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学校】
1949年4月,市军管会接管城区公立小学9所、私立学校13所、私塾5所及市郊小学7所、私塾3所。。7月,市政府教育局接管公立小学9所、私立小学5所。
1950年,始有民办小学2所。次年,民办小学增多。1952年,城区有公办小学12所、私立小学8所、民办小学15所、私塾41所、补习班(社)4个。市郊有公办、民办小学42所。1953年,市政府接管3所教会小学、2所私立小学、13所民办小学,将部分私立、民办小学并入公办小学,班次少的学校、教学质量低的私塾和补习班(社)停办。1954年,全市私塾自行停办。1956年,按省教育厅通知,接办全部私立小学。1957年共有公、民办小学82所,其中城区35所,郊区47所。1958年,国家办学与群众办学并举,全面普及小学教育,同时因郊区扩大,各类小学达180所,其中企业、公社、机关、街道办的小学110所。1963年,大渡口、广圩、皖河农场小学划出,学校数减少。为解决部分适龄儿童求学难,开办一批耕读小学和工读小学。1965年,有公办小学33所、民办小学16所、耕读小学和工读班79所(个)。
1966年7月后,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各类民办、耕读小学和工读班陆续停办,学校数逐年减少。1976年,民办、耕读小学全部停办。
1976年后,小学教育逐渐恢复。1979年后,桐城县大枫、罗塘、花山、杨桥和怀宁县老峰、长风、白泽、新洲各小学以及皖河农场各小学随区划调整划入。1980年小学增至154所,其中城区26所。1983年后生源减少,小学布局和校设班级调整。同年,各小学全部实行全日制。以后,在郊区增设教学点,1984、1986年为16个,1985、1987年为15个。1988年,城区公办小学19所,郊区公办小学104所、教学点11个,皖河农场办小学17所,厂矿、驻军办小学6所。是年,适龄儿童入学率由1961年的68.6%上升到98.6%。
公办小学
1949年8月,省立专科师范附小改为新市路小学,省立高琦小学改为高琦小学,吴越小学改为双莲寺小学,怀宁县立实验小学改为关岳庙小学,怀宁县私立永仁小学和万安小学合并为北正街小学,锡麟小学改为迎江路小学,玉虹街小学和开运小学合并为玉琳路小学,坤修小学改为大观亭小学,怀宁县立石如小学改为集贤小学,苏氏私立眉山小学改为眉山小学。1950年后,崇正小学、养平小学合并为大节祠小学,私立依泽小学与登云坡小学合并为依泽小学,怀宁县立新安小学改为大墨子巷小学,私立三湘小学改为新华小学,私立天恩小学改为永安街小学,私立燕宁小学并入双莲寺小学,私立尚文小学改为石家塘小学,私立伯禄小学改为太平寺小学,私立泾川小学改为玉琳路小学,双井街民办小学改为四照园小学,鲍家巷民办小学并人大观亭小学,碟子塘民办小学改为碟子塘第二小学,并兴办安北小学、集贤小学、十里小学等。
1953年,怀宁县21所小学、东流县(今属东至)16所小学随区划变更划入,全市有公办学校74所。1963年,64所小学随区划调整分别复归怀宁、东至县,公办小学减至26所
1964年后,新办小学17所,区划调整中划入怀宁县44所小学、桐城县32所小学、皖河农场17所小学。光明街、墨子巷、玉琳路小学停办。1988年,公办小学共有140所,比1950年增加4倍,其中城区19所,郊区104所,皖河农场17所。郊区另有教学点11处。
民办小学
1950年,火正街民办小学开办,设2个班,招收学生51人。同年8月教养院育幼小学开办。次年双井街、鲍家巷、东北埂、黄家狮、高井头、西内街、德宽路、碟子塘、新狮9所民办小学相继开办。1952年,除高井头民办小学停办、新狮民办小学和育幼小学续办外,其余各校均转为公办小学。1958年民办小学达到30所。1961—1964年,郊区自办耕读小学41所。此后,学校逐年减少。“文化大革命”初,24所民办小学停办。1969年后,郊区10所耕读小学停办。1972—1973年,双莲寺、利民路、华中路、龙山路4所民办小学停办。1975年,劳动街民办小学停办。1976年,郊区胜华、小湖、桃园、东风4所耕读小学停办。至此,全市民办小学全部停办。
(表52—3)全市小学教育概况

厂矿办小学
1961年3月,市钢铁厂职工子弟小学开办。1963年10月,并入公园小学。1965年9月,纺织厂创办职工子弟学校小学部,1969年发展为完全小学,1983年1月撤销。1971年,市搬运公司职工子弟小学、房产局五一小学、肉厂职工子弟小学相继开办,1973—1975年先后停办。1975—1979年开办的厂办小学有:化三建二处职工子弟小学,石化总厂职工子弟小学一分校、二分校、三分校,八七四二○部队子女小学,化校职工子弟学校等。1988年有厂办小学6所,在校生3134人,教职员工195人。
【学制】
解放初,沿用“四·二”分段制,一至四年级为初小,五、六年级为高小。修业期共6年,秋季开学。儿童一般7周岁入一年级。
1952年春,执行教育部《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实行五年一贯制。1953年,根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停行五年制,恢复“四·二”分段制。1957年,实行六年一贯制。1958年,在7所学校开办五年一贯制实验班,后逐年扩大实验面。1961年3月后,城区缩小五年一贯制实验面,郊区恢复六年一贯制。1965年,根据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指示,再次扩大五年一贯制实验。1970年,全面实行五年一贯制,春季开学。1978年改为秋季开学。1981年,除少数教改实验班仍行五年一贯制外,恢复六年一贯制学制。1987年,城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1988年儿童入学年龄由6周岁半改为6周岁。
