史恕卿、李光炯、周松圃、朱蕴山、汤葆铭等。民国14年(1925)秋开学,租张家拐民房。15年春迁司下坡,增设班次,学生300多人。同年秋停办。
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民国17年(1928)春,依照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等学校改造方案,由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初级中学、第一师范学校合并改办。第一师范校址为高中部,分普通、师范2科,各设6个班。第一初级中学校址为初中部,设9个班。在旧藩署附设实验小学1所。20年,初、高中部分离,分别成立省立安庆初级中学、省立安庆高级中学。
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学民国17年(1928)1月,由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改办,校址百花亭。设初中7个班,高中普通科2个班,师范科3个班。初中学生分7级,采取能力制,一年级为3级,二、三年级各为2级。高中学生分7级,实行分科制,普通科一、二、三年级各为1级,师范科一、二、三年级各为1级,幼稚师范科为1级。总计14级451人。20年改名省立安庆女子中学。23年夏,师范科划出分设为安庆女子师范学校。26年10月,设分校于舒城县。安庆沦陷前停办。抗日战争期间,在湖南沅陵、四川江津设安徽第一、第二中学,后改为国立八中、九中。35年(1946),将四川江津国立九中女子初、高中学生编入,于原址复校,仍名省立安庆女子中学。1949年8月,皖北行政公署文教处接办,设初中、高中2部。1952年改名安庆女子中学。1956年与安庆第三初级中学合并为市第二中学。
安徽省立安庆高级中学民国20年(1931),由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改办,设普通、师范2科。22年,师范科并入池州师范学校,附设实验小学独立成校,名龙门口小学。27年,部分师生转移九华山上课,未及半年即停。部分师生流亡至湖南,并入安徽第一中学。28年春,该校与安庆初级中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学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及巢县、舒城、庐江等县中学合并,在桐城县黄甲铺成立安徽省第二临时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改名为省立第二中学)。35年(1946)春,在原址(龙门口)复校,仍名安徽省立安庆高级中学。1949年8月,与安庆六邑联立中学高中部、圣保罗中学、崇文中学高中部合并组建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
安徽省立安庆初级中学民国20年(1931),由省立第一中学初中部扩办。27年停办。35年春在原址复校(今安庆军分区招待所),仍名省立安庆初级中学。1949年8月,与怀宁县立初级中学合并,改为皖北区安庆初级中学。
圣保罗中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基督教圣公会在大二郎巷教堂边附设崇实英文男子学堂和初等女子学堂。宣统二年(1910)崇实英文学堂迁百花亭新校址(今市二中),改名圣保罗中学。民国16年(1927)停办,校舍租与安徽大学。18年秋,在原培媛女中校址办补习学校。20年秋复校,呈准立案,校名为安庆私立圣保罗中学,设高中、初中6个班。24年安徽大学租借的校舍全部让出。全校高中、初中部学生共400多人。26年冬停办。36年复校。1949年8月,高中并入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1950年秋改为皖北区私立民办中学。1952年改为市第三初级中学。
培德女子中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基督教圣公会将初等女子学堂迁至百花亭,改名培媛女子中学(在今市二中)。宣统元年(1909)在大二郎巷设座堂中学(其前身为光绪二十九年创办的诗歌学堂)。民国元年(1912)座堂中学停办。17年开办戊辰补习学校,同年秋与培媛女子中学合并,校址在座堂中学,改名培德女子中学。19年呈准立案,设初中3个班及附属小学6个班,学生共360人。安庆沦陷停办。35年迁往芜湖。
崇文中学民国19年(1930),天主教安庆教区在天主堂南(今市三中)设法文补习学校,继改为圣心师范学校。25年9月改名崇文中学,呈准立案,分男女2部。安庆沦陷,部分师生迁至江西河口。1949年8月,高中并入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1952年改为市第二初级中学。
