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学校】
1949年5月,全市有公、私立中学8所。6月,2所公立、1所私立中学停办。1952—1956年,5所中学先后易名,新办公办中学1所。1958年,郊区新办中学3所,行政区划调整划入中学1所,厂办、民办中学10所。1962年有中学23所,其中教育部门主办的12所。此后,经过调整、整顿,多数厂办、民办、街道办中学和各类私立实习班(社)停办。1966年有中学11所,其中民办中学1所。1967—1979年,新办中学4所,改办中学5所,区划调整划入中学8所,停办民办中学1所。1980年后,新办中学3所,区划调整划入中学4所,撤并中学2所,4所中学改办职业技术学校。1988年有中学30所,其中公办28所,厂办2所。
公办中学
1949年8月,皖北区行政公署接管省立安庆高级中学、安庆六邑联立中学、省立安庆女子中学、省立安庆初级中学、怀宁县立初级中学5所学校。除保留省立安庆女子中学外,将省立安庆高级中学、安庆六邑联立中学高中部及2所私立学校高中部合并为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怀宁县立初级中学和省立安庆初级中学合并为皖北区安庆初级中学。1952年,崇文中学、圣保罗中学分别改为市第二、第三初级中学。
1954年9月,在大观亭小学旧址创办安庆中学分部。1956年,安庆女子中学与第三初级中学合并为市第二中学。市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市第三中学。1957年后市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中学相继创办,广圩中学随区划调整划入。
1961年,在大渡口镇的第八中学划归东流县。1963年,广圩中学划归怀宁县,第九中学改为第八中学(校址十里铺)。1965年创办第九中学。1967年创办东方红中学(1971年改名第十中学)。
(表52—4)全市中学教育概况

1971—1979年,创办市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中学和长风初级中学9所学校。杨桥中学、杨桥初级中学、新洲初级中学、大枫初级中学、花山初级中学、罗塘初级中学、杨桥初级中学青山分校、白泽湖初级中学、广圩中学9所学校随区划调整划入。1980年后,第六中学、第十二中学、第十五中学、杨桥初级中学青山分校4所学校改办职业中学,创办老峰初级中学,皖河农场中学和皖河农场第一、第二、第三初级中学划入,第十八中学并入第二中学。1988年有公办中学28所,其中初级中学15所,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1所;在校生25587人;教职员工2034人。
民办(厂办)中学
1959年10月,市锡麟人民公社初级中学创办,设双井街居委会内,学生24人,教师5人,其中4人系兼课教师。1962年整顿中停办。同年9月创办迎江中学,高中2个班、初中3个班,学生216人,教职员工21人。10月,市大观中学创办于柏子桥私立奎文中学旧址,设高、初中各1个班,学生100人,教师9人,其中代课教师7人。1963年高中班并入迎江中学。1964年迎江中学改为商业职业学校,由商业部门管理。1966年大观中学改名赤卫中学,1971年转为公办市第十二中学。至此民办中学全部停办。
1977年,安庆纺织厂职工子弟学校开办初中部1个班,学生30人。1982年扩展到6个班,学生230人。1983年并入市第七中学。1978年,石化总厂中学开办,有初中12个班,学生627人,教职员工45人。1984年改为完全中学,定名石化总厂第一中学。同年,石化总厂第二中学开办,有初中8个班,学生318人,教职员工64人。1988年,石化总厂第一中学有教学班22个,学生960人,教职员工89人。石化总厂第二中学有教学班7个,学生260人,教职员工64人。全市厂办中学2所,其中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
私立中学
1949年5月,接管私立奎文中学和教会的崇文中学、圣保罗中学。8月,奎文中学停办。1952年,崇文中学改为公办市第二初级中学,圣保罗中学改为公办市第三初级中学。
1954年,私立德宽路补习社和私立四方城育新补习班(创办人分别为张鹏、陈箭飞)创办。1956年均停办。1955年私立郭家桥立成文化补习社(创办人王锡三)、1956年私立新市路补习学校、1957年私立孝肃路进修补习社相继创办。1958年7月均停办。
【学制】
1949年8月至1957年,沿用民国“壬戌学制”,初中3年,高中3年。初中与高中独立设置,秋季始业。
1958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学制要缩短”,第四中学试行初中2年制,招收初中2年制2个班。1960年停办,改在第五中学试行中学五年一贯制,初中2年,高中3年,设教学班8个。1963年停止“二·三”制,恢复“三·三”制。
1968年,全市中学实行“二·二”制,规定初、高中各2年,春季始业。1970年,春季入学初中新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即“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春季始业。
1979年春,中学各年级延长学期6个月,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1981年秋季,从高中一年级起,由二年制改行三年制。1985年,恢复“三·三”制。
【课程设置】