【课程设置】
1949年10月至1950年,一至六年级共同课目为国语(含书法)、算术、游唱(含体育、唱歌)、图画、劳作、课外活动。五、六年级加设常识(含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四至六年级加设珠算、写话。
1951年,国语改为语文,游唱改为体育、唱歌,图画改为美工,常识改为历史、地理、自然,取消政治常识和劳作,增设朝会和周会。每周总课时:一、二年级24节,三、四年级26节,五、六年级28节。私塾仅设语文、算术。
1955年,每周一至六年级增设手工劳动课1节,三、四年级在算术课增开1节珠算课。1957年,郊区小学五、六年级每周增设农业常识课1节。1958年,各年级每周以1节语文课加授汉语拼音。所设课目,城区小学10种,郊区小学11种。
1962年,城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课目设周会、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唱歌、图画、劳作、自习、社会集体活动。城区二部制(半日制)六年制小学不设劳动、自习、社会集体活动。城区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改历史、地理、自然为常识,郊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增设农业常识,其余课程均与城区全日制六年制小学相同。民办、耕读小学仅设语文、算术(含珠算)。1966年9月后,周会改班会,增设毛泽东思想课。1968年后体育改为军体,劳动改为学工学农。1978年,算术改为数学,军体复改为体育,唱歌改为音乐,图画改为美术,毛泽东思想课改为思想品德课,学工学农复为劳动课,并恢复常识课(含历史、地理、自然)。1981年,三年级始开自然课,四年级始开地理课。1986年后,城区小学五、六年级增开英语课。1988年,课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五、六年级)、常识(三至六年级,包括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手工劳动(一、二年级)、劳动(三至六年级)、思想品德。
【教材教法】
教材
1950年前,国语、美术、常识等课沿用旧教材,其他各科无固定教材。
1951年9月后,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启用国家新编试用教材。1953年9月至1958年6月,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历史、地理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郊区小学、安庆师范附属小学等校农业常识课使用省教育部门编写教材,其他各科仍无统一教材。1958年9月后,六年制、五年制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历史、地理分别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十二年制课本和十年制课本。1960年3月,始用写字教材,五、六年级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印本,二至四年级为省教育厅改编本。耕读学校使用省教育厅编写、省人民出版社出版课本。“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思想课教材为毛泽东著作中《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和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最新指示,删除语文教材中部分内容,以毛泽东语录补充,算术用省编课本。1978年后,历史、地理、自然均用省编课本。五年制语文用省编课本,算术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印课本。
1981年语文、1982年数学课本启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省合编本。1982—1984年,六年级语文用市教研室编印课本。1984年后,六年制、五年制语文、数学均用教育部编课本。1986年,五年制教改实验班数学使用教材研究所编印数学实验课本。1982年后,思想品德、自然、历史、地理、体育、美术、音乐均用省编教材。1986年后,各科教材一律为教育部编课本,英语用初中一年级课本。
教法
1949年10月后,低年级以直观教学为主,采取编述故事和玩具教学。高年级以自学和个别指导结合。