师范学校
安徽省立单级教授练习所清宣统元年(1909)创办,先设省教育会,后迁荣升街。民国5年(1916)停办。
安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9月,由安徽优级师范学堂改办。将原在校优选科学生3个班、简易班2个班计160人分别编入本科、预科。本科分一、二部,一部修业4年,开设课程9门。学生一律免费,并由学校酌给用费。3年,芜湖第一师范学校甲、乙2班学生并入。15年秋,安徽军阀陈调元下令解散学校。次年春复校。17年与省立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初级中学合并为安徽省立第一中学。
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元年(1912)秋筹办,校址在百花亭巡警学堂旧址。内设师范本科1个班,附设初等、高小各1个班。次年春添招预科1个班,6月停办。3年复办,奉省令将徐(锡麟)公祠屋宇地划归学校。每年添招预科1个班。6年11月,举行首届毕业生典礼。7年附设小学迁入新校舍,称附属小学第一部,另租杨家塘民房设附属小学第二部。次年,省教育厅指定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省立第一女子小学为附属小学第二部,添招幼稚园1个班。15年8月设高中部。16年春停办,8月复办。17年改为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分初、高中两级。至18年共毕业旧制师范本科6届、甲种师范讲习科2届、后期师范2届、高中师范2届、初中7届,毕业生计700余人。20年易名省立安庆女子中学。
安徽省立安庆女子师范学校民国23年(1934)夏,由省立安庆女子中学师范科改建,校址百花亭。27年停办。34年移建桐城,改为桐城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怀宁简易师范学校民国34年(1945)10月创办,设府学宫内。后与安庆专科师范学校合并。
安徽省立安庆专科师范学校民国35年(1946)2月,霍山师范学校迁入安庆后改办,设东门外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旧址。分师范、艺术、体育等专科,男女生兼收,附设小学1所。后与怀宁简易师范学校合并,移址六邑中学,改名安庆师范学校。1949年夏停办。
职业学校
安徽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民国元年(1912)夏,由私立高等农业学堂改办,初名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2年迁东门外龙狮桥畔,设农科、蚕桑科。后蚕桑科并入女子职业学校,增设林牧科。12年(1923)改名为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5年停办。23年改名省立高级蚕桑学校。27年停办。
安徽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民国4年(1915)4月,巡按使韩国钧创办,设旧府署(今市六中),始名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招收讲习科、预科、别科各1个班。讲习、预科学制1年,别科学制2年。7月,添招预科1个班。讲习、别科毕业未再续招。预科毕业后人土木工程、应用化学2科,学制3年。时有预科、本科8个班。15年10月停办。次年1月复校,改名省立第一工业学校。17年春与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合并为省立第一中等职业学校。20年春分设,沿用原校名。23年改名省立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25年迁怀宁县广村,同年12月停办。35年春于原址复校,省立立煌工业职业学校并入,设机械、土木、电机等科。1949年10月改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1953年停办,在校生并入芜湖、上海同类学校。1949—1953年毕业4届学生248人。
安徽省立女子职业学校民国6年(1917),省教育厅在其东创办安庆女子蚕桑讲习所,后迁陆军小学堂旧址。7年,省实业厅租昭忠祠西民房创办安庆女子工艺传习所,后迁大拐角头。10年,两所合并为省立女子职业学校,以省立法政专门学校为校址(省立法政专门学校移女子蚕桑讲习所旧址),设染织、蚕丝、刺绣等科。15年停办。17年春与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合并为省立第一中等职业学校。20年春分设,沿用原校名。23年增设酿造科。27年停办。