解放初,取消公民课,其他课程设置未变。1950年,按照教育部《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自然、体育、美术、音乐;高中不设自然,增设生物,其余与初中相同。1953年,按照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初中设语文、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植物、动物、历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地理(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中国革命常识、外语(英语、俄语)、卫生常识、体育、音乐、图画,高中设语文、外语(英语、俄语)、三角、几何、物理、化学、达尔文基础、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经济地理、外国经济地理、人体解剖学、制图。1956年,初、高中语文分为文学、汉语,增设工农基础知识。高中共同纲领课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加设立体几何。1958年,汉语、文学合并为语文,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教育课。加设生产劳动课,每周初中4节,高中6节。
1961年,第八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中学改为半耕半读学校,课程以政治、农业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化学为主,其他中学的课程不变。1962年农业基础知识改为农业常识。1969年,初、高中课程一般由各校自行设置。1971年,政治课改为毛泽东思想课,体育改为军体,音乐和美术并为革命文艺课,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并为社会主义文化课。1975年,高中开设专业课。
1977年,初、高中基本恢复“文化大革命”前所设课程。1981年后,政治课初中一年级为青少年修养,二年级为法律常识,三年级为社会主义发展史;高中为政治经济学常识。1982年,高中二年级始分文、理两科,文科侧重历史、地理,理科侧重物理、化学,其他课程不变。
1988年,初中设语文、政治、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课,每周必修课时初中一年级30节、二年级32节、三年级31节。高中其他课程与初中相同,加设选修课,每周必修课时高中一年级29节、二年级27节、三年级28节。
【教材教法】
教材
1949年8月,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试用华东军政委员会新编语文课本和东北解放区新编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3年后,各中学一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1956年秋季,进行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其教材由各校自行编选。1959年,高中一年级语文补充教材为省教育厅编、省人民出版社出版课本。1960—1963年,在试行五年一贯制的第五中学试行省编“大改”课本(政治课教材同其他中学),其他中学仍使用原统编教材。俄语因课本供应不足时开时停。1968年,以各校自编教材为主。1971年,批判“课本为中心”和“课本专政”,各科教材侧重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1974年,政治课教材改用省统编《中学政治课补充教材》。1976年,清理各科教材,删除涉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及其控制的写作班子署名文章、讲话等。并根据毛泽东“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指示,语文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思想教育为主、兼顾文体的新编教材,数学为试点教材。1982年后,音乐为湘鄂皖合编教材,其他各科一律使用国家教育部统编教材。
教法
解放初,课堂教学基本沿袭灌输方法。1951年后,通过观摩教学、互教互评,逐步推广启发式教法,联系实际,系统性教学。
1953年,根据新教材特点,教师先自我消化,依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连贯性的“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教学。1955年后,学习苏联普希金教学讲演录和凯洛夫教育学,按照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5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政治课突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安排到工厂农村参观、调查。语文课侧重读、说、写能力提高。数学课运用直观教具,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解,训练学生自我思维、运算能力。物理、化学课通过实验,加深对基本原理理解。1958年,生产劳动课走出课堂,在参加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学习生产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