1951年,实行精讲多练,用问答式完成课堂教育内容。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变化教学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953年,套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模式,按量力性、系统性、直观性、巩固性、自觉性与积极性5个教学原则和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5个教学环节实施教学。1954年,中、低年级注重字、词教学,低年级朗读课文辅以声调、语气、动作、表情。高年级各科贯穿政治思想教育。作文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纪实性。算术以直观教学为主,并采取小单元联络教学和联系学过的法则、游戏练习,增加学生练习机会和学生学习注意力。1958—1960年,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被忽视,采取“填鸭式”。1961年始强调引导认真读原文,多练习,适当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语文自一年级起,严格“读、写、说、作”基础训练。中、低年级每日用一定课时以课本正体字为范字抄写课文。三年级起,引导多看课外读物,辅导阅读《中国少年报》,指导定期作文、写作练习。算术多方面培养学生运算技巧,启发独立思考,提高解题能力,严禁抄袭。低年级识数教学从具体至抽象,注重表算教学,熟悉长度、重量、时间等换算规律。中年级运算顺序教学则突出法则。四年级要求熟练掌握珠算运算技能和技巧,防止单纯背口诀。1963年,推广新宜路小学教师张晓芳从“抱着走”到“牵着走”,再到“放着走”的教法。但具体教学中讲得多、重复讲和练得少、只讲不练的现象仍未完全革除。1964年学上海育才中学,变“课内讲,课外练”为“课内精讲多练”、“课外减少作业”。“文化大革命”中,强调突出政治,忽视教学。
1976年后,算术教学中推广口算、心算、简算“三算”训练,并对实验小学的算术教学实行彻底改革。1980年,各科开始电化教学,实行多角度分析教学、观摩教学,开辟第二课堂。1985年起,实验的内容有自学辅导综合教学法,情境与听说读写教学法,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让智力正常发展学生培养超常结果、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教学法,观摩教学法等。1988年,普遍推行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教材、不同目的,设计不同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质疑、释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破解问题等,达到融会贯通。
【考试】
考查
1949—1952年,各科除课堂提问、板演考查记分外,另有月考、星期小测验、单元小测验、课程小测验等。1953年令行纠偏。1954年后又分别恢复并发展,各校以考试多、测验多、“突袭”考试法作为推动学生学习和复习功课的主要方法。1964年,取消不必要考试。“文化大革命”中,小测验一概废止。1978年恢复闭卷考试后,只在语文(含作文)、数学2科实行单元小测验,以百分制计成绩,占学期总成绩30%。
考试
期中考试1949—1954年叫阶段考试,一学期分2~3个阶段,每阶段测验1次。1955年后,一学期分2阶段,第一阶段教学结束考试。1966年6月前,只考语文(不含作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1976年起,只考语文(含作文)、数学(算术)2科。1986年起,增考英语。以百分制计成绩,占学期总成绩30%。
期终考试1949—1954年叫学期考试。1955年后叫期终(末)考试。各科均考。1966年前,语文不考作文。“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开卷考试。1978年后改为闭卷考试,以百分制计成绩,占学期总成绩40%。
毕业考试1949—1957年,初、高年级均考。1958—1965年,五年制和六年制初、高级均考。1966年停止毕业考试,成绩以本学期中考和平时成绩评定。“文化大革命”中只考语文(加考作文)、算术,开卷考试。1978—1986年,以期终考试成绩为毕业成绩。1987年开始,全市实行毕业会考(毕业与升初中一次性考试),语文(含作文)、数学、英语由市教研室命题,常识由各校命题,闭卷考试。语文、数学各以百分计成绩,英语50分,常识30分。郊区、皖河农场未开设英语课的小学免试英语,加考历史或地理。
其他考试1949—1957年,对各科考试不及格者予以复习补考。补考达线者照常升级、毕业。语文、算术有1科不及格或其他科目有2科以上不及格者留级,毕业生不发毕业证书。第二年毕业生回原校补考,及格者补发毕业证书,不及格者于下学期在六年级继续学习。1958年后,取消升学后回原校毕业补考。升级补考于“文化大革命”中废止,1978年恢复。是年起,学龄儿童入学需经口试,各校自定内容、方式。
1949—1966年,教育局每年对部分小学抽考,结果通报全市。1954—1963年实行小学毕业统考。1964年取消,1980年恢复。
【学校选介】
人民路小学