安徽省立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民国17年(1928)春,由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合并改办。分男女2部,男生为第一部,设土木工程、应用化学2科(始开电气工程科,18年裁并),分新、旧两制。旧制招高小毕业生,学制4年,18年停招。新制只办高中,学制3年。另增设机械技术1个班,训练汽车修理人员和司机,学制1年。女生为第二部,设染织、蚕桑、刺绣3科,学制3年,20年一、二两部各自独立成校,仍沿用原称。
同仁医院高级护士学校民国23年(1934)创办,设同仁医院内。学制4年,设5个班,每班学生20人左右。31年复办。1951年停办。
安徽省立安庆高级医事职业学校民国35年(1946),立煌医事职业学校迁安庆后改名,校址百花亭(今安庆卫校内)。设护士、助产、药剂3科,附设妇产医院。1949年8月改名皖北区高级医事职业学校,继而改办皖北区安庆卫生技术学校。
此外,有私立通惠高级商业学校(1952年改办安徽省安庆会计学校)、私立两江体校等。
初等学校
民国时期,安庆初等学校分省、县立两部分。县立由怀宁县劝学所(民国13年改教育局)直管,省立归省教育厅直管。10年(1921)起,省会义务教育事务所先后开办小学多所,亦系由省拨经费。于是,省立小学又分隶省教育厅、省会义务教育事务所。16年秋,安庆市教育局成立,次年春接管改组城区各小学。18年2月,市立各小学复归省教育厅,特设省会小学管理处管理。26年后,各小学均停办。34年(1945)10月后,部分小学复校,省立仅高琦小学,其余由县管理。
民国元年(1912)至1949年5月,先后办的初等学校80多所(不含私塾,含沦陷时学校)。
民国元年(1912)办有县立四区半日小学,公立第一、第二初等小学校,公立崇正、敦义初等小学校,旋即停办。2—4年,由尚志两等小学与崇武、养正、正化3校合并为公立第一国民高等小学,由开明两等小学与中路半日初等小学合并为公立第二国民高等小学,由国民模范小学与北路半日初等小学、南路半日初等小学、公立高等务实小学3校合并为公立第三国民高等小学,由皖省两等小学改办为公立第四国民高等小学,由公立第一女子初等高等小学校改办为省立第一女子国民高等小学,由女子国民两等小学校改办为省立第二女子国民高等小学。6校于7年调整:姚家口公立第一国民高等小学改为省立第一模范小学,黄家狮公立第二国民高等小学改为省立第二模范小学。另开办省立女子模范小学。10年起,省会义务教育事务所先后开办义务小学19所(另有代用小学6所),嗣因经费不足等停办数所。17年3所模范小学又分别改为省立中心、第一、第二实验小学。同年春,安庆市教育局接办市区各小学,义务小学改组为市立小学16所。18年2月,复归省教育厅省会小学管理处直管,删去市立,改称第几小学。后又改称省立及以地名为校名,计19所:第一实验小学(法治街小学)、第二实验小学(黄家狮小学)、中心实验小学(登云坡小学)、县府前小学、大王庙小学、东岳庙小学、大观亭小学二部、府学宫小学、昭忠祠小学、布云巷小学、插竹巷小学、节孝祠小学、大渡口小学、大黄庵小学、风节井小学、三祖寺小学、曾公祠小学、大观亭小学一部、城口街小学。同年夏,高琦小学创办。19年6月,安庆小学计有省立高琦小学及公立小学19所,私立及代用小学16所,附属小学2所。此外,还有团体、教会办的小学。23年(1934)创办新市路小学。抗日战争胜利后,高琦小学与天柱阁小学(原第一实验小学)合并,仍名高琦小学。第二实验小学校舍毁于沦陷中。中心实验小学改名枞阳镇小学,与插竹巷小学合并,仍名登云坡小学。城口街小学改名集贤镇小学。曾公祠小学先改名为中心镇小学,后改为怀宁县简易师范附属小学(原育智小学改为中心镇小学)。大观亭小学一部改名为大观镇小学。37年冬创办依泽小学。
安庆沦陷期后,各学校都停办或搬迁,民国28年(1938)始设小学,次年设中学。先后开办的小学计14所,其中有怀宁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圣公会小学、日语学校、登云坡小学、双莲寺小学、大观亭小学、插竹巷小学、昭忠祠小学、孝肃路小学、碟子塘小学、佛教会小学等。先后开办的中学有怀宁中学、七县联立师范学校、六邑中学、培德中学4所。另设民众教育馆,附设民众夜校4所。34年(1945)全部由国民党政府接管。
(表52—12)民国10年(1921)安庆省属教育机构学务收支概况

(表52—13)民国18年(1929)安庆市公立小学概况

(表52—14)民国18年(1929)安庆市私立小学概况


上一篇:教育行政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