1961年后,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四中学、第五中学对主科采取预习、精讲、巩固、作业、辅导5个环节一条龙连排教学法。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开展试教、比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普遍重视直观,尽量运用教具。某些教材经课前试教后才正式上堂讲授。自然学科的实验,指导学生亲自动手,人人参加。生物课在校办农场或实验场所现场教学。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有关内容,需要学生到实际生活中体验,则让学生下厂下乡,实地体验。
1964年,学习、推广上海育才中学、安徽下塘中学教学经验,选修课采取课外讲座形式,适当布置作业。是年秋,抓教学领域阶级斗争,把握典型,展开辩论。社会学科解决认识和立场,自然学科改系统讲解、精辟分析为以实验观察为基础教学。1965年,教师经校领导批准后,可灵活运用和处理教材,使教学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相结合。“文化大革命”中各科教学均以大批判开路,结合斗争形势、战备形势、上山下乡等政治中心上课。高中专业课到工厂、社队边劳动边上课。军体课请驻军代表担任。1975年,推广朝阳农学院经验,各科实行开门教学,学工、学农。请贫下中农、工人、解放军官兵到校讲课。学生到工厂、农村社队上见习课,同工厂、农场、社队挂钩,参加社会调查和劳动实践,实行“三定”、“三同”,即定工种、定车间(社队)、定师傅和同学习、同批判、同劳动。
1976年后,在试点班进行外语、数学等教改实验。各科做到“三备”、“五统一”,即备教学进度、备教学重点、备作业习题和统一教学时数、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命题考试、统一课本书面作业。1985年,逐步引进电化教育,主要学科利用电化教育手段直观教学。实行课堂形式教学与课外多渠道形式教学结合、指令性教学与指导性教学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结合。1986年,创办市教育电视台,专辟频道配合教学。1988年,物理、化学、生物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社会实践以挂钩单位为基地,电化教学普遍用于课堂。体育课依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并结合地理、气候、场地器械教学。同时,各科开辟第二教学渠道和第二课堂,成立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教师的课外学科兴趣小组。
【考试】
1949—1963年,追求升学率,考试有随课堂小测验、周考、月考、阶段考试(1954年后改称期中考试)、期末(终)考试、毕业考试。1964年春,学习上海育才中学,取消随堂小测验,废止周考和月考。1966年后,阶段考试由闭卷改为开卷,考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取消毕业考试。1978年后,阶段考试考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由各校教研组命题。毕业考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考政治、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期终考试各科均考。1983年后,初中升学考试不考历史、地理、生物。
【学校选介】
安庆市第一中学
地址龙门口街38号,占地2.7万平方米。前身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创办的安徽全省师范学堂,解放前名省立安庆高级中学。1949年8月,安庆六邑联立中学高中部、私立圣保罗中学和崇文中学高中部并入,改名皖北区安庆高级中学。1952年秋,增设初中班,改名安庆中学。同年在全国高等学校首次招生统考中,毕业生录取率为70%。1953年列为省重点学校,拨添各种教学仪器200余种。1955年8月,初中班迁西门外鸭儿塘,设立安庆中学分部。1956年春,更名安徽省安庆第一中学。9月,复招初中3个班。1958年9月,初中停招,市第五中学高中班并入,复为高级中学。同年,学校大搞勤工俭学,建校办工厂和农场,毛泽东主席于当年9月16日视察该校。1959年6月定为省重点中学。1962、1963年高考升学率居全省同类中学榜首。1963年开始复招初中班。1964、1965年部分师生到贵池、宿松等地插队落户。“文化大革命”初学校停课,校名改为安庆九一六红色战校。1968年8月军宣队进校,成立革委会,师生返校“复课闹革命”。9月工宣队进校,改名安徽省安庆九一六中学。1970年市机床厂接办学校,改名安庆机床厂九一六中学。1971年厂校脱钩,复名安庆市九一六中学。1975年以校农场为基地,创办农村分校,组织在校生分批到分校半农半读,并在校办工厂创办半工半读班。1977年9月,投资17万元建成面积800平方米毛泽东主席视察学校纪念馆。1978年定名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再次定为省重点中学。始分设普通班、加强班、尖子(重点)班,分别实施教学。1984年,学生高宜浩获高考文科(外语类)全省第一名,高二学生汪林提前被录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85年高考达线率99%,学生盛琼获高考文史类全省第一名。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教委直接联系的学校。当年校舍总建筑面积1.7万余平方米。主要教学设施、设备有面积3050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各科实验室、第二课堂活动室、科技楼、电子计算机房以及藏书6万余册的图书馆,4个标准水泥篮、排球场,拥有电脑15部、电影放映机2部、幻灯投影机多部和闭路电视等。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080人,其中高中班12个、学生537人;教职员工132人,有高级职称的占38%。