位于人民路。1949年8月由省立专科师范附属小学改办,时名新市路小学,校址在今市第三中学。有初级班4个、高级班2个,学生285人,教职员工14人。1950年发展到初级班8个、高级班4个,学生668人,教职员工28人。1957年迁入安庆电厂旧址(今址),占地1.4万平方米。1959年,在全市小学语文、算术、自然常识16项统考科目中,该校获14项第一。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1961年定为省重点小学,是年随街道改名新宜路小学。1964年改名新宜路第一小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作组进驻学校,教师被大字报点名批判的占95%,3人被打成“牛鬼蛇神”,被迫停课。1968年9月复课,改名人民路第一小学。1979年再次定为省重点小学。1980年建图书室,藏有书报杂志等计1.3万余册。1981年增设五年制实验班。1982年定名人民路小学。1984年列为全市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多次接待日本等国和地区友人参观访问。1988年,共有初、高级班24个,其中五年制实验班1个;学生1408人;教职员工56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8人,一级教师14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
高琦小学
1949年8月由省立高琦小学改办,坐落于近圣街南天柱阁遗址,占地1.6万平方米。有初级班8个、高级班4个,学生642人,教职员工22人。1953年在全市第一个实行《小学暂行规程》,推行校长、教师负责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开展观摩教学。1961年定为省重点小学。1951—1965年,为城北学区辅导学校。1970年改名五七小学。1976年恢复原校名。1979年被评为省先进集体。1980年定为市重点学校。1981年光明街小学并入。其后,每年招收1个五年制实验班。1985年,首届校教工代表大会确定以“健康、诚实、勤奋、创造”为校风。是年,开设全市第一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1986年,成为全市教学实验点,首次开设使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实验班,接受日本友人赠天文望远镜1台。1987年,建3层教学楼1幢。1988年,一至六年级共26个班;学生1430人;教职员工65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25人,一级教师21人。67%的教师毕业于师范学校。
双莲寺小学
1949年8月由吴越小学改办,坐落孝肃路。有初级4个班、高级2个班,学生397人,教职员工18人。1953—1975年间,私立燕宁小学、石家塘小学、红卫小学、双莲寺民办小学、市房产局五一小学先后并入。1957年建立少年卫生所。1958年,报道该校红领巾工厂的纪录片在全国放映。1961年定为省重点学校。1967年改名红旗路小学。1982年恢复原校名。1985年后,班班配有电化教学投影仪、投影屏幕、录音机。辟有电化教室1间,配备实物投影仪1台、大屏幕彩色电视机2台、录放像机2台及整套电化教学软件。1985年成为全市第一所五年制试点学校。是年,毕业生考入省重点中学(市一中)45人,占一中初中新生的25%。1986年后,升学率保持百分之百。全校占地1.3万余平方米,校舍11栋、教室18间,建筑面积6095平方米,其中教室与配套用房3500平方米。1988年,一至六年级共有24个班,学生1215人,教职员工60人。荣誉称号和获奖情况:1960年获省暨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集体奖,1979年获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奖,1983年少先大队获全国少年工作委员会“创造杯”奖,1987年少年卫生所获中国红十字会授予全国基层红十字先进集体称号。
关岳庙小学
1949年8月由怀宁县立实验小学改办,坐落关岳庙街。校舍原系关岳庙殿堂,占地6600平方米。有初级班6个、高级班2个,学生350人,教职员工12人。1950年10月移交安庆市。1961年定为省重点学校。1969年春,附设初中班,改名光明街小学。1971年,有五年制11个班,学生666人。附设初中二年级2个班、三年级2个班,学生190人。教职员工28人。1972年春改为市第十三中学。
依泽小学
1949年6月由怀宁县私立依泽小学改办,仍为私立。有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班2个,学生70人,教职员工5人,均为回民。1952年,有一至四年级单式教学班5个,学生120人,教职员工8人。1953年2月登云坡小学并入,改为公立依泽小学。有一至六年级16个班,学生733人,其中回民子弟243人,教职员工33人,其中回族7人。1961年定为省重点学校。1965年前为市城南学区辅导学校。“文化大革命”中改名东方红小学。1969年春附设初中班。1975年小学部有五年制14个班,学生877人。附设初中二、三年级7个班,学生331人。教职员工44人。1976年改为市第十五中学。1980年,市政府落实民族政策,将1950年10月由清真寺小学、伊斯兰小学合并的清真寺街小学(1956年西江小学并入,1966年改称革新街小学,1976年新建教学楼1栋)更名依泽小学。全校占地6600平方米,坐落龙山路,校舍为昔日之江西会馆。1988年,有六年制13个班,学生518人,教职员工40人。
上一篇:学前教育
下一篇:普通中等教育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