安庆市第二中学
地址锡麟街125号,占地5.5万平方米。1956年夏由安庆女子中学和市第三初级中学合并组成,有教学班30个,在校生1704人,其中高中6个班、学生284人,教职员工115人。1958年增设生产指挥部,创办机械厂和农场,实行学工、学农。同年高考成绩居全市第一。1964年与市东风袜厂挂钩,增设职业班2个,试行中等职业教育。1965年李达上将视察学校。1985年,学生参加省以上物理、外语、数学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三等奖1人,省级二等奖4人、三等奖7人。生物小组获团中央嘉奖。1986年,获省“三好”学生称号和科技奖共46人,被省体委、省教委命名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8年,有教学班44个,在校生2271人,其中高中班20个、学生992人;教职员工189人,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一级教师90人,二级教师38人。新建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5层教学大楼及各科实验室、阶梯教室、电化室、第二课堂活动室等。
安庆市第三中学
地址人民路196号,占地1.8万平方米。1952年由崇文中学改办,时名市第二初级中学,有教学班9个,学生382人,教职员工38人,专任教师19人。1956年改名市第三中学。次年扩建校舍。1958年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学校倡导“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风。1987年被定为“三防”知识教育试点学校。1988年,有教学班30个,在校生1433人,其中高中班14个、学生624人;教职员工136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一级教师53人,二级教师39人。
安庆市第四中学
地址龙山路45号,占地1.3万平方米。1949年8月由怀宁县立初级中学和省立安庆初级中学合并成立,时名皖北区安庆初级中学。1951年冬改称市初级中学。1953年改名市第一初级中学。1956年定名市第四中学。1958年定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同年在全市毕业班统考中政治、语文、数学3科名列第一。1960年被省委、省人委授予“红旗学校”称号,同时被评为省和全国文教先进单位。1969年11月下迁太湖县,教职员工分别下放到寺前、马龙、黄岗、罗溪、佛头5个公社,教学仪器移交寺前中学,图书及其他教具、物品等平均分配给5个公社所属中学,校舍由市群众专政指挥部、市场管理委员会、市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分占。1970年3月在原址重办中学,名市八一八中学,有初中8个班,教职员工28人。1971年复名市第四中学。1973年设高中4个班,成为完全中学。1982年停办高中,仍为初级中学。1988年,校舍面积7325平方米,有5层教学楼、各科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配套设施,实验仪器、电教设备达国家二类标准。另设校办印刷厂、农场。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243人;教职员工146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一级教师43人,二级教师30人。是年毕业生合格率95%,升学率85%以上。
安庆市第五中学
地址观音街107号,占地2.9万平方米。1954年9月征用大观亭小学旧址建校。1955年安庆中学初中班迁入,名安庆中学分部,有教学班6个,在校生312人,教职员工35人,专任教师21人。1956年始成为独立初级中学。同年定名市第五中学。1958年设高中2个班,始为完全中学。1959—1965年建2层数学楼2幢。1982年,建5层教学楼1幢,实验室、图书室等教学设施配套。1987年被省体委、省教委确定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8年,有教学班30个,在校生1229人,其中高中班12个、学生446人;教职员工135人,其中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49人,二级教师35人。
安庆市第六中学
地址吴越街38号,占地2.5万平方米。1957年11月在安庆高级工业学校旧址筹办。1958年9月建成开学,定名市第六中学,有初中4个班,在校生240人,教职员工29人。一度改办安庆科技学校、安庆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1963年复名市第六中学。1970年1月由安庆地区化肥厂接管,改名安庆地区化肥厂七二七学校,分中学部和小学部。1971年12月小学部分出,中学部名市第六中学,增设高中班,始为完全中学。有教学班32个,在校生1700人,其中高中班8个,学生475人。1982年停办高中班,改招纺织班,保留初中班,增挂安庆纺织职业学校衔牌,一校两制。1988年,附设普通初中班12个,学生571人;专任教师38人,其中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20人,二级教师10人。

上一篇:初等教育
下一篇:中等专业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